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召” 与乌梁海蒙古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喇嘛召”与乌梁海蒙古族
有山有水的地儿就是一方宝地。

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有山有水,一条汗德尕特河从乡的中央缓缓流淌,养育着这方水土的生灵。

汗德尕特乡曾经有很多名字,例如:罕达盖图、康布铁堡、东方红公社、喇嘛召、喇嘛昭等。

居住在阿勒泰的老户人家,都习惯称这个乡为“喇嘛召”,亲切而又随意。

在一次汗德尕特乡采访时,我遇到了一个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大学生。

从他那儿我得知“喇嘛”一词是藏语“和尚”的意思。

在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地,将僧人称为喇嘛,蒙古语叫“尕娃”。

喇嘛召的“召”是蒙古语“寺庙”的意思。

所以,喇嘛召,直接意译是有喇嘛的寺庙。

这才使我迫切地想了解“喇嘛召”这一地名的来历。

“喇嘛召”的由来
“喇嘛召”这个名字究竟是怎么喊起来的?据多年居住在汗德尕特乡的蒙古族老人罗布森说,汗德尕特这个地方,史书中称“罕达盖图”。

清朝时期,那里是阿尔泰乌梁海左翼后旗六苏木的狩猎游牧地,因建有喇嘛庙被称为喇嘛召。

要了解喇嘛召,必须先了解居住在这里的乌梁海蒙古人。

据史料记载,公元9―10世纪,蒙古族乌梁海部主要居
住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活动于不儿罕山及斡难河、克鲁伦河流域一带,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的战争中,乌梁海部骁勇善战,勇猛无比,屡立战功。

成吉思汗死后,葬于不儿罕山,乌梁海部的一部分就留下来守候埋葬在不儿罕山的蒙古大汗寝陵。

明代时期,留在不儿罕山的乌梁海部沿着杭爱山向西北迁移,活动于唐努山和阿尔泰山一带;康熙年间,唐努山的乌梁海部归附于清朝,乾隆年间,清朝出兵征服了居住在阿尔泰山一带的乌梁海部众。

清朝在对乌梁海部的统治中实行盟旗制度,将居住在阿尔泰山南的乌梁海部称为阿勒泰乌梁海。

乌梁海的蒙古族人
居住在阿尔泰山南麓的汗德尕特乡乌梁海部依然保持
着传统的祭祀活动。

每年的四、五月,汗德尕特乡的蒙古人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祭敖包大会。

乌梁海人崇拜天,他们认为天是一切事物的创造者,他们给天磕头,朝天撒酒和牛奶;他们也祭火神、山神,他们在高高的敖包上,挂满彩色的布条,向敖包撒奶酒,祈求神灵赐福、祈求天神降雨。

现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和十五,乌梁海人都会到喇嘛寺庙里祈福。

阿勒泰市喇嘛召有寺庙的历史源远流长。

时间可以追溯到1757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二年。

该乡的汗德尕特河一带,一直居住着乌梁海左翼六苏木的蒙古牧民。

他们先后在河两
岸修建了三座寺庙,其中早先建造的两座是土木结构的寺庙,规模不大。

在1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这两座寺庙逐渐毁于一旦。

没有了寺庙,当地六苏木人烧香祈福的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他们在河边建立能移动的寺庙――毡房,一座可以移动的寺庙。

将佛像供奉在大的蒙古包内,把蒙古包作为念经祈福的寺庙,这座“寺庙”可以移动,哪里需要就将庙搬到哪里,祈福活动也就在哪里举行。

罗布森曾听长辈说,最早移动的寺庙毡房,扎放的位置还是比较固定的。

几年前,罗布森老人在汗德尕特乡的老水磨坊那个位置,还捡到了有100多年历史的用石头做的香台。

石头香台就在罗布森老人
的家里,表面很光滑,经过数年的香烛熏绕,石头已经变成黑色,被人工凿的凹陷处香灰和酥油混合,软硬度适中。

今天,石头做的香台仍然被罗布森一家使用着。

香火的缭绕里,仿佛还能听见昔日喇嘛念经诵佛时的声音。

阿尔西乔龙庙的历史
第三座寺庙修建于1925年,六苏木2 000多人在太平贝子的倡议下,筹资兴建了一座大庙,地址选在今汗德尕特乡政府驻地东边的山坡上,也就是阿尔恰特村,“高刹摩霄,
金番耀目”的喇嘛寺庙――阿尔西乔龙庙(古称)。

据说当
时土木建筑的庙宇气宇恢宏,3米多高的墙,300多僧侣分
住在200多间僧房里,僧房是土木建筑,经堂、藏经楼都是砖木结构。

大殿有三个部分组成,正殿是僧侣参禅的地方,
僧徒分四排竖列坐在地毯上,随喇嘛念经。

寺庙除了念诵经文外,还有很多器乐,如锣、鼓、钹、磬、喇叭、唢呐等,寺庙里佛像数量也很多、很全。

例如,正神是藏传佛教的“宗喀巴”,其他神像有麦德尔等神像,有专人负责看守和打扫,一年四季香火不断。

1933年,该寺庙有土地、草场2 000余亩,羊1 600余只,牛马骆驼数峰,金银财宝无数。

这些财产都有转世的“霍布勒汗”掌管。

有了这一座寺庙后,方圆千里的信徒都来此参禅。

因是汉人修建,喇嘛召这个名字就在汉人中流传开了。

久而久之,“罕达盖图”(汗德尕特)这个古来的名字逐渐被人淡忘,“喇嘛召”一名开始广泛被人称呼沿用。

据多年生活在汗德尕特乡的罗布森老人说,修建阿尔西乔龙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修建这座大寺庙,当地有威望的乌梁海人纷纷捐出上百只牛羊,解决资金问题,并从京城请来有名的工匠修建这座寺庙。

经过多年的发展,阿尔西乔龙喇嘛庙,香火旺盛,喇嘛庙不仅有自己的牛羊,还有自己的牧场。

其他流落在此地的民族会到喇嘛庙寻求帮助,分得到一小块草场,得以生活。

历史记载,老的阿尔西乔龙庙毁于1933年的“伊斯兰圣战”。

当地土匪疯狂屠杀非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当地苏木人和僧侣纷纷逃亡外地及科布多。

两年后,逃亡的苏木人因怀念故乡,且受不了寄人篱下的生活,纷纷要求回到罕达
盖图,却被外蒙政府拦截、枪杀,只有不足百十户的牧民历尽艰辛回到故乡,进入他们眼帘的却是大庙被焚,神像被砸,经堂被毁一片废墟。

而今,阿尔西乔龙庙的残垣断壁也在历史的风吹人毁中找不到任何踪影了。

当历史的车轮驶过21世纪90年代,曾经的阿尔西乔龙庙在阿勒泰市委市政府、汗德尕特乡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全力配合下,全面修建,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汗德尕特人的视野里,取名吉祥大法寺(阿尔西桥龙庙)。

经过数年的发展,无论是部落之争还是土匪横行,从移动的寺庙到金番耀目的古阿尔西乔龙庙,再到今天建设牢固的吉祥大法寺,乌梁海人对信仰的坚持、对美好生活的祈福都从未停止过。

(本文图片由汗德尕特乡政府提供)有山有水的地儿就是一方宝地。

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有山有水,一条汗德尕特河从乡的中央缓缓流淌,养育着这方水土的生灵。

汗德尕特乡曾经有很多名字,例如:罕达盖图、康布铁堡、东方红公社、喇嘛召、喇嘛昭等。

居住在阿勒泰的老户人家,都习惯称这个乡为“喇嘛召”,亲切而又随意。

在一次汗德尕特乡采访时,我遇到了一个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大学生。

从他那儿我得知“喇嘛”一词是藏语“和尚”的意思。

在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地,将僧人称为喇嘛,蒙古语叫“尕娃”。

喇嘛召的“召”是蒙古语“寺庙”的意思。

所以,喇嘛召,直接意译是有喇嘛的寺庙。

这才使我迫切地想了解“喇嘛召”这一地名的来历。

“喇嘛召”的由来
“喇嘛召”这个名字究竟是怎么喊起来的?据多年居住在汗德尕特乡的蒙古族老人罗布森说,汗德尕特这个地方,史书中称“罕达盖图”。

清朝时期,那里是阿尔泰乌梁海左翼后旗六苏木的狩猎游牧地,因建有喇嘛庙被称为喇嘛召。

要了解喇嘛召,必须先了解居住在这里的乌梁海蒙古人。

据史料记载,公元9―10世纪,蒙古族乌梁海部主要居住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活动于不儿罕山及斡难河、克鲁伦河流域一带,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的战争中,乌梁海部骁勇善战,勇猛无比,屡立战功。

成吉思汗死后,葬于不儿罕山,乌梁海部的一部分就留下来守候埋葬在不儿罕山的蒙古大汗寝陵。

明代时期,留在不儿罕山的乌梁海部沿着杭爱山向西北迁移,活动于唐努山和阿尔泰山一带;康熙年间,唐努山的乌梁海部归附于清朝,乾隆年间,清朝出兵征服了居住在阿尔泰山一带的乌梁海部众。

清朝在对乌梁海部的统治中实行盟旗制度,将居住在阿尔泰山南的乌梁海部称为阿勒泰乌梁海。

乌梁海的蒙古族人
居住在阿尔泰山南麓的汗德尕特乡乌梁海部依然保持
着传统的祭祀活动。

每年的四、五月,汗德尕特乡的蒙古人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祭敖包大会。

乌梁海人崇拜天,他们认为天是一切事物的创造者,他们给天磕头,朝天撒酒和牛奶;他们也祭火神、山神,他们在高高的敖包上,挂满彩色的布条,向敖包撒奶酒,祈求神灵赐福、祈求天神降雨。

现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和十五,乌梁海人都会到喇嘛寺庙里祈福。

阿勒泰市喇嘛召有寺庙的历史源远流长。

时间可以追溯到1757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二年。

该乡的汗德尕特河一带,一直居住着乌梁海左翼六苏木的蒙古牧民。

他们先后在河两岸修建了三座寺庙,其中早先建造的两座是土木结构的寺庙,规模不大。

在1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这两座寺庙逐渐毁于一旦。

没有了寺庙,当地六苏木人烧香祈福的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他们在河边建立能移动的寺庙――毡房,一座可以移动的寺庙。

将佛像供奉在大的蒙古包内,把蒙古包作为念经祈福的寺庙,这座“寺庙”可以移动,哪里需要就将庙搬到哪里,祈福活动也就在哪里举行。

罗布森曾听长辈说,最早移动的寺庙毡房,扎放的位置还是比较固定的。

几年前,罗布森老人在汗德尕特乡的老水磨坊那个位置,还捡到了有100多年历史的用石头做的香台。

石头香台就在罗布森老人
的家里,表面很光滑,经过数年的香烛熏绕,石头已经变成黑色,被人工凿的凹陷处香灰和酥油混合,软硬度适中。

今天,石头做的香台仍然被罗布森一家使用着。

香火的缭绕里,
仿佛还能听见昔日喇嘛念经诵佛时的声音。

阿尔西乔龙庙的历史
第三座寺庙修建于1925年,六苏木2 000多人在太平贝子的倡议下,筹资兴建了一座大庙,地址选在今汗德尕特乡政府驻地东边的山坡上,也就是阿尔恰特村,“高刹摩霄,金番耀目”的喇嘛寺庙――阿尔西乔龙庙(古称)。

据说当时土木建筑的庙宇气宇恢宏,3米多高的墙,300多僧侣分住在200多间僧房里,僧房是土木建筑,经堂、藏经楼都是砖木结构。

大殿有三个部分组成,正殿是僧侣参禅的地方,僧徒分四排竖列坐在地毯上,随喇嘛念经。

寺庙除了念诵经文外,还有很多器乐,如锣、鼓、钹、磬、喇叭、唢呐等,寺庙里佛像数量也很多、很全。

例如,正神是藏传佛教的“宗喀巴”,其他神像有麦德尔等神像,有专人负责看守和打扫,一年四季香火不断。

1933年,该寺庙有土地、草场2 000余亩,羊1 600余只,牛马骆驼数峰,金银财宝无数。

这些财产都有转世的“霍布勒汗”掌管。

有了这一座寺庙后,方圆千里的信徒都来此参禅。

因是汉人修建,喇嘛召这个名字就在汉人中流传开了。

久而久之,“罕达盖图”(汗德尕特)这个古来的名字逐渐被人淡忘,“喇嘛召”一名开始广泛被人称呼沿用。

据多年生活在汗德尕特乡的罗布森老人说,修建阿尔西乔龙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修建这座大寺庙,当地有
威望的乌梁海人纷纷捐出上百只牛羊,解决资金问题,并从京城请来有名的工匠修建这座寺庙。

经过多年的发展,阿尔西乔龙喇嘛庙,香火旺盛,喇嘛庙不仅有自己的牛羊,还有自己的牧场。

其他流落在此地的民族会到喇嘛庙寻求帮助,分得到一小块草场,得以生活。

历史记载,老的阿尔西乔龙庙毁于1933年的“伊斯兰圣战”。

当地土匪疯狂屠杀非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当地苏木人和僧侣纷纷逃亡外地及科布多。

两年后,逃亡的苏木人因怀念故乡,且受不了寄人篱下的生活,纷纷要求回到罕达盖图,却被外蒙政府拦截、枪杀,只有不足百十户的牧民历尽艰辛回到故乡,进入他们眼帘的却是大庙被焚,神像被砸,经堂被毁一片废墟。

而今,阿尔西乔龙庙的残垣断壁也在历史的风吹人毁中找不到任何踪影了。

当历史的车轮驶过21世纪90年代,曾经的阿尔西乔龙庙在阿勒泰市委市政府、汗德尕特乡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全力配合下,全面修建,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汗德尕特人的视野里,取名吉祥大法寺(阿尔西桥龙庙)。

经过数年的发展,无论是部落之争还是土匪横行,从移动的寺庙到金番耀目的古阿尔西乔龙庙,再到今天建设牢固的吉祥大法寺,乌梁海人对信仰的坚持、对美好生活的祈福都从未停止过。

(本文图片由汗德尕特乡政府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