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仁专题知识专业知识讲座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讲座《论语》课件

国学经典讲座《论语》课件
的责任。
01
02
03
04
05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论语》中另一个核心 思想,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 问题时,应采取适中的原则,避免
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 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能够帮助人 们在面对复杂情境时做出正确的决
策。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平衡和调和,反 对极端和片面的观点或行为。
中庸之道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目 标时,应兼顾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 整体发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01
指出学习后要及时复习,这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内心
的愉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02
告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不懂装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03
鼓励人们要勤学好问,不要因为向别人请教而感到羞耻。
04
《论语》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提倡仁爱与和谐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仁爱与 和谐的重要性,这对现代社会中 解决冲突、促进和谐具有指导意
礼乐之治
01
礼乐之治是《论语》中关于社 会治理的主张,强调通过礼乐 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02
孔子认为,礼乐是社会文明和 道德的基石,通过礼乐的教化 作用,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
念和社会责任感。
03
礼乐之治主张以礼为规范,以 乐为手段,共同营造一个和谐
、有序的社会环境。
04
礼乐之治对于现代社会治理具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政府 和社会各界在制定政策和开展 教育时,应注重培养公民的道
国学经典讲座《论语》课件
目录
• 《论语》简介 • 《论语》的核心思想 •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 《论语》的现实意义 • 《论语》的现代解读与研究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摘要】孔子思想的宗旨和核心是“仁”。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论语》较为系统地讲述了“仁”的内涵,使“仁”成为了一个具体的体系,为儒家道德伦理指明了基本路向。

【关键词】《论语》,仁《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该书是由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记录编纂而成,因此该书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学说。

在《论语》中,“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贯穿于整本书。

在整本书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孔子每次在谈到“仁”的时候也因人而异、因场合而异,也正是对这些不同场合和不同人关于“仁”的论述,使得“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方面,从而能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论语·学而》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大致如下: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这里讲到的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情感基础。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孔子认为这种本质和崇高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朴素的感情——血缘亲情。

孔子认为实现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是孝悌,孝顺爹娘,敬爱兄长。

从上述有子所讲述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是很少犯乱的,而相反,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知道敬爱,怎么可能对其他人和社会有仁爱之心呢?这句话虽然出自有子之口,但却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反映了孔子对“孝”、“弟”等伦理情谊的重视,如孔子要求其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伦语·学而》),另外孔子还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论语·泰伯》)同时,孔子在谈及孝的时候,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论语》阅读之仁者爱人讲解与专题练习

《论语》阅读之仁者爱人讲解与专题练习

仁者爱人一一普惠的悲悯情怀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内涵解读](1)“仁”的内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和“兼爱”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的,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3)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的,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

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动中。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有“反拈”(拈土筑的平台)、树“塞门”(相当于屏风、影壁等)。

(4)推己及人孔子的仁爱是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其他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或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语篇摘译]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耍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人。

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论语论仁

论语论仁

• 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上图)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 夷(下图)。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也不肯继承,亦逃之。 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 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 7.15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 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 “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 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最后饿死于首阳山。
• 4.4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 1,朱熹注:苟,誠也。志者,心之所之也。 其心誠在於仁,則必無為惡之事矣。楊氏 曰:“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 惡則無矣。” • 2,董仲舒《春秋繁露· 玉英篇》:“難者曰: 為賢者諱皆言之,為宣、穆諱獨弗言,何 也?曰:不成於賢也。其為善不法,不可 取亦不可棄。棄之則棄善志也,取之則害 王法,故不棄亦不載,以意見之而已。茍 志於仁無惡,此之謂也。”《鹽鐵論· 刑德 篇》:“故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 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
•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 不亦遠乎?” • 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 重,非毅無以致其遠。 • 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體而力行 之,可謂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可謂遠矣。程子曰:“弘而不毅,則無規 矩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 之。”又曰“弘大剛毅,然後能勝重任而 遠到。”
“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 國複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複聖”。山東曲阜還有 “複聖廟”。 •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 以發,回也不愚。” •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 吾與女弗如也。” •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 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论仁论君子论语

论仁论君子论语

論仁〃論君子論語仁者的修養:1. 自我約束:能克制自己私慾,行為合乎禮的規範,凡是不合禮的都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2. 堅守仁德:能持之以恒,不論何時何地及任何環境也堅守仁德。

3. 心安理得:能實行仁德而感心安,故不憂/不惑/不懼。

仁者的表現:把仁實踐於日常生活當中待人:1. 愛惡無私:能以正確的態度愛/惡人2. 待人忠心誠懇處事:1. 安貧樂道:(a)能長久處於窮困/安樂中;(b)能以正當的手段追求富貴和擺脫貧賤。

2. 恭敬認真:日常起居及做事時態度恭敬認真。

3. 殺身成仁:能夠犧牲生命以成就仁德不仁者在修養與待人處事的表現上皆與仁者相反。

方法:對比君子的修養:1. 以義為本:以道義為原則。

2, 心境寬和:(a)能實行仁德而感心安,故不憂/不懼;(b)不重個人得失,故心胸寬廣,目光遠大3. 律己以嚴:(a)要求自己學問鞏固;(b)要求自己實行仁德;(c)擔憂自己沒有實行仁德的能力君子的表現:1. 態度:態度莊重而有威嚴。

2. 交友:(a)不與德行比不上自己的人交友;(b)幫助別人完成好事。

3. 做事:(a)注重忠誠和信實;(b)依禮行事。

4. 犯錯:有過錯即勇於改正。

5. 言行:(a)言行一致,先實行要說的話,然後才說出來;(b)說話謙遜。

君子vs小人方法:對比段落結構:1.格言式;2.對話式孔子的因材施教:因應學生的不同性格/才智/修養而給予不同的教導方法。

例1:顏淵、樊遲均問仁。

顏淵向以德行見稱,故孔子直接點出仁的原則及綱目;樊遲曾學農事,只顧小人之利,故孔子具體地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實行仁的方法。

例2:子貢、司馬牛均問君子。

但子貢能言善辯,故孔子說君子不可言過其實,以示警惕;但司馬牛常憂心恐懼,故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要他自我反省,問心無愧,以示勸勉。

人物性格特點:1. 顏淵:(a)好學;(b)謙虛;(c)恭敬有禮2. 司馬牛:率直粗魯……………………………………………………………………………………………………………………………..寫作手法:1. 文體:語錄體散文2. 對比:如以君子的「求諸已」與小人的「求諸人」作對比。

论语论仁专题知识公开课获奖课件省赛课一等奖课件

论语论仁专题知识公开课获奖课件省赛课一等奖课件
• 2.修身力行,当仁不让 • (怎样才干到达“仁”旳完善人格?孔子
指出必须学习:“好仁不好学,其蔽也 愚。” 子夏也觉得“博学而笃志,切问而 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孔子以为,“仁”就在我们旳身边,只要 我们主观有求仁之心,仁即随我而至。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些都阐明:仁要靠身体力行,时时到 处尽己力量,一点一滴地去做。长久坚持 去做,就能修身达仁。
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曰:‘有一言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
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论 语·卫灵公》) 曾参问同一种问题。“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 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 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什么是忠?什么是恕? 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旳基本原则,是一种问
• 诸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
• 理旳,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 正当旳。例如办公楼前旳玉兰花开了, 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旳欲望, 但是,学校旳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旳 要求:不得损坏公物,玉兰花是公物, 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么做就是 仁了。
•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 点,但极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 点最简朴旳,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 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了解自己一点, 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 老师,关注过老师,了解老师内心旳苦衷 呢。可能,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 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了 解……或许,从今日开始,当我们想到这 一种旳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又是孔子最高旳理想人格,人旳道德情操涵 养旳最高境界。从这个角度看,孔子旳仁学又是道 德论。

论语简介PPT课件

论语简介PPT课件

4
二.《论语》中的“仁”
1、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 的友爱。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 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 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10
三.“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以“复礼”、“正名”作为他的救世方略,但他决不是盲目的复古 主义者。孔子从旧有的周礼中阐发出“仁”的精神,同时又把这一新精 神灌注在“礼”的旧形式中。 一、 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仁是质而礼是文,没有质的文只是虚 文,不仁之人虽行礼乐,则更显其虚伪而已。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是孔子及其 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其道德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它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它贯穿于儒 家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也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孔子及其家伦理思 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以及具体道德关系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 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充、展开和具体表现。
下论 以孔子及其弟子致力于行道的思考、实践、心态为中心
首先是《先进篇》,此为下论提纲。孔子与弟子共同行道,本篇涉及诸多弟子, 展示了孔门之万千气象。
接下来三篇,《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以孔子早期三大弟子为篇目。 颜渊最为孔子器重,故以颜渊为首。颜渊德行最出色,故本篇主要讨论政治的基本 原则。子路在孔门属政事科,本篇主要讨论行政原理。原宪也是德行出众的弟子, 故《原宪篇》篇讨论士君子的政治和行政伦理问题。

论语里仁篇对仁的理解

论语里仁篇对仁的理解

论语里仁篇对仁的理解仁,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仁篇》中,孔子对仁的理解和阐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本文将结合论语中的具体语录,探讨仁的含义及其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仁被孔子视为一种道德品质,是人类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孔子曾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卫灵公篇》)这句话表明,仁是君子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君子品格的重要体现。

仁是一种温和、宽容、善良的心态,使人能够真诚待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感受。

仁还包含着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

孔子曾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篇》)这句话表明,仁是一种以他人为重的价值观,是一种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在人际关系中,仁使人能够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人,促进他人的成长和发展。

仁还体现了孔子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述而篇》)这句话揭示了仁与和谐的关系。

仁使人能够尊重他人的差异和多样性,以包容和谐的心态对待他人。

只有在人们彼此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仁还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修复。

孔子曾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公冶长篇》)这句话表明,仁不仅体现在言行之中,更体现在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方法上。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仁使人能够秉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原则,以真诚和善意去交往,从而建立起健康、稳固的人际关系。

而当人际关系出现矛盾和冲突时,仁也给予了修复和调和的指导,使人们能够通过对话和妥协,解决分歧,重建信任,实现和解与和谐。

《论语·仁篇》中孔子对仁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仁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君子与人交往的基础;仁是关怀和爱护他人的情感和行为;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方法。

浅谈《论语》的核心价值思想“仁”

浅谈《论语》的核心价值思想“仁”

浅谈《论语》的核心价值思想“仁”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在弟子们的悲痛声中离开了人间。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祖先原是宋国贵族,因政治变乱逃到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青年时做过管理牛羊和仓库的小吏。

中年以后,聚徒讲学。

50岁以后,做过几年鲁国大夫。

下野后,率领门徒周游列国,寻找政治出路,历时十余年,但处处碰壁,始终没有得到任用。

晚年回到鲁国,以整理古代典籍、教授门徒了却余生。

孔子一生教育的弟子据说有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有72人。

弟子们平时在学舍听孔子讲论,周游列国时,师生同行,随时问难,有的学成后担任了邑宰家臣之类的官职,仍不断向孔子问学请教。

《论语》一书就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纂辑而成的,大约成书在战国初年。

《论语》共20篇,篇名取篇首的两三个字为题,并无具体意义,如第一篇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所以该篇就叫《学而》。

一段话为一章,全书共492章,13000余字。

据《汉书。

艺文志》说,“论”是论纂、编排的意思,“语”是谈话记录,“论语”就是语录汇编。

里面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部分门徒如曾子、子夏等人的言论,还记载了一些孔子的行为。

《乡党》篇就有不少关于孔子日常生活和参加政治活动的情节、做法,如穿什么衣服,有什么饮食习惯,平时家居的神情举止,怎样乘车外出,甚至怎样睡觉等等。

全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教育、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修养等各方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直接的材料,又由于《论语》是“四书”之首,因而在我国文化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论语》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这个词在孔子以前已广泛使用,但作为哲学范畴的提出,是从孔子开始的。

仁在孔子思想中是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准则。

所以《论语》说孔子很少谈功利、天命,最推崇、最赞许的是仁。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但是,对于仁的确切含义,《论语》中并没有纯定义式的界说,常常是根据提问人的不同情况而随问作答,每次讲解并不完全一致。

论语仁者爱人PPT课件

论语仁者爱人PPT课件
第7页/共22页
(7)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9)
——恻隐之心 【评析】
可见孔子的慈悲之心、仁者之心。 对别人悲伤的感同身受,是一个人崇 高人格的组成元素之一。
第8页也。” 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 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 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 “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
朱熹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解说,他说:“尽己之谓忠, 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也就是说要 竭尽自己的全力,推己及人,以求人待己之心待人,真诚坦 荡;以体己之心体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3页/共22页
(3)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 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 也。”(5·12)
第10页/共22页
(10)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27)
——以人道推及鸟兽之道,爱人而及物
【评析】
所谓“恩及于禽兽”(孟子语)。人类 为自己的生存,不可能不杀生。但杀生要有 其道,要有节制,要有规则,尤其不能在滥 杀、虐杀中培育恶的种子。这也是对人类灵 魂中的“善”的保护,爱万物就是爱人类自 身。孔子拥有仁德之心,对于动物的捕猎, 有限度,有选择,时时践行“生生而和谐” 的人文理想。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 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 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 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 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 知礼?”(3.22)
第15页/共22页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 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 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 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 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 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 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 讲求小谅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 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 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 处。

论语中仁义礼智的内在逻辑与价值

论语中仁义礼智的内在逻辑与价值

论语中仁义礼智的内在逻辑与价值《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其中仁义礼智是其核心概念。

深入探究这四个概念的内在逻辑及价值,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思想、塑造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仁,是《论语》中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追求。

孔子说:“仁者爱人。

”仁的本质就是对他人怀有慈爱、关怀和尊重之情。

这种爱是广泛而无私的,不仅仅局限于亲人朋友,更要扩展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一个具备仁德的人,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痛苦和需求,并尽力给予帮助和支持。

仁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出发点和基础。

当一个人心中充满仁,他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善良、宽容和正直的品质。

例如,在面对他人的错误时,仁者不会轻易地指责和惩罚,而是会以包容的心态去引导和教育;在利益面前,仁者不会自私自利,而是会考虑到众人的利益,追求公平与和谐。

义,是指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是基于仁而产生的具体行动指南。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意味着有道德修养的人懂得按照义的原则行事,而目光短浅的人只看重个人的私利。

义要求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和诱惑时,坚守道德底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比如,在面对不公正的事情时,我们要有勇气挺身而出,捍卫正义;在面对利益冲突时,要舍利取义,不做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

义让我们的行为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准则,使我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和坚定。

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交往的规范。

孔子非常重视礼,认为“克己复礼为仁”。

礼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礼仪,更是内心敬意和尊重的体现。

礼通过各种具体的礼仪和制度,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使社会生活有序进行。

比如,在家庭中,子女要尊敬父母,父母要关爱子女,遵循一定的家庭礼仪;在社会交往中,要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和道德规范。

礼的存在有助于减少冲突和矛盾,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信任。

同时,礼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

一个懂得礼仪的人,能够展现出良好的教养和素质,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论语选读弟子问仁PPT课件

论语选读弟子问仁PPT课件
第9页/共36页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 “出门见到任何人都要像会见贵宾 一样,使唤百姓都要好像承办重大 祭祀一样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的 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邦 国做官无所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 里做官也无所怨恨。”仲弓说: “我虽然不聪明,但愿意照您的话 去做。”
第10页/共36页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仁” 的学说,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 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 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 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主张“因材施 教”,“有教无类”。他教育学生: “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
• 仁的种种表现在本质上统一于——“爱人”
第2页/共36页
疏通文意
原文 6.30子贡曰:“如有博 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 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词语 博:广博,广泛。 施:施予 于:对,向 济:救济 其:恐怕,表推测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 病:担心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立:使……站得住
第13页/共36页
疏通文意
原文
词语
12.22樊 迟问仁。子曰:“爱人。” 知1:智慧,名词
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知2:了解,动词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 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
达:明白
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 举:选拔
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直:正直人,形作名
颜渊说:“请问实践仁的细则是怎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誉为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论语》中,关于“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理解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以及实践展开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儒家思想。

谈及《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君子具有仁的品德,能够明辨是非,以义为先,而小人则贪恋利益,缺乏仁的品德。

在这里,孔子将仁与道德联系在一起,指出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君子所应该具备的品质。

在《论语·为政》中,还有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仁的表现,不孝不仁。

在儒家思想中,孝道是重要的一环,而孔子通过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仁与孝的关系。

仁者必须孝顺父母,关心家庭,这也是仁的内涵之一。

《论语》中对于“仁”的思想内涵还包括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不同关系的处理。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认为仁者能够待人以诚,以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相互尊重。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还指出了仁与智的关系:“智者不如仁者,仁者不如勇者。

”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孔子在《论语》中对于“仁”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强调了仁的重要性,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谈及《论语》中“仁”的实践。

在《论语》中,不仅有对于“仁”的思想内涵的阐述,还有一些关于“仁”的实践的记录,这为我们理解“仁”的实际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孔子对“仁”实践的重要指导,他要求人们要善待他人,以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现。

《论语》论仁.ppt

《论语》论仁.ppt

(三)统治者如何达到仁呢? (能做到5点即可)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 :“恭、宽、信、 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 则足以使人 。”《阳货》
(四)为仁贵在坚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 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
• (二)普通人如何做到仁 • 1.从积极方面来讲,要设身 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 人(忠)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
仁之方也已。《雍也》
2.从消极方面来说,自己不 想要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 人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 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 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 不敏,请事斯语矣 。” 《颜 渊》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 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已。”《雍也》
• (二)几个问题 • 1. 孔子的“爱人”是有 鲜明阶级性的。 • 2.不能抹杀孔子对普通 人的关注。
• 厩焚。子退朝,曰 :“伤 人乎?”不问马。《乡党》 •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 其像人而用之也。”《孟子 ·梁惠王》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 必有方 。”《里仁》 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唯 其疾之忧 。” 《为政》
2.不要忤逆父母,不要违背社 会道德规范和法律

《当仁,不让于师》 知识清单

《当仁,不让于师》 知识清单

《当仁,不让于师》知识清单“当仁,不让于师”,这是一句出自《论语》的名言,它所蕴含的思想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深刻的启示。

首先,要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仁”在儒家思想中是一种至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代表着关爱他人、善良、正义等美好品质。

而“当仁”则意味着在面对符合仁的事情时,要积极去做,毫不犹豫。

“不让于师”并不是说不尊重老师,而是指在追求仁的道路上,即便面对自己的老师,也不应退缩和谦让。

因为仁是超越身份和地位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践行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需要做出道德选择的情况。

比如,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没有座位,这时候我们就应该主动让座,这就是“当仁”。

如果因为担心周围人的眼光或者其他因素而犹豫不决,就没有做到“当仁”。

再比如,在学校里发现同学被欺负,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制止,而不是因为害怕惹麻烦而选择沉默。

这种时候,哪怕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也不能退让,这也是“当仁,不让于师”的体现。

为什么我们要“当仁,不让于师”呢?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积极践行仁的行为能够培养我们的品德和人格。

一个经常行仁的人,会变得更加善良、有爱心、有责任感,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而且,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不断地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局限,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从社会的层面来说,当每个人都能够“当仁,不让于师”时,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如果大家在面对正义和善良的事情时都选择退缩,那么社会的道德风气将会败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冷漠和疏离。

相反,如果大家都能够勇敢地站出来,维护正义和善良,那么社会将会充满温暖和正能量。

然而,要做到“当仁,不让于师”并非易事。

在现实中,我们可能会面临各种阻碍和困难。

一方面,我们可能会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比如,害怕失败、害怕被嘲笑、害怕承担责任等等。

这些心理障碍会让我们在面对仁的事情时犹豫不决,不敢行动。

要克服这些心理障碍,我们需要培养自信和勇气,相信自己的判断和能力,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论仁论君子 论语

论仁论君子 论语

論仁論君子論語上課筆記仁的定義•雙仁偶, 兩人•會意字•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儒家思想的核心•個人修養的最高標準仁•共分七段•第一段, 第三段–生活態度(貧富)•第二段 ,第六段–待人的態度•第七段–對生死的抉擇•第五段–行仁的總綱與條目•第一段, 第四段–仁與其他德行比較仁者的態度對待貧富的生活處境第一段1. 為何不仁者不能久處約.長處樂?A. 不仁者不甘貧窮, 會作姦犯科,鋌而走險不仁者不善安樂, 會驕傲放縱, 放蕩不羈B.久.長二字均表示不仁者對短暫的貧富可以忍受, 但長期則不能,更突出仁者堅守高尚情操的可貴與難得.2. 寫作手法 : 反面對比(不仁者與仁者知者的比較)第三段1.對待貧富的準則A.不用不正當的方法–爭取富貴, 擺脫貧窮B.不能改變時, 泰然處之–安貧樂道, 富而有德2.如何堅守仁德 ?A.時間: 時時刻刻(無終食之間)B.環境: 不論順逆(倉促顛沛)3.寫作手法A.反問–君子去仁, 惡乎成名?B.借喻 - 終食之間:一頓飯, 與時間之短待人接物第二段公正的愛人為何仁者能恰當地愛人, 討厭人?因為仁者能公正無私, 愛人時不會有偏心, 討厭的也是不好的人和事, 有正確客觀的標準, 能恰當的愛憎第六段1.何處行仁德?A.日常生活–端正莊重 (居處恭)B.工作–認真專一 (執事敬)C.待人–忠誠無欺(與人忠)D.任何環境–夷狄落後之地2.樊遲性格平庸, 領悟力差, 專問農事, 拘於小節3.孔子教學法因材施教, 分三層指出如何行仁, 清晰具體淺白.4.寫作手法借代- 夷狄, 借代文化落後之地律己的要求第七段對生死的抉擇1.仁的最高表現–犧牲生命以保存仁德(殺身成仁)2.例子: 南宋文天祥/明末史可法/非典的謝婉雯醫生仁與其他德行比較第一段仁者與知者1.二者的分別: 仁者–出於天性, 實踐仁德才會安心知者–有目的而行仁, 明白實踐仁德的好處2.寫作手法 : 正面對比第四段知仁勇的分別1.知者不或的原因 : 明辨事理, 不主觀, 面對謠言不疑惑.2.仁者不憂的原因: 公平無私, 樂天無憂慮.3.勇者不懼的原因: 不計禍福, 不為生命安危而懼怕4.寫作手法: 正面對比行仁的總綱與條目第五段1.行仁的總綱 : 克己復禮–克制私慾, 以禮約束人的行為2.行仁的細目: 四非禮 (視–書籍.電視.電影.電腦; 聽–音樂.言語;言–說話; 動- 做法.動作)3.行仁的好處: 天下稱許自己為仁者.4.仁與禮的關係: 禮是約束人的行為的工具, 按禮行事便是仁者5.顏淵性格A.對老師有禮 : 請問, 請事B.謙遜好學: 謙稱不敏, 加以追問6.孔子教學法A.因材施教 - 顏淵以德行見稱, 領悟力強, 故只列舉行仁的總綱細目,不再詳說.B.啟發思考–用反問句7.寫作方法排比–四非禮反問–而由人乎哉?君子•貴族•統治者•才德兼備的人(文中所指)君子的本質第八段1.本質 : 以義為本2.實踐步驟: 以禮實行, 合宜有分寸;以謙遜表達;以誠信完成.3.寫作方法: 排比君子的行為第一段儀容.態度.交友.改過1.儀容: 莊重, 以顯威嚴態度: 學問廣博又穩固, 行事忠誠信實交友: 不叫德行不如(不像)自己的人改過: 知錯能改2.為何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不莊重, 別人便不尊重你; 所學也會丟失3.無友不如己者友–同道為朋, 同志為友,益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損友:友便佞.友善柔.友便辟.A.不交德行不及自己的人–見賢思齊B.不交德行不像自己的人–志趣相投始成友君子的言行第七段說話1. 說話原則 - 言行一致A.說話不會多餘實際行動B.言過其實便會自覺羞恥2. 例子我看大明湖–訥於言而敏於行, 多言多敗, 吉人之詞寡, 惡乎佞者第二段1.說話原則 - 先行後說, 言行一致A.慎言–少說話, 不空談, 能做好的才說B.重行–重行動實踐2.子貢為人口才好, 能言善辯, 擅長政事, 經商, 縱橫之術3.孔子教學法因材施教, 針對子貢特點, 警惕他要言行一致.君子的心境第五段1.心境 : 不憂不懼 , 因為行事為人以義為準則, 不計厲害, 故內省不疚,問心無愧, 心安理得還有可憂的嗎? 有, 憂自己的德行不好2.司馬牛為人多言率直, 無禮衝動, 急躁3.孔子教學法因材施教–針對司馬牛衝動急躁, 要他多做反省.君子的律己第九段1.對自己的要求不求聞名於世, 不怕別人不知自己的才幹, 不賞識自己, 怕自己無才為國效力.2.例子諸葛亮3.寫作手法雙重否定句第十段律己待人之別1.君子: 自我要求嚴謹, 責任感強, 不諉過於他人如: 大丈夫一力承擔2. 小人: 自我要求寬鬆, 卸責於他人, 如: 不管我事君子與小人對舉第三段做人原則–義利之別1.君子: 正義為本, 目光遠大小人: 利益為本, 目光短淺2. 寫作手法: 反面對比第四段心境之別–憂懼舒坦1.君子: 心胸寬廣, 無憂無懼小人: 利慾薰心, 以利為本2.寫作手法: 反面對比第六段做事之別–成全他人1. 君子: 助人做好事, 不做壞事如: 義賣, 籌款2. 小人: 助人做壞事, 不做好事如: 黑社會集團。

《孔子论仁》课件

《孔子论仁》课件

“”孔子论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战国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实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中心思想是“仁”,政治上提倡“德治”•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国家为忠,对朋友为信•他与弟子之间言行被收录在《论语》一书中。

•《论语》:一部语录体散文作品。

课文理解《述而》第30章•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欲:想要•斯:那么,就(连词)•至:到翻译:•孔子说:“仁德(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心里想要仁,仁德就会来到了。

解释:•孔子认为,“仁”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言行举止中,所以他才说“仁,离我们不远”。

•怎样才算仁?•工作认真、态度温和等都算是“仁”•这里的“仁”指的是孔子理想中,人的道德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的仁。

《颜渊》第1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克制、约束自己•一日:一旦•归:称赞•己:自己翻译:颜渊问怎么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依照礼法言行,就是仁了。

一旦这样做,天下人都服从(称赞)你这个仁人。

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能靠人?”颜渊曰:“请问其目。

”•目:具体的条目、细节•颜渊说:“请问具体的行仁细节。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非:不是•非礼:不符合礼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回:指颜渊。

•敏:聪敏•事:从事、照着去做•语:话•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着(您的)这些话去做吧!”思考:•在这里,孔子强调“仁”难不难执行呢?•一个人能不能执行“仁”,不在于能不能或难不难,而在于他本身要不要。

•这里的“仁”指的是人的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仁”《雍也》第30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博施:给很多恩惠•济众:救济众人•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够给百姓许多恩惠,又能救济众人,他算怎么样呢?可以说他是仁人吗?”•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 zhì,同“智”;(2)乐,古音yào,喜 爱的意思。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 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 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一、仁者爱人
1、什么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2、“爱人“指的是爱什么样的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
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 诸?......”
“爱人”就是“泛爱众”,即博爱,“博施于民而能济 众”即是为广大民众谋福利。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 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 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 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 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 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 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仁”是当孔之子处,学请说联系的本核人或心网。站删《除论。 语》20篇,谈 论“仁”的有58章,用“仁”字109次。“仁”字 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释为“从人,从二”, 古人造这个字,半边是“人”字,半边是“二”字 (指复数、多数),《礼记》郑玄注认为“仁”是 “相人偶”之意,即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 系。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仁学也可以说是一种人 际关系学。
--《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 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子曰:当之“处,人请联而系本不人或仁网站,删除如。 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孔子说:“做人,没有仁爱 之心,礼仪对他有什么用呢?做 人,没有仁爱之心,音乐对他有 什么用呢?”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曾子曰:“土不可以不弘毅,任 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 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 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 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罢休.不 是很遥远吗?”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二、推己及人
“忠恕”是“仁”的外显 • 如何实行“仁”?孔子谈“仁”很注重推己及人。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
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
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论 语·卫灵公》) 曾参问同一个问题。“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 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 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孔子说:“不懂天命,不可 以成为君子;不懂礼义,不能立足 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 能了解别人。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子曰当:之处“,请夫联系仁本人者或网,站删己除。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孔子曰:“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 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 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 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勇 仁知
——Βιβλιοθήκη 《 者 者者论 语
不 不不
子 罕
惧 忧惑

·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子曰:当“之处知,者请联不系本惑人或,网站仁删者除。不忧,勇者 不惧。”
仁又是孔子最高的理想人格,人的道德情操修 养的最高境界。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仁学又是道 德论。
在天下推行“仁”,是孔子的最高理想。一 个人的品德修养达到“仁”的境界,被称作“仁 人”,是世界上最高尚的人;“天下归仁”,人人 都具有“仁”的道德情操,那便是天下为公,世界 大同。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子曰当:之处“,请志联系本士人或仁网站人删除,。 无求生 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 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 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 原则。”
本文档所颜提渊供的问信仁息仅。当供之子参处考曰,之请用:联,“系不能本克作人己为或科网复学站礼依删据除为,。仁请勿。模一仿。日文克档如己有复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评析】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 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 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 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 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 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 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 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 《论语》始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