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一般的课程与教学论之间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一般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从具体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则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一)课程和课程论的内涵1. 课程的内涵课程问题是“教学是什么”和“为什么教学”的问题,使得人们在许多方面能够达成共识。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相对被教育界认同的概念界定:课程是为实现基本的教育目标而给各级各类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目,以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 课程论的内涵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育内容”,“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受教育目标的制约,而教育目标的选定,需要考虑以下制约因素:(1)学科系统。
(2)学生心理特征。
(3)社会需要。
据三个制约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把现代课程论如此界定: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不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教学和教学论的内涵1. 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弄清楚“教学是什么”,才能明确“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
在我国和西方,教学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
就目前来看,主要的定义有四种。
(1)教学即学习。
(2)教学即教授。
(3)教学即教学生学。
(4)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这种概念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尚在研究和讨论之中。
2. 教学论的内涵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语文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是
语文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是
《语文课设计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文学、修辞、阅读和写作的重要课程。
其基本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使他们能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修养。
在语文课设计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首先,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学生在语文课上应该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师要设计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规律和表达技巧。
其次,注重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
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表达,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再次,注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
语文课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同时引导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写作训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培养。
语文课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引导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感悟人生、感悟情感,提高自己的人文情怀和情感修养。
总之,语文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现代公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应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以下提供可能的参考答案:1. 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全体、促进发展,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同时,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2. 简述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
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和反思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3. 简述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
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4. 简述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发展潜力。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
1950年6月,在《初级语文中学课本》将“语文”作为学科名称被正式使用。
对于它的不同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语文是语言文学;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语言文章;语文是语言文化。
叶圣陶认为语文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2.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
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既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又具有突出的人文性。
语言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
所谓的人文性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内容。
工具性是语文用于交流交际的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承载文明的属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4.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5.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文档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基本理念”的设置,是新课程标准在编写结构上的新突破和内容建构上的新亮点。
理念一词,原本是哲学术语。
近些年来,这个词不仅被频繁使用于教育类著作中,而且在企业管理、商业广告中也被广泛使用。
该现象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望:理念灌注实践、引导实践;实践检验理念、孕育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用“理念”一词,取代原大纲中的“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和“教学原则”,意在提升语文课程的理性程度,重在为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一种理性规范,即总的指导思想。
因此,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实际上是语文教育规律的一种诠释。
关于语文教育实践,我们需要弄清两个问题:语文教育应该达到什么目的,需要哪些条件?围绕这两个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义务标准》)提出了四条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应该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相衔接,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因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标准》)根据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习的特点,提出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鉴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理念的基础性和高中课程理念的继承性特点,我们在论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将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理念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穿插探讨高中课程理念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义务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理念,并把它置于四条基本理念之首,这是不同寻常的,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认真地研究它的概念内涵、基本属性以及养成过程和评价标准。
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 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 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跟“素质”相比,素养更具有 “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二)语文素养的模型建构
操作层:听、说、读、写 实施层:语感、语文思维、语文
知识、语文技能 动力层:动机、态度、习惯、意
小说还是读诗歌)
陈述性知识
工具性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观 人文性
言语知识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态度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
(三)如何把握三个维度课程目标
三个维度作为一条隐性线索,始终贯 穿于课程标准之中,要准确把握三个 维度目标的实质,必须认清以下两个 问题:
1。重视过程与结论的统一 2。追求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1)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 (2)用有声语言传情,声情并茂。 (3)细细咀嚼,体味深情。
3。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 4。《圣经》 5。荷马:史诗《奥德赛》和《伊利亚
特》 6。狄更斯:《远大前程》和《双城记》 7。柏拉图:《理想国》
8。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 9。霍桑:《红字》 10。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11。梅威尔:《墨比·狄克》 12。奥威尔:《1984》 13。索洛:《沃尔顿》 14。弗洛斯特:《诗歌》 15。惠特曼:《草叶集》
二、语文思维
(一)定义 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
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 活动与思维能力。 (二)特征 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 深刻性
三、语文知识
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 言语知识:言语主体、言语环
境、言语作品 语文文化知识:文学、文字、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
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
值得注意的几件大事
一、语文单独设科
开始了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
二、“国文”名称出现
引发了一系列的积极变化: 1、语文教育宗旨具有了现代性(参见教材33页) 2、由“先德教育”进到“文道统一” 3、开始重视对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
三、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是现代语文教育与传统语文教育区别的根本标志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语文课程具有人文内涵丰富的特点,应注意:熏 陶感染,价值导向,尊重独特体验。 2、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注重:培养语文 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掌握语文运用的规律。 3、语文课程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应重视:培养学生 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第五时期(1978—1989):语文教学论 由以前只重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再到现在同时 重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第六时期(1989—1997):语文教育学 由以前只重语文“教学”的研究,再到现在同 时重语文“教育”的研究 第七时期(1997—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但缺乏终极目 标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畴 (一)语文课程论的研究范畴 1、为什么教学语文? 2、语文教学什么? (二)语文教学论的研究范畴 1、语文教学是什么? 2、怎样教学语文?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 它是为培养合格语文教师,将语文课程 与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于一体的应 用理论课程。 它的理论从语文实践中概括而来,又用 于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学习这门课程,应既重理论又重实践, 并注意两相结合。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与基本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语文课程的内容元素及其特性 1、语言(源):工具性 2、言语(流):工具性 3、言语文化及其作品(衍):人文性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语文课程的其他重要性质: 1、基础性 2、实践性 3、民族性
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资料0609
《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 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
3.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五大内容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
6.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内容包括(23)个声母,(24 )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
7.汉语拼音教学要注意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8.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9.在小学第一学段就应指导学生学习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10.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归类识字分为根据汉字构字规律识字、(韵语识字)和(事物规律识字)。
11.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1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速度。
1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5.朗读课文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6.第一学段多数学生的朗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识字量少,朗读速度慢;二是(不会断句);三是经常出现添字、漏字、错字的现象;四是(拿腔拖调),唱读的现象屡见不鲜。
17.对小学生进行默读训练,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并有一定的(速度)。
18.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
19.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王玉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解答(第2章 语文课程的理念与价
第2章语文课程的理念与价值取向2.1 复习笔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理性规范,它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正确理解义务教育课标的四个基本理念,了解其内在要求,以利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与执行。
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倾向。
语文课程应从“智”“能”“情”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三个层面的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对课程实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对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的一种阐释,对语文教育实施的一种理性规范,是语文教学总的指导思想。
(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1.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关系(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其他三个理念的核心。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前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策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保障。
3.具体体现(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①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当前语文课程的最高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将“语文素养”放在了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首要位置。
②内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具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③“语文素养”的由来a.从词语的构成看,“语文素质”与“语文素养”的语义差别主要是“质”和“养”的区别。
“语文素质”强调语文教育与语文学习在学生身上所形成的结果。
而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与新课标“过程与方法”课程设计维度不吻合。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教学案例
如学《罗盛教》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这样 一个问题:“罗盛教在冰窟窿里救孩子,会遇到哪些困难?”我们不必 要求学生马上回答,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当时的情景用画一画。 然后说说画中的事物──人、水、冰,再让学生对照每一种事物, 分别想想会给罗盛教带来什么困难。
程、创造思想、批判性思维。
思考:
你会怎样教学:破釜沉舟?
【讨论】三位教师教“破釜沉舟” 的教学指导思想。
(1)“‘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 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不许后退, 只许胜利、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前怕狼后 怕虎,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 当然,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在这一点上,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 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 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有明显的涂改痕迹,涂改后的名字正是班里一位平时爱调皮捣蛋,总不 交作业的同学。老师看后非常生气,认为是这位同学那别的同学做好的 作业涂改姓名后冒充自己的作业交上来的。于是,把这位同学叫到了身 边。 师:(指着作业本上涂改后的名字问)这是怎么回事啊? 生:哦,我不是把徐明溪做好的作业改成我的名字然后交上来的,是我 做作业的时候没本子了问徐明溪借了一本,正好本子上有徐明溪的名字, 我又没擦干净,您看,这里面都是我自己写的。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产物。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强调能力和智力,提出“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八十年代中后期强调非智力因素,提出“培养非智力因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要点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1.语文的本质:我们认为,语言是以言语为根本质的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
2.语文的特征:符号性、工具性、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B、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C、语文是信息的载体。
D、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人文性。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具有多种属性的人文应用课程,其特点一般表现为工具性、人文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等。
期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国,其他则为其一般特征。
4.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论基础(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言教学就会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潭,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教学将沦为人文主义的乌托邦。
2社会发展研究理论的进步(3)关于人的理论研究的发展。
5.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现实依据是什么除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之外,还取决于三个方面: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
2 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3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研究发展的成果还是从中国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角度看,语文课程都必有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言课程的本质牲,也是语言教学的独特个性。
6.人文教育的特点:一、民族性:语言不仅在语音、语汇、语法、倏等方面具胡鲜明的民族性,而且在神韵、气质、风骨上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语文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语言与其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
二、时代性。
语文教育活动的内容来自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往往制约着语文教育,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代生活的节奏同步,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的内在,表现时代文化精神的风貌和物质。
从而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服务。
三、复合性。
7.人文教育的途径一、语文内容及教学主体对内容的理解二、言语内涵,即通过语文本身所蕴涵的人文性,来实话人文教育。
语文课程及教学论M
第一章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和目的任务教学内容:1、学科的性质2、学科的特点3、学科的目的任务第一节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一、语文的涵义A、解放前:小学“国语〞——强调“读〞中学“国文〞——强调“写〞B、解放后对“语文〞的不同理解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言文学〞“文字〞——字、词、句等到教学内容“文章〞——篇章构造教学“文学〞——文学体裁,作家、作品知识教学“文化〞——文化精神、文化风格熏陶C、权威解释语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一语——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防止两种倾向:其一,只重读写〔书面语〕,不重听说〔口头语〕其二,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或文章课二、语文学科的性质2001年版“语文新课标〞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
1、“交际工具〞——语文的本质属性A、外部语言——交际工具B、内部语言——思维工具语言能力——显性知识思维能力——隐性知识语言——思维综合训练2、“文化的一局部〞——语文的人文性人文性人性:自然人的欲求文化性:社会人的要求新课标中有关语文“人文〞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教育▲理想人格教育▲审美教育三、语文学科的特点1、技能性和实践性技能掌握过程:知识——技能——技巧——习惯〔能力〕语言习得的模式:“模仿——实践〞2、思想性和人文性3、社会性和综合性第二章语文学科的理念和教学目标一、语文课程的理念〔一〕课程理念——指人们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二〕新课程的根本理念新课程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开展1、教育**2、国际理解3、回归生活4、关爱自然5、个性开展〔二〕语文课程的根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素养——先天的素质天赋与后天的修养训练“能力〞与“素养〞的区别能力:重在功用性、表现性,主要靠训练形成素养:包含功用性与非功用性,靠修养、薰陶形成〔2〕语文素养的内涵A、热爱祖国语文B、具有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C、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D、具备较强的语文能力E、具备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F、开展思维能力G、形成良好个性H、有健全的人格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A、重视语文学习的个性特点B、强调实践性C、遵循汉字、汉语的规律3、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4、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二、语文课程的目标教学活动是一种在目标控制下的特殊认识活动,确定目标,以克制教学中盲目性和随意性性(一)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教育法规〔如:大纲、课标〕2、社会需要3、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语文水平4、语文学科的特点〔二〕语文课程的总目标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1〕培养爱国主义感情〔2〕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3〕学习民族文化传统,传承民族文化〔4〕关心当代生活、尊重多元文化2、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直接参与认知活动,如:记忆、思维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活动,对认知活动起推动、支持、调节作用,〔如:情感、态度、意志、习惯〕〔1〕树立学习的信心〔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掌握最根本的语文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1〕识字与与写字能力〔2〕阅读能力〔3〕写作能力〔4〕口语交际能力三、语文教学目标的构造和表述〔一〕构造*四分构造: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智力、语文人格*三分构造:语文德育目标、语文智力目标、语文能力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教育目标〔二〕目标表述要求1、把握总体,形成阶梯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要点2、分类分级,科学安排3、目标表述要准确、具体,尽可能显性化A、行为性目标:用可观测的行为变化和可测量的结果来描述目标B、表现性目标:以学生从事*种活动后的结果为描述对象C、展开性目标:以学习过程为描述对象第四章教材教学内容:1、语文教材的历史沿革2、语文教科书的构成要素及编制体例3、新教材的特点4、教材使用和处理第一节语文教材的历史沿革〔略〕第二节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和编写体制一、概念1、“语文教材〞:▲泛指——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特指——教科书、习题集、教学挂图、教参、音像资料等一个系列▲专指——教科书二、教材的构成要素和编写体制〔一〕构成要素:*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1、*文系统——课文2、知识系统:*听说读写知识*语言知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知识*文学知识3、作业系统——练习题4、助读系统:*单元提示*预习提示,阅读提示*常识、字词注释〔二〕编写体制1、分编型:▲两分法:文言与白话分编文学与汉语分编阅读与写作分编▲多分法,如2001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课内局部〕,分为?文言读本?〔高一〕?文学读本?〔高二〕?文化读本?〔高三〕〔课外局部〕?现代文选读??文学作品选读??文化著作选读?2、合编型:一般是“主次配合〞的格局、即以*文为主、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为次相互配合※单元编排的首创——复丐尊、叶圣陶?国文百八篇?故,处理单元教学内容要以单元知识为纲,以*文教学为例,以自读课本为举一反三,结合练习稳固应用第五章阅读教学教学内容:1、阅读的性质2、阅读教学的任务3、阅读教学的过程与模式4、各类文体的阅读教学第一节阅读教学一、概念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开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义务课标〕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答案全面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答案精编版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三、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一)“教授法”阶段。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pdf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序号1291)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学习目标:1.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 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内涵3. 学习从哲学高度思考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二、语文课程的思考起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列维· 斯特劳斯的归纳——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历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传承的角度)列维· 斯特劳试图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来分析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深层文化含义,他关注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内容,而是要检验故事要素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构三、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的假设(“沃尔夫假设”)——语言是文化的“背景”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人们以在其本族语言中设立好了的分类和区分的方式认识世界,由于文化的差异,某种语言中的发现也许不会出现在另一种语言中。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最新理解: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
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中是作为一种“直接现实”而存在的东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们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并抒发情感,它构成了文学的客观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简言之,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基本工具和第一要素”二、文学与语言有一种特殊关系:文学总是关于语言的,总是对于语言本身的性质的独特显示。
人们称伟大的作家、诗人为“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正是出于他们对语言的卓越贡献。
文学比语言的其它功能都更为重要,因为它能真正使我们明白语言的性质。
三、语言是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窗口第三节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文学课教学目标:审美教育(文学阅读教学+文学写作教学)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的教学(汉语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学习目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主动(桑代克的实验)或被动(巴甫洛夫的实验)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三)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运用背诵与仿写(四)语文课程应测量和评价学习的外显行为,进行客观测验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差异(三)研究方法要去研究对象相适应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三)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2. 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3. 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4. 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5. 异质分组6. 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7. 从做中学(四)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节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已有知识决定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只有在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形成一定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意义(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做到目标设置三维化,教材编制序列化(螺旋型结构)(二)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三)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第四节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来自社会协商(三)主张以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建构起自己的意义(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拓展学习时空,开拓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二)语文教学设计应有所改变:教学目标有师生共同协商制定;教学任务和内容应该开放而灵活,能随学习进程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基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三)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强调以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为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四)评价标准上将标准参照、常模参照和个人发展参照结合起来;评价方式上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法上将考试、考核、学习档案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三、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评价基本原则:1. 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2. 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3. 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 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5. 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6. 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历史2. 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3. 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4. 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1. 工具性2. 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3. 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 人文性5.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民国时期国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2. 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说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3.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4. 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二)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文”与“道”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即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统一1.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规定: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文学是帮助年轻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2. 1961年《文汇报》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总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总结1.课程与课程论: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教学与教学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⑴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⑵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⑶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
4.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
5.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
6.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
⑴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⑵教教学即教授;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⑶教学即教学生学;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⑷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7.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⑴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⑵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
语文教学论重点
语文教学论重点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语文教学论重点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和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出一种精神财富,属于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人们是人们后天可得的,语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化的不同特质影响语言的特质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条件: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思维的方式,范围与程度间接影响文化。
语文课是什么课:文学(语言)课和语言(文章)课行为主义的语文课程观:第一、在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定位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
第二、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第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
第四、在语文课程的评价方便,主张测验外显和进行客观测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第一、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第二、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第三、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第四、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第一、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加工信息和构建意义的过程第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习是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同化过程。
第三、认知策略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第四、元认知对认知我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使学生能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第五、认知动机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第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第二、学习依赖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有的理解来自社会协商第三、第三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第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第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第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语文课程性质:1、工具性2、工具性和思想性或文道同一3、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人文性5、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理念:一般是指人们对课程的价值追求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全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语文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是
语文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是
语文课设计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课程。
语文课的设计应该紧密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展开,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在语文课设计的基本理念中,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培养。
语文课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其次,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再次,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最后,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培养。
语文课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观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总之,语文课设计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和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文素养的含义
▪ 语文能力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
▪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
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 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 态度,思想概念等内容。
▪ 注意:1、语文能力包含于语文素养中
▪
2、语文课程需要一个名称涵盖这些教育教学目标
(三)汉语文的文化特征
▪ 汉文字是象形性文字
一个汉文字往往就是一个 形象世界
(三)汉语文的文化特征
▪ 汉文字是审美性文字
一个汉文字往往就是一个 审美世界
第三节 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特点 建构语文课程的基本途径
(一)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特点
1、从课程形态看: 语文课程不应该是单一的 而应该是多元的
非学习结果。
案例2
▪ 《中国石拱桥》教学目标:
▪ 1、学习生字词,能准确使用其中一些常用词语来造句。 ▪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题目,概括文章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 ▪ 3、能画出文中表达中国石拱桥特征的语句,能概括其特点。
▪ 比较:目标陈述具体明确,使用了造句、熟读、画出等外显行
为动词。
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2
案例
▪ 《春》教学目标设计:
▪ 知识目标:领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
法。
▪ 能力目标:准确、生动的用词造句。划分文章的结构,用两个字的词语
概括每部分大意。
▪ 情感目标: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生珍
惜时间,刻苦学习。
▪ 注意: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是脱节的,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
2、看不到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
3、情感目标设计狭窄。
▪ 陶冶作用不能得以体现
(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 1
实践性即强调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 2
案例1
▪ 《中国石拱桥》的教学目标
▪ 1、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 2、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 注意:陈述语言笼统,表达的是教育意图,
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 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 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 第一次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
一目标理念
第一节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素养的含义
构成要素
• 什么是素养 • 语文素养的构成
语文素养构成要素的
结构特点
(一)语文素养的含义
▪ 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之比较
(二)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
▪ 语文素养“冰山模型”的启示之二
▪ 语文素养“冰山模型”必然会促 进语文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实践的 深入改革
(二)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还说明:语文素养的 形成和发展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也不一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界限
案例 1
(三)汉语文的文化特征
以汉字的文化分析为例
▪ 汉文字是一种表意性文字
一个汉文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 意义世界
▪
▪ ▪也 ▪ ▪
驰 奔驰 地 田地
他 你我他 池 池塘
有马能行千里 有土能种庄稼
有人不是你我 有水能养鱼虾
(三)汉语文的文化特征
▪ 汉文字是表情性文字
一个汉文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 情感世界
《敬畏生命》的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整体感知课文。 ▪ 2、理清文章思路,归纳中心思想。 ▪ 3、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 注意: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抽取第四条的内容, 其它可适用于任何课文。千篇一律的教学目标反映 着千篇一律的课堂模式。
案例2
▪ 《敬畏生命》
语文素养构成要素的结构特点
A
语文素养是一个 复合型概念
语文素养是一个
B
动态实施过程(启动-执行-操作)
语文素养是一个
C
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
(二)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
▪ “冰山模型”的假设义 ▪ 参见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任何一门学科教
学的目标,大体有四个组成部分:1、关心、动机、 态度;2、思考力、判断力;3、技能;4、知识、理 解。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了解语文课程的基 本理念,把握语文素养 的构成要素。
把握语文教育的特 点,特别是开放而有活 力的语文课程的特点。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章各节内容
31 第一节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第二节 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 第三节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第一节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 这四个视点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一种学力观 ▪ 借用“冰山模型”说明这种学力观的特点:浮在水
面上的一角可比作:知识、理解及技能(显性部 分),隐于水下的是支撑浮出的基础(隐性部分)
▪ 倡导关注隐性部分,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
▪ 语文素养“冰山模型”的启示之一
▪ 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作为语 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的形象展示, 它的实质在于倡导语文教学应促 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
成
2、儒家指以反省体察为主的“修身养性”之道,3、特指逐渐养
▪
的有涵养的待人处世态度
(一)语文素养的含义
▪ 从上述解释可概括出: ▪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
的自身条件(应该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条 件),重在“功用性”。
▪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一)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特点
2、从教材选文看: 它应该文质兼美,在弘扬优秀文 化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突出 时代性,包容民族和世界的先进 文化
▪ 能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
▪
件”
▪ 素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
▪
《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
▪ 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
▪
方面的一定水平”
▪
《辞海》解释为:1、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
▪
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
▪ 1、品读《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 ,找出自己 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 2、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点,说明两篇短文的不同妙 处。
▪ 此设计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发现、探究的能力培养。
第二节 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的陶冶性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汉语文的文化特征
(一)语文课程的陶冶性
语文课程的陶冶感染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