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课堂PPT)
①急性期———发病后 14 d 以内; ②亚急性期———发病 15~30 d; ③慢性期———发病 30 d 以后; ④后遗症期———出现 PTS 症状; ⑤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在慢性期或后遗症期
基础上DVT 再次急性发作。
7
介入方法
目前在抗凝治疗基础上,介入治疗DVT 的主要方法有:
①中央型或混合型急性期DVT; ②中央型或混合型亚急性期DVT; ③髂股静脉DVT 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12
CDT(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 疗) 禁忌症
①3 个月内有脑出血和/或重大手术史、1 个月内有消 化道及其它内脏出血和/或脏器手术史;
②伴有较严重感染; ③急性期髂股静脉或全下肢DVT,血管腔内有大量
普通肝素和维生素K 拮抗剂(华法林)目前仍在临床普遍应用。 华法林对胎儿有害,孕妇禁用,推荐应用低分子肝素。 肿瘤患者伴有高凝状态,亦推荐应用低分子肝素。
21
六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 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第2 版)
1
下肢静脉解剖图
2
定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引起的疾病。
3
不良后果
患者因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 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PE), 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严 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
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
下肢DVT专家共识
下肢D V T专家共识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5天前摘自:中华医学杂志.2018.98(23):1813-1821.制定者: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中国静脉介入联盟发布日期:2018-06-19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引起的疾病。
因血液回流受阻,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
DVT 和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由于DVT后PE的发生率较髙,或PE的栓子大都来源于DVT,所以DVT和PE可视为VTE的不同阶段或过程。
DVT如在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TS),PE如未及时溶解,则可影响肺动脉血流,导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髙压(CTEPH)。
一、DVT的临床分型1.按部位分:(1)周围型:腘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按严重程度分:(1)常见型DVT。
(2)重症DVT,包括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和股白肿(伴有下肢动脉持续痉挛)。
二、DVT的临床分期按发病时间分为:(1)急性期:发病后14d以内。
(2)亚急性期:发病15~30d之间。
(3)慢性期:发病30d以后。
(4)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
(5)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在慢性期或后遗症期基础上DVT再次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采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1984年Sniderman等首次报道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技术即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目前,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介入治疗DVT的主要方法有: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stent)植入术。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概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 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 的发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 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 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
一病因
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 的三要素。
1、病室安全、整洁、减少不良刺激,使患者保持良 应用期间应注意肢端皮肤色泽及肢体肿胀情况。
病变静脉内直接用药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 症状与血栓形成的时间一致。
肺栓塞典型症状好:呼的吸困难精、胸神痛、状咳、态咳血,。 有利于气血运行及疾病的康复。
膝关节屈曲15度,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并可缓解腘静脉牵拉,避免膝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
周围型:也称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血的周围血管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
血栓局限,多数症状较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腿疼 病变静脉内直接用药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
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10-14天,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防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
五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二、平卧位疗法护理 三、用药护理 四、肿消散外敷的护理 五、肺栓塞的观察 六、出血并发症的观察 七、弹力袜和弹力绷带的应用
(一)一般护理 制品,多食纤维素丰富食物,必要时用开塞露,芦荟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下肢DVT多见于左侧且混合型较多,男性略多于女性,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怒张是下肢DVT的三大主要表现。 左侧多见,表现为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浅静脉怒张,皮肤温度升高,深静脉走向压痛。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抗凝、等药物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规一、【评估(观察要点)】1、严密观察患者下肢有无肿胀、皮温、颜色等。
2、观察生命体征情况。
3、了解各项检查化验的结果。
4、患者的心理状态。
5、用药效果及用药后不良反应。
6、并发症:出血、血肿、肺栓塞、滤器移位等。
二、【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1、舒适的改变:静脉回流障碍与本身疾病有关。
2、自理能力缺陷:与本身疾病有关。
3、潜在并发症出血、血肿、肺栓塞、滤器移位等。
三、【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流,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注意事项,用同种成功病例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休息与体位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10~14天,使血栓紧黏附于静脉内膜,避免用力咳嗽、翻身幅度过大过快、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这些行为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面20~30cm,促进静脉回流,防止静脉淤血,并可降低下肢静脉压,从而减轻水肿与疼痛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患肢采取保温措施,但不能用热敷的方法,防止血管扩张,加重肢体肿胀。
(3)术前准备①检查测量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及肢体周径情况在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处用圆圈标记,搏动正常在圆圈内用“+”,减弱用“-”消失用“.”,测量双侧肢体周径(髌骨中点向上15cm,髌骨中点向下10cm)以备术中术后对比观察。
②术前监测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瞳孔的改变以及肢体、语言功能的变化。
③饮食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鼓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在饮食中用植物油、禁止食用肥肉、蛋黄、动物脑等食物,毎日脂肪含量不超过40g,以避免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淤滞,加重血栓形成、忌食辛辣食物,选择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韭菜、芹菜、新鲜水果、豆类及粗粮等术前2-3天进少渣饮食。
④一般护理术前1天做好皮肤准备,做好抗生素过敏试验;术前禁食禁饮8小时;术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指南
一、实验室检查:
检查方法
1、血浆D-二聚体测定:>500μg / L(ELISA法) 2、凝血功能检查:PT、INR、FIB、APTT、TT 二、影像血检查: 1、超声多普勒检查 2、下肢静脉CTA 3、下肢静脉MRA 4、放射性核素检查 5、下肢静脉顺行造影
诊断标准及影像表现
• 诊断标准:静脉造影 Phlebography 1923年 首次应用于人类,20世纪30年代得到普遍 的应用并成为诊断静脉疾病的金标准
造影表现:
1、闭塞或中断 2、充盈缺损 3、再通 4、侧支循环形成
DVT治疗
• 1、一般处理及内科治疗 • 2、介入治疗(考虑:安全性、时效性、综合性、长期性)
一、预防和内科治疗
• 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30度,急性期 过后起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 • 2、抗凝治疗:首先予以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 凝治疗,一般用5-7天。肝素和华法林合用至少4-5 天。当凝血酶原国际化比率INR2.0时停用肝素, 继续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每日剂量根据 INR调整,定期复查INR,维持在2-3之间。 • 3、药物溶栓:溶栓治疗可减轻症状,但血栓很少 能完全溶解,且出血风险大。
术后处理
• 1、术后处理:
• 1)在行介入性溶栓治疗期间和介入性血栓清除术、PTA 及支架置入术 后,患肢宜水平位抬高30 cm或20°,以利于患肢血液回流和肿胀的 消退。 • 2) 静脉或动脉内保留导管溶栓后2 ~ 3 d,患者可出现轻度发热。发 热的原因可能为血栓溶解所致,也可能为保留的导管本身带有致热源, 也可能 • 上述因素兼有。这种情况通常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在严格消毒后 更换导管。 • 3) 注意检查和治疗其他可能引起患者高凝状态的疾病,如某些恶性 肿瘤、结缔组织疾病与抗磷脂血栓形成综合征、易栓症等。 • 4) 髂股静脉支架置入后口服抗凝剂至少6 个月,要求术后1、3、6、 12 个月时门诊复诊;6 和12 个月时造影或多普勒超声复查支架通畅情 况;以后每年复诊1 次。如发现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且患者出现下肢 肿胀等症状,宜及时再次行支架内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2007BAl05804) 通信作者:顾建平,210006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放 射影像科;徐克,110001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滕皋军,210009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
万方数据
・294・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
2.支架置人术汹圳]:(1)髂股静脉支架置入术推荐在 PTA后进行。(2)髂总静脉及髂外静脉上段支架置入术推 荐使用直径12—14 mm的自膨式支架。(3)髂外静脉下段 及股总静脉支架置入术推荐使用10—12 rata的自膨式 支架。
注意事项
一、经导管溶栓治疗注意事项 1.如股静脉下段及胭静脉内存在血栓,一般不宜选择经 胭静脉穿刺插管溶栓,以避免股胭静脉冈穿刺插管损伤而导 致血栓加重。此时宜选择经健侧股静脉或颈内静脉逆行插 管至患肢股胴静脉或经动脉插管顺行静脉溶栓。 2.在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动脉插管顺行静脉溶 栓时,导管头位置宜根据血栓累及的平面而定。在髂股静脉 及下肢深静脉内均有血栓时,导管头置于患侧髂总动脉即 可。药物通过髂内动脉和股深动脉时,可作用于髂内静脉、
术前准备
1.体检:观察、测量并记录双下肢和会阴部及腹股沟部
DOI:10.3760/cma.j.issn.1005一1201.201 1.03.014
皮肤颜色、浅静脉显露情况和血液回流方向、皮肤温度及下 肢周径;检查并记录Homans征及Neuhof征、下肢软组织张 力、髋关节及膝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幅度。 2.实验室检查:血浆D.二聚体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浆D.二聚体>500斗g/L对诊断急性DVT 有蓖要参考价值;凝血功能测定: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和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治疗
(优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 治疗
概念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 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 脉血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 尤其是下肢静脉,又以左下肢最为多见, 男性略多于女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未及 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 能不全,甚至致残,在急性阶段由于血栓 脱落所引起的肺梗塞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 因之一。
(2) 出血: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
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
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药量的调整通常
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维持在正常值的倍为宜。
并发症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
并发症
(1)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 症,发生率为20%-40%,约11%在出现症状的1小 时内死亡。病人如果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及 咳血等症状,立即给予平卧,避免作咳嗽及翻身活 动。报告医生,并给以心电监护,高浓度氧气吸入,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积极配合 治疗。
猝(死三的)常其见它原:血因CT之检栓一查。、中磁共,振成经像检导查、管放射直性核接素检灌查亦注具有溶优越栓性。药物溶解血栓。优势在于导 管与血栓的直接接触,溶栓药物的持续灌注,血栓得以迅 ⑤75 岁以上患者慎重选择
(二)静脉造影:是诊断DVT的金标准,能使静脉直接显像,可有效地判断有无血栓,能确定血栓的大小、位置、形态及测支循环情 况。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 19世纪著名医学家 魏尔啸(VIRCHOW )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 缓,静脉壁的损伤和高凝状态。左下肢血 栓形成远远高于右下肢,特别是原发性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有时下肢静脉血栓还 可以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甚至堵塞肾 静脉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从而威胁生命。
2021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规范(全文)
2021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规范(全文)下肢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深静脉血液异常凝结,导致血液回流受阻,肢体出现肿胀、皮温高、疼痛和功能障碍。
血栓脱落会发生肺栓塞(PE)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介入技术介入技术已成为我国下肢DVT首选治疗方法。
在抗凝治疗基础上,下肢DVT介入治疗包括:①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术、取出术;②溶栓治疗,如经足背浅静脉置入留置针行患肢浅静脉顺行溶栓、导管接触溶栓;③经皮腔内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④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
围术期常见并发症与处理对策01 出血和周围部血肿①术前应了解患者凝血功能,在手术允许情况下尽量采用直径较小鞘管,术中细致、轻柔操作,减少穿刺次数;②规范、有效按压穿刺部位,按压时间根据个体差异,以穿刺部位不出血为宜;③指导患者取正确体位,过床时注意术侧肢体保持伸直位,过床后取平卧位,术肢伸直制动6~12h或根据医嘱实施;④告知患者术侧肢体伸直制动目的和重要性,可在床头悬挂制动时间警示标识,以便随时提醒家属和医护人员;⑤溶栓过程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征象,如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有无颅内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阴道出血、血便、血尿等;⑥密切关注患者意识状态,监测生命体征,监测血红蛋白,关注患者有无头痛、腹痛等不适;⑦遵医嘱定时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动态调整肝素和尿激酶泵入速度,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控制在正常值的 1.5~2倍;⑧指导患者用软毛牙刷,穿棉质宽松衣服,禁止抠鼻、剔牙;⑨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的同时,应教会家属正确观察有无穿刺部位出血现象,嘱患者翻身、咳嗽时先用手压住股静脉穿刺点上方敷料,再轻轻咳嗽或缓慢翻身,避免腹内压升高引起出血。
02 对比剂全身不良反应术前应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询问有无过敏史。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应用对比剂后的反应,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
一旦发现对比剂不良反应:①立即停止注射对比剂;②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等药物静脉补液扩容;③给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喉头水肿,做好气管切开或插管准备;④严重荨麻疹伴有血压下降时,及时给予肾上腺素皮下或静脉注射。
下肢血管堵塞介入手术金标准
下肢血管堵塞介入手术的金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消除血栓、解除静脉梗阻和预防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这是介入手术的主要目的。
通过导管溶栓、血栓的机械性抽吸、消融、球囊扩张、支架及滤器的置入等技术手段,可以快速有效地恢复下肢血液供应,缓解患者的症状。
快速诊断:对于已经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彩超、深静脉造影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安全可靠:介入手术操作风险较低,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患者接受度高。
总的来说,下肢血管堵塞介入手术的金标准要求手术安全有效,快速诊断,并且能够消除血栓,解除静脉梗阻和预防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
202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全文)
①患肢消肿程度:测量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患肢与健肢腿围周径,并计算患肢与健肢周径差。肢体消肿率=(溶栓前腿围周径差- 溶栓后腿围周径差)/溶栓前腿围周径差×100%;②血栓清除率:根据患者手术前、后血管造影图像,评估血栓清除率(<50%为Ⅰ级,50%~99%为Ⅱ级,>99%为Ⅲ级)。
经患肢足背浅静脉顺行溶栓治疗——经足背浅静脉置入留置针,持续、小剂量输液泵顺行溶栓治疗,建议溶栓期间采用肢体气囊压力带阻断下肢浅静脉[11- 13],目的是通过下肢浅静脉交通支使溶栓药物直接到达深静脉,提高深静脉内溶栓药物浓度。肢体气囊压力带具有压力可读、可控的优势,且可记录压力值,可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经足背浅静脉顺行溶栓操作步骤及护理配合见表4。
应警惕是否出现腹腔脏器出血观察患者腹部体征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出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师行腹部ct经足背浅静脉溶栓肢体气囊压力带阻断浅静脉血流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气囊加压部位皮肤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足背浅静脉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留置针有效期及透明敷料是否在位完好平整1112
202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全文)
注意事项[11- 12,14]:①首次测量需同时测量患肢和健肢周径,以作对比观察,便于判断肢体肿胀程度;后续重点关注患肢周径,计算患肢周径差并记录;测量时需同时记录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并倾听患者主诉。②定皮尺、定部位、定时间监测,用油性笔画出皮尺宽度的双线标记,便于固定皮尺摆放位置[11- 12,14],严格按照标记位置测量。③告知患者平卧位并垫高患肢,有利于肿胀消退。
3.2 IVCF置入与取出术
IVCF是目前预防下腔静脉系统血栓脱落发生PE的有效装置[2,4- 7,9]。为了防止患者溶栓治疗期间发生PE,排除禁忌证后可行IVCF置入术。其操作步骤及护理配合见表2。下肢静脉和下腔静脉造影证实已不需要IVCF保护时,可行IVCF取出术。其操作步骤及护理配合见表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PPT课件
03
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对于急性期患者,介入治疗可迅速恢 复静脉血流,减轻症状,防止血栓蔓 延。
有高危因素的患者
如高龄、恶性肿瘤、手术或创伤后等 患者,介入治疗可降低血栓复发风险 。
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对于慢性期患者,介入治疗可改善静 脉回流,缓解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 规范的专家共识
汇报人:xxx 2024-01-31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述 • 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介入治疗技术与方法 • 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防治 • 介入治疗效果评价与随访 • 专家共识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技术 操作、术后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
。
禁忌症
慢性期血栓、严重静脉 瓣膜功能不全等。
操作步骤
经皮穿刺插入导管,将 血栓破碎并吸出体外。
注意事项
需避免损伤静脉内膜, 预防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
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术
适应症
禁忌症
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静 脉狭窄或闭塞。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手术等。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经皮穿刺插入球囊导管,对狭窄或闭塞段 进行扩张,必要时置入支架。
推动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模式的发展,提高下肢深静 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整体效果。
加强对介入治疗医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医师的专业素 养和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THANKS。
禁忌症
血栓的介入治疗
经 溶 栓 导 管 注 入 药 物
适应症: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三周 内)。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亚急性期(三周 至三个月)。 3、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发作。
禁忌症
1、伴有脑出血,消化道及其他内脏出 血者。 2、患肢伴有较严重感染。 3、急性髂-股静脉或全下肢深静脉血 栓形成,血管 腔内有大量游离血栓而 未作IVGF置入者。
缺点: 血栓完全溶解的概率不高构成 血栓形成的髂股静脉狭窄病因未解 除,血流缓慢的状况未改善,使得 血栓极易复发。
综合性介入治疗方法: 随着血管介入技术的进步,近年逐渐 形成了以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为主的快 速清除血栓并以药物溶栓术、血管球囊扩 张术或支架置入术等为辅的综合性介入治 疗方法。
血栓的机械性清除依赖于特殊的器材和设 备,常见的有: 抽吸式血栓清除器(Angiojet) 冲洗式血栓清除器(Hydrolyser) 流变式血栓清除器(Oasis) 抽吸式血栓消融器(ATD)等
3、心肺功能 不全者。
4、感染所致脓毒性血栓栓子。
5、机械性血栓清除术者。
禁忌症: 1、下腔静脉直径过大过小与滤器设计值 不符。 2、滤器置入途经的血管内有血栓。 3、孕妇,X线影响胎儿。 4、广泛或严重肺栓塞,病情凶险,生命 垂危者。
介入导管溶栓术
方法:
1、顺流溶栓
(1)经患肢足背浅静脉或大隐静脉起始段 穿刺插入导管针或留置针,给药时小腿, 膝上下扎止血带。方法简便易行,但有时 效果不佳,对足踝部高度水肿者常不能穿 刺成功。
溶栓治疗的终止:
1、血凝块已基本溶解或全部溶解疗12~72小时无效者;
4、外科医师已做出血管手术或截肢手术选择者;
5、继续溶栓可能危及患肢存活及导致功能丧失 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引起的疾病。
患者因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
DVT和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1-2]。
由于DVT后PE发生率较高,或PE栓子大都来源于DVT,DVT和PE可视为VTE的不同阶段或过程。
DVT 如在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会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3-4];PE如未及时溶解,则可影响肺动脉血流,导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
1 下肢DVT临床分型和分期1.1 下肢DVT临床分型按部位分[5]:①周围型——腘静脉和小腿DVT;②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③混合型——全下肢DVT。
按严重程度分[6]:①常见型DVT;②重症DVT,包括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和股白肿(伴有下肢动脉持续痉挛)。
1.2 下肢DVT临床分期按发病时间分为:①急性期——发病后14 d以内;②亚急性期——发病15~30 d;③慢性期——发病30 d以后;④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⑤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在慢性期或后遗症期基础上DVT 再次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应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1984年,Sniderman等[7]首次报道采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技术,即介入方法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目前在抗凝治疗基础上,介入治疗DVT的主要方法有: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intraluminal angioplasty,PTA)及支架植入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文献综述
03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 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引起患肢疼痛、肿胀、静脉曲张等症状。 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规范介入 治疗操作,提高治疗效果,本次演示将围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展 开讨论,并遵循以下结构: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 疗规范
1、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与禁忌症
介入治疗适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包括中央型、混合型和周 围型。禁忌症包括:伴有严重器官功能不全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伴有下肢动 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导管路径上有严重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患者。
2、术前准备
2、术前准备
结论
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 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范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DVT的发生, 保障患者的健康。本规范建议围手术期应加强患者的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以及护 理要点的和实施。同时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以及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功能锻炼 等方面的综合护理措施。通过不断优化和推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 规范,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二、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
过去的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针对介入治疗方法、技巧、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例如,导管溶栓术、机械碎栓术、球囊扩张术等介入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取得了较 好的疗效。同时,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如出血、血管损伤、血栓形成 等。因此,规范介入治疗操作和术后管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具有重 要意义。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静脉系统疾病,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如果不及时治疗,DVT可能会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威胁。
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DVT的两种主要方法,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法及其适应症。
一、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经皮插入血管,切除或溶解血栓,恢复血流通畅的方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清除术(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机械取栓术(Catheter-directed mechanical thrombectomy,CDMT)。
1. 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清除术CDT是一种通过置放导管将纤溶酶原激活剂直接送到深静脉血栓内,溶解血栓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迅速恢复血栓闭塞的深静脉血管通畅,减少后续慢性后遗症的发生。
但是,CDT对于已经形成肉芽组织或纤维化的血栓效果较差。
此外,该方法需要长时间的持续静脉溶栓治疗和对溶栓剂的监测,治疗过程中潜在的出血风险需要高度重视。
2. 下肢深静脉血栓机械取栓术CDMT通过置入导管将机械取栓器具送至深静脉血栓内,通过机械切割或吸附将血栓清除。
相比于CDT,CDMT在治疗过程中不需要长时间的静脉溶栓治疗,能够直接清除血栓,缩短治疗时间。
此外,CDMT对于形态结构坚实、难以被药物溶解的血栓也有较好的疗效。
然而,该方法需要丰富的经验和专业设备,并且存在着一定的出血和血栓再形成的风险。
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通过开放手术的方式将血栓从深静脉内取出,恢复血流通畅。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内腔吻合术和开窗取栓术。
1. 内腔吻合术内腔吻合术是一种通过开放手术将深静脉缺损部分切除后,将两断端进行吻合的方式。
该方法能够完全清除血栓,恢复血管的通畅。
但是,手术治疗创伤较大,对患者的身体恢复要求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一、概述DV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
T 和PE 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LEDVT 如在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
(一)L EDVT 的病理分型1、周围型:股浅静脉下段以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2、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重症LEDVT:1、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2、股白肿:伴动脉痉挛持续存在。
(二)L EDVT 的临床分期1、早期:(1)急性期:发病后7 天以内;(2)亚急性期:发病第8 天至30天;2、慢性期:发病30 天以后;3、后遗症期:出现PTS 症状;4、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1960 年Greenfield 开始在X 线透视下采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
1984 年Sniderman 开始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术,成为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首创。
目前,介入治疗LEDVT 的方法主要有:介入性溶栓治疗,介入性血栓清除术,深静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对LEDVT 实施介入治疗宜从安全性、时效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等四方面考虑。
① 安全性:在对长段急性血栓作介入治疗前置入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
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介入性药物溶栓,可明显降低抗凝剂和溶栓剂的用量,减少内脏出血并发症。
②时效性:急性LEDVT 一旦明确诊断,宜尽快作介入处理,以缩短病程,提高管腔完全再通比率,避免或减少静脉瓣膜粘连,降低瓣膜功能不全、血栓复发的发生率,尽量阻止病程进入慢性期和后遗症期。
③综合性:常采用几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深静脉血栓,如对急性血栓在介入性药物溶栓的基础上,二、适应证和禁忌证消融等介入性血栓清除;对伴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或伴有髂静脉闭塞的LEDVT 者,可结合使用PTA和支架植入术,以迅速恢复血流,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
④长期性:在综合性介入治疗后,宜继续抗凝6 个月以上,定期随访、复查,以减少LEDVT 的复发。
1(一)介入性溶栓治疗1、适应证(1)急性期LEDVT;(2)亚急性期LEDVT;(3)LEDVT 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2、禁忌证(1)伴有脑出血、消化道及其他内脏出血者;(2)患肢伴有较严重感染;(3)急性期髂-股静脉或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腔内有大量游离血栓而未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者。
(二)介入性血栓清除术1、适应证(1)大腔导管抽吸:适用于急性期LEDVT;(2)Amplatz 血栓消融器(Amplatz Thrombectomy Device,ATD,Helix):适用于长段急性期LEDVT;(3)Roterax 血栓清除系统:适用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
2、禁忌证(1)慢性期LEDVT;(2)后遗症期LEDVT;(3)膝下深静脉LEDVT。
三)、静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1、适应证(1)不伴有急性血栓的髂股静脉重度受压;(2)经介入性溶栓、血栓清除术后遗留的髂静脉重度狭窄和闭塞;(3)股静脉形态、血流正常时的股总静脉重度狭窄;(4)慢性期短段股静脉重度狭窄(推荐作单纯性PTA)。
2、禁忌证(1)股静脉长段狭窄、闭塞;(2)股静脉机化再通不全;(3)髂股静脉长段急性期血栓而又未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者。
三、术前准备1、观察、测量并记录双下肢和会阴部、腹股沟部肤色、浅静脉显露情况及回流方向、肤温、肢体周径。
2、检查并记录Homan 征及Neuhof征、软组织张力、髋及膝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幅度。
3、血浆D-二聚体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0ug/L 对诊断急性DVT 有重要参考价值;凝血功能测定,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
4、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显像:正常静脉压迫后管腔可消失,含血栓的静脉不能被压迫且其腔内密度升高。
加压超声显像对股、腘静脉血栓检出率较高,对小腿静脉血栓检出率较低,受肠气和空腔脏器干扰,髂静脉血栓较难检出。
5、Doppler 超声:诊断LEDVT 的敏感性93%~97%,特异性为94%~99%,结合加压超声显像,可作为LEDVT 的筛选和动态监测。
6、顺行性静脉造影:目前仍是诊断LEDVT 的“金标准”。
使用留置针经足背静脉或大隐静脉穿刺,可提高对比剂注入速率,提高髂静脉血栓的检出率。
7、下肢静脉CTA:多排螺旋CT 血管造影(MSCTA)在检出LEDVT 的同时,可评估髂静脉受压的情况。
8、下肢静脉MRA:高场强MRA 可评估血栓形成的时间(栓龄),也可评估髂静脉受压情况。
9、抗凝治疗:常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令,也可应用普通肝素和华法令。
10、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详见《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规范》。
四、操作步骤(一)、介入性溶栓治疗溶栓剂一般选用尿激酶,常用剂量为每日25 万~75 万单位。
1 、顺流溶栓(1)经患肢足背浅静脉或大隐静脉起始段穿刺插入导管针或留置针,给药时小腿、膝上下间断性扎止血皮条。
2)经股、腘静脉穿刺插管并保留导管进行溶栓。
2、逆流溶栓(1)经健侧股静脉插管至患侧髂股静脉,保留导管进行溶栓。
(2)经颈内静脉插管至患侧髂骨静脉,保留导管进行溶栓。
3、经动脉留管顺流溶栓(1)经健侧股动脉插管至患侧髂股动脉内,保留导管进行溶栓。
(2)经患侧股动脉顺流插管至同侧股动脉远端留管溶栓。
对局限于股静脉中、上段的急性血栓,推荐经腘静脉穿刺,作顺流溶栓;对全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推荐作逆流溶栓或经动脉留管顺流溶栓。
(二)介入性血栓清除术1、大腔导管抽吸大腔导管包括各种6F~12F 导管鞘和大腔导引管,沿导丝插至血栓处,以50ml 或30ml 注射器反复抽吸。
2、Amplatz 血栓消融器(ATD、Helix)置入7F导管鞘,插入4~5F普通造影导管。
注入对比剂了解血栓的位置和范围后,用导丝配合导管穿过血栓。
经导管鞘将ATD导管缓慢插入,在透视监视下,将ATD 导管推进至近血栓处,启动ATD导管进行血栓消融。
3、Roterax 血栓清除系统穿刺成功后插入8F或9F导管鞘,插入4F或5F猎人头或单弯导管,注入对比剂造影。
明确狭窄或阻塞的部位、性质与程度。
经导管插入0.018inch 金属导丝,退出导管,旋切导管通过导丝抵达血栓近端,开始旋切,新鲜血栓可以每秒钟推进1cm,陈旧血栓需3-4 秒推进1cm。
(三)静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1、静脉腔内成形术(1)对髂总静脉及髂外静脉上段阻塞推荐从同侧股静脉穿刺入路。
(2)对累及髂外静脉下段、股总静脉及股静脉上段的阻塞,推荐从同侧腘静脉穿刺入路。
(3)髂静脉腔内成形术推荐使用10mm~12mm 球囊导管,股总静脉和股静脉腔内成形术推荐使用8mm~10mm 球囊导管。
(4)推荐使用压力泵充盈球囊,至球囊命名压后维持1min~3min。
2、支架植入术(1)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推荐在球囊腔内成形术后进行。
(2)髂总静脉及髂外静脉的上段推荐使用12mm~14mm 自膨式激光雕刻支架。
(3)髂外静脉下段及股总静脉(跨髋关节时)推荐使用10mm~12mm 自膨式网编支架。
五、注意事项(一)介入性溶栓治疗1、如股静脉下段及腘静脉内存在血栓,一般不宜选择经腘静脉穿刺插管溶栓,以避免股腘静脉因穿刺插管损伤而导致血栓加重,此时宜选择作经足背静脉顺流溶栓或动脉插管静脉溶栓。
2、在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作动脉插管静脉溶栓时,导管头位置宜根据血栓累及的平面而定。
在髂股静脉及下肢深静脉内均有血栓时,导管头置于患侧髂总动脉即可,药物通过髂内动脉和股深动脉可作用于髂内静脉和股深静脉及其属支内的血栓,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3、抗凝剂和溶栓剂的用量不宜过大,以避免或减少出血并发症。
每日或隔日检测凝血功能,对调整药物用量可有帮助。
少数情况下,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并不与临床表现一致,患者已经出现血尿或便血但凝血功能检测仍可在正常范围内,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抗凝、溶栓药物的用量。
4、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仅为综合性介入治疗中的一种方法。
对髂股静脉内的急性血栓尽早结合采用机械性血栓消融、抽吸或其它血栓清除术常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1、血栓抽吸术(1)抽吸过程中必须保持较恒定的负压,以尽量较少栓子脱落的可能。
(2)血栓抽吸术常造成失血,应严格控制失血量,每次不应超过200ml。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行血栓抽吸术时,应根据情况置入下腔静脉滤过器,以防止发生肺动脉栓塞。
(4)对血栓抽吸术后残余管腔狭窄>30%者,尤其是髂股静脉,可考虑结合使用其它介入治疗方法。
(5)经皮导管抽吸去拴术须与抗凝、溶栓治疗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血栓复发。
2、Amplatz 血栓消融器(ATD)(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ATD 去栓术前,可根据情况放置下腔静脉滤器以防止致死性肺栓塞发生。
(2)注射对比剂观察效果必须经导管鞘旁路或经导引导管注入,如经输液冷却的通路注入对比剂会阻碍叶轮的高速旋转。
(3)ATD 导管启动运行过程中需确保冷却液持续灌注,否则系统将因为过热而停止工作。
3、Roterax 血栓清除系统(1)必须确保导丝在血管内后再进行旋切。
(2)旋切时保持导丝在血栓远端通畅的血管内,密切注意防止导丝随导管向前推进而损伤小血管。
(3)旋切导管必须在导丝干部作旋切,不能在导丝前部的柔软段旋切,以免柔软段折曲使导管头部直接接触血管壁。
三)静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1、LEDVT 经介入溶栓、机械性血栓消融术或球囊扩张术后管腔通畅、管壁光滑、腔内对比剂密度均匀、无明显残留狭窄时,毋需行支架植入术。
2、支架置入通常位于髂静脉和股总静脉内,股浅静脉以远瓣膜较多,不宜置入支架,以减少栓塞后综合症的发生。
跨髋关节支架须谨慎选用。
3、置入支架的直径应大于邻近正常静脉管径2~3mm,长度应足以完全覆盖狭窄段。
当病变累及髂总静脉汇合处时,支架近心端宜伸入下腔静脉内3mm左右;长段病变应尽可能使用长支架,减少重叠。
4、支架植入术中应维持足量的肝素化。
5、采用多种方法使支架入口(股静脉侧)和支架出口(下腔静脉侧)有足够的血流、造影时无对比剂滞留。
若预测支架植入后血流量不充足,支架长度不足以覆盖整个狭窄、闭塞段,则不宜选择置入支架。
六、术后处理1、在作介入性溶栓治疗期间和介入性血栓清除术、深静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后,患肢宜抬高30cm 或20 度±,以利于患者血液回流和肿胀的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