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措施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困境,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困境,找出对应的对策,使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更加顺畅和有效。

一、困境分析1.信息不对称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政府等权力机构往往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而普通公民却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来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决策。

这导致了公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被动性和局限性。

2.权力不对等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等权力机构通常拥有更大的资源和话语权,而普通公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他们很难将自己的声音真正传达给政府,更难以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3.参与渠道狭窄目前我国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渠道相对较为狭窄,主要依赖于政府主导的形式化参与模式,对于一些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来说,寻求参与的渠道相对受限,这也限制了公众对政策的监督和建议。

4.参与意识不强相对其他国家的公民,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意识相对较低,很多人对政策的决定和执行缺乏关注和参与。

这也制约了政策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二、对策建议1. 提升信息透明度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公开工作,扩大信息的披露范围和深度,使更多的信息能够为公众所知晓。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和便捷查询,提高公众对政策信息的获得和了解。

2. 增强互动平台政府可以建立更多的互动平台,与公众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对话和沟通。

通过建立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渠道,政府可以更多地征集和采纳公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 推动社会组织发展除了政府主导的渠道外,我国应当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可以给予这些组织更多的资源支持和话语权,扩大参与的主体范围,增加公众对政策的监督和建议。

4. 强化公民教育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应当共同加强公民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政治和政策的认知,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Ch i n a s c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l o gy R e v i e w
a I
公 众 参 与公 共 政 策 制 定 的 问题 及 对 策 分 析
樊 洁亚
( 西 安 理工 大 学马 克 思主 义 学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5 4 )
[ 摘 要] 当前 社 会形 势 下 , 合理 而有 效 的 公共 政策 成 为政 府进 行 事务 管 理 的关 键 因素 , 其 中公 共参 与 则成 为 公共 政策 逐渐 趋 于 制度 化 、 民 主化 的必 要 前提
和 首要保 证 。 因此 , 在 公共政 策 制定 及顺 利发展 过 程 中公众 参与 的作 用不 容忽 视 。 但是 , 在 公共 政 策制 定 中也会存 在相 关机 制 的不完 善及 公众 参与度 等 问题 , 因而 需要 提 出相 应 的改 进措施 , 以完善 公共 政 策参 与体 制机 制 , 启 发人 们 的全 新认知 , 从而 积极 营造 一 个和谐 的政治 民主 氛 围 。
共政 策 制定机 制运 行不 畅 、 公众 自身 参与 度较 低及 实现公 众参 与方 式 、 途径 的 单一 为公共政 策 的顺利制 定和发展 带来 了一定 的 阻力 , 进 而会存 在一些 不足 之
处。
策 制定 的参 与能 力显 得 尤为 重要 , 提升 能 力的 同 时会 使 国家 政策 更趋 于 民主
化、 法制 化 , 使公 众参 与逐 渐 向标准 化 、 公 平化 方 向发展 , 从 而有 利于 促进 公共
1 . 公众参 与公 共政 策制 定 的相 关机 制运 行呈 怠慢 态势 。 一直 以来 , 我 国公 共 政策 的制定 实行 一种 自上 而下 的单— 运行模 式 , 阻碍 了公 众参 与政策 制定相 关机 制的运 行和 完善 , 决 策主 体 的管理 和实施 往 往容易 忽 略决策 客体 的需 求 , 滋生傲 慢心 态 , 从 而使 公共政 策运 行过 程受 阻 , 民主 决策 在决 策制 定过程 中被 排斥, 并诱 发 出一 些腐败 行为 。 加之 公众 自身素质 的滞后 , 无 法第一 时 间掌 握足 够 的资 讯信 息 , 对公 共政 策 的管理和 制 定造成 一定 的局 限性 , 公 共政 策制 定及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_条件_困境与突破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_条件_困境与突破

理论探讨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 各相关学科均从自己的角度对公众参与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法学学者主要从保障公众知情权、实现行政法治的角度进行探讨,政治学学者则从保障公众的政治参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进行探讨。

本文主要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阐释,以求教于方家。

一、公众参与的概念关于公众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作者认为,公众是一个国家除直接掌管公权力以外的,作为国家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对象而存在的普通社会成员所构成的群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社会组织。

1公民是公众的主要构成部分,但公众不等同于公民。

居住在中国境内但不具有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可能成为公众。

政府工作人员、政治家虽然属于公民的范畴,但在一定情况下只能作为公众的代表而本身不能作为公众。

作为政治概念的人民,也有别于公众。

一国统治阶级的阶级异己分子不被看作人民,但却无疑是这个国家公众的一个组成部分。

“公众”和“公民”混淆,导致学术界“公众参与”(publicparticipation)与“公民参与”(citizen participation)混用。

实际上,“公民参与”强调参与者的“公民资格”和公民个人的参与;“公众参与”并不强调参与者的公民资格,同时更关注社会组织(利益群体)的参与。

因为“分散的、数量上众多的个体在保护其权利的战场上却往往显得不堪一击;很多时候,分散的大多数个体在制度框架设定的游戏中注定要成为‘悲怆的失败者”’。

2而且个人表达利益诉求的分散性,也无法使利益主体达成共识,去接近或影响决策层面。

“个体参与往往围绕个人利益或少数人的利益发生,其试图影响的也限于政府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政策或处理,而很少涉及方向性、路线性的问题”。

因此,将公众参与简单的归结为“直接民主”的范畴是不确切的。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摘要】公民参与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公民参与的意义入手,指出其可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增强政府的责任感和透明度。

然后分析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如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公众意见得不到充分反映等。

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包括公众意识、政府开放程度等,为了提高公民参与,可以采取措施如加强公众教育、建立有效的意见征集渠道等。

最后探讨公民参与的形式与途径,包括公民论坛、听证会等。

总结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可以建立更加民主、开放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促进公民参与。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公民参与,我国,问题,影响因素,措施,形式,途径,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公共政策的制定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不仅能够增强政策的民主性和合法性,更能够有效地促进政策的实施和落实。

深入探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对于进一步促进政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意义、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提高公民参与的措施以及公民参与的形式与途径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公民参与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2. 正文2.1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意义公民参与可以提升政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政策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和意见,而公民参与可以代表不同群体的声音,确保政策制定过程更加公正和全面。

公民参与可以增进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公民参与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受社会认可的政策措施,增加政策的执行力和长期持续性。

公民参与还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与信任。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共政策参与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公共政策的制定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而公民的参与则是保障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重要手段。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推动我国的公共政策参与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主要包括民主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民意见征集等。

政府也意识到公民参与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决策。

在实际操作中,公民的参与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

公民参与的主体狭窄。

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而普通公民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缺乏全面的社会参与,容易产生片面性和局限性。

公民参与的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公民参与主要通过公开听证、网上意见征集等渠道,但是这些方式往往无法真正达到公众的广泛参与。

尤其是在决策层面,公众意见更难以真正被采纳和反映在政策制定中。

公民参与的质量不高。

由于公众的参与意愿较低,很多时候只有一些利益相关者才会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导致了公众的普遍意见和想法无法得到有效表达和反映。

这也容易造成政策的失衡和偏颇。

二、困境的原因分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是政府制度和文化的障碍。

在我国长期的行政体制下,政府对权力的拥有和决策的独立性相对较高,而公民的参与权和表达空间相对有限。

这导致了公民参与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不足,形成了一种被动的政治文化。

是公民参与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

尽管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鼓励公民参与,但是具体的参与渠道和机制还不够完善。

很多时候,公民的意见很难被真正接纳和尊重,导致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是公民参与水平的不平衡。

我国的城乡差距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公民参与的程度和质量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1. 引言1.1 概述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和监督权利。

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意义愈发重要,因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公民参与不仅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民意,也可以提升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增强政府的决策效力和社会稳定性。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却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

一些公民对政策过程缺乏了解和参与意识,部分政策制定者也对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不够重视,导致公民参与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一些政策平台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也有待提高,对公众的信息获取和参与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从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旨在促进公民参与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度,实现民主决策和社会和谐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意义、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以及困境分析的详细阐述,旨在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促使公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推动我国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公正化进程。

在对策建议部分,将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方法,为解决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困境提供可行性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我国社会的民主发展,提升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效果,为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作出贡献。

2. 正文2.1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意义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和重要实践。

公民参与可以增强政策的合法性和代表性。

政府制定政策时,如果能够听取广泛的民意和建议,能够代表更多人的利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将更加得到人民的支持。

公民参与可以提高政策的质量和效果。

政府单方面制定政策可能会忽略一些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公民参与可以为政策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反馈,有助于政策更加科学和有效。

公民参与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民主体制建设之一。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公民参与,多次强调公民参与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是,我国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困境和障碍,这些困境和障碍既来源于政府和行政机构,也源自公众自身,本文将从政府和公众两个方面来分析具体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政府方面的问题1.对公众参与的态度不够积极政府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态度不够积极。

在有些部门甚至是有意忽视公民意见。

公众的意见未能被及时反馈和考虑,最终导致决策无法得到较大程度的支持。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应该树立公民参与的理念,提供更多机会让公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信息公开不够透明政府的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公众难以了解政府决策的过程和获得必要资讯,这限制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通过透明的沟通和公开的信息,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政策制定的过程与方向。

3.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相关的公共政策参与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通过这些条例,公众参与能力被限制。

政府应该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让公众参与合法化、规范化,真正发挥公众的力量。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主体是公众,但许多人对于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够重视,参与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重视公共政策的认识,让公众加强自己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公众参与方式不对公众对于参与方式的选择不足,主要还是传统模式,没有利用到网络、新媒体等现代技术的最大化发展。

因此,公众的意见、建议传递等方面有所欠缺。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当推动网络化、信息化的参与方式,同时也鼓励公众多参与线下公共面议、公民研究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民间讨论,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质量。

3.参与过程中的权利保护不足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不良的对待和打压,或在整个过程中所表达的观点、意见难被采纳,这都是过度控制和制约公民参与的一大障碍。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发布时间:2021-04-20T04:14:18.415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期作者:吴韬[导读] 为了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加深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程度成为了现代政府决策的迫切需要。

湘潭大学摘要:为了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加深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程度成为了现代政府决策的迫切需要。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不仅能够提高政策质量推动、政策执行,还大大锻炼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

值得注意得是,公民社会发展程度、价值观念、制度体制以及公民自身素质和能力也在限制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效果,所以应当从转变行政观念、培育公民社会、完善公民参与保障制度和落实政策主体决策责任入手,推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的程度。

关键词: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合作治理随着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我国行政体制也在朝着“服务型政府”、分权化、市场化等方向变革,以便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公共政策的质量。

同时,为适应不断扩大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政府缓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的公共政策必然要反映市场经济中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因此能否处理好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就成为了公共政策能否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如何保证公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得有效参与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价值(一)公民参与公民政策制定对政策本身的影响公共政策最本质的特征是公共性,它决定了政策受众的广泛性和影响的深远性,[1]因此政策内容应该充分体现民情民意,政策过程应提倡多元主体的平等对话协商,政策目标应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体现公共利益。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是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过程,也是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推进政策执行的过程。

1.体现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充分收集和正确处理好政策信息是政策制定的关键,信息量不足、信息质量差与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都可以导致政府决策失败。

然而,政府、公民个人、利益团体、大众传媒等多元主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相互交流信息、相互合作、彼此竞争,在集体选择的过程中为决策者突破信息孤岛,减少信息不完全带来的决策失败风险。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矛盾、推进社会进步而制定的规划、措施和行动。

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则是指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来参与政府决策与政策实施的过程。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既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体现。

然而,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参与难度大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获取困难,很多公共政策实施过程缺乏信息透明度,造成公民难以获取相关信息。

二是参与渠道不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般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主导,因此非官方渠道的公民参与往往受到限制。

三是参与机会不足,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主要是由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企业代表参与,而公民的参与机会是有限的。

解决策略: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力度,建立政策相关信息公开网站,信息完整、及时、公正、透明。

同时,政府还应鼓励第三方机构和社会组织加强参与,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和机会。

此外,政府应重视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公民参与制度,并设立公民咨询中心,为公民提供更好的参与平台。

二、参与意愿不足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意愿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公共政策影响范围大,公民往往无法看到自己参与的贡献和成果。

二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许多公民来说,参与公共政策实施的时间和精力是短缺的。

三是公共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资源和技术支持,许多公民对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专业性不太了解,因此缺乏参与意愿。

解决策略: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加强公共教育和舆论引导,提升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同时,政府还应该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公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公民参与的激励机制,为公民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三、参与效果不明显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政策参与过程中,公民发言权和议程影响力较为有限,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权力过于集中,政策往往缺乏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新时代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的困难及路径研究

新时代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的困难及路径研究

新时代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的困难及路径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壮大,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这些困难涉及到政策制定的专业化、公众参与的有序化、利益协调的多元化以及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化等方面。

在新时代,加强政策制定的路径研究,解决政策制定中的困难,是地方政府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可能的路径研究。

一、政策制定的专业化困难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到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中存在着专业化不足的困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研究机构不足,很多地方政府缺乏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导致政策制定缺乏科学依据;二是政策制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很多地方政府政策制定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三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的决策参与者,导致政策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解决政策制定的专业化困难需要地方政府加强相关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

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引入有关专家学者,加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地方政府可以加大对政策制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水平。

地方政府需要建立健全决策参与者的专业化行政机制,提高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公众参与的有序化困难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

很多地方政府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存在着有序化困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众参与主体不清晰,导致公众参与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二是公众参与程序不规范,导致公众参与过程缺乏秩序性和可控性;三是公众参与效果不明显,导致公众参与缺乏实效性和影响力。

解决公众参与的有序化困难需要地方政府加强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地方政府可以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和方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政策制定,使公众参与能够形成系统性和连贯性。

地方政府需要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规范,确保公众参与过程的有序性和规范性。

如何提高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度

如何提高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度

如何提高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度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涉及到广大公民的权益和利益,因此,公众参与度在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度,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建立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一个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是提高公众参与度的基础。

政府应当建立公开决策的制度,如发布决策草案、公众听证会等,以便公众能够了解政策的背景、目标以及可能的影响。

政府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电视台等渠道向公众传达政策信息,并及时回应公众的关注和提问。

二、提高公众意见的被采纳度公众只有在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和采纳时才会更积极地参与。

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应该尊重公众的意见,并对其提出的建议进行认真考虑。

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向公众解释政策制定的具体考量和原因,增进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三、促进公众教育和参与能力的提升公众参与度的提高需要公众具备一定的参与和表达能力。

政府可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机会,帮助公众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知识和流程。

此外,政府还可以建立公众意见征集平台,鼓励公众就相关议题进行讨论和提出建议,从而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四、加强公众与政府的沟通与对话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是提高公众参与度的重要环节。

政府可以建立更多的沟通平台,如定期的公众会议、座谈会等,以便公众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关切和意见。

政府也应该及时回应公众的疑问和反馈,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

五、推进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是提高公众参与度的关键。

政府应该积极公开政策制定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公众提供决策的依据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如开放数据平台,将政策信息和数据以更加便捷的方式提供给公众,从而拉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总之,提高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度需要政府与公众携手合作。

政府需要建立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尊重公众意见,并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与对话。

同时,公众也需要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浅析转型期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与对策

浅析转型期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与对策

浅析转型期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与对策【摘要】在转型期的社会中,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成为一种重要的机制。

公民参与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问题和民众参与意识薄弱等。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引导和角色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加强民众意识教育。

只有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以及强化民众意识教育,才能有效解决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推动社会向更加民主和公平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转型期、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困境、对策、政府角色、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民众参与意识、政府引导、信息公开、民众意识教育。

1. 引言1.1 转型期的特点转型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特定特点和特殊性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转型期的特点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社会变革的紧迫性和不确定性、政治体制转型的复杂性和困难性、经济结构转型的艰巨性和风险性、文化观念转型的多样性和冲突性等。

转型期的社会转型通常是由外部或内部的压力和矛盾所引发的,因此变革的紧迫性和不确定性较大。

社会各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文化认同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转型期的政治体制转型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

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建立、民主意识的培育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由于旧体制的影响和利益格局的复杂性,政治体制转型的进程常常受到各种困难和阻力。

转型期的特点使得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更加复杂和困难,同时也给公民参与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要解决这些困境,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2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公民参与可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民主性。

在民主社会中,公民的参与是政治决策的基础,通过广泛的参与,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意和需求,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公民参与可以增强政策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与对策诠释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与对策诠释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与对策诠释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可以提高政策的质量,提高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度,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政策的执行。

然而,在实践中,公民参与政策往往面临许多障碍和困境,这些困境不仅来自于政府部门,还包括公民自身的困境。

本文将探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和对策,以期有助于建设更加民主和开放的政治环境。

一、政府层面的困境1、信息不对称政府对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拥有的信息比公民更加全面和深入。

这样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政府更容易“把关”,而公民的参与则会受到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参与公民往往难以获得实际的“门票”,更不用说进行独立的判断和辨别。

对策:政府可以通过透明、公开的信息披露来减少信息不对称。

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公开和透明,让公民了解政策的过程、规划、预算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参与公共政策。

2、公众参与的场所和机构不足政府往往设有专门的外交机构和顾问团队,而公民往往只能通过各种途径联系政府来参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和权限会导致政策参与公民参与的难度和效果受到局限。

对策:政府可以增加和扩大公众参与的场所和机构,例如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设立专门的公聚场所,设立公民委员会和公众咨询委员会,提供全国性的公共讨论和交流平台,为公民参与政策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机会。

3、决策过程中的阻力在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阻力和阻挡声音。

这些声音不仅来自于政府内部,也来自于各类利益集团和民意团体。

这些阻力不仅会造成政策的延迟,还可能导致政策实施的缺乏动力和效果不佳。

对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透明、公开的政策决策和实施规则来避免和化解阻力。

政策决策和实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有序的调查和讨论,并在政策制定、实施的各个环节向公民披露和共享信息。

二、公民层面的困境1、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流程公民在基层组织和流程方面经常无法形成有效的组织和流程,从而无法更好地发挥公民参与政策的作用。

公共政策领域的主要挑战和应对策略

公共政策领域的主要挑战和应对策略

公共政策领域的主要挑战和应对策略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针对特定问题或社会需求制定的方案和执行措施。

在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着各种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政府和相关利益方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一、挑战一:复杂的社会需求与资源分配压力在一个多元化和复杂的社会中,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着复杂的社会需求和资源分配的挑战。

不同群体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各不相同,政府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公正的分配。

此外,需求的动态变化也给政策制定带来挑战。

应对策略:1. 建立科学决策机制:政府需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以便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能够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并依据数据和专业知识进行决策。

2. 加强社会参与:政府可以通过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和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以了解各方的需求和关切,从而制定更加全面和公正的政策。

3. 加强资源管理与分配:政府需要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分配,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挑战二:政策执行与监管困难公共政策不仅需要在制定阶段考虑到各种因素,同时在执行阶段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政策的执行需要政府机构具备执行力和监管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政府往往难以有效地执行政策并进行监管。

应对策略:1. 建立健全的政策执行机制:政府应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的政策执行机制,明确责任分工,优化协调机制,提高政策执行效果。

2. 加强监督与评估:政府需要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政策的监管也需要加强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3. 提高公众参与: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众的监督和舆论压力,促使政策能够更好地执行。

三、挑战三:政策评估和调整的不足公共政策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评估和调整。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政策评估和调整的机制和方式存在不足,导致政策的效果和适应性不佳。

应对策略:1. 建立健全的政策评估机制:政府应建立起健全的政策评估机制,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分析,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信息透明度。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部门在信息披露上存在不足,公众难以获得充分的政策信息,难以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和考虑因素。

这使得公民参与政策讨论和决策的能力受到限制。

第二,决策权集中。

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往往由政府部门主导,决策权集中于少数决策者手中,公众意见往往只起到次要的参考作用。

这种决策权的集中导致了公众对政策的影响力有限,难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作用。

参与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有一些法律法规和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如听证制度和征求意见制度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公众参与的途径有限,难以广泛参与政策讨论和决策;公众参与的意见被政府部门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忽视或不予采纳,导致公众对参与的积极性和信任感下降。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促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一是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政策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及时向公众披露政策制定的背景、目的、过程和结果等信息,同时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扩大信息传播的渠道,让更多的公众能够了解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决策机制。

政府可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包括行业组织、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等,形成多元参与的机制。

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倾听和尊重公众意见,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开展听证会等形式,与公众进行广泛的沟通和讨论,确保公众能够有效参与决策过程。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

在法律法规和制度上,应明确公众参与的原则和程序,规范相关机制和程序的实施。

对政府部门不予采纳公众意见的行为应进行监督和约束,确保公众参与能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四是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能力建设。

政府可以利用社会组织等渠道,加强对公众参与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力和素质。

政府也应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的支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到政策讨论和决策中。

刍议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对策

刍议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对策

刍议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对策本文针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对策:要转变公众及政府官员的观念;加快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建设;完善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大力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

标签:公共政策制定;公众参与;问题;对策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参与意识淡薄“在我国,行政决策权利的运行倾向于自上而下的单向化,而忽视了公众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机制。

”由于历史上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得统治者在决策权力的架构中,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公众则很难拥有决定权,甚至为了在政策执行中寻求利益保护而转向寻求“关系网”,对政府做出的任何决策都无条件的服从。

而政府与公众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造成了决策没有做到真正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政府做出的决策不清楚公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故难以满足公众的需要,政府的这种行为挫伤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长此以往,公众会认为制定政策仅仅是政府官员、上层领导者的事情,与自身无关。

导致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造成公众参与冷漠。

2、公众参与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建立了一系列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公众参与提供了法律保障。

如:《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十章规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公众及社会团体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造成参与途径的缺失,参与方式形式化,浮于表面。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公民参与的程序缺失、参与的法律保障不足,放大了行政自由裁量的空间,使得公众参与的随意性很大,缺乏统一的标准。

此外,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如何惩处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公众的维权意识薄弱导致公众的参与权利得不到具体的法律保障,即使公众的参与权受到侵犯,也得不到法律的救济,无从追究。

3、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在我国,从2008年1月起实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政府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形成”。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

问题,并在此基拙上对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和 参与方式进行创新,以形成一种实质性而非形式上的
公 众参 与 。 关键词 : 会共政 策制定
公 众参与
困境
创新
公共 政策是政府 对社会公 共利 益进行选 择 、 综合 、 分 配和落实的过程 中所制定 的行 为准则 。 公共 政策 的 川 公 共 性 是 说 在 政 策 过 程 中 “ 会 公 众 ”所 扮 演 的角 社 色— 公 众 以各 种方式 和途径 广泛参与政策制 定 , 以
7 8
经济结构 , 导致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的多元化 , 促进 了公 民利 益 意识 和 自主 意 识的形成 ,为 了维 护 自己 的利 益 , 民必然 要求 表 达 自己的利 益愿 望 , 问 和 公 过
四分之一 , 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 这是不可忽视 的问题。在现实政治生活中, 公民参与政治的能力低, 同文化素质低有关。从理论上讲, 政治意识 、 法律意识 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 作为同属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的组成部分 , 它直接受到文化素质 、 文化水平 的制约和
参与与 自己利益关系密切 的公共政策过程 ,甚至就
某 些 利 益 关 系 重 大 的 问 题 向政 府 施 加 压 力 。在 市 场 经 济条件 下 ,政 府 必 须 学 会 与公 众 协 商一致地处 理 公共 政策 的艺 术 ,公 共 政策 系统也 必须 顺应这 个 变 化 而加 以改 善 。 二、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 1.我 国奋众参与公 共政 策制定的 果道较 少 一公 民对 政策 制定 的参 与途径应 是 多种 多样 的 。从 西方 国家的成功经验看 , 立法听证会 、 行政听证会 、赛 “ 博” 等方式 , 对公 民直接参 与政策制定过程起 到了积极 作用 。 目前 ,我 国公 民参 与公共政 策过程 的正式渠道 有 : 人 民代 表大会 和政 治 协 商会议 , 过选举 人 民代 表 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措施内容摘要: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由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所决定的。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于实现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化,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政治认同感,加强社会监督,克服权力腐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分析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必要性和作用、面临的困境,并就解决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决策民主化。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众参与困境措施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众参与已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由于公共政策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必然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参与。

在现代政治制度和行政决策体制中,政府不能不对公众所认同的公共利益加以重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公众作为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的意识和要求也随之增强。

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与意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引导公众有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推进政策民主化、科学化,提高决策水平,已成为现代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分析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对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有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对于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共性和执行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还存在着诸如机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组织化和制度化水平较低的困境与挑战。

因此,必须通过培育公民文化、构建制度体系,来提高公民政策参与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结构,优化公共政策的过程和效能。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实质是公共权力机关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公众参与的功能表现在:(一)公众参与为社会公众表达利益提供了平台,为保护其合法权益创造了条件。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按照某种标准和条件整理论点,公平地听取各方意见,在使当事人可以理解或认可的情况下作出决定。

”使政策制定主体获得了更加全面的信息的同时,增强了公共政策的公众价值导向性。

(二)公众参与有利于在政策制定主体和公众之间形成共识,增强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因为“参与决策的人们更有可能支持那些制定与执行那些决策的机构。

”并且“善治有赖于公民的自愿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缺乏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

”(三)公众参与有助于约束政府权力,加快市民社会的构建。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使行政权力从“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中退出,建立有限政府,还权于社会。

公众有效参与政策过程是培养其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基本途径,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体现和社会制约政府的最直接方式。

(四)公民参与可以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

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有赖于翔实可靠的信息和完善的程序。

公共政策过程实际上是把社会上各利益表达输人决策系统中将其转化为政策输出的过程。

任何一种社会要求变为政策的前提是将其转化为政策问题,提上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议事日程,成为“政策议程”。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和利益要求的多样化,决策中枢面对纷繁复杂的利益要求,发现并确认政策议程并非易事,其中,难度最大的莫过于获取信息的充分性和准确性。

因此,公民的参与和监督有利于完善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从而确保公共政策的科学性。

(五)公民参与可以提高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公共决策主体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公共利益时,可能代表公共利益,也可能夹杂个人利益;可能代表某一群体的利益,也可能忽略另一群体的利益;可能重视长远利益,也可能侧重眼前利益。

为了解决决策中的价值冲突,并防止决策主体的自利倾向,就需要公民参与公共政策。

公民的参与能保障自身合法利益不受侵害,能更有效地使决策者趋于理性,保障公共政策的公共价值目标。

这主要通过对已纳人公共行政过程的政策问题,在具体方案设计时出谋献策,而决策机构在决策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与公民对话并吸纳公民的建议,从而确保政策的公共性。

(六)公民参与可以提高公共政策的民主性。

公共政策的民主性,就是要使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社会公众在政策过程中反映他们的意愿、要求和主张,尽可能地体现民众的利益,使政策的各个程序都接受公众的批评、建议和监督。

现代公共政策过程不仅是一个关系政策是否科学的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关系社会利益如何分配的政治过程。

公共政策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如果把公众排除在政策过程之外,剥夺了公民政治参与权,公共政策就难以维护民众利益。

因而,完善的公共政策过程就是让所有的政策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追求自己利益,把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和主张融人政策过程,以实现控制和说服对方的一种途径。

(七)公民参与可以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力。

科学的政策方案只有通过政策执行才能变成现实。

公民参与使社会公众对政策合法性予以确认,对政府的信任感大大提升,从而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推动政策的执行,减少政府推进政策执行的成本投人,大大提高了政策的执行效力。

随着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意识的增强和政策分辨能力的提高,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八)公民参与可以提供公共政策的调整依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政策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知其完善与否和作出正确的调整修改。

二、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的困境在我国,公众参与政策过程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推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公共政策民主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相继建立并完善村民(居民)自治、政务公开、听证会等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扩大公民有序的民主参与,推动公共政策民主参与机制的初步建立。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公共政策民主参与机制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现行参与制度安排的缺失,参与程序的非规范化,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公众自身状况及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引发的参与无序等,使当前我国公众参与政策过程面临一系列困境。

公众参与政策制定还带有一定的幼稚性、随意性和被动性,公众参与的途径尚未得到真正的实现。

1、受现有物质文化条件限制,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程度仍很低经济是一定社会的现实基础,它制约着政治参与的发展。

正如亨廷顿所说:“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

”经过近三十年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发展,物质基础日益雄厚,但我国仍是一个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及受其制约的教育科学文化状况,客观上限制了公众有效地参与政策过程。

从量上看,能经常性地参与政策制定的公民数量仍很少,参与的次数和频度也较低。

从质上看,随着社会和政治实践的发展,不可否认,许多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动机已从纯粹关心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到关心国家大事,且参与的方式和手段增多,自主性参与的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但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参与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问题性参与,且多处于自发状态,动员性参与仍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绝大部分公众还未能把参与政策过程作为一种目标来追求或者至少是当作目标之一来追求,而是把参与当作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

2、政策信息资源封闭,公众缺乏知情权公众参与必须具备相关的公共事务的知识与信息。

有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或遭受某些利益集团的压力,一些政府部门不愿公开有关政策的详细信息,使那些原本都应当向公众公开的文件被列入保密范围。

公共政策信息资源封闭,使政策信息的不对称和渠道不畅,造成公众或政策对象不能准确理解政策的价值目标,缺乏对政策的认同感,从而不能对政策制定或政策调整发表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使公众参与的热情和效力大大降低,从而进一步影响政策的实施。

3、公众参与缺乏健全的制度程序保障公众民主权利在法律上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这种权利在事实上的实现,只有在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健全的情况下,才有行使权利的可能性。

我国现行法律对公众的参与权虽有相关规定,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也很明确,但除民意代表制制度化程度较高外,其他参与体制的制度化程度却较低,公众缺乏可以依据的法律规则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决策施加影响。

在我国,行政决策权力运行倾向于自上而下的单向化,忽视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和沟通协商。

民意表达机制是公众参与的重要渠道,行政决策权力的单向化运行阻碍了民意的自下而上的表达。

4、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缺乏相对的资金保障目前,公众参与政策制定中,政府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认知能力,有关政策的专业术语,特别是技术术语,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是不熟悉的,这就需要有专业人士来充当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翻译。

再者,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必定会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在某些费用上,如误工费、旅途费、通信费等。

上述两点都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

否则,政府很难与公众进行流畅的沟通,也会使一部分公众因贫困而付不起参与的费用。

然而,到目前为止,政府尚未预备这部分资金来保障公众的参与。

5、忽视公众对政策制定的参与作用目前,某些政府官员凌驾于公众之上和为民做主的观念比较浓厚,把制定政策看作是政府的事,是自己的事,无视公众的参与。

还有一些政府官员往往只重视公众形式上的政治参与局限于对民意代表、官员的选拔和监督上,相反,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另外,政府决策机构由于片面强调“职业化”、“专业化”、“精英”治国,从而导致政府治理中的公共精神被否定,公众在政策制定中的主体地位被削弱。

三、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完善措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程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和政策科学研究程度的重要标志。

完善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要旨不仅在于改善我国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更在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我国决策民主化。

因此,要想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推进公众参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提高公众的素质,大力培育公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公众具有参与政策制定的能力首先就是要培养公众的素养,就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中国相当一部分公众的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参与政策制定的能力,所以科教仍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公众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素质达到某一程度,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才有可能。

再进一步,使公众能真正参与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去,就必须以培养公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为前提,增强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