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生物免疫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生物免疫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5a7049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d.png)
必修三生物免疫知识点总结一、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1. 免疫系统的构成: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细胞、免疫蛋白和淋巴器官三大部分组成,包括单核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NK细胞等。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抵御病原体、清除异物、抑制肿瘤细胞和灭活毒素等。
3. 免疫系统的特点:免疫系统的特点主要有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和调控性等。
4. 免疫系统与健康:免疫系统对维护机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就会发生各种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病、肿瘤等。
二、免疫系统的先天免疫1. 先天免疫的特点:先天免疫是机体最基础的免疫系统,它对于所有的病原体具有一定的效应,它不具有特异性、记忆性和调控性等特点。
2. 先天免疫的细胞成分:先天免疫的细胞成分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
3. 先天免疫的蛋白成分:先天免疫的蛋白成分主要包括溶菌酶、抗菌肽、补体蛋白等。
4. 先天免疫在病原体抵御中的作用:先天免疫在病原体抵御中主要通过屏蔽作用、破坏作用、聚合作用和激活作用等。
5. 先天免疫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先天免疫可以迅速对抗进入机体的致病微生物和异物,并阻止其在机体内扩散和破坏。
三、免疫系统的后天免疫1. 后天免疫的特点:后天免疫对抗病原体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它可以产生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以及特异性T细胞和B细胞等。
2. 后天免疫的特异性:后天免疫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能够特异地识别和应对不同的抗原。
3. 后天免疫的记忆性:后天免疫还具有记忆性,一旦机体遇到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天免疫系统就会迅速产生反应,迅速清除抗原。
4. 后天免疫的细胞组成:后天免疫的细胞组成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等。
5. 后天免疫的蛋白组成: 后天免疫的蛋白组成主要包括抗体、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调节T淋巴细胞等。
6. 后天免疫的效应:后天免疫的效应主要包括细胞免疫效应和体液免疫效应。
高中生物免疫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免疫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ecb21a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2.png)
高中生物免疫的知识点总结一、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各种免疫细胞及各种免疫相关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识别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清除感染和受损细胞,以及调节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等。
3. 免疫系统的类型免疫系统主要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
先天免疫是指机体天生具有的抵御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侵害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主要由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组成;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在接触到特定抗原后,产生特异性和记忆性免疫应答的防御机制。
二、先天免疫系统1. 天然免疫天然免疫是机体天生具有的抵御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侵害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它包括生体障碍、炎症反应、天然免疫细胞和天然免疫分子等多种防御机制。
2.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外界损伤和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保护反应,其特征是血管扩张、渗出、白细胞浸润和局部组织变性等。
3. 天然免疫细胞天然免疫细胞包括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它们能够直接清除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
4. 天然免疫分子天然免疫分子包括溶菌酶、抗微生物蛋白、补体等多种免疫分子,它们能够直接清除病原微生物。
三、获得性免疫系统1. 抗原和抗体抗原是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抗体是免疫应答中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它与抗原结合并清除抗原。
2.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获得性免疫的主要细胞类型,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
3. 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包括T辅助细胞、T杀伤细胞和T调节细胞等,它们能够识别和清除感染和受损细胞。
4. 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是具有抗体分泌功能的免疫细胞,它们能够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
5. 免疫记忆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在初次接触到特定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和持久性免疫应答。
四、免疫调节1. 免疫调节细胞免疫调节细胞包括T调节细胞、B调节细胞等,它们能够调节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本章知识网络与要语必背课件浙科版必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本章知识网络与要语必背课件浙科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ae6169bc172ded630b1cb6fb.png)
7.记忆B细胞再次遇到同种抗原时形成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分 泌抗体。 8.T淋巴细胞成熟于胸腺,包括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辅助性T细 胞能够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 9.辅助性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促进致敏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10.细胞毒性T细胞形成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11.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可特异性裂解靶细胞。 12.记忆T细胞可以形成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13.特异性免疫包括了三个事件:机体对病原体的特异性识别;细胞分裂产生 淋巴细胞群;淋巴细胞经过分化,特化为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本章知识网络与要语必背
知识网络
要语必背
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 学防御。 2.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是内环境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 坏病原体。 3.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巨噬细胞的作用: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 5.淋巴干细胞位于骨髓中,产生淋巴细胞。 6.哺乳动物的B淋巴细胞可能成熟于骨髓,能够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效应B 细胞。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课件 浙科版必修3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课件 浙科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fe294b1514791711cc79173a.png)
②当同种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产生免疫的特点 是 ____________ , 这 种 特 异 性 免 疫 包 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 ①分组:将健康、生长状况相似的实验猪分为两 组,每组多头且数量相等。 ②处理: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无毒性 接种物,一段时间后 ____________ 。实验组的处 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猪蓝耳病病毒。
互动探究 (1)同一个体的巨噬细胞,T淋巴细 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内含的基因相同吗? (2)T细胞缺陷的小鼠还存在特异性免疫吗? 【提示】 (1)相同。 (2)只有部分体液免疫。
视角3 突破易错终点
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易于混淆 初次免疫 体内记忆细胞 免疫前无 二次免疫 免疫前有 B(T)记忆细胞 的增殖分化
【解析】 (1)由图示分析知:B为T淋巴细胞,C 为 B淋巴细胞,两者均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 胞。一部分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形成 T 淋巴细胞。 (2) 图中 E 和 F 均为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会产生效 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效应B细胞。 (3)在细胞免疫中,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 别嵌有抗原 —MHC 复合体的细胞并消灭之。而 体液免疫中抗体主要是对抗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 素。 (4)体液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不仅 需要抗原刺激,还需要活化的辅助性 T细胞分泌 的蛋白质的刺激。
3.抗原与抗体 (1)抗原 特异性免疫应答 的物 ①含义:引起机体产生 _________________ 质。 ②结构物质:蛋白质 ______、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 (2)抗体 效应B细胞 病原体 蛋白质 毒素
4.细胞免疫
5.体液免疫
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f9149ec8ba1aa8114531d983.png)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一、免疫概念指人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二、人体三道防线1.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
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前者有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后者如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及泪液、唾液等2.第二道防线是体内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
主要是一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对付突破体表屏障的病原体。
这些白细胞主要有中心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心粒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作用;单核细胞则分化成巨噬细胞,可以吞噬细菌和病毒。
3.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第一、第二道防线是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一、抗原和抗体1.抗原: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如病原体等异物、同种生物异体间的物质。
2.抗体(3)特点: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二、淋巴细胞起源与分化三、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1.成分:糖蛋白2.特点:每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3. 抗原-MHC复合体:被降解的抗原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四、细胞免疫1.作用对象: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也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2.作用过程:!五、体液免疫1.作用对象: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2.作用过程:六、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比较,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七、免疫接种1.疫苗类型①灭活的微生物;②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③减毒的微生物2.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比较八、记忆下表中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表格内的免疫细胞均可参与特异性免疫,但巨噬细胞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高中生物人体免疫系统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人体免疫系统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4955e4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6.png)
高中生物人体免疫系统知识点归纳总结人体免疫系统是一套复杂的防御机制,可以有效地保护我们免受各种外来病原体的侵害。
免疫系统由多个器官、组织和细胞组成,包括淋巴器官、白细胞、抗体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高中生物人体免疫系统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免疫系统的定义和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内部最重要的防御系统,通过识别和消灭病原体,维持人体的健康。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防御和记忆两个方面:防御功能使免疫系统能够及时应对外来的病原体入侵,记忆功能使免疫系统能够记住曾经接触过的病原体,以备将来再次遭遇时的快速反应。
2.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多个器官、组织和细胞组成。
其中,淋巴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负责生成和储存免疫细胞;免疫细胞主要包括B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它们能够识别并消灭病原体;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结合病原体并标记其为可消灭的目标。
3. 免疫系统的免疫反应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反应来对抗它。
免疫反应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
先天免疫是人体对病原体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包括皮肤、黏膜、巨噬细胞等。
获得性免疫是指人体对病原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免疫记忆的反应,主要由B细胞、T细胞和抗体等参与。
4. 免疫系统的主要疾病免疫系统也会发生一些疾病,影响人体的健康。
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自己组织产生异常免疫应答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缺陷疾病是指免疫系统功能出现缺陷,导致机体易受感染,如艾滋病和特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等。
5. 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需要能够区分自身和非自身抗原,不对自身组织发起攻击。
这种自我识别和非自我识别能力由免疫系统中的调节细胞和调节因子控制。
调节细胞包括辅助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等,它们能够分别增强和抑制免疫反应;调节因子则是介导这些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对高中生物人体免疫系统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必修三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3afc1ceeff9aef8951e0665.png)
必修三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知识点汇总-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1、免疫: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如:皮肤、黏膜和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唾液、泪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第二道防线:体内非特异性反应包括:体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分化成的巨噬细胞)局部炎症反应:受损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现象,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作用。
脓液(死的白细胞、活的白细胞、死细菌、坏死的细胞)的出现表示正在克服感染。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了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反应(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点:针对特定病原体。
2、抗原:指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非己物质。
就是任何一个能引发大量淋巴细胞的“非己”标志。
(当病原体进入体内后,由于他们含有特异性化学物质,如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引起体内针对这些特异性化学物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1)抗原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2)举例:病毒、细菌、花粉、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等3、抗体: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分子基本结构是Y型的(2臂上有同样的结合位点)。
(1)分布部位:血液、体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2)产生抗体的细胞成熟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能合成但不分泌(称受体)效应B细胞(浆细胞)能合成抗体并分泌到体液中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四种。
(3)抗体特点:与特异抗原结合,每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4)作用方式: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使一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使一些抗原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
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点总结
![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c50ad3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e.png)
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点总结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组组织、细胞和分子的复杂网络,其作用是保护机体免受疾病的侵袭。
它由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层面组成。
本文将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先天免疫系统先天免疫系统是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快速、非特异性和广泛适应性的特点。
1. 皮肤和粘膜屏障:皮肤和粘膜构成了机体与外界分离的屏障,可以阻止病原体进入机体。
2.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一种吞噬细胞,可以摄取和消化病原体。
3.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白细胞,可主动移动到感染或炎症部位,吞噬和杀灭病原体。
4. 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能直接杀伤病原体,也能释放细胞毒素来杀死感染的细胞。
5. 补体系统:补体系统可通过激活序列反应,促进病原体溶解、吞噬和激活免疫细胞。
6.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先天免疫系统在感染或组织损伤时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二、获得性免疫系统获得性免疫系统是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具有高度特异性和记忆性,可以识别和攻击特定的病原体。
1. B细胞:B细胞是获得性免疫系统中的一种免疫细胞,负责产生抗体来中和和消灭病原体。
2. T细胞:T细胞是另一种获得性免疫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两类。
辅助性T细胞可以激活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而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直接杀伤感染细胞。
3. 抗体:抗体是由B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定的病原体,并协助其他免疫细胞来消灭病原体。
4.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主要由T细胞介导,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作用和辅助性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三、淋巴器官淋巴器官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
1. 脾脏:脾脏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除了免疫功能,还参与血液造血和储存等功能。
2. 淋巴结:淋巴结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是淋巴细胞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免疫细胞相互交流的地方。
3. 扁桃体:扁桃体位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入口处,是防止病原体侵入的重要屏障。
免疫系统功能知识点归纳
![免疫系统功能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dd8df9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2.png)
免疫系统功能知识点归纳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防御系统,它起着识别和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关键作用。
以下是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知识点:
1. 免疫系统的组成
- 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包括白细胞(白血球)、淋巴细胞、抗体等。
2. 免疫系统的识别功能
- 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辨别自身细胞和外来病原体。
它通过识别外来物质上的特定标记(抗原)来触发免疫反应。
3. 免疫反应的调节
- 免疫系统具有调节免疫反应的能力。
它可以增强免疫反应以更好地抵御病原体,或者减弱免疫反应以防止过度炎症反应。
4. 免疫系统的杀伤作用
- 免疫系统能够直接杀伤病原体或受感染的细胞。
例如,某些
白血球可以吞噬和消化细菌,而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可以直接杀死受
感染的细胞。
5. 免疫记忆的形成
- 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即一旦接触过某种病原体,免疫系
统就能够在之后再次遇到同种病原体时快速做出反应。
这使得人体
对特定病原体的抵抗力增强。
以上是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知识点归纳。
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保持免疫系统的健康状态非常重要。
必修三 第三章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必修三 第三章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018c182fee06eff9aef80767.png)
(3)①造血干细胞(干细胞);
②淋巴细胞
(脐带血细胞) 外源基因(目的基因)
39.(1)活细胞
抗原决定簇
(2)① 抗体 同种
② 接种病毒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高 (2)独立的代谢 T淋巴
( 4) B
疫苗(含疫苗的接种物)
不同浓度
③低
40.(1)衣壳蛋白
(3)组装 RNA
(5)免疫 非细胞结构 等
原核
43.(1)皮肤某些细胞的表面 扩张、管壁通 透性增强 (2)效应细胞毒T 利用自身的干细胞构建组织 器官 (3)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寿命比较短 流感病毒易突变,使原来的疫苗失去效用。
44.A. (1)蛋白质或糖蛋白 B淋巴 浆(效应B) (2) 排异(排斥) T淋巴 (3)C B 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 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记忆B D
整合到辅助性T淋巴细胞DNA中。经过长时间的潜伏,
辅助T细胞被激活,前病毒复制出新的HIV,并破坏细 胞。大量的辅助T细胞被破坏严重削弱免疫功能。
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三道防线 ①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
②第二道防线:体内非特性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血浆蛋白的抗菌作用 ③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反应(免疫应答)
1、B 2、D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第一次免疫
抗原 巨噬细胞
(抗原-MHC复合体)
辅助T细胞 淋巴因子
致敏
抗原
(白细胞 介素-2)
B细胞
记忆B细胞
效应B细胞 抗体 抗原
增殖、分化
第二次免疫:将B细胞改为记忆B细胞
注意:二次免疫时,一次免疫的过程也发生(较弱)
细胞免疫:第一次免疫
考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考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5ad491c99b6648d7c1c746b7.png)
考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免疫系统组成的三个层次(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和骨髓等。
(2)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位于淋巴、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迁移至胸腺中成熟的T细胞和在骨髓中成熟的B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类型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1.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2.判断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三个“根据”1.(人教版必修3P35“免疫系统组成”)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吗?提示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 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2.(人教版必修3P40“练习”基础题拓展)吞噬细胞参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几道防线?提示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吞噬杀灭病原体,是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同时吞噬细胞又参与第三道防线,能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围绕免疫细胞的来源和作用,考查理解能力1.(2013·全国卷Ⅱ,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解析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B细胞和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普遍分布于血液和淋巴液中,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等,C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D正确。
答案A巧记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2.(2018·山西太原五中一模)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的核遗传物质相同,mRNA完全不同B.甲发育为乙的主要场所是胸腺C.乙增殖分化为丙需要抗原刺激D.丙可完成核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解析甲、乙、丙三种细胞都来源于受精卵,它们的遗传物质相同,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三种细胞中的mRNA不完全相同,A错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错误;在抗原的刺激下,B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丙是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成熟动物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它的DNA不能复制,D错误。
高中生物必修三 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三 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ed01bab04a1b0717fd5dd97.png)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抗原和抗体(1)抗原①概念: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花粉、癌细胞等。
②特点a.具有异物性: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包括细菌、病毒、花粉等。
但自身的一些细胞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癌细胞,损伤、衰老的细胞等)。
b.具有大分子性:通常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如蛋白质。
c.具有特异性:抗原物质表面具有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使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2)抗体①概念: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如抗毒素、凝集素等。
②化学本质:只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参与合成与分泌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等。
③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种类: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细胞核、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二、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细胞类型来源功能特异性识别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非特异性识别B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成成为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特异性识别识别、呈递抗原,分成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特异性识别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效应B细胞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泌抗体不识别(浆细胞)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特异性识别记忆细胞T细胞、B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特异性识别1、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2、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而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刺激。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章节概念梳理课件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章节概念梳理课件浙科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fc57c0394b35eefdc8d333a7.png)
过度 反应
功能 减退
过 敏 ( 变 态 ) 反 应
自 身 免 疫 病
先 天 性 免 疫 缺 陷
后 天 性 免 疫 缺 陷
细胞免疫过程
吞噬
巨噬细胞 形 成 病原体
抗原-MHC复合体
呈 递 辅助性T细胞 分泌 多种蛋白质 效应T细胞 消灭 已经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 (具有抗原-MHC复合体) 记忆细胞 刺激 细胞毒性T细胞 分裂 分化
特性 形成 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构成人体总 的防御系统,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建立 起来的。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反过来增强 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 异性免疫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免疫反应 对象 主力细胞
细胞免疫
游离于体液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 自身突变细胞或来自异 体的移植组织细胞。 B细胞 T细胞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
物质和吞噬细 胞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免 疫细胞
在和病原体的 特异性免疫 斗争获得
比较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比较项目 区别 范围 非特异性免疫 机体对体内异物都可以 发生免疫反应(作用范 围广) 非专一性 生来就有,人人都有 弱 特异性免疫 机体只对某一异物 (抗原)产生免疫 反应(最有范围狭 窄) 专一性 后天逐渐形成的, 因人而异 强
过敏原
自身 免疫 病 免疫 缺陷 症 概念 常见病 概念 种类
花粉,尘土,鱼虾,牛奶,青霉素等
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 而引起的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先天性免疫缺陷 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 病 概念 由于遗传而使机体先天免疫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1、免疫: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识别自己、排除非己”
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如:皮肤、黏膜和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唾液、泪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
第二道防线:体内非特异性反应
包括:体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分化成的巨噬细胞)局部炎症反应:受损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现象,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作用。
脓液(死的白细胞、活的白细胞、死细菌、坏死的细胞)的出现表示正在克服感染。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了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反应(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点:针对特定病原体。
2、抗原:指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非己物质。
就是任何一个能引发大量淋巴细胞
的“非己”标志。
(当病原体进入体内后,由于他们含有特异性化学物质,如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引起体内针对这些特异性化学物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1)抗原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2)举例:病毒、细菌、花粉、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等
3、抗体: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
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分子基本结构是Y型的(2臂上有同样的结合位点)。
(1)分布部位:血液、体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
(2)产生抗体的细胞
成熟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能合成但不分泌(称受体)
效应B细胞(浆细胞)能合成抗体并分泌到体液中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四种。
(3)抗体特点:与特异抗原结合,每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4)作用方式:
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
使一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
使一些抗原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
举例:血液中的凝集素(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抗原)发生反应;
抗毒素(抗体)与外毒素(抗原)发生凝集反应。
4、淋巴细胞起源与分化
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一部分在(胸腺)发育成熟叫T淋巴细胞;
另一部分可能在(哺乳动物骨髓)中发育成熟叫B淋巴细胞。
5、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
(1)每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淋巴细胞以此为依据实现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同一个体的所有细胞的MHC是相同的,这样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
而病毒、细菌和其它致病因子在它们的表面也带有表明它们特殊身份的分子标志,它不同于人体自身的MHC,因此被识别后会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2)具体识别过程
病原体侵入人体内发生感染时,巨噬细胞便会将其吞噬;
病原体被消化,其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成肽;
然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巨噬细胞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与淋巴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分裂,启动免疫应答。
6、细胞免疫过程:
目标: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即: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
7、体液免疫过程:
主要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
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成熟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并分泌相应抗体。
常考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除了效应B细胞外都可以识别抗原,但是巨噬细胞识别抗原无特异性。
8、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类型
项目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核心细胞B细胞T细胞
效应物质特异性抗体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作用对象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寄主细胞(靶细胞)
关系对于细胞外的抗原,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
起作用,以阻止寄生物通过血液循环而传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
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9、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
(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10、易错警示
(1)T细胞成熟场所胸腺,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也可参与部分体液免疫
(2)对效应B细胞和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
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效应B细胞或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3)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分
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在再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仍是由效应B细
胞合成并分泌的。
11、免疫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又叫预防接
种。
现有的疫苗:灭活的微生物;减毒的微生物;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
主动免疫:这三类疫苗通过注射或口服进入人体,使体内产生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种则
引发二次免疫应答,两次或更多次接种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提供
对疾病的长期保护。
被动免疫:接种针对某种病原体的抗体(抗血清)
12、免疫系统功能异常(自己看)
(1)免疫功能异常反应(过度反应、功能减退):
过敏反应是一些人对某种物质(如花粉、某些食物、某些药物、螨虫、蘑菇孢子、昆虫毒液、灰尘、化妆品等)所产生的强烈的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强造成的。
分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致敏原。
先天性免疫缺乏病是由于发育异常,使机体缺乏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从而造成机体缺乏对异物免疫应答的先天性疾病。
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由于病毒感染等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不足或低下的疾病。
最典型的是艾滋病。
(2)艾滋病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AIDS,中文名称艾滋病)是一种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
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
HIV是一种逆转录酶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主要感染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从而导致病人的免疫功能严重衰退。
在人体有很长的潜伏期(8~10年)。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①性接触;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
HIV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途径传播,不会通过昆虫传播,也不会通过食物、握手或马桶座传播。
预防艾滋病的措施:
①洁身自爱,避免不正当的性关系,使用避孕套;
②输血要严格检查,严格消毒;
③远离毒品;
④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