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究
软件开发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软件开发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415c749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e.png)
软件开发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概述在如今数字化不断进步的时代,软件开发行业迅速发展,由此带来了对越来越多高质量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
然而,目前软件开发行业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现状十分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关键。
本文将探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第一,技术基础培训软件开发行业技术更新迅速,因此培养人才时必须确保他们有扎实的技术基础。
在大学期间,学生应该接受全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包括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等。
这些课程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帮助他们了解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此外,软件实习也是提高学生技术能力的有效方式。
第二,实践能力培养软件开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提供一系列的实践课程和项目,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动手开发软件,实践所学知识。
同时,学校还应与软件企业合作,将实践机会延伸到真实的开发环境中。
这样,学生们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更好地了解软件企业的运营和需求。
第三,团队协作培养在软件开发行业中,团队协作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项目开发中。
通过团队项目,学生们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第四,终身学习意识培养软件开发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才能在行业中保持竞争力。
此外,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技术讲座和研讨会,吸引行业专家分享最新的技术和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实习经验积累除了在校学习外,实习经验对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实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相关工作,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
因此,学校应该积极与软件企业合作,提供丰富多样的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成长。
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培养方案
![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b36c5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3.png)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移动应用开发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移动应用开发方向)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大专层次。
三、入学条件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四、学制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五年。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沟通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掌握JAVA程序设计语言、技术及主流开发、调试和测试工具;具备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上进行移动互联网应用定制、设计创新和管理维护的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实施“双证书”教育,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需要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高级或中级计算机程序员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在校期间3年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过硬编码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软件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如下所示。
结构要求支撑课程素 质 结构1.思想品德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2.职业素质:具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有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结构 要求 支撑课程3.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
体育与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 力 结 构1.具备Java EE平台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能力。
Java等2.具备中小型商务系统开发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基于Java软件项目(B/S)架构开发3.能对开发的软件系统进行测试 软件工程、软件测试、六、就业面向、岗位任务及其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嵌入式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数字家庭产品、移动终端、车载信息产品和工业控制等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iPod、数码相机与DVD、汽车导航和娱乐、车载通信、汽车电子自动控制和安全、机器人)中的软件开发、测试、运行管理以及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14ce0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4.png)
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移动应用开发在当前数字化时代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离不开手机和手机应用。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
本文将详细介绍移动应用开发人才的培养方案,以期为有志从事移动应用开发的广大学子提供一些帮助。
1. 现状分析现在的移动应用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可以提供的应用的种类越来越多,开发质量与速度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目前在移动应用开发领域中,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现有的人才:有些基础领域扎实、独立开发能力强;但同时存在缺乏系统性、专业化、和开发者之间的交流协作还不够紧密等问题。
2. 培养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处理大型项目的专业人员,同时还应该培养项目开发团体合作的技能,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团队协作工具;其次是培养移动应用开发方案的设计能力,以便能够在开发过程中及时优化程序逻辑。
3. 培养体系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需要同时考虑学生的日常实际需求。
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3.1. 优质课程建设建设优质移动应用开发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
课程设置要渗透着最前沿技术和实用性,平衡理论与实践,每个环节都要科学规划。
方法论上要遵循“提高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原则,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技术领域。
3.2. 实践性教学在移动应用开发过程中,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师生可以开展一些小规模的项目、结合虚拟实景仿真工具在班级内部开发,可以进行售前设计和实施案例分析,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专业实训机房支持移动应用开发需要依托先进的教学设施,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需求,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设配备先进的实训机房,提供开发所需的软硬件和各类维护保障。
通过实训机房的支持,和尔森根LMS平台的配合,学生们能够很自然地在进化的技术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与实践研究。
3.4. 按照全生命周期开发流程进行开发为了保证开发质量,我们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
应用型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fe4e70f2770bf78a65295476.png)
临床 实习教 学质量 评价 是一项 系统 复杂 的工作 , 它首先 要确定评价要 素 , 在此基础 上设 定评 价指标 , 指 标要 量化 , 尽可 能排 除人为 因素 , 使临床 实习教学质量 评价指标形成 系统 , 成为体系 。 1 . 评价要素 。临床实 习教学质量评 价要素可分为 : ( ) 纪律方 面。学生进入临床实 习阶段也就踏入社 1劳动 会, 由学校 的组织纪律 转换为劳动 纪律 , 其劳 动纪律与 实 习基 地带教老师 的劳动纪律 同步 ,应严格 地按实 习 基地带 教老师的劳动纪律进行考核 。( ) 2 医疗行为 。实 习生 为患者所进行 的一 切医疗操作 成为 医疗行 为 。其 医疗行 为应遵循两个 原则 :一是要 在带教老 师的指导 下进行 医疗操作 ,在没 有取得带教 老师活动许 可或 同
— —
意时不能擅 自进 行医疗操作 ;二是在带教 老师 的指 导 下严格地按操作 规程进行 医疗操作 。违 背任意一个 原 则所 进行的医疗操作都是违规 的医疗行为 。( ) 3定期 进 行 理论 考试 与技 能操作 考试 ,每次考 试有成 绩记 载 。 ( ) 床实习手册 的审核 , 真实性 、 41 1  ̄ 从 原始性 、 文化底 蕴 三个 方面审核与评价临床实习手册 的优劣 。 2 . 评定方法 。 在确定评价要素 的基础上设定评定指 标, 评定指标要量化 , 即对上述 的 四项评价 要素在排 除 人 为因素的前提下进行量化。如劳 动纪律方 面对迟 到 、 早退 、 等设定 扣分标 准。临床实 习教学质量评价体 旷工 系是 一项复杂 的工作 ,应根据 校情与实 习老师 的实 际 情况 , 实事求是地拟定 出既排 除人 为 因素 , 又具有科学
1 . 应用型人才培养 问题 。 本科学生人才培养可分 为 学术型 、 工程 型 、 型等 。所 谓应用型人才 是指能将 应用 专业 知识和技能应用 于所从事 的专 业社会实 践的 种 专 门的人才类型 ,是熟 练掌握社会 生产或社会 活动所 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 ,主要从 事一线生产 的具有综 合设 计 、 创新 、 解决 实际 问题能力 的专业 技术 人才 , 其 具体 内涵是 随着高 等教育 历史 的发展 而不 断发展 的 。 应用 型人才培养是我 国新 型工业化 和现代化发 展的需 要 ,应用 型人才 的培养不 同于学术 型和理论 型人 才 的 培养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是 以能力 为中心 , 以培 养技 术应用 型专门人才为 目标 的 。应用 型人才 的培养 过程 应更强调 与生产实践 的结合 ,更加重 视实践性教学 环
人力资源级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力资源级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2ce76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e.png)
人力资源级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应用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满足市场和用户对移动应用的不断需求,各大公司开始了大规模的移动应用开发,但是受人力资源短缺的影响,开发周期过长、成本过高成为了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急需一批专业性强、熟练掌握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的人才。
二、需求分析1. 人才素质要求(1)具备扎实的编程基础知识,如语法、数据结构、算法等;(2)熟练掌握相关的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包括Android、iOS、Flutter、React Native等;(3)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协调好团队成员之间的工作关系;(4)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与其他部门、团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2. 人才数量需求据统计,目前市场上缺乏约50万名移动应用开发人才,而市场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
因此,对于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在未来将会越来越大。
3. 人才培养形式(1)根据市场需求,将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为能够开发高质量移动应用的技术专家;(2)采用“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实战能力;(3)开设课程内容应紧贴当前发展趋势,结合各种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4)培养形式也可以通过企业合作实现,让学生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接触最新的应用开发技术和企业实际业务需求,获取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技术认知。
三、人才培养方案1. 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计算机语言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
(2)核心课程:Android、iOS、Flutter、React Native等移动应用开发技术、软件工程、UI设计、测试等。
(3)拓展课程:数据库、Java web应用开发、前端技术、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等。
2. 实践教学(1)开设实训课程,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进行项目练习,包括项目管理、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工作环节。
软件技术(移动技术应用开发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版)
![软件技术(移动技术应用开发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版)](https://img.taocdn.com/s3/m/856fcc8d52d380eb62946da1.png)
《软件技术(移动技术应用开发方向)》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适用年级:高职2016级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以学生为本,以项目为驱动的案例教学,学生在做中学,锻炼实际动手能力。
本专业以服务京、津、冀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面向IT企业、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互联网软件开发、网站开发和大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一定创业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一)基于岗位(群)需求的人才培养规格分析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体魄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线岗位适应能力。
在上述基础上,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素质:(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本专业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考核和培养模式,对专业考核合格、德智体诸方面符合要求的学生,发给国家承认的相应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
同时要求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技术证考试,并取得相应证书。
三、学制全日制三年。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一)课程设置总体安排表(二)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注:《军训及入学教育》在第一学期开学前进行,时间默认为2周。
五、教学进程表(一)集中实践教学安排表(二)课内教学安排表(16电子商务)注:1.计划中选修课按最低要求计算学时;2.“考核方式”一项内标注●的为考试课程、标注○的为考查课程、标注◎的为隔期考试课程;3.“( )”内的学时不在课内总学时计算范围之内;4.“各学期教学周学时安排”一项内标注“√”的为课外完成的课程,不计入周学时计算范围内。
5.“职业技能课”、“职业技能拓展课”采取可模块选修形式进行六、主要课程简介1、MySQL数据库(第一学期,共96课时)《mysql数据库》是一门软件开发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学习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必修的课程。
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291ca4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4.png)
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软件技术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于高素质的软件技术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的理论教育往往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要求。
目前,国内外对于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各类教育机构和企业纷纷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软件技术人才。
对于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了解现有模式的特点和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将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
【200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该模式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通过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改进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该研究还旨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和效果,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通过本次研究,希望能够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教学的改善和提高。
1.3 研究意义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软件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支撑,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研究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软件行业发展迅速,技术更新换代较快,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软件人才需要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因此深入研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软件人才的实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移动应用开人才培养方案汇报ppt
![移动应用开人才培养方案汇报ppt](https://img.taocdn.com/s3/m/a8cfbc65767f5acfa0c7cd00.png)
对象 大一学生 大一学生 大一学生 大一学生 大二学生 大三学生 大三学生 大二学生 大三学生 大一、二、三 学生
时间 10月 11月 3月 6月 12月 10月 11月 5月 11月 每学年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四、保障
1、项目资源库
课所有的综合项目、阶段性项目均来自企业真实案例或真实案例某些 模块。确保项目的数量、质量、真实案例 保障:加强校企合作,增强与企业的联系,由企业提供已完成的真实 项目案例,改造成适合教学的项目,组建项目资源库。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一、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方向:
Web应用开发、Android 应用开发 、移动WebAPP开发
职业愿景:
面向软件开发类公司,从事Web应用开发、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移动 APP开发等技术开发工作,3-5年后可提升为项目架构师,根据个人能力可进 一步提升为项目经理、项目总监。
中级软件工程师水平
高级软件工程师水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二、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模式
章节练习2-4
顶岗实习
项目导向、任务 驱动教学模式
课程综合项目
阶段项目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二、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组织模式
模块化 教学
集中教学时间,按“能 力递进”原则逐门课程 讲授考核过关,课程之 间根据专业技能形成规 律有效衔接,确保教学 过程的完整性、连续性 和可掌控性
三、课程体系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三、课程体系
项 目总结
项 目立项课
Hale Waihona Puke 项 目计划课项目答辩课
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思路
![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b5bd18d2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e.png)
1、建立实验室。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设备,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必要的硬 件支持。
2、增加实践课程。除了课堂上的实践环节外,还应单独设置实践课程,让 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开展项目实战。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实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和项目管理能力。
4、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 技能和能力。
1、引进优秀人才: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优秀人才,加 入到教师队伍中来。这些人才可以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2、培训与交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 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科研项目,增强教师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意识。
3、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 活动。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四、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精 神
培养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具体来说,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举办创新竞赛:定期举办各类创新竞赛,如程序设计大赛、创新创业大 赛等,让学生在竞赛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同时,竞赛还可以激 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2、设立创新实验室:设立创新实验室,提供先进的设备和资源给学生进行 自主创新和研究。创新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学习平台。
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具备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一方面,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和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 业认知;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专家学者等担 任客座教授或
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指导和帮助。此外,高校还应师资队 伍的年龄结构、学科背景等因素,建立多元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职 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 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6e483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1.png)
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移动应用开发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培养方案:1. 课程设置:-移动应用开发基础:包括移动应用开发原理、移动应用开发工具和平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前端开发:包括HTML、CSS、JavaScript等前端开发技术,以及移动端界面设计和布局等内容。
-后端开发:包括数据库设计与管理、服务器端编程语言(如Java、PHP)等后端开发技术。
-移动应用开发框架:学习常用的移动应用开发框架,如React Native、Flutter等,掌握快速开发移动应用的方法。
-用户体验设计:了解用户体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注重用户交互和界面设计的优化。
2. 实践项目:-每学期安排一至两个移动应用开发项目,让学生实际参与团队合作开发,从需求分析、设计到开发和测试全过程。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移动应用开发比赛,提供机会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技能。
3. 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与企业合作的实习机会,让他们接触真实项目和工作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行业交流活动,与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士互动,拓宽视野并获取行业动态。
4. 导师指导:-每位学生分配有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辅导。
-导师应鼓励学生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5. 资源支持:-提供先进的设备和软件资源,保持与行业最新技术接轨。
-建立实验室或工作室,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6. 职业素养培养:-强调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职业形象和自我品牌塑造。
7. 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需完成一项移动应用开发相关的毕业设计或论文,展示他们所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的培养方案,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将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他们可以适应移动应用开发领域的需求,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创新能力。
+大数据+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
![+大数据+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b3450ac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0.png)
+大数据+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对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移动应用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培养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的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成为当前教育和产业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大数据与移动应用开发的结合大数据应用已经深刻地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在金融、医疗、物流、零售等领域都有大量的应用。
而移动应用作为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各个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数据与移动应用的结合,必将会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种趋势下,需要更多拥有大数据处理能力的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
二、大数据与移动应用开发的人才需求由于大数据处理需要深度学习、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能,而移动应用开发则需要掌握移动开发技术、用户体验设计等技能,因此大数据与移动应用开发的结合,需要具备跨领域能力的专业人才。
这种跨领域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三、培养大数据与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的策略为培养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的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应该采取多种策略。
要加强对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面的课程。
需要加强跨学科背景的培养,包括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应用数学等领域的交叉学习。
要强化实践性教学,加强项目实践、实习实训等环节,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
结合行业需求,引入企业资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项目经验。
要不断更新课程体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符合行业需求。
随着大数据与移动应用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对于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的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大数据与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需要教育界和产业界携手合作,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项目经验,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高职 移动应用开发 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 移动应用开发 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97f71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7.png)
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一、引言移动应用开发行业迅速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适应该行业需求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编程基础和计算机知识;2. 培养学生掌握移动应用开发的核心技术和工具;3. 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开发移动应用的能力;4.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培养内容1. 理论课程(1)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等;(2)移动应用开发基础:包括移动应用开发平台、开发工具、编程语言等;(3)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包括移动应用界面设计、用户体验、数据存储与管理、网络通信等;(4)项目实践:通过实际项目开发,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升实践能力。
2. 实践课程(1)移动应用开发实训:通过开发实际的移动应用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移动应用开发竞赛:参加各类移动应用开发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3)企业实习:与企业合作,让学生融入实际工作环境,掌握行业需求和最新技术。
四、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实际操作,提高学习效果;2. 项目驱动学习: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 导师制指导:为每位学生分配导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规划学习和职业发展。
五、评估与考核1. 考试评估:通过理论考试,测试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 项目评估:通过项目评估,考察学生在实际项目开发中的表现和能力;3. 实习评估:对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
六、师资队伍建设1.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2. 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合作,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3. 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
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81bda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d.png)
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标
本方案旨在培养具备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应用专业背景的人才,满足不断增长的移动应用开发行业需求。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技能和能力:
- 掌握移动应用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 熟练掌握移动应用开发相关工具和平台;
- 具备移动应用开发中常见问题解决的能力;
- 能够进行移动应用的设计和开发;
- 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
- 移动应用开发基础
- 移动应用设计与界面开发
- 移动应用前端开发
- 移动应用后端开发
- 移动应用测试与调试
拓展课程
- 移动应用开发实践项目
- 移动应用安全与隐私保护
- 人机交互与用户体验设计
- 移动应用数据管理与云服务
- 移动应用创新与市场营销
实践与实
本专业侧重实践与实的培养,以确保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并具备实际工作经验。
学生将参与移动应用开发项目实践,并有机会在相关企业或机构进行实。
就业方向
毕业后,学生可在以下领域就业:
- 移动应用开发公司
- IT咨询与解决方案公司
- 移动应用创业公司
- 移动应用部门
结束语
本方案致力于培养具备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应用专业背景的人才,通过系统的课程安排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移动应
用开发相关岗位。
我们相信,通过本方案的培养,学生将能够在移
动应用开发领域取得优秀的成绩,并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8fbb6baf524ccbff0218405.png)
图1 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模型图
2.5.2 课程设置
本专业在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中引入岗位职业技能标准及行业标准(规范),并将HTML网页设计、Android编程技术开发课程设定为专业技能竞赛课程。
对原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设置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以及顶岗实习及单列实习实训课程等几个部分,构建“岗位需求、课程设置、技能证书”相融通的
图2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的设计方法,贯穿工学结合主线,使培养的人才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服务于区级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研究高职移。
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6ec8f55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92.png)
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软件行业也急需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
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渠道之一,在软件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和需求变化。
本文将探究一种适合于软件技术专业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讨论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
1.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支撑: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离不开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支撑。
职业素质教育即强调学生成为完整人格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情感态度、思维能力、实践技能等。
这一理论支撑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成长为面向未来的职业人才。
2.任务驱动学习的理念: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过程需要贴近实际工作的任务,以任务为主导推动学生的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的核心理念是以实际应用为驱动,借助任务推动学生的学习。
这种理念的应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实用性。
3.生产性实践教学:生产性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支撑,其核心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通过实践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实操能力的提升。
1.强化职业素质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注重培养综合素质,打造高素质人才。
此模式实践中,学生迎难而进,在实操中逐渐成长为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人才,并在实践中得到机会进行情感态度、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发展。
3.生产性实践教学,提高实操能力: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生产性实践教学得以高效展开,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和其他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大幅提高。
通过不断的实际操作,达到当前行业需求的实际操作工人的要求,增强学生对于学科的领会能力。
三、总结综上所述,应用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让学生在高职阶段就能直接参与到工作中,从而使其拥有满足职业需求的理论基础、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与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发展与行业创新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高职 移动应用开发 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 移动应用开发 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48b0f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d.png)
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应用开发领域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制定一套科学、全面的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师团队和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合理设置相关课程。
课程设置应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全面涵盖移动应用开发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包括移动应用开发基础、移动应用界面设计、移动应用开发工具与框架、移动应用测试与优化等核心课程。
同时,还应设置相关的软技能课程,如项目管理、用户体验设计和团队协作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移动应用开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培养方案中应设置大量的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移动应用开发的具体技能和方法。
可以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和参与实际项目等方式,提供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建立强大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他们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培养方案应重视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供必要的培训课程和资源,使教师能够紧跟技术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参与实际项目和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考试、实验报告、项目评估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定期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试和实践考核。
同时,还应建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竞赛和开发创新项目,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应合理设置课程、注重实践环节、建立强大的教师团队和科学的学生评价机制。
通过培养方案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移动应用开发人才。
基于校企合作需求的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需求的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2d1dff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f.png)
摘要:论文结合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特点与行业企业需求,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学企之间良好的互利共赢长效稳定合作育人模式,推动促进高职移动应用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进而研究出“校企深入互通-政产强力支撑-学生主体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移动应用开发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保证。
关键词:移动应用开发;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方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前言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倡导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多元”育人模式,推动加强校企全面深度合作等新的要求,结合我校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建设,我们进行了致力于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移动应用开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探索。
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和校企合作现状及问题分析在智能移动互联迅猛发展的今天,智能移动终端几乎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互联的应用场景密集且丰富,手机购物、移动支付、移动社交、手机导航、手机银行、外卖点餐、手机游戏、视频直播等等移动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手机APP 正在改变、影响甚至颠覆着我们的生活,并冲击着各行各业。
从金融、餐饮、娱乐到医疗、交通、教育,移动终端设备和应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使得对移动应用开发的人才需求空前增大和紧迫,为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巨大机遇和发展前景。
同时,为培养能够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相对接,快速适应行业企业发展要求,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培育应用开发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和职业能力。
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在专业建设和教学中的参与不够深入,学生被动参与,使得在培养专业人才上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
因此,研究良好有效地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高职移动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本研究目的是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学校与企业间良好的互利共赢长效稳定合作育人模式,以行业产业为依托,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促进高职移动应用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保证并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究
![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f719d92358fb770bf78a555b.png)
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究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需求量巨大,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更是需求迫切。
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与高职学生特点,提出以创新、创业引领教学研产,以教学研产促进创新、创业为主线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近一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在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最新目标。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1]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有关高职高专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有:於实等提出“园校互动,工学交替”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即充分利用园区优势,进行园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为人才培养建立保障网络,共同实施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创新能力。
[2]山东东营职业学院的张洪生分析了“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以就业为导向”的关系,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以就业为指导”,狠狠抓就业不放弃,以就业求生存,以生存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水平,达到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3]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陈飞强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探索创新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来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目标。
综合以上对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与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以创新、创业引领教学研产,以教学研产促进创新、创业为主线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特点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二者结合成一体,根据iresearch相关数据,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4.1亿,手机应用软件下载规模达36.63亿次,预计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达5.2亿,手机应用软件下载规模将达109.59亿次,移动互联网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市场规模近400亿,预计2012年市场规模将以150%的速度增长,可以预见移动互联网是未来几年内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域,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需求量巨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究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需求量巨大,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更是需求迫切。
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与高职学生特点,提出以创新、创业引领教学研产,以教学研产促进创新、创业为主线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近一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在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最新目标。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1]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有关高职高专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有:於实等提出“园校互动,工学交替”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即充分利用园区优势,进行园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为人才培养建立保障网络,共同实施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创新能力。
[2]山东东营职业学院的张洪生分析了“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以就业为导向”的关系,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以就业为指导”,狠狠抓就业不放弃,以就业求生存,以生存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水平,达到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3]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陈飞强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探索创新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来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目标。
综合以上对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与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以创新、创业引领教学研产,以教学研产促进创新、创业为主线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特点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二者结合成一体,根据iresearch相关数据,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4.1亿,手机应用软件下载规模达36.63亿次,预计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达5.2亿,手机应用软件下载规模将达109.59亿次,移动互联网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市场规模近400亿,预计2012年市场规模将以150%的速度增长,可以预见移动互联网是未来几年内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域,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需求量巨大。
随着苹果的app store、谷歌的android market以及中国移动的移动mm等移动应用软件商店的兴起与成熟,使得通过开发移动应用软件方式进行创业变得更加方便,正如《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僵尸》、《水果忍者》、《捕鱼达人》等热门应用的成功,进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到移动互联网行业施展抱负。
移动互联网产业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行业,总是需要更好的创意、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好的盈利模式。
创新与创业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非常明显的两个特点,也是不断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向前发展的两大动力。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以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高考、中职升高职、自主招生等,尽管存在学生入学分数普遍较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差等不足,但也同样存在学生思维视野广、社会阅历比较丰富、动手实践能力强、敢想、敢干、敢闯等优势。
高职学生思维视野广,他们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往往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回答,特别是在策划、组织活动等方面有更多的想象力,能提出非常好的创意。
高职学生社会阅历比较丰富,几乎每一个在校高职学生都有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的经历,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社会阅历以及更多的生活感受,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从某种程度上也大大丰富了学生创新的素材,从而可以更好地抓住移动互联网的机会。
高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主要表现在,高职学生在高中或中专阶段其主要精力没有放在学习文化课上,基础知识偏弱,这使得他们在高职阶段更乐于学习一些动手实践课程,更喜欢做一些比较新的东西。
通过以上对高职学生特点的分析,高职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使得他们具有非常好的创新基础,充分利用其优势,以创新、创业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的巨大需求,如何培养出优秀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已显然摆在各类教育机构面前,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我院)作为黑龙江省较早开展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在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实践,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与高职学生的特点,逐步摸索出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即以创新、创业引领教学研产,以教学研产促进创新、创业为主线,通过将创新、创业课程有效引入到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体系中,为培养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基础保障。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体系,为培养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过程质量保障。
通过搭建开放共享式教学研产一体的大学生移动应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培养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输出(包括创新人才输出、作品输出、课程输出)保障。
经过近一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在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将创新、创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引入到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在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体系中交叉设置“创新概论”、“创意学”、“移动应用软件创意案例分析”、“移动应用创意实践”、“大学生创业”、“移动互联网创业案例分析”等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科学合理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体系为保证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较高的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设定了教师教学资料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专业相关技能证书通过率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企业评价等方面质量评价指标。
以下逐一说明:(1)教师教学资料评价主要是从任课教师对课程的相关资料准备情况进行评价,以便检验授课教师是否对所授课程知识有足够的把握、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从教师授课方式、学生对这门课接受程度以及对这门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通过率等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专业相关技能证书率主要检查学生是否具有胜任以后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用考取专业相关技能证书的形式进行检验。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生活上、学习上以及行为举止、是否参加社会实践等方面,在每学期期末对学生进行评价。
(5)企业评价主要是在每学年结束后通过与本专业建立较深校企合作关系的专业对口企业委派专业团队对学生逐个进行评价以及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企业岗位认证题库,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
3.开放共享式教学研产一体的大学生移动应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依据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成本低、开发周期短等特点,依托现有移动应用软件商店如app store、android market、移动mm等盈利机制,通过搭建开放共享式教学研产一体的大学生移动应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学生、教师、企业等优势,以学生自选项目、引入企业在研项目为驱动,组成以学生项目组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项目研发团队,通过创业的形式完成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项目实战课程的教学,并将研发的应用软件上传至应用软件商店,再将已研发成功的项目经归纳、整理应用到相应课程的教学中,最后实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四、成效与分析我院2009年开始招收移动通信技术(3g通信)专业学生,移动通信技术(3g通信)专业分移动应用软件开发、3g无线网络优化两个专业方向。
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方向自2011年3月开始进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的改革与实践,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课程体系方面,将创新、创业等课程引入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初步建立起教师教学资料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专业相关技能证书通过率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企业评价等方面质量评价指标,比较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培养的质量。
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方面,依托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实验室,以学生自选项目以及哈尔滨华创博讯等公司在研项目为驱动,已指导完成多个学生自行设计的应用软件作品,如《泡泡猪》、《翻花绳》、《学生管理系统客户端》、《植物大战虫子》等,使得学生在应用软件创意、策划、设计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项目实战经验。
目前2009级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方向学生主要在黑龙江联通系统集成公司、哈尔滨华创博讯、哈尔滨英立等移动互联网企业实习。
我院在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方面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创新、创业等课程的内容及教学形式上还需进一步探索,比如将课堂搬到企业现场进行教学等,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方面还需进一步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逐步修正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完善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各项指标,进而使得整个教学系统更好地发展。
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方面还需进一步借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孵化器相关运行、管理机制,制订出一套较完善的具有引领、激励、协作、分享等特征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1]缪锐锋.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刍议——以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部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4,(z1).[2]於实.园校互动工学交替——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j].职教论坛,2011,(30).[3]张洪生.浅析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以就业为导向”之关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