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雷接地设计规范
防雷接地规范标准

防雷接地规范标准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防雷分类 (3)第三章措施 (5)第一节一般规定 (5)第二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5)第三节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8)第四节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13)第五节其它防雷措施 (14)第四章装置 (16)第一节接闪器 (16)第二节引下线 (17)第三节接地装置 (18)第五章接闪器 (19)第一节接闪器选择 (19)第二节接闪器布置 (19)参考资料 (19)第一章总则第条为使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防雷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指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第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天线塔、共用天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
第条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基础上,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
第条建筑物防雷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防雷分类第条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第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导电体)。 接地的两种结构型式:
A型(单独的水平/垂直接地体) B型(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或围绕建筑物的环型人 工接地体)
接地分析(1)
l 接地电阻是表征接地体向大地泄散电流的一个基本 物理参数,在接地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l 地分为保护性接地、功能性接地和重复接地。
l 影响接地电阻的主要因子:
l
影响接地电阻的最重要因素是接地电极周围
大地的电阻率,次要因子是接地电极的形状和尺寸
。
l 接地电阻的估算方法:
l
R=0.5ρ/ A
l
其中,A为建筑占地面积(m2)
l
ρ为土壤电阻率(Ω·m)
A型接地分析
1.不少于2个接地极 2.在土壤电阻率很低, 接地电阻很容易低 于10Ω时, 无 其他要求 3.土壤电阻率较高, 接地电阻不易达到 10Ω以下时, 对各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体有 一长度要求。
闪击击在大地或其上突出物( 例如,建筑物、防雷装置、户
2 术语
6.外部防雷装置 :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注 :外部防雷装置完全与被保护的建筑物脱离者称为独立 的外部防雷装置, 其接闪器称独立接闪器。
7、内部防雷装置: 由防雷等电位连接和与外部防雷装置的间隔距离组成。
8、接闪器: 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 面、金属构件等组成。
③ 换土。
l
④采用降阻剂。
接地分析
在高频(如1MHz)下, Ω=Rf+2πfL 很大,接地线成了天线 问题一: 环路感应出高电位
Uoc/max=μ0b l H1/max/T1 问题二: 引下线长度为干扰频率的波长λ的λ/4或奇数位时产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规范要求与设计原则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规范要求与设计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安全需求的不断增加,建筑物防雷和接地系统的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规范要求和设计原则,以确保建筑物和其内部设备的安全性。
Ⅰ. 规范要求1. 防雷系统的规范要求建筑物防雷系统必须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规范要求,例如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等。
以下是建筑物防雷系统的一些常见规范要求:(1)防雷保护等级:建筑物的防雷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用途确定相应的防雷保护等级,以确保其能够承受雷击冲击。
(2)外部闪电保护:建筑物的防雷系统应具备外部闪电保护能力,包括安装避雷针、避雷网或避雷带等,以将雷电能及时引导到接地系统。
(3)内部线路保护:建筑物内部线路应设有合适的防雷装置,以防止雷击对建筑物内部设备的损害。
2. 接地系统的规范要求建筑物的接地系统是防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要求如下:(1)接地装置的选用:建筑物的接地装置应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能,并能够有效将雷电能引导入地,采用适用的接地装置材料和接地引下线。
(2)接地电阻的要求:建筑物的接地电阻应符合国家或地区的规范要求。
通常,建筑物对地电阻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以保证接地系统的有效性。
(3)地埋深度要求:建筑物的接地电极的埋深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一般情况下不应小于规定的最小深度,以确保接地装置能够达到预期的防雷效果。
Ⅱ. 设计原则1. 建筑物特点的考虑在设计建筑物的防雷与接地系统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特点,包括建筑物的高度、形态、材料等。
建筑物的高度和形态将直接影响防雷系统的设计,例如高层建筑可能需要更多的避雷装置和接地电极来提高其防雷能力。
2. 安全保护与可维护性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设计应注重建筑物和其中设备的安全性,并考虑系统的可维护性。
合理布局不同部分的接地装置和避雷装置,确保其易于检修和维护。
3. 技术的综合应用在设计防雷与接地系统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相关技术手段。
例如,采用先进的雷电探测技术,可以使系统能够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降低雷击的危害。
防雷接地规范

防雷接地规范
防雷接地规范通常是指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要符合国
家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防雷接地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以
下为一般的防雷接地规范:
1. 国家标准:中国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接地装置工程技术规范》(GB 50057-2010)规定了建筑物防雷接地装置的设计和施工要求,包括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和质量验收等。
2. 设计要求: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统应按照其结构和用途的不同确
定接地体的数量和布置,接地体的埋设深度应符合要求,而且应与
建筑物主体接地系统连接牢固。
3. 施工要求:接地体应选择导电性好、稳定性高的材料,如铜、镀
锌钢等,施工中要保证接地体与土壤的充分接触,并且接地体的连
接应牢固可靠。
4. 耐受电流能力:防雷接地系统应能够承受可能引入的大气放电过
电流,其耐受电流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5. 温度和湿度要求:防雷接地系统的材料和接地体应能够在不同的
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导电性能,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
总之,防雷接地规范是为了确保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统能够良好地起到防雷保护作用,减少雷击对建筑物及其设备的危害风险。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规定,防雷接地规范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的要求还需参考当地的相关规范。
防雷接地规范(1)

防雷接地规范1. 引言防雷接地是指通过合理设计和设置接地装置,降低设备和结构受到雷电侵害的能力。
防雷接地规范是为了确保接地装置能够有效地保护设备和结构免受雷击的影响而制定的。
2. 规范要求2.1. 设计原则防雷接地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安全性原则:确保接地装置能够有效地分散和耗散雷电击中的能量,保护设备和结构免受雷击伤害。
•合理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设计合适的接地装置,避免过度或不足的接地。
•可靠性原则:确保接地装置的连接和接地电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故障和维修的可能性。
•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安全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设计、建设和维护成本。
2.2. 设备和结构类别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将设备和结构分为以下几类,并根据设备和结构的重要性和敏感性确定相应的防雷接地措施:•类别 I:高重要性、高敏感性设备和结构,如通信系统、计算机设备等。
•类别 II:中等重要性、中等敏感性设备和结构,如工业设备、医疗设备等。
•类别 III:一般设备和结构,如常规建筑、室外设备等。
2.3. 接地装置设计与设置2.3.1. 设计原则在设计和设置接地装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接地电阻要求:应根据设备和结构的类别确定接地电阻的要求,一般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0 欧姆。
•接地装置的数量和布局:应根据设备和结构的大小和形状,合理选择接地装置的数量和布局。
对于大型设备和结构,应考虑增加接地装置的数量,确保接地的均匀性和有效性。
•接地装置的材料和尺寸:应选择导电性能好、耐腐蚀性强的材料制作接地装置,并根据接地装置的位置和周围环境确定合适的尺寸。
2.3.2. 接地装置的种类根据设备和结构的类别和需求,常见的接地装置种类包括:•接地极:用于大型设备和结构的接地,通常由铜或铝制成,埋设在地下。
•接地网:用于建筑物和小型设备的接地,由多个接地极通过导线连接组成。
•接地带:用于接地技术要求较高的设备和结构,通过设置导电材料较多的接地带来提高接地效果。
防雷接地规范

防雷接地规范防雷接地规范是指建筑物、设备设施等在进行接地设计和施工时应遵循的相关规范和标准,旨在确保接地系统能够有效地排除雷电产生的电流,保护人身安全和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一、选择适当的接地方式1.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接地方式,如单点接地、多点接地或组合接地等,以保证接地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二、接地导体的选材与安装1.接地导体应选择优质的铜材或镀锌钢材,导体截面积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2.接地导体应埋设在地下深度不小于0.6m的接地基座中,导体与基座的连接处应严密可靠。
三、接地体的设置1.建筑物的接地体应设置在离建筑物外边缘1m以外的地方,距离应足够远,以防止雷电直击建筑物。
2.接地体的设置数量应充足,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确定接地体的数量和布局。
四、接地系统的连通性1.接地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连通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接地导线的连接应牢固可靠,排除接地系统中的任何断路情况。
2.接地体、接地回线和接地导线的连接处应采用专用接地夹等连接件,确保接触良好。
五、接地系统的维护与检测1.定期对接地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排除损坏、腐蚀等情况,保证接地系统的正常运行。
2.接地系统应定期进行电阻测试,确保接地电阻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六、设备设施的接地保护1.对于易受雷击的设备设施,应在其周围设置专用的接地装置,以提供有效的防雷保护。
2.对于需要进行防雷保护的设备设施,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置接地装置,确保设备设施的接地电阻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七、建筑物内部的防雷设施1.建筑物内部的电气设备应设置有效的防雷综合保护装置,以保护设备的安全运行。
2.建筑物内部的金属管道、制气管道等设备应与接地系统连接,以防止雷电对这些设备产生的危害。
总之,防雷接地规范是保证建筑物和设备设施在雷电发生时能够及时排除雷电产生的电流,保护人身安全和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的重要规范。
建筑和设备设计者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确保防雷接地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doc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施行日期:1994年11月1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建筑物(含构筑物, 下同)防雷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无线塔、共用无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第1.0.3条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基础上,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第1.0.4条建筑物防雷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第二章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第2.0.1条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第2.0.2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二、具有0 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 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第2.0.3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五、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六、具有2区或Ⅱ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七、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八、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九、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注:预计雷击次数应按本规范附录一计算.第2.0.4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三、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四、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五、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六、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 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第三章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第一节一般规定第3.1.1条各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雷电感应的措施.第3.1.2条装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 在防雷装置与其它设施和建筑物内人员无法隔离的情况下,应采取等电位连接.第二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第3.2.1条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应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及风帽、放散管等突出屋面的物体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架空避雷网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5m×5m或6m×4m.二、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的管口外的以下空间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当有管帽时应按表3.2.1确定; 当无管帽时,应为管口上方半径5m的半球体.接闪器与雷闪的接触点应设在上述空间之外.有管帽的管口外处于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空间表3.2.1┌─────────┬──────┬─────┬─────┐│装置内的压力与周围│排放物的比重│管帽以上的│距管口处││空气压力的压力差││垂直高度│的水平距离││ (kPa) ││(m) │(m) │├─────────┼──────┼─────┼─────┤│<5│重于空气│1│2│├─────────┼──────┼─────┼─────┤│5~25│重于空气│2.5│5│├─────────┼──────┼─────┼─────┤│≤25│轻于空气│2.5│5│├─────────┼──────┼─────┼─────┤│>25│重或轻于空气│5│8│└─────────┴──────┴─────┴─────┘三、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当其排放物达不到爆炸浓度、长期点火燃烧、一排放就点火燃烧时,及发生事故时排放物才达到爆炸浓度的通风管、安全阀,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可仅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可仅保护到管口.四、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五、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图3.2.1), 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得小于3m:1.地上部分:当hx<5Ri时,Sa i≥0.4(Ri+0.1hx) (3.2.1-1)当hx≥5Ri时,Sai≥0.1(Ri+hx) (3. 2. 1- 2)2. 地下部分:Sei≥0.4Ri (3.2.1.3)式中Sa1一空气中距离(m);Se1——地中距离(m):Ri—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支柱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Ω);hx--被保护物或计算点的高度(m).图3.2.1防雷装置至被保护物的距离六、架空避雷线至屋面和各种突出屋面的风帽、放散管等物体之间的距离(图3.2.1,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3m:1. 当(h+l/2)<5Ri时,Sa2≥0.2Ri+ 0.03(h+l/2)(3.2.1-4)2. 当(h+l/2)≥5Ri时,Sa2≥0.05Ri+0.06(h+l/2) (3.2.1-5)式中Sa2--避雷线(网)至被保护物的空气中距离(m):h一一避雷线(网)的支柱高度(m):l——避雷线的水平长度(m).七、架空避雷网至屋面和各种突出屋面的风帽、放散管等物体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3m:当(h+l1)<5Ri时,Sa2≥1/n〔0.4Ri+0.06(h+l1)] (3.2.1-6)当(h+l1)≥5Ri时,Sa2≥1/n〔0.1Ri+0.12(h+l1)] (3.2.1-7)式中l1--从避雷网中间最低点沿导体至最近支柱的距离(m):n--从避雷网中间最低点沿导体至最近支柱并有同一距离l1的个数.八、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应有独立的接地装置,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适当增大冲击接地电阻.第3.2.2条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钢屋架、钢窗等较大金属物和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等金属物,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24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士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并应每隔18-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二、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30m;交叉净距小于100mm时,其交叉处亦应跨接.当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对有不少于5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 可不跨接.三、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与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的接地装置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五款的要求.屋内接地干线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第3.2.3条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止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低压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在人户端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当全线采用电缆有困难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和铁横担的架空线,并应使用一段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其埋地长度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15m:l≥2√ρ式中l--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理于地中的长度(m):ρ--埋电缆处的土壤电阻率(Ω·m).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尚应装设避雷器,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二、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距离建筑物100m内的管道,应每幅25m,左右接地一次, 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20Ω,并宜利用金属支架或钢筋混凝士支架的焊接、绑扎钢筋网作为引下线,其钢筋混凝土基础宜作为接地装置.埋地或地沟内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亦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第3.2.4条当建筑物太高或其它原因难以装设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避雷网时,可将避雷针或网格不大于5m×5m或6m×4m的避雷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直接装在建筑物上,避雷网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一、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二、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2m.三、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二.三款的要求.四、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到环上.均压环可利用电气设备的接地干线环路.五、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所有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相连,此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之用.六、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尚宜按以下方法敷设:1.当土壤电阻率P小于或等于500Ω·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半径√A/√π大于或等于5m的情况,环形接地体不需补加接地体; 对等效圆半径√A/√π小于5m 的情况,每一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体或垂直接地体.当补加水平接地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lr=5 - √A/√π (3.2.4 -1)式中lr--补加水平接地体的长度(m):A——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mz).当补加垂直接地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lv=(5-√A/√π)/2(3.2.4 - 2)式中lv--补加垂直接地体的长度(m).2.当土壤电阻率P为500Ω.m至3000Ω.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会大于或等于m的情况,环形接地体不需补加接地体; 对等效圆半径√A/π小于(11ρ-3600/380)m的情况,每一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体或垂直接地体.当补加水平接地体时,其总长度应按下式确定:l=((11ρ-3600)/380)-√A/π (3. 2. 4 -3)当补加垂直接地体时,其总长度应按下式确定:lv={((11ρ-3600)/380)-√A/π}/2 (3. 2. 4 -4)注:按本款方法敷设接地体时.可不计及冲贞按地电阻值.七、当建筑物高于30m时,尚应采取以下防侧击的措施:1.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没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2.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扦、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八、在电源引入的总配电箱处宜装设过电压保护器.第3.2.5条当树木高于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 树木与建筑物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5m.第三节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第3.3.1条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 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井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相互连接.第3.3.2条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烟囱等物体, 应按下列方式保*一、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管遣合本规范第3.2.1条二款的要求.二、排放无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烟囱,1区、u区和2 区爆炸危险环境的自然通风管,装有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本规范第3.2.1条三款所规定的管、阀及煤气放散管等,其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1.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娣览鬃爸孟嗔2.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 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第3.3.3条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 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第3.3.4条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2m:Se2≥0.3keRi (3.3.4)式中 Se2--一地中距离(m):ke--分流系数,单根引下线应为1, 两根引下线及擦闪器不成闭合环的多根引下线在为0.66,接闪器成闭合环或网状的多根引下线应为0.44(图3.3.a).在共用接地装置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环形接地体.图3.3.4 分流系数k.第3.3.5条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本规范第2.0.3条二、三、八、九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尚宜利用其作为接闪器.二、当基础采用硅酸盐水泥和周围土壤的含水量不低于4 %及基础的外表面无防腐层或有沥青质的防腐层时,宜利用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三、敷设在混凝土中作为防雷装置的钢筋或圆钢,当仅一根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被利用作为防雷装置的混凝土构件内有箍筋拥母纸睿浣孛婊芎筒挥π∮谝桓本段?0mm钢筋的截面积.四、利用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体时,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S≥4.24kc(3.3.5)式中S--钢筋表面积总和(m^2).五、当在建筑物周边的无钢筋的闭合条形混凝土基础内敷设人工基础接地体时,接地体的规格尺寸不应小于表3.3.5的规定.┌────────────┬──────┬────────────┐│闭合条形基础的周长(m) │扁钢(mm) │圆钢,根数×直径(mm) │├────────────┼──────┼────────────┤│≥60│4×25│2×ψ10│├────────────┼──────┼────────────┤│≥40至<60 │4×50│4×ψ10或3×ψ12│├────────────┼──────┴────────────┤│<40│钢材表面积总和≥4.24m^2│└────────────┴───────────────────┘注:1.当长度相同、截面相同时,宜优先选用扁钢;2.采用多根圆钢时,其敷设净距不小于直径的2倍;3.利用闭合条形基础内的钢筋作接地体时可按本表校验.除主筋外,可计入箍筋的表面积.六、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或成网状的钢筋,其箍筋与钢筋的连接,钢筋与钢筋的连接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连接或焊接.单根钢筋或圆钢或外引预埋连接板、线与上述钢筋的连接应焊按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连接.构件之间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3.3.6条当土壤电阻率ρ小于或等于3000Ω·m时,在防雷的接地装置同其它接地装置和进出建筑物的管道相连的情况下,防雷的接地装置可不计及接地电阻值,但其接地体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环形人工基础接地体的规格尺寸表3.3.5注:①当长度相同、截面相同时,宜优先选用扁钢;②采用多根圆钢时,其敷设净距不小于直径的2倍:③利用闭合条形基础内的钢筋作接地体时可按本表校验.除主筋外,可汁入箍筋的表面积.一、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的敷设应符合本规范第3.2.4条六款1项的要求,但土壤电阻率ρ的适用范围应放大到小于或等于3000Ω·m.二、在符合本规范第3.3.5条规定的条件下利用槽形、板形或条形基础的作为接地体,当槽形、板形基础钢筋网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或成环的条形基础钢筋所包围的面积A大于或等于80m^2时,可不另加接地体.三、在符合本规范第3.3.5条规定的条件下,对6m柱距或大多数柱距为6m的单层工业建筑物,当利用柱子基础的钢筋作为防雷的接地体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时,可不另加接地体:1.利用全部或绝大多数柱子基础的钢筋作为接地体;2.柱子基础的钢筋网通过钢柱,钢屋架,钢筋混凝土柱子、屋架、屋面板.吊车梁等构件的钢筋或防雷装置互相连成整体;3.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每一柱子基础内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大于或等于0.82m^2.第3.3.7条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其防雷电感应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等主要金属物,应就近接至防直击雷接地装置或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装置上,可不另设接地装置.二、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应符合本规范第3.2.2条二款的要求,但长金属物连接处可不跨接.三、建筑物内防雷电磁应的接地干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第3.3.8条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或电气线路的反击,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当金属物或电气线路与防雷的接地装置之间不相连时,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应按下列表达式确定:当lx<5Ri;时,Sa3≥0.3kc(Ri+0.1lx) (3.3.8-1)当lx≥5Ri时,Sa3≥0.075kc(Ri+lx) (3.3.8-2)式中 Sa3-——空气中距离(m):Ri--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Ω):lx--引下线计算点到地面的长度(m).二、当金属物或电气线路与防雷的接地装置之间相连或通过过电压保护器相连时,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应按下列表达式确定:Sa4≥0.075kclx(3.3.8-3)式中Sa4--空气中距离(m):lx--引下线计算点到连接点的长度(m).当利用建筑物的钢筋或钢结构作为引下线,同时建筑物的大部分钢筋、钢结构等金属物与被利用的部分连成整体时,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可不受限制.三、当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有自然接地或人工接地的钢筋混凝士构件、金属板、金属网等静电屏蔽物隔开时,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可不受限制.四、当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有混凝土墙、砖墙隔开时,混凝土墙的击穿强度应与空气击穿强度相同;砖墙的击穿强度应为空气击穿强度的1/2.当距离不能满足本条第二款的要求时,金属物或线路应与引下线直接相连或通过过电压保护器相连.五、在电气接地装置与防雷的接地装置共用或相连的情况下,当低压电源线路用全长电缆或架空线换电缆引入时,宜在电源线路引入的总配电箱处装设过电压保护器;当Y,yn0型或D,yn11 型接线的配电变压器设在本建筑物内或附设于外墙处时,在高压侧采用电缆进线的情况下,宜在变压器高、低压侧各相上装设避雷器;在高压侧采用架空进线的情况下,除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在高压侧装设避雷器外,尚宜在低压侧各相上装设避雷器.第3.3.9条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当低压线路全长采用埋地电缆或敷设在架空金属线槽内的电缆引入时,在入户端应将电缆金属外皮、金属线糟接地;对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上述金属物尚应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二、本规范第2.0.3条、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 其低压电源线路应符合下列要求:1.低压架空线应改换一段埋地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其埋地长度应符合本规范(3.2.3)表达式的要求, 但电缆埋地长度不应小于15m.入户端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应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 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尚应装设避雷器.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2.均雷暴日小于30d/a地区的建筑物, 可采用低压架空线直接引入建筑物内,但应符合下列要求:(1)任入户处应装设避雷器或设2-3mm的空气间隙,并应与绝缘子铁脚、金具连在一起接到防雷的接地装置上,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5Ω.(2)入户处的三基电杆绝缘子铁脚、金具应接地,靠近建筑物的电杆, 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其余两基电杆不应大于20Ω.三、本规范第2.0.3条一:二.三、八、九款规定的建筑物,其低压电源线路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低压架空线转换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时, 其埋地长度应大于或等于15m,尚应符合本条第款1项的其它要求.2.当架空线直接引入时,在入户处应加装避雷器, 并将其与绝缘子铁脚、金具连在一起接到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靠近建筑物的两基电杆上的绝缘子铁脚应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四、架空和直接埋地的金属管遣在进出建筑物处应就近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当不相连时,架空管道应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引入、引出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处应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对架空金属管道尚应在距建筑物约25m 处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第3.3.10条高度超过45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物, 尚应采取以下防侧击和等电位的保护措施:、一、钢构架和混凝土的钢筋应互相连接.钢筋的连接应符合本规范第3.3.5条的要求;二、应利用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防雷装置引下线;三、应将45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四、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置连接.第3.3.11条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当其壁厚不小于4mm 时,可不装设接闪器,但应接地,且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两接地点间距离不宜大于30m,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当防雷的接地装置符合本规范第3.3.6 条的规定时,可不计及其接地电阻值.放散管和呼吸阀的保护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的要求第四节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第3.4.1条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这两种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20m×20m或24m×16m的网格.平屋面的建筑物,当其宽度不大于20m时,可仅沿周边敷设一圈避雷带.第3.4.2条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但对本规范第2.0.4条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则不宜大于10Ω.其接地装置宜与电气设备等接地装置共用.防雷的接地装置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不应小于2m.在共用接地装置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第3.4.3条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凝士屋面板、粱、柱和基础的钢筋作为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并应符合本规范第3.3.5条二、三、六款和下列的规定:一、利用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体时,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S≥1.89kc^2 (3.4.3)式中S——钢筋表面积总和(mz).二、当在建筑物周边的无钢筋的闭合条形混凝土基础内敷设人工基础接地体时,接地体的规格尺寸不应小于表3.4.3的规定.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环形人工基础接地体的规格尺寸表3.4,3┌────────────┬──────┬────────────┐│闭合条形基础的周长(m) │扁钢(mm) │圆钢,根数×直径(mm) │├────────────┼──────┼────────────┤│≥60││1×ψ10│├────────────┼──────┼────────────┤│≥40至<60 │4×20│2×ψ8│。
防雷接地规范标准

防雷接地规范标准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防雷分类 (3)第三章措施 (5)第一节一般规定 (5)第二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5)第三节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9)第四节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14)第五节其它防雷措施 (16)第四章装置 (17)第一节接闪器 (17)第二节引下线 (18)第三节接地装置 (19)第五章接闪器 (20)第一节接闪器选择 (20)第二节接闪器布置 (21)参考资料 (21)第一章总则第条为使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防雷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指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第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天线塔、共用天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
第条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基础上,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
第条建筑物防雷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防雷分类第条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第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1.设计目标和原则:-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免受雷击的损害;-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防止雷电引发火灾或坍塌;-确保通信、电力和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遵守国家和地区相关法规和标准;-结合建筑物的特点和用途进行设计。
2.环境特征考虑:-考察建筑物所在地雷电活动的频率和性质;-考虑当地的地质、气候和气象条件;-考虑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因素,如高层建筑、树木和周边设备。
3.防雷系统的设计和安装:-使用合适的防雷系统,包括避雷针、导线、接地装置等;-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用途,确定防雷系统的配置;-使用合适的材料和设备,确保防雷系统的可靠性和耐用性;-防雷系统的接地与建筑物的地基接地系统相连接,确保电流有效地流向地下。
4.电气系统的防护:-对建筑物的电气系统进行防雷设计;-安装合适的过电压保护装置;-对电缆、开关设备和传感器等进行有效的防雷保护;-确保电气设备的接地可靠,防止由于雷击引起的电流冲击。
5.通信系统的防护:-对建筑物的通信设备进行防雷设计;-安装合适的防静电装置;-针对不同的通信设备,采取不同的防雷措施;-确保通信系统的接地和屏蔽措施可靠。
6.数据线路的防护:-为建筑物内部的数据线路提供防雷保护;-使用合适的防雷插座和过电压保护器;-对数据线路进行合适的接地和屏蔽工作;-避免数据线路与电力线路相交。
7.消防系统的防护:-对建筑物内部的消防设备进行防雷设计;-使用合适的防雷装置保护消防设备;-确保消防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控制的持续性;-避免雷击引起的火灾。
8.监测和维护:-定期对防雷系统进行检测和维护;-及时修复或更换损坏的防雷设备;-对新建建筑物进行初次验收和防雷系统的调试;-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确保防雷系统的稳定工作。
以上是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一些重要内容,设计人员和工程师在进行建筑物防雷设计时应该遵循这些规范,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同时,相关部门和机构也应该加强对建筑物防雷设计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工程施工防雷接地规范

工程施工防雷接地规范一、总则1.1 为了保障工程施工期间的人员安全、设备完好以及工程质量,防止或减少雷击造成的损失,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建筑物的防雷接地工程施工。
1.3 工程施工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防雷接地措施。
二、防雷分类2.1 按照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功能、资产价值等因素,将建筑物防雷分为三类: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2.2 工程施工应根据建筑物的防雷分类,采取相应的防雷接地措施。
三、防雷接地措施3.1 一般规定3.1.1 防雷接地系统应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3.1.2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接地效果良好。
3.1.3 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3.2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3.2.1 接闪器应设置在建筑物的最高点,如屋顶、屋脊等。
3.2.2 引下线应至少两根,从接闪器引下,均匀分布于建筑物四周。
3.2.3 接地装置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基础附近,接地电阻应满足设计要求。
3.3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3.3.1 接闪器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屋顶、屋脊等显眼位置。
3.3.2 引下线应至少一根,从接闪器引下,分布于建筑物四周。
3.3.3 接地装置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基础附近,接地电阻应满足设计要求。
3.4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3.4.1 接闪器可设置在建筑物的屋顶、屋脊等位置。
3.4.2 引下线可设置一根,从接闪器引下,分布于建筑物四周。
3.4.3 接地装置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基础附近,接地电阻应满足设计要求。
四、接地装置4.1 接地装置的材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4.2 接地装置的安装应牢固可靠,连接处应焊接或螺栓连接。
4.3 接地装置的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接地效果。
五、施工质量控制5.1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进行。
防雷接地规范

防雷接地规范
防雷接地规范是指在建筑物、设备、设施中合理设置接地装置,以有效保护人身安全、设备设施以及维持通讯和电力供应的完整性。
以下是防雷接地规范的一些要点。
1. 接地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如
GB 50057《建筑工程防雷设计规范》等。
2. 建筑物的接闪、接地系统应与建筑物主体结构相互独立,接闪装置应高于建筑物主体结构,以形成优先接闪的条件。
3. 接闪装置应采用可靠的导体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铝和铜等金属材料,连通电阻应不大于10欧姆。
4. 建筑物的接地系统应包括建筑物内部的保护接地系统和与地下水接触的降阻接地系统,以确保建筑物内的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5. 常见的室内设备应进行有效的保护接地,如电气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等,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欧姆。
6. 室外设备和设施的防雷接地装置应与建筑物的大地网相连,以确保有效地引导雷电和静电荷。
7. 接地网的导体应埋入土壤中,并与地下水保持良好的接触。
接地导体应埋深到冻土层以下。
8. 接地网的导体应足够粗大,以保证低电阻,通常可以使用直径不小于25毫米的铜杆。
9. 接地装置应定期维护和检测,如定期检查接地电阻、接地导体的连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修复。
10. 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符合
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以上是关于防雷接地规范的一些要点,通过合理设置接地装置,我们能够有效地保护人身安全和设备设施的完整性,减少雷电危害带来的风险。
同时,定期维护和检测接地系统的情况也很重要,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二类防雷接地设计规范

第3.3.3条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
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
18m。
第3.3.5条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二、当基础采用硅酸盐水泥和周围土壤的含水量不低于4%及基础的外表面无防腐层或有沥青质的防腐层时,宜利用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
三、敷设在混凝土中作为防雷装置的钢筋或圆钢,当仅一根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
被利用作为防雷装置的混凝土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其截面积总和不应小于一根直径为10mm钢筋的截面积。
五、当在建筑物周边的无钢筋的闭合条形混凝±基础内敷设人工基础接地体时,接地体的规格尺寸不应小于表3.3.5的规定。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环形人工基础接地体的规格尺寸表3.3.5
注:①当长度相同、截面面相同时宜优先选用扁钢;
②采用多根圆钢时,其敷设净距不小于直径的2倍;
③利用闭合条形基础内的钢筋作接地体时可按本表校验。
除主筋外可计入箍筋的表面积。
六、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或成网状的钢筋,其箍筋与钢筋的连接,钢筋与钢筋的连接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连接或悍接。
单根钢筋或圆钢或外引颈埋连接板、线与上述钢筋的连接应焊接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连接。
构件之间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
. .
.。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装置设计规范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装置设计规范1. 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筑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给建筑物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为了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建筑物防雷与接地装置的设计十分必要。
本文将论述建筑物防雷与接地装置的设计规范。
2. 设计原则2.1 安全性原则建筑物防雷与接地装置的设计必须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减少雷击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威胁是设计的首要原则。
2.2 功能性原则防雷与接地装置的设计必须保证其功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通过良好的设计,可以在雷电天气中有效地引导和分散雷电,并降低雷击导致的危险。
2.3 经济性原则设计应该考虑装置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并减少成本,以实现性能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
3. 建筑物分类和防雷设计要求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建筑物类别的特点进行防雷设计。
3.1 住宅建筑对于住宅建筑,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结构等特点确定合适的防雷措施。
例如,在房屋顶部安装合适的避雷针,以将雷电引向地下。
3.2 商业建筑商业建筑通常具有更高的建筑高度和较复杂的结构,因此需要更完善的防雷设计。
可以考虑在建筑物周围设置避雷网和接地装置,以确保雷电从建筑物中均匀分散。
3.3 工业建筑工业建筑物通常承载着大量的电气设备,因此需要更严格的防雷措施。
除了避雷针和避雷网的设置外,还需要对电气设备进行合适的接地设计,以确保电气设备在雷击时能够安全工作。
3.4 基础设施建筑基础设施建筑包括桥梁、隧道、输电线路等。
在设计防雷措施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特殊环境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确保这些关键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和安全运行。
4. 防雷与接地装置设计步骤4.1 工程调研在设计防雷与接地装置之前,需要对建筑物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
了解建筑物的结构、用途、环境条件等信息,确定潜在的雷击风险。
4.2 设计方案根据工程调研的结果,制定合适的防雷与接地装置设计方案。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规范要求与施工原则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规范要求与施工原则建筑物的防雷与接地系统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免受雷击和静电干扰的影响。
合理规范的防雷与接地系统可以有效减少雷击灾害,维护建筑物和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本文将介绍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规范要求与施工原则。
一、规范要求为了确保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的有效性,下面是一些规范要求:1. 地区规范:各地区都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建筑师和工程师应合理参考当地规范,确保系统的设计、施工符合要求。
2. 系统标准:防雷与接地系统应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设计,例如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技术规程》、GB50174-2011《建筑物电气设计规范》等。
3. 设备选用:选择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防雷与接地设备,如避雷针、接地网等,确保其质量可靠且耐久。
4. 设计要求: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用途,合理确定防雷系统的类型、布置和参数,保证系统的覆盖范围和灵敏度。
5. 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接地系统的连接牢固、导线良好的接触和接地,以及其与建筑物结构的可靠连接。
6. 定期检测: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良好运行需要定期进行系统检测和维护,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施工原则在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建立合理的系统布局:根据建筑物的几何形状和布局,合理规划系统的布置,确保整个建筑物被有效覆盖。
2. 保证导电材料质量:使用符合标准的导电材料,如铜导线、良好的接地体和连接器,保证系统的导电性能。
3. 安全接地: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保证接地的有效性,防止雷电流通过建筑物内部流动,降低雷击灾害。
4. 避免金属材料接触:在系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金属材料之间的直接接触,以减少接触电阻,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5. 防止干扰干涉: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应与其他设备和管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干扰干涉,保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6. 系统连接可靠:要确保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导线良好的接触和接地,确保系统的导电性能和可靠性。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装置设计规范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装置设计规范导言建筑物的防雷与接地装置设计是保证建筑物和其内部设备、人员在雷电天气条件下的安全的关键措施。
合理可靠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防止雷击事故的发生,并减少雷电对建筑物和设备造成的损害。
本文将从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总体设计要求、设计原则与方法、接地装置的设计规范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的总体要求1.1 防雷装置的安全性防雷装置必须能够确保建筑物及其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它们应能够可靠地引导和分散雷电流,防止雷击事故的发生。
1.2 防雷装置的可靠性防雷装置必须具备良好的可靠性,能够长期稳定地工作,承受高强度雷电的冲击。
装置的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要求。
1.3 防雷装置的可维护性防雷装置的设备和材料应易于检修和更换。
必要时,应能够对装置进行有效的维护和修复,保证其长期有效运行。
1.4 防雷装置的美观性防雷装置的设计应与建筑物整体风格相匹配,美观大方。
装置的设置和安装应尽量减少对建筑物外观的影响。
二、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原则与方法2.1 整体设计原则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应结合具体的建筑结构和功能需求,采用整体设计的原则,确保装置的全面覆盖和连续性。
2.2 初级与终极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初级和终极防雷两个方面。
初级防雷通过合理设置避雷针、避雷带等装置,将雷电引入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直接影响。
终极防雷通过规范的接地装置设计,将雷电流安全地分散到大地中。
2.3 分层保护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重要性和使用功能等因素,采取分层保护的措施。
不同层次的装置应相互补充,形成多层次的防护体系。
2.4 确定接地电阻接地装置是建筑物防雷装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设计接地装置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合理确定接地电阻的大小,确保接地系统的有效运行。
三、接地装置的设计规范3.1 接地类型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接地装置可采用直接接地、接地针、接地网等不同的接地形式。
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共25页)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附录2009-05-04 14:16:23| 分类:防雷标准|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Design code for protection of Structures against lightning(Addenda)GB 50057-1994附录一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应按下式确定:N=k N g A e (附1.1)式中:N──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次/a);k──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数值: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属屋面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N g ──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A 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2.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应按下式确定:N g = 0.024T d 1.3 (附1.2)式中:T d──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d/a)。
3.建筑物等效面积A e应为其实际平面积向外扩大后的面积。
其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建筑物的高H小于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和等效面积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附图1.1):(附1.3)(附1.4)式中:D──建筑物每边的扩大宽度(m);L、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m)。
注:建筑物平面积扩大后的面积A e如附图1.1中周边虚线所包围的面积。
(2)当建筑物的高H等于或大于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应按等于建筑物的高H计算;建筑物的等效面积应按下式确定。
A e =[ LW+2 H(L+W)+πH2 ]·10-6(附1.5)(3)当建筑物各部位的高不同时,应沿建筑物周边逐点算出最大扩大宽度,其等效面积A e应按每点最大扩大宽度外端的连接线所包围的面积计算。
建筑物屋面防雷工程设计规范

建筑物屋面防雷工程设计规范一、引言本文旨在阐述建筑物屋面防雷工程设计规范,以确保建筑物屋面的全面防雷措施落实,并提高建筑物和屋内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合理的防雷设计规范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雷击事故的发生,还能保护建筑物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二、基本要求建筑物屋面防雷工程设计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 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形状和结构材料的导电性选择适当的防雷措施;2. 合理配置屋面避雷针、避雷带等防雷设施;3. 采用可靠的接地措施,确保雷电流的及时排放;4. 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雷电活动频率和强度,确定相应的防雷措施级别;5. 防雷保护措施需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
三、防雷设计程序1. 屋面防雷设计的前期调研和预测,包括对建筑物所在地的雷电活动情况进行分析与预测;2. 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形状和结构材料的导电性,选择适当的防雷措施级别;3. 进行防雷系统的布置和设计,确定合理的避雷针、避雷带、接地装置等配置;4. 对防雷系统进行防护区划分,在屋面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级别的防雷措施;5. 确定合理的接地电阻要求,进行接地设计;6. 考虑建筑物屋面的维护和检修问题,设计可靠的防雷设备并进行布线。
四、屋面防雷设施配置1. 避雷针的配置:根据建筑物高度和形状,合理布置避雷针,并保证避雷针与建筑物的导体之间的间距满足规范要求。
2. 避雷带的配置:根据建筑物结构材料的导电性以及建筑物不同部位对雷电的需求,设计合理的避雷带布置方案。
3. 接地装置的配置:采用可靠的接地装置,确保屋面的所有金属设备都能及时将雷电流排放入地。
五、防雷材料的选择1. 避雷针材料:选择导电性好、耐腐蚀、耐候性强的材料作为避雷针的基本材料。
2. 避雷带材料:根据建筑物的不同要求和避雷带的功能,选择合适的导电性能优良的材料。
3. 接地装置材料:选择导电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并采取合适的措施确保接地电阻满足规范要求。
六、维护与检修1. 定期检查屋面防雷设施的完好性和可靠性,确保其正常运行。
防雷接地规范标准

防雷接地规范标准
我所了解的防雷接地规范标准是《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这个标准是中国国家标准,针对建筑物的防雷接地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建议。
根据这个标准,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统应该能够有效地将雷击电流引导到大地,并确保足够的接地电阻,以保护建筑物和使用者的安全。
具体的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接地电阻: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电阻一般应小于10欧姆。
特定场合下的建筑物,如医院、计算机室等,要求的接地电阻可能更低。
2. 接地体埋设深度:建筑物的主要接地装置(如接地体)应埋设在非淹水区域,埋深一般应达到接地装置身材高度的1.2倍。
特殊条件下,比如土壤电阻率较大的地区,埋设深度会有具体要求。
3. 接地装置的选择:建筑物的接地装置可以采用接地网、接地棒等形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接地装置的数量和布置位置应满足规范要求。
4. 联结和引下装置的选择: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统应考虑到与其它金属结构的联接问题,需要使用适当的联结装置和引下装置。
5. 检测和维护: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统应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对于敷设在建筑物外部的接地引下线,需要定期检查其连接情况。
以上是我了解的关于防雷接地规范标准的一些内容,具体规定还需要参考相关的标准文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J57—83(总则)作者:国家标准…文章来源:国家标准局点击数:1235 更新时间:2005-6-3 10.5.1 总则建筑防雷设计,应认真调查地理,地质、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
各地年平均雷暴日数,应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
适用于新建工程的设计,不适用于电视塔、有爆炸危险的油罐的防雷设计。
10.5.2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分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根据其生产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往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第一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a.凡建筑物和构筑物中制造、使用或贮存大量爆炸物质,如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b.Q-l级或G-1级爆炸危险场所。
第二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a.凡建筑物和构筑物中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但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b.Q-2级或G-2级爆炸危险场所。
第三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a.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同周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Q-3级爆炸危险场所或H-1、H-2、H-3级火灾危险场所;b.根据建筑物年计算雷击次数为0.01及以上并结合当地雷击情况,确定需要防雷的建筑物;c.历史上雷害事故较多地区的较重要建筑物和构筑物;d.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少雷区高度可为20m及以上。
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根据其重要性和使用性质,按防雷要求分为两类。
第一类民用建筑物: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建筑物,如重要的国家机关、迎宾馆、大会堂、大型火车站、大型体育馆、大型展览馆、国际机场等的主要建筑物.第二类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a.重要的公共建筑物,如大型百货公司、大型影剧院等,结合当地雷击情况确定需要防雷者;b.根据雷击后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Q-3级爆炸危险场所或H-1、H-2、H -3级火灾危险场所。
10.5.3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措施第一、二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有防直击雷、防雷电感应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第三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及第一、二类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有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不属于第一、二、三类工业和第一、二类民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必装设防雷装置,但应符合有关规定要求,采取防止雷电波沿低压架空线侵入的措施。
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台下列要求;a.装设独立避雷外或架空避雷线,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及突出屋面的物体(如风帽、放散管等),均应处于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内。
对排放有爆炸危险的气体、蒸汽或粉尘的管道,其保护范围高出管顶不应小于2m。
b.独立避雷针至被保护建筑物和构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金属物(如管道、电缆等)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3m(图10.5.3-1),应符合下列公式要求:Sk1≥0.3Rc h+0.1hx(地上部分)Sd1≥0.3Rc h(地下部分)式中:Sk1——空气中距离(m),Sdl——地中距离(m);Rch——避雷计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Ω);hx——被保护建筑物和构筑物或计算点的高度(m)。
c.架空避雷线的支柱和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和构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金属物之间的距离符合规定;架空避雷线至屋面和各种突出屋面的物体(如风帽、放散管等)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图10.5.3-1),应符合下式要求:Sk2≥0.15Rc h+0.08(h+)式中:Sk2——计及避雷线弧垂的空气中距离(m);h——避雷线的支柱高度(m);l——避雷线的水平长度(m)图10.5.3-1防雷装置至被保护物的距离d.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应有独立的接地装置,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干10Ω。
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可适当增大冲击接地电阻,但应符合要求。
防雷电感应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a.为防止静电感应产生火花,建筑物和构筑物内的金属物(如设备、管道,构架、电缆外皮、钢屋架、钢窗等较大金属构件)和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如放散管、风管等),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24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电气闭合回路,并每隔18~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b.为防止电磁感应产生火花,平行敷设的长金属物,如管道、构架和电缆外皮等,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每隔20~30m用金属线跨接。
交叉净距小于100mm时,其交叉处也应跨接.当管道连接处,如弯头、阀门、法兰盘等,不能保持良好的金属接触时。
在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
用丝扣紧密连接的φ25及以上的管接头和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
c.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
此接地装置与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的接地装置之间的距离应符合规定要求。
屋内接地干线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
防止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a.低压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在接埋地敷设,在入户端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当全线采用电缆有困难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杆铁横担架空线,但应使用一段长度不小于50m的金属铠装电缆直接埋地引入.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还应装设阀型避雷器。
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和绝缘子铁脚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b.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入建筑物和构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距离建筑物和构筑物100m内的管道,还应每隔25m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20Ω。
金属或钢筋混凝土支架的基础可作为接地装置。
埋地或地沟内的金属管道,在进入建筑物和构筑物处也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由于建筑物和构筑物太高或其他原因,难以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时,可将避雷计或网格不大于6m ×6m的避雷网直接装在建筑物和构筑物上,但必须同时符合下列要求:a)所有避雷针应用避雷带互相连接;b)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其间距不应大于18m,沿建筑物和构筑物外墙均匀布置;c)排放有爆炸危险气体、蒸汽或粉尘的突出屋面的放散管、呼吸阔、排风管等,应采用避雷什保护,管口上方2m应在保护范围内,避雷针针尖应设在爆炸危险区之外(包括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d)建筑物和构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和构筑物内的金属机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在环上,可利用电气设备接地干线环路作为均压环;e)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和构筑物敷设成闭合回路,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干10Ω,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所有进入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金属管道相连,此接地装置兼作防雷电感应之用;如树木高于建筑物和构筑物且不在避雷针保护范围以内,为了防止雷击树木时产生反击,建筑物和构筑物距树木的净距不应小于5m。
对防直击雷,一般采用装设在建筑物和构筑物上的避雷网或避雷针。
避雷网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的网格。
所有避雷针应用避雷带相互连接。
突出屋面的物体。
如放散管、风管、烟囱等,应按下列方式保护:a.对排放具有爆炸危险的气体、蒸汽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和排风管等,宜在管口或其附近装设避雷针保护,且针尖高出管口不应小于3m,管口上方1m应在保护范围内。
但煤气放散管和装有阻火器的上述管阀,可按规定的方式保护。
b.对排放无爆炸危险的气体、蒸汽或粉尘的放散管、烟囱,以及Q-2级和G-2级爆炸危险场所的自然通风管等,其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a)金属物体一般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b)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防雷装置的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其间距不宜大于24m。
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感应宜共用接地装置,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以及埋地金属管道相连。
建筑物和构筑物内的主要金属物,如设备、管道、构架等应与接地装置相连,以防静电感应。
平行敷设的长金属物应符合规定要求,以防电磁感应;但用法兰盘和丝扣连接的金属管道,连接地可不跨接。
屋内接地干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
为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的反击,金属物至引下线的距离应符合下式要求:Sk3≥0.05lx。
式中:Sk3——空气中距离(m);lx——引下线计算点到地面的长度(m)。
如距离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金属物应与引下线相连。
当引下线和金属物之间有自然接地或人工接地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等隔开时,其距离可不受限制。
钢筋混凝土柱和基础内的钢筋宜作为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但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由于流过雷电流而温度升高时,其温度值对于需要验算疲劳的构件,不直超过60℃;对于屋架、托架、屋面梁等,不直超过80℃。
构件内钢筋的接点应绑扎式焊接,各构件之间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
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a.低压架空线宜用长度不小于50m的金属铠装电缆直接埋地引入;入户端电缆的金属外皮应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还应装置阀型避雷器;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和绝缘子铁脚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b.爆炸危险性较小或年平均雷暴日在30天以下地区的第二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可采用低压架空线直接引入建筑物和构筑物内,但应符合下列要求;a)在入户处应装设阀型避雷器或2~3mm 的空气间隙,并应与绝缘子铁脚连在一起接到防雷接地装置上,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5Ω。
b)入户端的三基电杆绝缘子脚也应接地,靠近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电杆,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其余两基电杆不应大于20Ω。
C.架空和直接埋地的金属管道在入户处应与接地装置相连,架空金属管道在距建筑物和构筑物约25m处还应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露天装设的有爆炸危险的金属封闭气罐和工业装置,当其壁厚大于4mm时,一股不装设接闪器,但应接地,且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两接地点间距离不宜大于30m,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
放散管和呼吸阀的保护应符合要求。
对防直击雷,一般在建筑物和构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装设避雷带或避雷针。
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宜按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示意图10.5.3-2确定。
当采用避雷带时,屋面上任何一点距避雷带不应大于10m。
当有三条及以上平行避雷带时,每隔30~40m宜将平行的避雷带连接起来。
屋面上装设多支避雷针时,可不按规定计算保护范围,但两针间距离不宜大于30m,并应符台下式要求:D≤15ha式中:D——两针间距离(m);ha——避雷针的有效高度(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