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b6c1fa2e3f5727a4e96232.png)
13 背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丰富的意蕴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文中的父子亲情,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语言揣摩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
散文代表作是《背影》、《荷塘月色》。
《背影》是回忆性(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三、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交卸 xiè奔丧 sāng 踌躇chóu chú迂腐 yū蹒跚 pán shān颓唐tuí琐屑 suǒxiè晶莹yíng差使 chāi shi 狼藉 jí簌簌 sù拭shì栅栏zhàlán 箸zhù 橘子jú典质diǎn zhì赋闲 fùxián解释词语: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变卖典质:(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
典:当。
质:抵押。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丢了工作,在家闲住,即失业。
勾留:逗留、羁留、耽搁;短时间停留。
踌躇:犹豫。
(完整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完整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ae97b0192e45361166f519.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内容第四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纪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本单元的这些散文要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认真训练学生的朗读,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本单元学习内容包括,第一部分,课文阅读《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活着)、《昆明的雨》第二部分是写作。
作文写作训练的要求是语言要连贯。
第三部分是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引导学生认识互联网对人生活的改变和影响。
二、单元教学目标1、第一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1、《背影》一文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感知课文中父亲的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同时把握课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了解文章的叙述方式,品味课文朴实无华,独具特色的语言。
2、《白杨礼赞》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在,使学生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之上,学习象征手法的应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3、《散文两篇》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课文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同时理清每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内涵。
4、《昆明的雨》这篇文章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说“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同时把握课文记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中形散神聚的特点。
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https://img.taocdn.com/s3/m/54146e40fd0a79563d1e72d6.png)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案: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学习目标一、网络词语小研讨能进行小组合作,运用各种方式搜集流行挥着已不再流行的词语。
整理已经被工具书收录的网络词语,并能理解他们的含义。
思考这些网络词语的优势是什么,部分网络词语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能在小组中进行合理的分工,一起讨论网络词语的使用问题。
善于倾听同学、老师的意见。
并能够对大家的讨论进行总结。
二、电子阅读面面观能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对电子阅读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查。
对于回收的调查问卷,能正确进行统计汇总,并通过分析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完成调查报告。
在组内研讨电子阅读是否将取代传统阅读时,重在阐述调查问卷所反映的现象以及自己得出的结论,能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做到有理、有据、有礼。
3.用互联网学语文能整理同学们的需求。
能小组分工合作,运用所学的网络技能,搜集有关散文方面的知识,并能进行合理分类、整理、编排、制作出关于散文的小册子。
在此基础上,能够和组内成员围绕如何利用网络学语文进行有效的讨论,结合编制的小册子的过程得到经验、教训等,畅所欲言。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调查问卷法难点:利用网络学习语文。
学习方法:预习法小组分工合作法课堂展示法调查问卷法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内容:网络学习小研讨电子阅读面面观要求:1.班级分为四个小组。
每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
组长负责给每个人分工。
2.主要工作为:搜集网络词语,包括流行和不再流行的词语。
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网络词语的含义是什么,部分网络词语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讨论情况做好记录。
3.对电子阅读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查。
做好问卷调查报告。
4.讨论:电子阅读是否可以取代传统阅读?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内容:互联网学习语文1.整理学生的需求。
2.以小组问单位,搜集有关散文的知识。
内容:(1)散文的一些知识。
(2)喜欢的朱自清散文。
(3)喜欢的汪曾祺的散文(4)其他的散文每个小组各选一个内容进行。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3b46fdbe1e650e52ea99f3.png)
《语言要连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连贯”的基本要求。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连贯”的方法。
3.引起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生活德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的注意写作连贯。
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连贯”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语言表达不仅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必要手段,更是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完美体现。
谁也不愿意和一个说话颠三倒四、东拉西扯的人聊天,正如老师们也不愿意看一篇语言前后不一致、逻辑混乱的文章一样。
这时,语言的连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认识连贯1、什么是连贯?所谓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材料分析:“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
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
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
像慈母拍着将睡去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
问题:请同学们反复阅读上述材料,说一说上述材料有什么问题?自己在草稿纸上试着修改。
回答:顺序不合理,不通顺。
修改后:“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
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
它轻轻地拍着石岸,像慈母拍着将睡去的婴儿似的。
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
2、如何多角度地做到在写作中语言连贯?(1)首先应该保持话题统一例如《昆明的雨》中写昆明菌子极多的那部分文字:作者提到了①最多也最便宜的牛肝菌;②比牛肝菌略贵的青头菌;③菌中之王,味道鲜浓,无可方比的鸡土枞菌;④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⑤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问题:在这一段作者主要在些写什么?作者还讲述了一个在火车上的故事,偏题了吗?为什么?回答:写昆明的菌子这个故事不偏题,是通过这个故事来体现鸡枞的珍贵。
(2)要有合理的顺序例如前面出现的“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
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含复习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含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f1b80d453610661ed9f4f2.png)
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设计:一、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二、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4.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内附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内附导学案设计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dc268d856a561253d36f5a.png)
16*昆明的雨(导学案课堂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出来。
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同时,文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充满美感和诗意。
【学情分析】经过几个星期的导学案培训,学生已能熟练地运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普遍能勤于思考,积极表达,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学目标】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2.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难点】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策略】将传统导学案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优势。
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发言不超过10分钟)和老师的主导性。
【教学过程】【教师开讲】一、激情导入:(1分钟)同学们,大家应该还记得这几句话:“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请问这是哪位作家哪篇文章中的语句?(学生齐答:朱自清--《春》)这是朱自清笔下所描绘的江南的雨。
那么,在祖国的大西南,那里的雨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神游到大西南的昆明,看看那里的雨吧!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学生齐答)。
二、检查预习(1分钟)(通过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也可借此补充导学案上所没囊括到的知识点)1.题目、体裁2.作者及相关常识三、展示PPT图片(1分钟)(让学生了解昆明和作者,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视觉支撑;也让教学手段多样化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昆明的景致2.汪曾祺肖像四、明确教学目标(1分钟)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老师强调【自主学习】(10分钟)(分题入组,作为各组着重探讨的题目;先思考本组所分的题目,再思考其他组所分的题目,在书中圈圈点点,找出依据)【合作探究】(20分钟)(第一步:学生全员参与,有序热烈地开展探究活动;老师巡回指导,检查和督促。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96bbc481c758f5f61f6777.png)
写作语言要连贯1.了解“连贯”这个概念,学会判断语句是否连贯。
2.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连贯的方法,使学生说话和写作时做到语言连贯,衔接紧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连贯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运用语言的习惯。
1课时一、新课导入写文章和说话一样,不能颠三倒四,要语言连贯,衔接紧密,前后照应。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今天我们学习几种方法。
二、文题展示1.下面这段文字不连贯,试着根据提示重写。
(具体材料见教材P90“写作实践”部分)2.每逢节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
以《节日》为题,写一篇散文。
不少于500字。
3.你做过饭吗?或者制作过模型、修过自行车吗?试就你某次动手做事的经历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
不少于500字。
三、写作指导写文章和说话一样,应当做到语言连贯,衔接紧密,而不能前后脱节,条理混乱。
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
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都由许多句子组成,如果这些句子不连贯就可能给读者的理解带困难。
那么,如何才能够在写作中做到语言连贯呢?1.保持话题的统一。
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一个中心,语意才能顺畅。
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主语,否则语言的连贯感就会随之减弱。
例如《昆明的雨》中写菌子的那部分文字,作者提到了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等,还穿插了一个坐火车采鸡枞的笑话。
虽然内容很杂,但都围绕“昆明的菌子极多”这个话题,句子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并不让人觉得杂乱。
2.表述角度要一致。
在写作的过程中,说明一个意思,描述一个对象,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或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的角度,或按照地点转移的空间顺序的角度,或按照人称的角度,一个复句或意思联系紧密的几个句子,只有表述角度前后一致了,语言才会连贯。
例如下面一段文字:“他出生在江南水乡一个书香门第,5岁时就在私塾读书,12岁时适逢辛亥革命,便又进了新式学堂,他父亲送他到欧洲留学时刚满18岁,他的学问正是在新旧冲突、中西融合的文化背景下造就的。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22ae9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1.png)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散文欣赏诗歌:《登高》、《钱塘湖春行》散文:《背影》、《荷塘月色》2. 第二单元:说明文阅读与写作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3. 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诗词:《静夜思》、《夜雨寄北》古文:《三峡》、《醉翁亭记》4. 第四单元: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诗词、散文、说明文、古诗文、现代文等不同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文阅读与欣赏、现代文阅读与写作。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登高》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描述一次自己登山的经历,从而引出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内容讲解:(1)诗词、散文欣赏: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的情感。
(2)说明文阅读与写作: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分析说明文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3)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解析古诗文中的难点字词,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4)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学习如何进行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3. 例题讲解:针对不同文学体裁,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新课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所示:1. 第一单元诗歌:《登高》、《钱塘湖春行》散文:《背影》、《荷塘月色》2. 第二单元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3. 第三单元诗词:《静夜思》、《夜雨寄北》古文:《三峡》、《醉翁亭记》4. 第四单元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本节课所学,选择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b62762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a.png)
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入了五篇题材、写法、语言风格各异的散文,《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昆明的雨》单元阅读目标中的人文要素是领会作品的情思,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语文要素是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背影》教读课文。
本文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和父子间的深情。
学习本文,要从“背影”入手,感知父亲形象,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体会阴云笼罩的日子里父子间的深厚情感;还要反复品味、欣赏本文朴素典雅、简洁细腻的语言,探究写人记事散文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式和方法。
《白杨礼赞》教读课文。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便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学习本文,要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还要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体会象征、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并学习在写作中运用这些写作技巧。
《散文二篇》自读课文。
本课由两篇以议论为主的哲理散文组成。
《永久的生命》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永久的生命,文章从与标题相去甚远处起笔,最终落到现实中来;《我为什么而活着》出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的自传,真实地展示了他反对侵略战争、倡导和平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学习这两篇文章,要理解文章中心观点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领会作品中的人文内涵,提升思想境界;还要通过反复阅读,理清作者在阐述哲理过程中的思路与文章结构;把握议论性散文的双重属性(议论文属性和散文属性),品味、欣赏两篇文章精警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昆明的雨》自读课文。
这是一篇怀旧之文,全文既写了体现昆明雨季自然特点的代表性事物,也描写了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人,表现了昆明的风土人情,内涵丰富,饶有情趣。
2024年度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全套课件
![2024年度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全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ed506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1.png)
和作者的意图。
关键语句作用探讨
关键语句在文章结构中起着承上 启下、总领全文、点明中心等作 用,对于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文
章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2024/3/23
9
赏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色
2024/3/23
文章结构赏析
01
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等结构安排,理解作者如何
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 代背景等元素来鉴赏该诗 。
2024/3/23
意象分析
通过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来 解读诗人的情感。
品味语言
通过赏析诗歌中的语言,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 美和情感美。
12
经典散文名篇解读与欣赏
《岳阳楼记》
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表达了作者“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包括文章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巩固写作基础 。
拓展写作技能
通过讲解写作技巧和方法,如如何构思文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 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强化写作训练
提供大量的写作练习和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 作能力。
2024/3/23
20
常见作文类型写作指导
记叙文写作指导
讲解记叙文的写作特点 和技巧,如如何选材、 如何安排情节等,帮助 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 方法。
2024/3/23
23
倾听、表达、应对能力培养
2024/3/23
倾听能力培养
通过听力训练、听取信息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包括理解他人观点、捕捉关键信 息、做出合适回应等。
表达能力培养
通过口头作文、情景对话等活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 的思想和情感。
2024年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2024年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f715494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b.png)
2024年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单元:散文阅读与欣赏第1课:《背影》第2课:《济南的冬天》第3课:《长江三峡》第4课:《大自然的语言》2. 第二单元:诗词阅读与鉴赏第5课:《诗词五首》第6课:《诗词三首》第7课:《诗词两首》3.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第8课:《愚公移山》第9课:《扁鹊见蔡桓公》第10课:《狼》第11课:《为学》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散文、诗词、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素养。
3. 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表达、交流、写作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诗词的鉴赏。
2. 教学重点:散文、诗词、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单元:展示不同季节的风景照片,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的自然美。
第二单元:播放古典诗词吟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第三单元:讲述古代文化故事,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课文学习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讲解课文难点,指导阅读方法。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以课文为例,讲解散文、诗词、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2. 第二单元: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3.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题目:第一单元: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季节,要求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
第二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三单元:翻译一篇文言文,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2. 答案示例:第一单元:例文《秋天的校园》。
第二单元:示例:《静夜思》艺术特色分析及个人感受。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c96e67376baf1ffc4fad60.png)
3.父亲说“事以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是否表现父亲的乐观?明确:父亲安慰儿子的话,并不是表现父亲的乐观。
4.本段的作用?
5.讨论,明确:点出叙写的中心,交代写背影的背景,为写背影做铺垫。
(六)课时作业:
1、熟读课文勾画出你喜欢的细节描写,并读背。
2.依据划分结构,我们可以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背影”,文章围绕这个线索,写了四次背影。
(五)问题探究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做阅读批注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思考以下问题,做好阅读批注。
学生交流阅读批注,教师作补充:
1.“最”的含义、作用?点出本文的叙写中心;引人思考。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他5岁入私塾,18岁中学毕业考入北大,22岁毕业于北大,1925年在清华任教,这篇《背影》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的事。
(三)检查预习
着重强调以下字词:
2、仿照你勾画的细节描写:回忆父亲关爱你的生活片段,学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细节描写。写完后念给父亲听听。
答案示例
片段1:最让我动情的是妹生病时,母亲一口气把她抱上了七楼找医生,气喘嚅嚅的,嘴巴里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嘴唇有些发紫,汗珠从她的额头沁出,我看在眼里,心里非常地难过。(外貌描写)
片段2:让我最动情的是我生病时父亲跑出去给我买水果吃。那天天气不太好,雨刮着风。父亲拉了拉衣领,头缩在里面,手插在口袋里走出去了。也许是路滑,也许是父亲走得太快,刚走几步,“叭”一声,父亲摔倒了,重重地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半晌,才爬起来,双手撑着地,一只脚慢慢往前缩,一膝跪在地上,另一只脚艰难地竖起来,撑住了地,爬起来,双手托腰,浑身湿淋淋的,身上沾了些泥巴。爬起来的爸爸没有回头,蹒跚地朝水果摊走去。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马上就来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背景烘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2:互动讨论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2:互动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177b10f5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6.png)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2中所讲授的互动讨论。
互动讨论,顾名思义,是指学生进行交流,相互探讨、辩论和分析某一问题或话题。
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意识。
在实施互动讨论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负责自己的学习,发挥个人的思维力量。
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使他们在讨论中能够寻找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路和角度,克服局限性和固有思维模式。
互动讨论适用于各种形式的学科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互动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内部的思想和情感,发掘作品的艺术价值。
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互动讨论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预热、展开和总结。
在预热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阐述个人观点和想法,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在展开阶段,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并在其中适当地进行引导和控制。
在总结阶段,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讨论作出总结,概括归纳出讨论的基本观点和结论,评价和表扬学生的表现,并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见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2中的互动讨论主要以作品阅读和创意思维为基础,旨在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拓宽视野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表达。
互动讨论作为一种积极开放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讨论,让他们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并从中获益匪浅。
第15课白杨礼赞学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白杨礼赞学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dc34eb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e.png)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如何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来表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如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等。
-学会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来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美。
-识记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汇和表达方式。
举例解释:
-在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时,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征(如笔直、挺拔、不畏风雪)来象征人的内在品质(如坚定、顽强、忠诚)。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象征手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象征手法的应用,分析其效果,并启发他们如何在写作中运用。
3.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来表现其象征意义的。
4.探讨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和民族精神。
5.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白杨礼赞》,使学生能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象征意蕴,培养审美情趣。
-在写作实践环节,教师应提供指导,如如何选择象征物、如何将象征意义融入写作中,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白杨礼赞》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某种事物或现象,让你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品质或精神?”比如,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不懈,或是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顽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白杨礼赞》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象征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内附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内附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671492960590c69ec3767f.png)
16*昆明的雨(导学案课堂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出来。
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同时,文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充满美感和诗意。
【学情分析】经过几个星期的导学案培训,学生已能熟练地运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普遍能勤于思考,积极表达,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学目标】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2.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难点】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策略】将传统导学案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优势。
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发言不超过10分钟)和老师的主导性。
【教学过程】【教师开讲】一、激情导入:(1分钟)同学们,大家应该还记得这几句话:“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请问这是哪位作家哪篇文章中的语句?(学生齐答:朱自清--《春》)这是朱自清笔下所描绘的江南的雨。
那么,在祖国的大西南,那里的雨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神游到大西南的昆明,看看那里的雨吧!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学生齐答)。
二、检查预习(1分钟)(通过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也可借此补充导学案上所没囊括到的知识点)1.题目、体裁2.作者及相关常识三、展示PPT图片(1分钟)(让学生了解昆明和作者,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视觉支撑;也让教学手段多样化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昆明的景致2.汪曾祺肖像四、明确教学目标(1分钟)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老师强调【自主学习】(10分钟)(分题入组,作为各组着重探讨的题目;先思考本组所分的题目,再思考其他组所分的题目,在书中圈圈点点,找出依据)【合作探究】(20分钟)(第一步:学生全员参与,有序热烈地开展探究活动;老师巡回指导,检查和督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精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e80cdf1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a.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背影》教案《背影》教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
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
母的生活与情感。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因此要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导学生注意来体会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文基础;指导学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文中抓住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提高语文水平。
高语文水平。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文章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3、感悟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情深,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
的生活与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以及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重点,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1.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2.2.设计带有针对性、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解决本文重点;3.3.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激发学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全套13背影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关键的语句,表达特殊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重点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难点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法朱自清的画像。
2课时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躯,当然也就会有背影。
你们仔细观察过父亲的背影吗?为什么朱自清会选择刻画父亲的背影而不是父亲的正面?让我们一起来探一探究竟。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五四”初即创作新诗。
后来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写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课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挚的思念。
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语句,说明其使你感动的原因。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四次。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其中对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的描写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2.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怎样细致的描写刻画?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黑色,这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一词写出走路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的样子,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父亲爬月台:动作描写“攀”、“缩”、“倾”。
作者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的令人揪心啊!作者用“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啊!同样,作者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3.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表现是流泪。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难忘的。
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
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
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几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该是多么深沉、复杂啊!4.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在宽慰儿子。
这时最悲痛的人是父亲,而他却在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
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入微啊!(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
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父亲,是我们的至亲;父爱,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的。
课文中的父亲虽然没有英俊的外貌,也没有如簧的口才,但同样给了我们过目难忘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可亲可敬的父亲。
1.感悟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文章中还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体会一下。
如:(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作为全家顶梁柱的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逆境中,心情无疑是沉重、难过的,但是在儿子面前,父亲不仅不把自己沉重、难过的心情外露,而且还反过来安慰儿子,更可见父亲的体贴。
(2)“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父亲的“不放心”正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3)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终于“讲定”了价钱,为“我”“拣定”了座位;“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应“我”。
表现了父亲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事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的心情(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我”当时只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还“心里暗笑他的迂”,“我”当时的不理解恰恰从侧面反衬出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我”理解了父亲的爱,对父亲产生疼惜之情。
(5)橘子买回来后,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6)临别时,父亲说的话虽然很简单、朴实,但里面包含着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
(7)“他触目伤怀,自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两个“自然”表现了“我”对父亲更深的理解,泪光中的背影已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其中还包含着老境颓唐、每况愈下而又爱子心切的老年父亲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父亲更为深切的疼惜、怀念之情。
2.疑点探究。
(1)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文章的第2、3自然段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
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2)以“背影”为题的作用是什么(课题能否改为“浦口惜别”?)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曾经有人说过,世上最伟大的感情莫过于爱,世上最可贵的行为莫过于关怀。
朱自清的父亲对儿子倾注了所有的爱,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沐浴在这样的爱和亲情之中,让我们在感受到这份爱的同时,珍惜和铭记它吧!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写“我”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回忆往事,追述在浦口车站与父亲离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2~3自然段):交代这次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
第二层(第4~5自然段):写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为下文描写背影做铺垫。
第三层(第6自然段):具体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思念父亲之情。
1.刻画细腻。
文中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攀爬月台,分别具体地写了手、脚、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
2.脉络清晰。
文章有两条线。
一条是以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是记事写人的明线: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送行、北平读信,这四件事按时间先后依次写来。
前两件写得简略,南京送行写得详细,每个细节都未放过。
另一条线是以“背影”为标志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的暗线:以背影为线索,“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
“背影”这根主线清晰,反复照应,并且环环相扣,有详有略。
背影⎩⎪⎨⎪⎧⎭⎪⎬⎪⎫⎭⎪⎬⎪⎫沉重的背影蹒跚的背影艰难努力的背影朴实的语言父爱子 ⎭⎪⎬⎪⎫三次流泪两次自责子爱父父子情深人物形象的性格、情感和思想是通过文章语言流露出来的,所以品读语言也就成为这两节课的重要环节。
“细微之处见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细节,多次展开描写”,这是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
我这一课的教学思路就是“品析语言的深厚内涵,剖析人物精神世界”,利用关键的词句带动学生去品味文章中相关的细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思索、讨论,促使学生的灵感不断迸发。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也开始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
我也更加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教育机会随时都有,需要自己去用心体会,挖掘。
14 白杨礼赞知识与技能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2.体会排比、反问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2.通过梳理文章抒情线索,感知白杨树的“形美”,再充分理解文章写“楠木”的作用,在对比中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就是理解白杨树的“神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重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