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陶瓷史

合集下载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国就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就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与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就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与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就是制瓷原料必须就是富含石英与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二就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

三就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与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就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就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与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与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就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与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陶瓷发展史瓷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烧出所谓的“原始青瓷器”;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晋南北朝而到隋唐时代,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制瓷业进入了发展兴盛时期,创烧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繁华复杂;由名窑的此消彼长,最终使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下面结合考古出土资料,极其简略地介绍中国古代瓷器在历朝的主要发展。

”。

商代江苏宜时用的各种间隔具,还有精微的泥点托珠、盂形垫具、三角形分叉窑具,等等;南方瓷业中出现了最早的匣钵烧造。

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并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中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

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

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窑具“匣钵”普及发展的时期,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长沙窑普遍使用了瓷器高温釉下彩、釉上彩新技术。

中国瓷器的外销出现了较大的规模。

两宋、夏、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时期。

瓷器的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了官窑之外,民营的次窑兴起。

根据产品在工艺、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窑系。

比较著名的有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南方地区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德化窑,等等。

其中自然包括享誉已久的“官、哥、汝、定、钧”等名窑。

此时除了龙窑烧制外,出现了由龙窑改进的阶级窑。

在青花彩瓷出现之,两宋、辽、金瓷器达到了造型、施釉、纹样装饰等工艺的最高水平。

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源自宋代的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等名窑继续发展。

(完整版)中国陶瓷史

(完整版)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陶器陶器是由粘土或以粘土、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总称。

2、彩陶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或红黑两色的陶器。

其主要特征是在陶胎上用红、黑、白等颜色进行描绘,再经压磨后烧制而成,其彩绘不易脱落。

3、原始瓷原始瓷是在商、周时期烧制成功的,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但又不具备瓷器的薄胎半透明的器物。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4、印纹硬陶指器表拍印花纹陶器,流行于新石器晚期至汉代。

据胎质,烧成火候不同可分为印纹硬陶和印纹软陶。

新石器时代南方首创,商代发展,西周在长江中下游达到繁荣。

5、白陶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新品种,是以瓷土或白粘土作胎,因胎中含铁量在2%以下,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烧成后的陶器呈白色或接近白色而得名。

白陶最早见于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

6、加彩陶加彩陶又称“彩绘陶”,是在已烧成的陶器上再加以彩绘,容易脱彩。

春秋战国时期,加彩陶器一般为灰陶器,用于随葬,主要为礼器。

7、画像砖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的一种表面有图像的建筑用砖。

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

画像砖因题材内容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水平,是考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

8、瓦当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是简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一般称为简瓦头。

最初为半圆形,后演变为圆形。

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

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

9、唐三彩唐三彩为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矿物作釉料着色剂,釉、里还加入铅作助熔剂,、最后经低温、(800℃左右)烧制而成。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片断:第一章原始时代发明陶瓷之起源一一燧人氏神农氏为制陶之鼻祖一一黄帝始设陶正之官——宁封之神话——宁封昆吾所制之器——陶器之装饰上古之民,穴居野处,茹毛饮血,与禽兽无异,毫无知识可言,其对于一切之努力,大都以饮食为中心耳。

食物既为当时努力之中心,则凡对于饮食有关系者,初民必当竭尽精力以求之,于是釜瓮之属,因需要之急迫,渐有发明矣。

初民,因生食之致病也,乃求熟食之方,因食物之易腐败也,乃思久藏之法。

其初,则抟土为坯,日晒干之,成为土器,及神农伏羲时,则掘土为穴灶,以火烧土,使成为素烧(土坯干后,未上釉药,即以火烧成,谓之素烧。

)之陶器,用以烹饪,用以贮藏。

考《路史》云:“燧人氏笵金合土为釜”,《周书》:“神农作瓦器。

”《物原》:“神农作瓮。

”由上述诸书观之,则燧人氏,钻木取火,笵金合土为釜,茹毛饮血之苦,神农作瓮,使民得以贮藏食物,免腐败之患,其福利于人民,为如何耶?且由此推知,燧人神农二氏之前,必有类乎釜与瓮之雏形之物,为二氏所本,因采其旧法,而加以新意,以成釜与瓮之物,可断言也。

而吾国陶器,发源在燧人神农二氏之前,亦从可推知可断言也。

特上古之时,文化不开,此时历史,缺乏记述,致令吾人今日,不能详细明晰当时之情形而悉举证之为可惜耳!然古人居此与禽兽为伍,昏昏噩噩,毫无外界知识,足资凭借之际,竟能奋然特出,发明陶器,其脑筋灵敏之程度,诚令吾人无任惊异与钦佩矣!大略神农伏羲之时,所制陶器,只注重于食物,不暇其他。

人后,则推而泛之,凡日用、送死、敬神、建筑之具,靡不陶器是赖,我人试一考察陶器进展之程序,足资证明。

黄帝之时,制衣服,造宫室,作书数,明射术,文物之盛,为前此所未有,陶器亦随其升涨之衡度,而迅速的进展。

《史记》:“黄帝命宁圭寸为陶正。

”《吕氏春秋》:“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

”《说文》:“昆吾作陶。

”由此观之,黄帝至设陶正之官,(英人波西尔(S.W.Bushell )因黄帝始设陶官,令宁封为陶,乃误认黄帝为始发明陶术之人,其著之皇皇巨作《中国美术》即以此为立论。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保存了千百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诸多信息。

中国陶瓷在历史上曾经享誉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成就卓著,本文从纵向阐述了各个时代陶瓷的发展和特征。

关键词:陶瓷发展、白瓷、青瓷前言:陶瓷是中国对人类文化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国际上久享盛誉,在历史上,中国有瓷国之称,陶瓷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没有间断过,因而它能够记载所有时期的历史信息,这是其他一些器物所无法比拟的。

而且在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中,陶瓷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

1.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1.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

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粗糙、古朴几制作不精良的特点。

根据以往的研究,最初的制陶方法可能是在篮子表面涂上粘土,经火烧后,篮子被烧去了,篮子外的粘土烧成后变得坚硬,这样陶器就烧成了[1]。

最新的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遗存是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内的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广西桂林甑皮皮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2]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

原始彩陶器大致分有壶、罐、盆、罐瓶、勺等。

彩绘纹饰又多以几何形出现,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中国制陶的技艺水平。

龙山文化的黑陶少有装饰,却整体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表现出惊人的技巧[3]。

1.2夏至两晋时期商朝陶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因此陶器仍以灰陶为主,但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陶的不同作坊。

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片断:第一章原始时代发明陶瓷之起源——燧人氏神农氏为制陶之鼻祖——黄帝始设陶正之官——宁封之神话——宁封昆吾所制之器——陶器之装饰上古之民,穴居野处,茹毛饮血,与禽兽无异,毫无知识可言,其对于一切之努力,大都以饮食为中心耳。

食物既为当时努力之中心,则凡对于饮食有关系者,初民必当竭尽精力以求之,于是釜瓮之属,因需要之急迫,渐有发明矣。

初民,因生食之致病也,乃求熟食之方,因食物之易腐败也,乃思久藏之法。

其初,则抟土为坯,日晒干之,成为土器,及神农伏羲时,则掘土为穴灶,以火烧土,使成为素烧(土坯干后,未上釉药,即以火烧成,谓之素烧。

)之陶器,用以烹饪,用以贮藏。

考《路史》云:“燧人氏笵金合土为釜”,《周书》:“神农作瓦器。

”《物原》:“神农作瓮。

”由上述诸书观之,则燧人氏,钻木取火,笵金合土为釜,茹毛饮血之苦,神农作瓮,使民得以贮藏食物,免腐败之患,其福利于人民,为如何耶?且由此推知,燧人神农二氏之前,必有类乎釜与瓮之雏形之物,为二氏所本,因采其旧法,而加以新意,以成釜与瓮之物,可断言也。

而吾国陶器,发源在燧人神农二氏之前,亦从可推知可断言也。

特上古之时,文化不开,此时历史,缺乏记述,致令吾人今日,不能详细明晰当时之情形而悉举证之为可惜耳!然古人居此与禽兽为伍,昏昏噩噩,毫无外界知识,足资凭借之际,竟能奋然特出,发明陶器,其脑筋灵敏之程度,诚令吾人无任惊异与钦佩矣!大略神农伏羲之时,所制陶器,只注重于食物,不暇其他。

人后,则推而泛之,凡日用、送死、敬神、建筑之具,靡不陶器是赖,我人试一考察陶器进展之程序,足资证明。

黄帝之时,制衣服,造宫室,作书数,明射术,文物之盛,为前此所未有,陶器亦随其升涨之衡度,而迅速的进展。

《史记》:“黄帝命宁封为陶正。

”《吕氏春秋》:“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

”《说文》:“昆吾作陶。

”由此观之,黄帝至设陶正之官,(英人波西尔(S.W.Bushell)因黄帝始设陶官,令宁封为陶,乃误认黄帝为始发明陶术之人,其著之皇皇巨作《中国美术》即以此为立论。

中国陶瓷发展史简述

中国陶瓷发展史简述

中国陶瓷发展史简述
中国陶瓷发展史简述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悠久,至今已有近两万年的历史。

最早的陶瓷制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公元前 70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当时的景德镇及安徽黄山等地就有以粘土为原料,经烧制而成的陶类产品。

此后,陶瓷产品不断发展变化,至唐代(公元 618 年至公元 907 年),陶器以它的高质量和高雅艺术水准赢得了国际知名度。

元朝(公元 1271 年至公元 1368 年),陶瓷的表现技术更加成熟,古典陶瓷
的技艺已经基本达到现代水平。

明朝(公元 1368 年至公元 1644 年),陶瓷在技术和活动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景德镇和官窑各具特色,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两大窑系。

清朝(公元 1644 年至公元 1911 年),陶艺继续蒸蒸日上,绘画、雕刻、高古、拈花等技艺发展更加成熟,各种窑系品种更加异彩多彩。

到了近代,中国陶瓷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景德镇技艺开始与世界各地的陶瓷技术和风格接轨,并开始大量输出。

至今,中国陶瓷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技艺到创新,从形式到功能,从单调到多样,中国陶瓷的发展前景非常光明。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 —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 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 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 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 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C 以上。

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 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 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 胎体质薄轻巧, 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 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陶瓷的历史历程

中国陶瓷的历史历程

中国陶瓷的历史历程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制作技艺,被誉为“世界瓷都”。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国陶瓷的历史历程吧。

早期陶器
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陶器。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就出现了较为精美的红陶器,这是中国陶瓷制作历史上的起点。

商周时期
到了商周时期,中国的陶器逐渐发展起来。

商代的玉米文化中,出现了“三彩器”、“象征器”等独具特色的陶器,周代瓷器的制作技术也逐渐发展。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的陶瓷制作有了较大的进步。

汉代制陶技术日臻成熟,出现了像“古铜色陶”、“俑”、“蟠龙把君”等经典陶器。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中国的陶瓷制作达到了巅峰。

唐代陶器风格简洁、纯朴,以“三彩器”、“三足爵”等为代表;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窑变等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陶瓷史的巅峰之作。

明清时期
明代时期,青花瓷逐渐成熟,成为中国陶瓷中的代表作之一。

到了清代,景德镇瓷器开始兴起,其制作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中国瓷器制作史上的又一高峰。

现代陶艺
20世纪初,中国陶瓷制作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采用新的技术和材料,陶瓷艺术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如今,中国的陶瓷艺术已经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艺术形式之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总之,中国陶瓷的历史历程中充满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每一个时期都有独具特色、精美绝伦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感悟。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

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瓷器发展史

瓷器发展史

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
被称为"六朝青瓷"。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 响,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
的颜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为白色
或白色;其次,北方青瓷釉的光泽性 好,玻璃质强,釉面常有开片,流动
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
却出现了白瓷。
性较大,没有南方青瓷那种失透的感
估价:RMB480000640000 成交 价:RMB635979 瓶作盘□,细颈, 鼓腹,通体施白 釉,釉面光润, 釉色透明莹润, 具有质感。

隋代瓷器器型主要有四系或 六系盘口壶和罐、龙柄鸡首 壶、唾壶、多格盘、五盅盘, 高足盘,瓶、砚、盘和碗等。 这时的壶、罐造型比南北朝 时更加瘦高,讲究曲线美, 肩部大多塑?quot;U"字形系, 也有桥形系。鸡首壶的鸡头 挺胸耸冠,手柄一端的龙首 探进盘口,非常生动。
「 中 国 瓷 器 的 发 展 史 」
目录
1 .商周至两汉的瓷器
2 .青瓷水注 三国 3 .隋代瓷器 4 .唐、五代瓷器 5.宋、辽、金、西夏瓷器 6.元青花 7.明代瓷器 8.清代瓷器
商 周 至 两 汉 的 瓷 器
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 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石等成份, 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
口微侈,溜肩、斜腹、圈足。肩部饰有弦纹、斜方格纹, 并堆贴绳索形耳,胎灰白,体施青釉。此酹为仿当时青 铜器的造型,端庄古朴,胎质较细且坚实,施釉较均匀, 刻划花纹精致,反映了西同时期原始瓷的发展不平,是 早期青瓷的代表作,保存完好。
圆口、溜肩、鼓腹、圈足,肩部堆塑交 错排列的绳索纹样。通施青釉,釉面光 润,胎釉结合紧密,瓷化程度已接近于 现代瓷器水亚。它是东汉晚期瓷器由原 始瓷向近代瓷器过渡的一个标志.

材料的发展史-陶瓷

材料的发展史-陶瓷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发展史——陶瓷一、原始青瓷我国商周时代就出现了瓷器,称为“原始青瓷”。

之后瓷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的几个发展阶段。

二、东汉青瓷东汉青瓷毕竟刚刚从原始瓷中脱胎出来,也是原始瓷器踏入成熟期的门槛,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在造型和装饰风格等方面还带有前期样式的烙印:胎土是就地取材;器型和装饰风格也源于原始青瓷,但制瓷工艺有显著提高,东汉青瓷的出现,打开了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三、魏晋南北朝瓷这一时期是我国瓷器生产的跃进时期,制造工艺不断提高,青瓷广为普及,形成了南方和北方两大青瓷系统。

釉的种类大增,出现了黄釉、酱釉、黑釉、黑褐釉等瓷器,并发明了糊中挂彩的技艺。

特别是北朝时期成功地烧出了白瓷,成为瓷器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四、唐瓷唐代制瓷业在规模、技术、艺术上都超越前代,瓷窑遍及大江南北。

唐代由于瓷器产区日广,各地区出现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故开始在窑上冠以地名,如越窑、邢窑、岳州窑、洪州窑、寿州窑等。

青瓷、白瓷都发展到成熟、完善的地步,逐步形成了青瓷和白瓷并驾齐驱的局面。

其时瓷器以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最为著名,一白一青,遥相辉映,即陶瓷史上所称的“南青北白”。

五、宋瓷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名窑迭出,品类繁多。

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

举世闻名的汝窑(河南临汝)、官窑(河南开封) 、钧窑(河南禹州)、哥窑(浙江龙泉县)、定(河北曲阳)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

还有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龙泉窑,福建的建窑,江西的景德镇窑、吉州窑,陕西的耀州窑,河北的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六、元瓷元代的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突出成就是大量烧制青花瓷和发明了釉里红装饰法。

在统一中国的前夕(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使得三氧化二铝的含量进一步提高,并成功地烧制出卵白色的“枢府”釉,尤其是元青花的烧制成功,在中国瓷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古代陶瓷史

中国古代陶瓷史

中國古代陶瓷史朝代年代特色東漢時期西元25年~西元220年瓷器成熟魏晉南北朝西元220年~西元589年青瓷唐朝西元618年~西元907年南青北白-南方越窯青瓷與北方邢窯白瓷宋朝西元960年~西元1279年瓷窯,如五大名窯、八大瓷窯體系遼、金、西夏西元916年~西元1234年鮮明的遊牧民族風格和地域特徵元朝西元1271年~西元1368年青花瓷明清時期西元1368年~西元1911年五彩繽紛的彩瓷世界瓷器成熟於東漢晚期,後經魏、晉、南北朝400多年的發展,形成中國陶瓷史上的第一個發展期,這時期以青瓷獨盛為主要特徵,且歷久不衰。

唐代是中國瓷器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當時除南方越窯青瓷與北方邢窯白瓷相互媲美,形成所謂「南青北白」的格局外,其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絞胎以及釉下彩繪也盡顯風采。

南青北白北方-代表作品︰隋白釉雞頭壺南方-代表作品︰五代越窯清釉花口式碗三彩陶器是一種低溫陶器,它用白色黏土作胎,用含銅、鐵、鈷、錳等元素的礦物作釉料的著色劑,由於在釉中加入很多的鉛作助熔劑,所以經過800℃左右低溫燒成後,就呈現出各種色彩。

絞胎也稱「絞泥」,它主要是用白、褐兩種泥料相互揉和在一起,然後按需要製作成器。

宋代是中國製瓷業極其輝煌的歷史時期,各地新興窯場不斷,湧現出不少馳名中外的瓷窯。

所謂「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除此五大名窯外,宋代還形成了八大瓷窯體系(北方地區是定窯白瓷系、耀州窯青釉刻花瓷系、鈞窯窯變釉瓷系和磁州窯白地繪黑花瓷系;南方地區是龍泉窯青釉系、越窯青瓷系、建陽窯黑釉瓷系和景德鎮窯青白瓷系)。

五大名窯定窯著名的白瓷窯場,宋時屬定州,故名定窯。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又稱「黑定」、「紫定」。

定窯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取勝,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

宋定窯蓮瓣紋罐汝窯是宋代著名的官窯,窯址在河南臨汝。

臨汝在宋代屬汝州,故名汝窯。

汝窯主要燒造宮廷用瓷,燒瓷時間短促,僅從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間,所以是宋代名窯中傳世品最少的一個宋汝窯三足樽窯。

中国瓷器发展史?

中国瓷器发展史?

中国瓷器发展史简述中国瓷器发展史中国瓷器发展史01 发展历程· 早期瓷器·中国的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考古中发现的陶瓷片以及陶罐就发掘出很多种样式,还有一些带釉面的原始陶器,这些陶瓷上的装饰文字以及符号,与出土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有很多相似之处。

· 唐朝·中国古代的陶瓷风格种类有很多,唐代瓷器制作已经逐渐脱离原始陶器的制作样式,逐渐走向成熟。

真正跨入到瓷器时代的标志性产物,是唐代最著名的唐三彩。

作为普遍用来陪葬的器物,唐三彩颜色朴素,一般有黄、绿、青三种颜色的釉面。

并不是所有出土的唐三彩都有这三种颜色,更多时候是采用三种颜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

· 宋朝·宋代的陶瓷的制作,已经炉火纯青。

宋代的陶瓷,也成了从古至今无法被超越的制高点。

宋代主要有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这五大名窑,后人不但难以超越,即使仿制也很难达到当时的精湛水平。

宋代出窑的瓷器形制优美,釉面光滑,有的以颜色艳丽多变著称,有的则朴素淡雅。

· 元明清·元代为后代留下最宝贵的财富是青花瓷。

当时国力旺盛,所以瓷器器型普遍偏大,以青花纹饰粗狂著称。

明朝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器,由于受海上贸易的影响,青料普遍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多见“铁锈斑痕”,之后由于进口青料有限,逐步开始使用国产青料。

宣德时期瓷器普遍偏厚重,纹饰相对紧密、底部釉面泛青、出现大批带款瓷器。

清朝的康雍乾三代,是清代陶瓷乃至陶瓷发展史的顶峰时期。

由于当时国力旺盛,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以及物力去制作陶瓷,景德镇也成为陶瓷重镇。

清中期陶瓷样式多,制作精美,釉面颜色丰富,出现了玲珑瓷,交泰瓶,青花粉彩,青花五彩等样式。

02 传播及影响在陆、海丝绸之路建立之后,中国的瓷器通过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辗转销往欧洲。

由唐至清,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瓷器大量通过中外船舶被运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

中国陶瓷史共18页文档

中国陶瓷史共18页文档
大汶口文化陶器的器型介绍
谢谢你的阅读
知识就是财富 丰富你的人生
陶泥没有经过 细致 淘洗,陶片断面还发 现有泥片贴敷的层理 结构;胎质粗糙,皆 手制;胎壁厚薄不均, 火候较低,一般在
700°-900°之
间,易破碎;陶色多 呈红色或橙红色。
实物图
老官台文化或大地湾一期文化陶器
陕西西乡李家村 1 虽然有深腹罐、圜底本、三足
本和碗等器物,但是小口的却很 陕西华县老官台 少见
分为早、晚两期。大汶口文化早期陶器,以砂质红陶和泥质 红陶为主,晚期红陶仍虽较多,但是灰陶和黑陶的数量明显 增多,并出现了白陶器。早期陶器以手制为主,晚期在慢轮 修整器形的基础上出现了轮制陶器。陶胎一般较为细腻而精 致,陶器器表多素面磨光,并饰以划纹、弦纹、篮纹、圆圈 纹、三角纹、镂刻纹等纹饰。彩陶的纹样有圆点纹、条带纹、 圆圈纹、水波纹、涡旋纹、花瓣纹、网纹、三角纹、勾连纹、 连弧纹、方心八角纹等,系用红、黑、白三色彩绘,有较高 的艺术水平。其中有些彩绘和河南仰韶文化彩陶的花纹图案 极其相似,呈现出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之间相互密切交融 的表证。
前3670-前2685
前2750-前1890
前8000-前
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
老官台文化或者大地湾一期文化
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 马家窑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化陶器 龙山文化陶器 大溪文化陶器 屈家岭文化陶器 长江中下游北阴阳营文化陶器 河姆渡文化陶器 马家浜文化陶器 良渚文化陶器
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之比较
陕西元君庙 陕西宝鸡北首岭 甘肃秦安大地湾
2 陶罐的底部除为平底外,多加 有三矮足,或口沿作锯齿状,另 有小口瓮、杯和盂等
3 纹饰以划纹和绳纹居多,并有 锥刺纹、附加堆纹与多少不等的 彩陶。

中国陶瓷发展史简述

中国陶瓷发展史简述

中国陶瓷发展史简述
中国陶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2100年的时候,当时是以陶
器的制作为主,几乎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因此,中国陶瓷的发展一直是在
古老的文化基础上积累和继承下来的。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今河南,山西,河北,新疆等地,就有
陶器文化出现了。

经历了陶器早期、成熟期以及商周陶瓷时代,并逐渐引
入瓷器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中国瓷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又进入
瓷器的塑性阶段,多种地方烧制瓷器,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唐宋时期,中国陶瓷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地烧制各种各样的陶瓷,使中国陶瓷技术达到了绝顶高峰,被欧洲早期
探险者所发现,从此,中国陶瓷影响了欧洲陶瓷的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陶瓷也保持着增长,受到极大的推崇,特别是宣德年
间青花瓷的出现,又使中国的陶瓷家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彩釉色泽、刀工、烧制工艺等都处于全世界领先水平,受到了国外人士的追捧。

清末民初时期,以乾隆、嘉庆时期为高峰,窑口活跃,陶瓷制造技术
更是出类拔萃。

最全陶瓷发展史

最全陶瓷发展史

最全陶瓷发展史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瓷器源于陶器,而精于陶,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份陶瓷发展史。

1、两万多年前:陶器诞生在已出土的众多陶器文物中,考古学家已经确认最早的陶器是江西省万年仙人洞中出土的陶器,经过中外考古学家用专业仪器鉴定这些陶器距离现在已经有两万多年,目前这些陶器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2、半坡文化时期:彩陶诞生距今约8000年前,人们学会了用彩色图案装饰陶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出现了最早的彩绘。

甘肃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曾出土200多件彩陶,是中国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时期最早的一批彩陶。

宽带纹三足彩陶钵高12厘米口径27.3厘米现藏甘肃省博物馆3、马家窑文化:彩陶顶峰到来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绵延5000多年。

公元前3300年出现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多瓮、瓶、盆罐等器型,装饰面积大,构图繁密,回旋多变。

被誉为中国彩陶艺术的顶峰。

马家窑文化彩陶4、商周:原始青瓷诞生、发展瓷器的烧成温度比陶器高,随着建窑技术改进,窑内温度升高,于是原始青瓷诞生了。

商周时期正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就是原始青瓷发生发展的阶段。

商代原始瓷尊高25.6厘米口径21.4厘米腹围76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5、秦朝:陶塑巅峰秦始皇制兵马俑,陶艺跨界雕塑,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

陶塑的制作繁荣而独具特色,秦始皇陵兵马俑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代表其陶塑制作的巅峰。

秦始皇陵兵马俑6、东汉:瓷器时代到来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从原始青瓷到青瓷,完成了跨越阶段的演变,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且出现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越窑创烧。

东汉青釉瓷匜高8.4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7.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黑釉瓷器出现在东汉中、晚期,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为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头壶高18cm 口径7.9cm 底径10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7、两晋:装饰工艺发展两晋开始使用化妆土,即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起到美化作用。

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

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

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话说中国瓷器,那可真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得跟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似的,让人一看就心生敬意,爱不释手。

这瓷器啊,就像咱们的老朋友,陪伴着咱们走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见证了咱们中华民族的辉煌与变迁。

想当年,原始社会那会儿,咱们的老祖宗就开始玩泥巴了。

那时候的陶器,虽然简陋,但那可是人类文明的火种啊!从粗糙的陶罐到精美的彩陶,咱们老祖宗的手艺那可是越来越精湛。

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盛行,但陶器依然没有被淘汰,反而发展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造型和装饰。

时间一晃,来到了东汉时期。

这时候,咱们中国的瓷器终于闪亮登场了!那时候的瓷器啊,叫做原始青瓷,虽然跟现在的瓷器比起来还稍显稚嫩,但那可是瓷器发展的起点啊!就像咱们小时候的第一张奖状,虽然简单,但意义非凡。

原始青瓷的出现,标志着咱们中国瓷器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的发展那可是日新月异。

那时候的瓷器啊,不仅造型更加美观,而且釉色也更加丰富多样。

青瓷、白瓷、黑瓷……各种颜色的瓷器争奇斗艳,就像咱们现在的时尚圈,各种风格的衣服琳琅满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隋唐时期,那更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那时候的瓷器啊,不仅在国内受到追捧,还远销海外,成为了咱们中国的“外交名片”。

就像咱们现在的华为手机、小米手机一样,不仅在国内卖得火,还走出了国门,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那时候的瓷器啊,可真是“火”得不行!到了宋代,中国瓷器的发展更是达到了巅峰。

那时候的瓷器啊,不仅工艺精湛,而且风格独特。

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的瓷器那可是各有千秋,让人看了就挪不开眼。

就像咱们现在的网红打卡地一样,每个窑口的瓷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吸引着无数瓷器爱好者前来观赏和收藏。

元代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瓷器的发展依然没有停滞。

那时候的青花瓷那可是大放异彩啊!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蓝色釉下彩绘技艺和精美的图案设计而闻名于世。

就像咱们现在的国潮品牌一样,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瓷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陶器陶器是由粘土或以粘土、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总称。

2、彩陶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或红黑两色的陶器。

其主要特征是在陶胎上用红、黑、白等颜色进行描绘,再经压磨后烧制而成,其彩绘不易脱落。

3、原始瓷原始瓷是在商、周时期烧制成功的,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但又不具备瓷器的薄胎半透明的器物。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4、印纹硬陶指器表拍印花纹陶器,流行于新石器晚期至汉代。

据胎质,烧成火候不同可分为印纹硬陶和印纹软陶。

新石器时代南方首创,商代发展,西周在长江中下游达到繁荣。

5、白陶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新品种,是以瓷土或白粘土作胎,因胎中含铁量在2%以下,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烧成后的陶器呈白色或接近白色而得名。

白陶最早见于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

6、加彩陶加彩陶又称“彩绘陶”,是在已烧成的陶器上再加以彩绘,容易脱彩。

春秋战国时期,加彩陶器一般为灰陶器,用于随葬,主要为礼器。

7、画像砖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的一种表面有图像的建筑用砖。

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

画像砖因题材内容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水平,是考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

8、瓦当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是简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一般称为简瓦头。

最初为半圆形,后演变为圆形。

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

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

9、唐三彩唐三彩为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矿物作釉料着色剂,釉、里还加入铅作助熔剂,、最后经低温、(800℃左右)烧制而成。

釉色有绿(铜)、赭(铁)、蓝(钴)三色,故称“唐三彩”。

10、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汝州,即今天的宝丰县。

它与钧、官、哥、定窑齐名,有“汝窑为魁”之誉。

北宋后期,汝窑成为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专用窑场,制品为青瓷,其釉色为天青釉,釉面开细碎的冰裂纹。

汝窑烧造御用瓷的时间大约只有20年,作品极少,目前传世的汝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地。

11、官窑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12、定窑定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

窑址在今天的河北省曲阳县。

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也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器,文献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创烧于隋代,晚唐五代进入初步繁荣时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曾经为宫廷烧造贡瓷,因此身价倍增。

13、钧窑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

为宋五大名窑之一,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因古属钧州,故名。

以钧瓷著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其最著名的品种是高温铜红乳浊釉。

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14、龙泉窑龙泉窑是宋代南方青瓷窑系的杰出代表。

它兴起于北宋中晚期,南宋至元为其全盛期,明代中叶开始衰落,清至民国虽仍延烧不绝,但已成强弩之末。

龙泉窑产品以民间生活日用青瓷为主。

15、青白瓷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或隐青瓷,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

16、青花瓷指以氧化钴(COO)为呈色剂的彩料,在瓷胎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罩上透明釉,入窑经13000C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的瓷器。

古人将黑、蓝、绿等皆曰“青”,故名青花瓷。

17、釉里红釉里红是元代江西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

它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素胎上描绘图案,施釉后再进窑在1300℃左右的高温中一次烧成后,釉下纹饰呈现红色。

故名釉里红。

18、卵白釉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高温釉,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

19、花瓷花瓷又叫花釉瓷,创烧于唐代新颖瓷器的品种。

是指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器,器形主要有壶、罐、拍鼓等,故宫博物院藏唐黑釉斑点纹拍鼓是它的代表作,这种瓷器曾在古董市场出现并称它为唐钧,烧制窑址大多分布在河南。

二、简答题1、商代陶器的特点(1)商代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以圜底、圈足和三袋足为主要特征,晚期则流行仿铜器的造型。

陶器纹饰五分之四以上为绳纹。

(2)陶器品种较前增多,烧成温度和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白陶工艺代表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商代中期出现了印纹硬陶和原始瓷。

(3)除了生产大量日用陶器外,还开始烧制为死者陪葬用的灰陶明器。

此外,陶器也开始应用于建筑和冶铸工业。

2、陶器与瓷器的区别(1)胎土原料不同: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

瓷器以瓷土(高岭土)作胎,二者所含的矿物成分不同,理化性能也不一样。

(2)上釉的不同:陶器表面一般不施釉,吸水性强、透气性强。

表面硬度和使用强度差。

瓷器一般施有高温釉,使器表面致密化、强度、硬度大幅度提高。

吸水率低于1%。

(3)烧结温度不同:陶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700-800度,工艺简单。

瓷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200-1400度,且工艺复杂。

3、春秋战国陶瓷的发展特点(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陶瓷制品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陶器仍以灰陶为主,多为轮制。

(2)陶器以平底器和袋状三足器为最多见;日用陶器的品种明显减少。

纹饰趋于简单,基本为素面或绳纹。

(3)战国中期,由于丧葬制度发生变化,陶礼器逐渐代替铜礼器随葬,因而仿铜礼器的陶制明器开始成批生产,陶器的纹饰更讲究。

并且开始出现代替人殉的陶俑以及各种随葬的动物陶模和动物陶塑。

4、秦汉陶瓷发展的特点(1)秦汉时代的日常陶瓷用具器皿相对简单,但艺术陶的制作却独具特色。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代表其艺术陶制作的巅峰。

(2)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

东汉晚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真正的瓷器。

(3)秦汉时期的建筑用陶,无论是质量、花色品种、生产规模和烧造技术,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的进步和扩大,有“秦砖汉瓦”之美称。

(4)秦汉时期的明器门类多,作为明器的陶塑、陶俑和画像砖数量众多、异彩纷呈,所表现的内容几乎包括了秦汉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地区瓷业的发展(1)北朝青瓷的生产大约始于北魏晚期,主要产地为河北和山东地区。

器物注重实用,器形以日用器皿为主,制作规整,大方耐用。

(2)北齐时期,烧制成功白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白瓷的发明打破了长期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之后彩瓷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受北朝统治者崇尚佛教的影响,瓷器盛行莲花纹饰。

6、隋唐五代陶瓷工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原因(1)陶瓷手工业发展到公元6世纪,其烧制工艺已经有相当雄厚的技术基础。

(2)隋唐统治者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封建地主经济得到繁荣发展,这有利于陶瓷工艺技术的提高。

(3)隋唐的商业和城市经济远远超过前代。

(4)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空前活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5)唐朝的饮酒、品茶风气十分兴盛,使得人们对瓷制的酒具、茶具需求量大增,同时对其工艺质量也更为讲究。

7、什么是唐三彩?概述唐三彩在唐代的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一)唐三彩为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矿物作釉料着色剂,釉、里还加入铅作助熔剂,最后经低温、(800℃左右)烧制而成。

釉色有绿(铜)、赭(铁)、蓝(钴)三色,故称“唐三彩”。

(二)唐三彩在唐代的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1)陶瓷业的飞速发展(2)国力强盛(3)厚葬之风日盛(三)唐三彩对后世的影响(1)直接影响了后世宋、辽、金、元的三彩的生产;也为陶瓷生产从单色釉演进到彩瓷艺术起了先导作用。

(2)唐三彩是青花瓷产生的触媒。

(3)是唐重要的外贸商品之一,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的“陶瓷之路”运往世界各地。

“奈良三彩”等海外唐三彩都受其影响。

8、宋汝窑瓷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釉色是青色瓷,其代表色是天青色。

釉面有小釉点,泡疏而亮,即“疏若晨星”。

(2)胎是香灰色胎,坚硬、致密。

烧造工艺一般采用满釉支烧。

(3)造型:多为洗、尊、炉、盘、碗之类,无特大器,多陈设赏品。

(4)纹饰与款识:以釉色温润取胜,一般不事装饰9、哥窑的主要特征(1)哥窑釉属无光釉。

(2)“金丝铁线”的纹样。

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以“金丝铁线”为典型。

(3)“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

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4)“紫口铁足”的风致。

10、北宋定窑白瓷的主要特征(1)泪痕: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

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

(2)竹丝刷痕: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俗称“竹丝刷纹”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3)主要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划花,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

(4)芒口是定窑制品的一大特征,芒口处往往镶有金、银、铜的边圈。

11、三国至南北朝瓷业的主要成就(1)瓷业迅速发展,瓷窑遍布大江南北(2)工艺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3)窑炉、窑具与装烧技术的改进与提高(4)器型增加,适用范围宽广(5)白瓷的出现12、隋代陶瓷的主要特征(1)北朝末期特别是进入隋朝以后,南北瓷业开始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烧制的器物也明显增多。

隋代日用瓷器中壶、罐、瓶、碗等日用器皿也出现了过渡性的变化。

(2)南北瓷窑都大量烧制高足盘,是隋瓷中最具典型的器物。

隋瓷上的花纹装饰,除沿袭南北朝时期盛行的莲花纹,还采用朵花、草叶、卷叶纹,在布局上并巧妙地加以穿插、替换、组成新的图案。

隋瓷的纹饰题材虽似较单调,但由于构图布局多变而显得整齐精巧。

(3)隋代瓷器的装饰手法有印花、刻划花、贴花多种。

(4)隋瓷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胎色因产地而异,以灰白色居多。

釉为青色,青中泛黄和黄褐色者也为数不少。

(5)隋瓷多为用支具支托叠烧,已出现筒形匣钵。

13、唐代陶瓷的主要特征(1)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瓷器烧造迅速发展。

瓷器的器类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制作精细,远远超越前代。

(2)唐代瓷器的发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称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