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创造的三个难题_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_比较与借鉴_学术研讨会随想
浅析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阶段性进展与不足
浅析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阶段性进展与不足在全国人民不懈努力之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本文主要从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两个历史阶段性、学术界对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转变、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进展、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不足之处四个方面对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进行分析、研究。
标签:国际关系;阶段性;进展与不足一、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两个历史阶段我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共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分别是1987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国际理论研讨会以及2000年北大和复旦的两位学者提出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
这两个历史阶段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理论建设的指导思想不同。
前者是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后者是借助西方关于社会科学知识生成过程的相关研究。
并且二者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前者强调研究的政治导向,后者是研究的学术规范。
其次,理论知识构建方式上有所差异。
前者具有自觉的意识形态,后者是具有学术自觉。
最后,理论建设的目标不同。
前者是为了保持中国理论研究的独特性,后者是以高度学术化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为目标。
二、学术界对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转变随着我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西方学术界对我国特色关系理论态度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以往的无视到如今的欢迎,这也表明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的肯定。
在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第一阶段时西方学者基本上都没有关注,针对此理论建设的评价也是寥寥无几,直到第二阶段西方学者才开始转变他们的态度,开始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进行评介、研究。
这一转变发生的原因是西方学者在21世纪初对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探讨,体现出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的深刻反思。
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探讨吸引了包括中西方国际关系学者的广泛参与。
而作为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派的建设也开始受到西方学界的关注与欢迎。
国际关系理论:反思与重构(读后感)
国际关系理论:反思与重构(读后感)《国际关系理论:反思与重构》读书笔记●作者简介秦亚青,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密苏里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东亚思想库网络中国国家协调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理事,复旦大学高级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名人小组研究队成员(2003—2004),中国东盟名人小组名人助理(2005)。
主要著作有《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权力·制度·文化》、China's New Diplomacy等二十余部,在中外杂志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内容简介《国际关系理论:反思与重构》是《权力·制度·文化》的姊妹篇。
《国际关系理论:反思与重构》分为两个部分:上编是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讨论,重点是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最新发展的介绍、评析和批判,涵盖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等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也涉及新近国际关系领域的文明、文化理论;下编是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探索,其中包括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条件进行探讨,也在汲取中国理念和融汇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些基本思路。
目的是以“全球为体、世界为用”的思想,将中国理念融入国际关系理论,使之成为世界国际关系知识大厦的一部分,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路。
●读书笔记一、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1、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
当时虽然冷战已经过去,但对于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争论却达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
而建构国际主义通过不断地吸收和发展,最终成为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三足鼎立的主流理论。
下面我将主要探讨一下温特的建构主义。
温特建构主义采用了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但是采用了理念主义的本体论,强调了观念、文化、认同等因素的重要作用。
正是因为如此,温特建构主义被称为“中间道路”:反物质主义本体论,但坚持理性主义认识论;反反思主义认识论,但坚持理念注意本体论。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贫困_对近20年国际关系学在中国发展的反思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贫困———对近20年国际关系学在中国发展的反思苏长和 彭召昌 【内容提要】 两位作者以对话的方式,对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定位、理论构建的重要性以及有关建立中国学派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 反思【作者简介】 苏长和、彭召昌,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
(上海 邮编:200433)一、西方国际关系学东渐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 苏:临近21世纪,有关反思学科成长的文章越来越多。
我们是研究国际关系的,对于这门学科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的成长与发展,自然格外关注。
尤其有意义的是,就学科成长而言,自1978年以来,国际关系学在中国整整走了20年,而且,1999年又是国际关系学诞生80周年,①因此,反思和检讨这门学科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是不无必要的。
国际关系学最早诞生于西方,它是在主权的民族国家的对外实践活动以及近代欧洲条约制度的框架基础上产生的。
比较而言,古代中国也存在许多诸侯分立、南北对峙的现象,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也有合纵连横、远交近攻,表面上具有现代外交的许多特征,但是严格意义上说,那时的中国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更谈不上国际关系学研究了。
可以说,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的观念中有“朝贡关系”的概念而没有“国际关系”的概念。
但是近代以降,随着主权国家观念以及条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和确立,早期中国处理周边关系的朝贡模式逐渐被条约制度取代了。
这个取代过程既是“国际关系”在中国的发生过程,也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缓慢东渐的过程。
因此,与其他许多学科一样,国际关系学对中国来说也是个舶来品。
应该说,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研究是与中国的国际关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国际关系学研究在中国的真正成长和发展主要是近20年的事。
从纵向比较看,这20年无论在学者队伍和研究院所的规模上,还是在学科认识和研究的范围上,国际关系学可以说是处于蒸蒸日上的局面。
1997年以来,我在杂志上陆续见到一些反思性、总结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对20年研究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构建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构建的几点思考作者:王珂杰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8期【摘要】在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得以大力推进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在研究平台建设、研究队伍和研究主题的多元化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方法论意识不足;学术独立性不强;理论创新乏力。
而研究的进步体现在尽管有关创新的形式、理论名称及来源方面还存在着不同意见,但赞同“中国特色”和“中国学派”提法的学者还是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开始了理论创新的尝试。
其实,赞同和否定中国学派提法的学者,他们之间的分歧在于存在与理论创新的形式、思想来源层面,而不在于创新本身。
为了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的发展,亟需解答的问题是中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身份问题及对国际体系的认同问题。
另外,理论有不同的层次,回答这一问题意义上的理论创新,代表的仅仅是某一层次的理论发展,并不能代表在其它层次上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构建;思考从国际关系理论演变的脉络中,我们可以发现,国际关系理论是国家对外交往活动历史和实践的总结,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地位的变迁相适应。
20世纪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发展的世纪,而随着欧盟一体化道路的新的尝试,以及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崛起,欧盟视角以及中国、俄罗斯围绕自身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探索必然会带来有别于美国的观念和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的非美国化和非西方化的特征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出来。
这也是国际关系理论时代性特征的必然反映。
一、国家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必然带来不同的理论思考国际关系理论学科综合的特征将会更为突出。
法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传统学科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入。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理论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文化的发掘和传承。
文化因素既是国际关系理论的源泉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内核。
虽然目前的一个现实是传统文化缺乏的国家体现出了更强的创新性,但这并不符合一个学科发展的规律。
学课程学习总结探讨理论与国际关系的现实问题
学课程学习总结探讨理论与国际关系的现实问题课程学习总结是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对理论与国际关系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本文将依据合适的格式,分析并讨论与理论与国际关系相关的现实问题。
第一部分:理论背景在探讨国际关系的现实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的理论背景。
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各种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国际事务。
第二部分:现实问题一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与理论与国际关系相关的第一个现实问题。
例如,可以选择研究全球贸易战对国际贸易体系的影响。
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可以引用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支持和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三部分:现实问题二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与理论与国际关系相关的第二个现实问题。
例如,可以选择研究某个国际组织的角色和影响力。
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可以从该组织的历史背景、成员国的角度等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来论证和支持自己的观点。
第四部分:现实问题三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与理论与国际关系相关的第三个现实问题。
例如,可以选择研究某个国际热点冲突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冲突的背景、各方立场以及国际社会的调解努力等进行分析,可以探讨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五部分:总结与展望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之前讨论的理论与国际关系的现实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总结应该对每个现实问题进行简要回顾,并强调其重要性和研究结论。
展望可以提出对其他相关问题的探讨建议,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结论通过对理论与国际关系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学课程学习总结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合适的格式,有条理地呈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通过这样的学习总结,我们可以提高自己对理论与国际关系的理解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术能力。
以上就是对于学课程学习总结探讨理论与国际关系的现实问题的文章。
[理论]三大国际关系范式的理论构成及其与中国传统理论模式之比较
[理论]三大国际关系范式的理论构成及其与中国传统理论模式之比较作者:谭再文更新时间:2010-1-4 14:54:12 来源:国际观察点击率:768摘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或者说“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首先要面对的是“理论是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尽管理论在肯尼思·沃尔兹那里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但是我们可以从被我们所认同的三大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中寻找到其共同拥有的“理论成分”,它们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事实和一个适当逻辑的产物。
这种对理论的理解与中国人传统上所理解的理论之间的分裂是深刻的,这种中西之间的分裂逐渐演变成国内学者之间在理论理解上的分歧。
对理论概念本身的不同理解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关键词理论实践现实逻辑构建符合中国人思维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中国众多国际关系学者的企盼和一直奋力向前的目标。
学者们对于这一目标的具体内涵和如何达致这一目标,提出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建议。
但要形成某种能够获得国际认同的理论,也确非易事。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什么是理论以及它们有什么作用仍然存在分歧。
我们的学科传统和我们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所获得的答案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自行为主义出现以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研究中就被注入了实证的传统,这也反映在被我们所认同的三大理论范式中。
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想回答受到实证传统影响的国际关系理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尽管理论在肯尼思·沃尔兹那里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但是我们可以从被我们所认同的三大国际关系理论中找到其共同拥有的“理论成分”,它们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事实和一个适当逻辑的产物。
这种对理论的理解与中国人传统上所理解的理论之间的分裂是深刻的,这种中西之间的分裂逐渐演变成国内学者之间在理论理解上的分歧。
由这种不同的理论认同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就我们所知的范围内,“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构成了解释国际事务和跨国界互动行为的三种最具有理论生命力的基本‘范式’(paradigm)”。
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分析.doc
碣
顼
过主流理论解释。还有,冷战的介绍与超级大国放弃权利的 矶
行为也无法通过结构现实主义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出 憩
现都会引起人们对于原有的理论知识进行质疑,所以波普尔
的问题是更加重视双向对话的[3]。
在根据国际关系领域中批判的学者罗伯特.科克斯对于 饵
波普尔的问题进行了阐释与说明,并且进一步提出了“问题
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 成分析
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重点都是在美国产生的,但
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国际关系理 论都是基于美国国际关系 聋
理论而产生的翻版。一方面,英国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具有
岸
彦
非常悠久的历史遗迹思维体系,另一方面英国的国际关系理
论也充分的表现出自身独特的研究风格[1][2]。基于这一特
件,从这一方面来看,不同的问题都来源于不同的环境视角,
可
而不同的环境视角有来自不同的 社会与文化和不同的系统 惨
表象[4]。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目前主要的问题就是关
栉
蝴
于理论核心的问题,而且必须要经历过一定的表象,这种表 踟
象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一种表象反应,而是经过建构的过程。
瘙
通过对于文化、语言等概念表象系统进行构建,从而形成作 永
芜
る
意识”这一概念波普尔与科克斯两个人都认为问题源于理论, 卷
但是两个人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不同。波普尔认为问题主要是
鲒
辱
原有的理论与客观事实之间存在相关的矛盾,但是其本身并 帙
不包含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视角。而科克斯认为问
ズ
连
题意识的主要基本内容依然是问题,也就使得这一理念更加 纵
趋向于客观事实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主观意识。所 音
国际关系理论的三次论战(转载)
国际关系理论的三次论战(转载)第⼀次论战:理想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卡尔《⼆⼗年危机》对理想主义的批判1、道德的虚幻。
近于⽆政府状态的逻辑中,很难界定普世道德,只有国家道德。
2、权⼒的重要。
权⼒仍然是国际关系中⾄关重要的因素,将权⼒视为政治的实质。
3、国家间利益的根本冲突。
国际利益冲突是现实存在,利益冲突是国际政治的实质。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歧1、对⼈性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坚持⼈性善的观点;现实主义认为⼈性恶。
2、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主张在道义和民主的基础上建⽴公正的国际关系;现实主义批判理想主义对国际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强调国际关系只能以权⼒和利益为轴⼼。
3、对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认识不同。
理想主义视之为维护国际关系秩序的唯⼀有效⼯具;现实主义认离开权⼒均势,国际组织也常常名存实亡。
4、对世界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强调应然,对客观世界盲⽬乐观;现实主义强调实然,不可陷⼊空想。
5、对未来的认知不同。
理想主义认为未来的⽬标是普遍裁军和民主的世界政府,但在如何实现这⼀⽬标上束⼿⽆策,持乐观态度;现实主义认为受到利⼰主义的局限,持悲观态度。
6、国家的⽬标不同。
理想主义有安全、经济发展、⼈权、正义;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标是⽣存和安全。
7、国家战略不同。
理想主义主张集体安全;现实主义主张⾃助和结盟。
8、对系统变迁的认识。
理想主义认为国际关系会逐渐摆脱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则认为系统变迁不会发⽣。
三、评价:第⼀次论战后,现实主义开始确⽴起主导地位。
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批判使国际关系学科澄清了实然与应然的关系,划清了学术研究与道德研究的范畴,为国际关系成为独⽴学科和其“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第⼆次论战:科学⾏为主义与传统主义⼀、传统主义学派与科学⾏为主义学派争论的焦点在于⾃然科学能否运⽤于国际关系的研究,争论的实质是⽅法论之争。
两者的分歧主要表现在:1、科学⾏为主义注重国际关系的数量变化;传统主义则注重国际关系的质量变化,把国际关系看成是⼀个历史进程,坚持传统的历史研究⽅法。
我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议题与方法
我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议题与方法漆海霞(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国际政治科学“执行主编) 2020年,全球经历了诸多不确定性事件㊂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后,我们又目睹了美国大选的进程㊂诸多事宜表明,在新的时代,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新现象,国际社会的不确定性对当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㊂一、时代变迁与国际关系新议题当前时代我国面临的诸多问题中,中美竞争关系与我国息息相关,也为我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构建提供了新议题㊂我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经历了从学习西方到自主创新的历程㊂早期阶段,我国国际关系学界注重引进和介绍西方理论,并用之解释我国面临的国际关系现象㊂然而,西方理论的根源在于西方经验,其关注的议题往往是本国所面临的困惑,例如霸权的兴衰㊁自由主义秩序等㊂而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则主要是崛起问题,此类问题在西方世界尚未经历彻底讨论,这为我国学者进行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了空间㊂中国崛起与中美权力转移的现实问题在体系和国家两个层面都有助于推动我们的理论突破㊂首先,从体系层面看,特朗普任内美国外交政策对自由主义全球秩序的反思已经表明大国的兴衰可能伴随着体系的转型,而中国崛起是否会给全球治理提供新的思路,这是学界拭目以待的未来㊂与此相关,在体系变迁的进程中,未来的国际格局将走向何方?国际秩序如何创建?大国竞争与秩序㊁体系的关联在哪里?这些问题也都需要我国学者的审慎思考㊂其次,从国家层面上看,中美竞争的现实可以激发我们对传统议题如霸权问题㊁权力转移问题㊁同盟与崛起㊁对冲与制衡的思考,也有助于我Ⅳ国际政治科学(2021年第1期)们反思新的议题,如领导力与国家崛起㊁王道霸道在国际政治中的应用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大国竞争的影响等㊂二㊁现实关怀与理论边界在面对现实挑战时,我国国家关系理论创新既需要现实的关怀,但同时又要保证足够的理论抽象程度和普适性㊂区分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的边界有助于学术讨论的进步空间㊂什么是高质量的国际关系理论?从社会科学的经验来看,基于各类现象并发现普遍规律应该是理论建设的目标,国际关系理论也不例外㊂尽管中国崛起对我们提出了很多的新议题,但并不意味着 中国例外论 ㊂中国经验可能帮助我们发现一些新现象,但是也会存在与世界各国类似经验的共通之处,这就需要学界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究㊂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存在分野㊂政策研究往往具有即时性和短期性的特征,需要学者追踪最新热点㊁把握最新动态㊂例如,对于美国大选㊁中美贸易摩擦等问题,我国需要做出迅速回应,以便维护国家利益,政策研究就可以服务于此目标㊂而同样是面对这些现象,如果学者对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发生机制进行机理性分析,进而发现规律,并且可以将该发现应用于其他类似情况,我们可以认为后者这种研究就是理论研究㊂我们强调理论与政策的分野,并不意味着两者重要程度有区别,而是学者要有分工㊂如果学界的研究都是政策类内容,会使研究成果局限于短期应对,缺乏对国家长期战略的理论引导㊂如果学界的研究都是抽象理论,则可能出现理论脱离现实㊁无法更好为现实服务的现象㊂三㊁新技术㊁新方法与理论突破随着学术专业化水平提升,我们可以发现理论碎片化等现象日益明显㊂理论碎片化不仅是我国国际关系学界的现象,也是当前全球国际关系学术圈的共有现象㊂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宏观㊁中观㊁微观研究的对话缺失㊂例如,研究国际秩序与格局等宏观领域的学者往往较少兼顾领导人编者寄语Ⅴ和民众等微观因素的影响,而研究同盟与战争等国家决策的中观层次研究可能会考虑领导人决策因素,却往往对国际秩序和体系等因素置之不顾㊂其次是不同研究领域的对话缺失㊂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专家往往在本领域不断深入,但是可能会忽略其他研究领域与本领域的交互影响㊂例如,同盟理论研究可能会在同盟困境㊁制度化㊁同盟管控与冲突等问题上持续跟踪,然而对于其他领域诸如社会化㊁国际规范和国际组织等问题,则我们较少看到同盟理论与这些领域的交叉研究㊂学术碎片化是国际关系学科的长期现象,这既与国际关系研究对象广博精微有关,也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有关㊂在理论探讨中,结论都是存在概率的,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㊂因此,如何穷尽可能的资料和数据以增加理论发现的合理性,是不同研究方法的共同目标㊂当前随着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将有助于推进理论突破㊁增强理论融合㊂例如,对于大国崛起问题,传统研究方法可能集中于对历史经验的归纳总结,研究的层次往往会集中于大国结盟与战争等因素㊂而大数据技术的进展可以帮助学者发现相关的新闻报道㊁民间情绪等诸多因素,从而可以打破国际关系研究中宏观㊁中观㊁微观三个层次的壁垒,也有助于不同研究领域的对话㊂四、结语基于上述讨论,‘国际政治科学“期刊尝试关注当前中国面临的现实重大问题,对深层原因和普遍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进而试图推动研究方法的与时俱进㊂在本期中,本刊发表了以下文章:徐进的‘时间维度与战略目标“,阎学通的‘数字时代初期的中美竞争“,张伟玉㊁王丽的‘国际信誉㊁国家实力与东南亚战略选择“,刘玮㊁宋锦㊁李曦晨的‘大国协调与国际金融组织决策效率“和刘舒天的‘战略释疑与克林顿的对华政策转向“㊂其中,‘时间维度与战略目标“关注的是冲突理论与德国㊁苏联的崛起经验,‘数字时代初期的中美竞争“针对当前新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进行有益的探讨,‘国际信誉㊁国家实力与东南亚战略选择“关注大国崛起阶段的领导与信誉等问题,‘大国协调与国际金融组织决策效率“借助统计模型分析了世界银行的决策效率问题,Ⅵ国际政治科学(2021年第1期)‘战略释疑与克林顿的对华政策转向“解析了微观层面的美国决策㊂上述文章选题表明,在关注当前重大议题和理论前沿时,‘国际政治科学“也试图推进不同层次㊁不同领域㊁不同方法研究的对话㊂诚所谓 文以载道 ,研究质量的评判标准不在于外在形式,而是其核心发现是否能找到真正的规律㊂不同研究方法的选择㊁不同研究领域的分野,关键在于对当前的重大研究问题的回应㊂殊途同归,本刊希望借助所发表的学术文章加强学界对话,推进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突破和创新㊂。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国际关系问题研究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国际关系问题研究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是我国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发现国际关系问题是逐渐增多的。
因此,本文将探讨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国际关系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一、国际关系问题的出现原因随着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际关系问题逐渐显现。
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文化因素和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差异较大,导致它们在经济和贸易方面存在很多不同的政策和法规。
中国的经济体制与西方经济体制很不一样,同时中西方在交易和商业关系的标准和实践上存在实质性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在谈判等方面容易导致困难和不确定。
(二)扩张和竞争在全球经济体中,中国正在成为举足轻重的一方。
由于中国在全球市场上日益扩张影响力,这导致那些早已占据地位的经济体引发了竞争和挑战。
除此之外,受到gt论的驱动,大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心生嫉妒,因此,加大打压力度是轻易可想而知的。
(三)国际贸易摩擦国际贸易摩擦也是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问题之一。
由于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差异,经济关系中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经济体制,政府补贴,智力产权,关税和国际贸易问题等。
在争端解决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这些分歧很容易变成经济领域的摩擦甚至引起数据窜改等问题。
二、如何处理国际关系问题在如何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问题上,有以下几点建议:(一)坚定信心,保持耐心中国应该坚信自己在全球市场上的实际表现和潜在发展,并保持耐心。
由于对外开放的步伐持续加快,中国面临的压力也在逐步增强。
因此,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定信心和保持耐心,积极回应各方面关切,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携手共建和谐世界。
(二)扩大对外积极影响中国应该通过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传播中国文化、深入参与国际组织等方式,积极扩大对外影响。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现存问题与思考_张秋霞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现存问题与思考张秋霞 摘 要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既不讲求研究方法,也没有运用研究方法的自觉,造成国际关系研究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在不仅国际问题国际化,而且国内问题日益国际化的形势下,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必须改变轻视研究方法的态度,努力讲求研究方法,大力加强研究和运用方法的自觉性,力求走一条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道路,以此提高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整体水平,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成熟与繁荣。
关键词 研究方法 传统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过去的20多年里虽然发展迅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总体而言还比较薄弱。
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在于研究方法的缺失。
[1]研究方法可以说是所有社会科学发展的知识途径,是厚植学术根基的关键知识领域,也是培养研究人才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
目前在中国国际关系领域,研究方法发展还非常滞后,仍处于“前实证”阶段。
[2]方法落后就很难有学术创新。
没有创新的研究只能低水平重复。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加强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使学界在具体的研究中自觉应用研究方法并对研究方法展开研究仍然不容乐观。
[3]本文仅就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在研究方法[4]上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希与方家探讨。
一、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在研究方法上的误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过去一直不注重或忽视研究方法。
1980年代的国际关系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国际事件的叙述和分析。
自1990年代,一部分国际关系学者开始关注研究方法。
到1990年代中后期,学者们注重并介绍研究方法的自觉才进一步增强。
虽然如此,目前国际关系学界的主体仍不太重视研究方法问题。
[5]研究方法是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手段,没有研究方法就无法进行研究。
不幸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不仅未得到比较普遍和足够的重视,而且有许多学者对研究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存在着一些误解。
有些学者认为,国际关系研究是一个大杂烩,不需要任何研究方法,任何专业的人都可从事国际问题的研究。
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再思考
1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它是晦涩难懂的学科还是与现实世界相关?理论到底意味着什么?理论寻求或表现什么样的知识?在这个方面,诸多理论之间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如何从概念和经验上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它们的成功和失败对于理论构建有什么启示?更通俗地讲,有关于理论的角色和对知识的探求,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我尽我最大的努力在这本书和一系列配套视频中回答这些问题。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学生和我的同行们。
如果你是一个新接触这个主题的学生和新手,我尽我所能让你熟悉核心概念,如本体论、认识论、范式、实证主义、诠释主义和证伪。
我帮助你创建概念词典和开发分析技能,以理解和评估你在国际关系课程和阅读中可能遇到的任何理论。
你还将了解知识的本质和掌握对它的探索。
我希望我能在这个审问、评估和发现的过程中引起大家的兴趣甚至热情。
对于同行们,我将介绍一些你们可能知道但并不十分熟悉的认识论领域。
我希望你能欣赏我对这个主题的新颖处理。
这首先涉及我的组织方案(如下所述),然后涉及我对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研究传统的处理,以及我对这些传统中内含的多样性和紧张关系的强调。
最后,我努力展示每个传统如何能从其他传统中获益。
我的书在几个重要方面与其他书不同。
我的主要兴趣不在于范式和嵌套在其中的理论,而在于理论本身。
与其说这本书是讲国际关系理论的,还不如说这本书是讲理论本身。
当然,这两者是相关的,因为国际关系理论是社会科学理论的一个子集,反过来又与生物科学和物理科学的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区别。
评估理论有两种方式:基于理论结构和基于证据基础。
这个理论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吗?它的术语是否有明确的定义,它的主张是否经过了仔细的说明规定,是否经过了经验评估?这个理论,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命题,是否提供了暂时有效或有用的解释或预测?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使我们了解研究自身的本质。
它是否建立在关于什么是知识,以及如何获得知识的适当和现实的假设之上?扎根于知识的理论路径往往包含了对世界的假定。
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综述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XXXXXXX专业X X X 学号:XXXXXXXX【内容摘要】:相对于西方国家完善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而言,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已成为必要。
本文作为研究现状综述,主要是借助部分学者的相关理论,结合现今国际关系中的新问题,对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做简要阐述。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特色研究现状在展开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综述之前,首先我们需要对国际关系学有所认知。
“国际关系学主要是指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各种国际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或学问。
”①相对于西方国家完善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而言,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已成为必要。
本文作为研究现状综述,主要是借助部分学者的相关理论,结合现今国际关系中的新问题,对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做简要阐述。
一、我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现状我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起来的。
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由于起步较晚,在我国仍处于构建和摸索阶段。
①《国际关系学》蔡拓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第1版 /view/621577.htm1、学科背景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北美开始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
一般认为,国际关系学的建立始于1919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传统欧洲国际体系的崩溃,促使国际关系学的诞生。
巴黎和会后,英国威尔士大学学院设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国际关系学讲座教授职位。
国际关系理论或称国际关系学由此诞生了。
②据了解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学逐渐被普遍接受为西方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
大学设立了各种国际关系课程和专业,专门学院和研究所在大学内外建立起来,不少国家从事国际关系研究和教学的专业人员数以万计。
当今国际关系中几个理论问题
当今国际关系中几个理论问题
俞邃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
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
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俞邃
【作者单位】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当今国际关系的作用
2.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问题与出路--庞中英与张胜军关于国际关系理论问题的对话
3.当今国际关系中几个理论问题
4.民族主义:当今国际风云中的热点——“当前国际关系中民族主义的上升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研讨会概述
5.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略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政治教学国际关系这一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政治教学中的国际关系课程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 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国际关系是一个广泛的学科,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和外交等诸多领域。
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可能难以涵盖所有内容,也可能难以在保证深度的同时保证广度。
2. 课程难度的适应。
国际关系课程可能对学生的政治背景、历史知识和经济知识有所要求。
如果学生缺乏这些基础知识,可能会对课程的理解产生困难。
3. 当前事件与历史事件的关系。
国际关系课程经常会涉及到当前的政治和外交事件,但这
些事件也可能与过去的历史事件有关。
教师需要在讲述当前事件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这
些事件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4. 多元文化的考虑。
国际关系课程涉及到世界各地的国家和地区,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教师需要在讲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政治和文化时,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避免偏见和歧
视。
5. 同步更新课程内容。
国际关系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政治和外交事件会经常发生变化。
教师需要不断跟进最新的发展,更新课程内容,以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
6. 多种观点的呈现。
国际关系课程涉及到许多政治和外交问题,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
教师需要在讲述这些问题时,尽量呈现不同的观点,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国际关系课程内容较多,学生可能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课程内容。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讲解基本知识,并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以便在课外自行深入学习。
中国外交需要深思的三个问题
中国外交需要深思的三个问题国际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国际关系是实实在在利益关系,为了经营好自己的利益,一定要讲价值、感情、诚信,一定要讲彼此之间最基本的志同道合、社会性的交往。
今天中国外交面临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关注对象。
当一个崛起的中国,它带给世界的已不再是简单的新市场、新出口动力,而是决定性的重新调整世界财富权利和利益分配的时候,中国显然会成为世界矛盾的中心,这种变化改变了西方多年的心理优势。
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现在我们已经成为大象,要想在一棵树后面藏一个大象是藏不住的。
第二,我们自己的观念、体制和政策需要更新。
以前我们处在世界体系的边缘,处在被动的受影响者;现在我们是建设者,是财富俱乐部的中心成员,是国际新秩序的创造者,我们的心态要从边缘回归到中心。
所以,中国今天处理很多外交问题,核心就是我们能不能回归中国人对社会生活的朴实的理解,我们要正视今天的中国。
从1949年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两个中国,1949年到1979年我称之为革命主义的中国;从1979年到现在我们是一个发展主义的中国。
对这两个中国,我们在政治上、经济上、体制上、政策上做了很多切割,但我们的外交思想、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却没有做真正的切割。
因此,当今天我们面对一个发展主义的中国,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我们需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
第三,如何重建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或者说如何来稳定与美国等大国的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
有一个问题问的非常好,为什么日本开始对中国抛橄榄枝?我不这么看,一个成熟的大国外交一定有软和硬两方面,不要小看日本的软。
软是什么?软是为了硬,这不是抛橄榄枝问题,这是我们思维方式问题。
中国人说硬话办软事,以后我们能不能说软话办硬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学对经济增长判断的不断失误中体会到,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人是一种至少目前看无法测量的变量,人大概永远不会像化学与物理中的变量一样,在重复同样的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下可以重复相同的结果。
因此,我把国际关系理论的最大功能归结为最有效地“服务于某些人和某些目的”。
科学的范式在我看来,是用科学主义的推导来说明理论者想要表达的目标是具有科学的依据的,是要借助科学的巨大成功建立起来的科学崇拜,达到说服读者认同的目的。
历史主义的范式是要通过历史经验教训来启示后人,以达到促使人们理解认同“历史故事”讲述者希望的目标。
人的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
国际关系领域内的这种意识正是“建构理论”最为重视的要素。
好的理论就是葛兰西所说的“有机知识分子”有目的的创造,这种创造可以动员民众认同其目标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中国本土化的国际关系理论就是要让世界认同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要求。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借助科学的范式来证明,这两者的统一是科学逻辑的必然结果;如何把“历史故事”讲得生动深刻让世人从中感悟到以往的经验教训说明,接纳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大国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幸事。
(作者系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副教授)[责任编辑:邵 峰]国际关系理论创造的三个难题——“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比较与借鉴”学术研讨会随想王 正 毅 【中图分类号】D 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3)04-0071-02 在中国学术界,关于国际关系之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学术群体:一为理论探讨,多偏重于学术本身;二为对策研究,多侧重于政策解释。
我曾有一种愚见,认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研究,“对策性研究多于理论探讨(这与美国国际关系学界形成对照);介绍西方多于自己创造,即使是对西方理论的介绍也不是很系统和全面(这与日本国际关系学界相似);学习多于参与,参与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这是发展中国家学术界的共同特征)”(《国家利益是合法性相互制约的利益》,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第20期,第142页)。
短短5年之后,情况却大为不同,不但学术界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的介绍日趋系统和完善,而且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
在2002年末由《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办的“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比较与借鉴”学术讨论会上,参加者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解与热情大大出乎我的所料:新理论、新视角、新范畴、新人物层出不穷;对于以往的理论,认识程度明显深入;对于中国学者应该参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创造,与会者似乎达成了共识;年轻一代学者对理论的热诚,使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中国国际化的希望。
在拍手叫好的同时,我仍感觉到我们在参与国际关系理论构建过程中任务的艰巨性。
“话语”世界、知识共同体与知识谱系,似乎仍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三个难题。
1.“话语”世界的创造:语言翻译的可通性和不可通性国际关系理论的创造,说到底其实是理解、解释国际关系历史以及现实的“话语”世界的创造,其中,概念、范畴、术语当是第一位的。
我的同事张小明教授在其文章《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欧洲》2001年第6期)也指出了这一点。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17—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目前盛行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术语”主要是欧美学者所创造的“话语”。
在我们翻译这些学术术语时,如何使得所翻译的术语既比较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又使得英文和中文的指称相同,便是我们参与国际关系理论“话语”世界构造时的当务之急。
比如,在新近兴起的建构主义中,有一个核心英文词“in ter-sub jective",在“主体间性”、“主体互动性”、“主体相互性”三者之间选择哪一个,对于中文的国际关系理论话语世界是很重要的。
如选择“主体间性”,中文似乎不通,如选择“主体互动性”和“主体相互性”符合中文习惯,但放在建构主义的知识背景中,似乎选择“主体互动性”较好。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un th ink ing”一词的翻译中,我记得有学者将沃勒斯坦教授的“un th ink ing social science”中的“un th ink ing”翻译成“否定”或“否思”,如翻译成“否思”,中文似乎不通,如翻译成“否定”似乎既不能表达其“rem ove from w hat is conditi oned”英文原义,如翻译成“从社会科学中走出来”,虽然比较长,但既符合英文原义,又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这里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我们在创造“话语世界”时面临的一个语言哲学上的难题:语言翻译是否有不可通性?2.学术共同体的规则:学术的“规范性”与“原创性”毋庸置疑,在西方的国际关系学界,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共同体,有学者也用“行会”来形容这种学术共同体。
在这样的“行会”中,治学的态度(如对他人研究成果以及观点的尊重)、治学的方式(如对已有资料和观点的引用)已经形成一个既定的方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术的“规范性”。
但在中国学术界,“真正的”国际关系研究起步很晚,与欧美学术界相比,远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共同体以及为这样的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学术“规则”。
最近几年,国际关系学界也开始讨论诸如“规范性”、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但是我们远没有形成对“科学”定义的共识。
而在我们讨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时,西方学术界却将“科学性”细化为17世纪“牛顿式的科学”和20世纪“普里高津式的科学”,并将“社会科学”直接定义为“历史社会科学”(关于这些,读者可以参阅由沃勒斯坦教授领导的、由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参加的重建社会科学委员会完成的报告《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我们今天许多中国学者所讨论的“科学性”,其实是17世纪“牛顿式的科学”对后来社会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远没有意识到20世纪70年代量子化学对经典科学的“科学性”所造成的影响。
如果仍以“牛顿式的科学”来看今日社会科学的研究,就很难理解诸如“文化人类学”、“区域研究”、“制度经济学”等这些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社会科学的“科学性”。
理解了“科学性”的这种历史变迁,我们也许会明白一个道理:“原创性”不是建立在对历史某一阶段研究方法重复应用的基础上,而是不断超越已有的研究方法。
3.知识谱系:连续性与间断性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起源于西方学术界,关于这一点似乎学界形成了共识。
如何在中国建设国际关系理论,是与会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如完全接受,如何避免国际关系理论的过分“欧美中心论”、甚至“过分美国中心论”的色彩;如完全拒绝,如何建设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因为任何一种理论都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概念、范畴体系。
我们从一开始似乎就进入了这个中国社会科学从1840年就争论不休的“二律背反”之中。
有学者提出“中国化”,这使我想起20世纪30年代三次大论战中的关于“本土化和全盘西化”的争论最后还是以不了了之而告终的结局。
这里的核心问题似乎涉及知识谱系的连续性和间断性。
国际关系研究,或者更为宽泛的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来源于西方,是西方知识谱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现实主义可以溯源于霍布斯的原因。
而当中国学者研究国际关系现实时,可以不假思索地应用西方的范畴,因为我们毕竟与西方世界交流了至少200年,但当我们研究国际关系理论并希望在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中贡献我们中国学者的智慧时,我们会发现,中国传统的知识谱系中虽然也讨论“国际关系”(诸如学者经常应用的“远交近攻”),但所用范畴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
如何对待中国知识谱系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直接关系到今天中国学者所从事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国际性”。
解决以上三个难题的任务异常艰巨,可行的态度似乎是:学习应中规中矩地学;转化应立足于具体社会现实地转,这样,超越也许在不知不觉之中完成。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责任编辑:邵 峰]国际关系理论创造的三个难题Pang Dapeng (59)T h is p ap er attem p ts to estab lish a path to research the R u ssian po lity .It analyzes the theo retical catego ries of po litics and R u ssia’s specific conditi on s ,and p resen ts a path to research the R u ssian po lity .In sho rt ,w e shou 2ld grasp the w ho le p rocess of R u ssia’s po litical tran siti on ,con sidering the realist po litical facto rs and the h isto rical and cu ltu ral traditi on s in R u ssia ,and study the estab lishm en t and evo lu ti on of R u ssia’s con stitu ti onal system .Cla sh of Globa l iza tion s Stan ley Hoffmann (64)W hat is the state of in ternati onal relati on s today ?A num ber of m odels attracted great atten ti on in the 1990s :F rancis Fukuyam a declared the end of ideo logical conflicts and the trium p h of po litical and econom ic liberalis m ;Sam uel H un tington p redicted that vi o lence resu lting from in ternati onal anarchy and the ab sence of comm on values and in stitu ti on s w ou ld erup t am ong civilizati on s rather than am ong states o r ideo logies ;R ealist o rthodoxy in sists that no th ing has changed in in ternati onal relati on s since T hucydides and M ach iavelli ;T hom as F riedm an sees in globalizati on the daw n of a new era that w ill fo rce con ten ti ou s p ub lics to understand that the logic of globalizati on is peace and dem ocracy .T hese m odels ,how ever ,com e up hard again st th ree realities :F irst ,rivalries am ong great pow ers have m o st certain ly no t disappeared ;second ,if w ars betw een states are becom ing less comm on ,w ars w ith in them are on the rise ;th ird ,states’fo reign po licies are shaped no t on ly by realist geo 2po litical facto rs bu t also by dom estic po litics .In the p ast decades ,the dom inan t ten si on s resu lted from the clash betw een the fragm en tati on of states and the p rogress of econom ic ,cu ltu ral ,and po litical in t 2egrati on 2in o ther w o rds ,globalizati on .T erro ris m is the b loody link betw een in terstate relati on s and global society .Theor ies of I n terna tiona l Rela tion s and Na tiv iza tion L i B i n (69)Three Thorny Proble m s Caused by Theor ies of I n terna tiona l Rela tion sCo mm en t on the Se m i nar on “The Theor ies of I n terna tiona l Rela tion s and Ch i na :Com par ison and Sig -n if icance ”W ang Zhengy i (71)The Com i ng Conf l icts am ong the Grea t Powers ?——A Co mm en t on The Tragedy of Grea t Power Pol itics by John M earshe i m er Su Changhe (73)No .4,2003W orld Econom ics and I n terna tiona l Pol 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