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菌种来源

合集下载

发酵工程菌种的来源及选育

发酵工程菌种的来源及选育

细菌分离:以乳酸菌为例
放线菌的分离
(一)采样
菜园土或林地土
土壤中放线菌最丰富,品种齐全。 可以筛选新的放线菌。
从堆肥或过热的材料中如干 草或蔗渣中可分离到大量的嗜热 放线菌,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分 离到嗜碱性的和嗜酸性的菌种。
自然风干,备用
气生孢子能耐干燥,耐湿热能力 高于营养体,室温保存20天, 放线菌的数量和组成变化不大, 细菌大部分死亡。
(二)生态学参数及培养基的组成原则
1、加入培养基中的天然提取物种类和用量、环境生物物 理学参数以及用于平板涂布分离样本的溶剂都会影响 实验中所要分离的细菌的数量和种类。
2、就分离培养基的组成而言,部分培养基中必须含有 10-50%的天然提取物。加入培养基中的天然提取物, 部分培养基中则应含有多种碳、氮源,如几丁质、纤 维素或果胶。
随机分离原理与技术
从产物入手,通过设计高产培养基和建立快速 灵敏专一的筛选方法,从随机分离的菌落中筛 选出所需的目的菌。
技术关键:产物合成条件的选择与控制及相应 筛选方法的确定。
随机分离技术举例
药理活性化合物产生菌的筛选
药理活性化合物是指能抑制人类代谢中某一 个关键酶的微生物产物即酶抑制剂,从而达到 治疗的目的。
样本采集时所需的工具通常有无菌刮铲、土样采集器、 镊子、解剖刀、手套、无菌小塑料袋和塑料瓶等。
采样的注意事项
1、采样时应尽可能保持相对无菌; 2、所采集的样本必须具有某种代表性; 3、采好的样必须完整地标上样本的种类及采集日期、
地点以及采集地点的地理、生态参数等; 4、应充分考虑采样的季节性和时间因素,因为真正的
(2)化学法
通过培养基中添加某些化学成分来增加微生物的数量。 如:用添加CaCO3稳定培养基的PH来分离嗜碱性的放线菌。

发酵虫草菌粉 标准

发酵虫草菌粉 标准

发酵虫草菌粉标准
发酵虫草菌粉的标准可能因不同的生产商、用途和质量等级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发酵虫草菌粉的标准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1.菌种和来源:发酵虫草菌粉的菌种应来自天然虫草中分离得到的虫草菌种,如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d Chen)。

此外,应确保菌种纯度高、无杂菌污染。

2.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发酵虫草菌粉的培养基应包括天然有机材料,如麦芽汁、葡萄糖等,以促进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培养条件应控制在适宜的温度、湿度、pH值等条件下进行。

3.发酵工艺:发酵虫草菌粉的发酵工艺应采用先进的生物发酵技术,如深层发酵、液体发酵等,以确保菌种生长旺盛、产量高、质量稳定。

4.提取和干燥:发酵虫草菌粉的提取和干燥应采用适当的工艺和技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5.质量标准:发酵虫草菌粉的质量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如中国药典等。

质量标准应包括外观、色泽、气味、杂质、重金属含量等方面的指标。

6.成分分析:发酵虫草菌粉的成分应包括虫草素、虫草多糖等重要营养成分。

成分分析应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7.安全性评估:发酵虫草菌粉的安全性应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验证,以评估其毒性和副作用。

安全性评估应由专业的毒理学和医
学专家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生产商和用途的发酵虫草菌粉可能存在不同的标准和质量要求,因此在使用前应了解相关的质量标准和用途要求。

同时,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注意按照产品说明正确使用和储存发酵虫草菌粉。

发酵工程(菌种选育)重点

发酵工程(菌种选育)重点
1.能使分散状态细胞均匀地接触诱变剂;
2.它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表型延迟现象
表型延迟(Phenotypic lag)是指某一突变在
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 才在细胞表型上显示
出来, 造成不纯的菌落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
的原因是诱变对象处于多核时期造成的。
霉菌和放线菌对数期细胞往往是多核的, 很可能一个
核发生突变, 而另一个核未突变, 若突变性状是隐性的, 在
第一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菌种选育:利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的特性, 采用各种手段,改变菌种的遗传性状。 ◇自然选育:根据菌种自然变异的特点进行选 育的过程。 ◇人工选育:人为方式改变微生物菌株遗传物 质选育过程,包括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 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育种等高新技术。

第一节 菌种的来源
一、工业发酵常见微生物种类 细菌

从自然界筛选
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多的秋初 为好。 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萨子 除去表土,取离地面 5-15cm处的土约 10g, 盛入清洁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 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 以备查考。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的数量和 类型尽少变化,宜将样品逐步分批寄回, 以便及时分离。

2.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可增加待分离菌的数量,增加分离的成功 率。

为了容易分离到所需的菌种,可以通过配制选择性 培养基,选择一定的培养条件来控制。
例如碳源利用的控制,可选定糖、淀粉、纤维素, 或者石油等,以其中的一种为唯一碳源,那么只有 利用这一碳源的微生物才能大量正常生长,而其它 微生物就可能死亡或淘汰。这样对下阶段的纯种分 离就会顺利得多。
续诱变处理很可能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一般可选择①或②类菌

第二章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制备原理和技术-PPT

第二章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制备原理和技术-PPT

筛选一些具有特殊性质得微生物时,需根据该微生物独特 得生理特性到相应得地点采样(极端环境)。如:
高温酶产生菌:温度较高得南方,或温泉、火山爆发处 及北方得堆肥中采集样品;
低温酶产生菌:寒冷得地方,如南北极地区、冰窖、深 海中采样;
耐压菌:海洋底部采样。 耐高渗透压酵母菌:通常到甜果、蜜饯或甘蔗渣堆积处
菌种纯化就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只让1种来自同一祖先得微生物 群体生存得技术。
菌株分离、筛选虽为两个环节,但却不能绝然分开,因为分离中 得一些措施本身就具有筛选作用。工业微生物产生菌得筛选 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就是从自然界分离所需要得菌株,二就是 把分离到得野生型菌株进一步纯化并进行代谢产物鉴别。
3、分离思路
从自然界筛选
B、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多得秋初为好。
C、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取 离地面5-15cm处得土约10g,盛入清洁得牛皮纸袋或塑 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 以备查考。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得数量与类型尽少变 化,宜将样品逐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
别出来。
抗生素筛选
6、生产性能得测定
由于纯种分离后,得到得菌株数量非常大,如果对每 一菌株都作全面或精确得性能测定,工作量十分巨大, 而且就是不必要得。一般采用两步法,即初筛与复筛, 经过多次重复筛选,直到获得1~3株较好得菌株,供 发酵条件得摸索与生产试验,进而作为育种得出发菌 株。这种直接从自然界分离得到得菌株称为野生型 菌株,以区别于用人工育种方法得到得变异菌株(亦 称突变株)。
采样。如有人曾在花蜜中分离到一株能耐30%高糖得耐 高渗透压得酵母菌。
(3)含微生物样品得富集培养(优化得过程) ----施加选择性压力分离法

发酵工业菌种概述

发酵工业菌种概述

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发酵性能测定: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包 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 发酵周期、产品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 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适pH值、提取工艺等。
二、新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 1. 采样
(1)采样对象
以采集土壤为主。一般园田土和耕作过的沼 泽土中,以细菌和放线菌为主,富含碳水化合物 的土壤和沼泽地中,酵母和霉菌较多,如一些野 果生长区和果园内。采样的对象也可以是植物, 腐败物品,某些水域等。
二、新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 3. 培养分离 尽管通过增殖培养效果显著,但还是处于微生 物的混杂生长状态。因此还必须分离,纯化。 在这—步,增殖培养的选择性控制条件还应进 一步应用,而且控制得细一点,好一点。纯种 分离的方法有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
二、新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 4. 筛选 这一步是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 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
四、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重组育种:是运用体外 DNA 各种操作或修 改手法获得目的基因,再借助于病毒、细菌质 粒或其他载体,将目的基因转移至新的宿主细 胞并使其在新的宿主细胞系统内进行复制和表 达,或者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使一个细胞 的优秀性状经其间遗传物质的交换而转移给另 —个细胞的方法。
四、基因工程育种
三、诱变育种
3. 紫外线的诱变育种
被照射的菌悬液细胞数,细菌为106个/ml 左右,霉菌孢子和酵母细胞为106~107个 /ml。由于紫外线穿透力不强,要求照射液 不要太深,约0.5~1.0cm厚,同时要用电 磁搅拌器或手工进行搅拌,使照射均匀。 由于紫外线照射后有光复活效应,所以照 射时和照射后的处理应在红灯下进行。

馒头发酵的菌种

馒头发酵的菌种

馒头发酵的菌种馒头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之一,它的制作过程中离不开一个重要的环节——发酵。

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的能力将淀粉等碳水化合物转化为有机酸、醇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而在发酵过程中,菌种的选择和添加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馒头发酵的菌种有哪些呢?我们来介绍一种常见的菌种——酵母菌。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和植物表面等环境中。

在馒头的制作过程中,酵母菌被广泛应用于面团的发酵中。

酵母菌利用面团中的糖分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醇类物质,使面团膨胀发酵,从而使馒头体积变大、口感松软。

常见的酵母菌有干酵母和鲜酵母两种,它们的使用方法和发酵效果有一定的差异。

除了酵母菌,还有一种常见的菌种用于馒头的发酵,那就是乳酸菌。

乳酸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菌,可以将糖类转化为乳酸。

在馒头的制作过程中,乳酸菌能够通过发酵作用产生乳酸,使面团呈现出酸性环境,进而抑制有害菌的繁殖,提高馒头的品质和口感。

乳酸菌还可以产生一些有益物质,如维生素和蛋白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馒头的发酵菌种还可以包括醋酸菌、酪酸菌等。

醋酸菌是一种产醋酸的细菌,在馒头的制作过程中,它可以利用面团中的糖分产生醋酸,起到促进发酵、增强馒头风味的作用。

酪酸菌则是一种能够产生酪酸的细菌,它们在馒头的发酵过程中可以产生丰富的香气物质,提高馒头的口感和风味。

总结起来,馒头发酵的菌种主要包括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和酪酸菌等。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在馒头的制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选择合适的菌种和适宜的发酵条件,可以使馒头达到理想的口感和风味。

因此,在制作馒头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菌种,科学控制发酵过程,以确保馒头的质量和口感。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大家对馒头发酵的菌种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馒头发酵的菌种

馒头发酵的菌种

馒头发酵的菌种馒头是中国传统面食之一,它的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菌种来发酵面团。

菌种是一种含有大量活菌的混合物,能够促进面团的发酵过程,并赋予馒头独特的口感和香气。

一、菌种的分类菌种按照来源和作用可以分为天然菌种和人工菌种两大类。

天然菌种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的发酵菌,如酵母菌、乳酸菌等。

人工菌种是通过人工培养和筛选得到的发酵菌,具有特定的发酵性能和稳定性。

二、菌种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菌种对馒头的发酵效果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酵母菌是制作馒头常用的菌种之一。

常见的酵母菌有干酵母、鲜酵母和速发酵母等。

其中,速发酵母具有发酵迅速、发酵量大的特点,常用于工业生产和家庭制作。

此外,乳酸菌等菌种也可以用于馒头的发酵,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酸有助于提升馒头的口感和保鲜性。

三、菌种的制备菌种的制备过程一般包括培养、繁殖和保存。

首先,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使菌种能够快速繁殖。

然后,通过分离和筛选,获得纯种的菌种。

最后,将纯种菌种保存在低温环境中,以延长其保存时间和活性。

四、菌种的添加和发酵在制作馒头的过程中,将菌种加入到面团中,与面粉等原料进行混合。

菌种中的活菌与面团中的淀粉和糖类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发酵。

发酵过程中,菌种中的酵素会将淀粉分解成糖类,提供能量供菌种生长繁殖。

同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酸和醇类物质能够赋予馒头丰富的香气和口感。

五、菌种的影响因素菌种的选择和添加量、发酵时间和温度等因素都会对馒头的质地和口感产生影响。

选择适宜的菌种和添加量,能够使馒头发酵均匀、体积蓬松。

合理控制发酵时间和温度,能够使馒头口感软糯、香甜。

此外,面粉的品质和加工工艺也会对菌种的发挥效果产生影响。

六、菌种的应用拓展除了制作馒头,菌种还可以用于其他面食制品的发酵过程。

比如,发酵面皮、发酵包子等。

菌种还可以应用于发酵饮品的制作,如发酵豆浆、发酵酒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菌种应用于食品工业中,为人们提供更多美味的食品选择。

馒头发酵的菌种

馒头发酵的菌种

馒头发酵的菌种一、引言馒头作为中国传统的主食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馒头的制作过程中,发酵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发酵过程中的菌种选择直接影响着馒头的口感和质地。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馒头发酵菌种,包括酵母菌、乳酸菌和酸奶菌。

二、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常用于面食制作中的发酵过程。

酵母菌能够分解淀粉为糖分,并产生二氧化碳和乙醇,从而使面团发酵膨胀。

常见的酵母菌有干酵母和鲜酵母两种。

1. 干酵母干酵母是将酵母菌培养、发酵后,通过低温干燥而制成的。

干酵母耐贮存,使用方便。

在制作馒头时,只需将干酵母与面粉混合,再加入适量的水,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即可制作出松软可口的馒头。

2. 鲜酵母鲜酵母是从自然界中提取的活性酵母菌,含有丰富的发酵活性物质。

在制作馒头时,鲜酵母需要先与适量的温水或糖溶液进行搅拌溶解,再加入面粉进行发酵。

鲜酵母的发酵速度较快,能够使馒头在较短的时间内发酵膨胀。

三、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类厌氧菌,能够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乳酸。

乳酸的产生使得面团的酸度升高,从而影响馒头的口感。

常见的乳酸菌包括面团中的天然乳酸菌和添加的发酵剂。

1. 天然乳酸菌天然乳酸菌存在于环境中的空气、水、粮食等中,也会自然地附着在面粉表面。

在制作馒头时,天然乳酸菌会与面粉中的淀粉发酵,产生乳酸,使面团具有一定的酸味和口感。

2. 发酵剂为了加快馒头的发酵过程和提高口感,人们常常使用乳酸菌发酵剂。

发酵剂中的乳酸菌能够迅速发酵,产生大量的乳酸,使得馒头更加松软有韧性。

四、酸奶菌酸奶菌是一类产生酸奶的菌种,常用于发酵乳制品。

在制作馒头时,添加酸奶菌可以增加馒头的酸度和口感,使馒头更加美味可口。

1. 酸奶菌发酵剂酸奶菌发酵剂是将酸奶菌培养、发酵后制成的一种发酵剂。

在制作馒头时,只需将酸奶菌发酵剂与面粉混合,再加入适量的水,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即可制作出口感酸甜的馒头。

五、总结馒头的发酵菌种选择是影响馒头口感和质地的重要因素。

《发酵工程》02 工业发酵菌种选育

《发酵工程》02 工业发酵菌种选育

(2)增殖培养
➢目的: 富集目的微生物,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 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方法 1、养分 3、培养时间
2、pH条件 4、培养温度
等一切能提高目的微生物相对生长速度的手段,培养(固体、 液体;分批连续)后使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
(3)纯种分离

尽管通过增殖培养效果显著,但还是处于微
真菌(青霉素、头孢等)
一些产芽孢的细菌 植物或动物来源
问题:生产抗生素的微生物能不能用于生产氨基酸?
微生物(包括动、植物细胞)几乎可以生产 我们所需的一切产品,但是涉及到工业化生 产对于某一种特定的产品,只有特定的微生 物才具有大量表达的潜力。
例: 礼来(Eli lilly),花了10年的时间从40万株微 生物中,发现了三种有潜力的新抗生素。
• 细菌(bacteria):常用的有枯草芽孢杆菌、 醋酸杆菌、棒状杆菌、短杆菌等。
短杆菌:GA、Gln、lys…… 枯草芽孢杆菌:淀粉酶(BF7658)、碱性蛋白酶等 地衣芽孢杆菌:HASS(耐高温α-淀粉酶) αAmylase 苏云金芽孢杆菌短:杆B菌T生物农药…棒…状杆菌 梭状芽孢杆菌:丙酮、丁y酸ea等sts的发酵
啤棒酒状酵杆母菌
• 酵母菌(yeast):属单细胞真核生物,主 要分布于含糖较多的酸性环境中。常用的 有:啤酒酵母、假丝酵母、类酵母等。
啤酒酵母:酿酒、辅酶类物质的发酵
酒香酵母:酿酒
汉逊酵母:酿酒,用于乙酸乙酯的发酵
假丝酵母:单细胞蛋白生产,石油发酵
霉菌
• 霉菌(mould):喜偏酸性环境。可用于生产多种 酶制剂、抗生素、有机酸及甾体激素等。
黑曲霉:柠檬酸工业、酿酒业、糖化酶 黄曲霉:酱油生产,面酱 青霉菌:青霉素的生产 红曲霉:红曲制造,南方红曲酒(女儿红);红色;豆腐 乳 赤霉菌:赤霉素的生产

食用菌栽培料发酵原理

食用菌栽培料发酵原理

食用菌栽培料发酵原理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食用菌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食用菌栽培料发酵是一种常见的生产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菌丝在特定环境下生长繁殖,最终产生可食用的菌体。

本文将详细介绍食用菌栽培料发酵的原理及其过程。

一、食用菌栽培料的选择食用菌栽培料是指提供食用菌生长所需的基质,一般由植物秸秆、木屑、麸皮等材料制成。

在栽培料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透气性、保水性和排水性,而化学成分则需具备适宜的碳氮比和微量元素含量。

二、发酵菌种的选取发酵菌种的选取是食用菌栽培料发酵的重要环节之一。

优质的菌种能够提高发酵效率,促进菌丝生长。

常用的菌种有木耳菌、香菇菌和草菇菌等。

选取菌种时,需考虑其适应性、病虫害抵抗力以及产量等因素。

三、发酵条件的控制发酵条件的控制对于食用菌栽培料的发酵过程至关重要。

常见的控制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通风和pH值等。

温度是影响菌丝生长速度的关键因素,通常在20-30摄氏度之间。

湿度和通风则能够调节栽培料的水分含量和氧气供应,促进菌丝的生长繁殖。

pH值的控制能够影响发酵过程中菌丝的代谢活性和酶的产生。

四、发酵过程的监测与调控在食用菌栽培料的发酵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与调控,以确保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

常见的监测指标包括栽培料的温度、湿度和pH 值等。

根据监测结果,可以及时调整发酵条件,如增加通风量、调节温度等,以满足菌丝生长的需求。

五、发酵结束后的处理当发酵过程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停止发酵,进行后续处理。

处理方法包括杀菌、脱水和包装等。

杀菌能够有效地杀死发酵物中的有害微生物,保证食用菌的质量和安全。

脱水则能够降低食用菌的水分含量,延长其保存期限。

最后,将食用菌经过包装,使其能够更好地保持新鲜度和口感。

食用菌栽培料发酵原理的研究和应用,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合理的栽培料选择、菌种选取和发酵条件控制,能够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菌种发酵原理

菌种发酵原理

菌种发酵原理
菌种发酵原理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酸、酒精、酮、酯等产品的生物技术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合适的菌种加入到合适的培养基中,并提供适宜的温度、pH值、氧气含量等条件,
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所需的产物。

菌种发酵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生长期、发酵期和产物积累期。

在生长期,菌种处于活跃状态,以吸收和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为主要任务。

此时,菌种的数量迅速增加,菌体体积也逐渐扩大。

进入发酵期后,菌种的代谢活动逐渐增强。

通过菌种的代谢作用,有机物质被分解、转化和合成,产生了多种代谢产物。

同时,菌种还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例如酸和酶,促进发酵的进行。

在产物积累期,菌种的代谢活动逐渐减弱。

所需产物逐渐积累,并达到最终的产量。

此时,发酵过程被停止或转入下一步处理,以便分离和纯化产物。

菌种发酵的原理基于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和适宜环境的提供。

通过合理设计培养基的成分和条件,可以调控菌种的代谢过程,提高产物的产量和纯度。

菌种发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酿酒等行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技术。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三 第1章第1节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三 第1章第1节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生物技术与工程第一章 发酵工程 第1节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知识点总结一、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 1、发酵: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2、腐乳的制作:(1)菌种:包含毛霉(为主)、曲霉、酵母菌等。

(2)毛霉: ①细胞归类:单细胞丝状真菌,真核生物②同化作用类型:异养生物③异化作用类型:好氧生物④繁殖方式:孢子生殖(3)原料:豆腐(70%含水量为宜)。

(4)腐乳发酵原理: ①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②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5)豆腐长白毛是怎么一回事吗?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

(6)臭豆腐为什么闻着臭吃着香?①臭味: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充分水解会产生氨气,其中的含硫氨基酸还会产生硫化氢,具有刺鼻的臭味。

②香味:蛋白质分解后产生小分子肽和氨基酸,易于消化吸收,味道鲜美。

(7)制作腐乳时为什么要控制酒的用量?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酒精抑制蛋白酶的活性,蛋白质不能很好分解);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

3、传统发酵技术:(1)定义: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

(2)菌种来源: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发酵物中的微生物。

(3)类型:固体发酵和半固体发酵。

(4)实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物质氧化分解。

二、泡菜制作1、菌种:乳酸菌(为主)、酵母菌等。

(1)乳酸菌: ①细胞归类: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②同化作用类型:异养生物③异化作用类型:厌氧生物④繁殖方式:二分裂(2)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表面、人或动物的肠道内部都有。

(3)常见的乳酸菌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乳酸杆菌常用于制作酸奶;2、发酵原理: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3、发酵条件:室温、无氧。

[最新]发酵菌种的自然选育

[最新]发酵菌种的自然选育

发酵菌种的自然选育一、实验目的1.学习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工业微生物菌株的方法。

2.熟悉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是微生物生长的大本营,水体是微生物生长的第二场所。

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而且都是混在一起的,要获得发酵菌株,首先必须把它们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分离微生物菌株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稀释法。

将样品放于无菌水中,通过振荡,使微生物悬浮于液体中,然后静止一段时间,由于样品沉降较快,而微生物细胞体积小沉降慢,会较长时间悬浮在液体中。

通过对微生物细胞悬浮液的进一步稀释和选择性培养,就可以分离出我们需要的目的菌株。

基本特征:⑴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能生成较多的发酵产物。

⑵培养条件如温度、渗透压等易控制⑶抗杂菌和抗噬菌体能力较强。

⑷遗传稳定性高、不易退化。

⑸不产生有害的生理活性物质或毒素(食品或医药微生物菌株)。

本实验以土壤或淡水微生物的分离为例,介绍发酵菌株的自然选育方法,若要筛选海洋微生物,在配制培养基及无菌水时应用陈海水代替蒸馏水和生理盐水,其他操作都一样。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样品土壤、水、苹果2.培养基⑴Zobell 2216E琼脂培养基:蛋白胨5g,酵母膏1g,FePO40.01g,NaCl10g,琼脂20g,加水至1000mL,pH 7.2~7.4。

⑵营养琼脂培养基:蛋白胨10g,牛肉膏3g,NaCl 5g,琼脂20g,加水至1000mL,pH7.2~7.4。

⑶高氏一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KNO31g,K2HPO4 0.5g,MgSO4·7H2O0.5g,NaCl 0.5g,FeSO4·7H2O0.01g,琼脂20g,加水至1000mL,pH 7.2~7.4。

⑷苹果培养基:马铃薯(去皮)200g,煮沸20 min后过滤,滤液中加蔗糖20 g和琼脂20 g,补水至1000mL,pH自然。

若要筛选海洋微生物,上述培养基用陈海水(或2%海盐)配制。

发酵工程菌种的来源

发酵工程菌种的来源
提高发酵产品质量:通过保藏和管理,可以保证发酵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科学研究:通过保藏和管理,可以积累大量的菌种资源,为科学研究 提供重要的材料。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霉菌是一种真 菌,广泛存在
于自然界中
霉菌在发酵工 业中具有重要 的应用价值, 如酿酒、制醋、
制酱等
霉菌的种类繁 多,常见的有 曲霉、青霉、
红霉等
霉菌的生长条 件包括温度、 湿度、氧气等, 需要适宜的环 境才能生长繁

细菌
乳酸菌:用于乳制品、饮料、食品 等发酵
霉菌:用于酱油、醋、腐乳等发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基因重组:通过 基因工程将目标 菌株中的基因进 行重组,实现基 因的优化和表达
菌种改良:通过 基因转移和基因 重组,实现菌种 的改良和进化, 提高菌种的性能 和产量
应用领域:基因 转移和基因重组 育种在发酵工程、 生物制药、环境 保护等领域具有 广泛的应用前景
代谢工程和系统生物学在菌种改良中的应用
菌种管理规定和操作规范
菌种来源:实验室、 自然环境、其他来 源
菌种保藏:低温、 干燥、无菌等条件
菌种管理:定期检 查、记录、更新等 操作
操作规范:无菌操 作、避免污染、正 确使用等要求
菌种保藏和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确保菌种活性:通过保藏和管理,可以保持菌种的活性和稳定性,提高发 酵效率。
防止污染:通过保藏和管理,可以防止菌种受到其他微生物的污染,保证 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
03 基因工程菌种的构建
基因工程菌种的概念和意义
基因工程菌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 改造微生物,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 或特性
意义:基因工程菌种的构建可以提 高发酵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 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 价值

工业发酵菌种选育

工业发酵菌种选育
进一步应用选择性控制条件分离
纯种分离的方法有稀释分离法、划线分离法等
现代发酵技术
稀释分离法
现代发酵技术
平皿划线分离法
a.分区划线分离法
b.连续划线分离法
现代发酵技术
菌种筛选(初筛+复筛)
(1)平板筛选(初筛)
从产物角度出发
根据产物的性质有目的地设计培养基来筛选菌种
从形态角度出发
现代发酵技术
抑菌圈法
测试菌苔 含药物滤纸
抑菌圈
琼脂培养基
现代发酵技术
其他鉴定—毒性试验
自然界天然微生物可能产生毒素
据规定,微生物中除啤酒酵母、脆壁酵母、黑曲霉、米曲
霉和枯草杆菌作为食用无须作毒性试验外,其他微生物作 为与食品工业有关的菌种,均需通过两年以上的毒性试验。
现代发酵技术
2、诱变育种
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 自然选育转向代谢育种 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现代发酵技术
二、菌种选育的主要目的
提高产量
改进质量
增加新品种 改善工艺条件
现代发酵技术


工业生产菌
不再分泌黄色色素
原始产生菌 青霉素产生菌产黄色色素
土霉素产生菌产大量泡沫
泡沫减少
红霉素产生菌不耐噬菌体
2、工业化菌种的要求
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大量高效地合成产物 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
遗传性能相对稳定 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
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低
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
现代发酵技术
3、理想的生产菌种
生长繁殖迅速; 产量高; 易培养; 发酵周期短; 耐噬菌体; 纯种。
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等。

发酵工业中获得新菌种的方法

发酵工业中获得新菌种的方法

在发酵工业中,获得新菌种通常需要通过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获得新菌种的方法:
1.分离与筛选:
从自然环境中采集样品,如土壤、水源、植物等,然后通过分离和筛选的方法获得单一或纯化的微生物。

这涉及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和鉴定,以获取具有特定性质的微生物。

2.环境富集:
通过将样品暴露在特定条件下,促使特定类型的微生物在样品中逐渐增多,从而富集目标微生物。

这可以通过模拟发酵过程的条件,如温度、酸碱度、氧气水平等,来优化目标微生物的生长环境。

3.基因工程和改良:
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已知的微生物进行改良,以获得具有更好发酵性能或产物特性的新菌种。

这可能涉及到插入、删除或修改微生物的基因,以改变其代谢途径或增强其特定功能。

4.自然变异:
通过自然变异或诱变来改变微生物的性质。

这可以通过暴露微生物于特定的诱变因素,如化学物质或辐射,来引发基因突变。

5.元基因组学:
通过元基因组学研究,对微生物群体中的整体基因组进行分析,以发现新的菌株和潜在的发酵应用。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

6.体外进化:
利用体外进化技术,通过在实验室中模拟自然环境条件,诱导微生物发生进化,以获得新的适应性和性状。

7.宏基因组学:
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直接从环境样品中获取微生物的基因组信息,从而发现新的菌株。

这有助于发现那些无法通过传统方法培养的微生物。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具体取决于获得新菌种的特定目的和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新菌种的获得通常需要遵循生物安全和法规标准,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是安全和可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处理菌悬液的制备
• 这一步骤的关键是制备单细胞和单孢子状态的、 活力类似的菌悬液,为此要进行合适培养基的 培养,并要离心,洗涤,过滤。
(三)诱变处理
根据有关诱变剂及诱变处理的介绍, 结合诱变对象的实际,设计诱变处理方案。
化学诱变剂使用过程的安全性 诱变剂量的选择
(四)中间培养
由于在发生了突变尚未表现出来之前,有 一个表现延迟的过程,即细胞内原有酶量的稀 释过程(生理延迟),需3代以上的繁殖才能将 突变性状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对今后的筛选和 获得稳定菌株都是极为重要的。
(一)采样
1、采样对象 以采集土壤为主。一般园田土和
耕作过的沼泽土中,以细菌和放线菌为 主,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土壤和沼泽地中, 酵母和霉菌较多,如一些野果生长区和 果园内。采样的对象也可以是植物,腐 败物品,某些水域等。
采样和采集方法
• 为了从一特定生态系统中分离出具有代表性的 细菌菌群,特别是分离那些在唯一微环境区域 中出现的菌群时,必须十分重视样本的采集。
发酵菌种的来源与选育
第一节 菌种的来源
•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 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 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从自然界筛选
自然界中菌种分离的一般过程
土样的采取 → 预处理 → 培养 → 菌落的选择 → 产品的鉴定
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问题: 如何使样品中所含微生物的可能性大 如何在后续的操作中使这种可能性实现
• 方法是:握住采样瓶底浸入水中30-50cm处,然后 瓶口朝下打开瓶盖,让水样进入。如果有急流存 在的话,应直接将瓶口反向于急流。采集瓶从水 中取出时应迅速并带有较大的弧度。水样不应装 满采样瓶。所有水样都应在24h之内迅速进行检测, 或者4℃下贮存。
(二)增殖培养

为了容易分离到所需的菌种,让无关的微生
分离富集方法
• 运用细菌的酶诱导性,在分离培养基中 添加若干抗生素、复杂底物及生长因子 的前体物质来激活细菌某一特殊基因组, 可以建立起若干富集技术。
• 富集可以促进抗性的产生并维持下来。
• 土样中细菌的富集:适度稀释后,取0.1m1涂布已 添加及未添加富集底物(如几丁质、纤维素等)的 土浸出汁平板。
• 植物体上细菌的分离:无菌富集,加植物浸出液 适度培养取样,洗涤,取1ml经适度稀释后涂布平 板。
• 水中细菌的分离:水样通过0.22μm无菌滤膜,取 出滤膜用1ml无菌稀释液将滤膜上的沉积洗下。用 样本稀释液适度稀释,涂布平板倒置培养或滤纸压 印分离法。
次代培养及纯化步骤
1、涂布的平板经培养后,菌落形成后可根 据肉眼可见的菌落形态上的差异,作初步的 鉴定和区分。 2 通过高倍放大进行镜检,则按涂布不同 稀释度的稀释液所得的单菌菌落和多菌菌落 对琼脂平板进行分类。
• 在采集植物根际土样时,一般方法是自土壤中慢 慢拔出植物根,在大量无菌水中浸渍约20min,洗 去粘附在根上的土壤,然后再用无菌水漂洗下根 部残留的土,这部分上却为根际土样。
2.植物体采集方法
• 在采集叶面时,一般是用灭菌的剪刀、打孔 器、安全刀片等,由几片新鲜叶片的同一部位切 取一小块,并注意不要损伤周围边缘。
• 5、采好的样应及时处理,暂不能处理的也应 贮存于4℃下,但贮存时间不宜过长。这是因 为一旦采样结束,试样中的微生物群体就脱离 了原来的生态环境,其内部生态环境就会发生 变化,微生物群体之间就会出现消长
1.土样采集方法
• 森林、旱地,草地可先掘洞,由土壤下层向上层 顺序采集;
• 水田等浸水土壤在不损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插入圆 筒采集。如果层次要求不严格,可取离地面5~ 15cm处的土。将采集到的土样盛入聚乙烯袋或玻 璃瓶中。
自然选育在工业生产上的意义
问题:高产菌株是正突变高,还是负突变高?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 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 情况我们称为回复突变
自然选育虽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 高产的重要措施。
自然选育操作步骤: 一般习惯上将自然选育称为菌种的分离纯化。
单细胞(孢子)悬液的制备 平板分离
• 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个用 于特定生物技术目的的菌株进行的 多方位的改造。通过改造,可使现 存的优良性状强化,或去除不良性 质或增加新的性状。
菌株选育的目的
防止菌种退化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提高生产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新产品
工业菌种育种的方法
基因突变: 自然选育、诱变育种
• 选择叶面时应考虑叶位、叶龄、叶片正反面和在 一片叶上的取样部位。
• 采集植物根及根系时,方法与根际土样采集方法 相似。将洗净的根装入采样袋中,采集根系时, 一般与根际土样一起保存。
3.水样采集方法
• 用于细菌检测的水样应收集于100m1干净、灭菌的 广口塑料瓶中。
• 由于表层水中含有泥沙,故在采样时应在较深的 静水层中采集水样。
的目的。
(五)毒性试验

自然界的一些微生物是在一定条件
下产毒的,将其作为生产菌种应当十分
当心,尤其与食品工业有关的菌种,更
应慎重。据有的国家规定,微生物中除
啤酒酵母、脆壁酵母、黑曲霉、米曲霉
和枯草杆菌作为食用无须作毒性试验外,
其他微生物作为食用,均需通过两年以
上的毒性试验。
第二节 工业菌种的育种
基因的直接进化(directed evolution)
在分子水平上,对目标基因直接处理, 然后通过高通量的筛选方法,提高目标蛋白的 性能。
步骤: 突变 基因突变库的建立
筛选 基因突变库的筛选
基因复制与遗传
选择育种方法时综合考虑的因素
(1)待改良性状的本质及与发酵工艺的关系(如 批式或连续发酵试验);
方法:
让变异处理后细胞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几小 时,以让细胞的遗传物质复制,让细胞繁殖几 代,以得到纯的变异细胞。这样,隐性的变异 就会显现出来,若不经液体培养基的中间培养, 直接在平皿上分离就会出现变异和不变异细胞 同时存在于一个菌落内的可能,形成混杂菌落, 以致造成筛选结果的不稳定和将来的菌株退化。
• 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 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
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 • 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 发酵性能测定: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
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 性、发酵周期、产品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 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适pH值、提取工 艺等。
化学诱变剂: 化学因子如碱基类似物、5—氟尿嘧啶、烷化
剂等。
化学诱变剂中使用最多、最有效的是烷化剂。
化学诱变剂的优缺点
1、大多数情况下,就突变数量而言,要比电离 辐射更有效
2、化学诱变剂是很经济的,因为只需要少量的 合适的诱变剂,设备是实验室的一般玻璃器皿, 一个蒸气罩。而用电离辐射±行工作时,设备 费用大,并要注意安全性。
次代培养及纯化步骤
2、将分离平板上所形成的菌落用经火焰灼烧灭 菌的钩形针或无菌牙签挑取,点接到琼脂平板 上进行影印培养。
3、筛选平板经培养后,按生长出菌落的形态学 特征如色素、菌落形态等进行最初分组。
4、将认为有希望的菌落用牙签转接到另一模拟 分离琼脂平板上进行筛选。
(四)筛 选
• 这一步是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 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 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 种。
(6)消除代谢产品的反馈抑制。如诱导代谢产品的结构类似 物抗性。
基因育种
• 基因重组育种:是运用体外DNA各种操作或修 改手法获得目的基因,再借助于病毒、细菌质 粒或其他载体,将目的基因转移至新的宿主细 胞并使其在新的宿主细胞系统内进行复制和表 达,或者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使一个细胞 的优秀性状经其间遗传物质的交换而转移给 另—个细胞的方法。
(2)对这一特定菌种的遗传和生物化学万面认识 的明了程度;
(3)经济费用。 • 如果对特定菌种的基本性状及其工艺知晓甚少,
则多半采用随机诱变、筛选及选育等技术: • 如果对其遗传及生物化学方面的性状已有较深的
3、大部分诱变剂是致癌剂,所以在使用中必须 非常谨慎.
二、诱变育种步骤
•出发菌株的选择 •处理菌悬液的制备 •诱变处理 •中间培养 •分离和筛选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
1.自然界新分离的野生型菌株,对诱变处理较 敏感,容易达到好的效果。
2.在生产中经生产选种得到的菌株与野生型较 相像,也是良好的出发菌株。
物至少是在数量上不要增加,可以通过配制选择
性培养基,选择一定的培养条件来控制。

例如碳源利用的控制,可选定糖,淀粉、纤
维素,或者石油等,以其中的一种为唯一碳源,
那么只有利用这一碳源的微生物才能大量正常生
长,而其它微生物就可能死亡或淘汰。这样对下
阶段的纯种分离就会顺利得多。
(三)培养分离
• 尽管通过增殖培养效果显著,但还是 处于微生物的混杂生长状态。因此还必 须分离,纯化。在这—步,增殖培养的 选择性控制条件还应进一步应用,因此, 建立一更为科学的和针对性强的分离方 法是必要的。
(五)分离和筛选
• 筛选分初筛和复筛。初筛以迅速筛出大量的达到初步要求 的分离菌落为目的,以量为主。
• 复筛则是精选,以质为主,也就是以精确度为主。因此在 具体方法上就有差异. 例如初筛可以在平皿上直接以菌落的代谢产物与某些染料 或基质的作用形成的变色圈或透明圈的大小来挑取参加复 筛者,而将90%的菌落淘汰。在数量减少后就要仔细比较 参加复筛和再复筛的菌株,最后才能选得优秀菌株。在以 后的复筛阶段,还应不断结合自然分离,纯化菌株。
3.每次诱变处理都有一定提高的菌株,往往多 次诱变能积累较多的提高。
4.出发菌株开始时可以同时选2~3株,在处理 比较后,将更适合的出发菌株留作继续诱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