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
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目前我 国 的 小学 德 育 内 容 ,最 明显 的一 个 问题 就 是 成 人 化 ,忽 视 了 儿童 文化 ,没 有使 儿 童 文化 和 成人 文 化 有 效 地衔 接 起 来 。远 离 儿童 生 活 ,儿童 在课 堂 上 生 活在 承 认 为 他 们 营 造 的远 离 自己 的 文 化氛 围 中 ,走 出课 堂 , 儿童则又回归到他们 自己的文化天地。教育内容不符合
( 四)德 育 内容
极致而复杂的任务。对小学生进行德育 ,自然也是离不
开 家 庭 与社 会 的 ,我 们学 校 要常 与 家 长联 系 ,与 家 长共 同建 立 :有 才 有德 是 正 品 ;有德 无 才是 次 品 ;有 才 无德 是废 品 的 德育 意 识 ,对 小学 生 的德 育 需要 家 长 的积 极配
抵 消或 成 负效 果 ,是致 使 学 校德 育 实效 性 低 下 的重 要 原
因。
远 ’也 。因此 ,小学 生 的思 想 品 德在 什 么环 境 下 形成 的 是 我 们定 不 能 忽视 的 。家 庭 教育 与 学校 教 育 的关 系 ,用 苏霍 姆林 斯 基 的话 来 说 ,就 是没 有 家 庭教 育 的学 校教 育 和 没 有 学校 教 育 的家 庭 教 育 ,都 不 可 能完 成 培养 人 这一
小 学 生所 熟 悉 、了 解 的人 物做 榜 样 ,选 取小 学 生思 想 品 德的 “ 最 近 发展 区” 、适 合 时 代 发展 的事 件 、典 型 等 做 内容 ,因 此 要求 我们 的工 作 者要 有 先 见之 明 ,提 前预 测 小 学生 思 想 品 德可 能 出现 的 问题 ,做 到 提 前预 防 ,而 不
育 ;3 . 公民道德或政治道 德品质的教育 ;4 . 较高层次
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就是其中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
当前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唯智育为上,着实使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一直处于低谷状态,影响其效果,德育无实效,它就不能成为小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工具,也不能成为小学生道德规范形成的重要途径了。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所期望的效果。
因此,加强小学生德育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一、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事物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外因与内因,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
因此,我们可以将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分为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两个方面。
内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内部条件,包括受教者之前的行为水平、心理发展水平以及所掌握的德育内容等方面的因素;外在因素指那些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起作用的外部条件,因此我们把教育者、德育环境、德育方法、德育内容等方面的因素归纳为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外在因素。
[1]这些内在因素是学生既已形成,很难加以控制的,而这些外在因素则可以在内在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来加以控制的。
二、目前我国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一)教育者朱熹的《大学》曾经赋予教师以这样的角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根深蒂固。
我们的教师行列中不少人认为,只要把自己的课上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上去就万事大吉,其他的都与自己无关。
正是这种观念的存在,我们教师队伍中的德育意识不统一,自然德育的效果也不会很好,而我们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这杆大旗下,也忽视了自己的品德修养。
另外,“有的教师认为当教师“穷酸”,不安心本职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热衷于第二职业;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要求不严,平时工作敷衍,考前大量放水,阅卷时候送分……”[2]这些教师的表现和作风固然令人心寒,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的教师师德出现了问题,影响了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发挥。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一、课题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明确提出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方针,我校于2024年启动了“小学德育课题研究”项目,旨在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推动我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标1. 分析我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德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我校德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探索德育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提高德育课程的质量。
2. 德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研究我校德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探索德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新方法,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3. 德育评价体系建设:研究我校德育评价体系的建设情况,探索德育评价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提高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4. 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我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情况,探索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
3. 实践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4. 经验总结法:总结我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德育工作提供借鉴。
五、课题研究过程1. 确定研究主题:根据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研究主题。
2. 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时间等。
3. 开展研究工作:按照研究计划,开展研究工作。
4. 分析研究数据: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5.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总结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六、课题研究成果1. 提出了我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建议,为我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2. 总结了我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借鉴。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探索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探索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促进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班主任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和互相尊重的良好关系。
班主任可以不断与学生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成长经历。
这不仅有助于班主任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建立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
二、重视德育课程的设计班主任需要设计生态、风水、自我认识、自我救赎、爱和亲情、友情、国情和民族精神等多样性的德育课程。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其对德育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班主任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各种综合活动,例如德育故事会、主题班会、班级文化建设等等,来弥补课堂上的不足,并增加学生参与感。
三、提高班级团队协作精神班主任需要营造一个培育团队协作精神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团队协作活动,例如班级合唱比赛、集体朗诵比赛、班级合作游戏等,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彼此之间的联系。
四、加强家校合作家校合作对于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关键作用。
班主任可以在德育课程中加入家长参与的环节,例如代表学生发言、家长授课、家长座谈会等。
家长的参与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增强了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认同感。
五、通过示范促进德育效果的实现班主任可以通过自身言行、仪表、语言的示范,向学生展示什么样的行为符合良好的道德标准。
班主任的行为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因此班主任要始终保持学生所期望的良好行为的榜样形象。
同时,班主任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德育活动。
总之,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一个复杂而缜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重点在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重视德育课程的设计,提高班级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家校合作以及通过示范促进德育效果的实现。
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
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一、引言小学体育教学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德育渗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意志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进行研究。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渗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锻炼身体,还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竞争意识、规则意识等优秀品质。
通过德育渗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体育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增强学生自信心德育渗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通过德育渗透,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失败,不断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践研究方法1.课堂教学渗透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长跑训练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坚持到底、不放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2.课外活动渗透法课外活动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如运动会、球类比赛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帮扶等形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
3.评价机制的运用评价机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例如,在评价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给予学生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
通过评价机制的运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报告课题方案及对策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设计方案(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执笔人:亮王建良)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条件1、背景德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
加强德育就必须改进德育。
对于我们的德育成果,目前社会各界包括我们自己,还是不很满意。
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都使得我们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的确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目前社会整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并不尽如人意。
可以说明一点,就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在校期间可能很好,但进入社会后还很难抵御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或者说抵御能力还不是很强,这是学校教育值得反思的问题。
反思到最后,大概就归结到一个问题上,就是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目前,德育工作中形式主义普遍存在,即德育片面注重和追求德育工作的表面形式,而不按德育的客观规律办事,不顾及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不注意德育实际效果。
如:德育目标脱离实际,面面俱到不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德育方法空洞说教,不顾及教育对象实际;德育活动包办代替,无视学生的主体性。
这些都影响着德育的实际效果。
2、条件(1)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理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多学科整合的视角寻求道德教育研究之合理的方法论为基础的德育理论,是当代德育教育理论取得又一个伟大成果,将会为将来的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具有丰富的经验作基础。
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树立德育为首和德育就是质量的观念,探索德育合力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市德育示学校”、“省先进家长学校”。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具有良好科研环境。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又是一所新的农村实验小学,有较好的文化积淀和科研环境。
“十五”期间,学校成功完成市级立项的心理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课题的核心概念德育的概念表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制 ,德育工作仅 能停 留在课 堂之上 ,难 以开展德育 活动 ,最后 ,一 试 [J].教育 ,2016,10(12):108.
些经济发 达地 区的学校 ,也 为 了增加知识教 学的时间 ,挤 占了原
[2]张林.小学德 育现状 分析 与 学生主 体发展 型德 育模 式探
德育工作难 以得到有效进展 ,德育 仅停 留在单 纯 的语 言教学层
2.在学校层面加强对德育 工作 的落实
面 ,难 以形成实质化的成果 。因此 ,我们应努力研究如何使德育形
小学德育工作 的主体是学校及教 师 ,我们在开展德育工作 的
成实 效 的 对策 ,下 大 力 度进 一 步 改 善小 学 德 育 的现 状 。
管 理 篇 ·德育天地
提 高小学德 育工 作 实效性 的对 策研 究
黄 艳 莺
(广 东省 中 山 市 大 涌镇 旗 北 小 学 ,广 东 中 山 )
摘 要 :随着“立德树人”根 本教 育任 务的提 出,发展 学生的道德 品质,成为促进 学生全 面发展 的中心环节。在 小学德育工作 中,如 何 能切 实提 高德育教育 的实效性 ,成为广 大小 学德育工作者所共 同关注和关心 的问题 。试 图从研 究 目前我 国小 学德育工作 的发展状 况 出发,解释造成小学德育工作低 效化的问题 ,分析其 中原 因,从 而探 索出提高小学德育工作 实效性 的具体对策。
区 ,小学的德育工作却停滞 不前 。这些地区 的德育工作 ,主要存在 3.学生层面落实德育工作
着重视度不够 与教育深度不足的问题 ,在这些边远地 区的小学德
小学 的德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与引导 ,最重要 的是在
育过 程 中,德育被视 为一种简单 的教学 任务 ,德育工作者将 德育 学生层 面的落实 。为 了提升德育工作 的实效性 ,我们可 以在学生
小学班主任德育活动课实效性论文
小学班主任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探索小学班主任德育活动课是当前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综合性德育实践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一、凸显主体性传统德育的德育课堂,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
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序化的机械表演。
而班主任德育活动课则充分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
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
可以这样说,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
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
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二、彰显实践性小学班主任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的德育实践等。
德育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
这样,学生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
1.学习性的德育活动课。
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
为此,德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要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要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学问。
德育课题研究:针对中小学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
德育课题研究:针对中小学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1. 研究背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德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实践者的重任。
中小学阶段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当前德育教育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德育教育方式单一、实践性不足等。
因此,针对中小学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开发与实施针对中小学德育主题实践活动,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
3. 研究内容3.1 德育主题活动内涵及其与德育目标的关系本研究将对德育主题活动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阐述其与德育目标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明确德育主题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3.2 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开发原则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发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2.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性;3. 突出德育教育目标,注重针对性;4. 注重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5. 创新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
3.3 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实施策略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策略:1. 明确活动目标,确保活动过程的导向性;2. 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提高活动教育的实效性;3. 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4. 强化活动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主体性;5. 完善活动评价机制,确保活动目标的达成。
3.4 德育主题活动案例分析本研究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德育主题活动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实际操作提供借鉴。
4.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全面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5. 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第1-3个月):确定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进行文献综述;2. 第二阶段(第4-6个月):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3. 第三阶段(第7-9个月):选取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4. 第四阶段(第10-12个月):撰写研究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和提升策略
“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和提升策略作者:陈成达来源:《师道(教研)》2024年第01期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降低,老师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然而“双减”并不是一味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而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发展兴趣爱好。
因此,通过与学生开展有效沟通以激发学生兴趣,在“双减”背景下实现德育渗透就成为小学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效性(一)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研究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中,发现在当今的小学教育中,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素质教育在教学中重视和发展的体现,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
通过研究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教师在将德育渗透到小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德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如在综合实践课中,可以通过制作媒体课件,用动画、文字视频和音乐相结合的手段,制作微课视频《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视频应包括地球生态环保现状方面的内容。
通过班级在线平台播放,让小学生意识到目前世界上在生态环保方面面临的压力。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同时,研究小学德育实效性也是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通过德育,学生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发挥积极作用。
(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德育的重要作用,把德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德育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要与教育目的相结合,在优良道德品质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次,德育的成功实施,对改善班集体的管理水平、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在有效地控制与自我约束中,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都是有益的。
学校可以在宣传栏或展报区域设计一些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还可将华罗庚、屠呦呦等值得学生学习榜样的动人事迹展示在板报一角,使学生能在浏览时接收正能量。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双减”的背景下,老师们应该把“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与“德育教学”相结合,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宣教形式,从学校到孩子,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再回到孩子潜移默化地形成教育的新风气。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优化策略研究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优化策略研究摘要: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人是班主任,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状态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成效,小学德育工作在全新形势下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班主任在学生人生的起步阶段要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优化策略;小学班主任是学校德育骨干,班级的组织指导都需要班主任完成,通过与家长和社会的沟通推进素质教育落实。
小学阶段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交往非常密切,班主任同时肩负着专业教学与班级管理的使命,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心理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特别是班主任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在学生内心留下深刻烙印。
一、班主任的德育观念持续更新(一)由单主体向双主体转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班主任都是德育工作的中心和主体,学生们处于完全被动状态,在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强烈的当下,传统观念严重影响到德育工作有效性,只有让学生们更加有效地参与德育活动之中,才能够发挥德育教育有效性。
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积极策划组织,学生们要深入体验参与评价,二者的密切合作是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的保障。
双主体德育教育观将班主任与学生列入平等地位,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够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作用,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平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使得德育教育能够在师生协作之下持续向前。
(二)由灌输式向实践式转变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以灌输式为主,教师会采取各种方式迫使学生们被动接受传统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通过外部作用实现道德品质塑造,主要教学方法为课堂讲解、说教、奖惩扥等,这也使得德育教育呈现强制和封闭的特征,学生们的兴趣与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班主任要注重学生道德能力发展与道德实践强化,学生们的品德发展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获得,通过内外部的接触感受到各个方面给予的影响。
(三)由封闭化向开放化转变传统德育教育集中于课堂说教和解读,德育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进而导致德育教育缺乏说服力与影响力,学生们无法接触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小学德育实验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其成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我校开展了德育实验研究。
二、实验目的1. 探索适合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其成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实验内容1. 德育课程建设(1)优化课程内容:根据小学德育教育的特点,整合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课程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课程体系。
(2)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 德育活动开展(1)开展主题班会:围绕德育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举办德育主题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德育成长。
3. 德育评价改革(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德育状况。
(2)实施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成长变化,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1. 实验组:选取我校四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组,实施德育实验方案。
2. 对照组:选取我校四年级两个班作为对照组,按照传统德育教育方法进行教学。
3.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德育状况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组学生在德育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在德育评价中的得分明显较高。
2. 实验组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自觉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等方面表现突出,体现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小学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实效性研究与探求
关于小学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实效性的研究与探求摘要:对中小学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学校是主阵地,教学是主渠道,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效性,是促进德育教学深入发展的唯一选择,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德育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实效性对策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发展越来越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也需要劳动者具备较高的思想品质和敬业精神。
因此,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德育课堂教学是小学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模式,通俗地讲就是做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内涵广泛。
一、提高小学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实效性意义重大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和作用就是通过系统化了的课堂教学,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德育课堂教学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担负着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它不仅最具体、最明确地阐述了路要怎样走,人要怎样做的人生要义,而且其中一些内容是各个学科知识高度概括和综合的结晶,又是指导各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思想方法(如哲学),以及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如法学)。
现在的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他们的政治思想状况和道德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而且对国家未来的社会风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小学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任务,既要培养学生从小做起的认知技能,也要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意志坚定、品质高尚、追求新知、勇于创新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二、提高小学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实效性势在必行(一)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商品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提高小学德育实效途径研究[论文]
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途径研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
小学阶段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初级阶段,德育的实效性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德育工作实效性解决措施小学德育工作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德育工作应该贯穿于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德育手段单一、评价方式不全面、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等问题。
一、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1.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为主导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不是好学生的标准,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追求班级成绩,家长追求孩子成绩,分数就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使学生智力开发和品德的培养出现失衡,学校往往把德育放在智育后面,虽然也一直强调德育,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还是把德育往后靠,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不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德育手段单一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开展德育的方式也是以说教为主,把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典型事例或者榜样来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这种方法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能够让学生对德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弊端。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枯燥的传教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干什么都有,德育工作的效率低下。
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在课堂上进行,缺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不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使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德育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3.德育评价方式不全面由于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因此也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没有对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绩效的考核,即使制定了一些德育评价体系,大多数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制定的,很多制度都没有落实。
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随着小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增加,传统的德育课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开展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开发行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探索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提升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三、研究内容1.研究的基本理论2.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向3.研究的实施步骤和方法4.研究的评价方法和标准5.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四、研究方法1.实地调研法2.问卷调查法3.访谈法4.实验法五、研究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3.收集研究资料4.开展调研和实地观察5.分析和总结调研数据6.制定行动计划7.实施行动计划8.评价和总结研究成果六、研究评价通过对研究步骤的全程评价,确定研究成果和改进方案,为今后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
七、预期成果1.完整的研究报告2.可行的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3.相关教学资源和教材开发4.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调查5.相关研究论文及成果推广八、研究进度安排1.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2.明确各研究步骤的执行时间点3.定期进行研究进展汇报和总结九、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为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
特殊应用场合一:区域性德育课程体系研究增加的条款1.在研究的基本理论中,增加区域文化和特点的介绍,分析区域教育和文化对德育课程的影响。
2.在可行性分析中,需要具体分析区域教育政策和教师资源的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
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1.由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教育政策存在差异,研究团队需要充分了解相关信息,才能制定有效的研究方案。
2.研究过程中需要明确区域的教师资源情况,避免方案的实施受到限制。
3.研究团队需要充分利用当地学校的资源和人力,进行实地调研和教育衔接。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课题研究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课题研究一、引言在我国,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就是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本文将对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课题进行研究,分析现状、探讨方法、并提出建议。
二、现状分析1.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对于他们的性格形成、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现状目前,我国小学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学校对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实效性,难以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德育教育理论、政策文件和案例,了解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2. 实证研究法:通过对小学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方面的实际做法进行调研,收集数据,分析现状,为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3. 比较研究法:借鉴国内外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成功经验,分析其差异,为我国小学德育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4. 定性研究法:通过对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内涵、目标、方法等进行深入分析,总结规律,提出建议。
四、研究内容1.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内涵与目标2.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方法与途径3.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实证分析4.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现状与问题5.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改进策略五、预期成果1. 系统梳理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理论体系,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总结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关于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关于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研究摘要: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能够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承担着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责任,但就目前我国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仍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应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班主任的教育水平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班主任的大部分工作围绕学生展开,要求班主任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班级学习生活的正常运行,随着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机制的中心为德育,小学班主任应该牢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将德育工作作为常规工作的重要部分。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教学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教育方向,而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教学成为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教学开展的重要基础阶段,德育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的世界认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小学生的眼中,班主任是严厉的、和蔼的,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影响意义,班主任引导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因此,班主任对于德育教学的影响最大。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部分内容与德育教学有着密切联系,班主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和语文教学过程中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班主任应该充分提高对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主动承担德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念。
班主任的大部分工作围绕学生展开,要求班主任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班级学习生活的正常运行,随着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机制的中心为德育,小学班主任应该牢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将德育工作作为常规工作的重要部分。
目前,我国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为了解决各种教学矛盾和问题,顺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要求教师在落实德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重新发展德育工作,创设新的工作途径。
农村小学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公德心及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农村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缺失等。
为此,如何增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标1. 分析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 探讨影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因素;3. 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4. 形成一套符合农村实际、具有推广价值的德育工作模式。
三、研究内容1. 调查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包括德育课程设置、德育活动开展、德育队伍建设等方面;2. 分析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如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等;3. 深入探讨影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如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教师素质等;4. 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策略和方法:a. 创新德育教育方法,注重情境教学、实践活动等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b. 优化德育课程体系,结合农村实际,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课程;c.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和教学能力;d. 深化家校合作,发挥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e.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推动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关于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进行实证调查;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4. 访谈法:访谈农村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了解他们对德育工作的看法和建议;5. 行动研究:结合实际,对提出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践探索,不断调整和完善。
五、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3个月):进行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分析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现状;2. 第二阶段(4-6个月):进行案例分析和访谈,探讨影响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因素;3. 第三阶段(7-9个月):提出策略和方法,开展行动研究;4. 第四阶段(10-12个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
作者:杨笑云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7年第12期
【摘要】“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
”这句话是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
现如今道德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界永恒的一个主题,现代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就是关注道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
目前一直困扰农村小学道德教育的问题就是低下的德育实效性,而这种实效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不相符。
农村小学教育中,师资配备不合理,重智轻德的问题一直都存在。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式仍然还是单一的枯燥说教;农村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很多父母都没有精力去照顾子女,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还有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注重,只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很看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改变。
很多孩子受到社会的影响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能否提高农村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关系着德育工作的成败。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尤其是对于德育教育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而言,其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各种新旧思想的相互碰撞使得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处于难教育和难管理的阶段。
因此,我们要加强研究对农村小学的德育管理的对策还有实效性。
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先天的成长土壤,学校则是对孩子进行后天的引导和管理。
如果先天的土壤有了问题,那么后天的培养都会是零。
调查研究显示,农村家庭环境发生变化,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多数农村父母外出打工,都是爷爷奶奶在带孩子。
老人由于思想陈旧,对孩子溺爱,教育方法欠妥,甚至背离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方向。
很多老人只负责将孩子送到学校,而孩子的学业和德育教育则全权交给学校和老师。
这种对孩子放任式的家庭教育会导致学生的认知能力缺失,使孩子的认识和行为脱节,学校的教育理论便成了所谓的“空架子”,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