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命题、定理、证明

课程讲授
2 真命题与假命题
归纳: 1.要判断一个命题为真命题,可以用演绎推理加以
论证; 2.要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
说明该命题不成立.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定义:数学中这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 依据,即出发点.这样的真命题视为基本事实.我们也 称它为公理.
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作证明.
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命题中的_已__知___和__求__证__; 2.根据题意,_画__出__图__形__,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_要__证__的__结__论_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例 已知直线b∥c, a⊥b .求证:
a⊥c.
b
c
证明:∵ a ⊥b(已知), ∴ ∠1=90°(垂直的定义).
1
2
a
∵ b ∥ c(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2=∠1=90°(等量代换), ∴ a ⊥ c(垂直的定义).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练一练:求证: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直线l3分别与l1,l2交于点A,点B,且∠1=∠2.
求证:l1∥l2. 证明:∵ ∠1=∠2 (已知),
∠3=∠2 (对顶角相等),
l3
1(
)3 B
l2
)2 A
l1
∴ ∠1=∠3 (等量代换).
∴ l1∥l2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⑴对顶角相等; 是 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不是 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是 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不是 ⑸温柔的李明明; 不是 ⑹玫瑰花是动物; 是 ⑺若a2=4,求a的值; 不是 ⑻若a2= b2,则a=b. 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对顶角相等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记作a b。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2.1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当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时,我们就说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记作//a b.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即如果b a,c a,那么b c.5.2.2 平行线的判定判定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3 平行线的性质5.3.1 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3.2 命题、定理、证明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数学中的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中做假命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件(30张ppt)

知识点 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比例规张开的相对的两个角,就是一对对顶角.
知识点 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知识点 垂线与垂线段
用直角三角尺和量角器画垂线的方法:
知识点 垂线与垂线段
垂线段是图形,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数量,是该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所以不能说“垂线段是距离”,也不能说“作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 命题、定理和证明
妈妈要榨果汁,她有苹果、橙子、雪梨三种水果,且其克数比为 9∶7∶6,小明发现妈妈榨完果汁后,苹果、橙子、雪梨的克数比变为 6∶3∶4,且榨果汁时妈妈没有使用雪梨.
知识点 命题、定理和证明
小明这样想:原来苹果、橙子、雪梨的克数比为9∶7∶6,即 18∶14∶12;榨汁后苹果、橙子、雪梨的克数比变为6∶3∶4,即 18∶9∶12.由于没有使用雪梨,所以也没有使用苹果. 他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推断出妈妈榨果汁时只使用了橙子.
借助三角尺与直尺画平行线时,必须保持紧靠,否则画出的直线不平行.
知识点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在绘制斑马线时,只要保证相邻的两条线彼此平行,就能保证所有的斑 马线都彼此平行.
知识点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木工用角尺的一边紧靠木料边缘,另一边画两条直线a,b,根据“同位角 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这两条直线平行.
知识点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即在同一平面内,若 a⊥c,b⊥c,则a∥b.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3 平行线的性质
知识点 平行线的性质
一条公路两次转弯后又回到与原来相同的方向,如果第一次转弯时 ∠A=140°,根据性质2可得∠B=14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

一相交线与平行线1.相交线➢关键词:邻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性质:对顶角相等..2.垂线➢关键词:垂直、垂足、➢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性质: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该垂线段的长度称为点到直线的距离..3.平行线➢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如图一;直线AB与CD是平行线;记作“AB//CD” ;读作“AB平行于CD”.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图一➢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5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4.命题➢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一般形态:1“如果……;那么…….”2“若……;则…….”3“倘若……;那么…….”➢分类:1正确的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2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5. 数学名词➢定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如“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等等.➢公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如“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等.➢证明: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二平面直角坐标系1. 有序数对➢定义: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a;b叫做有序数对..➢应用:找出平面上点的坐标..2.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由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水平的数轴称为 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用坐标表示平移:1一般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 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 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表示x;y+b或 x;y-b..2一般地;将一个图形一次沿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所得到的的图形;可以通过将原来的图形作一次平移得到..3一般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三二元一次方程组1.概念➢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是ax+by=ca≠0;b≠0..➢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消元法➢定义: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代入消元: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加减消元法: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习题一一、选择题1. 如图;∠1和∠2是同位角的是A. ① ② B . ① ③ C . ② ③ D. ② ④① ② ③ ④2. 张雷同学从A 地出发沿北偏东500的方向行驶到B 地;再由B 地沿南偏西200的方向行驶到C 地;则∠ABC 的度数为A. 400B. 300C. 200D. 00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相等的两个角是直角B. 同旁内角互补C. 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是钝角D. 如果同位角不相等;两条直线一定不平行4.如图1;一个宽度相等的纸条;如图那么折叠一下;∠1等于 度A. 150º B . 120º C. 60º D. 75º5.点B-3;0在 上A 、 在x 轴的正半轴上B 、 在x 轴的负半轴上C 、 在y 轴的正半轴上D 、 在y 轴的负半轴上6.点C 在x 轴上方;y 轴左侧;距离x 轴2个单位长度;距离y 轴3个单位长度;则点C 的坐标为 A 、2;3 B 、 -2;-3 C 、 -3;2 D 、3;-2 7.若点Mx ;y 的坐标满足x +y =0;则点M 位于A .第二象限B .第一、三象限的夹角平分线上C .第四象限D .第二、四象限的夹角平分线上 8.某同学的座位号为2;4;那么该同学的所座位置是A 、 第2排第4列B 、 第4排第2列C 、 第2列第4排D 、 不好确定9.二元一次方程组32325x y x y -=⎧⎨+=⎩的解是A .3217 (23)0122x x x x B C D y y y y =⎧⎧===⎧⎧⎪⎪⎨⎨⎨⎨==-=⎩⎩⎪⎪=⎩⎩ 10.关于x;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59x y kx y k +=⎧⎨-=⎩的解也是二元一次方程2x+3y=6的解;则k 的值是•A .k=-34 B .k=34 C .k=43 D .k=-43 11.如果方程组1x y ax by c +=⎧⎨+=⎩有唯一的一组解;那么a;b;c 的值应当满足A .a=1;c=1B .a ≠bC .a=b=1;c ≠1D .a=1;c ≠112.方程3x+y=7的正整数解的个数是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112121213.已知x;y 满足方程组45x m y m+=⎧⎨-=⎩;则无论m 取何值;x;y 恒有关系式是A .x+y=1B .x+y=-1C .x+y=9D .x+y=9 二 填空题1.如图1所示;点A 的坐标为_______;点B 的坐标为_______;点C 的坐标为_______;点D 的坐标为_______;2.如图2所示;添加条件:_______________只需写一个;可以使AB ∥CD;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DECBAOD ECBA3. 如图3;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E ⊥AB ;O 为垂足;如果∠EOD = 38°;则∠AOC = ;∠COB = .4.写出一个解为12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__________.5.a -b=2;a -c=12;则b -c 3-3b -c+94=________.6.已知32111x x y y ==-⎧⎧⎨⎨==⎩⎩和都是ax+by=7的解;则a=_______;b=______. 三、解答题:1.已知:如图;AD ∥BC ;∠D =100°;AC 平分∠BCD ;求∠DAC 的度数.2.已知y=3xy+x;求代数式2322x xy yx xy y+---的值.4321BAED C xy2341-1-2-3-4-3-2-12143(1)DC B A1 2 3。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 相交线和平行线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相交线和平行线知识点总结本章介绍了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关系,重点探讨了两条直线相交时形成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
本文将对其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5.1 相交线1.邻补角与对顶角当两条直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四个角具有不同的关系。
其中,对顶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它们的大小相等;邻补角则是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它们的和为180度。
2.垂线垂线是指当两条直线相交时,其中一个角为直角的情况。
垂线具有两个性质:一是过一点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二是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垂线段最短。
3.垂线的画法画垂线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二是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画法可采用“一靠二移三画”的方法。
4.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记忆时应结合图形进行理解。
本章内容的重点是垂线和其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平移和其性质,以及这些知识点的组织运用。
在研究这些知识点时,需要注意记忆其定义和性质,掌握其画法和应用方法。
垂线是指从一个点垂直于一条直线或平面的线段,而垂线段则是垂线的长度。
它们都具有垂直的性质,可以用来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或两点间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特殊的两点(即已知点与垂足)间距离,而两点间的距离是点与点之间的长度。
线段和距离都是长度的概念,但线段是一种图形,不能等同于距离。
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根据它们的公共点个数来确定,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时两直线相交,无公共点时两直线平行,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时两直线重合。
平行公理指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同时,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三线八角是指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八个角,包括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新人教版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线⼀、知识络结构⼆、知识要点1、在同⼀平⾯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垂直是相交的⼀种特殊情况。
2、在同⼀平⾯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个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中,有公共顶点且有⼀条公共边的两个⾓是邻补⾓。
邻补⾓的性质:邻补⾓互补。
如图1所⽰,与互为邻补⾓,与互为邻补⾓。
+ = 180°; + = 180°; + = 180°;+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中,⼀个⾓的两边分别是另⼀个⾓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互为对顶⾓。
对顶⾓的性质:对顶⾓相等。
如图1所⽰,与互为对顶⾓。
= ;=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中,如果有⼀个是直⾓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条叫做另⼀条的垂线。
如图2所⽰,当 = 90°时,⊥。
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当 a ⊥ b 时, = = =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内错⾓、同旁内⾓基本特征: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同⼀⽅,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侧,这样的两个⾓叫同位⾓。
图3中,共有对同位⾓:与是同位⾓;与是同位⾓;与是同位⾓;与是同位⾓。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 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叫内错⾓。
图3中,共有对内错⾓:与是内错⾓;与是内错⾓。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之间,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两个⾓叫同旁内⾓。
图3中,共有对同旁内⾓:与是同旁内⾓;与是同旁内⾓。
7、平⾏公理:经过直线外⼀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
初一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基础知识点

初一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基础知识点
相交线与平行线基础知识点
一、关于相交线
1. 相交线是指两个不同的直线在一个面上产生交叉;
2. 交叉点就是两条直线之间的公共点,表示相交的位置;
3. 相交的角的性质:(1)相交的角是对角线;(2)两个交叉点连接形成的夹角,称之为"夹角";(3)两条相交线各自交叉点形成的夹角是相等的,称为"交叉角";
4. 直角定理是建立在相交线上的,它讲的是,在三角形中,两边为直角时,斜边的平方等于两边相加的平方;
二、关于平行线
1. 平行线指的是两条以上的不同线段,他们没有交叉点;
2. 两条平行线之间形成的夹角就是“平行角”,这个夹角的大小一般都是0°;
3. 对行定理:两条平行直线与一条横线所包围的锐角几何体,对边之和等于邻边之和;
4. 三角形相似定理也是建立在平行线这一基础上的,两个三角形的定义有两个平行直线,这时三角形的边长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也是相似的。
新人教七年级数学下册_第五章_相交线与平行线_全章讲与练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一节、知识梳理:相交线与平行线一、学习目标1.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掌握其性质,会用其性质进行有关推理和计算;2.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3.掌握“三线八角”的内容.二、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1.邻补角、对顶角以及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2.掌握两直线平行的三个判定方法.学习难点: 1.对顶角的性质、垂线性质;2.灵活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来解题.三、知识概要1.要正确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含义:(1)判断两个角是否是邻补角,关键要看这两个角的两边,其中一边是公共边,另外两边是互为反向延长线;(2)邻补角是成对的,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互补的角;(3)判断两个角是否是对顶角,看这两个角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且有相同的邻补角,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2.垂线、垂线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不要混淆:(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特殊在交角都为直角,垂线是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称呼;(2)垂线是直线,垂线段是一条线段,是图形.(3)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不能说成垂线段是距离.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在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它们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一是相交(有一个公共点),二是平行(没有公共点):(1)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键是要抓住“三线八角”,只有“三线”出现且必须是两线被第三线所截才能出现这三类角;(2)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时要正确判断出是什么角,什么关系,由此可以推出哪两条直线平行.四、知识链接1.本周相交线、平行线是以前学的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延伸.2.通过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等角度的比较得到平行线.而由平行线又可得到下周的平行线性质.五、中考视点平行与相交线中的垂直是经常考的内容.一般考其基础知识,以填空选择为主.平行线的性质与平移一、学习目标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会应用.2.理解命题并会判断.3.理解平移的定义并会应用平移的特征.二、知识概要1.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对于这个概念,应注意三点:(1)两条直线必须是平行的;(2)第三条直线同时垂直于它们;(3)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个具体的数,而不是线段这个图形.3.关于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每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4.平移的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就称做为平移. 5.平移的基本特征平移的基本特征是: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三、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2.平移的特征.学习难点:1.命题的判断.2.平移变换及其性质应用.四、知识链接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有互逆性,平移变换及性质是研究动态几何的基础内容之一.五、中考视点平行线的知识是每年必考的内容,在填空选择中经常直接考平行线的性质.在解答题中经常与其他知识联系,综合考查.平移知识也是考的比较多的内容,尤其是在做辅助线时经常用到.第二节、教材解读:理解“三线八角”当两条直线AB和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如图),可得到八个角.根据位置特征不同,把∠1和∠5、∠2和∠6、∠4和∠8、∠3和∠7这样的称作同位角;把∠4和∠6、∠3和∠5这样的称作内错角;把∠4和∠5、∠3和∠6这样的称作同旁内角.在数学中也常把与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相关的问题称作“三线八角”问题.1.所谓同位角也就是位置特征相同,如∠1和∠5同在“左上”(AB和CD左侧,EF上方);∠2和∠6同在“左下”(AB和CD左侧,EF下方);∠4和∠8同在“右上”(AB和CD右侧,EF上方);∠3和∠7同在“右下”(AB和CD右侧,EF下方).2.所谓内错角是指在两条被截直线之内,在第三条直线左右错开的位置的角,如∠4和∠6在AB和CD之内,而在EF左右两边错开的角;∠3和∠5在AB和CD之内,而在EF左右两边错开的角.3.所谓同旁内角是指在第三条直线同旁,而在两条被截直线之内的位置的角,如∠4和∠5同在EF 上边而在AB和CD之内;∠3和∠6同在EF 下边而在AB和CD之内.第三节、错解剖析【例1】填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 ____,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错解:垂线段.【思考与分析】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垂线段的长度,它是一个数量而不是图形.错误的原因是概念不清.正解:垂线段的长度.【例2】判断正误:有公共端点且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错解:正确.【思考与分析】此题错在没有抓住对顶角概念的实质,出现了扩大概念实质和概念外延的错误,把一些不是对顶角的角看成了对顶角,如下图中∠1和∠2有公共顶点且没有公共边,但它们不是对顶角.错误的原因是概念不清.正解:如果一个角与另一个角有公共端点且两边分别是这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例3】如图,若AB∥CD,CD∥EF,则AB∥EF.理由是什么?错解:等量代换.【思考与分析】上面的回答把相等和平行混为一谈,相等说的是两个量的大小关系,平行说的则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完全不是一码事,所以,平行线的传递性是不能用"等量代换"来表达的.错误的原因是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混淆正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例4】判断正误: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是平行线.错解:正确.【思考与分析】平行线是讲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不相交的两条射线或线段有可能延长或反向延长后相交.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分清“三线”的区别和联系.正解: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例5】判断正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错解:正确.【思考与分析】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但在空间里很容易找到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而且它们并不平行,错误的原因是思考不周.正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第四节、思维点拨【例1】已知,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OE平分∠BOD且∠AOE=150°,你能求出∠AOC的度数吗?【思考与分析】观察图形我们可知,∠AOE与∠BOE是邻补角,所以∠BOE的度数可求,又由OE是∠BOD的角平分线可求得∠BOD=2∠BOE,而∠AOC与∠BOD是对顶角,故∠AOC 可求.解:∵ AB是直线(已知),∴∠AOE与∠BOE 是邻补角(邻补角定义).∴∠AOE+∠BOE=180°(补角定义).又∠AOE=150°(已知),∴∠BOE=180°-∠AOE=180°-150°=30°(等式性质).∵ OE平分∠BOD(已知),∴∠BOD=2∠BOE(角平分线定义).即∠BOD=2×30°=60°.∵∠AOC与∠BOD是对顶角(由图可知),∴∠AOC=∠BOD(对顶角相等).∴∠AOC=60°.反思:在思考过程中抓住角平分线DE与各个角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于点O,OF平分∠AOE,∠1=15°30′,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2=45°B.∠1=∠3C.∠AOD与∠1互为补角D.∠1的余角等于75°30′思考与解: ∵OE⊥AB,∴∠AOE=90°.∵OF平分∠AOE,∵∠1与∠3是对顶角,∴∠1=∠3.∴B正确.∵∠AOD与∠1互为补角.∴C正确.∵∠1=15°30′,∴∠1的余角=90°-15°30′=74°30′.∴D不正确.故选D.【小结】我们在做这类选择题时,首先把题中条件与图形一一对应,然后看每个结论是否与条件冲突.【例3】已知,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垂足为O,直线EF过点O,∠DOF=32°,你能求出∠AOE的度数吗?【思考与分析】我们由AB⊥CD可知∠AOC=90°,因此,∠AOE与∠EOC 互余.又因为∠EOC与∠DOF是对顶角,于是∠EOC=32°,于是∠AOE可求.解法一:∵直线CD与EF交于O(已知),∴∠EOC=∠DOF (对顶角相等).∵∠DOF=32°(已知),∴∠EOC=32°(等量代换).∵AB、CD互相垂直(已知),∴∠AOC=90°(垂直定义).∴∠AOE+∠EOC=90°.∴∠AOE=90°-∠EOC=90°-32°=58°.解法二:∵直线AB、CD互相垂直(已知),∴∠BOD=90°(垂直定义).∴∠BOF+∠DOF=90°.∵∠DOF=32°(已知),∴∠BOF=90°-∠DOF=58°.∵直线AB与直线EF交于点O(已知),∴∠AOE=∠BOF(对顶角相等).∴∠AOE=58°.反思:第一种解法先用对顶角后用互余,第二种解法先用互余后用对顶角,我们在平时做题时也应该多想多做,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例4】如图3,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F,EF⊥CD,则∠AFE与∠DFB之间的关系是______.【思考与分析】我们由所给的条件EF⊥CD,得∠CFE=90°,也就是说∠AFE+∠AFC=90°,又根据对顶角相等,得∠AFC=∠DFB,所以∠AFE+∠DFB=90° .本题也可利用平角的定义来解,即由∠AFE+∠DFB+∠EFD=180°,又因为∠EFD=90°,所以∠AFE+∠DFB=90°.解:∠AFE与∠DFB互为余角(或∠AFE+∠DFB=90°).【小结】这类题目的特点是有条件而无结论,要从所给的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比较、猜想,寻找多种解法和结论,再进行说理证明.这类题目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思维空间较大且灵活,突破了死记概念的传统模式.【例5】平行直线AB和CD与相交直线EF、GH相交,图中的同旁内角共有()对.A. 4对B. 8对C. 12对D. 16对【思考与解】我们可将原图分解为八个“三线八角”即“直线AB和CD 被直线EF所截”、“直线AB和CD 被直线GH所截”、“直线EF和GH被直线AB所截”、“直线EF和GH被直线CD所截”、“直线AB和EF被直线GH所截”、“直线EF和CD 被直线GH所截”、“直线AB和GH被直线EF所截”、“直线GH和CD 被直线EF所截”.每一个“三线八角”都有两对同旁内角,故原图中共有16对,因此选择D.【小结】解这类问题,关键是如何用图形分解法把图形分成若干个“三线八角”.【例题】(1)如图1,在△ABC中,∠ABC=90°,∠A=50°,BD∥AC,则∠CBD的度数是°.(2)已知:如图2,直线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BEF的平分线与∠DF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你能说明∠P=90°吗?(3)如图3,已知AB∥CD,∠C=75°,∠A=25°,则∠E的度数为 .【思考与解】(1)解法一:由题意我们知BD∥AC.所以∠ABD+∠BAC=180°.所以∠CBD=180°-50°-90°=40°.解法二:由题意我们知∠C=90°-∠A=90°-50°=40°.又因为BD∥AC. 所以∠CBD=∠C=40°.(2)因为AB∥CD.所以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BEF+∠EFD=180°.又因为EP、FP分别平分∠BEF和∠EFD.所以∠P=180°-(∠1+∠2)= 180°-90°=90°.(3)因为AB∥CD. 所以∠BFE=∠C=75°.所以∠AFE=180°-∠BFE= 180°-75°=105°.所以∠E=180°-∠A-∠AFE=180°-25°-105°=50°反思:我们在做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想是不是这样做最简单,是不是只有这一种解法?【例6】如图1,如果∠B=∠1=∠2=50°,那么∠D= .【思考与分析】我们通过观察图形,由∠B=∠1=∠2=50°可得AB∥DC、AD∥BC,再利用其性质同旁内角互补可得∠D的度数.解:因为∠B=∠1,所以AB∥DC,所以∠B+∠BCD=180°,∠BCD=130°.又因为∠B=∠2,所以AD∥BC,所以∠BCD+∠D=180°,∠D=50°.反思:我们解题时用的是同旁内角互补.还可以利用∠D=∠1=∠B=50°.也可以利用∠D=∠2=∠B=50°.大家可以试一试.【例7】如图2,直线l1、l2分别与直线l3、l4相交,∠1与∠3互余,∠3的余角与∠2互补,∠4=125°,则∠3= .思考与解:因为∠1与∠3互余,∠3的余角与∠2互补,所以∠1+∠2=180°.所以l1∥l2.所以∠3=∠5=180°-∠4=55°.反思:我们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1+∠2=180°?我们可由题意列式∠1+∠3=90°,90°-∠3+∠2=180°.两个式子相加可得∠1+∠2=180°.在解决有关平行问题的时候,有时需要添加必要的辅助线,而添加平行线作为辅助线,更是解决此类问题好的帮手.下面举几例说明.【例8】如图1所示,直线a∥b,∠ACF=50°,∠ABE=28°,求∠A的大小.【思考与分析】要求∠A的大小,关键是确定辅助线的位置.于是我们会想到过点A作AD∥b,这样利用平行线的知识即可求解.解:过点A作AD∥b,则∠DAC=∠ACF=50°.又因为a∥b,所以AD∥a.所以∠DAB=∠ABE=28°.所以∠BAC=∠DAC-∠DAB=50°-28°=22°,即∠A的大小是22°.反思:在解题时我们做AD∥b,那么是不是必须要做辅助线呢?我们继续思考:∠A在△ABG中,∠ABE也在△ABG中且等于28°,那么只要求出∠AGB的度数,就可求∠A的度数.【例9】如图2,AB∥CD,EO与FO相交于点O,试猜想∠AEO、∠EOF、∠CFO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思考与分析】由于∠BEO、∠EOF、∠DFO三个角的位置较散,设法通过辅助线使之相对集中,我们可以考虑AB∥CD,可以过点O作MN∥AB,这样即可找到三个角之间的关系了.由此猜想∠AEO+∠CFO+∠EOF=360°.解:过点O作MN∥AB.因为AB∥CD,所以CD∥MN.所以∠AEO+∠EOM=180°,∠MOF+∠CFO=180°.所以∠AEO+∠CFO+∠EOF=∠AEO+∠EOM+∠MOF+∠CFO=180°+180°=360°.反思:我们解这道题是用的两组同旁内角之和.其实我们还可以连结EF,正好把这三个角分成一组同旁内角和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由同旁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可得出同样的结论.【例10】如图3,已知AB∥ED,α=∠A+∠E,β=∠B+∠C+∠D.试探索β与2α的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思考与分析】我们由已知条件AB∥ED可知α=∠A+∠E=180°,于是只需知道β=∠B+∠C+∠D的大小即可探索出β与2α的数量关系.此时可以过点C作CF∥AB,从而求出β=∠B+∠C+∠D=360°,即有β=2α.解:猜想β=2α.理由是:过C作CF∥AB,因为 AB∥ED,所以∠α=∠A+∠E=180°.又因为AB∥ED,所以CF∥DE,即(∠B+∠1)+(∠2+∠D)=360°.故β=2α.【小结】这道题的思路与我们做的上题是相同的,也可以连结BD来解.第五节、竞赛数学在竞赛试题中,平行和垂直是做为基础知识应用在一些综合性的题目之中,单独出题的情况很少,但当平行和垂直的性质与实际情况结合时,往往也会被做为新题型来考查.【例1】请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个数.【思考与分析】本题有多种分类,如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类,再考虑第三条直线的位置;又如以三条直线交点的个数分类等.下面我们就第二种分类加以说明.解:(1)如图1,三条直线互相平行,此时交点个数为0;(2)如图2,三条直线相交于同一点,此时交点个数为1;(3)如图3,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且不交于同一点,此时交点个数为3;(4)如图4,其中两条直线平行,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此时交点个数为2.综上所述,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为0或1或2或3个.(如果按第一种情况进行分类研究,又该如何呢?请大家思考一下.)反思:求解中(2)、(3)两种情况称为三条直线两两相交.当题目中图形不全或不确定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分类.【例2】(1)请你在平面上画出6条直线(没有三条共点),使得它们中的每条直线都恰与另3条直线相交,并简单说明画法.(2)能否在平面上画出7条直线(任意3条都不共点),使得它们中的每条直线都恰与另3条直线相交,如果能,请画出一例,如果不能,请简述理由.【思考与分析】“6条直线相交且任意3条都不共点”,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首先画出两条相交直线,这样可以发现若不出现3条直线共点可以出现平行线.对于(2)中所求,可以根据(1)得到的结论先对其进行推理,不要盲目的画图.解:(1)在平面上任取一点A,过A作两直线m1与n1.在n1 上取两点B、C,在m1上取两点D、G.过B作m2∥m1,过C作m3∥m1,过D作n2∥n1,过G作n3∥n1,这时m2、m3、n2、n3交得E、F、H、I四点,如图所示.由于彼此平行的直线不相交,所以,图中每条直线都恰与另3条直线相交.(2)在平面上不能画出没有3线共点的7条直线,使得其中每条直线都恰与另外3条直线相交.理由如下:假设平面上可以画出7条直线,其中每一条都恰与其它3条相交,因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又因没有3条直线共点,所以每条直线上恰有与另3条直线交得的3个不同的交点.根据直线去数这些交点,共有3×7=21个交点,但每个交点分属两条直线,被重复计数一次,所以这7条直线交点总数为因为这与交点个数应为整数矛盾.所以,满足题设条件的7条直线是画不出来的.反思:本题在说明理由时应用了假设法.利用假设推导出结果是否与题中条件冲突.这与我们以后要学的反证法相类似.【例3】平行直线AB和CD与相交直线EF、GH相交,图中的同旁内角共有()对.A. 4对B. 8对C. 12对D. 16对【思考与解】我们可将原图分解为八个“三线八角”即“直线AB和CD 被直线EF所截”、“直线AB和CD 被直线GH所截”、“直线EF和GH被直线AB所截”、“直线EF和GH被直线CD所截”、“直线AB和EF被直线GH所截”、“直线EF和CD 被直线GH所截”、“直线AB和GH被直线EF所截”、“直线GH和CD 被直线EF所截”.每一个“三线八角”都有两对同旁内角,故原图中共有16对,因此选择D.【小结】解这类问题,关键是如何用图形分解法把图形分成若干个“三线八角”.【例4】有10条公路(假设公路是笔直的,并且可以无限延伸),无任何三条公路交于同一个岔口,现有31名交警,刚好满足每个岔口有且只有一名交警执勤,请你画出公路示意图.【思考与解】我们可以把公路想象成直线,岔口想象成交点,由警察的人数及题意可知,10条直线刚好有31个交点.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平面上的10条直线,若两两相交,最多出现45个交点,现在只要求出现31个交点,就要减去14个交点,这种情况下,通常采取两种办法:(1)多条直线共点;(2)出现平行线.根据题意,方法(1)不能实现,所以想到使用平行线.在某一方向上有5 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减少10个交点,若6条直线平行,则可减少15个交点,所以这个方向上最多可取5条平行线,这时还有4个点要去掉,换一个方向取3条平行线,即可再减少3个交点,这时还剩下2条直线与1个要减去的点,只须让其在第三个方向上互相平行即可,如图所示:【小结】本题考查我们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做题时,要牢牢把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图形结合,从简单的图形推理找出问题的入手点.【例5】把正方形ABCD边AD平移得到EF,作出平移后的正方形能有几种作法?【思考与分析】据题意,平移是指正方形整体平移,只有一个.我们根据以前学过的作图方法和本周学的平移作图,作法有如下几个:作法1:过E作EF的垂线,截取EG=EF,过G点作EF的平行线,截取GH=EF(注意截取方向),连接FH就得到平移后的正方形.如图(1).作法2:过E、F分别作EF的垂线,截取EG=EF,FH=EF(注意截取方向),连接GH,就得到平移后的正方形.如图(1).作法3:过F作EF的垂线,截取FH=EF,过H点作EF的平行线,截取GH=EF(注意截取方向),连接EG就得到平移后的正方形.如图(1).作法4:过E作AC的平行线,过F作BD的平行线,截取EH=AC,FG=BD(注意截取方向).连接EG,GH,HF,就得到平移后的正方形.如图(2).作法5:连接EA,FD,过B点作EA的平行线,过C作FD的平行线.截取BG=EA,CH=FD (注意截取方向).如图(3).连接EG,GH,HF,就得到平移后的正方形.【小结】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连结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要描述一个平移变换,必须指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例6】电脑游戏上有一种俄罗斯方块的游戏,游戏规则:在所给各种各样的方块中,通过平移、旋转的方式,罗列方块使之排满每一横行,每排满一行,便消去一行,得100分,依次类推(本题特殊规定,只准平移),小方块在屏幕顶端居中出现(奇数列时居中偏左).现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如图所示).(1)若按规定,想得分,甲方块需要怎样平移,才可能直接得分或为以后打下得分基础?乙方块呢?(2)若你把甲方块放到左侧,发现屏幕已暗示出丙方块为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丙方块只需如何移动,便可得多少分?(注:屏幕上一共有10行10列)【思考与分析】第(1)题观察甲方块与底部方块的特点,我们可得出平移方式.第(2)题将丙方块通过平移嵌入空隙之中,即可得分.解:(1)甲方块可左移3个单位,下移7个单位放到屏幕左侧;乙方块需向右平移3个单位,下移8个单位,放到屏幕右侧.(可用其他平移方式)(2)丙方块下移7个单位,便可排满2行,得200分.【小结】解本题的关键是将各个方块通过平移嵌成一个长方形,需根据方块和现有图形选择合理的平移方式.【例7】如图1,已知直线l1∥l2,直线l3和直线l1、l2交于点C和D,在C、D之间有一点P,如果P点在C、D之间运动时,问∠PAC,∠APB,∠PBD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若点P在C、D两点的外侧运动时(P点与点C、D不重合),试探索∠PAC,∠APB,∠PBD 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思考与分析】若P点在C、D之间运动时,我们只要过点P作出l1的平行线即可知道∠APB=∠PAC+∠PBD;若点P在C、D两点的外侧运动时(P点与点C、D不重合),则可以分为如图2和如图3两种情形,同样分别过点P作出l1或l2的平行线,即有∠APB=∠PBD -∠PAC或∠APB=∠PAC-∠PBD.解:若P点在C、D之间运动时,则有∠APB=∠PAC+∠PBD.理由是:如图1,过点P作PE∥l1,则∠APE=∠PAC,又因为l1∥l2,所以PE∥l2,所以∠BPE=∠PBD,所以∠APE+∠BPE=∠PAC+∠PBD,即∠APB=∠PAC+∠PBD.若点P在C、D两点的外侧运动时(P点与点C、D不重合),则有两种情形:(1)如图2,有结论:∠APB=∠PBD-∠PAC.理由是:过点P作PE∥l1,则∠APE=∠PAC,又因为l1∥l2,所以PE∥l2,所以∠BPE=∠PBD,所以∠APB=∠BPE-∠APE,即∠APB=∠PBD-∠PAC.(2)如图3,有结论:∠APB=∠PAC-∠PBD.理由是:过点P作PE∥l2,则∠BPE=∠PBD,又因为l1∥l2,所以PE∥l1,所以∠APE=∠PAC,所以∠APB=∠APE-∠BPE,即∠APB =∠PAC-∠PBD.【小结】我们做这类题的时候可以发现:点的移动带动角的位置变化,角的位置变化决定了角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分类思想来分析题意,解决多种情况的讨论.第六节、本章训练基础训练题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35分)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一组同位角的平分线的关系是().A.互相垂直B.互相平行C.相交但不垂直D.不能确定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等的角是对顶角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C.同旁内角互补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互补3.如图1所示,已知DE∥BC,CD是∠ACB的平分线,∠B=72°,∠ACB=40°,那么∠BDC等于().A.78°B.90°C.88°D.92°4.下列说法:①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其中是平行线的性质的是().A.①B.②和③C.④D.①和④5.船向北偏东50°方向航行到某地后,依原航线返回,船返回时方向应该是()A.南偏西40°B.北偏西50°C.北偏西40°D.南偏西50°6.线段AB是由线段CD经过平移得到的,那么线段AC与BD的关系为().A.平行B.相交C.相等D.平行且相等7.如果两个角有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而另一条边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关系是().A.相等B.互补C.相等或互补D.没有关系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35分)8. a∥b,a∥c则_______∥_______,根据______.9.经过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______.和______.分别相等,图形的______.和______.没有发生改变.10.在同一平面上,如果AB⊥EF,AC⊥EF,那么点C与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______.11.把△ABC向右平移4cm得△A1B1C1,再把△A1B1C1向下平移3cm得△A2B2C2,若把△A2B2C2看成是由△ABC经一次平移得到的,请量一量,其平移的距离是______.cm.12.船的航向从正北方向依逆时针方向驶向西南方向,它转了_____度.13.已知梯形ABCD,AD∥BC,BC=6,AD=3,AB=4,CD=2,AB平移后到DE处,则△CDE的周长是_____14.如果△ABC经过平移后得到△DEF,若∠A=41°,∠C=32°,EF=3cm,则∠E=______,BC= ______ cm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5.如图,AC⊥AB,∠1=30°,∠B=60°,(1)你能确定AD与BC平行吗?(2)能确定AB平行于CD吗?16.如图,AD平分∠EAC,AD∥BC,你能确定∠B与∠C的数量关系吗?17.如图所示,AB∥CD,AD∥BC,∠A的2倍与∠C的3倍互补,求∠A和∠D的度数.答案一、 1.B 2.B 3.C 4.A 5.D 6.D 7.C二、 8. b,c,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9. 对应角、对应边,形状、大小10. 在直线AB上11. 512. 13513. 914. 107°,3三、15.【思考与分析】通过观察图形并结合题中条件我们可以得到:∠ACB=180°-∠BAC -∠ABC=180°-90°-60°=30°.由此可得AD∥BC.但是由题中条件我们求不出∠D或者∠ACD,因此不能判定AB与CD是否平行.解:(1)因为∠BAC=90°,∠B=60°,且∠BAC+∠B+∠ACB=180°,所以∠ACB=180°-∠BAC-∠B=180°-90°-60°=30°.所以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不能确定.因为求不出∠D或者∠ACD,找不到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条件,所以AB与CD不一定平行.16.【解题思路】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并结合题中条件可知,要想知道∠B与∠C的数量关系,就得利用AD∥BC,从而得到∠B=∠1,∠C=∠2.只要∠1=∠2,那么∠B=∠C.而题中给出了AD平分∠EAC,正好得到∠1=∠2!解:因为AD∥BC,所以∠B=∠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C=∠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因为AD平分∠EAC,所以∠1=∠2.所以∠B=∠C.17.【思考与分析】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可知,题目要求∠A和∠D的度数,而条件只给出了∠A和∠C的关系.因此,分清∠A、∠C和∠D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解:因为AB∥CD,所以∠A+∠D=180°.所以∠A=180°-∠D.因为AD∥BC,所以∠C+∠D=180°.所以∠C=180°-∠D.所以∠A=∠C.再由2∠A+3∠C=180°解得∠A=∠C=36°.所以∠D=144°.提高训练题一、填空题1. 直线l1,l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则它们的位置关系是.2. 若直线l1// l2,l2// l3,则 ____ // ____,其理由是.3. 若直线l1//l2,一条射线与l1有交点,那么这条射线与l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哪种情况,直线l1和l2不一定是平行线()A. l1和l2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B. l1和l2都平行于直线l3C. 在同一平面内l1和l2没有一个公共点D. 在同一平面内,l1⊥l3,l2⊥l32. 若∠1与∠2的关系为内错角,∠1=40°,则∠2等于()A. 40°B. 140°C. 40°或140°D. 不确定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B.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是相等C.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D.所有的对顶角相等三、解答题1. 如图,已知三角形ABC,分别过A,B,C三点作它们的对边BC,CA,AB的平行线.。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点:
1. 相交线:相交线是指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交于一点。
在相交线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对顶角和邻补角。
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
同时,我们还学习到了垂线,即直线与给定直线垂直,且交于一点。
2. 平行线:平行线是指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不相交。
平行线具有传递性,即如果a平行于b且b平行于c,那么a平行于c。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这些性质是平行线的基本性质,也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
4.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通过这些判定方法,我们可以确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5. 平行线的应用:平行线在几何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或全等、解决角度和距离的问题等。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平行线也有很多应用,如建筑、道路规划等。
以上是关于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主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一、相交线与平行线1. 相交线•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邻补角互补。
•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垂线的性质包括: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2. 平行线•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是,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o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o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o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判定:o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o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o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 平移•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平移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 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三、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命题、定理、证明

解:不是真命题.如图 所示,直线a与b不平行, 直线c与直线a,b分别 相交,∠1与∠2是同位 角,但∠1≠∠2.
感悟新知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命题不一定是定理,定理一定是命题
知3-练
B.定理不可能是假命题
感悟新知
知识点 3 定理与证明(举反例)
知3-讲
1.定理:经过推理证实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2.证明: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 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感悟新知
例4 如图,已知直线b//c,a⊥b.求证a⊥c.
证明:∵a⊥b (已知), ∴∠1=90° (垂直的定义). 又b//c(已知),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1=90° (等量代换). ∴a⊥c (垂直的定义).
解: (1)题设:两个角互为补角;结论:这两个角相 等.假命题. (2)题设:a=b;结论:a+c=b+c.真命题. (3)题设: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结论:这两个 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假命题.
感悟新知
归纳
知2-讲
判断命题的真假时,真命题需说明理由;假命 题只需举一反例即可;举反例是说明一个命题是假 命题的常用方法,而所列举的反例一般应满足命题 的题设,不满足命题的结论.
作业1 必做:请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补充:
作业2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3平行线的性质
第3课时命题、定理、 证明
学习目标
1 课时讲解
命题的定义及结构 命题的分类 定理与证明(举反例)
2 课时流程
逐导入
请阅读以下几句话: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叫做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民. (2)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 (4)今天要下雨. (5)我们要充满梦想,执着地飞翔.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相交线和平行线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 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总结5、1相交线 1、邻补角与对顶角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存在几种不同关系的角,它们的概念及性质如下表:注意点:⑴对顶角就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就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⑵如果∠α与∠β就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β不一定就是对顶角⑶如果∠α与∠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180°;反之如果∠α+∠β=180°,则∠α与∠β不一定就是邻补角。
⑶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而对顶角只有一个。
2、垂线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就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符号语言记作:如图所示:AB ⊥CD,垂足为O⑵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与平行公理相比较记)⑶垂线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称:垂线段最短。
3、垂线的画法:ABCD O⑴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⑵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①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②过一点作线段的垂线,垂足可在线段上,也可以在线段的延长线上。
画法:⑴一靠:用三角尺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⑵二移:移动三角尺使一点落在它的另一边直角边上,⑶三画: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线,不要画成给人的印象就是线段的线。
4、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记得时候应该结合图形进行记忆。
如图,PO ⊥AB,同P 到直线AB 的距离就是PO 的长。
PO 就是垂线段。
PO 就是点P 到直线AB 所有线段中最短的一条。
现实生活中开沟引水,牵牛喝水都就是“垂线段最短”性质的应用。
5、如何理解“垂线”、“垂线段”、“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些相近而又相异的概念 分析它们的联系与区别⑴垂线与垂线段 区别:垂线就是一条直线,不可度量长度;垂线段就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长度。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 相交线和平行线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 相交线和平行线知识点总结本章使生了解在平面不重合的直相交平行的位置系,究了直相交的形成的角的学内两条线与两种关研两条线时特征,直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直平行的期共存件和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形平移的两条线两条线长条它关图变换性,利用平移一些美的案质设计优图.。
重点:垂和的性线它质,平行的判定方法和的性,平移和的性,线它质它质以及些的用这组织运.5.1相交线1、邻补角与对顶角直相交所成的四角中存在几不同系的角,的念及性如下表:两线个种关它们概质形图点顶的系边关大小系关角对顶∠1∠与2有公共点顶∠1的两边与∠2的互两边为反向延长线角相等对顶即∠1=∠2角邻补 ∠3∠与4有公共点顶∠3∠与4有一公共,另一条边互反向延边为长。
线∠3+∠4=180°注意点:⑴角是成出的,角是具有特殊位置系的角;对顶对现对顶关两个⑵如果∠α∠与β是角,那一定有∠对顶么α=∠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β不一定是角对顶⑶如果∠α∠与β互角,一定有∠为邻补则α+∠β=180°;反之如果∠α+∠β=180°,∠则α∠与β不一定是角邻补。
⑶直相交形成的四角中,每一角的角有,而角只有一。
两线个个邻补两个对顶个2、垂线⑴定,直相交所成的四角中,有一角是直角,就直互相垂直,其中的一直叫做义当两条线个个时说这两条线条线另一直的垂,的交点叫做垂足。
条线线它们符言作:号语记 第1页共7页1243A BCDO如所示:图AB⊥CD ,垂足为O⑵垂性线质1:一点有且只有一直已知直垂直 过条线与线(平行公理相比与较记)⑶垂性线质2:接直外一点直上各点的所有段中,垂段最短。
:垂段最短。
连线与线线线简称线3、垂线的画法:⑴直上一点已知直的垂;⑵直外一点已知直的垂。
过线画线线过线画线线注意:①一段或射的垂,就是所在直的垂;②一点作段的垂,垂足可在段上,也画条线线线画它们线线过线线线可以在段的延上。
线长线法:⑴一靠:用三角尺一直角靠在已知直上,⑵二移:移三角尺使一点落在的另一直角上,⑶画条边线动它边边三:沿着直角,不要成人的印象是段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平行线的判定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4,∠2=∠5,∠2+∠3=180°, ∴∠4+∠5=180°,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课堂小结
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有: 1.平行线的定义. 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知识点四 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
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已知条件:直线 b 与直线 c 都垂直于直线 a .要说明的
结论:直线 b 与直线 c 平行吗? 解法一:如图,∵ b⊥a,∴ ∠1= 90°.
同理∠2= 90°.∴ ∠1=∠2.
A
明,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AB∥CD.
E
P
H1
D
G2 B F
一般地,有如下利用同位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判定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
几何语言:
1
∵∠1=∠2(已知)
∴l1∥l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l2
2
l1
c
a
2
43
b
1
2.如图,直线AE ,CD 相交于点O ,如果∠A=110°,∠1= 70°,就可以说明AB∥CD,这是为什么?
解:因为∠1=∠AOD(对顶角相等),∠1= 70°,所以∠AOD=70°. 又因为∠A=110°,所以∠A+∠AOD=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大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1、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该公共点叫做两直线的交点。
2、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边,并且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性质:邻补角互补。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3、如果两个角的顶点相同,并且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性质:对顶角相等。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
)5.1.2垂线4、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5、由直线外一点向直线引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叫做垂线段。
(要找垂线段,先把点来看。
过点画垂线,点足垂线段。
)6、垂线段是垂线上的一部分,它是线段,一端是一个点,另一端是垂足。
7、垂线画法:①放:放直尺,直尺的一边要与已知直线重合;②靠:靠三角板,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靠在直尺上;③移:移动三角板到已知点;④画线:沿着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画出垂线.8、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9、过一点画已知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这条线段(或射线)所在直线的垂线.10、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垂线段最短.)11、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1.3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12、同位角:如果两个角都在被截的两条直线的同方向,并且都在截线的同侧,即它们的位置相同,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形如字母“F”。
13、内错角:如果两个角分别在被截的两条直线之间(内),并且分别在截线的两侧(错),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形如字母“Z”。
14、同旁内角:如果两个角都在被截直线之间(内),并且都在截线的同侧(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形如字母“U”。
5.2.1平行线15、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记作:a∥b。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相交线与平行线PPT优秀课件

感悟新知
特别警示 ●两条直线平行是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同
位角相等; ●格式书写时,顺序不能颠倒,与判定不能混淆.
感悟新知
例 1 如图5.3-2,把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 若∠ 1=30°,则∠ 2 的度数为( A ) A.60° B.50° C.40° D.30°
感悟新知
1-1.[中考·柳州] 如图,直线a,b 被直线c 所截,若a ∥ b, ∠ 1=70 °,则∠ 2 的度数是( C ) A. 50° B. 60° C. 70° D. 110°
感悟新知
知识点 2 平行线的性质2
1.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 表达方式:如图5.3-3,因为a ∥ b(已知), 所以∠ 1= ∠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感悟新知
特别警示 并不是所有的内错角都相等,只有在“两直线平
行”的前提下,才有内错角相等.
感悟新知
例2 如图5.3-4,AB ∥ CD,BE 平分∠ ABC,CF 平分 ∠ BCD,你能发现BE 和CF 有何特殊的位置关系吗? 说说你的理由. 解题秘方:由两直线平行得到 内错角相等,再由内错角相等 得到两直线平行.
感悟新知
解:BE∥CF.理由如下:∵ AB∥CD(已知),
∴∠ ABC= ∠ BC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BE 平分∠ ABC,CF 平分∠ BCD (已知),
∴∠ 2=
1 2
∠ ABC,∠ 1=Fra bibliotek1 2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归纳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归纳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
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归纳1相交线与平行线1.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平行就相交。
2.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3.垂直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4.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5.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6.垂线段最短;7.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8.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9.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0.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如果b//a,c//a,那么b//cP174题11.平行线的判定。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归纳2平行线的判定第1课时基础知识1、C2、ADBCADBC180°—∠1—∠2∠3+∠43、ADBEADBCAE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题目略MN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MN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两直线平行5、B6、∠BED∠DFC∠AFD∠DAF7、证明:∵AC⊥AEBD⊥BF∴∠CAE=∠DBF=90°∵∠1=35°∠2=35°∴∠1=∠2∵∠BAE=∠1+∠CAE=35°+90°=125°∠CBF=∠2+∠DBF=35°+90°=125°∴∠CBF=∠BAE∴AE∥B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8、题目略(1)DEBC(2)∠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BCF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能力提升9、∠1=∠5或∠2=∠6或∠3=∠7或∠4=∠810、有,AB∥CD∵OH⊥AB∴∠BOH=90°∵∠2=37°∴∠BOE=90°—37°=53°∵∠1=53°∴∠BOE=∠1∴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已知互补等量代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2、平行,证明如下:∵CD⊥DA,AB⊥DA∴∠CDA=∠2+∠3=∠BAD=∠1+∠4=90°(互余)∵∠1=∠2(已知)∴∠3=∠4∴DF∥A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探索研究13、对,证明如下:∵∠1+∠2+∠3=180°∠2=80°∴∠1+∠3=100°∵∠1=∠3∴∠1=∠3=50°∵∠D=50°∴∠1=∠D=50°∴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4、证明:∵∠1+∠2+∠GEF=180°(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且∠1=50°,∠2=65°∴∠GEF=180°—65°—50°=65°∵∠GEF=∠BEG=1/2∠BEF=65°∴∠BEG=∠2=65°∴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归纳3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相交线与平行线
相交线
关键词:邻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性质:对顶角相等。
垂线
关键词:垂直、垂足、
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性质: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该垂线段的长度称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平行线
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
如图一,直线AB与CD是平行线,记作“AB//CD” ,读作“AB平行于CD”.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图一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5)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命题
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一般形态:1)“如果……,那么…….”
2)“若……,则…….”
3)“倘若……,那么…….”
分类:1)正确的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
2)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
5. 数学名词
定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如“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等等.
公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如“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等.
证明: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
1. 有序数对
定义: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a,b)叫做有序数对。
应用:找出平面上点的坐标。
2. 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由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用坐标表示平移:1)一般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 a 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表示(x,y+b)
(或(x,y-b))。
2)一般地,将一个图形一次沿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所得到的的图形,
可以通过将原来的图形作一次平移得到。
3)一般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
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
(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三二元一次方程组
1.概念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是ax+by=c(a≠0,b≠0)。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消元法
定义: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代入消元: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加减消元法: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习题一
一、选择题
1. 如图,∠1和∠2是同位角的是()
A.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②④
①②③④
张雷同学从A地出发沿北偏东500的方向行驶到B地,再由B地沿南偏西200的方向行驶到C地,则∠ABC的度数为()
A. 400
B. 300
C. 200
D. 00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相等的两个角是直角
B. 同旁内角互补
C. 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是钝角
D. 如果同位角不相等,两条直线一定不平行
4.如图1,一个宽度相等的纸条,如图那么折叠一下,∠1等于()度
A. 150º B . 120º C. 60º D. 75º
5.点B(-3,0)在()上
A、在x轴的正半轴上
B、在x轴的负半轴上
C、在y轴的正半轴上
D、在y轴的负半轴上
6.点C在x轴上方,y轴左侧,距离x轴2个单位长度,距离y轴3个单位长度,则点C 的坐标为()A 、(2,3)B、(-2,-3)C、(-3,2)D、(3,-2)7.若点M(x,y)的坐标满足x+y=0,则点M位于()
A.第二象限B.第一、三象限的夹角平分线上
C.第四象限D.第二、四象限的夹角平分线上
8.某同学的座位号为(2,4),那么该同学的所座位置是()
A、第2排第4列
B、第4排第2列
C、第2列第4排
D、不好确定
9.二元一次方程组
323
25
x y
x y
-=
⎧
⎨
+=
⎩
的解是()
A.
32
17
...
23
01
22
x
x x
x
B C D
y y
y
y
=
⎧⎧
==
=
⎧⎧
⎪⎪
⎨⎨⎨⎨==-
=
⎩⎩
⎪⎪
=
⎩⎩
10.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5
9
x y k
x y k
+=
⎧
⎨
-=
⎩
的解也是二元一次方程2x+3y=6的解,则k
的值是(• )
A.k=-3
4
B.k=
3
4
C.k=
4
3
D.k=-
4
3
11.如果方程组
1
x y
ax by c
+=
⎧
⎨
+=
⎩
有唯一的一组解,那么a,b,c的值应当满足()
211
2
1
2
1
2
A .a=1,c=1
B .a≠b
C .a=b=1,c≠1
D .a=1,c≠1
12.方程3x+y=7的正整数解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3.已知x ,y 满足方程组45x m y m
+=⎧⎨-=⎩,则无论m 取何值,x ,y 恒有关系式是( )
A .x+y=1
B .x+y=-1
C .x+y=9
D .x+y=9
二 填空题
如图(1)所示,点A 的坐标为_______,点B 的坐标为_______,点C 的坐标为_______,点D 的坐标为_______,
如图(2)所示,添加条件:_______________(只需写一个),可以使AB ∥CD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D E C
B A
O D E C B A
3. 如图(3),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E ⊥AB ,O 为垂足,如果∠EOD = 38°,则∠AOC = ,∠COB = .
4.写出一个解为12
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__________.
5.a -b=2,a -c=
12,则(b -c )3-3(b -c )+94=________. 6.已知32111
x x y y ==-⎧⎧⎨⎨==⎩⎩和都是ax+by=7的解,则a=_______,b=______. 三、解答题:
1.已知:如图,AD ∥BC ,∠D =100°,AC 平分∠BCD ,求∠DAC 的度数.
4321B
A E
D
C x y 2341-1-2
-3
-4-3-2-12143(1)D C B A (1) (2) (3)
2.已知y=3xy+x ,求代数式2322x xy y x xy y
+---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