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临床路径分析报告修订版

合集下载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实际效果分析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实际效果分析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实际效果分析针灸康复科是中医护理临床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具备中医护理技术与专业知识的护理人才。

本文将对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

一、教学路径的设计与实施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的设计应根据针灸和康复两大学科的特点和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可以包括针灸基础理论、常见病的中医护理方法、针灸操作技术的培训等。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理论授课、案例分析、模拟实践、临床实习等多种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路径的实施需要教学人员的重视和支持。

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学校要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和实验设备,鼓励学生参与临床实习、科研项目等,培养学生的针灸康复技术与科研能力。

二、实际效果的评价和分析1. 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通过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到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提高中医护理的专业素养。

学生可以熟练掌握针灸康复的常用技术和操作方法,了解常见病的中医护理方法,同时还可学习到针灸康复的康复理论与方法,为今后实践工作和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注重实践操作的训练,学生参与临床实习和模拟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的训练,学生可以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技巧、灵活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并能够应对不同的疾病和病情变化,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临床实习,学生可以积累实践经验,提供病例资料,参与科研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等。

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临床实习表现和科研成果进行评价。

针灸科临床路径实施计划

针灸科临床路径实施计划

针灸科临床路径实施计划
一、项目:通过科内分析讨论,拟定针灸科优势病种临床路径----“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并强调应充分认识临床路径实施与“以病人为中心”之间的关系,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二、工作计划:1.缩短平均住院日。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并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微调实施,将严格控制住院日(《21天 2.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缩短平均住院日,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目的。

三、初步建立相应的临床路径服务质量评估及持续改进体系。

根据科室选定之中医病种“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结合其“中医临床路径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科内学习,确保科室临床医护人员熟悉临床路径实施流程,从而保证科室医护人员积极落实,提高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临床路径入组率。

根据临床路径考核办法应确保我科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入组率达50%,入组后路径完成率达到70%,并严格对照临床实施表,确保入组治疗病人总费用较未入组病人有明显下降,进一步缩短入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日。

确保入组病人临床中医辩证准确
率、中医药参与率、中医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

定期开展科室临床路径总结工作,并纳入“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制度。

及时归纳总结前一阶段科室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尤其分析入组未能完成的病例、完成但总费用较前有增长病例的原因,为下一步完整实施做好改进计划。

不断加强学习医院其他科室临床路径实施中的先进经验,以确保我科临床路径科学、安全、有效实施,从而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docx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docx

2016 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报告2016 年全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如下:一、全院临床路径病种月统计情况序号科别病种住院入径出径入径率变异平均路径病种名称人次人次(%)数住院日总人数11212121007 4.082323232100187.28合计1、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 181 人,出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均住院日 7.34 天。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均住院日 7.34 天。

2、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 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内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3、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2015 年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6 人(其中外三科 4 人[ 胆囊结石 2 人、腹股沟疝 2 人] ,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内五科 1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二、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符合路径未入径6 人:其中内二科3 人(住院号164175、主管医生张子陆,住院号164669、164745 主管医生周胜利,漏入径),内六科1 人(住院号164435、主管医生宋艳红,漏入径),内五科1 人(住院号164534、主管医生周江敏,漏入径),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住院号 164834、主管医生黄根,漏入径)。

2、变异原因笼统,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 3 人:其中产科12 人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住院号分别是: 164358、164773、164612、164275、164373、165380、 165074、164715、164714、164748、164849、 164919),儿科 3 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76、163903、164188),内二科 16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45、163924、164007、164572、165046、163853、 164815、164507、 164437、 164489、164610、164640、 164753、164755、164756、 165130),3、变异情况统计分析:181 例入路径病种变异97 例,变异率 53.59%(其中产科 24 例,占 77.42%;儿科 18 例,占 56.25%;妇科 2 例,占 50%;属患者因素 69 例(占 71.13%),属医护因素4 例(占 4.12%),属系统因素 19 例(占 19.59%),属出院因素 5 例(占 5.15%)。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精彩)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精彩)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精彩)我院于20xx年x月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始了新的一轮临床路径的工作。

临床各科室的临床路径小组加强质控,科主任组长、护士长担任副组长,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和相关资料填写、收集、整理工作,并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

第一季度临床路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市卫生局《关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院进一步加强了临床路径管理小组,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了实施方案,定期与医院个案管理员沟通、协调工作。

2、确定病种,进入临床路径。

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卫生局相关通知,及医院指导意见,结合实际,确定18个病种:慢性鼻—鼻窦炎、老年性白内障、子宫腺肌病、计划性剖宫产、肺炎支原体肺炎、腹股沟疝、门静脉高压、慢性硬膜下血肿、股骨颈骨折、踝关节骨折、肋骨骨折合并气胸、良性前列腺增生、大肠息肉、终末期肾脏病、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社区获得性肺炎、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开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

下面就近3月来我院路径情况进行分析: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我院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织对相关病例进行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

对成功实施的病例,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

2023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23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23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总结2023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总结1为了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心病科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通过心悸的临床路径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1、病人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

我们共有120例进入路径,有30例因变异退出本路径,通过心悸的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心悸的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住院费平均2500元/人,比减少500元/人;平均住院天数,16天/次,比减少2天。

2、提高了医护工作效率。

通过心悸的临床路径实施,缩短了医护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病床的周转。

二、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1、本科室医护人员对心悸的临床路径工作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实施的质量好坏不一,须进一步加强思想动员和培训工作。

2、“一头热”现象。

医院领导层、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十分重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职能管理部门每月抽出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对所有实施路径管理的病历进行质控、分析、总结、奖罚。

可能是科主任业务工作太忙,或者是思想上不够重视,科室路径实施工作中的入径管理、质量控制、分析总结等工作差强人意,没有在环节和终末质量控制中把好关,影响了整个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质量。

今后科主任要较强对临床路径实施的重视,管理,实施。

2023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总结2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____〕8号)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启动会议精神,我院于年月启动了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多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努力探索、不断深化,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一、主要做法(一)加强组织管理医院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评价组、科室实施小组等组织网络体系。

中医医院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

中医医院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

中医医院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及持续改进计划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严格落实国家卫计委下发的《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各科室按照我院制定的病种具体实施路径,认真抓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通过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密切了医患关系,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总结如下:一、临床路径管理方面2017年各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二、存在问题(1)科室重视程度不够。

(2)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

科室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部分科室的临床路径工作滞后,执行不到位。

(3)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变异和退出的标准掌握不到位,科室存在开始时对临床路径不够熟悉,开展较困难,所开展的病种例数少。

(4)临床路径实施的记录、临床路径表的填写、患者退出临床路径的记录等过程评价资料不完整。

(5)科室没有定期组织对本科室临床路径实施进行评估与分析,并及时修订相关病种临床路径,建立健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制度,并纳入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三、下步工作计划(一)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我院已有34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1.高标准制定临床路径方案,优化规范病种诊疗规范在制定我院临床路径标准过程中,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选取最新标准,药物费用标准,制定出了符合我院特点,适合本医院开展,能够真正规范临床工作,促进合理用药,减轻患者负担的临床路径方案。

注重重点科室的建设,组织各临床科室、重点专科遴选本科室临床路径、优势病种,严格执行病种诊疗规范,优化诊疗措施。

2.深化落实,全程监督科室临床路径实施。

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带动住院病人的整体费用更趋合理,促进医院服务流程的整合和再造,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时间浪费和医疗行为的随意性,避免工作的遗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报告(2篇)

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针灸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调节人体气血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报告将基于我在临床实践中对针灸疗法的应用,总结其疗效和临床经验。

二、临床病例分析1. 案例一:患者,男,35岁,主诉:失眠3个月。

患者自述近3个月来每晚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白天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下降。

查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失眠。

治疗方案:采用针灸疗法,选取穴位:百会、神门、三阴交、足三里。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过程: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睡眠质量逐渐改善,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延长,白天精神状态好转。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患者失眠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 案例二:患者,女,45岁,主诉:颈椎病2年。

患者自述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伴有上肢麻木,时有头晕。

查体:颈部肌肉紧张,颈椎活动受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诊断:颈椎病。

治疗方案:采用针灸疗法,选取穴位:大椎、肩井、曲池、外关。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过程: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颈部疼痛减轻,活动范围扩大,上肢麻木症状缓解,头晕症状减轻。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患者颈椎病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3. 案例三:患者,男,60岁,主诉:膝关节疼痛3个月。

患者自述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上下楼梯困难。

查体:膝关节肿胀,局部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治疗方案:采用针灸疗法,选取穴位:膝眼、阳陵泉、足三里、血海。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过程: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膝关节疼痛减轻,活动范围扩大,上下楼梯困难症状缓解。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临床体会1. 针灸疗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尤其在治疗失眠、颈椎病、膝关节疼痛等疾病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2. 针灸疗法具有无副作用、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特点,深受患者喜爱。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优秀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优秀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优秀临床路径的优化的目的应该是提高控制医疗质量,减少医疗成本,从而降低医疗服用。

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9篇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分析,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

现将近三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近三年来我市临床路径试点病种数150余个,进入路径人数64741人,完成路径人数58218人,完成率89.92%,退出人数4366人,退出率6.7%,平均住院日9.5日,平均住院费用8653.66元。

各医疗机构均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

同时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加强了组织领导,明确了工作职责。

1、带动了住院病人的整体费用的更趋合理,依托临床路径管理手段,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全院门诊平均人次费用和住院平均人次费用更趋合理。

2、带动了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缩短住院天数,要求各临床、医技科室和后勤保障部门全力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从而带动了全院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

3、促进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的制定是依据“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体现诊疗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

近年来我市重视基础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的基本功培训,为加强基础医疗质量,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积极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

4、加强了医患沟通,和谐了医患关系: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所有的诊疗行为均公开、透明,每天的诊疗活动在入院时已告知患者和家属,并且需要患者和家属签字认可,同时需要患者参与和配合,医务人员、患者、家属都清晰了解整个诊疗流程和安排,有利于医务人员间的协调和医患间的良好沟通,促进了医患和谐,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专科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专科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专科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总结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专科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总结,欢迎参考。

专科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总结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妇科协作组的关于妇科常见病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要求,本科自年月开始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现将该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如下:一、实施情况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成立了由科主任担任组长的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并设立了个案管理员,明确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路径实施情况自*年*月至**年**月以来,本科共有例进入路径,如下表所示:出院日期: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本科室对XX的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

对成功实施的病例,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该病种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了科室的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行为,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我科工作效率。

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减少了医疗纠纷,上述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临床路径准入把关不严。

主要是由于科室部分医疗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准入标准认识不到位,在判断患者是否符合进入路径标准时,忽视合并症的治疗和疾病的转归变化。

2、医患沟通有待加强。

科室部分医护人员不重视同患者沟通,不能很好地向患者解释介绍临床路径的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造成患者对诊疗基本方案和每日治疗流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工作。

3、能成功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主要原因是临床上单纯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三、下一步工作1、深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实际效果分析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实际效果分析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实际效果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患者身体特定部位插入针灸进行治疗,以恢复患者健康。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在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对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的设计和实践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中医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实际效果分析的研究,对于促进中医护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的设计及实施,以及其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为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目的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探讨该教学路径在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上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通过深入研究该教学路径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评估其在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方面的效果,为提高中医护理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旨在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反馈,探讨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差异化需求,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路径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教学路径实际效果的评价和总结,旨在为相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更新提供实践经验和启示,为未来中医护理教学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1.3 意义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的实际效果分析对于提升中医护理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教学路径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教学的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优化。

实际效果分析可以评估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分析学生反馈和差异,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促进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教学路径的实际效果分析能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帮助推动中医护理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实际效果分析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实际效果分析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实际效果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是中医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治疗作为中医药疗法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康复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的实际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的建设需要结合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临床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的实际效果也需要经过科学评价和分析,为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开展本研究对于推动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的不断创新和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的实际效果,从而为提升中医护理教育质量和效果提供依据和方向。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评价,我们旨在全面了解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提供参考。

本研究还旨在对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的实际效果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提高中医护理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可以为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是中医传统疗法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其实际效果进行分析,可以为推动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的实际效果分析结果还可以为相关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提供指导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临床效果。

研究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的实际效果也有助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与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中医护理人才,促进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实际效果分析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实际效果分析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实际效果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的开展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要想将中医护理在康复科中应用到实践中,还需要有系统的教学路径来提高护士和医生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实施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评估实际效果并进行深入分析,以探讨中医护理在康复科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中医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的实际效果,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路径设计与实施情况的评估,以及中医护理在康复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更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医护理在康复科中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教学路径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中医护理在康复科中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康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对实际效果的深入分析和总结,为未来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推动中医护理在康复科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针对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实际效果的分析研究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该研究可以为提高中医护理在康复科中的应用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有助于优化临床教学路径设计与实施,提升教学质量和临床服务水平。

通过评估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教学路径的实际效果,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教学改进和提升提供参考和建议。

深入探讨中医护理对康复科的重要性,可以增进对中医康复理论和技术的认识,促进中西医结合在康复科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本研究对于推动中医护理在康复科中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临床效果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教学内容分析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技术、康复理论与实践等方面。

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学生学习包括阴阳五行理论、气血津液理论、脏腑学说等内容,为他们理解中医疾病诊断治疗奠定基础。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139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 (142)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138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 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 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针灸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应用效果分析

针灸科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应用效果分析

法和穴位按摩分数分别是渊92.33依4.06冤分尧渊93.74依2.25冤分和渊96.71依3.81冤分袁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绩渊83.21依6.02冤分尧
渊81.96依4.19冤分和渊82.26依3.34冤分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渊P<0.05冤曰观察组实习生培训后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为 96.97%袁
显著高于对照组实习生的认可度 72.73%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渊P<0.05冤遥 结论 在针灸科实习生的护理教学中采用临床
盂开展中医针灸科临床护理实施流程遥 第 1 周袁由 针灸科指导老师对所有实习生的专业素养尧技能水平和 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评估袁之后向实习生介绍针灸科的治 疗环境尧医疗设备尧工作特点尧科室常见疾病类型以及治 疗手段尧基础护理手法等科室工作情况[10]遥 介绍临床教 学路径的内容袁按照临床路径表的学习方案进行教学遥
训后考核的理论知识尧实践操作和综合能力分数分别是渊96.15依5.02冤分尧渊94.82依3.09冤分和渊98.41依2.54冤分袁均显著高
于对照组成绩渊85.33依4.86冤分尧渊81.51依6.73冤分和渊87.22依3.88冤分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渊P<0.05冤曰两组实习生在教学后
熏蒸尧灸法和穴位按摩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前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渊P<0.05冤曰观察组实习生教学后考核的熏蒸尧灸
对照组院采用传统带教模式袁将每 5 名实习生划分 为一个学习小组袁每个小组分配一名教学导师袁负责理 论知识的传教和临床实践的指导[6]遥 通过开展跟班制等 教育方式袁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袁在出科时对 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遥
观察组院采用临床路径教学模式袁教学计划如下遥 淤构建中医针灸科临床护理学习小组遥 由针灸科 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成立临床护理学习小组袁指 导各组学生了解学习临床路径教学的过程尧 内容和目 标遥 提高组内学生对临床路径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袁增强 针灸科实习生职业自豪感的同时袁能够帮助小组成员明 确身上的责任袁设立学习尧奋斗的目标袁有充分的思想准 备袁提高针灸科实习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7-8]遥

2017年针灸科临床路径执行情况总结

2017年针灸科临床路径执行情况总结

2017年临床路径管理中发生变异和退出病例监控分析记录针灸科我院我科自2013年1月起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通过4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将2017年总结汇报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一)、坚持原来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

继续以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漏肩风(肩周炎)、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面瘫(面神经炎)、腰痛(急性腰扭伤)等6个临床路径单病种。

(二)、现对我科年2017年临床路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1、2017年1月1日截至2017年12月31日路径总体情况:(1)、腰腿痛病临床路径使用情况:(2)、项痹病临床路径使用情况:(3)、漏肩风临床路径使用情况:(4)、中风病临床路径使用情况:(5)、腰痛病临床路径使用情况:(6)、面瘫病临床路径使用情况:(三)、随着医院规模继续扩大,今年4月底针灸科与康复科合并为针灸康复科后病人增加幅度较快,临床路径病种也相对于2016年有所增加。

2017年度我科收治临床路径病种760例中有209例进入临床路径,入组率达25.50%。

进入临床路径的209例患者中有25例发生变异退出临床路径,其中因诊断有误进入路径有8例;因患者要求改变治疗方式的有40例;因患者要求出院的有70例;因需要做的检查预约不能进行的有5例;因医院不具备相关设备的有0例;因患者出院严重并发症的有0例。

变异发生率11.96%。

进入路径的患者住院最长26天,最短7天,平均住院6.3天;完成路径的61例患者均好转,无医疗事故差错发生。

(三)、优势:从上数据和2016年数据相比较,得出一些经验。

1、单一临床路径病种逐年增加,单一病种在进行临床路径时治疗更加完善,治疗方案更加优化。

2、院内各科室及科室、医务科的沟通良好,科室医生和患者沟通逐渐良好。

3、医师对临床路径病例控制逐渐成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更加到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更加熟练。

2022年针灸康复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22年针灸康复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22年针灸康复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步入2023年,回顾2022年开始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每月入径病例数大致相同,然而变异率在增高,这和入径病人患病复杂,合并的慢性病或相关合并症多有关。

加之个别医生对于个别病人一开始入一路径后中途发生其他较严重疾病时未及时退径,频繁变异造成变异次数多。

另一原因是后半年我科开始康复科专有临床路径后变异率几乎是100%,因为我科临床路径病名为偏瘫,康复时间相对内科病种时间长,在这一月中,病人发生相关并发症及常见便秘、腹泻、感染等可能较大,很难做到不变异。

因我科临床路径病种住院时间长,再次影响入径率,很多康复病人多由其他科室转入,也进一步影响了入径率。

2023年的重点是加强科室内部学习,尽可能减少因医生原因引起的变异率,转入病人尽可能完成前次结账以我科临床路径病种入径,提高入径率。

我也将协助相关工作人员完善本科康复病种的临床路径。

中医科临床路径年度总结(3篇)

中医科临床路径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工作概述2023年,中医科在院领导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医院工作重心,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深入开展临床路径工作。

本年度,中医科共开展临床路径项目X项,涉及内科、外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工作成效1. 完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本年度,中医科建立健全了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了临床路径的适用范围、实施流程、评价标准等,为临床路径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提高临床路径实施率通过加强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知和培训,提高了临床路径的实施率。

本年度,中医科共实施临床路径病例X例,同比增长XX%。

3.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临床路径的实施,有助于规范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

本年度,中医科在临床路径项目实施过程中,患者满意度达到XX%,较去年同期提高XX%。

4. 促进学科发展临床路径的实施,有助于推动中医科各学科的发展。

本年度,中医科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X项,其中X项获得院内新技术、新项目评审通过。

三、工作亮点1.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科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例如,在消渴病、痹症等疾病治疗中,结合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提高了治疗效果。

2. 优化诊疗流程中医科根据临床路径要求,优化了诊疗流程,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例如,在狐疝、心悸等疾病治疗中,通过优化手术方案、加强术后护理,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3. 加强人才培养中医科注重人才培养,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本年度,中医科共有X名医务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X篇。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问题:部分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知程度不够,导致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

改进措施:加强临床路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知和执行力。

2. 问题: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部分病例存在治疗不规范、评价不全面等问题。

改进措施:加强对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监督,确保诊疗规范、评价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科临床路径分析报
告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2017年针灸科临床路径执行情况总结2017年,针灸科不断深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通过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对我科年2017年临床路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一、2017年1月1日截至2017年10月17日路径总体情况:
(一)腰痛病临床路径使用情况:
(二)项痹病临床路径使用情况:
二、临床路径应用的总体情况分析:
(一)目前针灸科优势病种3种,分别是腰痛病、项痹病、中风病,2017年初至今,收治病人总数514人,其中腰痛病(282人)和项痹病(168人)病人总数
为450人,占全部病人总数的87.5%,可以说我们的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是极其优秀的,腰痛病及项痹病的优势病种地位及临床路径地位是不可改变的。

(二)腰痛病与项痹病的实际入径人数分别为40人和18人,分别占到应入径人数(入径率)的14.18%和10.71%,实际入径率比较低,分析原因如下:
1.按照针灸科《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以下简称《腰路径》),适应对象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但同时《腰路径》规定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明确手术指征者;
(2)合并严重发育性椎管狭窄或其它严重畸形者;
(3)体质较弱,或者孕妇等;
(4)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
(5)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目前针灸科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很大程度上存在以上不能进入路径的情况,但限于目前医院所用系统,对以上情况无法排除和统计,造成应入人数偏高,相对的实际入径人数偏低。

2.按照针灸科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以下简称《颈路径》),适应对象为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但临床上针灸科收住的中医诊断为眩晕的患者,西医诊断也为颈椎病,但不是神经根型颈椎病,不应纳入应入路径人
数,限于目前医院所用系统,对以上情况无法排除,造成应入人数偏高,相对的实际入径人数偏低。

3.腰痛病与项痹病的路径完成人数都是6人,完成率分别为15%和33.33%,退出路径人数分别为34和12,退出率分别为85%和66.67%。

总体来看一是完成率太低,二是退出率较高,这两者有相互影响,也就是因为完成率太低造成退出路径,所以退出率较高,但也有各自的原因,分析如下:
(1)主要原因:①疗效明显可以提前出院②病情变化需要突出路径③患者自动出院④系统问题无法点击完成路径。

具体分析如下:
①疗效明显可以提前出院:此种患者提前出院,未完成路径的规定天数,但是可以出院,路径系统虽然设置了可以出院的天数区间,但路径系统仍认为提前出院为未完成路径。

但此类患者系统无法统计,只能人工检出,费时费力,也与系统基本统计数字不符,难以取信。

②病情变化需要突出路径:患者由于腰痛病、项痹病或其他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本身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加重需要特殊治疗或转科转院治疗。

此类患者在针灸科较长见,因为颈肩腰腿痛患者多为老年慢性骨关节变性疾病,由于患者年龄普遍偏大,不可避免的自身除路径疾病外的其他疾病较多。

③患者自动出院:患者由于自身特殊原因放弃治疗,坚决要求出院。

此类患者较少见。

④系统问题无法点击完成路径:在最终点击完成路径按钮时,出现错误信息,无法完成路径,但又不能耽搁患者出院,只能在系统无法完成路径的情况下为患者办理出院,最终造成被系统判定为未完成路径。

(2)解决措施:
①疗效明显可以提前出院:与信息科沟通,完善临床路径的管理系统,使患者因疗效明显而提前出院的患者能被系统判定为完成路径。

②病情变化需要突出路径:临床医生严格把控路径疾病的准入,对于本身疾病病种较多而又病情较重的,待其稳定后在行纳入路径,但住院当时未进入路径而病情稳定后又纳入路径的没有实际操作过,不能确定系统能不能稳定处理,建议信息科建立虚拟路径操作程序,便于临床医生实践。

③患者自动出院:此类患者较少,大多为自身不可控的意外情况。

④系统问题无法点击完成路径:尽量避免在网络高峰期点击完成,同时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协助解决,但是由于病人出院结算时间有限,且解决过程中不能保证病人费用不出现问题,所以解决难度较大。

三、总结
通过截至目前的针灸科路径运行情况分析,问题是比较多的,需要解决的难点也较多,一是需要在宏观上把控,二是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需要强调:
(一)院科两级缺乏监管
临床路径实施后,没有配套的监管具体措施,或有限的措施没有执行,造成临床路径执行力度不够,路径工作懈怠,客观上是人员严重不足,路径的监管没有专人负责,即使有专人负责但没有专人专管,造成工作纷繁芜杂,没有主次,常常是检查时抓一抓,没有常态化。

(二)临床医生缺乏主动性
临床路径虽然不是新鲜事物,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由于和自身利益没有切身关系,造成入路径嫌麻烦,不入路径没影响,且没有相关的奖惩和监管措施,造成临床路径工作散漫。

总的来说,针灸科临床路径虽在执行,但由于临床路径牵扯范围广泛,需要医院科室医生等重视规范,需要临床、信息、医务、行政多科室的统一协调发力,目前针灸科临床路径执行不尽人意,亟待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