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连线题引发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9月21日
由一道连线题引发的思考
洛南县巡检镇中心小学任俊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20页有这样一道题,如下图:
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结果有个叫王紫彤
的小女孩问道:“老师,这道题是不是错了,您看
的计算结果是837,这把钥匙就找不到与它配对的锁,而这把锁也没有找到能打开它的钥匙。也就是说,这把钥匙无锁可
开。。这把锁呢,题里根本就没设计能打开它的钥匙。”听完小女孩的见解,我微微一笑,告诉她,“我们的课本是课程教材研究所,经过专家反复审定编著的,一般不会出错,这道题你可以能打开几把锁就打开几把锁吧。”
走出课堂,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说句心里话,我是一位不负责任的数学老师,课前没有细细研究这道题,一眼
断定这道题很简单,不需认真研究,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到课堂上去处理这类“简单”问题就好了。可是,今天我似乎错了,这道看似简单的连线题也许不简单。它究竟是如学生所说错了呢,还是另有深意?这个问题对于已有十五年丰富数学教学经验,在全镇具有数学权威的我来说,真的无法做出合理解释。我似乎更相信这道题是编委们疏忽造成的错,因为:
1、这道题所处位置在练习五10道题的中间,即第6题位置,按照我们使用的这套教材来说,教材编排有一个整体体现,每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就是说,每组练习前几道题简单,中间的题适中,最后的题偏难,这是遵循“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收获”这一原则的。而这道题在练习中间设计,我认为它的考查意图不会太难。
2、我们使用的做这套教材编排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每次遇到需要提示、启发、引导的时候,在哪就会设置一个“小精灵”图像,给我们一适当的提醒,而这道题里没有小精灵的出现,我认为编排时不可能设置更深刻的意图。
3、这道题如果说有意设置和为干烧因素,想告诉我们“一一对应”关系不是时时处处都存在,那么我
认为只需要设置就足够了,因为,这样设置6把钥匙5把锁,学生一下子就看出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同时学生很快解决了的结果,而设置的学生不
但受“一一对应”的影响,同时还找不到开启的钥匙,找
的钥匙对于三年级刚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孩子们来说,未必太难了吧?这个干扰因素设置的是不是有些过分呢?
4、自这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这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我已经通读1—6年级12本课本,(目前为止,我教遍课改后的小学所有年级数学)我发现,12本书中类似的连线题都存在“一一对应”这一关系,根本不存在不是“一一对应”这一说,也就是说,12本实验课本不可能只有这一道“另类”命题,如果要牵强的认为这道题是第一的,那么12本书中只有它一个“另类”,似乎也太标新立异了吧?
基于以上四点原因,我认为这道题是错了,如果课本编排经过严格把关绝不会出错,那么印刷会不会出现失职之事呢?于是我就此问题进行各方求助。
求助同仁
就这道练习题课后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请教身边任教过三年级数学的老师们,结果如下:
师A:“忘了,烂课上过谁还记那干啥。”
师B:“那道题我一看很简单,不就是连线吗,我让学生自己解决,事后学生没人反应情况,我也没管,稀里糊涂就过去了。”
师C:“当时教学也发现有一把钥匙和一把锁不对应,我只让学生把能对应的连起来,不对应的就没理会它,管他是有意设计还是无意出错,都不是我一个小学教师该想的,我只想学生会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就好了,能把那5个对应的连起来,说明学生会计算啦,我就很高兴了。”
三位从教多年,资历较深的同仁对我做出的回答,让我心中升起一缕淡淡的悲哀,可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还有几颗年轻的心,能耐得住清贫,控得住浮躁,静下心思研究教书育人的事情呢?师A的回答,一针见血,教学只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已,管他教学质量好与坏;师B的回答,显而易见,教书教书不就是把书给学生教完那么回事嘛,一本书从头到尾给学生教完了就皆大欢喜,至于怎样教,教过学生掌握没有,就无所谓了;师C的回答,还算得上有点责任心,他也可能是大多数教师教学的真实写照,教学,教——学,我教,你学,目的一致,对付考试!
我一个小小的农村小学教师,无权指责这些不负责任的同仁,更无能力扭转这一乾坤,只能带着问题继续寻觅。
请教专家
带着研究的态度,我向洛南县教研室吴荣丽老师请教了“数学课本会不会出错?”这一问题,吴老师在百忙之中,给我进行耐心讲解,并阐明她的观点,这道题错与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跳出教材看教材,拿到这道题目,要读懂题
意,理解题意的重点和难点,理解它蕴含的思想方法,观察题目的特征,设计出适合这种特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有时也可以“跳出题目看题目”,重新设计另外的内容,挑战学生的能力和技巧;最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理解教材的意图、课标的意图和编者的意图,充分的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三个维度,拓宽知识的渠道,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尤其是数学思想的渗透。比如说,教学中,我
们可以设计让学生寻找应开启的锁子,和要开启
的钥匙,能开启的锁子只要一把,可以要求人
人都去找,可是能开启的钥匙太多了,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自由寻找,这就体现新数学课标要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事后几天,吴老师就我提的这个问题,写了一篇名为《一把钥匙就一定要开一把锁吗?》的论文,第一时间让我阅读,并征求我的意见,和我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
吴老师高屋建瓴的理论基础,高瞻远瞩的教学眼光,让我由衷的钦佩,我觉得她讲的入木三分,深入精髓,我欣然接受她的全部观点,但并不代表,吴老师的磅礴宏论就能打消我的质疑。因为我的质疑四个原因都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于是我就我的质疑进一步求证名师。
求教名师
近年来,洛南教坛巨星肖海生,他的名字如雷贯耳,人人皆知,他执教20年对小学数学教材研究程度,课标领悟能力,在洛南无人能比。于是我向他提出“数学课本会不会出错”的问题,肖老师肯定的回答我:“会”,当我向他抛出这道练习题的图片后,由于他当时正在西安学习,时间紧张的原因,他没有详细分析这道题,只是告诉我:“可能是有意这样安排的吧。”今天,肖老师明确的告诉我:“对于这样的题目,从我的角度来讲,是题错了,小学阶段应该是以一一对应关系,但从它的实用价值来说,我们应该向吴老师那样来对待它。总之,以错处理,但不需要改答案或题目,让学生自己说说该怎么办,孩子怎么办都行。”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是不是一根筋,遇见一个问题就抓住不放,人家教研员吴老师不是给你讲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吗?你还问来问去有意义吗?
我的观点很明确,正如前天我给吴老师说的那样,这道题讨论到现在这一步,它的本身错与对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为学者的我,要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要有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要有一种舍身研究的意志,要有一种追求进步的信心。在知识面前,我要作名强者,对待知识中的疑惑要有一种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精神,要有自我独特的理论见解,只要自己依据确凿,就要勇于寻找能推翻自己依据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