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目录接收和电子档案管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目录接收和电子档案 管理
--解决方案、系统功能、系统特点
1
Baidu Nhomakorabea
目录
系统解决的核心问题 系统功能 系统特点
2
“电子目录接收和电子档案管理”解决的核心 问题
如何建立科学、有序、可行的区域电子 目录中心和电子档案中心实施方案
如何解决区域档案数字化的方法 如何建立电子文档的管理系统 如何解决区域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的利
列入当地信息化发展计划和规 划概要,如将档案管理系统作 为我区十三个信息化子系统之 一;
制定本地区数字化档案馆(室) 五年乃到十年计划。其次制定 了一个详细的、可行的电子目 录接收和电子档案管理进度表, 和试点推广应用单位目标管理 考核标准。
4
如何解决区域档案数字化的方法
根据区域档案的形成来源,我们 对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库的建 立采取三种方法: 对已进馆的馆藏档案采用由临 时工录入的方法,长期聘请, 采取计件制。 对每年接收的单位档案我们从 1999年下半年开始,要求凡移 交进馆的档案必须同时移交电 子目录,鼓励移交电子档案。 对今后档案定期进馆的单位采 取试点、推广和全面应用三个 阶段,涉及市级机关、镇乡、 事业、企业、学校等各种类型 的单位。
8
如何普及提高区域档案工作者的电 子文档管理水平
电子文档管理手册 资源网站 教师和技术支持工程师
9
系统功能
数据库管理系统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 网上档案馆 网上档案室
10
系统特点
系统在数据收集上考虑了不同来源的全面兼容性 系统对进馆数据建立了严格的验证机制 系统在馆(室)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的收、管、
用模式
3
区域电子目录中心和电子档案中 心实施方案
该实施方案是根据我国区 域行政管理和档案管理体 制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由 五个部分组成:
即制定计划、有序开展;
调查摸底,选定试点;
目标管理,列入考核;
编印手册,开展培训;
业务指导、技术支持等。
其要点是三列入,
将数字化档案馆作为一个系统 工程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 事业发展规划;
同时对试点单位采取“共建、共享、 共进”政策,即馆室共建数据库, 共享双方信息化成果,共同推进区 域档案数字化进程。
对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的接收,我 们对移交单位采取“三个统一”的 方法:统一档案管理软件、统一数 据库结构、统一档案原文存储格式。
其次我们通过印发文件提出移交要 求、召开档案移交单位会议,电子 目录录入要求培训、进行大量的业 务指导等方法进行数据库的质量控 制。
安全性
收集阶段 交接阶段 管理阶段 利用阶段
备份机制
五种
存储体系
管理制度
《电子目录接收和电子档案 管理暂行规定》
《电子目录接收和电子档案 数据库结构规则》
《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管理 工作人员职责》。
6
如何建立区域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 的利用模式
一是单机利用,作为各基层档案室向网络化利用的过渡 二是局域网利用,量子PDE2000数字化档案馆管理系统
用等各运行阶段实施了全面的安全保障体系 系统根据区域档案利用需求采用了多样化的利用
方式 统的可行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可发展性
11
(网络版)可供档案查阅室和各工作站使用,员工通过科 室、用户名和密码访问相应权限的数据,如数据的只读与 修改权限、电子原文的查看权限、保密数据的查看权限。 三是允许进馆序列单位拨号远程访问区域档案馆的电子目 录中心。 四是通过区政府内部网(各镇政府所在地和区级机关各部 门通过光纤相连),专门放置一台档案服务器,构建一个 萧山区档案数字神经系统。 五是通过英特网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档案允许公众访问和 浏览下载;限制档案和保密档案通过不同的权限设置和密 钥体系允许有关人员访问。
其三,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制定了 “萧山市档案馆电子目录和电子档 案接收进馆暂行规定”。其四是对 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的交接作了一 些探索。移交载体采用软磁盘、光 盘刻录、网上移交(E-mail、FTP 和远程访问等)等方式。
5
如何建立电子文档的管理系统
电子文档管理模式
全宗—分类库 分类综合库 15大类数据库结构规则
7
如何建立区域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 的利用模式
区域数字档案神经系统
所谓区域数字档案神经系统在整体上相当于人的神经 系统。它提供了完美集成的档案信息流,在正确的时 间到达系统的正确地方。区域数字档案神经系统由区 域数字档案馆和进馆序列单位数字档案室组成,其基 石就是该课题研究并还在实施的数字档案馆(室)的 电子目录库(包括文件级条目、专题数据库等)和电 子档案库(珍贵常用档案、多媒体档案的数字化存储 与利用)。这些数字档案馆(室)使档案工作者能迅 速感知其环境并做出反应、觉察区域经济社会的挑战 和社会公众的需求,然后组织及时的反应,最大限度 地满足利用者的要求。
--解决方案、系统功能、系统特点
1
Baidu Nhomakorabea
目录
系统解决的核心问题 系统功能 系统特点
2
“电子目录接收和电子档案管理”解决的核心 问题
如何建立科学、有序、可行的区域电子 目录中心和电子档案中心实施方案
如何解决区域档案数字化的方法 如何建立电子文档的管理系统 如何解决区域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的利
列入当地信息化发展计划和规 划概要,如将档案管理系统作 为我区十三个信息化子系统之 一;
制定本地区数字化档案馆(室) 五年乃到十年计划。其次制定 了一个详细的、可行的电子目 录接收和电子档案管理进度表, 和试点推广应用单位目标管理 考核标准。
4
如何解决区域档案数字化的方法
根据区域档案的形成来源,我们 对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库的建 立采取三种方法: 对已进馆的馆藏档案采用由临 时工录入的方法,长期聘请, 采取计件制。 对每年接收的单位档案我们从 1999年下半年开始,要求凡移 交进馆的档案必须同时移交电 子目录,鼓励移交电子档案。 对今后档案定期进馆的单位采 取试点、推广和全面应用三个 阶段,涉及市级机关、镇乡、 事业、企业、学校等各种类型 的单位。
8
如何普及提高区域档案工作者的电 子文档管理水平
电子文档管理手册 资源网站 教师和技术支持工程师
9
系统功能
数据库管理系统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 网上档案馆 网上档案室
10
系统特点
系统在数据收集上考虑了不同来源的全面兼容性 系统对进馆数据建立了严格的验证机制 系统在馆(室)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的收、管、
用模式
3
区域电子目录中心和电子档案中 心实施方案
该实施方案是根据我国区 域行政管理和档案管理体 制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由 五个部分组成:
即制定计划、有序开展;
调查摸底,选定试点;
目标管理,列入考核;
编印手册,开展培训;
业务指导、技术支持等。
其要点是三列入,
将数字化档案馆作为一个系统 工程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 事业发展规划;
同时对试点单位采取“共建、共享、 共进”政策,即馆室共建数据库, 共享双方信息化成果,共同推进区 域档案数字化进程。
对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的接收,我 们对移交单位采取“三个统一”的 方法:统一档案管理软件、统一数 据库结构、统一档案原文存储格式。
其次我们通过印发文件提出移交要 求、召开档案移交单位会议,电子 目录录入要求培训、进行大量的业 务指导等方法进行数据库的质量控 制。
安全性
收集阶段 交接阶段 管理阶段 利用阶段
备份机制
五种
存储体系
管理制度
《电子目录接收和电子档案 管理暂行规定》
《电子目录接收和电子档案 数据库结构规则》
《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管理 工作人员职责》。
6
如何建立区域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 的利用模式
一是单机利用,作为各基层档案室向网络化利用的过渡 二是局域网利用,量子PDE2000数字化档案馆管理系统
用等各运行阶段实施了全面的安全保障体系 系统根据区域档案利用需求采用了多样化的利用
方式 统的可行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可发展性
11
(网络版)可供档案查阅室和各工作站使用,员工通过科 室、用户名和密码访问相应权限的数据,如数据的只读与 修改权限、电子原文的查看权限、保密数据的查看权限。 三是允许进馆序列单位拨号远程访问区域档案馆的电子目 录中心。 四是通过区政府内部网(各镇政府所在地和区级机关各部 门通过光纤相连),专门放置一台档案服务器,构建一个 萧山区档案数字神经系统。 五是通过英特网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档案允许公众访问和 浏览下载;限制档案和保密档案通过不同的权限设置和密 钥体系允许有关人员访问。
其三,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制定了 “萧山市档案馆电子目录和电子档 案接收进馆暂行规定”。其四是对 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的交接作了一 些探索。移交载体采用软磁盘、光 盘刻录、网上移交(E-mail、FTP 和远程访问等)等方式。
5
如何建立电子文档的管理系统
电子文档管理模式
全宗—分类库 分类综合库 15大类数据库结构规则
7
如何建立区域电子目录和电子档案 的利用模式
区域数字档案神经系统
所谓区域数字档案神经系统在整体上相当于人的神经 系统。它提供了完美集成的档案信息流,在正确的时 间到达系统的正确地方。区域数字档案神经系统由区 域数字档案馆和进馆序列单位数字档案室组成,其基 石就是该课题研究并还在实施的数字档案馆(室)的 电子目录库(包括文件级条目、专题数据库等)和电 子档案库(珍贵常用档案、多媒体档案的数字化存储 与利用)。这些数字档案馆(室)使档案工作者能迅 速感知其环境并做出反应、觉察区域经济社会的挑战 和社会公众的需求,然后组织及时的反应,最大限度 地满足利用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