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未来发展走向

合集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8卷第4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李金玲,温春卉(内蒙古财经学院高教研究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摘要]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为经济的增长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

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基本条件。

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入手,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趋势[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44{2010)04-0045一04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开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距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虽然高等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但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却可以用飞速来形容。

纵观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并结合众多高等教育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化分为七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1862—1894年),这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酝酿时期。

此时出现的多是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最典型的代表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同时这类学校也成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雏形。

第二个阶段(1895—1911年),这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从理论上、制度上还是实践上,主要都效法日本高等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体制。

典型的代表是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

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规定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

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模式为榜样的。

第三个阶段(1912—1927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

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未来大学人才培养的五种趋势

未来大学人才培养的五种趋势

未来大学人才培养的五种趋势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不仅步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而且办学质量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从此,“三个面向”成为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

对高等教育而言,第一个面向解决得较好,第二个面向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对第三个面向关注还不够。

具体到人才培养方面,较多重视了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并努力向国际化方向迈进,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未来人才培养发展趋势的研判。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也是核心要义。

教育要面向未来,必须对未来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准确把握。

通识教育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2005年,针对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现状,钱学森发出了“钱学森之问”:“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尽管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地对此进行解读,但就人才培养而言,“钱学森之问”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通识教育的呼唤,是对以专才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质疑。

19世纪以后,专业教育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但是由于学术分科太细,知识被严重割裂,人才片面发展的状况日趋严重。

在这种背景下,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强化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生独立思考的通识教育理念应运而生。

自此,究竟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一直争论不休。

由于对现实需求的严重关切,多年来,我国的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多侧重于专才教育。

20世纪50年代,通过大学的院系调整,综合性大学数量减少,以工科为主的专科性大学急剧增加,专才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专才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人才培养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进行了新一轮改革,通过大学的合并和重组,综合性大学的数量增长较快,专科性院校大幅减少。

但是,人才培养理念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各级各类大学奉行的依旧是专才教育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一、文化革命时期的高等教育文化大革命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受到了严重破坏,大学和学院被关闭,教育体制遭到摧毁。

文化大革命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大量教师和学生被下放到农村劳动。

这段历史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影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7年,高考恢复,为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得高等教育得以快速扩张。

1999年,教育部提出了“211工程”,将部分重点高校列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自主招生改革,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同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三、高等教育的转型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型。

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数量持续增加。

同时,高等教育质量和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学科涌现出来。

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

中国大学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提高国际化水平。

同时,高等教育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四、高等教育的挑战和问题尽管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一线城市的高校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校资源相对匮乏。

其次是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再者是高等教育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一些学校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另外,高等教育的营销化问题也备受关注。

从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看未来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

从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看未来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

从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看未来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周洪宇但昭彬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千禧之年。

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世纪里,业已走过百年风雨征程的中国师范教育未来发展走向将会如何,这是目前师范教育工作者普遍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陆续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笔者也在《世纪之交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挑战与抉择》、《内地与香港师范教育的比较研究》等文中发表了自己的有关看法。

本文拟从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通过分析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并结合目前中国师范教育的实际,来展望未来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

一、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教师工作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一种工作。

自有人类社会及其教育活动以来,就有了教师工作。

人类是通过教师将自己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传递给下一代,从而将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工作可谓历史悠久。

但是,专门的师范教育机构和制度的产生,以及师范教育事业的大规模发展,则是近代以来两三百年的事情。

师范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实践活动,是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而产生的。

从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经历了从初等师范教育到中等师范教育再到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和变化的三个阶段,并呈现出从初级到高级,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高,从单一封闭到多元开放的发展规律。

18世纪60年代第一工业——技术革命发生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为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所接受和实施,师范教育也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发展起来。

法国是最早出现有近代气息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国家。

1684年法国天主教神甫拉萨尔(J·B·Lasalle)在兰斯(Rheims)首创师范训练学校,此乃世界师范学校的开端。

1696年,德国虔敬派信徒弗兰克(A·H·Francke)在哈勒(Halle)创办师资养成所,成为德国师范教育的先驱。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中国矿业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简称CUMT)北京校区是中国矿业大学在北京市怀柔区的分支机构。

作为中国矿业大学的一部分,北京校区自2002年建校以来,以其优质的教学质量和卓越的科研成果,逐渐在国内外乃至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的发展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学校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拥有许多知名学者和专家,大部分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

学校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实验室设备。

此外,学校与众多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和就业机会。

其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学校在矿业、土木工程、能源与环境等领域拥有一流的研究实力,与国内外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

学校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学校注重学生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学校实施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学校还与众多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

未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有望继续保持其发展势头,并在各个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首先,学校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学术水平,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其次,学校可以继续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和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此外,学校还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未来趋势方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高等教育竞争激烈,学校需要持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师生加入。

未来大学教育发展趋势

未来大学教育发展趋势

未来大学教育发展趋势1.大学教育走向普及。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大学类型的分化,特别是社区大学的普及,高等教育将走向世俗化,网络所具备的开放性将使大学与社会成员的关系更加密切。

2.大学的地域性消失。

如果网上大学极大地普及,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将改变大学的地域性。

过去的大学往往以所在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相应成辉,构成独特的大学城文化现象。

知名的大学学府,成为人们心目中圣殿。

而虚拟网上高等教育中,某学科组成的虚拟课程可以成为全球再学人员的课程,该课程的制作将由来自全球不同大学的优秀教授、设计专家来制作。

这种网上教学论坛将成为教育的“中心校园”,如果某一论坛拥有众多的优秀课程,无疑会成为全球学科和科研交流的中枢。

未来的大学,将是网络学科和科研交流的中枢,根本不存在地域的划分。

3.大学的综合性受到影响。

二十世纪,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分支领域的不断涌现,综合性成为大学发展的趋势。

网络大学的出现,将大学的综合性特征降弱,由于地域局限带来的问题在网络化的环境下将不复存在。

网络化将把无数的学校和学术机构联系起来,解决了知识和技术的共享。

人们将不再需要在同一所大学里设置所有的学科,取而代之的是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

当学生不受围墙的限制,以多种方式出入无围墙的网络大学时,大学作为传递知识的宝殿的作用不再唯一。

未来大学将更趋于普及化,更加贴近社会,服务社会。

未来大学将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共同体”,人们在瞬间将可了解到世界上任何角落发生的事件,领略到另一种文化现象(网络文化)。

未来大学的责任在于当它自身成为一种文化体时,如何清醒地继承、发展、丰富、创新多元文化,维护丰富多彩的世界各国的地域文化。

无论未来大学的真正发展道路如何,大学作为人类所构建的知识大厦,将人类探索知识的方法传递给后人的功能是不会改变的。

网上大学产生的影响从网上大学的出现到不断的发展完善,都受到了许多高等院校的重视。

网上大学改变了现行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和重视学生个体独立性发展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生涯发展报告(合集三篇)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生涯发展报告(合集三篇)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生涯发展报告(合集三篇)【篇一】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生涯发展报告前言我们向往着美好的明天,所以一直为着心中的那个梦而奋斗。

大学生,换个角度理解,就是对我们心中的那个蓝图的描绘。

我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就是给自己的梦想插上翅膀。

远大的理想总是建立在坚实的土地上的,青春短暂,从现在起,就力争主动,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的路,去描绘这张生命的白纸。

一、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性格:外向学历:大学本科一年级专业:机械自动化座右铭:思想有多远,我就能走出多远。

二、自我盘点1、兴趣爱好:业余爱好:读书、听音乐、体育、画画心中偶像:周恩来、比尔.盖茨喜欢的文学作品:《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喜欢的歌曲:《爱拼才会赢》、《水手》、《我的未来不是梦》2、优势盘点:从小生活条件坚苦,让我养成了不怕苦的精神,创业是一个坚苦的过程,在这个漫长坚苦的过程中,它将是我唯一的,也是最宝贵的财富。

3、劣势盘点:因为来自农村,没有经济基础,决定了我的事业起点相对言要低,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经验,各类荣誉证书太少。

4、优点盘点:乐观,开朗,而且,我口齿伶俐,胆大,有一股不服输的屈气。

5、缺点盘点:做事不够细心,有时候也比较怀疑自己的能力,惰性较大。

三、解决自我盘点中的劣势和缺点当劣势和缺点成为了你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时,就应充分得用你的优点,让其把你带出围障;虽然恒心不够,但可凭借那份积极向上的热情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培养起来,充分利用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庞大亲友团的优势,真心向同学、老师、朋友请教,及时指出自存存在的各种不同并制定出相应计划以针对改正。

四、社会环境分析1、一般社会环境:电子、网络铺天盖地,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科技浪潮源源不绝,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形形色色人物竞赴出场,不禁感叹,这世界变化好快。

2、特殊社会环境:(将要从事的职业行业的环境。

)五、角色建议:父亲:目前,必须搞好学习,为以后找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多锻炼自己,让自己成为同龄人中的强者。

大学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大学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一、西方大学理念的发展历程被称为人类文化史上的“智慧的花朵”的中世纪大学,在其诞生之时只是一个行会组织或学术团体。

据有关史料,1200年的牛津学生文件证明,他们自称“牛津教师和学生大学”,这表明大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团体。

这种行会组织在当时主要是满足志趣相投的学者们追求知识的需要,期望通过这一组织寻求对其所作所为的保护。

现在,已无史料表明中世纪大学的创建与发展是在什么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大学在它创办伊始就表现出了自治性、国际性、综合性等特点。

大学的自治性,表现为当时的大学在政府与教会之间取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学者们自由教授,自由地发表言论,自己管理大学事务;大学的国际性,是指教师和学生随意云游,教师可以随学生的变动移至另一城市,大学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由于宗教和语言的统一,这种对知识的探求是没有国界的。

[1]大学的综合性,体现在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的多学科上,学生只有学完了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七艺”并获得文科硕士学位以后,才有资格进入神学、医学、法学学科学习。

[2]大学在随后的几百年历程中,在追求学术、培养学生、回应社会等问题上不断调整自己。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文主义逐渐蜕变成一种烦琐的经院哲学,大学越来越远离社会现实的需要,成为落后保守的机构。

在此情况下,人们不断地审视大学的变革和发展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洪堡的大学改革。

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并系统地形成和提出了自己的大学观。

他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认为“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3]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研究和发展知识的场所。

如果说在柏林大学以前的大学以培养学生为重任的话,那么,柏林大学则把大学的功能进一步拓展为科学研究。

1825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杰弗逊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强调“州立大学应成为建设各州的智囊团和人才的策源地”。

中国大学校园规划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大学校园规划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城乡规划·设计2021年10月第18卷总第407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6中国大学校园规划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李侯鹏丞(日本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日本福冈 819-0395)摘要:大学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数以万计的人才从大学中产生,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大学校园是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最重要的地方,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是全体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地方,是养成良好行为和健全人格的核心环境。

因此,大学校园的设计和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人们要努力分析当前大学校园的现状,更好地评估大学校园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中国大学校园;规划;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0.07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Campus Planning in ChinaLi Houpengcheng(School of Human-Environment Studies, Kyushu University, Fukuoka 819-0395, Japan)Abstract: Universities provide talent support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progres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ns of thousands of talents come from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University campu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lace for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but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live and study. University campus is a small society. It is the place for all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but also the core environment for developing good behavior and sound personality. Therefore,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university campu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ased on this, we should str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and better evaluat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university campus.Key words: Chinese university campus; planning; status quo; future trends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高校招生量越来越多,各省区市都在加大高校的扩张规模。

四十年后的中国取决于中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进程

四十年后的中国取决于中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进程

四十年后的中国取决于中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作者:林文强杜荔包红岩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04期摘要:中国大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步伐可模仿我国的国营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的模式,文中详尽阐述了在中国创办几十所“西方式”大学的益处,并分析了到21世纪中叶我国教育应实现的四个目标。

关键词:教育改革计划经济中等发达国家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a)-0011-011 中国未来的国际地位2008年7月在印度总理访问美国时,美国前助理国务卿英德弗尔斯曾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撰文,引用了华尔街一家大银行的预言:到21世纪中叶,世界经济超强排名第一是中国,第二是美国。

中国将代表着深厚沉淀的文明、丰富的发明创造、高速成长的动力、勤劳的生产者与服务者。

2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党的十七大和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我国的教育、与教育相关的文化、经济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虽然目前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4%,但培养模式单一,方法较为陈旧。

近十多年来,中国大学的发展情况基本还只是在规模上,而非培养质量上。

在2011年的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的前100名榜单里,中国内地只有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教育这一块仍属于欠发达国家水平。

据统计,我国每年出国的留学生大致在30万左右,在学成后没有选择回国的那部分人中许多是精英人物,他们中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通过讲学等方式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虽有“科学无国界”之说,但科学家总该有自己的祖国。

什么时候我们国家对这部分人有更大的吸引力了,也就表明我国的生存环境已接近工业发达国家,我国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对人才的尊重有了重大的进步。

3 大学改革的步伐可从模式模仿开始二十多年前,我们的许多国营企业面临着破产的危机,是改革开放放开了市场、引进了技术,将国营企业改变为国有企业。

在地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

在地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

在地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摘要】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竞争中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本文通过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趋势、影响、挑战和策略,探讨了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国际化方向发展,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文章还展望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景,提出了发展建议,总结了国际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与借鉴,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重要性,研究意义,趋势,影响,挑战,策略,前景展望,发展建议,总结。

1. 引言1.1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中国高等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截至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已经实现了全面覆盖,包括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各类高等学校数量逐年增加,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平衡,不断提高了教育公平性和质量。

各地教育部门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的高等学府,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高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一些学校在师资和科研实力方面仍有所欠缺。

教育教学模式也亟待改革创新,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潜力,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1.2 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都需要与国际接轨,吸引更多国外学生和学者来中国学习和研究,同时加强与国际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国际化可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升级。

对未来大学生活的规划

对未来大学生活的规划

对未来大学生活的规划
《未来大学生活的规划》。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活也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未来的大学生活将会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充满挑战和机遇。

首先,未来的大学生活将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将会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定制学习计划,选择更加符合自己特长的课程和项目。

同时,大学将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其次,未来的大学生活将更加注重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大学将会更加重视国际化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去世界各地学习和实习,结识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同学,拓展自己的人脉和社交圈。

最后,未来的大学生活将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大学将会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和志愿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学校也将会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学校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未来的大学生活将会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充满挑战和机遇。

作为未来的大学生,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探索,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希望每一位未来的大学生都能够在这个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益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已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

作为我国未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当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1.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已经被激发。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投身创新创业的行列,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

政府和学校也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提供了各种资金和政策扶持,例如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业孵化基地等。

2.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大学生创新创业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大学生通常缺乏创业经验和商业运作能力,很多创业项目由于管理不善而宣告失败。

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过于依赖传统的就业观念,缺乏冒险精神。

市场竞争激烈,创新创业项目缺乏独特性和核心竞争力,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

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不对称也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

二、未来发展方向1.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首先是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的培养,提供更加全面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机会。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业大赛、搭建创业实习基地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本质,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

2.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是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学校应该主动联系各类企业,开展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平台和资源支持。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学生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创业空间。

3.建立创业创新生态圈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还包括建立创业创新生态圈。

政府、学校、企业、投资者等各方应该共同构建起创业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提供更加便利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中国大学现代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大学现代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大学现代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大学现代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的封建时代。

在清朝末期,中国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传统的科举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战乱频繁、外国侵略,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必须进行现代化的改革。

因此,中国的大学教育也随之开始了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改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为中国大学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鼓励学生们接受西方文明和科学知识,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同时,中国大学开始引进西方教育体系,设立了新的学科和专业,培养了更多的专业人才。

抗日战争后,中国大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大学开始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

同时,中国的大学开始引进国外优秀的大学教育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水平。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大学教育发展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高等教育实力在不断增强,大学排名也逐渐向前移动。

同时,中国大学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中国的大学教育正在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与希望。

敢问路在何方——浅谈中国未来大学发展趋势

敢问路在何方——浅谈中国未来大学发展趋势

[ 关键 词】大学语 文
生命教 育 审美 实践
要 组 成 部 分 ,其 本 身 蕴 涵 着 丰 富 的 生 命 教 育 功 能 。 因 此 ,深 刻 挖 掘 大学 语 文 教 学 中的 生 命 教 育 因 素 ,利 用 大 学 语 文 教 学 的平 台开展生命 教育 ,转 变教师 教育理念 ,充分 尊重学生 的个 体价
课 外 阅读 高 等教育
敢 问路 在 何 方
浅谈 中 国未 来 大 学 发展 趋 势
何 新 宇
( 福建 师范大 学,福建 福 州 300 ) 5 0 0
[ 摘 要J本文通过世界 大学排名榜 ,分析研 究了国外著名高校 的办学特点 ,并将其与我 国高校进行对 比,结合 当前我 国高校 的特点,以南方科技 大学为例 ,探 索中国未来 大学发展趋 势。 [ 关键字】中关大学 发展趋 势 创新教育


表 12 1 年 世界 大学排 名节 选 0 1

8 ・
课 外 阅读 高等教育
生 命 教 育 在 大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渗 透 及 实 践
许 贻 斌
( 龙江省 鸡西大 学文法系 ,黑龙江 鸡西 18 O ) 黑 10 5
【 摘 要] 开展 生命教 育 已成为 高校教育教 学中的一个新课题 。大学语 文作 为人 文素质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本身蕴涵着丰
随 着 我 国 经 济 、政 治 闻 际地 位 的 不 断 提 升 ,我 国的 文 化 , 尤 其 是 作 为文 化 导 向作 用 的 重要 研 究 基 地 的 “ 学 ”担 当着 引 大 领 中 围特 色 礼 会 主 义 文 化 发 展 举 足轻 重 的 地 位 。然 而 2 0 年 高 09 考前夕 ,高 i “ 空巢 ”现象 引起 利 会广泛关注 。我 国高 中生 提 前放弃本 罔高考而去参加美 周高考 ,而著名科 学家杨振 宁曾说 “ 最好 的教育是 中国的基础致 育加上美国的大学教育 ” ,这 不 得 不 令 人 反 思 — — 中 西方 大 学 到 底存 在 怎 样 的 差 距 ,为 何 中 国 无法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 ?笔者将从2 1年世界大学前 10 中 0 1 5名 中围进入榜单 的大学与美 同大学进行 对 比,简单列 出中同大学 与 美 国 大 学 的 校 同 文 化 差 异 ,并 以 南方 科 技 大 学 为 例 浅 谈 我 国 未 来大 学 发 展 趋 势 。

高等教育战略目标

高等教育战略目标

——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1、高等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成就
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来,中国教育包括高等教 育,已经为共和国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做出了重 大贡献。特别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实施大规模扩招政 策后快速发展,实现了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 转变,明显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成就: ——我国高等教育自上个世纪末年大幅度扩招,2012年就迅速进入大 众化发展阶段(指标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2012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5%,部分城市地区已经率先进入 普及阶段(指标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受益于高考 升学率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降低,越来越多的工农 子女作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历史性成就,恰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适龄 人口规模逐步扩大(2008年18岁人口已经增加到2600多万)的背景情 况下取得。如果没有高等教育大幅度扩招后的快速发展,仅仅是高考 升学压力就可能带来无数的社会问题,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势 必更为难以化解。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当我们忽然 发现劳动力“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之际,我们有理由提出:中国已经 开始拥有“人力资源红利”,可以籍此继续助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 展。——清华国情研究所胡鞍钢观点
2、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2009年后,当国务院为明晰未来愿景、预见发展目标、谋划改革举措, 领导教育部开展《2010—2020年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调研工 作之时,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人力资源大国的新起点上,向着人力 资源强国的目标奋进。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中国教育包括高等 教育,必须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突出的贡献。任重道远的中国高 等教育,亟待全面部署和科学谋划未来改革发展的目标、思路及举措。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部署和领导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研制工作,有关大学习、大调研、大 讨论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2010-2020年,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实 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09年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连年下降,2016年到2020年 逐渐进入低谷(18岁人口数每年在1600万人左右),2020年18岁-22 岁高教适龄人口数正好位于谷底。这是《纲要》确定2020年“高等教 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战略目标的基本依据。 由于适龄人口下降,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前景是,不但不需 要大幅度扩招,而且突出强调“坚持内涵式发展”、“坚持稳定规 模”,就可以顺利实现毛入学率达到40%的战略目标。

我国女子大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我国女子大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我国女子大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摘要] 本文回顾了我国专门以女性作为培养对象的女子大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女子大学的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关键词] 中国女子大学发展一、我国女子大学的历史1,新中国成立前的女子大学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清学部奏定《女子学堂章程》,女子学校教育取得了合法地位。

但是这仅限于在小学、中学和师范就读。

1905年教会办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招收女生,这标志我国第一所女子大学的诞生。

此后,华西女子大学(1908年)、金陵女子大学(1915年)相继成立。

1912年民国政府制订了《壬子癸丑学制》,提出废除教育权利上的男女不平等问题。

1919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女子高等师范规程》,确立了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制度。

同年,由民国政府创办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立并招生,这是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大学,它开启了我国女子大学发展的先河。

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也从此走上宁正规化的道路。

自第一所女子大学诞生之后,在我国由教会相继开办了一系列女子大学。

由于这些女子大学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开设了专门宗教课程,课外活动也都带有宗教色彩。

为了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许多教会女子大学纷纷在国外注册登记。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收回教育主权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按照国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承担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多个学校纷纷向国民政府注册立案,同时选。

举中国人做校长,改造校董会,使中国人在校董会中所占的比例增至2/3左右。

自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主权从形式上归属中国后,它的办学方针也从传播福音转向以教育为本,学校更主要依据教育自身的规律进行办学。

同时,教育部对学校作了立案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抗战期间,为了培养大批有理论武装的妇女干部和做实际工作的妇女运动干部,组织二亿二千五百万妇女参加抗战,陕甘宁边区政府创办了各种女子干部学校,主要有八路军抗日军人家属学校、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第八大队、中国女子大学等。

对大学未来的展望(2)

对大学未来的展望(2)

对大学未来的展望(2)对大学未来的展望学习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但学习是我们实现最终目的的有效途径。

既然我们选择了大学作为自己人生里程的加油站,那么我们就应该认真对待。

回到最终现实,我们都要走向社会。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未来。

所以我们在大学里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好专业课程,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努力的培养自己使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大学里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职业规划,并努力的朝着这个方向去实现。

大学毕业后是就业还是创业,我认为都是大学生应该认真考虑的。

虽然目前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式难,就业压力大,究其原因是大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刚出校门往往眼高手低,大学生应当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对待。

我们在新闻上经常看见大学生怎样怎样的事件,这是整个社会意识并没有及时跟上社会的脚步的结果,有意无意的将大学生同其他人群区别对待。

大学生自己也觉得自己似乎高人一等,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找工作的时候太过挑剔,很多大学生没找到工作不是没有工作可找,而是自己眼高手低、不切实际造成的。

只有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劳动者对待,才能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放下架子,心平气和的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这并不妨碍一个有能力的大学生的长远发展。

,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经济都不发达。

我相信随着国家体制的改革,产业的改革走新型化工业道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同时我也深信机会,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能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

另外大学毕业后应该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

应当抓住自己学习能力强、对风险承受能力大的优点,大胆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业。

我相信树立正确的理念,明确学习的目标,摆放好了学习的态度,积极的参与融入大学的生活,充分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对待大学的生活,我的大学生活将会是美好而成功的。

同时我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机会和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大学毕业找到一份合适满意的工作是很容易的。

大学走向复兴演讲稿范文

大学走向复兴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关乎我们伟大祖国和我们每一个青年学子未来的重要话题——大学走向复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从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到如今的盛世中国,我们的祖国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巨变。

而在这其中,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同学们,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我们追求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我们要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

信念是人生的灯塔,是前行的动力。

我们要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四个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

其次,我们要勤奋学习,增长才干。

知识是力量,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我们要珍惜大学时光,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次,我们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把创新精神贯穿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同时,我们要勇担社会责任,关心国家大事,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此外,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最后,我们要注重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心理健康是人生的基石。

我们要注重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为实现人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同学们,大学走向复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我们青春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大学这片沃土上,汲取知识的养分,锤炼意志的钢铁,放飞青春的梦想,共同谱写新时代大学走向复兴的壮丽篇章!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学的未来发展走向徐通模2001-08-23今天,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作为战略资源,对它的明争暗夺,将日益白热化。

为此,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国家领导人深切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21世纪中国大学的定位和走向1.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现在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时,科技和教育在社会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已随着20世纪末兴起的信息技术、基因技术、网络技术等日益显现。

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作为孕育科技,集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为一体的高等教育,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高等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将成为国家和民族决胜于未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大学将成为知识库、成果库、人才库、思想库,它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显示出其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重要性。

中国大学未来发展的数量、质量、水平与实力,将是中国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办学模式的多样性和办学层次的多元化(1)办学模式多样性和办学层次多元化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基本完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将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呈现百花齐放、特色纷呈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格局,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三足鼎立,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相互提高;社区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各领风骚;同时,国外教育服务机构也将介入中国高等教育。

这一切,将满足社会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和中国老百姓的不同需求。

教育将成为中国21世纪最具活力和拥有巨大市场的"产业"。

(2)高等教育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人力资源可谓丰富。

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人才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竞争。

如何开发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中所蕴含的无限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推进科技进步,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3.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1)大学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相衔接21世纪是学习的社会,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将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

大学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

就人的一生成长而言,接受大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掌握基本理论技能和独立生活能力的起点,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此,大学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大学教育将向其"上游"(中小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和其下游(大学毕业生所置身的社会)延伸。

大学将介入中小学尤其是高中教育,使高中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接受一些大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以及独立生活的训练,以缩短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不应期,为大学实施弹性学制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大学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拓宽大学后继续教育的途径。

(2)学生将拥有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适应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将拥有高度灵活的自主办学权。

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将更加灵活和科学。

专业的界线将非常淡化,学科只分大类(如工程类、机类、电类等),不分专业,只规定各学科类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不限定专业课程;学校只规定必须具备的学分,不限定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等等。

学校自主选择学生和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培养方向将非常普遍。

总之,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充分的尊重,个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3)现代教育技术带来新的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教育的普及,不仅大大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径,而且使参与式、启发式教学成为可能。

教师将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个性化特点将更加突出。

教师将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大学的主体。

4.中国将会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21世纪中国的世界一流和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它既需要国家和全社会在资金和道义上的支持,更需要大学自身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

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必须是具有特色、开放式、国际化的,必须拥有一批与国际学术水平相通的大师级教授、学术队伍和实验室。

人才质量和大学品牌将是未来大学的生命和竞争的焦点,而人才质量的关键则在于所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大学品牌的关键则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否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同,研究的科技成果能否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5.大学向世界高度开放和与社会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1)中国大学将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服务的竞争随着网络化、信息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日趋频繁,中国的高等教育必将进一步开放和国际化,如学生的国际化(留学生)、教材的国际化、学位的国际化、教育观念的国际化等。

这都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教育服务国际化竞争中积极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和手段,力争使我国有条件的大学实现师资国际化和学生来源国际化,办好中国的高等教育,捍卫国家教育主权,提升中国大学的实力和水平,保持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这些都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2)大学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将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密关系21世纪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将决定和影响21世纪大学的发展,同样,21世纪的大学也将进一步促进和引导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这种密切关系一方面体现在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知识贡献、科技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对社会经济的推进上,另一方面也将形成21世纪大学产学研一体的人才链。

产学研相结合将成为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动力。

大学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实践与大学邀请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各类专家走进校园,进入课堂,都将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空间。

人才的培养将呈现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学校协同培养的模式。

6.人文素质教育在21世纪的中国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21世纪,教育的国际化和开放性,办学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都将使中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的"分化"和"西化"的挑战。

在挑战与竞争中既保持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又能使中国高等教育融入国际社会,实现在学术上与国际接轨,这是21世纪中国大学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

民族的东西往往是永恒的,最具生命力的。

所以,要通过本民族文化教育,继承宝贵的文化遗产,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并将其发扬光大。

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在21世纪的中国大学教育中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7.中国的大学将逐步从大学办社会进入社会办大学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变为现实,中国的大学将正本清源,从大学办社会步入社会办大学的新历程,将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

二、对建立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1.建立以人为本、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的新机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21世纪高质量人才的最主要的内涵,能不能培养出具有这种内涵的人才,就成为21世纪大学地位和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准。

所以,创新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人的个性特色及兴趣的充分施展是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创新的核心。

21世纪将是一个充分尊重和发挥个性,以人为本的时代。

中国大学必须以人为本,通过教育创新,建立创新教育的机制,创造有利于个性成长、个性特色充分发挥的宽松环境和广阔空间。

教育创新是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创新教育则是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创新。

本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面向21世纪,国家宏观管理机制的创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将是首要任务。

没有教育创新,创新教育则难以落实。

在具有几千年传统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国,创新教育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

没有创新教育,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特点。

大学本科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应侧重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要予以鼓励和引导。

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则应侧重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峋培养。

2.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自主办学模式作为中国21世纪最具活力和拥有巨大市场的高等教育事业,没有灵活自主的办学机制,要想办好大学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赋予大学招生、国际交流、学科专业设置、职称评聘等高度灵活自主办学的权利,既是时代,更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学作为独立法人和独立核算实体,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没有大学的自主办学,就不可能办出大学的不同特色。

在赋予大学高度灵活自主办学权的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就要转到宏观指导、协调,以及宏观政策的制定与监督上来。

要通过高等教育法律保障及监督体系的建立,使中国的高等教育真正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否则,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将面临国企改革初期曾面临的困难。

自主办学、自律机制、法制保障、市场机制以及教育规律必须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3.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体制,激活办学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大学不仅仅是管理大学,更重要的是要把市场的机制和理念引入办学体制,即学会经营大学。

经营不仅是方法,更是一种理念,核心是效率和效益。

从现状来看,办学经费的捉襟见肘依然是制约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矛盾。

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根本出路在于:抓住老百姓投资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的矛盾,运用市场经济的机制和手段,调动全社会的资源来办大学。

办学经费来源可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获得:对学生全成本收取学费,国家拨款(地方政府拨款),社会各界捐资(设立各类教育基金),大学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学校在经费的使用上,要体现经营的理念,进行全成本核算。

对不同渠道来源的办学经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真正做到谁投资,谁受益,责权利有机结合。

对于国家或地方政府、企业捐资和学校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经费来源,学校可以设立不同的奖学金,用以帮助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完成学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