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诊断特点及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诊断特点及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诊断表现。方法:对36例急性心包炎患者心电图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示低电压、ST-T的改变而QT间期不延长等有利于前者的诊断。结论:心电图的基本改变有心外膜下心室肌和心房肌广泛损伤或缺血引起的ST-T 改变、P-R段改变和心包内存在渗出物或心包增厚电流短路引起的 QRS波群低电压。
【关键词】急性心包炎;诊断价值;心电图诊断
心包炎是由于多种感染(细菌、病毒等)和非感染(尿毒症、恶性肿瘤等)性疾病引起心包膜炎症。炎症迅速波及心外膜下的浅层心肌,或因渗液产生心包积液或产生纤维素压迫心脏大血管,造成暂时的或永久的心肌损伤[1]。约60%~80%病例有心电图改变。多数于胸痛后数小时或几日内出现。可呈现PR段压低,反映心房受损伤主要为ST段抬高、T波改变。现对36例急性心包炎患者临床心电图诊断表现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为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诊断为急性心包炎的病例共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38~53岁,平均47岁。
1.2 心电图诊断除aVR导联外ST段呈广泛的斜直形或弓背向下的弓形上抬。T波早期直立后,以后可平坦或倒置。P波可较明显,特别在QRS波低电压,更显得P波明显。可有窦性心动过速和QRS波低电压。
二、结果
心电图诊断心包炎不是特异的手段,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可有较多的改变:ST段抬高,见于除AVR导联外所有的常规导联中,呈弓背向下型;一至数日,ST段回到基线,出现T波低平倒置,持续数周到数月后T波渐恢复正常,心包积液时有QRS波低电压,大量积液时可见电交替。PR段压低提示包膜下心房肌受损,是急性心包炎较特异性的指标。
三、讨论
急性心包炎可以表现为干性、纤维素性或渗出性。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胸骨后或左侧心前区疼痛,疼痛放射至斜方肌脊,常易被误认为胸膜炎或心绞痛。疼痛可随体位而改变,坐位前倾常可缓解而卧位疼痛加重,部分患者伴有气急和胸膜腔积液,发热、不适、肌肉痛等前驱症状常见。急性纤维素性心包炎以典型胸痛、特异性心包摩擦音以及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为特征,心包摩擦音常呈动态变化,可以是单相、双相或三相,心率较快,心跳规则,心电图可正常或呈现特征性改变[2]。超声心动图对探测心包积液以及发现伴随的心脏或心旁疾病非常必要。
任何原因的心包损害均可导致心包炎。常见的原因有感染性,特发性,肿瘤,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全身性疾病,心脏损伤后综合征(自身免疫反应),急性心肌梗死后,药物反应,放射线照射,创伤等。急性心包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有3种: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积液并心包填塞。急性心包炎典型临床表现以胸痛、心包摩擦音及心电图上特异的ST-T改变为三大特征。
许多不同的病因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转移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心肌梗死等均可
引起心包炎症。病理改变主要为纤维蛋白渗出,也可能有少量浆液渗出,其心电图改变基本上是一致的。大约50%病例可出现典型心电图改变,多见于特发性心包炎、急性化脓性心包炎等。大部分导联(aVR导联除外)出现ST段斜形抬高,凹面向上,抬高的程度较轻,很少超过5mm,反映心外膜下浅层心肌损伤。
约60%~80%病例有心电图改变。多数于胸痛后数小时或几日内出现。可呈现PR段压低,反映心房受损伤主要为ST段抬高、T波改变。ST段呈斜上形或凹面向上抬高,可出现于多数导联,但也常局限于肢体导联,尤为STI、STII或STII、STIII抬高。可出现于多数导联,但也常局限于肢体导联,尤为STI、STII或STII、STIII抬高。ST段抬高可持续数周,随后恢复到正常。ST-T改变可分为四个阶段:第1阶段ST段升高伴T波直立;第2阶段ST段回到基线;T波变低平;第3阶段多导联发生T波倒置,可持续2~3个月;第4阶段ST-T恢复正常。但一些病例呈现慢性持续性ST-T改变,因心包无明显电活动,ST-T改变是心外膜下心肌受累的表现。QRS波群一般无变化,不出现Q波。但由于心包积液可出现QRS波群低电压。
急性心包炎特别是特发性心包炎(病毒性)胸痛十分剧烈,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酶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十分有效,但若用于治疗急性心包炎可引起心包内出血,使病情加重。因此,两者的鉴别十分重要,心电图对两者的鉴别有时可起到关键作用。
[1] Schamhoth L. 徐成诚,张文博,译.冠心病心电图学.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37 140
[2] 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49~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