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唯一文科状元,南方奇才--明代状元林大钦述议

合集下载

潮州状元林大钦和他的诗

潮州状元林大钦和他的诗

作者: 吴金夫
出版物刊名: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24页
主题词: 林大钦;艺苑巵言;翰林院;开科取士;海阳县;金石镇;诗文集;韦应物;太史;七言绝句
摘要: 林大钦(1511——1546)明代海阳县东莆都(今潮州市金石镇)人,字敬夫,号东莆,嘉靖壬辰(1532)科状元,时年二十二岁,是明代潮州唯一的文状元(明代状元共九十人.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广东出过九位文状元).他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为官三年,二十五岁便辞官归里,著书讲学,三十六岁病卒于家.“天下闻而惜之”痛惜他“其年弗永,勋业未就”①而夭折,王世贞《艺苑巵言》卷八称之为“兰摧玉折”.。

论潮州状元林大钦的政治追求及其夭折——从“策论似苏”谈起

论潮州状元林大钦的政治追求及其夭折——从“策论似苏”谈起

林 大钦 是潮 汕历史 上 唯一 的文 状元 .而 且是 因 《 试 策》 被 明嘉靖 皇帝 钦点 的状元 ,故 历代 论 者 廷 对 其 《 试 策 》 赞 誉 有 加 ,大 多 指 出 他 的 《 试 廷 廷
亦有 成 式 。可 谕 诸 生 ,毋 立 异也 。 l ( ” 附 林 大 ] 钦 因当 日未 到场领 卷 ,没有 听到传谕 .结果 却是 他 的这 份 “ 策无 冒语 ”的不合 程式 的卷子 .因有 考 答 官认 为 “ 字 明快 .可 备 御览 ” 文 .被 附 于所选 定 二 卷 之后 封 进 .反 被 皇帝 亲擢 “ 一 ” [ ( 第 。 5 附)其 1 二是 皇帝 既然认 同批 准主考 官夏言 的请 示 。却 反而 “ 亲擢 ”这 份不 合程式 的卷 子为 “ 一 ” 第 .岂不 令人 费 解 .难怪 其结 果 使 “ 公 大骇 ” 夏 。这 其 中似 乎 只 能有 一种 解释 .就是林 大钦 的这 一 “ 策 ”确 实有 对
20 年第 4 ( 09 期 总第 2 期 ) 7
N . 0 9 S f N .7 o42 0 (e  ̄ o2 ) i
论 潮 州状 元 林大 钦 的政 治追 求及 其 夭折
从 “ 策论 似 苏”谈起
◎吴二 持
[ 要1潮汕历史上唯一文状元林大钦 ,以其策论 而显名于明嘉靖年间。他 才华横 溢,平生追求治 国平天下的忧国忧 民 摘
试策 论于 嘉靖 十一年 (5 2 13 )登 壬辰科 状元 .是 由
集》 .又 得族 伯万 卷 藏 书 “ 以 自广 ,寻浸博 通 子 资 史百家言 ” 。嘉 靖 辛 卯 就 试 府 学 ,其 《 纲 十 事 》 李
策论 ,已初 露锋芒 , “ 考据详 核 。词 旨凛 烈 ,读 之 觉奕 奕有 生气 ” [ ( )当时 “ 2 P ] I 2 督学 王公得 其 文 .

林大钦:广东潮州惟一文状元

林大钦:广东潮州惟一文状元

林大钦:广东潮州惟一文状元“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

这副词意福祥、气势雄健的迎春对联,深受中国百姓的喜爱,至今广为流传张贴。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出自明代状元、潮汕第一才子林大钦之手。

林大钦所作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广为流传林大钦(1511~1545年),字敬夫,号东莆,乳名大茂。

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村)人,系莆田九牧林氏后裔,其祖上于宋末元初从福建迁居广东海阳。

林大钦的父亲林如潮担任潮州刑房典吏,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曾帮一蒙冤乡人昭雪。

乡人无以为报,得知老林年近半百,膝下无子,就将老林邀至家中灌醉,并将女儿许配给老林作妾。

林如潮年五十始生大钦。

大钦幼而聪颖好学,12岁即诵读苏洵《嘉佑集》,此后操笔为文,绝似老泉;13岁通读《少微通鉴节要》。

莆田九牧林氏祖祠林大钦状元像相传,林大钦在私塾读书时,叶先生有意考验他,便以他的乳名大茂入对,出了个上联:“竹架满园,岂能成林大茂。

”林大钦立即对道:“梅花魁首,何曾从叶先生。

”叶老师深为叹服,为之改名“大钦”。

大钦,即大魁天下之意。

林大钦家境贫寒, 17岁时父亲去世,家计更加艰难,母子相依为命。

他便给大户人家当私塾教师,赚得微薄薪水以赡养母亲,维持学业。

嘉靖十年(1531年),林大钦参加广东辛卯科乡试,崭露头角,其答卷中对李纲十事,被督学王世芳视为天下奇文,推荐给巡按御史吴麟阅看,两人大加赞赏,定为本科乡试解元(一说为第六名),他们预言林大钦:“是必大魁天下者”。

林大钦状元坊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钦会试中式。

及殿试,林大钦所作的五千言《廷试策》,持论剀切,切中时弊,文笔平实,措施得力,可与贾谊、苏轼的策论媲美。

主考官拟以一甲第三名上呈。

明世宗御览后,拍案叫绝,破格擢其为状元。

林大钦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

民间传说,皇帝恩赐这位新科状元游街三天,当林大钦游至御街时,适逢皇后在楼上观景,见他俊秀颖慧,甚为怜爱,情不自禁呼喊林大钦名字,意为多看一眼。

千古功名若浮云—潮州状元林大钦的身前身后事

千古功名若浮云—潮州状元林大钦的身前身后事

千古功名若浮云—潮州状元林大钦的身前身后事千古功名若浮云———潮州状元林大钦的身前身后事□谢岳雄陈耿之林泽茂高考过后,每年各省都会冒出许多“状元”。

真正的状元,没有这么廉价。

开科取士1300年,文脉昌盛的潮州,仅仅出过一个状元;广东全境,也仅仅有过9位状元郎!正因为极其罕有,若有儿郎状元及第,在古时,就不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幸运,而是一个州县甚至一个行省的荣耀!他们会名播四方,千载之下,依旧被乡人久久传扬……引子自隋唐开科取士,至清末废除科举的1300多年间,我国共产生了652位文状元。

按籍贯计算,出状元最多的省是江苏省,共81位;其次是浙江省,有63位;第三是河北省,有45位。

排第四、五、六、七、八的分别是河南(42位)、江西(38位)、福建(35位)、山东(33位)、安徽(23位);广东共出过9位状元,与北京、湖北、广西并列排第十二名。

广东的9位文状元分别是封开人莫宣卿,南海人简文会、张镇孙、伦文叙,顺德人黄士俊、梁耀枢,番禺人庄有恭,潮州人林大钦,吴川人林召棠。

其中6位状元出自珠三角地区,可见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的促进和人才的培养有密切关系。

广东出状元可以说是百年一遇的事情,从隋唐经五代至宋朝共770多年,广东只出了3位状元,平均250多年出一位状元,此后元、明、清三代共540多年,广东出了6位状元,平均90年出一位状元。

以前有不少人认为两广地区是“南蛮之地”,文化落后,人才很少,从历代状元的籍贯可知,事实并非如此,这9位状元的出现证明唐以后广东的文化相当发达,人们所受的教育不亚于其他地区。

在广东的状元里,莫宣卿17岁中状元,被唐宣宗称为“南方奇才”;伦文叙在广东的名气最大,传奇故事也最多,父子连登三元的奇迹在南粤传为美谈;而出自“省尾国角”粤东潮州的明朝文状元林大钦,名头没有伦文叙响,但在当地却是家喻户晓。

一、状元墓被盗,解开500年谜团林大钦墓位于潮州市潮安县沙溪镇桑浦山状元埔。

墓地处桑浦山旅游景区中,周围绿树成荫,风景雅致。

潮州状元林大钦

潮州状元林大钦

潮州状元林大钦作者:林士雅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初中》2018年第12期潮汕地区有一传统民俗,当地人年满十五岁时要“出花园”——一种成人礼习俗。

虽然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出花园”礼俗,但“穿红木屐”和“咬鸡头”却是潮汕大部分地区都保留的成人礼传统,这与一位状元的生平有关。

在明正德六年(1511年)一个寒冷的日子里,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村)中,一户姓林的清贫人家生下一男婴,他便是林大钦。

当他呱呱坠地时,谁也没料得到他会成为潮汕历史上唯一的文状元。

林家收入微薄,男孩生来瘦弱,却长得眉清目秀,且从小就聪颖过人。

林大钦酷爱读书,可惜贫穷使他无法迈进书斋。

有一天,一位名叫叶梅开的私塾先生来到村子里,听说这儿有个能诗善文的“神童”,于是想考考他。

在知晓“神童”名字为林大钦后,叶先生给出了一句上联:“竹笋初生,何时称得林大秀?”将林大钦名字中的“林”和“大”嵌入联中,同时还暗讽林大钦像初生竹笋般又嫩又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长成郁郁葱葱的竹林。

林大钦听完叶先生给出的上联后,随声答道:“梅花开放,哪曾见过叶先生?”这下联一出口,叶先生就对林大钦刮目相看。

与上联相比,下联嵌入了叶先生的全名“叶”“梅”“开”,而且借梅花绽放不长叶子这一自然现象,反讥叶先生没多少名气,比上联更加巧妙、高明。

叶先生大为赞赏,觉得年幼的林大钦是个可塑之才,特意收他为弟子。

然而,入学时必须穿红鞋(鞋是斯文的表现、地位的象征,红色是吉利的颜色),这难住了林大钦的父母。

他们买不起红鞋,最后只好买来一双便宜的木屐,用红油涂成红色,将它当成红鞋。

穿着红木屐走在上学的路上,林大钦高兴极了。

这时,他发现路边熙熙攘攘,一群人在围观着什么,好奇心驱使他凑过去看。

只见人群中央站着一人,他手提一只大公鸡,脚下放着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的红纸。

听着这人的吆喝声和围观人群的议论声,林大钦明白了事情的大概:若能对上红纸上的对子,就能得到那只公鸡;若是答错,则要付他一文钱。

潮州名人林大钦的故事微课稿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银湖院后虎耳草金石宫前龙眼花和顺一门添百福

潮州名人林大钦的故事微课稿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银湖院后虎耳草金石宫前龙眼花和顺一门添百福

潮州名人林大钦的故事微课稿第一张同学,你好!“和顺一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这对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对联是明代嘉靖状元林大钦创作的,流传至今已一千多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潮州名人林大钦,了解他的故事。

第二张林大钦原名林大茂,字敬夫,号东莆,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人。

生于明正德六年,逝于明嘉靖二十四年,享年34岁。

虽出身贫寒却自幼好学,聪慧过人。

擅于做对子,有撰联圣手之称。

嘉靖jìng十一年,不足21周岁的他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以修史为重,故又称东莆太史。

第三张林大钦是明代潮汕一个俊秀颖慧的才子,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尤以文章超群而名于世,他英年早逝,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传说故事,名联妙对。

第四张银湖院后虎耳草,金石宫前龙眼花。

提起林大钦,就会想到他的这一副名联“银湖院后虎耳草,金石宫前龙眼花”。

林大钦幼时家贫,读书读到十六岁的时候,他父母亲觉得实在难以支持下去了,便让他退学回家到附近一个乡村去当教书先生。

第二天,林大钦便随这个介绍人来到这个乡村,见过族长。

族长见他还是个孩子,有点看不起他,但又未知这个孩子的学识如何?决定当场试他一试,便笑着对他说:我们这里有个地方叫‘银湖院’,院后生长了许多‘虎耳草’,我曾以之打算作一副对联,可是只拟出上联,下联怎么也拟不出来。

你既然是来做先生,就请麻烦帮我想一想吧。

”林大钦笑着问:“那上联你是怎么拟的?”族长答:“银湖院后虎耳草”。

大钦听后又问道:“你们村后不是有个‘金石宫’吗?听说宫前面种有不少龙眼树,下联可对金石宫前龙眼花。

”族长见大钦思路灵敏,才华不凡,下联又对得如此工整,遂答应他在这里当教书先生,同时对他十分器重。

第五张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当上皇帝之后,下旨上至大臣官员,下至庶民之家,每于除夕前,必须书写对联贴在门上,他会出巡观赏。

因此,题写、张贴春联便成为了举国上下的一种社会风尚。

潮汕才子林大钦

潮汕才子林大钦

1.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著名寿、春双庆联) 2.此木是柴山山出(柴夫) 白水成泉夕夕多(林大钦) 3.佛山香敬香山佛(香客) 南海观音观海南(林大钦)<回文对> 4.东鸟西飞,遍地凤凰难立足(老翰林) 南龙北跃,满江鱼鳖尽低头(林大钦) 5.丘山聚小岳(嘉靖帝) 日月照大明(林大钦) 6.南船载西瓜,乘东风驶入北港(渔 翁) 春篓装冬笋,命夏莲送往秋溪(林大钦)
而林大钦就是其中之一
嘉靖十一年,才识过人的他 赴京会试,在礼部会试上获第12 名贡士,取得殿试资格。殿试时, 一日之内写成近5000字的《廷试 策》,论说精辟,切中时弊,最 终一举夺魁,成为潮汕史上唯一 的一位文科状元。
林大钦
主 要
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潮汕 地区家喻户晓,关于他的 故事太多太多...
潮汕民间还有 因此也有后人传说,皇 后是“圣君嘴”,林大 这样一种 钦的早逝,是皇后说他 传说... “早死仔”的应验。
1.林大钦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著述甚 丰,后人为他编纂结集为《东莆先生全 集》 2.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张贵生编著的《林 大钦联话传奇》 3.观看潮汕喜剧《林大钦》
The end. Thank you潮来自才子——林大钦
12级工程生物2班 XX 2013.05.29.
自隋唐开科取士,至清末废除科举 的1300多年间,我国共产生了652位文状 元。其中有9位是广东的。 隋唐经五代至宋朝770多年间,广东 出文状元3位,平均250多年一位。 此后的元、明、清三代共540多年, 又出6位,平均90年出一位。
2013.05.29.
传奇故事之
妙对退鬼魂
有一天,君臣二人在下棋,嘉靖边着子边出上联,林大钦随 口答对下联。佳联妙对,皆同欢乐。真个是:对不惊人休下笔, 联难触景莫传经。就在君臣棋兴正浓的时刻,皇上一着不慎,差 点就要满盘皆输,一时棋局处于紧张状态。大钦手举棋子,左右 夹次,并随口念道:“棋子将一将,海阳免征粮。”危急关头, 幸得皇上调遣有方,终于转危为安,心情舒畅,高兴万分,口中 喃喃自语,不断吟咏和韵,因情不自禁,在无意中,也跟着大钦 的韵语顺口溜出:“棋子将一将,海阳免征粮。”林大钦听得分 分明明,清清楚楚,急忙双膝跪下,叩头:“谢主龙恩!”帝王 时代,君无戏言,嘉靖即唤来值班太监,传他口谕:“从今天始, 海阳不再征粮北运了。”林大钦热爱家乡,为地方造福,英才卓 著,巧计神算,令人叹服。大好潮州,岁丰物阜,不到几年间, 海阳遂成为粤东富庶之区子。

林大钦与永定迎春牛习俗及其它

林大钦与永定迎春牛习俗及其它

19信仰习俗CHAOSHANGCHAOXUE福建省永定县高陂镇西陂村,迄今保留着一处明代建筑天后宫。

这座天后宫以前称“印星台”、“文塔”或“状元塔”,与明朝嘉靖年间潮汕士子林大钦息息相关。

天后宫为目前全国唯一的塔式宫殿,坐东南朝西北,于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始建,七层文塔则建于万历元年(1573),全部宫殿落成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1]。

前后跨越近120年时间。

1991年被福建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约五百年前,广东海阳县东莆都山兜乡(今潮安仙都村)出了个林大钦。

林大钦的先祖四世祖林潜锋(宋进士)以理学起家,父亲是一位儒生[2]。

林大钦少时,“有异征,稍长,聪颖异俦,好读书。

年十二,见苏氏《嘉祐集》,绝好之,市归。

操笔为文,屈注奔腾,神气宛肖,识者重之”[3]。

林大钦安于贫素,胸怀“兼济天下”之志,面对墨守成规的科举,会试行文敢于纵横捭阖,突破成格(科举成规)而作《廷试·策》。

虽获第十二名贡生,幸“遇”阅卷者都御史汪鋐慧眼识得,见奇文大为吃惊,再推荐给大学士张孚敬,并呈嘉靖皇帝(明世宗)亲裁,“拔之常格外”。

嘉靖皇帝赏识其才华,钦定为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状元,而成为潮汕地区历史上唯一一位科举文科状元,少年气盛,22岁授翰林院修撰。

林大钦童年放过牛,年青时教过书。

几百年林大钦与永定迎春牛习俗及其它陈伟家提要:林大钦是潮汕地区唯一的一位文科状元,22岁为翰林院修撰,英才盖世,名闻遐迩。

林大钦少时,永定西坡村林贲山公怜而资助其读书,后高中状元。

林大钦自京回籍途经上杭,专程到西陂村造庐,与义父贲山公“行父子礼”,而因林大钦奏请准允的“西坡迎春牛”习俗,延续了400余年;经林大钦奏请而建造的印星塔(状元塔),2006年其建筑群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当地具有深远影响。

先贤林大钦的这些史迹在潮汕地区却知者渺渺。

本篇通过实地考察及对采集到的史料进行叙述整理,是钩沉潮汕先贤史迹的补遗之作。

民俗故事:潮汕“英勇大帝”翁万达(三)斩十八翰林

民俗故事:潮汕“英勇大帝”翁万达(三)斩十八翰林

民俗故事:潮汕“英勇大帝”翁万达(三)斩十八翰林翁万达被明世宗称为“岭南第一名臣”,他的故事在潮汕地区被编为许多传说,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其中有一个关于他斩十八翰林的传说广为流传。

话说在明朝嘉靖年间,林大钦被钦点为状元并授翰林院修撰。

翁万达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当初在乡下就非常看好林大钦,认为他以后的成就不在自己之下,甚至帮他和小姨子拉了良缘,两人结成了连襟。

如今,林大钦高中状元,他也该前去拜访恭贺一番。

这日,林大钦听到下人说翁万达来访,他思及翁万达的帮扶和知遇之恩立即大开翰林院中门迎接,这一举动却吓到了在场的十八翰林,因为只有迎接皇帝或重臣才会开中门,所以他们也毕恭毕敬的跟着出来迎接。

等到进屋落席后,十八翰林才得知翁万达只是个文进士,官阶都不如自己,开中门乃是违制的,想到自己屁颠屁颠的跑出去迎接,十八翰林勃然大怒。

林大钦是他们的上官不好发难。

刚好林大钦有紧急公务需离场一会去处理,趁着林大钦不在,十八翰林把怒气撒向翁万达,一翰林蔑视他说:“我以为是多大官员的呢?原来只是一个小小进士,还要劳动我等去迎接。

”其他翰林也纷纷指责,翁万达听了也怒不可遏:“海水虽阔,船头有时相撞。

”不料有翰林人回:“撞是撞,但你不得撞到翰林院。

”翁万达听了,更为愤怒,即刻离座而去,不欢而散。

回到家后,翁万达越想越气,觉得受了奇耻大辱,他想报复,但无奈官小职微,无能为力。

思来想去,文武之道,文道自己没有后台,进阶太难,所以他决定弃文从武。

下定决心后,便开始没日没夜地习读兵书战册和苦练武艺。

苦练了三年,皇天不负有心人,敌军屡犯边关,想入侵中原,当时朝廷无空闲的统军大将可用,翁万达觉得机会来了,便毛遂自荐,嘉靖皇帝召见他后发现此人兵法不凡,于是封他为兵部尚书及兵马大元帅,又问他有什么要求,翁万达便向皇帝要了那十八翰林做计粮官。

皇命难违,十八翰林怕翁万达公报私仇,在押粮期间战战兢兢,无论冰天雪地还是高山大海只有早到不敢迟缓。

一路上翁万达见十八翰林没有犯错,又被行军押粮折磨不轻,遂灭了报复的心思。

林大钦--潮汕本土培养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

林大钦--潮汕本土培养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

林大钦--潮汕本土培养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林大钦介绍中文名:林大钦别名:字敬夫,号东莆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主要成就:潮汕本土培养的唯一一位科举文状元代表作品:《东莆先生文集》(《林大钦集》)林大钦,字敬夫,号东莆,1511年12月25日(明正德六年十二月初六日。

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生,1545年9月17日(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十二日)逝。

享年34岁。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林大钦高中嘉靖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林大钦以不足21周岁的年龄折桂,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是封建时代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在唯一一位文状元。

林大钦与翁万达、陈北科并称潮汕三杰。

林大钦为明代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现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三村)人。

据其同代人薛侃《林大钦传》的记载:他生于书香之家,自小嗜书,尤喜爱苏洵的《嘉祐集》,又得族伯万卷藏书“资以自广,寻浸博通子史百家言”。

后遍读苏轼、苏辙文辞,由是操笔为文,其后人对其文章评价“奔腾磅礴,酷肖三苏风格”,应自少时习起。

在参加乡试前,林大钦曾为谋生计,在塾馆任过教职。

明代林熙春更说“甫十八而丧父,多方为附身之需”,当含抄书、教书等项。

林大钦登第前即已娶了孙氏。

仙都《林氏家谱》上就明载着林大钦妻妾三人,正为“敕封安人和婉孙氏”。

林熙春则明确地说他在父死之后,“偕伉俪以事母,竭力备养志之奉,若忘其家之最贫”。

1531年(明嘉靖十年),林大钦参加潮州府乡试,一出手便崭露头角,他“就试有司,督学王公(按:广东提学副使王世芳)得其文,奇之,以荐于巡按御史(按:即吴麟),相与叹曰:是必大魁天下者。

”同年,1531年(明嘉靖十年)秋,林大钦参加府试,提学使王世芳奇其文,推荐于巡按吴麟,乃更试以“李纲十事”,见其文“考据详核,词旨凛烈。

”大为称赞,谓“是必大魁天下”。

同年秋,林大钦抵省城参加乡试,获举人第六名。

应试期间,林大钦大量的应试文章中,已显示出一定的忧国忧民政治情怀和不俗的水准。

怎样理解林大钦会试突破成格

怎样理解林大钦会试突破成格

靖皇帝“拔之常格外”(陈衍虞《序》),才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夺得状元桂冠,在中国的科举史上较为罕见,因而富有其传奇性的色彩;对其突破成格也就有了不同说法。

林大钦为什么要在会试突破成格?突破成格之后为什么还能夺得状元桂冠呢?笔者认为,只要细读其《东莆先生文集》中的诗文,并较为全面地了解他的家境、身世和秉性,以及明代的科举制度和考试定格,便可从中找到答案、得到理解。

应该说,这与其淡泊名利,安于贫素,爱国爱民,敢于摆脱羁绊,敢于为民代言的美德是息息相关的。

一、不为名利所动,胸怀兼济天下大志文状元林大钦在会试敢于突破成格,主要是缘于他的科举考试不为名不为利,而以兼济天下当作辈等潜移默化的熏陶,他的父亲便是一位儒生,他的祖先四世祖(宋进士、秘书正)林潜峰更是以理学起家,所以他自幼就崇尚儒家学说,处处以儒家圣贤为榜样,正视家境的贫困,就是他在疏请归养之初,过着“迀借无常”的生活,也认为“亦谓欣然可以终身”(《复王汝中》)。

这岂不是像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所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因此,无论是考秀才、考举人,还是上京参加会试、殿试,根本就没有把个人的名利放在眼里。

他在《怀古三首》其三中便明确表白“身名渺不营,好爵何足论”。

在《状元公家训》中,他更是说得明白:“富亦不夸,贵亦不夸,人生富贵总虚华。

草上霜,夕阳斜,白驹过隙徒咨嗟。

”同样是将富贵视为“草上霜”、“白驹过隙”。

他不仅看99文化广角轻了荣华富贵,而且也没把当官的看重,在《与孙西村》中,他便如是说:“人生不须做官,只能孝亲、弟长、亲贤、爱人,不于富贵贫贱上起分限,则可以寡怨安身,是谓天爵天禄。

”更可说明他根本没有看重过科举考试和岀仕当官的。

故明万历癸未进士林熙春特别赏识他的这一美德,在《为诸生呈林太史乡贤稿》中,赞其是“视富贵如浮云,温饱非平生之志”。

可见他的科举考试绝对不是为了当官发财、飞黄腾达、荣华富贵的啊!既然林大钦的科举考试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当官,那么他参加科举考试为的是什么?他的平生之志又是什么呢?只要细读其诗文,便可较为圆满地回答这些问题。

潮州状元林大钦

潮州状元林大钦

潮州状元林大钦作者:林士雅来源:《广东第二课堂(中学)》 2018年第12期潮汕地区有一传统民俗,当地人年满十五岁时要“出花园”——一种成人礼习俗。

虽然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出花园”礼俗,但“穿红木屐”和“咬鸡头”却是潮汕大部分地区都保留的成人礼传统,这与一位状元的生平有关。

在明正德六年(1511年)一个寒冷的日子里,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村)中,一户姓林的清贫人家生下一男婴,他便是林大钦。

当他呱呱坠地时,谁也没料得到他会成为潮汕历史上唯一的文状元。

林家收入微薄,男孩生来瘦弱,却长得眉清目秀,且从小就聪颖过人。

林大钦酷爱读书,可惜贫穷使他无法迈进书斋。

有一天,一位名叫叶梅开的私塾先生来到村子里,听说这儿有个能诗善文的“神童”,于是想考考他。

在知晓“神童”名字为林大钦后,叶先生给出了一句上联:“竹笋初生,何时称得林大秀?”将林大钦名字中的“林”和“大”嵌入联中,同时还暗讽林大钦像初生竹笋般又嫩又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长成郁郁葱葱的竹林。

林大钦听完叶先生给出的上联后,随声答道:“梅花开放,哪曾见过叶先生?”这下联一出口,叶先生就对林大钦刮目相看。

与上联相比,下联嵌入了叶先生的全名“叶”“梅”“开”,而且借梅花绽放不长叶子这一自然现象,反讥叶先生没多少名气,比上联更加巧妙、高明。

叶先生大为赞赏,觉得年幼的林大钦是个可塑之才,特意收他为弟子。

然而,入学时必须穿红鞋(鞋是斯文的表现、地位的象征,红色是吉利的颜色),这难住了林大钦的父母。

他们买不起红鞋,最后只好买来一双便宜的木屐,用红油涂成红色,将它当成红鞋。

穿着红木屐走在上学的路上,林大钦高兴极了。

这时,他发现路边熙熙攘攘,一群人在围观着什么,好奇心驱使他凑过去看。

只见人群中央站着一人,他手提一只大公鸡,脚下放着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的红纸。

听着这人的吆喝声和围观人群的议论声,林大钦明白了事情的大概:若能对上红纸上的对子,就能得到那只公鸡;若是答错,则要付他一文钱。

论林大钦的政治理想及其悲剧-从“策论似苏”说起

论林大钦的政治理想及其悲剧-从“策论似苏”说起

23潮籍贤哲林大钦是潮汕历史上唯一的文状元,而且是因《廷试策》被明嘉靖皇帝钦点的状元,故历代论者对其《廷试策》赞誉有加,大多指出他的《廷试策》及其他一些策论文章有似于宋代大文豪苏轼。

与中国历代有才华的正统儒士一样,林大钦生平非常执着地追求治国平天下的忧国忧民济苍生的政治理想,甚而有追求为帝王师的政治情怀。

但他的一腔政治热情可以说连得到初步尝试的机会都没有,得第后供职于翰林院,不到三年便以母病为由乞归,从此便一蹶不振,再没有实践他的政治追求的机会,而他又一直不甘心于其政治追求的夭折,家居仅约十年,便郁郁而逝。

本文试图就其策论似苏话题,结合其仕途实际、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比较其与苏轼之同异,作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林大钦,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今潮安县金石)人,生于明正德六年(1511)。

他是因其廷试策论于嘉靖十一年(1532)登壬辰科状元,是由嘉靖皇帝“亲擢第一”的。

这期间有两点带有点戏剧性或者说出人意表。

其一是作为当时的主考官(知贡举)、当政的礼部尚书夏言,在考前曾经给嘉靖皇帝上书请示:“举子经义论策,各有程式。

迩来文体诡异,旧格屡更。

请令今岁举子,凡刻意聘论林大钦的政治理想及其悲剧——从“策论似苏”说起吴二持摘要:潮汕历史上唯一文状元林大钦,以其策论而显名于明嘉靖年间。

他才华横溢,平生追求治国平天下的忧国忧民济苍生的政治理想。

历代学者多有论及其策论有似于宋之苏轼。

本文拟就此问题,结合林大钦的仕途实际和人生追求,比较论述其同异,借以对林大钦的策论成就、政治理想,以及因其夭折而抑郁,从而导致英年旱逝的悲剧,作些探讨。

关键词:林大钦;苏轼;策论;政治理想下者’。

”[3](P385)最著名的还是他的《廷试策》,持论剀切,论述明快而透辟;切中时弊,措施得力而实用;流畅奔放,文笔犀利而平实。

使皇帝读之而受其震撼的力度,必有如醍醐灌顶的感觉。

不然,就很难解释其出尔反尔“亲擢”这一不合程式之答策为“第一”的事实。

潮州状元林大钦

潮州状元林大钦

18在明代,岭南考中状元的三人中,有一位是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山兜村(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三村)的林大钦。

林大钦出生于穷困家庭,父亲乃一介儒生。

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林大钦自幼嗜好读书,四书五经犹如一颗颗良种,在他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根。

明朝正德十三年元宵夜,林大钦发现母亲和婶母满面愁容,赶忙问出了什么事。

在得知薛中离要挖新溪,他家的一块用于维持生计的香丁田被列入挖溪范围之内后,林大钦便说,自己明天一早就去找薛中离说情。

第二天一早,林大钦擂响了薛中离的大门。

薛中离是正德十二年的进士,这次一是请旨回乡省亲(探望父母或其他长辈);二是请旨在家乡兴修水利,挖新溪。

一番勘查过后,他便在俊桥直溪至田溪一带的田地上,插旗定线,动员并告知相关百姓,正月二十四日开工。

薛中离听到擂门声,以为是地方官员来访,即刻穿戴衣冠,令部下整装列队迎接。

没料到,一开门,站在自己面前的竟是一个身穿绿衣服的顽童,心里不免有些生气:“你这只小青蛙,跳到这里来做什么?”林大钦不卑不亢,指着他的大红蟒袍说:“青蛙来找熟蟹。

”薛中离一听这顽童将自己比作熟蟹,心中愈发不悦,便说:“早出日头不成天!”林大钦不甘示弱:“日落西山无久时!”林大钦的妙对,让薛中离暗暗称赞。

于是,他转用温和的语气,问林大钦为何擂门。

林大钦说明事情原委,又给出了个人建议:“山脚下有荒地可挖溪,无须占用良田。

”薛中离听他说得有理,便将原定的溪道改到了荒地。

为了让林大钦上学,父母四处借钱,一直供他读到16岁。

而后,因实在无以为继,父母便让他辍学,想办法找个挣钱的门路。

有人介绍他到附近村里当个教书先生,可人家族长见他是个小小少年,便没把他放在眼里——小孩子怎么能当教书先生呢?介绍人便夸林大钦学识了得。

族长不信,决定当场一试,说:“村里有个地方叫‘银湖院’,院后长了许多‘虎耳草’,曾拟出上联‘银湖院后虎耳草’,你能拟出下联吗?”林大钦当即对道:“金石宫前龙眼花。

”原来,林大钦知道这村后有个“金石宫”,宫前有不少龙眼树,所以对此下联。

潮汕状元林大钦对联集锦

潮汕状元林大钦对联集锦

潮汕状元林大钦对联集锦时至今日,潮汕民间还流传很多林大钦的对联,笔者掇拾了一些,以飨读者。

林大钦无功社稷生犹死;有益人民苦亦甜。

————林大钦自勉联不用墙垣,恐天地为我拘束;大开门户,放江山入吾胸怀。

————林大钦自题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

————林大钦撰制的著名寿、春双庆联热血腔中祗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

——林大钦题方饭亭丘山聚小岳;日月照大明。

————对嘉靖皇帝作对吟诗抒壮志;琴棋书画添精神。

————对嘉靖皇帝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定好人。

————对嘉靖皇帝洛水神龟双献瑞,阳八卦、阴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终归三大道,道合龙妙圣尊,百神有感。

岐山彩凤两呈祥,雄六声、雌六声,六六三十六声,声声奏上九重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对嘉靖皇帝困困昏昏,昏昏困困,越困越昏,越昏越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上学昏睡,回应塾师议论吞天口功名志士心————向先生表明志向竹笋初生,几时称得林大茂?梅花始发,何时见有叶先生。

————诙谐巧对塾师的考验利刀破竹,逢节重送重送。

纯锯分杉,遇目拖些拖些。

————巧对免塾金盘鱼难出海笼鸟易归巢————巧对地主,索回布谷鸟一支灯,审条案,分分明明,照见东西南北;五两银,课一馆,寒寒冷冷,耐过春夏秋冬。

————巧对县令,索还塾金官:早出日头不成天林:日落西山无久时官:稚姜难比老姜辣林:老笋不如稚笋尖————连对县令修官渠白水漈头,白屋白鸡啼白昼!黄泥陇口,黄家黄犬吠黄昏————巧对渡鬼魂南船载西瓜,乘东风送入北港春箕装冬蝤,命夏莲提往秋溪————妙对渔夫渡河银湖院后虎耳草金石宫前龙眼花————妙对族长,任教书先生翁:眼珠子,鼻孔子,珠子反在孔子上。

林:眉先生,须后生,先生不如后生长。

翁:叉手蟹,鞠躬虾,今日敢来陪进士。

林:扬爪龙,展翼凤,他年要去待至尊。

翁:烛火腾腾,如虎弄舌。

林:香烟袅袅,似龙翻身。

民间故事教育范文

民间故事教育范文

民间故事教育范文林大钦银湖对对子明代的潮州状元林大钦从小就非常聪明,父亲早丧,十六岁就到银湖村去教书以便养家糊口。

第一天到银湖时,乡里老大怕他年少才学浅,有意试一试地,便指着书斋后花园的花草说:“银湖院后虎耳草。

”要他对对。

他忽然想起早上路过金石宫前来银湖,看到到处龙眼树开花的情景,立即对了下联:“金石宫前龙眼花。

”而且“金”胜“银”,“前”胜“后”,“龙”胜“虎”,“花”胜“草”。

老大拍手叫好,就把他留下来教书。

有千年池厝渡,无百年郑大进清朝乾隆年间,揭阳县山美村与池厝渡村,经常闹乡界纠纷,彼此对立结怨,成为历史悬案。

后来,山美村出个郑大进,官拜直隶总督。

村里人倚仗郑大进官威权势,欲置池厝渡人于死地,两村结怨日深。

某年郑大进衣锦还乡,消息传来,山美村地浮三尺。

郑氏宗族更是奔走相告,欣喜若狂。

大进回乡后,门庭若市。

他回避一些不必要的迎来送往,深入乡众,察访民情之后,便发出请帖,邀池厝渡和周围邻村的“三老”前来赴宴。

这时,山美村有些人,满以为这是郑大进的“鸿门宴”,专等时机抓“刘邦”。

池厝渡的“三老”肩负着乡亲们的嘱托,抬着全猪,全羊,扛着大(木盛),战战兢兢,鱼贯而行,特来向郑总督大人祝贺荣归。

他们踏进山美村地界,便见郑大进亲来迎接。

大家喜出望外。

正待上前施大礼,郑大进急忙阻止道:“毗邻叔侄,何须大礼!”接着迎“三老”进村。

宴席上,郑大进殷勤地向池厝渡“三老”敬酒。

酒过三巡,郑大进站起身来,和颜悦色地说:“诸位父老乡亲,郑某有片言相告,俗云,人心齐,泰山移,和睦友爱至高无上。

但愿山美村和池厝渡的诸姑伯叔,同胞手足,妯娌姐妹,从此以后,同心同德,—消积怨。

谁怀异心,与此同例。

”郑大进拿起筷子,折为二截。

在场人等,个个正襟危坐,瞪日相睹,恭聆训言。

有顷,郑大进又语重心长地说:“山美村和池厝渡厝角头相望,田边田,厝边厝,邻地乡亲,都是炎黄子孙,有什么冤仇不能解?有什么结怨不能消?山美村的父老乡亲,你们不要以为是有郑大进,凡事便可强人三分,须知道有千年池厝渡,无百年郑大进。

潮汕唯一文科状元,南方奇才--明代状元林大钦述议

潮汕唯一文科状元,南方奇才--明代状元林大钦述议

潮汕唯一文科状元,南方奇才--明代状元林大钦述议潮汕唯一文科状元,南方奇才明代状元林大钦述议人物简介林大钦林大钦(1512—1545),字敬夫,号东莆,明朝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今潮安县金石镇仙三村)人,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

少即聪慧过人,嗜书好学,过目不忘。

曾随父上府城,坊间有苏洵《嘉佑集》,翻阅之,爱不释手,求父购归。

续得苏洵子轼、辙文辞,遍加熟读,由是操笔为文,奔腾磅礴,酷肖三苏风格。

又得族伯举人廷相、廷泰借与藏书阅览,遂博通子史百家。

嘉靖十年参加举人考试,提学使王世芳奇其文,推荐于巡按吴麟,乃更试以“李纲十事(详后”著述“),其文”考据详核,词旨凛烈。

“大为称赞,谓”是必大魁天下。

“该科获举人第六名。

次年(嘉靖十一年,1532)赴京会试,被录取,再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廷试),一日之内写成近5000字的《廷试策》(见后),论说精辟,切中时弊,文字汪洋闳肆,嘉靖皇帝钦点为一甲之首,即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参与编修《武案实录》。

二年后,因母不适应北京气候,又为奸相严嵩等嫉忌,乃告假奉母回乡侍养。

回乡后,在家乡附近宗山书院授徒讲学,暇则读书著述,与“海内贤士大夫时相寓书,言学问之意。

”为缺少住所之亲族营造屋舍,自建府第,但资金不足,工程后停顿。

有在官场中之友辈招他再出山,他以为官受束缚而婉拒。

嘉靖二十四年(1545)逝世,年仅34岁。

林大钦学术思想主要是当时盛行的王阳明学说。

参后。

著述《东莆先生文集》6卷。

林大钦著述,生前未曾成书。

到清康熙五十五年,其从玄孙凤翥搜辑前明所存诗文,加以校勘,合刊为该《集》。

以后光绪及民国期间有重刻、重排本。

1995年,黄挺据过去各种版本及选本,补充整理为《林大钦集》,再加校注,成为最为完备的林大钦著作。

其各卷内容为:第一卷试策8篇,其中第一篇即《廷试策》,第二篇为《李纲十事》(解见后)。

第二卷论、表、判、策24篇,多为论说文,其中包括考举人考进士时的策论。

寻根|潮汕林氏

寻根|潮汕林氏

寻根|潮汕林氏潮汕揭阳--林半天下在潮汕,人们喜欢说:“陈林蔡,天下居一半。

”台湾研究姓氏的学者则称:“陈林半天下。

”在南方几个省份,陈姓占居第一的位置,林姓则稳坐亚军之位。

杨禄开闽与辑氏入潮林姓的太始祖是商朝的比干。

比干被约王剖心之后,他怀孕三个月的夫人逃到河南长林石室生下一子。

武王克商之后,比干那个生于长林石室里的儿子被周朝赐姓林——以地得姓;赐名坚——以物之义得名。

林坚为林氏得姓始祖。

中国从此有了“林”这个姓氏。

发祥于河南中州的林姓,壮大很快,开始向东、向西、向北、向南发展,至晋代永嘉年间开始进入福建省。

由司马氏建立的晋朝,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积弱最腐朽的朝代。

建立政权没安定几天,王室内部便为争夺王位和权力互相残杀人内乱必然引来外侵,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中原地区陷于战火之中,晋朝士大夫阶层和一般平民百姓纷纷南下避难。

林禄字世荫,生于晋太康十年(289年),他跟晋室关系密切,随晋元帝南渡长江避乱,以能征惯战得晋帝赏识。

晋成帝太宁三年(325年),朝廷置晋安郡,林禄即被任命为晋安首任郡守,提兵进入福建。

福建有武夷山之阻,地处东南沿海,远离中原战场,遂成为当时中原仕族的理想避难所。

两晋时代崇尚门第,讲究郡望。

人因仕族中以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大姓名声最为显赫,门第最高贵,号称“衣冠八族”。

八大姓又以林姓居首位。

其原因跟林禄有很大的关系。

林禄上跟皇室关系密切,下为一方首任郡守,权倾一时。

他又很会取悦人心,关心同宗,招抚难民,给予安。

逃难入闽的其他林姓有不少认同归宗,依附其派下,造成了林姓从声望土、人口数量上都居首位的事实,世称“晋安林”(古晋安包括今之福州、泉州)。

以后又陆续向莆田、福唐、侯官、闽县、长乐;南安等地播迁,形成了死乎整个七闽之地皆有晋安林氏分布的局面。

放此,林姓人喜欢讲“禄公开闽”,称他为“闽林始祖”。

林禄卒于晋穆帝水和十二年(356年),享年六十有七,追封“晋安郡王”墓葬惠安九龙岗,今墓尚保存完好。

黄石庵乐育英才

黄石庵乐育英才

黄石庵乐育英才林大钦是潮汕历史上的少年英才,也是潮汕历史上唯一的一名状元。

他的老师名叫黄石庵,澄海隆都龙美村人。

黄石庵是一个贡生,一生从事私塾教学。

他有两个妻子,发妻为官塘陈氏,次妻为梅浦邹氏。

黄石庵为人厚道,乐于助人,他在海阳县山兜林材私塾执教的时候,林大钦还很小,常常踯躅学堂之外,流连忘返,被黄石庵发现,黄怜他清苦好学,允其傍窗而听。

塾里有个成绩低劣的学生,平时学业很差,但自从林大钦在他那个窗口傍听以后,与这个学生切磋交谈,使这个学生的成绩渐渐地好起来。

有一回作文考试,这个学生交了一篇作文,黄石庵一看,拍案叫绝,文章写得文理通顺,比拟贴切,词藻华美。

黄石庵转念一想,塾里能作这样文章的屈指可数,这个劣生,尽管近来有所进步,一下子能写这样的好文,还不可能。

遂问该生,果然不出所料,该文并非他本人所作,而是林大钦在窗外写后递给该生抄的。

黄石庵大喜过望,破格把林大队带入课堂,正式收他为免费入学的弟子。

过了一段时间,黄石庵回家乡执教,又把大钦带在身边,除正课外,晨昏必亲督林的课程。

两个师娘,也视大钦若亲生。

大娘做饭烧茶,抚爱有加;二娘聪颖,常常帮师君辅导大钦。

在黄石庵全家的关怀下,大钦攻读四书五经、文献史牍,颇为精通。

黄师出门赴宴,会友吟咏,都带大钦随行。

经年之后,林不觉有点趾高气扬了。

有一回,黄带林到郭爷家会文赴宴,林因没被当做上宾而生闷气。

黄便批评了他,接着把为山九仞,功亏一匮、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反复向林大钦讲解,从严要求林大钦。

从此,林大钦就更虚心钻研,处处求教而不敢骄矜自大。

这年年初,林大钦回家乡团聚,新年才过两天,他就在家憋不住,旧历正月初三,林大钦带了一对大桔,两件衣服,又匆匆回到黄师家来。

来到吴邦村,正好碰上黄师去那里劝学。

吴邦村人勤快,初三一早,村民们便在村头锯本柴,削竹蔑,编畚箕。

黄师见林大钦匆匆而来,手中还有一条手巾包着点东西,便指着削竹蔑的人对林大钦笑着说:利刀削竹,逢节重送。

林大钦知黄师怜他家贫,笑他礼薄,有意跟他开玩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唯一文科状元,南方奇才--明代状元林大钦述议潮汕唯一文科状元,南方奇才明代状元林大钦述议人物简介林大钦林大钦(1512—1545),字敬夫,号东莆,明朝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今潮安县金石镇仙三村)人,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

少即聪慧过人,嗜书好学,过目不忘。

曾随父上府城,坊间有苏洵《嘉佑集》,翻阅之,爱不释手,求父购归。

续得苏洵子轼、辙文辞,遍加熟读,由是操笔为文,奔腾磅礴,酷肖三苏风格。

又得族伯举人廷相、廷泰借与藏书阅览,遂博通子史百家。

嘉靖十年参加举人考试,提学使王世芳奇其文,推荐于巡按吴麟,乃更试以“李纲十事(详后”著述“),其文”考据详核,词旨凛烈。

“大为称赞,谓”是必大魁天下。

“该科获举人第六名。

次年(嘉靖十一年,1532)赴京会试,被录取,再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廷试),一日之内写成近5000字的《廷试策》(见后),论说精辟,切中时弊,文字汪洋闳肆,嘉靖皇帝钦点为一甲之首,即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参与编修《武案实录》。

二年后,因母不适应北京气候,又为奸相严嵩等嫉忌,乃告假奉母回乡侍养。

回乡后,在家乡附近宗山书院授徒讲学,暇则读书著述,与“海内贤士大夫时相寓书,言学问之意。

”为缺少住所之亲族营造屋舍,自建府第,但资金不足,工程后停顿。

有在官场中之友辈招他再出山,他以为官受束缚而婉拒。

嘉靖二十四年(1545)逝世,年仅34岁。

林大钦学术思想主要是当时盛行的王阳明学说。

参后。

著述《东莆先生文集》6卷。

林大钦著述,生前未曾成书。

到清康熙五十五年,其从玄孙凤翥搜辑前明所存诗文,加以校勘,合刊为该《集》。

以后光绪及民国期间有重刻、重排本。

1995年,黄挺据过去各种版本及选本,补充整理为《林大钦集》,再加校注,成为最为完备的林大钦著作。

其各卷内容为:第一卷试策8篇,其中第一篇即《廷试策》,第二篇为《李纲十事》(解见后)。

第二卷论、表、判、策24篇,多为论说文,其中包括考举人考进士时的策论。

第三卷杂著8篇,包括序、记、祭文等。

第四卷书札54篇,其中一些即是与友人论学之作,如《与王汝中论东廓》等。

第五卷诗,收入各体作品350余首,其风格简朴自然,萧散清旷。

另有附录一,为诗文补遗6篇;附录二制义,为:学庸8首(篇),两论13首,两孟11首,诗义5首。

(《李纲十事》:李纲为南宋名臣,力主抗金。

南渡初,宋高宗欲倚重之,任其为相,李纲乃上疏,对时局及施政提出十项主张,为:议国是,议巡幸,议赦令,议替逆,议伪命,议战,议守,议本政,议久任,议修德。

林大钦参加举人考试,其试卷引起考官重视,乃再加试“李纲‘十事’”,大钦对此展开议论,其结末指出“宋未曾无可为之势,亦未曾无可为之臣,第无能为之君!”被认为中肯而敢言。

该文今见《林大钦集》卷一。

林大钦是科举时代岭南近十位文科状元之一,潮汕地区唯一一位文科状元,所以向来特别受到潮人的推崇。

但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多是其敏思捷才,善于应对。

即使在文化人的圈子里,也因其改良主义的政治抱负未得施展,学术上又趋于阳明心学,似有悖程朱“正统”,故也多只谈称其诗文,不重视其政治、学术主张。

这方面近年来在学术界已颇受重视,并见有专文阐析。

但惜或语焉不详,或评议不当,或还尚有某些记述上的失误,故撰此文就正于史学界。

春闱竞秀及其政治主张林大钦出生在海阳县东莆都(今潮安金石)仙都村。

因自号东莆,世称东莆先生,字敬夫。

他中状元后按例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官。

在新科进士中,只有状元才能获此殊荣。

翰林院一般设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翰林。

唐宋元年间均为内廷供奉之处,至明代才正式成为外朝官署,主要事务是起草制诰、修史、著作、图书等。

其中尤以修史为重,故人们多称翰林院各职官为太史。

为此,林大钦也被称为东莆太史。

林大钦生于正德六年,故一般文史著述多想当然地注为1511年。

误了,应为1512年。

因为林大钦是在农历十二月初六日诞生的,查中西历互照表,时已跨越1512年元旦,为1月5日。

卒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农历八月十二日。

据方志所载,林大钦从小家境清寒,但十分勤勉好学,“聪颖异俦”。

曾随乃父林毅斋到潮州城,在书肆中看到苏洵的《嘉祜集》。

年仅十余岁的林大钦即爱不释手,“停玩移时”,要求父亲购回家中,日夜研读。

接着又熟读了苏轼、苏辙的文章,深得三苏笔法,以至“操笔为文,屈注奔腾,神气宛肖。

”会中道失怙,家益贫。

独与其母居,常自佣书给之“。

就是说,于16周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更为贫寒,独自与母亲一起生活,常给人家抄书以为生计。

幸族伯林廷相、林廷泰,以家藏书籍,让他研习,使他得以“博通子史百家言”。

登第之前,林大钦为谋生计在塾馆任过教职。

这与其辞官之后到宗山讲学,旨趣完全一致。

林大春所说“常自佣书给之”,当不只抄抄写写。

明代林熙春更说“甫十八(应为虚龄)而丧父,多方为附身之需“,当含抄书、教书等项。

林大钦登第前即已娶了孙氏。

仙都《林氏家谱》上就明载着林大钦妻妾三人,正为”敕封安人和婉孙氏“。

林熙春则明确地说他在父死之后,“偕伉俪以事母,竭力备养志之奉,若忘其家之最贫”。

嘉靖十年(1531年),刚满19岁的林大钦,在府试中初露锋芒。

他“就试有司,督学王公(按:广东提学副使王世芳)得其文,奇之,以荐于巡按御史(按:即吴麟),相与叹曰:‘是必大魁天下者。

’“同年秋,林大钦抵省城参加乡试,果然一举成名,得中第六名举人。

这期间,林大钦在那大量的应试文章中,已充分显示了他忧国忧民,鉴古知今的治国兴邦的政治情怀。

如《李纲十事》就很有“医国”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李纲“忠义勇略,允孚时望“,”其规划措置,真足以收拾夷虞“,其”十事之议,皆当时国事所特急“。

我们知道,李纲是两宋之交主战派名臣。

高宗即位,李纲拜相,力图恢复,联合河东、河西各路义军抗金,并上疏议十事:国是、巡幸、赦令、僭逆、伪命、战、守、本政、责成、修德。

林大钦认为,这十议都是救国抗金良策,直截了当地指出:“使此策能行于建炎之前,则固不至建炎之祸;使此策能行于建炎之后,则亦不至有南渡之耻。

“为此,他确切地断定:”宋未尝无可为之势,亦未尝无可为之臣,第无能为之君!“这就是说医国需要有“豪杰”,更要有“明君”。

真是一针见血,确如薛侃所说:“考据详核,词旨凛烈,读之觉奕奕有生气。

”嘉靖十一年春,林大钦上京赴考。

他首先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考获第12名贡士,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殿试那天,“天子临轩赐对。

一时待问之士,集于大廷者凡三百余人“。

”先生年二十二对大廷,咄嗟数千言,风飙电烁,尽治安之猷,极文章之态“。

终为嘉靖帝所器重,御擢第一。

这里所说22,当为虚龄。

以《林氏家谱》所载出生年月推算,实际上只有20周岁又3个月。

以如此年轻的岁数夺取了三年一科的举世瞩目的状元桂冠,在中国科举历史上实属罕见,所以400多年来备受称道。

林大钦中状元,还有个重要的小插曲。

郭子章《潮中杂纪&amp;#8226;郡邑志补》,有这么一段记载:田汝成记云:林大钦,字敬夫,自号东莆子。

海阳县人,年二十二及第。

先是,礼部尚书夏言知贡举,上言:“单子经义策论,各有程式。

迩来文体诡异,旧格屡更。

请令今岁举子,凡刻意骋词,浮诞割裂,以坏文体者,摈不取。

“上从之。

会试既毕,夏公复召予语曰:”进士答策,亦有成式。

可谕诸生,毋立异也。

“予曰:”唯。

“因诸单子领卷,传示如前。

诸单子皆曰:“唯。

”既廷试,诸达官分卷阅之。

时内阁取定二卷,都御史汪公鋐得一卷,大诧,曰:“怪哉,安有答策无冒语者。

”大学士张公孚敬取阅一过,曰:“是虽破格,然文字明快,可备御览。

“遂附前二卷封进。

上览之,擢无策冒者第一。

启之,乃林大钦也。

夏公大骇,谓予何不传谕前语。

予无以自解,乃就大钦询之。

对曰:“某实不闻此言,闻之,安敢违也。

”予乃检散卷簿,则大钦是日不至,次日乃领之。

因叹荣进有数,非人所能沮也。

已而,授翰林院修撰。

以疾告归,未久卒。

田汝成是明代文学家,字叔禾,钱塘(今杭州)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司右参议。

著有《炎徼纪闻》、《西湖游览志》等。

上述所记为其亲身经历之事,郭子章的(潮中杂纪》是万历十三年原刻影印本,距田汝成所记述年代甚近,可信性是较高的。

这里,至少可以看出这么几个问题:其一,主考官夏言按“成式”要求贡士“毋立异”,并按此精神选定二卷,一如薛侃所说“阁臣定孔生、高生二卷”,林大春所谓“得孔生而下十二策以进”,实误。

总之,林大钦卷原在内阁中是选不上的。

其二,发现并推荐林大钦这篇“逾格”文章的是汪铱和张孚敬。

其三,林大钦中状元,确是皇帝亲自阅卷之后,从备取卷中“擢”上来的,所以顺德人冯奉初说:“东莆林公英年入对,振笔疾书,阅者骇怪,而知己乃在九重。

“将嘉靖说成大钦知己,虽不甚确切,但也道出了这种”格外赏识“的难度。

嘉靖皇帝何以如此赏识林大钦之策呢?应该说,这与其喜爱苏文有一定关系。

据说,当年殿试之先,嘉靖已派内侍探明:“诸贡生之能苏文者,仅敬夫一人。

”于是,状元谁属,似已未试先定。

这个传说,未必是真,但林大钦以苏文取胜,却是事实。

如前所述,他从小熟读三苏文章,深得苏氏笔法,根底深厚,文字明快。

检视其文集序、跋,明晋江丁自申说:“以合于苏长公制科之策,不辨其孰为长公者。

”就是说,如将林大钦之《廷试策》合于苏文之中,则难辨那一篇不是苏文了。

明携李郭子直说:林大钦文“不袭绮丽,不事琱画“,”气鬯词雄,翩翩乎苏长公风骨“。

明洪梦栋说:”东莆之于子瞻(苏轼字),则形神俱肖矣“,”壬辰对策大廷,顷刻五千余言,排荡屈注,渟溢蕴崇,直与子瞻《万言书》争千秋之价“。

清初陈衍虞也说林大钦”诸策已高踞千仞峰头,令人攀跻俱绝,所谓屈注天潢,倒连沧海者,于寸玑尺幅见之,杂置苏集,谁判淝淄“?所有这些,都非溢美之词。

可见林大钦确是诸生中得苏文笔韵之佼佼者。

这正是嘉靖赏识林大钦的原因。

必须指出,林大钦所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开始萌芽,封建社会已经步人晚期,各种社会矛盾也已暴露无遗。

嘉靖初期,面对严重的社会积弊,明世宗还是想有所作为的。

他曾锐意求治,惩办了正德年间为恶不仁的宦官,清理田庄,注重救灾,减轻赋税,广开言路,的确是“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

但是,嘉靖后期,世宗越来越昏愦。

他沉迷方术,喜爱祥瑞,以至极少上朝。

土地兼并、赋税徭役繁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官场倾轧无时或息。

边患严重,北有蒙古各部的侵扰,南有沿海各地的倭害。

林大钦应试之时,正是嘉靖由治到乱的阶段,各种社会弊端已全面显现。

而林大钦来自社会最底层,不能不说对这些社会现象早已了解得十分真切。

他怀抱兼济天下之大志,本着刚强鲠直的明代士风,借着对策大廷的难得时机,直抒胸臆地提出了自己的整治时弊的政治见解。

这就是林大钦策对的本质所在。

说林大钦散场不至,不知传谕,这只能说是推托之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