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讲义
主讲人李会智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部位名类
中国古代建筑形制繁多,类别多样,从所使用的材料上划分有土作、砖作、石作、铁铸、铜铸木作等,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材料进行建造,其建筑部件均以木结构建筑部件为宗,所以在学习古建筑结构部件时,首先是学习和掌握木结构建筑中的建筑部件名称和其结构功能。中国古代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即基座、屋身、屋顶三个部分,各建筑部件的命名,是根据所处位置而确定的。
第一节基础
1、基座
古建筑的基座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作成,均为建筑物的基础。地上部分因处于露明处故称作台基,地下部分因埋深于地面以下称作基础。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分夯土基础、瓦渣基础、灰土基础、桩基础、石基础。
2、夯土基础
是地表面以下基础的做法之一,是在预定的建筑物基址范围内挖去表土至一定深度,再用石夯或木夯将回填土分层夯实的一种传统基础做法。始见于原始社会晚期。商周时广泛应用于宫殿及城墙建筑中,以后一直流行至隋唐。
3、瓦渣基础
是地表面以下基础的做法之一,是利用建筑物的废砖碎瓦片与黄土隔层夯筑而成的表面以下的传统基础做法。也有个别的利用铁渣代替废砖碎瓦隔层夯实,这种基础的强度较之夯土基础而高。如上海元代真如寺大殿的柱下基础,唐代山西五台南山寺正殿柱础石下的基础、芮城永乐宫三大殿的基础均此种做法、太原拱极门。
4、灰土基础
是地表面以下基础的
做法之一,是在黄土内掺和一定比例白灰,分大夯灰土和小夯灰土。搅匀后依照需要的深度分层夯实的一种传统基础做法。一般认为始于明代初期,后代普遍使用。至清代,以成为一般大型建筑物基础的常规做法,并有专书介绍这
种基础做法及黄土与白灰之间的用料比例关系。有北京明代城墙的墙基等实例。
分大夯灰土,其白灰和黄土的比例为3∶7----1∶9,筑打时每步虚铺灰土7寸(22.4厘米),夯实为5寸(16厘米),
多用于次要工程;小夯灰土,其
白灰和黄土的比例为7∶3----2∶6,筑打时每步虚铺灰土7寸5分(24厘米),夯实为5寸(16厘米),多用于重要工程。
5、桩基础
在地基松软或临水处建房时,于建筑基础处打入大批木桩使其松软土层加密,增强基础强度的一种传统做法。常见的有梅花桩,每组打5根桩,又称
“聚五”排列形式如梅花五瓣;马牙桩,每组打三根,又称“三星桩”排列形式如马牙齿相错;排桩,根据需要可以单排、双排或多排式样,多用质地较好的木材,入柏松、衫木及松木等。在木桩露出基槽的空挡处,以碎石填充,并灌以灰浆使其坚固。此做法隋代有之,清代延续使用。太原晋祠圣母殿、鱼沼飞梁及献殿的基础即使用此方法。河北易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基础示意图 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基础示意图
县清崇陵陵恩殿即此作法。
6、石基础
是地表面以下基础的做法之一,即施石料砌筑的建筑物的基础。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条石结构,多见于南方江浙一带的高大建筑中;一是片石结构,即从山地采来未加工的石料砌筑的基础,各山区多用此做法,一般是基础砌出地平与基台连成一体;一是卵石结构,即用河卵石填入基坑内然后用黄土填充空隙,或用泥浆灌实,多见于山溪河边的建筑中。
7、台基
宋代称阶基,是建筑物基础的组成部分,是地表面以上的基础部分,其四面砌以砖、石墙,里面回填土,上面铺墁砖石的台子。台基内按柱子的分位,以砖、石砌筑磉墩和拦土,磉墩是柱子的下脚。柱子立于柱础上,而柱础放在磉墩上。磉墩与磉墩之间,按面阔或进深,砌成与磉墩同高的墙,称“拦土”。
位于门窗之下的拦土,即门
窗基墙。台基部分露明之
下,施用料石平垫,其上皮
比地面高出一两寸,称“土
衬石”。土衬石外边比台宽
约二三寸,称“金边”。台
基上面各角所设方石,称
“角石”。台基上面周边所满装石座砌台明砖
铺设的条形面石,称“阶条石”。(宋代称压拦石,阶沿石)。阶条石之下,土衬石之上,是“斗板石”。古建筑台基所用之石料均可施砖代替。台基起初是处于防潮、防洪的功能,以后演变为表现建筑主人的权贵和地位的象征。如《礼记》规定,不同阶级地位台基高度标准是:“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魏晋以前台基立面形式一般是平直素式的,象一个简单的盒子,表面砌以砖石保护,一直沿用至明清。魏晋以后重大建筑物台基的形式,开始转变为须弥座形制。
8、须弥座
又称修迷楼。是从梵文sumeru的汉译音来的,意为圣山。一种高级的台基形式。原来只是佛像的象座。普遍用语寺观、宫殿、坛庙的主殿、塔幢等尊贵的
建筑上,最早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形式较为简单,上、下线道只是方角式的层层迭出,随后出现原顺线条的“莲瓣”枭(音xiao )混,卷草纹饰等,唐代以后,装饰情绪更为华丽,除复杂的线饰外,台明身还有小立柱分隔,束腰内设有恳“壸(音kun )门”,门里雕刻力士、飞天、花草等图案。因须弥座中多种
部件,纯粹是一种装饰性部件,故形状随其时代美感要求的潮流而不断变化。总的看唐----宋图案复杂,壸门内多雕为人物;元代开始趋向简单化,壸门内所雕人物逐渐减少,且所雕人物多戏剧人物和胡人形象;明清以后束腰变矮,莲花肥厚,图案简单,多用植物和花草、几何图案。
9、柱础
又称柱顶石,位于台基之上,柱子之下的承托柱子的石构件。其下部埋入台基之下,上部露在地面之上,雕成各种造型,且雕有不同图案,有素覆盆、宝状莲花、仰覆莲花等形式。
是将集中于柱身的荷载传递于地下的面,有方、壶、倒栌斗和覆盆等形状。六朝多以莲瓣为饰,也有售形的。唐宋以覆盆雕莲瓣为主。元、明代多素覆盆式,不加雕饰,有的是不规整的石块。清和民国形式多样,有石鼓形和多角形等,且雕刻考究图案繁多。
10、柱櫍
即柱子与柱础之间的隔垫构
方涩平砖 罨涩砖 壸门柱子仰莲砖
束腰砖 覆莲砖 罨牙砖 牙脚砖
单混肚砖
清式须弥座示意图
宋《营造法式》柱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