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毛概第三章教案首页
2018概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2018概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f2fc2102020740be1e9bf4.png)
第三,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在利用和限制資本主義工商業の過程中積累了一定の經驗。
初步開展の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實際上已成為對個體農業進行改造の最初開端。
土地改革完成後,剛剛從封建制度の剝削和壓迫下解放出來の農民,迫切希望繼續擺脫小農經濟の貧困和落後,他們自己有了組織起來の要求。建國頭三年,簡單協作の互助組、土地入股の初級社和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の高級社都有不同程度の發展。黨總結實踐經驗,認為這些互助合作形式,是引導農業向社會主義發展の適當形式。
(二)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及其理論依據
中國必須要走社會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社會要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這在民主革命時期已經明確。但是對於何時過渡?怎樣過渡?毛澤東和黨の其他領導人の認識經曆了發展變化過程。
【視頻】建國之初の經濟狀況
1.向社會主義過渡の設想
之一:先搞工業化建設,再一舉過渡
1951年前後,黨內大體形成了先用三個五年計劃搞工業化建設,再向社會主義過渡の共識。
政治特征:
與新民主主義時期三種不同性質の主要經濟成分相聯系,新民主主義社會の階級構成主要表現為三種基本の階級力量:一是工人階級,這是新民主主義國家の領導階級,工人階級對國家の領導通過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の領導來實現;二是農民階級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它們在國家政權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國人口の絕大多數,其中の農民階級與工人階級一起,構成新民主主義國家の階級基礎;三是民族資產階級,它是新民主主義國家政權中階級構成の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農民和手工業者の個體經濟既可以自發地走向資本主義,也可以被引導走向社會主義,其本身並不代表一種獨立の發展方向,因此,這三種基本の經濟成分以及與之相聯系の三種基本の階級力量之間の矛盾,就集中表現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個階級之間の矛盾和鬥爭。隨著全國土地改革の基本完成,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の矛盾逐步成為我國社會の主要矛盾。只有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必然使中國社會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の轉變。
毛概2018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2018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efc0065f7ec4afe04a1df67.png)
★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国这样一 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民 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主 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使学生懂得我国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 也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 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 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结
论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 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 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 社会。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在国内,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封建 主义的残酷剥削,再加上长期战争的破坏, 致使本来就很落后的国家经济,雪上加霜, 到处是一派百孔千疮的破败景象。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与解放前的历史 最高水平相比,农业产值降低两成以上;江岸 河堤常年失修,水旱灾情严重。工业产值降低 一半,工矿设备多被毁坏……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初步的设想: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 年时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10-15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 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 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 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 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 本主义。
2018版教材概论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课件
![2018版教材概论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aa7de9ce2f0066f53322dc.png)
1951年8 月,毛泽东在 罗瑞卿《关于 镇压反革命的 报告》上的批 示。
在全国政协一届 二次会议上,毛 泽东等委员起立 通过《土地改革 法》。
18
(2)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经济条件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为新民主主 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 经济基础。 建 国 初 期 国 营 经 济 的 构 成
政上 府海 中军 央Hale Waihona Puke 银会 行没 的收 命国 令民 党
告资南 本京 及军 敌管 伪会 战清 犯查 财没 产收 的 官 20 布僚
(3)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物质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 业大国,现代工业只占10%,根本不具备直接建立社会 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需要借 助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新民主主义 社会,大量发展公营和私营近代工业,奠定向社会主义 转变的物质基础。
——列宁
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 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 民主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6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 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 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 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 社会。
1949年10月—1952年6月—1956年底
14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 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 主要矛盾。
1949.10. —1952.底 人民大众 与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 义之间的矛 盾
1953. —1956.底 国内是无产 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矛盾, 国外是中国 与帝国主义 的矛盾
2018版毛概第三章
![2018版毛概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212fcebf0029bd64793e2c1f.png)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业者 的个体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 半社会主义经济 (领导地位)
陈云
“炒蒜”事件
由“蒜你狠”率队, 豆你玩,姜你军,不蛋定,药你死? 中国菜疯涨五成,CPI(消费者物价指 数)一路狂升。
谣盐事件
“食用碘盐可预防核辐射” “日本核泄漏出现的放射性物质 可能污染海水,没法再提炼盐” 。这种未经科学论证的谣言竟在 我国一夜之间引发了一场抢购食 盐的风波。谣言传播速度之快、 抢购市场影响程度之深令人吃惊
抗美援朝
PK
南朝鲜李承晚
北朝鲜金日成
志愿军官兵与朝鲜民众依依惜别
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志愿军伤亡50余万人次
主要任务:在进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
社会主义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民主主义社会
1840
1919
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52 1956 社会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1.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之一: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共识。
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 的。……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要想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 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毛概第三章 教案
![毛概第三章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b237f3a58da0116c1749c3.png)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通过介绍近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三大法宝等内容,以使学生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及重大意义,领会到:作为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结晶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2、正确认识中国革命“两步走”之间的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辨正统一关系。
3、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4、正确认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和相互关系。
计划学时: 6学时.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谁领导革命?领导谁进行革命?怎样领导革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理论。
广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中国近代的国情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前提: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身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性质和前途、对象和动力、纲领和路线、任务和目的等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式和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农民问题,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问题等等(第三章内容广义上内容)。
狭义——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是关于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前途等根本问题的科学理论。
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胜利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艰苦努力,不懈探索,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2018版毛概第三章教案首页
![2018版毛概第三章教案首页](https://img.taocdn.com/s3/m/1de82caf2b160b4e777fcf9f.png)
课堂教学设计首页
专业班级: 装饰系2017届 年 月 日
课 程
毛概
课程类型
理论
学 时
4
课 题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而提出来的一条正确路线,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
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的表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个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018版毛概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018版毛概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3ea0fbfd5bbfd0a795673ac.png)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高级社 55年底--56年底
75.6万个
初级社 53年底--55年夏
67万个
互助组 51年底--53年底
830万个
入社农户 96.3%
到 1956 年 底 , 全国入社农 户占总农户 的96.3%。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三种主要经济成分: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社会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方 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以企 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 他们在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 善照顾,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 资产阶级的目的。
1956年,荣毅仁经过 深思熟虑后,把自己 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 国家,为新中国的工 业振兴做出了卓越贡 献,赢得普遍的尊重, 曾任国家副主席。
——《毛泽东选集》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1953年12月,由毛泽东审阅通过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 力量把我国建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指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 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历史时期之所以必要,并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是由于: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 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二、我国有极其广 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 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它们。”
2018版《毛概》第三章
![2018版《毛概》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bf07bf4401f69e3143329430.png)
然
1950年浙江省杭县临平区土
性
改工作队带领农民进行分田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提 出 过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 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
渡 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时
期
建国初期民族资本的构成状况
总
路
线
的
20%
0.1%
70%
自愿 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平等互利。对于入社的耕牛、 互利 土地等生产资料实行合理作价、予以补偿的政策
典型 国家首先把办社积极性较高的贫下中农组织起来,帮助 示范 他们办好一批合作社,吸引农民自愿走合作化道路
国家 国家通过贷款、兴修水利、供应农机具等方式,为合作 帮助 社提供物质援助,帮助合作社克服困难,发展生产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 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我们现在能够而且应该把两种办法结合起来,一方面对 不文明的资本家无情地加以惩治;另一方面对文明的资本家, 对那些肯接受并能实施‘国家资本主义’,能精明干练地组织真正 以产品供应千百万人的大企业而对无产阶级有益的资本家谋求 妥协或向他们实行赎买。”
76%
京津沪等9城市有“五 毒”行为的工商业户
1953-1956年,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国内的 主要矛盾。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民族资产阶级 两面性
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 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民族资产阶级与 工人阶级的矛盾 也具有两重性
2018版《毛概》第三章
![2018版《毛概》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6e4e1f0ed1f34693dbef3e41.png)
总
路
线
的
20%
0.1%
70%
80%
必
然 性
工业资 本比重
500人以上 工厂比重
10人以下 工厂比重
手工性质 的工厂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
提 出
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过 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12 月 , 形 成 完 写入宪法
整表述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党在过渡 时期总路 线的完整 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 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七届二中全会 1951年前后 1952年9月
1953年
1954年7月
提出“稳步 党 内 大 体 中央书记处会 6 月 , 在 中 七 届 四 中
地由农业国转 形 成 了 先 用 议 上 提 出 用 10- 共 中 央 政 治 局 全 会 正 式 批
变为工业国, 三 个 五 年 计 15 年 时 间 基 本 扩 大 会 议 上 , 准 这 条 总 路
渡
时
期
总
路
线
的
必
然
性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
提 出
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8bde9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6.png)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第一篇: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懂得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及基本经验,深刻体会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教学重难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四、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基本内容毛泽东曾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
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本章分三节阐述了这一理论,主要分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并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2018年版毛概新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详细教学大纲设计
![2018年版毛概新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详细教学大纲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14ff4406c85ec3a87c2c5c9.png)
2018 年新版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详细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容、教学方法)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阐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通过阐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和涵,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实事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使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而认识毛泽东的一生为党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是革命的一生,其晚年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专题讲授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课堂辩论式教学法、小组研讨式教学法等教学重点: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
2.科学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1. 正确区别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
2.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教学容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P3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P3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P4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P6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P6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P11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14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论成果P14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P15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P16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进而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专题讲授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课堂辩论式教学法、小组研讨式教学法等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71e8f76b27284b73f24250d2.png)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949-1952年中国的主 要矛盾,为解决起矛盾 全国进行了土改、剿匪 和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
人民大众
地主阶级
国民党 残余 势力
帝国主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结论-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 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已居主要,但非社 会主义因素比重也较大,还需改造,但整体 是已属社会主义体系了。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对如何过渡的问题及路线的探索过程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提出 1953年6月提出,于12月完整表述—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 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次大会通过了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 议。毛泽东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事实上,在新民 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全国人民的拥护 下稳固地掌握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政府向农民 发放国家基 金贷款
图为初级农业生 产合作社以土地 入股多少和参加 劳动的数量质量 多少,对社员进 行粮食分配。
依靠贫农、下中农,
团结其他中农,
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
王凤英的父亲是地主, 她家也加入了合作社。
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 义国营经济。
2018版毛概 第4讲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018版毛概 第4讲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06117799b6648d7c1c746cb.png)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 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 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314页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我们现在能够而且应该把两种办法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不文明的资 本家,……无情地加以惩治;另一方面对文明的资本家,对那些肯接受并 能实施‘国家资本主义’,能精明干练地组织真正以产品供应千百万人的 大企业而对无产阶级有益的资本家谋求妥协或向他们实行赎买。”
——《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1918年),《列宁选集》第3卷,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1952年
国民经济得到较大恢 复
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基 本完成
经济、政治及社会面貌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第二阶段:
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向社会主义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全部问题在于农民跟谁走: 跟无产阶级走呢,还是跟资本家 走。无产阶级力求建成社会主义 社会。而资本家则说: ‘我们 回头吧,这样保险一些,别让他 们用什么社会主义来打扰我们了 ’。” —列宁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949—1952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的矛盾。
2018版 毛概 第三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2018版 毛概 第三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f3233c25580216fc700afdc7.png)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依据♣方法
♣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剥夺过去的“剥夺者”,使 被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变成人民的财产,可以通过暴力没收和 和平赎买的方式。
♣方法:和平赎买
(2)必要性♣可能性
♣必要性: 1)社会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2)民族资本主义的剥削性,破坏性逐渐显现出来。
♣可能性: 1)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2)中共与民资长期保持着良好的统一战线关系;
3)在政治和经济上,私人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有了依赖
(3)政策♣道路
农业合作化促进 了农业生产的发 展,兴修了许多 水利工程,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 这就增强了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
基本上保证了城 乡人民对农产品 的需求,也使农 民生活有所改善, 还为国家工业化 积累了资金
2、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针: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由小到大、由低 级到高级的具体三个步骤
♣政策:
对资本主义的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对资本家的政策:团结、教育、改造 ♣道路: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4)♣内容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在内容 上包括两个方面: 对企业的、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
企业、制 度的改造
和平改造
人的改造
自食其力的社 会主义劳动者
(5)♣步骤
第一步 初级形式 社会主义因素
2018版 毛概 第三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018版 毛概 第三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9537b2f30975f46527d3e1c7.png)
私营商业
1952年 42.6% 0.2%
57.2%
1956年 68.3% 27.5%
4.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政治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及 颁布实施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 度
阶级 关系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官僚资本主义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的社会 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帝国主义的势力被驱赶出中国大陆; 官僚资产阶级在大陆被消灭; 封建地主正在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民族资产阶级也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公 有制成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标志着我国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经济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
社会主义工业 国家资本主义工
业 资本主义工业
地主 富农 民族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
农民和个体劳动者
被消灭
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领导阶级 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知识分子
无产阶级与资产 阶级之间的矛盾
过去的革命
集中精力解决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 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 况之间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总的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农业合作化成功的主要经验有:第一,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二,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地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的束缚,在当时既能避免农村生产力的破坏,又使农民愿意接受,从而顺利地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第三,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指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后,中国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它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使全国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的生活,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重点提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有人认为,50年代搞改革取消了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70年代搞改革建立了非公有制经济,改造搞早了,改革是对改造的否定,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该正确认识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伟大意义
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深刻、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2)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和克服,相反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以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些基础上的继续前进。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个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地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所有制。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经验是:第一: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发生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从而使我国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二,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关于改造与改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
教学基本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复
习
思
考
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5、你怎么看50年代的改造与70年代的改革?
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文化上,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而提出来的一条正确路线,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
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的表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
学
反
思
3.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
史必然。因为:一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二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由当时国内主要矛盾决定的。三是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总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课堂教学设计首页
专业班级:装饰系2017届年月日
课程
毛概
课程类型
理论
学时
4
课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两翼,是要解决生产关系问题,解决所有制的问题,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方面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但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952年至1956年,土改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1)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