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读书笔记5篇
《生死场》高一学生的读书笔记五篇
![《生死场》高一学生的读书笔记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36072780eb6294dc886c1d.png)
《生死场》高一学生的读书笔记五篇《生死场》高一学生的读书笔记1我之前未曾读过萧红的作品。
前段时间当当网搞店庆,女儿买了不少书,《生死场》是其中的一本,收录了她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和其它一些短篇小说。
这些作品描绘的对象均为东北农民。
他们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操劳,受尽压迫。
在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女性生育无疑是经历了一场灾难,生命在病痛面前不堪一击。
在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中,人们对死亡麻木着,愚昧着,却也渐渐觉醒着。
下面,我仅结合中篇小说《生死场》中的片段谈谈我所理解的萧红的文字魅力听说羊丢,她去扬翻柴堆,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
但,那在冬天,羊为着取暖。
她没有想一想,六月天气,只有和她一样傻的羊才要钻柴堆取暖。
她翻着,她没有想。
全头发撒着一些细草,她丈夫想止住她,问她什么理由,她始终不说。
她为着要做出一点奇迹,为着从这点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
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时节出现,于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手在扒着发间的草杆,她坐下来。
她意外地感到自己的聪明不够用,她意外地对自己失望。
这段文字透露着俏皮和天真,也是萧红独特的表达方式。
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
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
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
朝晨的红光照着她,她的头发恰像田上成熟的玉米缨穗,红色并且蔫卷。
五姑姑垂下头,和睡了的向日葵一般。
从上面这些文字可以看出,萧红所用的比喻既形象又别致,令人印象深刻。
《生死场》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成业的妻子金枝生了个小金枝,她吵得成业晚上睡不好觉,成业很恼火。
五月节来临了,但成业家穷得烧饭的时候豆油罐子什么也倒不出。
成业扬言要卖了金枝母女俩,金枝和他大吵起来。
成业冲动之下,举起小金枝,把孩子摔死了。
读到此处,我的内心十分震撼!面对残酷的生活,我又不得不承认作品描述的故事完全有可能在现实中发生。
有关于《生死场》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精选
![有关于《生死场》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548957f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4.png)
有关于《生死场》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精选《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生死场》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精选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有关于《生死场》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精选(一)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协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端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肉体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单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8日,安定洋战争迸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
重病的萧红,沦陷在九龙。
终于在最后这所暂时医院里逝世。
这时,她只要三十一岁。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
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故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
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写了序文和后记。
北方人民的关于生的刚强,关于死的挣扎,却常常曾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察看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颖。
--鲁迅我们才干够逼真地看见了被抢的土地上的被征伐的人民,用了心的冲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
--胡风《生死场》是一部渗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理想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理想的繁重的心里反响。
在黄土地里,贫困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严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勤劳劳累,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九一八"事故后,声称"霸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
受着地主阶级严酷压榨的广阔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
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
生死场读书笔记
![生死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6c9763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6d.png)
生死场读书笔记《生死场》读书笔记读完萧红的《生死场》,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沉重的噩梦。
这本书里描绘的那个世界,充满了苦难、挣扎与无奈,却又有着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真实力量。
书中所展现的农村生活,是那么的残酷和艰辛。
农民们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为了生存而拼尽全力。
他们的命运似乎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无法挣脱。
记得书里描写金枝到城里谋生的那段经历,让我感触颇深。
金枝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离开了熟悉的乡村,来到了陌生的城市。
她以为在这里能够找到一丝希望,然而等待她的却是无尽的屈辱和磨难。
金枝最初在一家缝补铺子找了份工作,可那微薄的薪水根本无法维持生计。
为了多赚几个钱,她不得不日夜操劳,手指被针扎破了无数次,眼睛也因为长时间的劳作而变得红肿。
老板却对她毫不留情,稍有差错便是一顿责骂。
后来,金枝为了生计,不得不走上街头卖唱。
那寒冷的夜晚,她独自一人站在街头,声音颤抖地唱着歌,寒风无情地吹打着她的脸庞。
路过的人有的投来冷漠的目光,有的则肆意嘲笑她。
那一刻,金枝的内心充满了绝望和无助。
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不知道这样的苦日子何时才是尽头。
还有二里半和他的羊,这也是让我难以忘怀的一个细节。
二里半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把自己的羊看得无比重要。
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地起床,带着羊去吃草。
他细心地观察着每一只羊的状态,生怕它们有任何的不适。
当羊儿们欢快地奔跑在草地上时,二里半的脸上会露出难得的笑容。
然而,战争的阴影逐渐笼罩了这个小村庄,二里半的羊也没能幸免于难。
有一天,敌人突然来袭,抢走了他的羊。
二里半发疯似的追赶,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羊被带走。
那一刻,他的世界仿佛崩塌了,他失去的不仅仅是羊,更是生活的希望和寄托。
书中对于女性命运的刻画,更是让人心痛不已。
月英原本是村里最漂亮的女人,可婚后却因为生病而被丈夫无情地抛弃。
她躺在床上,身体日益腐烂,却得不到丝毫的照顾和关爱。
丈夫对她的冷漠和厌恶,让她的内心充满了绝望。
《生死场》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生死场》读书笔记(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a3925b0740be1e650e9af9.png)
《生死场》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生死疲劳》读书笔记读罢莫言的《生死疲劳》,不会让人打瞌睡,那天南地北的想象,那柔美精妙的语言,那数不清的暗喻名言,纷至沓来,赏心悦目,令人精神振奋,不读不快。
而一读之后,总会让你心潮起伏,联想翩翩,不吐不快。
莫言用魔幻般的语言,在高密东北乡的土地上描绘出了半个世纪的沧桑。
“存亡委顿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莫言说,佛教认为人生最高地步是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摆脱令人痛楚的六道轮回,而人因有贪欲则很难与运气抗争。
莫言运用释教六道轮回的看法,杂糅魔幻写实的笔法,以独特的形式呈现了中国乡土近半世纪的蜕变与悲欢。
“变”是小说的主题,也构成现当代汗青的隐喻。
他以笑谑取代叫嚣与徘徊,对土地的眷恋、对社会众生的悲悯、对影象与以往的辩证。
在书中,作者将西门闹循环畜道,经历了驴、牛、猪、狗、猴,用它们的眼睛来见证半个世纪的一地历史、世事沧桑、社会变迁和人生沉浮;书中没有富丽的语言,但字字直入民气,将一世沧桑演绎得淋漓风雅,扣人心弦;用巧妙语言、粗狂的言语将高密东北乡的人和事演出得笔不惊人,死不休;莫言用本身的语言,把半个世纪的变迁,丝毫不差地表如今我们的眼前。
一路读去,你会觉得到,《生死疲劳》是“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
庄严者何?是对人的解读,对一个期间的解读,对一段汗青的解读。
最庄严者,当数书中说及在1976年9月9日,那蓝脸的一骂一哭,那抒发的何止是愤懑!是对举国对于一个人、一个人的头脑误读的声讨。
蓝脸的眼睛里逐步地涌出泪水,他双腿一弯,跪在地上,悲愤地说:“最爱毛主席的,其实是我,不是你们这些孙子!”众人临时无语,怔怔地看着他。
蓝脸以手捶地,嚎啕大哭:“毛主席啊——我也是您的子民啊——我的土地是您分给我的啊——我单干,是您给我的权利啊——”蓝脸,一个雇农,却不是一个简朴平常的雇农,人人入社,但他却没有像别人一样,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单干!那他一份对峙,让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敬畏——他说,“我去世了守在这里,房子不倒,我不离开,房子倒了,我就在废墟上支个窝棚,依然不脱离。
《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fd4645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d.png)
《生死场》读后感《生死场》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死、命运和人性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作者揭示了人类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内心挣扎和价值观的碰撞。
在这个世界上,生死场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景中体验着生与死的交替,而这种交替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过着平凡的生活。
然而,一次意外的车祸让他陷入了生死的边缘,他被迫面对自己的命运和人生的选择。
在生死的边缘,他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继续。
这种对生命的思考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和珍贵。
小说中的生死场并不只是指生与死的交替,更多的是指人类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心理和道德考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生死场景,比如医疗抉择、自然灾害、人为灾难等。
这些场景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让我们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生死场》,我深深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也更加珍惜和珍惜自己的生命。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死场,每一个人都在面对生死的选择。
我们不能选择生与死,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生死,如何对待生命。
生死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生死的无知和恐惧。
只有正视生死,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更好地活出自己的人生。
在读完《生死场》之后,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生死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面对生死,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珍惜每一个生命的瞬间,活出自己的人生。
生死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生死的恐惧。
只有正视生死,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更好地活出自己的人生。
总的来说,《生死场》是一部值得深思的小说,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珍惜生命。
生死场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景中体验着生与死的交替,而这种交替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生命,活出自己的人生。
《生死场》读后感范文萧红生死场
![《生死场》读后感范文萧红生死场](https://img.taocdn.com/s3/m/3ce29ad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65.png)
《生死场》读后感范文萧红生死场《生死场》读后感范文【一】在老师讲到萧红之前,我就借了《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来看,因为中学的时候看到过萧红的一篇文章,十分有意思,还依稀记得一些片段。
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两个人,二里半和他的孩子”罗圈腿“,他们辛苦的在找他们家的羊,而二里半的老婆麻面婆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可怜的农村老太婆,苍老的脸、粗糙的手、混沌的眼睛,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
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
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
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
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
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
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
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用真是的生命抒写了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她只有十七岁,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梦想着青春和幸福。
但生活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呢?情人很是粗暴,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言冷语的嘲讽。
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
《生死场》读书笔记
![《生死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3efd12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1e.png)
《生死场》读书笔记《生死场》读书笔记1虚无地生,挣扎着死,读萧红的《生死场》确实感到生活就“好像古井的水,不生微波”在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东北哈尔滨的一个小村庄里,“人和动物忙着生,忙着死。
”在《生死场》中,人被与动物等同了起来,让人感受到了在思想落后,没有觉醒的人群里,人是怎样可悲地虚无地生,又是怎样地挣扎地死。
那里的人生活单调,人们的行为仅凭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暖和的季节,全村忙着生产”,“冬天,女人们像松树子那样容易结聚”。
这里的人好像都不是为自己而活着,他们的生产仅仅是因为动物的本能,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也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好。
他们的生活也仅仅是农田里的麦子,好像麦子就是他们的生命。
在他们的眼里有时候甚至至亲的生命的价值都比不过麦田了的麦子。
王婆在摔死自己的女儿后,来到麦田竟然也就忘记了悲伤。
他们生存只为了找吃的,吃东西又仅仅是为了活着。
但是,他们却好像连吃的东西都找不到,这样在物质的匮乏之下必然导致了精神上的荒芜。
人只是为了生存。
为了生存什么都可以不要。
王婆的那只马,在王婆把她带到屠宰场之后,有跟了出来,但是只因为“它老了!秋收末了!收割完了!没有用处了!只为一张马皮,主人忍心将它送进屠场。
”那里的人不但对动物这样,对人也同样如,“母亲爱护女儿,可是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
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
”金枝睡在消解阴沟里,“好像一个垃圾桶,好像一个病狗似的堆偎在哪里。
”,另一个更令人深思和荒诞的是,地主施舍给贫苦农民粉地,但是对活着的农民却常常驱逐,使他们“从破房子走向更破的房子。
”还有月英的遭遇,因为生病躺在床上无法动弹,丈夫不去请医生,却去请神、烧香。
之后竟然便不理会她了,令她自己躺在床上自生自灭了。
这一切让人感受到了思想的落后和保守的可怕。
要改变这一切就必须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发展,拒绝保守。
《生死场》读书笔记2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以残害同类,践踏同类,为乐。
《生死场》读书笔记五篇
![《生死场》读书笔记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f2a2487c1cfad6195fa7dd.png)
《生死场》读后感_《生死场》读书笔记五篇《生死场》读后感范文一在深夜的灯光下读完《生死场》。
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确实说不清。
想笑,又觉着酸涩;想哭,又流不下眼泪。
只是心里钝痛着……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在这个料峭的春夜里,灯光下,任手指在被窝外面冻得僵冷,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对于那遥远的农村,是陌生而熟悉的,也许东北和南方有着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吧。
只是同样的落后,同样的朴素,同样的贫穷仿佛一股暖风,直吹进心里,感觉到亲切的来自土壤的芬芳,遥遥远远的,仿佛记忆,在异乡的城市里若隐若现。
这样一个夜里,尖锐而凛冽的寒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的从窗外呼啸而过……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南方的春天,由于连日的雨,潮湿、阴冷得出乎意料。
也许冷洌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
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冻雨过清明”(聂绀弩)。
在清明节未到来之前,我敲下这些拼凑的文字,算是为萧红默哀。
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更多关于喜欢萧红的文字,也由别人写去吧!《生死场》读后感范文二初秋的夜晚,我重读了萧红的《生死场》。
做为呼兰人读萧红的书,说得上是一种最简洁最直接的一种阅读了。
这样一个夜里,凉爽而优柔的微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地从窗外轻轻而过。
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在这个闲散秋夜里,灯光下,任手指捻过一页页的无奈,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的秋天,风吹得令人抑郁,有一种说不出的抑郁。
也许抑郁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
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语),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是的,《生死场》浸透着旧中国“生”场的悲凉。
《生死场》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生死场》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ef1d0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9.png)
《生死场》的读后感《生死场》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死场》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死场》的读后感1生死场是一本生命之书。
在这个仿佛隔绝于我们所熟知的文明世界以外的乡村,生与死犹如一扇旋转门,日夜旋转不休,从这个门进去,从那个门出来。
小说中反复出现生死交替的描写,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接生,五姑姑的姐姐生孩子,这边孩子落产了,孩子当时就死去,……孩子掉在炕上,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窗外,阳光洒满窗子……田庄上绿色的世界里,人们洒着汗滴”。
二里半的老婆和李二婶子同时生产,麻面婆的孩子刚露出头顶,五姑姑进来说李二婶子小产了,人快死了,王婆赶过去,另一个产婆来时,麻面婆的孩子已在土坑上哭着。
王婆再次回来时,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小猪也正在生小孩。
”一片乱七八糟的景象,生与死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于生并无过多的欢欣,对于死并无过多的悲戚。
正所谓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在这里美丽也不能获得的垂青,美丽的事物在这里是要被摧残,被毁灭的,像金枝,成业想要娶她的时候,叔叔问他小姑娘到我们家里会做什么活计”,成业说:她长得好看,有一双亮油油的黑辫子”,可是柴米油盐鸡鸣狗吠的夫妻生活一旦开始,斥责与殴打取代蜜语甜言,青春的丽颜失去了任何意义;月英原是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最后以厉鬼一般的形象凄然死去,埋在荒山下;小金枝的死更不啻是一个人间惨剧。
仿佛这里不配拥有美丽的事物,这里的一切,是粗糙的,残酷的,丑陋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同样十分微妙,有时候动物被提升至一个极度尊贵的地位,如二里半和他视若命根的老山羊,亡族灭种都不如其来得重要;如王婆牵马入屠宰场,哀恸如犹太人亲手将亲友送入煤气房。
而有时候人被践踏至一个极度卑贱的地位,在金枝母亲的眼中,女儿的价值竟不如麦苗;王婆说起过去摔死了自己的孩子时,也说道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
生死场读书笔记5篇
![生死场读书笔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43d50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b.png)
生死场读书笔记5篇生死场是女作家专心和泪铸就的文字,一字字,一句句,都饱含了她那国土沦丧之痛、百姓流离之苦、同胞沦为亡国奴之悲、日寇横行无恶不作之恨、汉奸为虎作伥认贼作父之愤。
生死场(读后感)1掩上萧红的《生死场》,心中久久不能安静。
真个字字滴血,字字含泪,使人不由得动容,不由得叹息,不由得把思绪融入到小说中,去把那段屈辱而又足以使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重温,弹去岁月的灰尘,走进那些中华儿女在生死线上奋争的日子里。
首先把我们带入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东北农村。
那里的人们淳朴、勤善而又愚昧无知,日子虽贫苦,还有地主的剥削,但是他们也并没有太多的不满与埋怨,总体上还是安于现状。
后来地主的剥削愈加严酷,以赵三为首的一帮贫民组织了“镰刀会”,方案一举毁灭剥削他们的地主,以结束这种苦日子。
但是不幸失败,赵三也因此坐牢,出来后很快便消沉了。
后来日本鬼子来了,他们的苦难日子变本加厉,彻底打乱了他们的一切。
二里半失去了妻子儿子,王婆失去了女儿,金枝失去了丈夫活着的人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死去。
生活得提心吊胆,整日担惊受怕,惶惶不行终日,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会如何。
受压迫的劳苦人,在义勇军的带领下,走上了抵抗的道路,特殊是像二里半那样,原本对武装抵抗压迫与侵略不感爱好的人,为生活所迫,也毅然走上了斗争的道路,很令人兴奋。
或许是作家那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情感使然,她笔下塑造了很多胜利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塑造的很胜利。
读完这部小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王婆和金枝这两个薄命的女人。
王婆原有一儿一女,后来改嫁赵三,又生下了平儿。
她原来的儿子当了土匪,被人害死后,她喝药自杀,后来又奇迹般地复活。
女儿后来投向了革命,为国捐躯,平儿也由于被通缉而四处流浪,她痛定思痛,在先进分子的鼓舞下,走向了新生。
她一生坎坷多难,经受了丧子、丧女和死而复生等诸多磨难之后,接触到了先进分子的新思想,虽对革命不甚了解,但是她为了给女儿报仇和摆脱逆境,坚决走上了抗争的道路。
生死场读书笔记
![生死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5de558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9.png)
生死场读书笔记《生死场》读书笔记萧红的《生死场》,就像一幅沉重而又真实的乡村画卷,在我眼前缓缓展开。
这本书没有那种刻意营造的华丽与煽情,有的只是对那个特殊时代乡村生活的直白描绘,以及对生死的冷静审视。
书中所展现的乡村,是充满苦难与挣扎的。
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为了生存而苦苦劳作,却依然难以摆脱贫困与疾病的纠缠。
印象特别深的是里面对于乡村妇女生产的描写,那场景,没有丝毫的温情与呵护,有的只是冷冰冰的现实。
女人们就在那昏暗、肮脏的角落里,痛苦地生下孩子,仿佛这不是新生命的诞生,而是又一轮苦难的开始。
比如五姑姑的姐姐生孩子的那一段,让人读来揪心不已。
那间又黑又破的小屋子,弥漫着一股让人窒息的气味。
产妇躺在炕上,痛苦地呻吟着,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
周围的人呢,有的冷漠地看着,有的则在一旁干着急,却又不知如何是好。
接生婆的手法粗鲁,完全不顾产妇的感受,只想着赶紧完成这“任务”。
而产妇的丈夫,在外面焦急地踱步,却也无法改变这糟糕的状况。
当孩子终于生下来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可紧接着,又是为孩子的未来担忧。
这种细节的描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乡村妇女的悲哀。
她们的生命,就像那片土地上的野草,顽强地生长,却又随时可能被无情地践踏。
再说说书中的金枝吧,她本是个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少女,可命运却对她百般捉弄。
为了爱情,她早早地嫁给了成业,可婚后的生活却并非她想象中的那般美好。
成业的粗暴与不体贴,让她受尽了委屈。
记得有一次,成业因为一时的冲动,竟然对金枝动了手,打得她鼻青脸肿。
金枝哭泣着,却无处诉说自己的痛苦。
她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继续在这艰难的生活中挣扎前行。
还有二里半,这个看似木讷的男人,在面对日军的侵略时,内心也经历了巨大的波澜。
他失去了自己的羊,失去了原本平静的生活。
他想要反抗,却又在内心深处充满了恐惧。
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在生死的边缘徘徊不定。
书中对于乡村风景的描写,虽然简短,却也让人印象深刻。
那大片大片的麦田,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人们的希望与绝望。
生死场读书笔记
![生死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4784a5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c.png)
生死场读书笔记《生死场》读书笔记在翻开《生死场》这本书之前,我未曾想过它会带给我如此强烈的冲击和深深的触动。
书里描绘的那个世界,充满了苦难与挣扎,却又有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在其中涌动。
萧红用她那细腻而又冷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东北农村的生活画卷。
故事中的乡村,贫穷与饥饿是常态。
人们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却依旧难以饱腹。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田间弯着腰、流着汗的农民,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眼中透露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就像村里的老王头,一辈子守着那几亩薄田,风里来雨里去。
春天播种的时候,他满怀希望地把种子撒进土地,嘴里念叨着:“今年可要丰收啊,老天保佑!”可到了秋天,收成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那干瘪的麦穗,就像他干瘪的日子,充满了苦涩。
在这个生死场上,生死变得如此平常。
女人生孩子,就像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书中描写的那些产妇,没有舒适的产房,没有专业的医生,有的只是破旧的茅草屋和粗糙的双手。
记得有个场景,村东头的二妞生孩子,疼得死去活来,家里人却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那一声声凄厉的惨叫,仿佛要撕破整个村庄的宁静。
最后孩子生下来了,二妞却差点丢了半条命。
而这样的场景,在那个村庄里,不断地上演着。
疾病也是这个村庄的常客。
一旦有人染上重病,往往只能听天由命。
没钱看病买药,只能躺在炕上,等着命运的裁决。
李大爷得了肺病,不停地咳嗽,整个身子都咳得颤抖起来。
家里人四处借钱,也没能凑够治病的钱。
看着李大爷一天天消瘦下去,大家心里都明白,他的日子不多了。
可即便如此,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惦记着田里的庄稼,想着今年能不能有个好收成。
书中的人们,对于死亡似乎已经麻木。
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就能轻易地带走许多人的生命。
尸体被随意地丢弃在荒野,无人问津。
那种凄凉的场景,让人忍不住落泪。
但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人们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渴望。
他们依然会在春天播种,依然会期待着秋天的收获。
爱情,在这片土地上,也显得那么艰难。
年轻人的爱情,往往被贫困和封建礼教所扼杀。
生死场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生死场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afbf3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6.png)
生死场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生死场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死场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死场读后感1生死场是一本生命之书。
在这个仿佛隔绝于我们所熟知的文明世界以外的乡村,生与死犹如一扇旋转门,日夜旋转不休,从这个门进去,从那个门出来。
小说中反复出现生死交替的描写,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接生,五姑姑的姐姐生孩子,这边孩子落产了,孩子当时就死去,……孩子掉在炕上,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窗外,阳光洒满窗子……田庄上绿色的世界里,人们洒着汗滴”。
二里半的老婆和李二婶子同时生产,麻面婆的孩子刚露出头顶,五姑姑进来说李二婶子小产了,人快死了,王婆赶过去,另一个产婆来时,麻面婆的孩子已在土坑上哭着。
王婆再次回来时,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小猪也正在生小孩。
”一片乱七八糟的景象,生与死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于生并无过多的欢欣,对于死并无过多的悲戚。
正所谓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在这里美丽也不能获得的垂青,美丽的事物在这里是要被摧残,被毁灭的,像金枝,成业想要娶她的时候,叔叔问他小姑娘到我们家里会做什么活计”,成业说:她长得好看,有一双亮油油的黑辫子”,可是柴米油盐鸡鸣狗吠的夫妻生活一旦开始,斥责与殴打取代蜜语甜言,青春的丽颜失去了任何意义;月英原是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最后以厉鬼一般的形象凄然死去,埋在荒山下;小金枝的死更不啻是一个人间惨剧。
仿佛这里不配拥有美丽的事物,这里的一切,是粗糙的,残酷的,丑陋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同样十分微妙,有时候动物被提升至一个极度尊贵的地位,如二里半和他视若命根的老山羊,亡族灭种都不如其来得重要;如王婆牵马入屠宰场,哀恸如犹太人亲手将亲友送入煤气房。
而有时候人被践踏至一个极度卑贱的地位,在金枝母亲的眼中,女儿的价值竟不如麦苗;王婆说起过去摔死了自己的孩子时,也说道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
生死场读书笔记
![生死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2579c9a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2.png)
生死场读书笔记《生死场》读书笔记《生死场》这本书,就像一个沉重却又真实的画卷,缓缓在我眼前展开。
书里描绘的那个世界,充满了苦难与挣扎。
人们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生活的艰辛仿佛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噩梦。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农村生活的细致刻画。
比如农忙时节,那热火朝天的场面,人们弯着腰,汗水一滴一滴地砸在土地上。
男人女人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手中的活儿却一刻也不敢停下。
太阳火辣辣地照着,仿佛要把人的皮肤烤焦。
田地里的庄稼,一株一株地,像是在无声地呐喊,祈求着能有个好收成。
还有那村里的女人们,生孩子就像是过鬼门关。
没有专业的医生,没有干净的产房,只有简陋的茅草屋和撕心裂肺的哭喊。
有时候,孩子生下来了,母亲却因为难产丢了性命。
而那些活下来的孩子,也不一定能健康长大,饥饿、疾病,随时都可能夺走他们脆弱的生命。
书中描写的乡村集市也特别生动。
那嘈杂的声音,卖东西的吆喝声,讨价还价的争吵声,还有鸡鸭鹅的叫声,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独特的乡村交响曲。
集市上的东西五花八门,有新鲜的蔬菜,活蹦乱跳的鱼虾,还有粗糙的手工艺品。
人们在摊位前挤来挤去,眼睛里透着对生活的渴望和无奈。
记得有一个情节,村里的一个老人,辛苦了一辈子,最后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孤独地死去。
他的屋子里空荡荡的,只有一张破旧的床和几件单薄的衣服。
他的离去,没有引起太多的波澜,就像一片落叶飘落在寂静的湖面上。
这个场景让我心里特别难受,感觉生命在那个时代是如此的脆弱和微不足道。
再说说书中的爱情吧,那也是充满了苦涩和无奈。
有一对年轻的恋人,因为家庭的反对和生活的压力,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他们在夜晚的小河边偷偷相会,互相倾诉着心中的爱意,但最终还是被现实无情地拆散。
那种无奈和痛苦,让人看了忍不住叹息。
《生死场》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像是一把尖锐的刀,刺痛着我的心。
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苦难,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富足的时代,不再有那样的饥饿和贫困。
《生死场》读后感_《生死场》读书笔记五篇
![《生死场》读后感_《生死场》读书笔记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67304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3.png)
《生死场》读后感_《生死场》读书笔记五篇生死场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的小说,作者通过对道德、自由、生命、死亡等问题的思考,展现了人在极端困境下的生存状态。
作为读者,我被小说中的思想启迪深深地吸引。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读后感一:生与死之间,人的选择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人们在囚禁之中的生存状态,展示了生与死之间的种种选择。
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看到一些人因为坚守信仰而选择了死亡,而另一些人则因为选择了生存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
日复一日的折磨和苦难,让人们不得不抉择生死之间的选择。
这些种种选择,让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不断地思考,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提出了一些哲学上的问题。
读后感二: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中塑造了不同性格的人物,每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想法和信仰。
在生死场的环境里,他们都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挑战,从而深入了解和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者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各个方面,包括渴望自由、受苦挣扎、懦弱背叛、勇敢固守信仰等。
这些因素都促使我们对人性变得更加有深刻认识。
这也让我们反思:无论在何种环境下,人性依旧形态万千,不一样的人或者说不同的人性能带来的结果是天差地别的。
读后感三:对于死亡的思考在生死场中,死亡是个永恒的话题。
面对死亡,人们展开了自己的思考。
小说描写无缘无故的死亡,让人们意识到生命是多么脆弱而短暂的。
而在生死场里生存的人,将死亡置于生命之中,这也成为他们的思考对象。
《生死场》作为一部黑暗的小说,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认真思考人生价值,才能活得真正有意义。
读后感四:对于信仰的思考小说描写了各种信仰,其中的痛苦和期望对于我们对人生信仰的思考具有重要启示。
每个人心里都有追求的信仰,这种信仰有时候会给我们指引,也会让人们有所坚守。
在生死场中,信仰被放大至了一种与生命并行的东西。
在无尽的痛苦中,信仰已成为一些人求生的动力。
信仰有时候与我们的人生价值息息相关,它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所以也需要尽可能地坚定。
读后感五:对于人生的思考生命无处不在,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载体,对于它的思考我们从来都不会停止。
生死场读书笔记
![生死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735d50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8.png)
生死场读书笔记生死场读书笔记1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以残害同类,践踏同类,为乐。
在萧红的《生死场》中,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缺点,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挣扎和灵魂的呻吟。
我很喜欢读萧红的作品,因为她用自己独特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在《生死场》里,萧红采用散文式的结构,共有“麦地,菜场”等十七个片段,。
以“十年”为界,前面表现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后面的则表现中华民族和日本侵列者之间的矛盾。
中国农民从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
小说很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在苦难面前的“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
小红用一个女子的细腻,热镇和坚强望着世间,她的忧郁深情的目光总是落在最扣人心弦的角落,让人警醒。
读完萧红的《生死场》,我很难过,似乎总觉得有一只小虫在一步步吞噬着我的内心,好想哭一场,为这些生生死死的农民们。
想到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更不会有战争,我们是如此的幸福,难道我们不应该去珍惜吗?或许,那个年代的动荡已经离我们好遥远,很遥远了,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要从历史中寻找道路。
我刚开始读《生死场》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叫《生死场》,它的内容是什么,当我读完后,我才明白他讲述的是农民们的生生死死,以及,他们在生死之间的挣扎。
在《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在生死之间,又是什么呢?是生存。
他们可以为了生存把亲情,爱情抛掉。
在“菜场”中有一个片段:“母亲以往是这样的,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地,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
”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生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
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
”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一切生死都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也没有什么可悲哀的,因为那都是时代的特性。
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个和平时代出个性,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关于《生死场》读后感6篇_读书笔记_
![关于《生死场》读后感6篇_读书笔记_](https://img.taocdn.com/s3/m/11a2368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3.png)
关于《生死场》读后感6篇小说在描写王婆与那匹老马时,是选取了几个场景,在去屠宰场的路上和在屠宰场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生死场》读后感6篇,欢迎借鉴参考。
《生死场》读后感一现在的安逸,让我们早已忘却了挣扎。
这是个时代的洪流。
我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平凡普通,但是生活是温馨美好的。
父母的陪伴和老师的教育,生活和学校是相连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成长的。
现在是和平时代,国家重视科技和教育,没有战争,没有动乱,我们就这样活着,渺小平凡。
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这是无法避免的。
许多富者,挥霍着金钱,不知世上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找不到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方式。
太多的父母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关爱和保护就是漂亮昂贵的衣服和大量的零花钱,早已为孩子铺好了人生之路,然而这样环境下长大的人,却……这不知是幸福还是更深切的悲哀。
其实,我很想活在上个世纪,那个动荡的社会中。
相对于教室里的学习,从5岁到25岁安逸本分的学习,书中那不幸的时代,似乎更能爆发出一个人的民族之气。
那时的人无疑是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
那些受地主压迫的贫苦农民,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干活,还要忍受饥渴和疾病的煎熬,在那种条件下,他们挣扎德活着。
我无法想象那样的环境中,想要活下来,是要忍受怎样的艰难与心酸,一颗怎样的心才能承受,要有怎样的顽强性格才能适应,那时的他们与现在的我们是怎么也联系不到一块的。
想到自己总是因一点不顺心就乱发脾气,遇到点苦,就受不了要流泪,依赖着父母,不知生活的不易,我感到很惭愧。
隔了不过百年,世界彻底变了样,那人呢?我们血脉传承中,不知骨子里还有几分先辈的血性。
那时的中国也是在水深火热中,科技武器才是那时的王道,而中国无疑成了弱者。
连个小小的日本都想吞下中国。
当然,有压迫就有反抗,不当王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这样的豪情热血,无数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用自己生命保卫着国家的尊严。
不是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发。
那些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都一个个站了起来,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责,那些在茫茫黑夜中的苦难的人,组织着一切,是如此悲壮又义无反顾。
关于《生死场》读后感5篇
![关于《生死场》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d4631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8.png)
关于《生死场》读后感5篇关于生死场的读后感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关于生死场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生死场》读后感一《生死场》,萧红著名小说之一,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1934 年东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民们每天辛勤劳动,但还是得不到温饱的生活,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
“九一八” 事故后,鬼子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村庄,无情的折磨着村民。
但村民们并不屈服,他们在暗中组织起来,多难的王婆顽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机密团体站岗放哨。
赵三成了义勇军的机密宣传员,白夜地走门串户。
东村的寡妇把孩子送回投靠了义勇军。
就连那个胆怯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卖了山羊,头领参与了义勇军。
即使会丧失性命,他们也不做亡国奴,一定要打败剥削人民的恶霸。
作者以毫无任何修辞的句段,一句句的向我们讲述着正义的村民在生与死、降服与反抗之间做的抉择。
他们在降服与反抗之间果断选择战斗下去;在生与死之间,他们也同样选择去冒险。
他们觉得只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打败敌人、守护国家、生存下去,而不是听天由命;他们以这样的想法与意志力生存下去,打败面前的敌人。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情:一个得了绝症的年轻人,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他的家人和医生们都觉得他没救了,但他并不这么认为,他还年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相信自己能够从死亡的边缘逃出来。
于是,他每天下床运动的时间增多了。
他尝试着像个正常人一样去奔跑、去感受阳光,而不是躺在床上,因为他坚信自己可以痊愈,因此他还晕倒了好几次,但他依然在坚持。
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他出院了,没错,他以自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力顽强地战胜了病魔;同样,一个健康的年轻人,就因为找不到工作,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了。
他逐渐失去了自信、不再相信自己、渐渐消极,最后他真的一无所有。
人因为相信自己才生存到现在,科学家因相信自己的发明和发现才变得受人尊重。
所以,同学们,不论遇到什么,都请记住,要相信自己。
《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a21383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f.png)
《生死场》读后感《〈生死场〉读后感》读完萧红的《生死场》,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沉重而又荒诞的噩梦。
然而,这场梦并非虚无缥缈,而是由无数真实而残酷的细节编织而成,让我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书里描绘的那个世界,是如此的陌生又熟悉。
陌生在于,那极端的困苦和绝望似乎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熟悉在于,人性的善恶、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有着相似的影子。
萧红用她那细腻而又冷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东北农村的一幅悲惨画卷。
在那个生死场上,人们如同蝼蚁般活着,生与死的界限模糊不清。
他们在贫困、疾病、战乱中挣扎,却又顽强地想要抓住一丝生存的希望。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描写的那些女人们的命运。
比如金枝,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与成业私定终身,却未曾想婚后的生活是无尽的折磨。
成业的粗暴和冷漠,让金枝在婚姻的牢笼里痛苦不堪。
她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变成了一个疲惫、憔悴的妇人。
记得书中有一个细节,金枝在劳作一天后,还要忍受成业的打骂,她默默地流着泪,却又不敢反抗。
那一刻,我仿佛能看到她眼中的绝望和无奈,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在一点点吞噬着她的灵魂。
还有王婆,这个饱经沧桑的女人。
她经历了多次的生死离别,丈夫的离世,孩子的夭折,都没有打倒她。
但她的坚强并非无坚不摧,当她看到自己的马儿被屠杀时,那种悲痛欲绝的场景让人揪心。
萧红写道:“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
” 这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无尽的悲哀。
王婆的痛苦,不仅仅是失去了一匹马,更是对生活的无奈和命运的不公的控诉。
而月英,原本是村里最美丽的女人,却因为生病而被丈夫嫌弃,最终在孤独和痛苦中死去。
她那曾经美丽的身体变得腐烂不堪,而她的丈夫却视若无睹。
这样的细节描写,让人不寒而栗,也让我对人性的丑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生死场中,生命似乎变得一文不值。
人们为了生存,可以抛弃尊严,可以漠视亲情,可以变得麻木不仁。
但同时,也有一些微弱的光芒在黑暗中闪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死场读书笔记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生死场读后感1掩上萧红的《生死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真个字字滴血,字字含泪,使人不由得动容,不由得叹息,不由得把思绪融入到小说中,去把那段屈辱而又足以使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重温,弹去岁月的灰尘,走进那些中华儿女在生死线上奋争的日子里。
作者首先把我们带入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东北农村。
那里的人们淳朴、勤善而又愚昧无知,日子虽贫苦,还有地主的剥削,但是他们也并没有太多的不满与抱怨,总体上还是安于现状。
后来地主的剥削愈加严酷,以赵三为首的一帮贫民组织了“镰刀会”,计划一举消灭剥削他们的地主,以结束这种苦日子。
但是不幸失败,赵三也因此坐牢,出来后很快便消沉了。
后来日本鬼子来了,他们的苦难日子变本加厉,彻底打乱了他们的一切。
二里半失去了妻子儿子,王婆失去了女儿,金枝失去了丈夫......活着的人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死去。
生活得提心吊胆,整日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会如何。
受压迫的劳苦人,在义勇军的带领下,走上了反抗的道路,特别是像二里半那样,原本对武装反抗压迫与侵略不感兴趣的人,为生活所迫,也毅然走上了斗争的道路,很令人振奋。
也许是作家那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情感使然,她笔下塑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塑造的很成功。
读完这部小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王婆和金枝这两个苦命的女人。
王婆原有一儿一女,后来改嫁赵三,又生下了平儿。
她原来的儿子当了土匪,被人害死后,她喝药自杀,后来又奇迹般地复活。
女儿后来投向了革命,为国捐躯,平儿也因为被通缉而四处流浪,她痛定思痛,在先进分子的鼓励下,走向了新生。
她一生坎坷多难,经历了丧子、丧女和死而复生等诸多磨难之后,接触到了先进分子的新思想,虽对革命不甚了解,但是她为了给女儿报仇和摆脱困境,坚决走上了抗争的道路。
金枝与丈夫是自由恋爱,经过重重险关最后才比翼双飞的。
本以为得之不易的婚姻会是美好的,却不料生活的贫苦和来自外部的压力,撕碎了她那美丽的梦。
丈夫为生活的窘迫开始发火,甚至摔死了他们的女儿,不久也死去。
失去生活依靠的她,无奈何只好到城里去打工,给人家缝缝补补,勉强维持生活。
后来她被一个男人占了便宜,一怒之下返回家乡。
不料母亲却是个见钱眼开、认钱不认亲的人,一方面为她挣来钱而高兴,一方面又劝她明天赶紧还回城里继续赚钱,始终对她在城里所受的屈辱不管不问,把女儿当做了赚钱的工具,无视她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需求。
金枝很失望,但是又不敢外出,怕遇上无耻的小鬼子。
最后,万念俱灰的她想去出家当尼姑,却不料尼姑庵里早已经是人去楼空,早已荒废。
连出家都成了奢望的她,对现实彻底失望了,也只好每日里暗自堕泪。
这是一部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优秀小说,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幅幅“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地区的同胞们苦难生活的风情图。
对于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非常真实的感性资料,对于我们进入作者内心世界,研究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为我们敲响了珍惜和平,远离战争的长鸣警钟。
就让我们在萧红一百周年诞辰的日子里,重温她为我们留下的辉煌,让我们从中汲取的养料,为创造绚丽的明天而奋斗吧!生死场读后感2当今中国已是联合国的几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六十年,却是一片混乱的景象。
那时候,快生孩子的女人和一条鱼似的,趴在那里,等接生婆来接生。
如果生下来是个死孩子,那么就直接放在火炕上烧了。
金枝还不像是个妇人,仍和个小女孩一般,不过肚子已经膨胀起了,快做妈妈了。
在她出嫁还不到四个月,就渐渐感到男人是炎凉的人类。
更令人感到可怕的是,小日本鬼子把大肚子女人弄去破“红枪会”。
日本鬼子把女人肚子剖开带着上阵,他们说红枪会什么也不怕,就怕女人。
和文中的金枝相比,现在的我们要幸福多了。
现在男女地位平等,女孩也可以上学,可以自由的生活。
女的有了地位,不像以前毫无地位,只能是“某某氏”。
现在妇女顶起了半边天,各行各业都涌现了出力拔萃的人才,连国家领导人也不乏女性。
作为一位女生,我想对祖国说声:“感谢你,祖国”。
是你让我今天能自由的生活,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吸取知识,茁壮成长。
我决定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我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英雄用血汗换来的。
在这里我想对这些英雄致以无限的敬意。
祖国,我没能游历名山大川,却知道黄山的秀美、漓江的柔和,我不曾涉足天南海北,却爱上南海的浩瀚、长城的巍峨......在你六十岁生日即将到来之时,我要大声对你说:“生日快乐,愿你永远繁荣富强。
”生死场读后感3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以残害同类,践踏同类,为乐。
在萧红的《生死场》中,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缺点,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挣扎和灵魂的呻吟。
我很喜欢读萧红的作品,因为她用自己独特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在《生死场》里,萧红采用散文式的结构,共有麦地,菜场等十七个片段,。
以十年为界,前面表现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后面的则表现中华民族和日本侵列者之间的矛盾。
中国农民从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
小说很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在苦难面前的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
小红用一个女子的细腻,热镇和坚强望着世间,她的忧郁深情的目光总是落在最扣人心弦的角落,让人警醒。
读完萧红的《生死场》,我很难过,似乎总觉得有一只小虫在一步步吞噬着我的内心,好想哭一场,为这些生生死死的农民们。
想到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更不会有战争,我们是如此的幸福,难道我们不应该去珍惜吗?或许,那个年代的动荡已经离我们好遥远,很遥远了,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要从历史中寻找道路。
我刚开始读《生死场》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叫《生死场》,它的内容是什么,当我读完后,我才明白他讲述的是农民们的生生死死,以及,他们在生死之间的挣扎。
在《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在生死之间,又是什么呢?是生存。
他们可以为了生存把亲情,爱情抛掉。
在菜场中有一个片段:母亲以往是这样的,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地,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
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生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
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
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一切生死都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也没有什么可悲哀的,因为那都是时代的特性。
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个和平时代出个性,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萧红在《生死场》中,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还写出了蓝天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血土上铁一样中的战斗意志。
在文中,一开始我就挺欣赏赵三的,因为他敢于参与到镰刀会中与地主对抗,虽然后来因为一些意外而放弃,但他却有勇气起来反抗。
在最后,赵三变成了找三爷,他老了,但依然鼓励年轻人起来反抗,去参加革命。
还有二里半,他在最后毅然决定去找革命军,他们的精神代表着那个年代人们不屈的一致与反抗日军的斗志和民族气节。
那个年代动荡不已,在萧红悠缓的调子下,我看到的是一种生生死死,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正是这种生死反映出人的最内在最本质的东西。
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种美永恒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这种生生死死中,渗透着大悲,大喜,大爱,大恨。
人生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死而来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其实,或者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追逐,在追逐与被追逐的人群中完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升华,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时代,有足够大的舞台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生死场读后感4萧红的《生死场》中的乡村,真实的展现着中国的面貌,与国人的面貌。
萧红笔下的人物是那么的真实,金枝,麻面婆,赵三我们看过了,认为我们的农民就是那样,乡村就是那样。
其实鲁迅也会用文字来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国民性,但萧红与鲁迅是不同的,萧红曾经谈到过与鲁迅的区别:鲁迅以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悲悯我咧,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不能旋之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
这似乎说明鲁迅真有高处,而我没有或有的很少。
但我认为萧红十分真实的写到乡村,剖析国民性。
萧红并没有将自己的家乡写的有多么美好与和谐,相反,她写出了当时乡村的真实的情况,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一切,这与沈从文是不同的,沈从文的文章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纯净的湘西世界,用家乡的美好来抵抗外在世界的喧嚣与浮躁,而萧红,用文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东北乡村。
如《生死场》中的一个片段:母亲以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草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
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
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萧红的文章,尤其是《生死场》中,对生的坚强描写的淋漓尽致。
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
《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生之坚强,中国农民是体现出来了的,为了中国,为了祖国,他们奋起反抗。
萧红还有一句话;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
就是这种的生生死死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正是反映出人的最内在的,最本质的东西。
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种美,永恒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
但这种生生死死中,渗透着大喜,大悲,大爱,大恨。
萧红的作品中你会感受到萧红的心在跳动,血在奔涌,真切的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张力,人性的光辉。
生死场读后感5说实在的,我读不太懂,我只看到了无数的人死去,那么,生呢?是金枝和李二婶等人的自然生育吗?还是活到最后的二里半和他的老山羊呢?死了,都死了。
全村中最美的女人月英悲惨地死去了,她最后瘫痪在床,下体生蛆,瘦得像鬼一样的死去了;可怜的小小的小金枝被父亲摔死了;小钟血肉模糊的离开了这个惨淡的世界,被扔在草堆上,小手颤颤的;乱葬岗上海躺着许多小孩子的肢体......惨不忍睹,不忍直视。
想要活下来,谈何容易?女人依靠男人生存,好像天生就为男人活一般。
金枝被他丈夫视作满足肉欲的工具,没有关心,没有爱情,只有发泄。
辛苦怀孕,一日三餐不能停,洗衣打扫时时做,女人到底是什么?婚前私自交往时,“五分钟过后,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男人着了疯了,他的大手故意一般地捉紧另一块肉体,想要吞食那块肉体,想要破坏那块热的肉。
尽量的冲涨了血管,仿佛他在一条白的死尸上面跳动。
”此时金枝还能感到幸福、满足,就当是这样吧。
然而,为人妇之后,除了成为生育、泄欲工具,甚至在预产期内都要受着这兽欲的支配,一日日等待着变成黄脸婆,她还感受到了什么?有男人依靠的安全感吗?难哪!萧红的小说中体现的女性悲剧宿命的根源就是盲目的男性崇拜和自我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