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全国卷选择题常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考点
(时空观念要把握)
一、24题先秦时期
1.西周:常考分封制、民族文化(周文化覆盖了陕西到河南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国家认同,儒家文化根植久远(周礼发端于陕西,《论语》是四书之一,不在五经之列)。此时政治制度特征:君主不能集权、天子无法控制全国的土地和人口、中央无法有效直接控制地方。
2.战国:常考社会转型期、小农经济形成(铁犁牛耕),私营工商业出现,各国变法诸侯争霸,政治由分裂走向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私学兴盛,百家争鸣,人才(阶层)流动频繁、贵族专权的局面开始打破等等。
二、25——27题汉、唐宋、明清(初)时期
常考点:1、农业发展的表现:土地制度(井田制、自耕农、地主租佃制、地主庄园制、政府均田制、政府屯田制)、人身依附关系变化与税收制度调整(春秋鲁国初税亩、汉代编户齐民、隋唐租庸调制、唐后期两税法、北宋中期方田均税法、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注意征税标准由人向资产的转变趋向)、农耕技术提高、经济重心南移、高产作物引进、人口膨胀、人地矛盾、生态环境等。
2、工商业发展表现:注意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的关系,私营手工业、商业发展冲击着封建统治秩序和传统观念,工商业发展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的扩大、市民文化的繁荣。
3、政治制度的调整: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削弱相权)与异变(宦官外戚内阁擅权在本质上是君主专制集权的反映)、国家对地方的有效治理(中央集权、地方吏治、抑制权贵)、选官制度(科举制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提升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三省六部、行省制、督抚管理三司、司法监察等)、明清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正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顶峰的反映。
4、儒学对社会的影响、儒学对理想政治的诉求来自于积极入世和责任使命、儒学与法律的关系、以汉代、宋代儒学发展为考查重点。
冷门: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造船航海技术发达(近海、远洋)与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社会救济、币制改革(秦半两、汉五铢以重量为标准,唐初开元通宝,宋代交子,明朝白银)、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科技文艺涉及较少,但不可忽视。
三、28题晚清1840——1900年
常考:本题高考命题侧重经济史,经常围绕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考点命题。
1、列强侵略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其中洋务运动常考洋务企业的资金问题(民用企业筹集社会资金)、民用企业的管理问题(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2、全球史观下的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统治集团内部分化;重农抑商、天朝上国、华夷之辨等传统观念与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军事、外交、教育、经济等近代化(洋务运动);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汉族官僚地主的崛起与晚清中央政府权力的衰落。
冷门:晚清思想解放潮流:新思潮——中体西用——实业救国、维新图存。
四、29题晚清、北洋政府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01——1936年
常考:本题高考在命题时侧重政治、思想文化,晚清的思想解放潮流(以维新思想为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国民大革命等政治
思想活动、中共中央“左”倾(以俄为师、城市中心论、工人暴动、冒险进攻)与毛泽东思想路线(工农武装割据)的冲突。
冷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北洋政府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中共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五、30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31——1949年
重要的时间节点:1931、1935、1937.7、1937.8、1937.9、1938.10、1945.8、1946.6、1947、1948、1949.4.23
常考:本题高考命题以政治史为主,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抗战;国民党持久抗战的提前谋划与准备、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国民党统制经济(政府主导)、官僚资本主义排挤民族资本;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抗日政策;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抗战胜利后国共实力的变化。
冷门:西方国家的援助与联合抗战、解放战争、重庆谈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北平和谈六、31题新中国时期
牢牢把握住重要的时间节点:1949、1953、1954、1956、1958、1960、1978、1979、1982、1984、1992
常考:本题高考常以经济史题目出现,新民主主义经济(多种所有制并存)、一五计划、贯彻国家意识形态、单一公有、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与调整(农业:互助合作、合作社——人民公社——权力下放生产队、个别地区单干;工商业:公私合营——优先发展重工业——调整投资比例)、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融入全球化。冷门:1971-1973周恩来整顿、1975年邓小平整顿、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务实型外交转变、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七、32题古希腊古罗马
常考:本题高考较为固定,雅典考民主、考人文主义,重点考民主的弊端;罗马考法律、重点考罗马法的优点,尤其是自然法精神(注意古罗马帝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八、33题英美代议制的发展过程与弊端、两次工业革命1500——1900年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完善进程(尤其注意英国18世纪初期的政治特点)、美国1787年宪法(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歧视黑奴等)、工业革命的影响(贫富差距与社会保障、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政府政策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冷门: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些点往往在选择题里以隐形材料出现考查)、法德代议制(不能有效制衡)确立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关系、俄日的政治经济特征
九、34题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政策调整、列宁探索、斯大林模式、赫勃戈改革
常考:本题高考中高频考点为经济史,现代世界发展模式创新具体有:1.新政应对危机的举措、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尤其注意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
2.战时共产主义在当时被认为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直接途径,有利于打败敌人巩固政权;1920年的危机使列宁意识到这并不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3.新经济政策恢复市场经济、自由贸易、私营、外资,有利于苏联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为工业化奠定基础。但小农经济状态不利于工业化的大规模开展,市场经济容易引发贫富分化,引起斯大林等人的不满。
4.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迅速实现工业化、反法西斯奠定基础,经济结构不平衡、人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