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4课——地震层序分析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解释第四章

地震资料解释第四章
➢ 同一断层,断开的地层层位基本一致或有规律的变化; ➢ 区域性大断裂一般平行区域构造走向,断层两侧波组有明
显差异。
断点平面组合应注意以下几点:
3.断点平面组合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两条断层相交时,按断层发生的先后分为主干断层和派生断层; ➢晚期的新断层切割老断层,老断层在新断层两侧发生错断; ➢两个断层相接触时,小断层一端触到大断层上,其中长支是老断层 或是同时伴生的。 ➢深层断,浅不断是老断层;深浅都断,断差一致时一般为是新断层; 落差上小、下大,是边沉积边发育(如图2-27) ② 断层平面组合时不能穿过无断点的剖面。 ③ 弧立断点应是断距小,延伸短的小断层。 ④ 地层倾角较大时,应结合偏移剖面,因剖面平行走向时,断层不 能实现偏移归位,会出现假断点(如下图2-28)
➢ a、N22线上断层面陡,测线近垂直断面走向。 ➢ b、E5线上断层面缓,测线近平行断层走向。 ⑤ 断点组合时,平面、剖面相结合,反复对比。
表示有一个倾斜界面,沿
走向布置测线B,沿倾向布
置A,任意方向布置C;
是测线B的剖面图,因测线是沿界面走向,
虽然界面是倾斜的,但反射同相轴是水平
的,偏移后D的位置不变,所以,二维偏
用等t0图经空间校正换算的真深度构造图, 有如下不足之处:
未偏移,对比和识别地质现象困难;
对弯曲界面的空间处理不利
求出倾角; 然后代入连续介质公式中求出一系列的水平偏移距O1O2和真深度H。 将t0 -△x- O1O2 –H的对应数据列出表,即为空校数据表。
求水平偏移距离和 真深度H 均匀介质情况下: 连续介质情况下: 均匀介质 连续介质
OOh0sinhh0cos OOR0sinhZ0R0sin
作构造图的步骤和方法
➢ ② 等t0构造图(时间等值线表示)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5课——地震层序分析剖析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5课——地震层序分析剖析

SN4
2380000
XJ24-4-1X
HZ23-1-1
NWSE3
2360000
HZ21-1-1 HZ21-1-2 HZ27-1-1 HZ26-3-1 HZ26-2-1A
HZ22-1-1
EW2
XJ30-5-1
XJ30-2-2X XJ30-2-1X XJ30-1-1X HZ25-2-1X
HZ27-3-1 HZ29-1-1
不整合面的标志。以上层序界面取心少,但根据地震 特征以及测井曲线特征的相似性可以推断也应当是典 型的不整合面。 • 各层序都可以进一步明显地划分出2-3个体系域。 • 目前所划分的24个层序的平均跨时是0.77ma,符合一 般所认为的三级层序跨时为0.5——3ma 的标准。
• 各层序的特征、规模都很接近。
J1S1T+H
3890
3894 m 4050 m
TST LST
J1S1LST T
J1S1 (J b) 1
2800 4090
4290 3000 4 49 0
小泉 沟群
三 叠 系
阜5井VSP综合标定图
网络闭合,交叉检验
2440000
240000 260000 280000 300000 320000 340000 360000 380000 400000 420000 LF1-1-1
西北缘99EW5测线各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扇体地震反射特征
2.4.4 层序地层单元界面与地震反 射界面的对应关系
• 层序界面——上超、顶超、不平整整一、视削 截 • 体系域界面——下超、顶超、整一强反射 • 超层序界面——削截
D3/AnD3 角度不整合 D3/AnD3 角度不整合
D/AnD 角度不整合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4课——地震层序分析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4课——地震层序分析
胜海80199sn33131剥蚀点3691剥蚀点j2s4j2s3剥蚀点j1s230j1s1thj1s1lst剥蚀点剖面位置35莫索湾凸起99sn3j12s3层序与上覆下伏地层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p9011j2s419311831剥蚀点35j2s3剥蚀点j1s2j1s140剖面位置p9011测线中莫低凸起南缘j2s3层序与上下地层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ad1410411241144125303524244241242一般说来在有波阻抗差的界面处均可形成地震反射波从而地震剖面上的地震反射界面是波阻抗界面的表现
海底扇的峡谷,西Texas

道 水道
T40 T41 T5道
T52 T53
深 切 谷
T60
深切谷
LINE2900
夏盐南三维区inline50前积反射地震响应特征
(2) 削截与视削截的区分
• 1)削截是地层向上倾方向消失,视削截是地层向 下倾方向消失。 • 2)掀斜型削截往往发育在盆地边缘,地层向盆地 边缘消失。褶皱型削截可在盆地任何地方发育, 但它一般表现为倾向相反的削截面成对出现。而 视削截在一般发育在盆地内部,尤其是发育在陆 棚边缘。地层向盆地内部消失。
2.4.2 地震反射界面、波阻抗界面和地质界面间的关系
• 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反射界面,一种是振幅很强且横向上很稳定(连续界 面),另一种是振幅相对较弱,横向上不连续(断续界面)。 • 一般说来,在有波阻抗差的界面处均可形成地震反射波,从而地震剖面上 的地震反射界面是波阻抗界面的表现。当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岩石的波 阻抗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形成波阻抗界面。从而简单地讲,地质界面与 波阻抗界面相对应,波阻抗界面与地震反射界面相对应。 • 严格讲,根据褶积模型可知单道地震记录上的同相轴在垂向上是一定厚度 内的多个界面的综合作用(褶积)的结果;而根据绕射积分模型可知,地震 剖面上任一点在任一时刻的反射波记录,在平面上是空间菲涅尔带内所有 反射点综合作用(绕射积分)的结果,在三维空间上是一个球腔体内所有反 射点综合作用(绕射积分)的结果。由于无数较弱的且横向上不稳定的反射 点所形成的反射波趋于相互抵消,而只有稳定的强波阻抗面才可能形成稳 定的强反射波同相轴,因此地层中只有少数强的且横向稳定的波阻抗界面 才可以在地震剖面上形成明显的稳定的地震反射界面。而大多数弱的横向 上分布很局限的波阻抗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则被抵消从而不存在界面,或只 能形成弱的横向上不连续的地震反射界面。 • 分布范围局限的岩性界面一般不能形成横向稳定的波阻抗面,只有各种不 整合面和重大的沉积突变面、沉积间断面等重大的地质界面才可形成强的 横向稳定的波阻抗界面。因此从宏观上讲,地震剖面上所见到的连续的地 震反射界面基本上反映了重大的地质界面,而断续的地震反射界面则一般 与分布范围局限的基本成因岩层(体)相对应。

地震构造解释

地震构造解释

“X”型 “y”型 “人”型
4、组合顺序
• 由上到下 • 由新到老 • 由大到小——控盆、控凹、控洼 • 由主到次
n =0 ∞
其中τ为地震波在海水中的垂直往返旅行时。
如图:SB是一组海底反射波,在下面等间隔地出现了多 次波SBM1和SBM2,它们均可被预测出来。
3.3
断层解释
3.3.1 断层地质模型及其地震响应 3.3.2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 3.3.3 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的解释 3.3.4 断层平面组合
阶梯状
②同生断层:是一种张性环境下形成的同沉积断层
Inline1307
断层反转 构造样式
基底
主断层
北海盆地:同沉积断裂模型
构造地层学进展
物源(砂)分散体系
③微小断层(低序级断层):断层级别在四级以下, 断距在10m左右的低序级断层。它在油田勘探开发后 期挖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④逆冲断层系:主要与区域挤压应力作用有关,其表现特征主 要有高角度的逆冲断层(与基底断块挤压有关)和低角度的逆 掩断层两类(与基底和表层滑脱有关)。
BD为一反射界面(倾斜层),在均匀介质中传播,自激自收。BD界面 的反射同相轴 B∗D∗ 。BD和 B∗D∗ 分别定义在目标空间和象空间。 通过 h = vt / 2 将时间转化为深度,则时间剖面(象空间)和地质 界面(目标空间)就可以统一在一张图上,但BD和 B∗D∗ 并不重 合。这种不一致就叫做地震数据的偏移效应。 ∗ 将反射 B ∗归位到B处, D 归位到D处的过程叫做偏移处理。
3.2.5 偏移剖面在构造解释中的意义
• (1)水平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 • (2)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 • (3)闭合问题
3.2.6 速度变化引起的构造假 象层强界面造成的构造假 象——多次波

第4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61

第4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61

地 )

地震剖面的纵坐 标是时间,钻井剖面 的纵坐标是深度,钻 井界面与地震界面如 何对比?——桥式对 比







(1)基于VSP的桥式对比
奥 奥 陶

志 志 留

东河 东河
生 屑 屑

双 双 峰 峰
石 炭 C2 石炭C2
*****井零偏VSP 桥 式 标 定
中 ms





北 (

地 )




北 (

地 )








trace2571
(2)时频分析反映的旋回特征——以地震剖面为例


T80


T82 T83




学 ③ 大
④ 北 (

地 )










(2)直接根据地震剖面上的振幅和频率特征识别沉积旋回






北 (

地 )








1)视振幅变化反映的沉积旋回 2)视周期变化反映的沉积旋回






民 2.5.6 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英
• (1)界面为纲,旋回为体
球 • (2)井震统一,尺度匹配 京 • (3)网络闭合,误差量化 石 油 大 学 北 ( 地 )

第三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层序地层学 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教学课件

第三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层序地层学 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教学课件

频带宽度及不适当的处理程序,人为地制造了一些又黑又粗的反 射同相轴。这样虽然突出了某些同相轴,便利于构造图的编制, 却模糊或压制了具有更重要的地质意义的层序界面。因此,从层 序地层学研究的需要出发,适当地提高频率、适当地选择叠加速 度、适当地作子波处理和选择合适的叠加方式、精细的静校正以 及正确的处理程序,尽可能地排除噪声,尽可能多地显示出地下 反射界面,应当成为当前地震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当然,即使如
通过研究地 震相单元的外部 几何形态及其空 间展布,可以了 解总的沉积环境、
标 沉积物源和地质
志 背景。
外部几何形
态可以分为席状、
席状披盖、楔形、
滩形、透镜状、
丘形和充填型等
(图3-5)。
第三章
二 、 地 震 相 概 念 及 划 分 标 志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①席状 (或板状):它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
已形成一套统一的波组划分方案,并指导着地震解释和油气勘探。不 过它们主要是用来进行构造解释。
层序地层的分层则是为了满足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根据地震反
射特征中提出的分层意见。这一工作近年来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 各大探区统一的分层方案。尽管上述3种分层方案应当是统一的,然而 由于客观地质现象的复杂性,由于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的限制,以及 其它技术上的原因,在目前状况下,要做到完全的统一还有困难。
的形势下,地震相分析正在日益显示巨大的潜力,引起 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广泛注意。
根据地震相的定义,在地震剖面上反射特征的任何
及 变化,只要与岩性或沉积特征变化有关,并且有一定的
划 空间范围,都可定义为地震相。
分 标 志
至于一些与构造有关的现象,如地层挤压变形、泥、 盐和火山岩刺穿体等,在地震剖面上也有清楚的表现。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9课——地震相分析.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9课——地震相分析.
• 连续性:指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本 质上反映的是界面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面间距在横向上的稳定 程度。
地震反射结构的描述和命名方法
• 当地层单元内部上述三个方面的特征上、 下都比较均匀时,可直接按“视振幅+视频 率+连续性”的顺序进行描述和命名,例如 “强振幅高频高连续性反射结构”, • 当地层单元内部以上特征上、下 不均匀 时,则可在上述命名基础上加上垂向上的变 化特点进行描述和命名,例如“振幅向上增 强反射结构”。 • 按三类物理地震学特征各有三种状态计, 可出现27种组合形式。若它们在垂向上分 布不均匀,则描述出的类型就会更多。
4.2.2 地震反射结构 (Seismic texture )
• 在沉积相标志中,沉积结构是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 特点。例如碎屑岩的结构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碎屑颗粒本身 的特点(如粒度、分选),胶结物的特点以及碎屑与胶结物
的关系。
• 与之类似,地震反射结构是指同一地震地层单元范围内地震 剖面各个组成部分(即同相轴)的代表性物理地震学特征,包 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

幅:强、中、弱

率:高、中、低
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 和连续性的分级
连续性:好、中、差
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的地质意义
• 视振幅:反映相应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进而反映界面上下岩 层的波阻抗差的大小。波阻抗与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视 振幅的大小最终可归结为界面上下岩性差别的大小。
• 视周期(视频率):反映了反射界面之间间距的大小。间距越 大,则它们各自产生的反射波之间的时间差越大,即相当于视 周期越大。反之间距越小则视周期越小。当界面间距小于入射 地震波的1/4主波长时,两个界面形成的反射波将相互叠加成 为一个复合波,从而无法将两个界面区分开,这就是地震波的 垂向分辨率。由于视频率的影响因素很多,干扰因素的影响往 往比地质因素更强,因此除了其地质意义特别重要的少数场合, 一般可不考虑视频率的特点。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3-4)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3-4)

5)频率
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和地质因素有关,如反射层间距、层速度 变化等。频率可按波形和排列疏密程度分为高、中、低三级。频 率横向变化快说明岩性变化大,属高能环境;频率稳定,属低能
6)
3、地震相命名
一般采用突出主要特征的复合命名法。在地震相参数中,反 射结构和外形最为可靠,其次为连续性和振幅,频率可靠性最差 。因此,在地震相命名时,应以结构和外形为主,辅以连续 性 、振幅、频率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 ➢ 利用地震信息进行油气预测
第三讲 地震资料的 地层岩性解释
•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的内容 •地震资料的地层岩相分析 •地震波速度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
一、地震资料的 地层岩性解释的内容
振幅的标准 振幅的标准包括强度标准和丰度标准:
① 强度标准:强振幅-时间剖面上相邻地震振幅重迭一起;中 振幅-时间剖面上相邻地震振幅部分重迭;弱振幅-时间剖面 上相邻地震互相分开。
② 丰度标准:强振幅地震相-强振幅同相轴占70%以上;弱振幅 地震相-弱振幅同相轴占70%以上;中振幅地震相-介于上述两 者之间。
3) 顶超
顶超是一个沉积层序中上 界面处的超覆尖灭现象,它和 削蚀可共存。它是局部基准面 太低的情况下沉积物过路作用 的结果,表明无沉积作用或水 流冲刷作用的沉积间断,常出 现在三角洲沉积的近岸侧。
4) 削蚀
削蚀是侵蚀 作用造成的地层 侧向中断,代表 由于构造运动( 区域抬升或褶皱 运动)造成的剥 蚀性间断。
1) 上超
上超是一套水平(或微 倾斜)地层逆着原始倾斜沉 积界面向上超覆尖灭。它代 表水域不断扩大时的逐步超 覆的沉积现象。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嘿,你知道吗?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就像是在给地球做一次深入的“体检”!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神秘物体,而地震资料就
是我们了解它内部情况的重要线索。

比如说,地震波就像是地球内部的“快递员”,它们在地下跑来跑去,给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

我们通过对这些地震波的分析和解读,就能
慢慢揭开地球内部的神秘面纱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像侦探一样,仔细地观察、分析每一个细节。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波动,可能就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呢!就好比你看到
地上有一个小脚印,也许就能推断出是谁刚刚走过这里。

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研究一组地震资料时,大家都觉得没啥特别的。

但有个小伙伴特别细心,他发现了一个很微弱的信号,经过深入
研究,竟然发现了一个之前从未被发现过的地质结构!这可把我们都
兴奋坏了,就像找到了宝藏一样。

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技术,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地震资料。

就像你要去攀登一座高峰,你得准备好各种装备和技能才行。

而且,
这可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协作。

“哎呀,这个数据怎么这么奇怪?”“快来看,这里好像有点不对劲!”在研究过程中,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

大家一起讨论、争辩,只为了
找到最准确的解释。

总之,地震资料解释基础是一项超级有趣又充满挑战的工作。

它让
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世界,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的大门。

我觉得这真的是太神奇、太有意义啦!这就是我对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的看法,你呢?是不是也对它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呀?。

第2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第2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分辨率的不同定义
• 时差分辨率:根据两各反射同相轴的时 差能区分开的最小厚度。 • 振幅分辨率:根据反射同相轴的调谐振 幅所能区分开的最小厚度。
时差分辨率
地震波的垂直分辨能力可通过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 穿过地层的双程旅行时
Δτ = 2 Δh / υ Δt

的比较来解释。
当岩层较厚,地震子波的延续时小于穿越岩层的往返时, 即
2.1.1 地震子波的有关概念
地震子波: • 由人工震源所激发出的弹性波是一 个脉冲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大地 滤波作用,要发生复杂的变化,由 于高频成分受其影响最大,而低频 成分受其影响小,因此在传播一定 距离后,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 具有一定延续时间且相对比较稳定 的波形,称其为地震子波。
激发 接受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2课
课件编著人:王英民、黄捍东
2008年4月29日
第二章
地震层序分析
• 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 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 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 2.4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 2.5 地震地层单元划分
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2.1.1 地震子波的有关概念 2.1.2 地震波在空间域的特征 2.1.3 地震波在时间域的特征 2.1.4 形成单道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 2.1.5 形成单道地震记录的绕射积分模型 2.1.6 地震波的分辨率 2.1.7 地震时间剖面的特征
子波的相位通常有:最小相位、最大相位和混合 相位三种,这些子波是单边的物理可实现信号。零 相位子波虽然是一种物理不可实现的子波,但在数 字滤波、反褶积和反演中经常用到。
最小相位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前端。地震子波为一脉冲 波,一般是最小相位子波。

地震层序地层分析(王英民)

地震层序地层分析(王英民)
整一--平缓的上超(和)下超 ① 陆棚 ━━━━━━━━━━━━━━ 平行到发散--席状或者楔状 ② 陆棚边缘和前积斜坡: 整一和(或)顶超--下超 浅海靠陆坡 ━━━━━━━━━━━━━━ S形和斜交形--透镜状 ③ 盆地斜坡和盆地底部: 整一--整一、局部上、下超 半深海环境和深海环境 ━━━━━━━━━━━━━━━━ 平行、杂乱--席状披盖、丘形、充填
三维相干数据的应用方法是M.Bahorich和S .Farmar于1994年提出的,由Amoco公司组成了 CTC(Coherece Technology Company),专门展 开这项技术研究。 利用三维相干数据体可获得准确直观的断层 和其它地质信息。 相干技术主要是根据相关原理突出相邻道之 间的非相似性,进而达到检测断层、反映地质异 常特征平、剖面展布的一项新技术。
• 。
• 。
• 。
三、模式识别用于油气层的识别:
• 。
LN1
LN34 LN101 LG7 LN8 LG1 LN18
LG5 LG4 LG2-1 LG101 LG2 LN11 LG3 LG6 LG2-2
利用模式识别确定的油田范围
LN44
第三节
“相干相”分析
适应于层序规模: 岩层、岩层组
方法原理
(2)、时频分析的滤波器参数
时频分析的效果取决于滤波器的特征参数。
滤波器特征 (1)使用零相位滤波器,以保证不改变地震记录的时间特征, 即时移量为零。 (2)要求有足够的频带宽度,至少为两个倍频程,以确保滤波 器的输出信号不产生振荡,即延续时间不大。 (3)要求用于滤波扫描的滤波器响应基本相似,即滤波器的左截 频和右截频对数陡度固定。 (4)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极大值应突出,旁极值应低平。 基于上述要求,可采用两个倍频程的零相位三角形滤波器。滤 波器的优势频率满足公式 fn+1=kfn 式中:fn为第n个滤波器的优势频率;k为频率递归梯度。一般情况 下,k≈1.2,即若第1个滤波器的主频为10HZ,则第2个滤波器的 主频为1.2X10HZ=12HZ,……,如图 1所示。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2课——地震层序分析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2课——地震层序分析

2.2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 2.2.1不整合面
• 2.2.2整合界面
2.2.1不整合面
• ① 按形态特征分类
– A.角度不整合:
a.削蚀不整合:界面上下产状不一致。地层向上倾方向遭受剥蚀。
b.超覆不整合:在发育长期侵蚀间断的地层表面上新地层逐层向上 超覆 c.超削不整合 d.顶超不整合 e.退覆不整合:盆地边缘发生同沉积抬升,致使沉积边界逐步向盆 地内部退却
f.嵌入不整合:
2.2.1不整合面
• ① 按形态特征分类
– B.平行不整合:地层遭受剥蚀,但界面上下总的 产状一致。可见下切
a.平整平行不整合 b.起伏平行不整合
2.2.1不整合面
• ②按成因分类
– A.构造不整合
• • • • • • a.褶皱不整合:由于褶皱作用而弯曲遭受剥蚀 b.掀斜不整合:由于掀斜作用而遭受剥蚀时 c.块断不整合 d.抬升不整合 e.火成岩侵入不整合 f.塑性岩侵入不整合
2.2.1不整合面
• ③按剥蚀程度分类
– 沉积间断(hiatus )由于无沉积作用而形成 – 剥蚀空位(vacuity)沉积后又被剥蚀掉
• ④按分布范围分类
– 区际不整合面 – 区域不整合面 – 局部不整合面
• ⑤按剥蚀期次分类
– 单期不整合 – 多期复合不整合
T3 T2
复合不整合面
T6 Tg T82’
东海
2.1.2 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 反射界面对比

波组是相邻若干个界面形成的多个强反射 同相轴的组合。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 的同相轴,

多个波组组成一个波系。不同波组的相 位数多少、振幅强弱、波的疏密程度往往不 同,而不同波系所包含的波组个数,各波组 间的间隔关系等往往不一样。

地震资料解释详解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详解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详解 课件
目录
• 地震资料解释概述 • 地震资料的基础知识 • 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与技术 • 地震资料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 地震资料解释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01
地震资料解释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地震资料解释是对地震勘探所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解释和推断的过 程,目的是揭示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为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会遇到不同介质分界面, 波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反射、折射或散射。
地震波的衰减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介质吸收、散射等原 因,能量会逐渐衰减。
地震波的种类与特性
体波与面波
体波在地下传播,面波则沿地表传播。体波包括纵波和横 波,面波则分为长周期和短周期两种。
反射波与折射波
总结词
基于地震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和分析的方法。
详细描述
地震地层学解释方法主要依据地震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地震剖面中地层的连续性、接触关系、沉积旋 回等信息,推断地层的沉积环境、沉积相和沉积历史。这种方法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和煤田勘探等领域应用广泛 。
地震岩性学解释方法
总结词
软件操作流程
详细介绍地震资料解释软件的操 作流程,包括数据导入、处理、 解释等方面的步骤和技巧。
软件操作演示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展示如何使 用地震资料解释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和解释,包括界面布局、工具 使用等方面的演示。
实践操作:地震资料解释练习题
练习题目的选取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震资料解释练习题目,包括二维和三维地震数 据,涉及不同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
地震资料解释存在多解性,即同一组地震数据可能对应多种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地震层位标定的流程
理论上用声波时差曲线和密度曲线得到反射 系数,提取合适的子波。用子波与反射系数 求得的合成地震记录便可以很好的约束地震 剖面,测井与地震剖面建立良好的对应关系。 在实际的地震层位标定过程中,由于收集到 的测井曲线上部地层层段资料的缺失、上部 地层平均层速度未知等原因,应用上述一般 流程进行标定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标定前 标定后
正极性合成记录
测井曲线进行 手工上下拉伸 相关系数73%
合成记录极性影响分析
正极性合成记录 负极性合成记录
相关系数为:73% 相关系数为:-73%
子波频率影响效果分析
25hz 相关系数73%
10hz 相关系数 35%
子波频率影响效果分析
25hz 相关系数73%
50hz 相关系数65%
XJ23-1-2X XJ23-1-3BX
XJ24-3-1AX HZ19-2-1 HZ19-3-1 XJ24-1-1X HZ19-1-1A XJ30-2-2X XJ30-2-1X XJ30-1-1X HZ25-2-1X
HZ21-1-1 HZ21-1-2 HZ27-1-1 HZ26-3-1 HZ26-2-1A
(3)利用VSP或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桥式对比,确定地震界面与地质界面是否 一致,如不一致则进行相应修改:直到二者吻合程度达到允许误差范围之内 ,一般应在20-30M以下。
(3)网络闭合,交叉检验
LF1-1-1
研究区位置和实际资料分布图
SN6 NWSE7
0
10
20
30
40 Km
SN3 NWSE6
HZ08-1-1 HZ9-2-1
HZ HZ29-1-1


EW3
XJ36-3-1X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2016至2017学年第1 学期
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性质必修
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一 _
授课班级资源勘查2014级4-5及留学生班学生人数59
任课教师孙思敏一职称.讲师-
所在院(系、部)_____ 地球科学学院________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名称: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作者:王英民
出版单位:内部讲义出版时间:2002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制
填写说明:
1. 每上一次课填写一行,节次填写数字“1-5”,一天共分5大节课,例如:一周上三次
课填写三行,并在周学时栏合并单元格填写“6”,周一第3、4节,在节次栏中填写2。

2. 教学日历一经制订,不应出现大的变动,但允许主讲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
学要求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如有变动,须经课程所属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批准,并报院(系、部)办公室备查。

3. 上机、大作业、课堂讨论、外出参观、考试等如占课内学时,在“备注”栏内注明。

4. 教学日历由教师自存一份、课程所属系存一份,在每学期开学后第一周内送课程所属院
(系、部)办公室并发一份电子版给课程所属院(系、部)办公室;有实验和上机学时的须发一份电子版的给实践科sjk@。

【卓顶精品】地震资料解释基础.doc

【卓顶精品】地震资料解释基础.doc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目录2 地震层序分析 .....................................................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2.4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及成因 .........................................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3 地震构造解释 .......................................................3.1 概述 ..............................................................3.2 复杂构造形态的特殊地震响应 ........................................3.3 断层解释 ..........................................................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3.5 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 ..............................................4. 区域地震相分析 ....................................................4.1 概述 .............................................................4.2 地震相标志 .......................................................4.3 地震相编图及其沉积相解释 .........................................4.4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识别 .............................................4.5 典型地震相模式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第3课2地震层序分析?2.1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地层单元划分2.2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2.1地震反射标志层的确定?2.2.2单一同相轴的对比?2.2.3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2.2.4根据振幅包络线进行对比?2.2.5地震反射界面对比的闭合检查2.2.1地震反射标志层的确定同相轴是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掀斜型削截与其界面之上伴生的盆缘上超的地 层消失方向相同。而视削截与界面之上伴生的水 下上超的地层消失方向相反。 • 4)视削截界面之上往往伴生有下超。
削截与视削截、上超与下超
O23 ∈3+O1
(3) 顶超与削截的区分
• (1)顶超为下部同相轴呈切线状向着 顶界面终止,地层向上逐渐减薄,而削截 则表现为下部同相轴以较大角度向上突然 终止。 • (2)以顶超为顶界面的地层单元厚度 横向上变化很缓慢,而以削截为顶界面的 地层单元厚度则向一方迅速减薄尖灭。 • (3)顶超与发育有前积反射构型的进 积沉积体相伴生,该地层单元的底部发育 有下超。而与削截界面相对应的地层单元 不一定为进积沉积,底界往往无下超界面。
• 因为地震资料分辩率低,当不整合面的地形起伏不够 大时难以反映。然而这种界面的地质意义却很重要, 因此解释中应高度重视,分析时抓住以下特点: • (1)不平整整一界面具有同相轴的起伏、弯曲、 时断时续和振幅、频率的横向变化特征。


(2)不平整整一界面下一般绕射波比较发育。
(3)注意通过波组、波系对比将界面的起伏与界 面上的小断层相区分。
6区
4区
3区
6 区残丘特征: 4区残丘特征: 潜山闭合高度、闭合面积很小。 最大闭合构度 最大闭合构度 65m 45m ,一般 ,一般 15 15 - - 25m 20m ; ;
走向主要为北北西向和北东向
2,一般 2,一般 最大闭合面积 最大闭合面积 3.5km 1.55km 0.30.32 2 0.4km 0.8km
2.4.2 地震反射界面、波阻抗界面和地质界面间的关系
• 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反射界面,一种是振幅很强且横向上很稳定(连续界 面),另一种是振幅相对较弱,横向上不连续(断续界面)。 • 一般说来,在有波阻抗差的界面处均可形成地震反射波,从而地震剖面上 的地震反射界面是波阻抗界面的表现。当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岩石的波 阻抗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形成波阻抗界面。从而简单地讲,地质界面与 波阻抗界面相对应,波阻抗界面与地震反射界面相对应。 • 严格讲,根据褶积模型可知单道地震记录上的同相轴在垂向上是一定厚度 内的多个界面的综合作用(褶积)的结果;而根据绕射积分模型可知,地震 剖面上任一点在任一时刻的反射波记录,在平面上是空间菲涅尔带内所有 反射点综合作用(绕射积分)的结果,在三维空间上是一个球腔体内所有反 射点综合作用(绕射积分)的结果。由于无数较弱的且横向上不稳定的反射 点所形成的反射波趋于相互抵消,而只有稳定的强波阻抗面才可能形成稳 定的强反射波同相轴,因此地层中只有少数强的且横向稳定的波阻抗界面 才可以在地震剖面上形成明显的稳定的地震反射界面。而大多数弱的横向 上分布很局限的波阻抗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则被抵消从而不存在界面,或只 能形成弱的横向上不连续的地震反射界面。 • 分布范围局限的岩性界面一般不能形成横向稳定的波阻抗面,只有各种不 整合面和重大的沉积突变面、沉积间断面等重大的地质界面才可形成强的 横向稳定的波阻抗界面。因此从宏观上讲,地震剖面上所见到的连续的地 震反射界面基本上反映了重大的地质界面,而断续的地震反射界面则一般 与分布范围局限的基本成因岩层(体)相对应。
海底扇的峡谷,西Texas

道 水道
T40 T41 T50 T51
水 道
水 道
水 道
T52 T53NE2900
夏盐南三维区inline50前积反射地震响应特征
(2) 削截与视削截的区分
• 1)削截是地层向上倾方向消失,视削截是地层向 下倾方向消失。 • 2)掀斜型削截往往发育在盆地边缘,地层向盆地 边缘消失。褶皱型削截可在盆地任何地方发育, 但它一般表现为倾向相反的削截面成对出现。而 视削截在一般发育在盆地内部,尤其是发育在陆 棚边缘。地层向盆地内部消失。
胜海801 胜海8
胜海801—胜海8井东西向地震剖面
(5) 上超与削截的区分
• 主要根据区域上的地层关系来区分:
盆4井
99SN3 3131
剥蚀点
3691
N
J2S5
T(0)
2.5
K 剥蚀点
J2S4
J2S3
剥蚀点
J1S2
3.0
J1S1T+H 超覆点
J1S1LST 剥蚀点
剖面位置
3.5
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关系
15
结论: 1、 连续的地震反射相当于地质界面即层面及不 整合面; 2、 地震反射与地质界面基本平行,但并无一一 对应的关系; 3、 地层内岩性的变化,只改变波形特征,并不 产生连续反射。 这样,地震剖面是年代地层的沉积和构造模式 记录。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四课
王英民 2005年4月30日
2.3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及成因
• 2.3.3各种地震反射界面的正确区分
• (1) 不平整整一界面与平整整一界面的区分
• (2) 削截与视削截的区分
• (3) 顶超与削截的区分
• (4) 上超与下超的区分 • (5) 上超与削截的区分
(1) 不平整整一界面 与平整整一界面的区分
D3/AnD3 角度不整合 D3/AnD3 角度不整合
D/AnD 角度不整合
D/AnD 整合 S/AnS 角度不整合
S/AnS 整合
塔中低凸起东段:发育D3/AnD3、 D/AnD 与S/AnS三个角度不整合面
Z60线
(4) 上超与下超的区分
• 当后期构造变形强烈时,往往难以判断 地层是向上超覆还是向下超覆。这时主要 根据以下方面区分: • (1)上超是向盆地边缘的超覆,而下超 是向盆地内部的超覆。 • (2)下超与前积构型伴生。
E T(0)
2.5
3.0
T
3.5
2.4 地震地层单元划分
• 2.4.1 年代地层横剖面图及年代地层意义 • 2.4.2 地震反射界面、波阻抗界面和地质界面 间的关系
• 2.4.3 层序地层单元的概念
• 2.4.4 层序地层单元界面与地震反射界面的对
应关系
2.4.1 年代地层横剖面图及年代地层意义
T
莫索湾凸起99SN3测线J1S1 、J12S3层序与上覆、下伏地层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
P9011
K J2S4
1931
1831
N
T(0)
剥蚀点
3.5
J2S3
剥蚀点
J1S2
J1S1
4.0
剖面位置
T
P9011测线中莫低凸起南缘J2S3层序与上下地层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
AD14
1041
1241
14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