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与细胞信号转导进展

合集下载

细胞内信号转导与抑郁症

细胞内信号转导与抑郁症

G蛋 白是 在细胞 内信 号传 导 途径 中起 着 重 要作 用 的
G P结合蛋 白, T 刺激性 G蛋 白( s 和抑制性 G蛋 白( i分 G) G) 别激活、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 C , A ) 通过“ 受体 一 G蛋 白 一A C
点, 中枢神 在
传 递 过程 中发 挥 重 要 作用 的物 质 成 为 研究 的 重点 , 出 了抗 提
调节基 因转录一发挥生物学效应。A C是 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
途径中一个 重要 的酶, 能够将 A P转 为第 二信 使 c MP 它 T A , c M 对细胞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激 活 P A来实现的。P A是 A P K K 由两个催化亚基 C和两个调节亚基 R所构成 的别构酶 , 每个调 节亚基上有 2个 c M 结合位点 , A P 催化亚基具有催化底物蛋 白 质某些特定丝氨酸/ 苏氨酸残基磷酸化 的功能。P A将许多蛋 K 白磷酸化并调节其活性 。这些蛋白包括离子通道 、 细胞骨架元
件 、 录 因子和 酶 。其 中一 个磷 酸 化转 录 因 子是 C E , 是胞 转 R B它
抑郁药 的信号转导机 制。抗抑郁 药是 以 G蛋 白[ 三磷 酸鸟 苷( T ) G P 结合蛋 白] 为分子基 础 , 神经递质受体 和 G蛋 白为 作用环节 , 最终影响细胞 内的信号转导并产生磷酸化作用增 加、 神经营养 因子增多 、 神经发生增加 等相关效应 , 而发挥 从 抗抑郁作用。 1 G 蛋白与抑郁症
G蛋 白 一磷 酸脂 肪酶 C P C ( L )一 蛋 白激 酶 C( K ) 或 离 PC (
体后刺激性 A C活性都增加 , A 说明 C活性可能是抑郁症的标
志 之一 。
用 ;p G 分别促进 、 G 、o 抑制磷脂酰肌醇 ( I 的水解 , “ P) 经 受体

PI3KAk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及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进展

PI3KAk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及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进展

PI3KAk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及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进展一、本文概述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障碍,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对抑郁症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I3K/Akt 信号通路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医药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对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PI3K/Ak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将简要介绍PI3K/Akt信号通路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然后,我们将重点综述近年来抗抑郁中药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包括中药单体、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我们还将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中的可能作用靶点,以期为抑郁症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将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PI3K/Ak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及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PI3KAkt信号通路与抑郁症的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I3KAkt信号通路与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PI3KAkt信号通路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存和增殖信号通路,它参与调节多种细胞功能,包括细胞代谢、细胞生长、细胞存活和蛋白质合成等。

在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异常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在神经系统中,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调节神经元的存活、突触可塑性以及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等过程,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PI3KAkt信号通路往往出现紊乱,这可能导致神经元损伤、突触可塑性下降以及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引发抑郁症症状。

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机制之一就是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来改善抑郁症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可以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和突触可塑性的恢复,从而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功能。

抑郁症与细胞信号转导进展

抑郁症与细胞信号转导进展

2012年12月第9卷第36期·综述·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情感障碍疾病,以往人们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生化方面,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抑郁患者在神经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水平也存在异常。

信号转导途径具有级联放大作用,一个原始的化学信号,通过信号传递过程的级联反应,可以在下游引起成百上千个酶蛋白的活化,产生生物学效应。

本文综述了信号转导机制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为阐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研制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参考。

1G 蛋白偶联的信号转导通路与抑郁症1.1G 蛋白与抑郁症G 蛋白在信息转导通路中起广泛和重要的整合、调节及放大作用,早期抑郁症信号通路的研究集中在G 蛋白上。

2002年国内学者研究发现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的Gi 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大鼠[1]。

抑郁患者Gq α下降,并常伴随神经元去分化过程,抗抑郁药能上调Gq α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研究表明,抑郁模型大鼠前额皮质、海马CA3区G αi 表达增高,西酞普兰抗抑郁作用靶点之一可能是调整前额皮质、海马CA3区的G αi 的表达[2]。

1.2cAMP-PKA 通路与抑郁症对抑郁症信号通路研究较多的是cAMP-PKA 通路。

研究提示抑郁症存在cAMP 系统活性下调,抗抑郁治疗可使cAMP 通路上调。

抑郁患者存在大脑去甲肾上腺素能β受体耦联的腺苷酸环化酶(AC )敏感性降低及PKA 通路的异常。

国外有资料报道,抑郁症自杀死亡者脑前额叶AC 的活性明显下降,自杀行为及抑郁性疾病可能与AC 活性改变有关。

邓沁涛等[3]建立小鼠重复应激抑郁模型,检测小鼠海马内cAMP 含量、PKA 活性及海马磷酸化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 )水平,发现cAMP-PKA-CREB 是咯利普兰发挥抗抑郁作用信号转导途径之一。

魏浩洁等[4]的研究显示黄精皂苷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学有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5-羟色胺1A 受体(5-HT 1A R )及其介导的5-HT 1A R/cAMP/PKA 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

抑郁症信号转导通路研究

抑郁症信号转导通路研究

抑郁症信号转导通路研究作者:李爱师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第24期[摘要] 长期给予抗抑郁剂可以增加脑内cAMP依赖性PKA的表达水平,继而激活cAM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CREB可以调节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

大量的研究表明cAMP 和BDNF是多种抗抑郁剂的共同通路,现就此进行综述,探讨其与抗抑郁剂之间的关系,为精神药理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 抑郁症;抗抑郁剂;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4-31-03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情感性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如食欲和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甚至具有自杀倾向。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抑郁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推测,目前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且这个数字以每年113%的增长率快速递增,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2大疾病[1]。

Schildkraut和Bunney等在1965年几乎同时提出抑郁症发病的“单胺假说(monoamine hypothesis)”,该学说认为,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主要是由于脑内单胺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或)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缺乏。

目前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绝大多数是基于“单胺策略”的药物,即通过增强5-HT 和(或)NE的神经传递发挥作用的。

而抑郁症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仍然有30%患者对单一靶点抗抑郁剂治疗无效,并且临床使用的抗抑郁剂大多存在“延迟起效”“有效率不高”“不良反应严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3]。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单胺水平的降低所引起的受体以及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的适应性变化是抑郁症发生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就此作一综述。

细胞生物学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细胞生物学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细胞生物学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和代谢过程的科学。

在疾病治疗中,细胞生物学在多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细胞病理学疾病发生时,细胞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称之为细胞病理学。

细胞病理学可以通过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手段来观察细胞的变化,从而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

例如,癌症是一种细胞增殖异常的疾病,要想评估癌症病情和治疗效果,就需要观察癌细胞的生长情况和组织学表现。

同时,细胞治疗也是治疗癌症的一种重要手段,该技术能够从患者体内采集免疫活性细胞,经过生物反应器的培育和扩增,再重新注射到患者体内,以增强体内免疫系统的抗癌作用。

二、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内外环境信息传递的过程,包括化学信号、物理信号和电信号等。

细胞信号通路异常也是许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抑郁症是一种脑神经元信号传递异常引起的精神障碍疾病,目前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是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增加5-羟色胺在神经元突触间的浓度,以改善神经元信号传递。

三、细胞基因组学细胞基因组学是研究细胞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标志着基因组学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

细胞基因组异常是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首要因素,例如,染色体异常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疾病等;单基因遗传异常常见于囊性纤维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

目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组学已经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基因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基因编辑相关技术的发展也为基因组学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契机。

四、细胞治疗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技术,可以通过细胞修饰、生物材料诱导等技术手段,修复、替代、增强或调节有缺陷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例如,心脏病、关节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等。

人类移植胚系干细胞、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作为新型治疗手段在心脏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证明了细胞治疗在疾病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尹营营;袁勇贵【摘要】综述抑郁症遗传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2页(P277-278)【关键词】抑郁症;遗传;基因【作者】尹营营;袁勇贵【作者单位】210000 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10000 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抑郁症(MDD)为慢性复发性疾病,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减低,悲观厌世,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我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MDD患病率为2.1%[1],一线城市终生患病率高达 3.6%[2]。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MDD将成为非衰老性死亡和残疾的第2大原因。

MDD 可能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多基因遗传病,但致病基因目前尚无明确定位;近年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为探讨MDD遗传学发病机制提供了新契机。

现综述其中连锁、关联及全基因组扫描研究进展。

1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现状1.1 连锁分析连锁分析的目的就是明确一种家族性疾病的DNA标记,在含有已知定位集合的染色体上直接定位致病基因。

相关研究显示1p、1q、2q、4q、5q、8p、10p、10q、11p、11q、15q、18q、19p和 Xq上共有 19个区域与 MDD 显著连锁,其中10个区域为强连锁,以11pter-p15区连锁最强(LOD=4.2),此区包含一个MDD易感基因、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H)。

2q、4q、Xq和5q上5个区域具有性别特异性,其中前4个区域与女性连锁,在2q33.34包含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基因(CREB1)在内的451kb区域内找到了与女性 MDD 连锁的证据[3];又有研究[4]发现 17q11.2 与 MDD连锁性较强((LOD=2.1),此区包含另一个MDD的易感基因,5-HT 转运体基因(SLC6A4);其他研究[5]还显示 3p12.3-q12.3、7p、12q22-q23.2、15q25.3-26.2、18q21.33-122.2 区域均有与MDD呈性别特异性连锁的证据。

抑郁症病人的健康护理

抑郁症病人的健康护理

抑郁症病人的健康护理抑郁症病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由于患者常有自杀、自残迹象出现,因此给护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本文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方面着手,阐述了如何有针对性的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护理的三大措施,以达到有效护理、缩短恢复期的目的。

标签:抑郁症;健康;护理抑郁症病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落、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 患者在大多数时间里忧心忡忡、郁郁寡欢, 严重者会出现轻生、自残甚至自杀行为。

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除了要控制精神病症状外,还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一、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理论界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主要与生物化学因素如5-HT、DA、NE ,遗传因素、社会与环境因素有关,目前对其发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1、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有部分研究认为抑郁症是由于脑中单胺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功能不足所致。

1965年Coppen,Shaw 等发现中枢缺乏5-HT能引起抑郁,SchildKrau 认为抑郁症的发生是由于脑中NE不足所致,中枢神经系统中NE 含量下降,则发生抑郁症,反之则发生躁狂症一系列的研究证明,脑脊液中多巴胺(DA)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A V )含量下降。

降低DA水平的药物可导致抑郁,而提高DA功能的药物可缓解抑郁症状。

因此,抑郁症发病可能与DA有关。

2、受体假说针对抗抑郁药用药起效缓慢而对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快的矛盾,单用单胺假说很难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受体假说被提出,即脑中NE/5-HT 受体敏感性增高引发抑郁症,其中以5-HT受体功能改变为主。

有资料显示一部分抗抑郁药物有下调肾上腺素受体和5-HT 受体敏感性的作用,并且随着抗抑郁药物的给予和症状的改善,5-HT或NE含量逐渐提高。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主要与受体有关,其中在抑郁症的发病和治疗中均有重要作用的为NE受体和5-HT 受体。

抑郁症发生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抑郁症发生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基本内容
此外,预防和早期干预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具有抑郁症高危因素 的人群,如家族病史、慢性疾病、生活压力等,可通过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等方 式预防抑郁症的发生。早期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表现和治疗反应,有助于及时发现 和治疗抑郁症,降低其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长期损害。
基本内容
总之,尽管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 方法的不断创新,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前景,为抑郁 症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康复体验。
研究进展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 展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抑郁症发生 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血清素是研究最为广泛的神经递质之一。研究发现,抑 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下降,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受损。此外,多巴胺和去甲肾上 腺素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抑郁症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研究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 的思路,例如针对上述神经递质及其相关受体进行干预。
谢谢观看
此外,神经免疫失调也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免疫过 程对神经细胞和神经递质产生损害,加重抑郁症的症状。神经可塑性则在抑郁症 的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树突棘的形成、突触可塑性和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 等。
基本内容
在现有研究成果方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联合治疗等手段在抑郁症的治 疗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药物治疗中,常用的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 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等,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和心 理状况。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动力疗法等,通过帮助患者调 整负面思维模式、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也能有效缓解抑郁症。联合治疗即在药 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抗抑郁药信号转导通路的交汇点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抗抑郁药信号转导通路的交汇点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抗抑郁药信号转导通路的交汇点卢峻;杨秀岩;华茜;李卫东;图娅
【期刊名称】《生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08(039)004
【摘要】本文综述了参与抑郁症和抗抑郁药作用的三条信号转导通路:环磷酸腺苷(cAMP)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钙调蛋白激酶(CaMK)通路,以及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作为上述通路交汇点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新型抗抑郁药的可能作用靶点.
【总页数】4页(P371-374)
【作者】卢峻;杨秀岩;华茜;李卫东;图娅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
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4
【相关文献】
1.七氟烷对大鼠海马内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J], 高海鹰;栾海星;陈振毅;
2.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在头痛与抑郁中的研究现状 [J], 代维;张明洁;邱恩超;董钊;于生元
3.RNA干扰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人卵巢癌
细胞Bcl-2表达的影响 [J], 叶丽平;马静方;仇会会
4.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对发育期人牙乳头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J], 陈筑;李明云
5.脱氢表雄酮(DHEA)对鸡胚原代肝细胞cAMP/PKA信号通路和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影响与调节 [J], 唐雪;马海田;邹思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抑郁症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抑郁症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肾上腺皮质激素 抑郁症患者的肾上腺皮质增生约38%,增生的程度与皮质醇有关;随着抑郁症状的缓解,这种增生也似乎随着皮质醇的正常化而逐步消失,这与HPA轴的慢性或持续活跃有关。许多研究者都证实,有HPA轴活动亢进的患者和一些抑郁患者中,这种脉冲式的皮质醇分泌节律更频繁也更持久,因此推测这种分泌方式可能参与了抑郁的发病。
抑郁症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2 抑郁症的病因
2.1 遗传
与许多其它疾病一样,抑郁症往往在家族中集中出现。若父母中有一人患抑郁症,则孩子患该病的机会增加10%--13%;在完全相同的孪生子中,这个数值还要大。如果孪生子中有一人患抑郁症,那么另一个人在一生中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70%。
社会心理因素
躯体疾病
5亿-40亿美元年销售额的前六位化学药品
据对国内14城市样本医院对抗抑郁药年度统计数据看,2002年与2001年同比增长率为101.53%。 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几个品种中,进口药、合资药为主,基本都为第二代抗抑郁药。其中进口8种,国产(合资)7种。 排在前5位的是氟西汀、帕罗西汀、氯米帕明、舍曲林、文拉法辛等。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应激刺激,如低血糖、失血、剧痛以及精神紧张等,引起HPA轴兴奋性提高,然后通过CRH引起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反应。CRH不仅能作用于内分泌系统,而且参与应激反应。过多的应激刺激会造成CRH的过度分泌和HPA轴亢进,到成年后其抑郁症发病机率会更高,从而出现一系列抑郁症状,如睡眠和饮食障碍,性欲下降和精神行为改变等。
1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种类:目前国内市场供应的TCA类有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等。
机制:50年代出现的第一代抗抑郁药。抑制突触间隙中5-HT和NA的再摄取,以增加突触间隙中单胺递质的浓度。

细胞信号转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细胞信号转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细胞信号转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细胞信号转导技术是研究细胞内外信息传递的一种技术,通过分子生物学、生化学、基因工程等多学科交叉,可揭示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调节过程及其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方面的功能与意义。

本文将介绍细胞信号转导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领域。

一、发展历程1960年代至1970年代,生物化学家研究了一些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分离和纯化,为后来打开细胞信号转导这一科研领域的大门做了铺垫。

1980年代,生物学家发现细胞表面的受体能感受到外部物质的信号,从而引领细胞内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这一发现使研究人员产生了对细胞信号转导的极大兴趣,并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调节模块、信号通路等被证实和发现,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入了高峰期。

1980年代至1990年代,细胞信号转导相关传统技术——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和酵母双杂交等成熟,而说明分子与细胞的功能关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也不断进步,如PCR、DNA序列技术、基因敲除技术等。

21世纪以来,人们对细胞信号转导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视,高通量技术尤其包括质谱、蛋白芯片、单细胞测序等有了广泛的应用。

二、应用领域1. 肿瘤治疗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与抵抗化疗、放疗与免疫治疗相关的信号通路被广泛研究。

例如,ERK、PI3K-AKT、STAT3等通路在先天性、获得性耐药、免疫逃逸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

基于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和确诊癌症相关的基因检测手段有望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个性化肿瘤精准治疗的思路。

2. 心血管疾病治疗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成果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着重大的作用。

例如,Ang II受体拮抗剂专能降低高血压,而Ras、PI3K等信号通路调节剂的开发应用也已成为研究热点。

细胞信号转导的相关研究不仅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为更好地治疗其他许多疾病打下了良好基础。

氯胺酮快速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氯胺酮快速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氯胺酮快速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苏 荣1 李晓凤2 杨敏雪3 郭艳浩1 张亚通1▲1.河北科技大学理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2.青岛大学药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3.沈阳药科大学无涯创新学院,辽宁沈阳 110016[摘要] 氯胺酮的发现,掀起了作用于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NMDAR)抗抑郁药的研究热潮。

氯胺酮发挥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根据现有研究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说,如去抑制假说、突触可塑性假说等。

谷氨酸(Glu)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兴奋性递质与抑郁症有着密切联系,其中NMDAR 在抑郁症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氯胺酮因具有致幻性和成瘾性而存在风险,限制了其应用。

尽管如此,了解氯胺酮快速持续抗抑郁作用的治疗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对于研发相关药物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抑郁症;氯胺酮;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谷氨酸;抗抑郁;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7-0059-05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7.14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rapid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ketamineSU Rong 1 LI Xiaofeng 2 YANG Minxue 3 GUO Yanhao 1 ZHANG Yatong11. School of Sciences,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bei,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2. School of Pharmacy, Qingdao University, Shandong, Qingdao 266071, China;3. Wuya College of Innovation,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Shenyang 110016, China[Abstract] The discovery of ketamine has sparked a wave of research on antidepressants that act on the N-methyl-D-aspartate (NMDA) receptor (NMDAR).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by which ketamine exerts antidepressant effects is not yet clear. 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es, scientists have proposed a series of hypotheses, such as the disinhibition hypothesis, synaptic plasticity hypothesis, etc. Glutamic acid (Glu), as an important excitatory transmitter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s closely related to depression. Among them, the NMDAR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However, the hallucinogenic and addictive nature of ketamine poses risks, limiting its application. Nevertheless, understanding the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related signaling pathways of ketamine’s rapid and sustained antidepressant effects is cru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drugs.[Key words] Depression; Ketamine;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Glutamic acid; Anti depression; Mechanism of action▲通讯作者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抑郁症发作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抑郁症发作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V o.l 30N o .6J un.2010Journa l of Shanghai Ji ao t ong Un i versi ty(M edical Sc i ence)基金项目:/十五0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20A21-0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0计划)(2006AA02Z430);上海市/登山行动计划0(064119533);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青年人才培养项目(08G W Q075)(National Key Technol ogi es R &D Progra m of /10th Five -Y ear Plan 0,2004BA720A21-02;H -i T ech Research and Devel op m en t Progra m of Ch i na ,/8630Progra m,2006AA02Z430;Shanghai /C li m b i ng M ountai n A cti on P l an 0Progra m,064119533;ShanghaiM un i cipalH ealt h Bureau Foundation ,08G WQ075)。

作者简介:李则挚(1981)),男,住院医师,博士生;电子信箱:li zez h i 1981@yahoo .cn 。

通讯作者:方贻儒,电子信箱:y i ru fang @yahoo 。

文章编号: 1674-8115(2010)06-0651-05#综 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抑郁症发作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李则挚 综述 洪 武, 方贻儒 审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上海200030)摘 要:抑郁症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假说认为,BDNF 减少在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其恢复可能与抗抑郁治疗有关。

该理论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新证据证明。

抗抑郁药与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

抗抑郁药与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

受体结 合后 G P解 离 , 成短 暂 的 C 蛋 白空载 状态 , D 形 - 随后 G P与 C蛋 白结合 , M 存在下 a亚基激 活 ; T - 在 ’ 这一 复合物
分 解 成  ̄C P和 时 二 聚 体 时 C蛋 白 与 受 体 脱 离 , 离 的 -T - 同 - 游  ̄C P和 时 二 聚体 开 始 参 与调 节 相 应 的 技应 酶 和离 子 通 道 。 -T - 最 后 , 亚 基 发 挥 C P酶 的作 用 , C P 解 为 G P 与 甜 二 a - T 将 - 水 T D
是活 化 单胺 受 体 。持 续 活 化 受体 可 导 致 受 体 的 耐受 , 迟 抗 延
高; M c P激括蛋 白激 酶 A( K 催 化 多种底 物蛋 白质 磷酸 A P A)
化 , 而 传 递 激 素 、 质 所携 带 的生 物 信 息 。 从 递
2 磷脂 酰肌醇代谢 途径( 受体途 径 )激动剂 与 a a : 受体
聚体重新结合成最 初 无括性 的状态 而完 成 C蛋 白的一 从 -
十 循 环 。 ̄C P激 括 A , 化 A P c MP 使 c M -T - C催 T ̄ A A P含 量 升
起作用_ 。经典抗抑 郁 药 ( 3 三环 类 抗抑郁 药 单胺 氧 化 酶 抑制剂 ) 的临床应用支持 了这些发现 。这些药物短期 内可 以 增加突触 间隙单胺 的水 平 , 抗抑郁药和单胺递质增加 的结 果
可使 我们 了解抑郁 症 的发病机 制 抑郁药 的作 用位点 , 抗 为
新药物的研制提供思路 。

信 息在 细 胞 内传 递 的 主要 途 径
白磷酸化 信号再 次放 大; 使 磷酸化 的酶蛋 白催 化底物反 应 又使信号放 大。一 般 来说 , 外信 号在 胞 内传 递 中可 放 大 胞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内外环境变化通过信号分子传递至细胞内部,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

这一复杂的通讯系统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然而,信号转导异常也常常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紧密相关。

本文将探讨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其中的机制。

一、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原理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信号传递、信号传导、效应反应。

在信号传递过程中,外界刺激物(如激素、生长因子等)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与细胞结合,触发信号传导的启动。

信号传导阶段是指信号在细胞内部的传递过程,一般通过蛋白质激酶等分子中介传导。

最后,信号传导触发细胞内的一系列效应反应,如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分化等。

二、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展开讨论:1. 癌症细胞信号转导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一些癌症常见的突变和异常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改变细胞信号转导的传递路径,导致细胞恶性增殖和转移。

例如,肿瘤坏死因子的信号通路常常被异常激活,在癌细胞的存活和扩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针对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治疗策略成为了癌症治疗的重要领域。

2. 糖尿病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而糖尿病患者常出现胰岛素抵抗或细胞内信号传导异常。

具体来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受体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内信号转导路径的受阻,使得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从而引发高血糖的病理过程。

3. 心血管疾病细胞信号转导在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

心脏肌肉收缩的过程依赖于钙离子的释放和重摄,其中细胞内特定的信号转导系统调控钙离子的浓度和分布。

一些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肥厚等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异常相关,这些异常会导致心脏肌肉功能的紊乱。

4. 免疫疾病免疫系统的功能也依赖于细胞间的信号转导系统。

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细胞表面受体的识别和细胞内信号传导来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

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及其应用于药物研发

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及其应用于药物研发

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及其应用于药物研发
细胞信号转导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它涉及到细胞内和细胞外各
种不同类型的分子信号,以及细胞如何将这些信号转化为生物学
响应。

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对于认识细胞的生理学和病理学起着
重要作用,也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中,早期的重要发现之一是G蛋白偶联
受体的存在。

这类受体通过外部激动剂的作用,激活位于细胞内
的G蛋白,从而激活多个下游信号传导通路。

基于对G蛋白偶联
受体的研究,研究人员开发出了许多治疗心血管疾病、抑郁症、
哮喘等疾病的药物。

除了G蛋白偶联受体以外,细胞内的酶调控也是细胞信号转导
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研究人员发现,很多细胞内酶都会在激活状
态下向细胞核中迁移,并调节基因表达。

这些酶可以通过不同的
途径被激活,包括前列腺素合成途径、鸟苷酸环化酶途径等。


于对这些酶的研究和了解,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多种用于治疗癌症、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药物。

在细胞信号转导研究中,蛋白激酶是另一个重要的方向。

蛋白
激酶在细胞信号传递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被激活,
进而调节不同的下游通路。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激酶的激活状态,来实现对细胞信号转导的控制。

例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可以通过针对蛋白激酶进行治疗,大幅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总体而言,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为药物研发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由于人类对细胞生物学的认识在不断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也将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突破与发展。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心理障碍,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将其列为全球疾病负担的首位。

抑郁症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随着神经科学领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本文将介绍抑郁症与神经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

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揭示了抑郁症的一些潜在机制。

最新的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

例如,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多态性与抑郁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此外,一些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信号通路也被认为可能参与了抑郁症发生机制。

脑影像学研究神经影像学技术如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为我们了解抑郁症的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手段。

最近的脑影像学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在脑区活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尤其是前额叶皮层、海马体和扣带回等脑区被认为与抑郁症发生相关。

神经网络连接研究神经网络连接在抑郁症发生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最新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脑功能连通性存在改变,这可能导致大脑各个脑区之间信息传递的紊乱。

通过分析不同脑区之间连接强度和模式的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抑郁症的神经机制,并为治疗提供目标。

免疫系统调节机制免疫系统失调也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新的免疫学研究发现,慢性低级别的慢性炎性反应可能与抑郁症有关。

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免疫信号通路等因素在调节抑郁症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神经可塑性机制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结构和功能随外部刺激和内部体验而改变的能力。

近年来,对抑郁症患者进行神经调节治疗时观察到神经可塑性机制参与其中。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如转导直流电刺激(tDCS)和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rTMS)等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临床效果。

新药开发与治疗策略基于不断深入的对抑郁症机制认识,新药开发也成为当前神经科学领域重要的任务之一。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卢恬 屠洁 王立平摘 要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情感障碍疾病,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社会等各种因素有关。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抑郁症发病机制生物学研究的多个方面,包括神经回路、单胺类递质、神经内分泌与神经免疫功能以及相关遗传因素。

神经回路的研究是进一步明确抑郁症发病机制的一大热点。

利用光感基因神经调控技术可以鉴定出与抑郁症相关的特定神经回路,对于进一步揭示其病理机制及今后的治疗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抑郁症;神经回路;单胺类递质;神经内分泌与神经免疫;光感基因神经调控技术1 引言抑郁症主要症状包括抑郁情绪、快感缺乏(对于自然奖赏的幸福感体验能力下降)、易怒、精力难以集中、食欲或睡眠异常[1]。

抑郁症确切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按起病原因可将抑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继发性抑郁的发生有明显原因,如继发于躯体疾病、药物,抑郁是这些疾病或药物作用的直接后果。

原发性抑郁无明确原因,又称为内源性抑郁,是精神病学中研究的重点。

虽然抑郁症的发生很普遍,但是与其他许多慢性躯体疾病相比,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初步的。

主要是因为研究脑部的病理改变相对于其它器官来说更为困难,虽然目前借助神经影像学在方法技术上有了一些改善。

抑郁症发病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一种或几种因素所能决定。

对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集中在神经回路、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与神经免疫功能、遗传因素与表观遗传学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发生等等。

现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 神经回路多项研究表明,边缘皮质系统存在特定的神经回路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运用正电子发射扫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对抑郁症患者研究以及对于抑郁症患者死后的研究均显示其大脑前额皮质区和海马区灰质体积减小。

BDNF和抑郁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BDNF和抑郁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BDNF和抑郁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2-03-29T11:14:10.76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5月总第191期供稿作者:王立娜[导读] 相信本世纪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必将会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王立娜(天津市安定医院300222)【摘要】本文从动物模型和患者外周血BDNF水平测定、患者BDNF 基因结构性研究、BDNF 基因表达研究及BDNF的作用机制研究四个方面综述了BDNF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抑郁症【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01-02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疾病。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抑郁症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 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等特点, 给社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 因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然而, 由于其发病机制至今不明,患者很难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近年来, 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电生理学等研究方法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人们的注意焦点已从受体转移到基因翻译因子和基因表达的变化上, 其中, 神经营养因子系统, 特别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的作用不容忽视。

(1)已经发现BDNF和多种疾病的发病和治疗存在相关性, 如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帕金森病、脑缺血性疾病、多发性硬化、视网膜神经病变、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病变等。

(2)以下简单介绍国内外关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BDNF理化特性及其功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 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之一, 1982 年由德国神经生物学家Barde 等从猪脑提取液中分离出来,是一种分子量为12. 3 kD 的碱性蛋白质,广泛分布于大脑皮质、海马、基底前脑、纹状体和隔区, 尤以海马和皮层含量最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2月第9卷第36期·综述·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情感障碍疾病,以往人们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生化方面,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抑郁患者在神经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水平也存在异常。

信号转导途径具有级联放大作用,一个原始的化学信号,通过信号传递过程的级联反应,可以在下游引起成百上千个酶蛋白的活化,产生生物学效应。

本文综述了信号转导机制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为阐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研制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参考。

1G 蛋白偶联的信号转导通路与抑郁症1.1G 蛋白与抑郁症G 蛋白在信息转导通路中起广泛和重要的整合、调节及放大作用,早期抑郁症信号通路的研究集中在G 蛋白上。

2002年国内学者研究发现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的Gi 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大鼠[1]。

抑郁患者Gq α下降,并常伴随神经元去分化过程,抗抑郁药能上调Gq α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研究表明,抑郁模型大鼠前额皮质、海马CA3区G αi 表达增高,西酞普兰抗抑郁作用靶点之一可能是调整前额皮质、海马CA3区的G αi 的表达[2]。

1.2cAMP-PKA 通路与抑郁症对抑郁症信号通路研究较多的是cAMP-PKA 通路。

研究提示抑郁症存在cAMP 系统活性下调,抗抑郁治疗可使cAMP 通路上调。

抑郁患者存在大脑去甲肾上腺素能β受体耦联的腺苷酸环化酶(AC )敏感性降低及PKA 通路的异常。

国外有资料报道,抑郁症自杀死亡者脑前额叶AC 的活性明显下降,自杀行为及抑郁性疾病可能与AC 活性改变有关。

邓沁涛等[3]建立小鼠重复应激抑郁模型,检测小鼠海马内cAMP 含量、PKA 活性及海马磷酸化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 )水平,发现cAMP-PKA-CREB 是咯利普兰发挥抗抑郁作用信号转导途径之一。

魏浩洁等[4]的研究显示黄精皂苷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学有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5-羟色胺1A 受体(5-HT 1A R )及其介导的5-HT 1A R/cAMP/PKA 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

1.3转录因子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 )的研究CREB 是转录调节因子之一,通过CREB 及其磷酸化介导信号转导通路调节,并最终调控基因的转录。

Koch 等[5]对抑郁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前后进行测定,显示经治疗有效的患者CREB 磷酸化显著增加,首次提出P-CREB 可能是抗抑郁治疗的生物学标志。

国外研究人员建立CREB 缺陷小鼠模型,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建立CREB 缺陷小鼠模型,给予氟西汀治疗后,CREB 缺陷小鼠在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等行为学效应上显示了抗抑郁作用,CREB 成为抗抑郁治疗的新的分子靶点[6]。

1.4神经营养因子与抑郁症神经营养因子(NTFs )是一组对神经组织起特殊营养保护作用的蛋白质,是神经细胞生长、分化的依赖因子,也是神经元受损害或病变中保护其存活和促进其再生的必需因子。

NTFs 受心理应激的影响可能发生异常。

其中研究较多的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

BDNF 以大脑皮层和海马分布最为丰富,其通过靶源性、自分泌和旁分泌形式激发神经细胞上的高亲和力信号传导通路发挥作用,它能促进5-羟色胺(5-HT )、多巴胺(DA )能神经元的再生和发芽,促进海马神经元生成。

这种神经发生有助于改善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

已有报道显示,长期给予抗抑郁药可提高额叶、海马等部位BDNF 及其受体TrkB 的表达。

采用慢性应激法制作大鼠抑郁模型,检测大鼠脑脊液、海马和皮层BDNF 的含量,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脑脊液、海马和皮层BDNF 的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7]。

有研究发现,血清素转运体(SERT )基因敲抑郁症与细胞信号转导研究进展徐向青1唐启盛2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100029[摘要]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情感障碍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近年来更多的研究指向受体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文献,本文综述了信号转导机制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为阐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研制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抑郁症;信号转导;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2)12(c )-0049-02Advance research in depression and 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XU Xiangqing 1TANG Qisheng 21.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dong Province,Ji'nan 250011,China;2.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Abstract]Depression is a serious hazard to human health of affective disorders,its pathogenesis is still not clear.In re -cent years,more and more research is pointed to the receptor 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By referring to the related lit -erature review,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mechanism of signal transduction in depression,and it pro -vides reference for elucidating the pathogenesis of depres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tidepressant drugs.[Key words]Depression;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Research progress[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0572389)。

49·综述·2012年12月第9卷第36期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除大鼠海马和前额叶BDNF 表达下降,提示抑郁的发生与神经可塑性的损伤有关,对该模型使用抗抑郁药物,可以上调海马和前额叶BDNF mRNA 的表达[8]。

Lee 等[9]研究显示有自杀倾向的抑郁患者外周单核细胞BDNF mRNA 的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且下降幅度与抑郁严重程度成正比。

此外,NTFs 能促使突触联系形成,并稳定这种联系,逐渐产生抗抑郁效应。

长期抗抑郁药治疗能促进新的神经元增殖。

BDNF 的调节由cAMP-CREB 通路介导,符文彬等[10]的研究显示,应激导致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海马BDNF 和CREB 表达下调,针刺能改善抑郁症大鼠的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的病理变化,上调cREB-BDNF 信号转导通路是针刺抗抑郁的重要途径和作用靶点之一。

抑郁症患者存在cAMP-CREB 信号转导通路的下调,由此导致BDNF 下调,影响神经元的可塑性及神经递质的合成。

2其他信号转导通路与抑郁症神经细胞内还存在非经典的信号途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受体单独可以完成跨膜信号传递,不产生经典意义的第二信使,受体胞内域具有酶活性,因此引起的以级联磷酸化反应为主的信号转导,最终调节基因表达及细胞反应。

其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通路是研究得比较清楚的一条信号传递通路,也是一个典型的、在核内激活转录因子的级联反应通路。

2.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MAPK 级联途径是将细胞外刺激信号转导至细胞核,介导细胞产生反应的细胞信息传递的共同通路。

多种胞外刺激(如缺血、应激等)都可通过MAPK 途径引起MAPK 激活,经过MAPK 核转位,激活核内转录因子,调节基因的表达,促进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完成对胞外刺激的反应。

信号基本级联反应的大致过程是:G 蛋白Ras-活化MAPK 激酶(MAP -KKK ,RAF )-活化MAP 激酶(MAPKK ,MEK )-活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 )1/2-活化核糖体s6激酶(RSK )-CRE 磷酸化-调节下游基因转录-产生生物学效应。

该信号转导途径在神经元内有许多作用,包括突触的可塑性、长时程增强效应、对受损神经元的保护和维持存活。

ERK1/2可以被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多种细胞外信号激活[11]。

ERK1/2是MAPK 家族中与抑郁症关系最密切的成员之一。

文献有报道,抑郁症自杀患者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中ERK1/2的活性显著降低[12]。

王海涛等[13]报道慢性强迫游泳应激能诱发大鼠抑郁症状,促进ERK1/2表达。

2.2谷氨酸盐受体(NMDA )通路谷氨酸(Glu )在大脑中分布很广,海马的神经元大多数属于谷氨酸能神经元。

谷氨酸受体可调节神经元及突触可塑性,影响神经元回路的形成及学习、记忆过程。

慢性应激能导致脑内谷氨酸释放增加,慢性应激引起大鼠海马Glu 过量释放,通过激活NMDA 受体,促进P 物质合成释放增加,激活NK 1受体,是导致抑郁行为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14]。

研究表明,阻断NMDA 受体可改善抑郁症状,并增加海马新生神经元数量。

抗抑郁药物可以改变NMDA 受体与放射性配基的结合及编码NMDA 受体亚单位的mRNA 表达。

目前已经发现NMDAR 拮抗剂具有抗抑郁作用,海马微量注射NMDA 受体拮抗剂MK-801,能明显改善应激引起的抑郁行为[15]。

3结语与展望“细胞信号转导”概念的提出,从分子水平上指出了细胞内除了物质和能量代谢途径外,还存在对其调控作用的自成体系的信号传递途径。

大量事实表明,神经细胞内存在由许多个信号转导通路组成的网络,在这一网络中,各条通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细胞才能够对各种刺激做出完整、迅速而准确的响应。

靶向信号传导分子治疗的概念是近几年来提出的,抗抑郁药可能影响信号转导通路的多个环节,有多种作用靶标,如受体、G 蛋白、第二信使、蛋白激酶、转录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等,不同的抗抑郁药可能通过不同的靶标起作用,但他们都是最终通过影响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功能蛋白磷酸化、神经营养因子产生增加、神经发生增多、正常突触联系形成,逐渐改善抑郁患者的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