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百校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安徽省安庆二中高三下学期联考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安庆二中高三下学期联考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82570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e.png)
安徽省安庆二中高三下学期联考新高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有什么用?这真的是个的问题。
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有什么用?光合作用不会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一点就停止,人类还是一样昼作夜息。
知道电磁波有什么用?我们一样熟练地使用手机,天涯若比邻;一样用X光检查身体,保障健康。
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被历史和无数事实证明的伟大论断。
但是,这句话不能的理解,认为“科学技术必须是生产力”或者“不能马上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就是无用的”。
布鲁诺绝不是因为预测到今天的人造卫星,才用生命捍卫“日心说”“新宇宙观”的;詹姆斯•麦克斯韦在1865年做出关于电磁学的理论预测时,也肯定不会知道将开启一个新世界。
虽然今天的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不再,科学发现到技术突破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但距离仍然存在。
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对自然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
很多时候,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仅仅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发现美的需求和满足好奇心的渴望。
因为人类的幸福感,()。
也只有在对自然的不断认识中,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
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擢发难数不胜枚举蠡测管窥大相径庭B.众口难调不胜枚举蠡测管窥泾渭分明C.擢发难数琳琅满目孤陋寡闻泾渭分明D.众口难调琳琅满目孤陋寡闻大相径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被历史和无数事实证明的伟大论断。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被历史和无数事实证明的伟大论断。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被历史和无数事实证明的伟大论断。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被无数事实和历史证明的伟大论断。
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3fd67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9.png)
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芬兰一直较为注重开展培养学生生存技能的劳动教育。
中小学生阶段开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技术课、纺织课和家庭经济学课程。
技术课和纺织课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开设。
技术课上,学生学习使用锯、刨子等工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木工制作。
纺织课上,学生要学会使用缝纫机,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简单的布艺制作,比如靠垫、手机包等;初中阶段,设计相对复杂,计算机设计、制作等方式会被学生引入课堂制作。
初中阶段还开设有家庭经济学课程。
学生在课上学习烹饪、熨烫衣物等。
一堂家庭经济学课,学生准备、制作一顿美食并现场享用,其间还插空熨烫衣物。
男女学生都积极投入其中,竭尽全力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摘编自张永军《他山之石》,《光明日报》2018年10月9日)材料二我国的劳动教育时废时兴,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劳动教育缺位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严峻现实,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
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
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
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客观存在。
(摘编自吴安春《培养劳动精神为孩子幸福奠基》)材料三:劳动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396e4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1.png)
2024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每当谈起早期人类历史,人们会不自觉地用“史前史”称呼那段只能根据化石证据推测而无文字记载的过于遥远的历史。
这是用先入为主的“历史”割裂和想象“史前”,实际上,人类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那些更遥远的是更深层的历史。
利用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变化的分布区域的化石证据的多学科鉴定与分析成果,可以在跨越了千万年的深层人类历史中划分出六个时空,每个时空都在其年代和地理范围内见证了人类脑进化与定居全球的双重进程。
第0时空从距今约1000万年前延续至距今约330万年前。
在该时空中,猿类和人族主要分布在由地壳构造活动塑造的非洲之墙和亚洲壁垒山脉这两大进化脊上,这里有规律地发生着物种形成,但化石证据稀少而零碎,直到最后时刻才出现了由骨骼上的切痕所显示的技术的痕迹。
目前已知的是,第0时空期间遭遇了一次全球气候变冷,导致森林栖息地减少、稀树草原扩张,促使人族发生身体构制上的两足化转变,随之而来的物质延伸和技术创造奠定了脑进化的基础。
距今330万年前至180万年前是第1时空的世界。
第1时空经历了从上新世向更新世的地质世代交替,期间全球气候持续变冷。
相较于上个时空,本时空出土了更为丰富的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技术和饮食变化的考古证据,其中就有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人族石器。
根据这些考古证据可以推定,人族脑容量首次超过了400cc这个阈值,标志着人族开始走上一条不同于其他专化适应型动物的脑进化之路。
第2时空起自距今180万年前、终止于距今5万年前,跨时进两百万年。
在这期间,人族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石器,显示出一些处理体积、对称性和顺序性的灵活概念性技巧,还出现了一些装饰品和骨制工具,从一个侧面证明此时食肉成为人族新的饮食选择。
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本时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停滞,人族定居也严守着地理边界。
安徽省黄山市202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二模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黄山市202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二模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b2857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10.png)
安徽省黄山市2025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毕业班其次次质量检测(二模)试题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金华浦江乡村戏台边听婺剧经典折子戏,在衢州柯城美术馆观赏色调明丽的农夫画,在温州瓯江两岸打卡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城市书房,在东阳横店影视实景拍摄基地领会光影魅力……浙江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有示范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一到处别具特色的文化地标、一个个亮丽怡人的文化景观生动说明,共同富有不仅须要物质富有,更意味着精神丰盈。
共同富有是全体人民的富有,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气和精神力气都增加,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当向前推动。
”扎实推动共同富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富口袋”和“富脑袋”的关系,既要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实现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也要人人“知礼节明荣辱”,实现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客观来看,实现共同富有是一个物质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神丰实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行。
物质富有是精神富足的基础,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供应物质条件;反过来看,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供应精神动力。
正因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力气和精神力气全面增加、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改善;共同富有具有显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明确要求普遍达到生活富有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谐、公共服务普及普惠。
安徽淮北、宿州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安徽淮北、宿州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a9d4100029bd64793e2c28.png)
安徽淮北、宿州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淮北·宿州)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所谓节日,当然要符合岁时活动的特征,每年重复进行,内容相对稳定。
元宵节最初是以地方性、民间性节日的面貌呈现的。
到唐朝,元宵节受到更多的推动,尤其是朝廷和皇帝们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元宵节的重要性,而通过唐令确定元宵节为国家节日,作为国家行为的元宵节获得了空前发展。
把传统的民间节日“律令化”,变民间传统为国家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国家引导风俗的努力,而后世对这些节日的继承证明,唐朝的制度化获得了后世的承认和继承。
就唐代的元宵节而言,已经有研究者使用“狂欢”来形容,其狂欢特性值得重视。
狂欢的社会价值是尽情娱乐与放松,对于任何社会生活而言,作为张弛有度的一部分,狂欢节日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作为社会狂欢节日,需要具备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全民性。
对于狂欢节日而言,必须获得社会各个阶层和人群的认同,认同率越高,狂欢的社会热情越高,狂欢节越成功。
唐朝继承隋朝传统,长安的元宵节继续在娱乐方向发展,而其全民性参与的程度有增无减。
《大唐新语》记载,从“王主之家、贵戚之属”,到“下隶工贾”,“无不夜游”,参与十分充分。
所有人群都认为元宵节与自己有关,这是全民性认同的基础。
1 / 1。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6页)](https://img.taocdn.com/s3/m/b2b2d42a804d2b160a4ec015.png)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D(D 以偏概全,原文是说“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2.B(灰衣老僧的事件意在证明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3.C(A原文是“佛家”不是“儒家”B “由认同到否定”不正确,原文“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D 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条件不充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4.A(3分)B项多处运用了插叙手法;C项小说善于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D项是“叔叔”舍身救人,“爸爸”知恩图报。
5.①讲述故事,显得真实,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可信度。
以“我”为见证人,更为真实地揭示“我”的感恩、童年遭际和命运。
②串联故事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通过“我”之口,讲述了我与乡下奶奶的深厚感情。
③衬托主要人物形象。
“虎子”是被救者,是事件的当事人,以他的视角观察,使奶奶形象的刻画更客观、自然,侧面衬托出奶奶儿子的优秀品质。
④彰显主题。
“虎子”当时还是个懵懂的孩子,他对叔叔、爸爸和奶奶的点评丰富了小说主题,突出弘扬浓郁的人间大爱的主题。
(1点2分,答到3点即给满分)6.①“英雄”是小说的线索,构成情节上的因果呼应。
没有“乡下的奶奶”的伟大,也就没有“英雄”的儿子。
正是“乡下的奶奶”的优秀品质,才培养出心肠好的叔叔。
②突出小说人物形象。
英雄奶奶,英雄母亲,英雄儿子。
③深化小说主题。
奶奶也是英雄,她既是英雄的母亲,也帮全家树立了英雄的典范,也延续了英雄儿子的好心肠,如拒绝为自己修墙以帮助小学,心疼爸爸的劳累等。
爸爸不祭奠英雄心里不踏实,让我给英雄鞠躬,说明全家以英雄为榜样,以崇敬英雄为家风,洋溢着正能量。
(1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7.A(3分)解析:B项的“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的说法不准确,材料二主要论述如何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传统艺术更为人所知的问题,材料三则是探讨传统艺术要坚守底线的问题。
安徽省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百校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安徽省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百校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01657a6529647d272852ff.png)
2016安徽省高三第二次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命题单位:华普教育研究所语文研究室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俗语指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方言俗语是与书面语言相对的地方口语。
清人冒春荣《葚原诗说》云:“用字宜雅不宜俗,宜稳不宜险,宜秀不宜笨。
”这段话反映了古人作诗的基本态度。
但是古代许多大家都曾将方言俗语入诗,自有其审美价值。
存真,切合语境。
方言俗语之“俗”不是粗俗,而是民俗。
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反映民俗的诗歌会采用方言俗语.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百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鸣.”唐人李廓《鸡鸣曲》:“星稀月没上五更,胶胶角角鸡初鸣.”古人认为“角”音谷,正是模仿鸡的叫声.求异,打破常规。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句法欲老健有英气,其间用方俗言为妙。
”数物为个,是为俗语,而杜诗屡用,如:“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却绕井边添个个".不用常规语用俗语,如异军突起。
诗用方言俗语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提炼,熔化口语。
罗大经《鹤林玉露》:“杨诚斋云:诗固有以俗为雅。
然亦须经前辈镕化,乃可因乘。
”所谓熔化,就是将过于土俗的词语进行加工。
钱钟书先生对“诚斋体”也有精彩的评述:“杨万里对俗语常谈还是很势利的,并不平等看待、广泛吸收,而是只肯挑选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他用的俗语都有出典,是白话里比较‘古雅’的部分。
读者只看见他潇洒自由,不知道他这样谨严不马虎,好比我们碰见一个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不含糊。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90253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f.png)
合肥市2023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主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西双版纳,中国唯一一块热带雨林。
这里特有的植物和生态环境,对于植物学者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让西双版纳成为众多高校进行生物学专业野外实习的必选地点。
今天的西双版纳,很多雨林都变成了人工橡胶林。
雨林中的生活因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
植物不仅仅为人类提供了可以果腹的食物、可以保暖的衣物,更是使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
在我们去探索植物是如何让世界快速运转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植物让地球封冻的历史,植物对地球的影响并不仅仅是让物种变得更繁盛,植物也有可能按下地球生物圈的"暂停键"。
地球之所以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还多亏了像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
有了这些温室气体的保护,地球就像被装进了一个"玻璃房子"。
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降低,就像拆掉了温室顶棚上的玻璃板,让屋子外边的暴风雪闯进来。
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地球就该改名叫"雪球"了。
对现有的生物来说,这样的变化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
在距今3.7亿~3.5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出现了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它们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路飙升到地球有史以来的最高值,而二氧化碳含量则跌至谷底。
安徽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e2cee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c.png)
安徽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墨水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艺术史研究究竟应该“向内”回归本体,还是应该“向外”继续扩展?我认为,艺术史研究需要一种“向外”的有效跨界。
跨界不仅是艺术史作为一门新兴人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这一学科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走向的大势所趋。
当下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跨界,而是如何避免短期功利主义的无效跨界,实现长期互惠互利的有效跨界,进而实现艺术史与更多样学科、更多元文化、更多媒介资源的共创共生。
实际上,“向外”跨界与“向内”关注艺术作品本体,两种方法并不是对立的。
“向内”的所谓不跨界,在实质上往往以某种对本真性的坚守构筑了有效跨界的基石,这有效的“守旧”可能比无效的“创新”更有助于实现真正跨界。
与古为新,本就是从时空跨界中汲取传统文化资源,天然就是推进跨界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向内”也可以是实现“向外”的一种手段。
需要强调的是,我在这里说的跨界指有效跨界,它与无效跨界不同。
无效跨界的艺术史研究,在学科建设中,要么将艺术现象和历史事实简单嫁接,要么视艺术作品为已知历史叙事可有可无的点缀,要么以模式化的研究方法肢解艺术的魅力,既对探究艺术和历史新知无所助益,也不利于研发适配于艺术史学科的有效方法论。
安徽省六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2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六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2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0d75de79563c1ec4da718e.png)
绝密★启用前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创意写作在国内各大高校的发展受到瞩目。
多所高校开设创意写作课程,培养创意写作研究生,并邀请国内知名作家担任专职教师。
创意写作这一学科,旨在挖掘创作者更深层的创作潜质,提高并拓展其对写作的认识,并将对经典文学及文学发展前沿成果的学习,融入自身创作。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里,人们往往认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创意写作发展近百年来,培养出一批优秀作家,其成果已经充分证明创意写作对作家成长的助益。
创意写作专业的发展,既要借鉴吸纳国际经验,更需要结合国情,充分考虑创作者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中国古典小说所创造的辉煌成就,是留给当代创作者的宝贵遗产。
国内现有的创意写作教材大多是西方译作,其中所举范例也多以西方小说为主,涉及的小说美学和写作方法,因为历史、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小说创作。
对中国古典小说写作技法的阐释与分析,应该成为创意写作本土化教材重要的内容组成。
目前,已经有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对此做出探索,即对中国古典小说细部的写作技法进行详尽分析,为年轻创作者提供具体鲜活的示范。
此外,汲取传统文学营养,不必局限于古典小说,还可以将目光投向更宽广的领域。
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神话传说和各类艺术中,有很多值得创作者学习的地方。
仅以《史记》为例,书里不少精彩故事仅有短短几百字,尽显中国所特有的“留白”意蕴。
创作者不仅可以从中习得具体技法,更重要的是,体会和领悟这种技法所反映出的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丰富而充满活力的时代生活现场,为作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当代作家需要敏锐把握时代脉搏,也需要积累和沉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
创意写作教学只有置身中国社会现场,才能引导并帮助学生发掘更多中国故事。
2016安徽省高三第二次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word版)
![2016安徽省高三第二次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179ce632915f804d2b16c17c.png)
用方言俗语带来了谐趣,但情调要沉郁 如 绀 醒 睡 醒 是大 话 第 联 风雨频 家
君行早,人死何殊睡
就很 肃了 是可 用俗 的,但 构 一个整体,要 点 极意 如 吴
一 ,个别
好, 吴良 就 好 方言俗语入诗,如 能 宽 美空间 选自邵 遂銙诗用方言俗语銚 ,有别改 列 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确的一 是 3 A 方言俗语是 书面语言相对的地方 语, 人一般认 作诗 宜用方言俗语,但 许多大家并 于 种束缚銔 B 方言俗语被 用在反 民俗的诗歌中,有釐 真, 合语境金的作用,能够体 风俗民 ,让诗 歌 有独 的 美 值銔 C 杨万 诗中的俗语显得 较釐 雅金 ,是因 他在选用俗语时,总是挑选那些有 的, 前人 提炼和 工过的銔 D 方言俗语并 合 有体裁的诗歌,一般地 ,在 体诗中用方言俗语较容 ,而用在 究格律 的 体诗中 较难銔 2 列理解和 析,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是 3 A 诗用方言俗语,首 要提炼,熔 语, 就是要 釐谨 马虎金的 度挑选方言俗语,做到 一点,就有可能做到釐 俗 雅金 銔 B 人 方言俗语入诗, 只是 了 合语境,追求艺术的真实性, 是 了用语 落窠臼,追求 艺术的釐 金 , 诗歌的 美空间銔 C 唐人于濆把俗 之 釐忠孝金用在 体诗銙 戍 南 銚中之 合宜,是因 釐忠孝金一词 好和銙 戍 南 銚 首诗的意境一 銔 D 俗语 有诙谐的表达效果,因 俗语入诗,能 诗歌带来谐趣,但一首诗釐 有谐趣, 高格金 , 必 做到 调沉郁銔 3 根据原文, 列理解和 析 确的一 是 3 A 清人冒春荣 凋写诗釐用 宜雅 宜俗金 ,说明 人作诗时, 了让诗歌语言 粗俗,会 避开 方言俗语銔 1
拓 幼 ,居丧尽礼,少敦学业,多 振推让 宅旧资, ,推人爱士,州闾亲 焉 墓 而 家徒壁立, 畜 ,故 邑更钦 大行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5b6ef22ba417866fb84a8ea7.png)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9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19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
“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
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
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
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
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
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
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
”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
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
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安庆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
![安庆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b6a3b89bfe4733687f21aa95.png)
安庆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共5题;共20分)1. (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愆期匪夷所思断壁残垣小心翼翼B . 陨落咎由自取既往不究雨雪霏霏C . 荆棘毫厘不爽夙兴夜寐顺心随意D . 奢靡白首偕老信誓旦旦众目骙骙2. (5.0分) (2020高二下·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不严格区分原著与续书而泛谈所谓《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行为,造成了《红楼梦》评论的庸俗。
周汝昌先生__△__,心明眼亮,一针见血指出唯一的门径就是把《红楼梦》的版本研究搞深搞透。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区分了“两种《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__△__,最后才能归结到中华文化本身的特质和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纠缠。
当然,后四十回续书在鼓舞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及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封建家族和官场的黑暗方面也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以及审美意度之__△__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用天壤之别、南辕北辙这样的字眼形容也并不过分。
而周先生从一开始进入《红楼梦》,就抓住“版本”这个红学中的“死结”,锲而不舍、__△__,从各个层面、角度来研究、论述、分析、讲说,使这个问题逐步得到彻底清理,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
这也就是为什么周先生又说红学是中华文化之学,是“新国学”的原因所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老马识途寻根究底戛戛独造兀兀穷年B . 轻车熟路寻根究底奋身独步宵衣旰食C . 老马识途蔓引株求奋身独步兀兀穷年D . 轻车熟路蔓引株求戛戛独造宵衣旰食(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所以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灵性价值之高远追求B . 所以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追求高远的灵性价值C . 但是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追求高远的灵性价值D . 但是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灵性价值之高远追求(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揭示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B . 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C . 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揭示和解决,使曹雪芹的伟大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昭然于天下D . 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曹雪芹的伟大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昭然于天下3. (3分)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 . 超越种族、信仰、社会制度的差异,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和平、友谊与团结,在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和谐发展,已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内涵。
安徽省合肥市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ce6c72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7.png)
合肥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文化都以时空认知为起点。
根据宇宙大爆炸学说,宇宙因爆炸而生成,时间得以同时生成。
这个时间,是自然时间。
人类在自然时间范围内,为了标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自己拟订一种“纪序”参照系,这就是定义时间。
今天人们所“感知”的日期,就是一种全球约定的定义时间。
定义时间在自然时间面前只是一个微量,但它已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人类生活,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甲子,是世界时间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定义。
从1911年发现的六十甲子表甲骨来看,甲子作为一个确定的记述系统用于定义华夏时间,至迟在殷商时期已然完备。
天干源于纪日,地支源于一年十二个月,用日、月与地球的视运行关系来记述人类活动时间,就是甲子时间纪序的本质。
甲子纪序,是先民对自然时间关系的一种客观摹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自然取时思想。
关于时间的本质,柏拉图认为时间是理念永恒性的摹本,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既不是运动,又不能脱离运动,是运动的数。
伽利略指出,时间具有各向同性、均匀性和无限性。
后来,爱因斯坦提出时空不是互相而是一个整体的四维空时连续流。
至此,时间在其永恒与无限的直观视界中,与运动、空间的同一性本质得到了最权威的认定。
而研究者发现,甲子既定义了时间与运动的同一性,也定义了时间的永恒性和无限性,同时又定义了时空一体性。
细究甲子的定义内涵,其所体现出来的时间观念与现代科学对时间本质的描述非常一致。
不同的民族,因其不同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不同的生存模式,从而也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及价值选择。
时间文化的形成,同样受到了不同的价值选择路径的影响;这种不同的时间文化又会“反哺”于社会生活,形成不同的文化效应。
在西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成为思想与探究的主要对象。
这种对“时间是什么”的连续追问与解答,直接导致了以哥白尼革命为标志的近代科学的诞生,并为牛顿经典力学时空观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也正是由此,时空与运动才成为当代科学最为关注的前沿问题,并引发了新一轮宇宙时空探索的科学时尚。
2023-2024学年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e43ad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5.png)
2023-2024学年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衰的不朽名篇。
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
在当代,同样需要培养文化名人,需要名篇巨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应该是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人。
无论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教,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都是对士的要求。
这种要求表现在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中。
一篇《岳阳楼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无论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
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把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不同领域各有特点。
技术领域,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新工具取代旧工具,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科学领域,表现为发现,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
其进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领域的拓展和新原理新规律的发现。
文化的创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规律的发现,而是原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转化。
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的这个特点,他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二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二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e1a86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1.png)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二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努力追踪改革启动前后十年间的历史进程,()路遥对改革进程的把握相当准确,全书第一部叙写的是“文革”末期中国农村的困境——集体主义生产方式差不多走到绝境,“抓革命、促生产”的管控已成强弩之末,农村社会的凋敝和农民生活的贫困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折页就预示着改革的必然到来。
所以第二部便有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先富起来的农民办小企业的气象,随后的第三部则展现了改革从乡村向城市的扩展。
同时,路遥对叙事节奏的掌控也颇为恰切,把纷繁复杂的改革进程纳入井然有序的叙事序列,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连步展开。
透过路遥极富感情魅力的笔触,使读者设身处地地体会到改革确实是民心所句,大势所趋。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既有极富广度和深度的历史洞察力,也有善于掌控宏大叙事的文学张力。
B.既有善于掌控宏大叙事的文学张力,也有极富广度和深度的历史洞察力。
C.既有极富广度和深度的历史洞察力,也有善于掌控宏大叙事的文学才力。
D.既有善于掌控宏大叙事的文学才力,也有极富广度和深度的历史洞察力。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儿童发展到八岁以后这个阶段,会出现一种新的感情——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B.她意志纯洁,严于律己,公正不阿——所有的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
C.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亦如元。
D.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己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透过路遥极富感情魅力的笔触,使读者切实深刻地体会到改革喷突是民它月、大势所趋。
安徽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百校联考语文试卷 扫描版含答案
![安徽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百校联考语文试卷 扫描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d7c6e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1a.png)
语文参考答案1. D 解析:D.“在古体诗中用方言俗语较简洁”错,原文为“常见俗语用于五七言古体则可”。
2. C 解析:C.以偏概全,“‘忠孝’一词恰好和《送戍客南归》这首诗的意境全都”错,这首诗并不是体现“忠孝”的主旨,诗人用“忠孝”于此,是诗中“有汨罗的环境”。
3. C 解析:C.“没必要对俗语进行加工”错,原文为“所谓熔化,就是将过于土俗的词语进行加工”。
A 项虽然原文中有“方言俗语之‘俗’不是粗俗,而是民俗”的表述,但冒春荣所讲的“俗”理解为与“雅”意思相反的“粗俗”是正确的。
4. B 解析:B.“散骑常侍”“兼侍中”是张彝的职位,主语为“张彝”;“受使省方”意为“受使命巡察四方”,“实愧”意为“实在对……感到惭愧”,不能分开。
加上标点为: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5. D 解析:D.“一个皇帝所用年号最多为十个”错,有的皇帝也有十几个年号。
6. C 解析:C.“九旬老者亲自送给他的美玉”错,老人“年逾九十”,且美玉“藏之海岛”。
7. (1)后来频遭饥荒,家中才开头渐渐分出,崔挺与弟弟崔振推让土地房屋等财产,只守着祖坟的祭田而已。
(译出大意给2分;“值”“分析”“惟”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当时由于犯罪被发配到边疆的人有很多逃跑的,于是朝廷设立重法:一人犯罪逃亡,全家充当劳役。
(译出大意给2分;“配边”“重制”“逋亡”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崔挺,字双根,博陵安平人。
崔挺幼时丧父,服丧期间遵守一切礼节,年少勤于学业,读书广泛,推赞别人疼惜人士,州县乡间的人都与他亲近。
一家之中祖孙三代同居,家中礼让有度。
后来频遭饥荒,家中才开头渐渐分出,崔挺与弟弟崔振推让土地房屋等财产,只守着祖坟的祭田而已。
家中徒有四壁,兄弟却感情融洽,书本不离手。
当时米谷昂贵,乡里百姓有人给他送东西来,也是推辞一再方才接受,接受之后,仍是分发给贫困人家,自己没留下什么,于是乡间里人更鄙视他的品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安徽省高三第二次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命题单位:华普教育研究所语文研究室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俗语指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方言俗语是与书面语言相对的地方口语。
清人冒春荣《葚原诗说》云:“用字宜雅不宜俗,宜稳不宜险,宜秀不宜笨。
”这段话反映了古人作诗的基本态度。
但是古代许多大家都曾将方言俗语入诗,自有其审美价值。
存真,切合语境。
方言俗语之“俗”不是粗俗,而是民俗。
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反映民俗的诗歌会采用方言俗语。
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百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鸣。
”唐人李廓《鸡鸣曲》:“星稀月没上五更,胶胶角角鸡初鸣。
”古人认为“角”音谷,正是模仿鸡的叫声。
求异,打破常规。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句法欲老健有英气,其间用方俗言为妙。
”数物为个,是为俗语,而杜诗屡用,如:“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却绕井边添个个”。
不用常规语用俗语,如异军突起。
诗用方言俗语是有条件的。
首先要提炼,熔化口语。
罗大经《鹤林玉露》:“杨诚斋云:诗固有以俗为雅。
然亦须经前辈镕化,乃可因乘。
”所谓熔化,就是将过于土俗的词语进行加工。
钱钟书先生对“诚斋体”也有精彩的评述:“杨万里对俗语常谈还是很势利的,并不平等看待、广泛吸收,而是只肯挑选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他用的俗语都有出典,是白话里比较‘古雅’的部分。
读者只看见他潇洒自由,不知道他这样谨严不马虎,好比我们碰见一个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不含糊。
这就像唐僧寒山的诗,看上去很通俗,而他自己夸口说:‘我诗合典雅’,后来的学者也发现他的词句‘涉猎广博’。
”其次,布局上要巧作安排。
使用方言俗语也要考虑到不同题材。
常见俗语用于五七言古体则可,若能用之近体,乃见笔力。
唐人于濆《送戍客南归》诗云:“北别黄榆塞,南归白云乡。
孤舟下彭蠡,楚月沈沧浪。
为子惜功业,满身刀箭疮。
莫渡汨罗水,回君忠孝肠。
”“忠孝”一词是俗见之字,很少用于近体诗。
可是于濆能用在这里,是因为有汨罗的环境,谁也不会怀疑屈原的忠心。
用俗语就有诙谐的味道,很容易落入油滑。
施蜇存《“管城三寸尚能雄”》说:“谐趣不是戏谑,戏谑就成为打油诗……一首诗,光有谐趣,还不易成为高格。
”用方言俗语带来了谐趣,但情调要沉郁。
如聂绀弩《挽雪峰》第二联:“天晴其奈君行早,人死何殊睡不醒。
”“睡不醒”是大白话。
第三联“风雨频仍家国事,人琴一働辈行情。
”就很严肃了。
就如取名字一样,个别字也是可以用俗字的,但姓与名构成一个整体,要有点积极意义。
如“吴穷”好,“吴良”就不好。
方言俗语入诗,如此才能拓宽其审美空间。
(选自邵则遂《诗用方言俗语》,有别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言俗语是与书面语言相对的地方口语,古人一般认为作诗不宜用方言俗语,但古代许多大家并不囿于这种束缚。
B.方言俗语被运用在反映民俗的诗歌中,有“存真,切合语境”的作用,能够体现风俗民情,让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C.杨万里诗中的俗语显得比较“古雅”,是因为他在选用俗语时,总是挑选那些有出典的,即前人已经提炼和加工过的。
D.方言俗语并不适合所有体裁的诗歌,一般地讲,在古体诗中用方言俗语较容易,而用在讲究格律的近体诗中比较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用方言俗语,首先要提炼,熔化口语,也就是要以“谨严不马虎”的态度挑选方言俗语,做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做到“以俗为雅”。
B.古人以方言俗语入诗,不只是为了切合语境,追求艺术的真实性,还是为了用语不落窠臼,追求艺术的“奇”,拓宽诗歌的审美空间。
C.唐人于濆把俗见之字“忠孝”用在近体诗《送戍客南归》中之所以合宜,是因为“忠孝”一词恰好和《送戍客南归》这首诗的意境一致。
D.俗语往往有诙谐的表达效果,因此以俗语入诗,能给诗歌带来谐趣,但一首诗“光有谐趣,还不易成为高格”,还必须做到情调沉郁。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人冒春荣强凋写诗“用字宜雅不宜俗”,说明古人作诗时,为了让诗歌语言不粗俗,会尽量避开方言俗语。
B.一些古人用方言俗语入诗,是“求异,打破常规”之举,如果运用地好,就会妙不可言,使诗歌“老健有英气”。
C.以俗语入诗,没必要对俗语进行加工,直接选用“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即可,但要注意不宜全篇都用俗语。
D.诗用方言俗语,要特别注意“谐”与“庄”的有机结合,不能单纯追求谐趣,否则,诗歌就很可能会沦为打油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崔挺,字双根,博陵安平人也。
幼孤,居丧尽礼,少敦学业,多所览究,推人爱士,州闾亲附焉。
三世同居,门有礼让。
于后频值饥年,家始分析,挺与弟振推让田宅旧资,惟守墓田而已。
家徒壁立,兄弟怡然,手不释卷。
时谷籴踊贵,乡人或有赡者,遗挺,辞让而受,仍亦散之贫困,不为畜积,故乡邑更钦叹焉。
举秀才,射策高第,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
后除昭武将军、光州刺史,威恩并著,风化大行。
十九年,车驾幸兖州,召挺赴行在所。
及见,引谕优厚。
又问挺治边之略,因及文章。
高祖甚悦,谓挺曰:“别卿已来,倏焉二载。
吾所缀文,已成一集,今当给卿副本,时可观之。
”又顾谓侍臣曰:“拥旄者悉皆如此,吾何忧哉。
”复还州。
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时以犯罪配边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门充役。
挺上书,以为《周书》父子罪不相及。
辞甚雅切,高祖纳之。
掖县有人,年逾九十,板舆造州。
自称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岛,垂六十岁。
忻逢明治,今愿奉之。
挺曰:“吾虽德谢古人,未能以玉为宝。
”遣船随取,光润果然。
竟不肯受,仍表送京都。
世宗即位,累表乞还。
景明初见代,老幼泣涕追随,缣帛赠送,挺悉不纳。
散骑常侍赵修得幸世宗,挺虽同州壤,未尝诣门。
北海王详为司徒、录尚书事,以挺为司马,挺固辞不免。
世人皆叹其屈,而挺处之夷然。
于后详摄选,众人竞称考第,以求迁叙,挺终独无言。
四年卒,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魏书·崔挺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B.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C.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D.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射策是中国古代起始于汉的考试方法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用于孝廉﹑明经等选士科目的经术考试。
B.拥旄借指统率军队,古代武官持旄节专制一方。
“旄”指古代中旗杆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
C.京都又称都、国都,指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
一般认为,西晋时因司马师讳师,故又称京师为京都。
D.景明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年号。
明清多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一个皇帝所用年号最多为十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存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挺受人钦佩,振贫济乏。
他勤于学业,推人爱士,乡人都愿意与他亲近;在不得已接受别人的馈赠后,总是分给贫困人家。
B·崔挺深受器重,政绩突出。
被推举为秀才后,先后任中书博士、中书侍郎;担任光州刺史时,威恩并举,使州内民风大为好转。
C.崔挺为人清廉,临财不苟。
他坚决拒绝了九旬老者亲手送给他的美玉;离任时,全不接百姓献上的绫罗绸缎之类的东西。
D.崔挺为人耿直,刚正不阿。
虽与皇帝宠臣赵修同乡,但从未登门造访;王详负责考选官员,众人自夸求升,他始终不说一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于后频值饥年,家始分析,挺与弟振推让田宅旧资,惟守墓田而已。
(2)时以犯罪配边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门充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于西京守岁①骆宾王闲居寡言宴,独坐惨风尘。
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
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
耿耿他乡夕,无由展旧亲。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上元年间,作者自蜀返京后不久,母亲去世,葬于水浐之滨。
8.诗的颔联构思精巧,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9.诗的结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氓》中“,”两句,用“比”的首发描写了女主人公的容貌衰减,揭示出她被抛弃的直接原因。
(2)杜甫《登高》中“,”两句,从大处落笔,写出了登临高处见到的壮阔无比、波涛汹涌的画面。
(3)陆游《游山西村》中“,”两句,既是描写实景,也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老歪姜煜暄人们常说:落配的凤凰不如鸡。
这句话正中了老歪。
老歪落配了,落配的连没毛的秃鸡都不如了,失去了昔日的威武和傲人的架势。
那天,我眯糊着眼睛,蔑视着他干瘦的身躯说:“老歪,给我搓澡。
”我言语高昂,有些居高临下的气势,以命令的口吻喊他。
多少年来,我是头一回叫他老歪,话出口多少有点心悸。
如果在几年前,借我十个胆也不敢放肆。
现在不同了,老歪落配了。
老歪先是一愣,然后浅浅一笑,很自然地应道:“来了。
”老歪穿条肥大的花裤衩,浑身瘦得一把骨头,肋巴条像排骨似的,一条条,清晰可见。
我撇嘴轻蔑地一笑,嘲讽地说:“瞧你瘦的,升排骨队长了。
”老歪嘴角一丝苦笑,说:“天下之人,皆为生活所迫。
”我有些反感,都成这副模样了,还“之乎者也”的,装模作样的瞎跩。
我仰脸朝天,眼睛定定地盯着他又黑又瘦狭窄的脸,心里一阵儿幸灾乐祸。
想当初那牛逼劲哪去了?别看老歪干瘦干瘦的,手上功夫可不浅。
十根手指像钢钎般坚韧有力,手掌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又如暴风骤雨,强劲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