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评课稿.doc

合集下载

【推荐】愚公移山评价-范文模板 (10页)

【推荐】愚公移山评价-范文模板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愚公移山评价篇一:评《愚公移山评金燕老师上的《愚公移山》今天的这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贴近生活。

在教师所设计的一个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回归“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本质中去,使教学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一理念。

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学生的活动、活动之后的感悟和体验的表达给予了学生创造和发展的空间。

学生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这一方面,金老师都做得比较好。

体验之后老师都会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给予了学生更多人文的关怀。

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的升华。

篇二:《愚公移山》问题达标——评价单《愚公移山》问题达标——评价单设计人:薛艳审核人:曲桂莲姓名:班级: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惩山北之塞(惩:塞:)⑵杂然相许(杂然:)⑶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反)⑷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彻:)⑸惧其不已也(已:)⑹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2、翻译下列句子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通假字指通豫南通,意为:始一反焉通,意为:汝之不惠通,意为: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一厝朔东通,意为:4、中考题201X广西省桂林市阅读《愚公移山》一文(节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评课稿

《愚公移山》评课稿
我写书、写文章,是想唤起语文教师、语文教育研究者乃至全社会来关注听说读写的取向问题,我认为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中,包括课程目标的制订、教材编撰和教师的教学实践,应该把取向问题放在桌面上来讨论、去审议。但现在看来,写书、写文章声音是微弱的。我说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很富于冲击力,其中有一点就是指它把长期遮蔽的甚至有意隐瞒的阅读取向问题,生动地、尖锐地抛在了众目睽睽之下。是哪一种阅读、主张哪一种阅读、能容忍哪一种阅读等等问题,现在终于被大家看到了,或者说,再也不能假装不看了。
在我看来,学生以何种方式阅读,是被我们的阅读教学所“构造”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阅读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体现的阅读方式。学生被语文教师所教的“阅读”是特定方式的阅读,其中蕴涵着意识形态。
但是,取向问题长期被遮蔽,甚至被有意地隐瞒了。语文教师对自己的阅读,对自己在备课时的阅读,对自己在教学中实际对学生实施“构造”的阅读,对它具体所体现的“能力”因而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对它所蕴涵的特定意识形态即通常所说的“人文性”,木然而不知。人们似乎以为大家在谈论的都是同一种听、说、读、写,更经常地,是把当下的取向或者自己所主张的取向,视为理所当然。直到今天,还有一些捂住两耳、蒙住双眼的人,在到处蛊惑什么“自然阅读”、“原生态阅读”等等。
写作《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时,我的立足点是“课程”,着重讨论的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分析、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联、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呈现。取向问题,当时是作为蕴涵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一个成分提出来的,它与“教育政策”、“文化意识”、“知识状况”等成分胶合,而在研究状态中予以相对的分离。因而在讨论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取向时,我主要关注的是“能力”的培养问题:“在讨论培养能力的教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事先查明,希望学生现在或将来所从事的,是哪种方式的听、说、读、写活动;这样,我们才能明了,要培养学生的,究竟是些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接下来去研究怎样去培养这些能力等一系列的课题。”⑶

中国神话故事评课稿

中国神话故事评课稿

中国神话故事评课稿中国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们源远流长,融汇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

这些故事以其富有艺术性、教育性和娱乐性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本次课堂评课稿中,我将简要介绍几个著名的中国神话故事,分析其故事结构、文化内涵以及教育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愚公移山》。

这个故事讲述了愚公和家人努力移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通过愚公的智慧和勇气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克服困难。

在这个故事中,愚公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他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得到了成功。

这个故事不仅让人们明白了努力的重要性,还让人们相信了自己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信心和决心,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接下来是《嫦娥奔月》。

这个故事讲述了仙女嫦娥因服下仙丹而飞上了月亮的故事。

作为中国著名的神话故事之一,《嫦娥奔月》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瑰宝。

通过嫦娥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逆转,同时也启示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与美好。

它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智慧融入其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来看看《孟姜女哭长城》。

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姜被丈夫贺兰山包养后,贺兰山却在工程上意外丧生,孟姜为此伤心欲绝,痛哭长城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之一,它通过孟姜的哭泣传递出了爱情的深邃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这个故事不仅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和家庭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和不幸事件的反思。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最后是《白蛇传》。

这个故事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和坎坷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有浓厚的爱情色彩,还融入了传统的道家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

白蛇代表着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勇气,她为了许仙不惜冒险和牺牲自己的生命。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于人性的思考,同时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和伦理的强调。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评析(2篇)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评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著名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这个故事寓意着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本文将针对愚公移山教学案例进行评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品质。

三、教学内容1. 故事内容: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他决定挖掉这两座山,以便通往邻村的路。

愚公带领家人和乡邻们一起努力,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感动天帝,将两座山挪走。

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寓言故事中的寓意。

3. 教学难点:分析愚公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如何克服困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分析故事寓意。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愚公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愚公移山的过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4.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展示愚公移山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作者和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故事:教师详细讲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寓意。

3.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愚公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愚公移山的过程。

5. 总结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寓意,强调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合作等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优质】愚公移山评课稿word版本 (21页)

【优质】愚公移山评课稿word版本 (2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愚公移山评课稿篇一:愚公移山评课稿马鹿中学《愚公移山》执教:马鹿中学贾安建评课:青溪初中杨登会201X、3、22 贾老师这堂课给人总的感觉是平淡而有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得很少,讲得很精,引导到位,点拨得法,学生自己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理念。

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内容主要是两大块:对早自习预习情况进行质疑和解读文本。

在学生质疑这一部分,教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却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最后结果,而是问“有谁能帮他解答?”就这样,学生的很多疑问是同学解答的。

同时教师也注意引导,比如当学生问到“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中“焉”的意思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还有这个字的句子,并联系语言环境具体感受它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从而对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样的例子还有对“之”的分析。

在解读文本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先找出有哪些人?这些人要干什么?有困难吗?他们对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怎样?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始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具体体现在,当学生一一回答后,教师还要追问?“你从哪里知道?”同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又引导学生回归到对文言的解读,如“箕畚”的特殊用法,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的讲解。

此外,这堂课结构紧凑,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如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年龄,就为后面领会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做了铺垫。

学生平时也训练有素,齐读课文,声音洪亮,抑扬顿挫。

对课文的预习也很扎实。

在讲到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的时候,如果加强对他们语言的朗读,进一步品味他们不同的态度,我认为会更好。

还有老师上课的声音应再大点,后面的学生几乎不容易听到。

郭初阳《愚公移山》评课

郭初阳《愚公移山》评课

评课:郭初阳《愚公移山》中的拓展教学一、《愚公移山》的教学过程与内容概述1. 四大要素。

山;愚公;移山过程;移山结局。

(此处拓展了《论语》《易经》里相关名句。

)2. 三处差异。

(1)人数、外援、结局。

(2)后息为胜——河曲智叟的回应( 此处拓展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3. 两个假设。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会“感其诚”,或是早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2)假如时至今日,移山尚未休矣,你如何评价愚公?(此处拓展了《三国演义》里的苦肉计,采访了两个外教讨论此问题。

)4. 一个疑问。

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会对这个疯狂的愚老人“津津乐道”呢?(此处拓展了《堂吉诃德》里战风车的片段及鲁迅的名言: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

)二、课例分析从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郭老师的教学过程偏重拓展,下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堂实录中的拓展教学进行分析:(一)拓展的类型1. 对比拓展。

郭老师的课堂拓展延伸非常善于运用“比较鉴赏法”,涉及到了多种对比拓展形式:包括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对比等。

而通过相似主题的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能很容易地概括主旨,发表观点,领会此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特色。

郭老师鉴赏文学作品时,总善于把课文与相关的文本语境关联起来比较,其隐含的、难以被发掘的意义才能不断得到深入解读。

这也是比较文学中被称作的“平行研究”,它有助于读者发现作品新的内涵,在《愚公移山》中,郭老师讲解课文时比较了《愚公移山》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共同点,也从人数、外援、结局三方面比较了他们的不同点。

在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对话碰撞,也使得拓展延伸与课堂教学浑然天成,真正形成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的动态统一。

这种比较鉴赏的拓展形式,能使学生含英咀华,见仁见智;使课堂开放多元,并达到延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热情的目的,并通过这种互文性阅读来建构语境意义,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愚公移山》实录点评1、2

《愚公移山》实录点评1、2

生:一个愚公,一个遗男,还有他的三 个子孙。
师;三个什么样的子孙?
生:三个会挑担的,“荷担者三夫。” 师: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 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愚公 率领了子孙去的。
师:啊,讲得真好!那请你们再说说看, “遂率”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句子成份? 生:主语。(运用语法理解句子) 师:主语应该是什么? 生:愚公。(抓关键句,从词义到结构理解句子。) 师:好!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主 语补出来,人数很清楚,一共五个。人物我 们搞清楚了,下面再看看,这个寓言写了一 件什么事? 生:(齐声)移山。 师:这件事做起来难吗? 从文章里找出 句子来说明。(第二个关键性问题。问得好,引导读书,发展思维。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点评
授课人:钱梦龙 点评人:王德俊
第二课时
师:上一课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 我检查了一下,同学 们预习得很好,老师非 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 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成了 “wang”,教师让同学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 么问题。
(评:从语言入手讲内容。)
生:强调愚公不聪明。
[评;指出不同之一,又讲清了倒装句式。]
师:对,把“甚矣”这个表示程度的副词 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极点。这句话愚 公的妻子是不讲的。这里有一点不同。我们 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
生:(齐声)君。 师:那么智叟称愚公—— 生:(齐声)汝。 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 生:“君”表示尊敬,“汝”很不客气
(评:再启发 。“特别”是引导发现。)
生:(齐声)不要! 师:那怎么译法? 生: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师:讲得对!你们看前面还有没有同样用 法的“之”字? ( 找同类词语,此为运用。)

《愚公移山》教学分析-word文档

《愚公移山》教学分析-word文档

《愚公移山》教学分析一、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二、列子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三、关于本文的人物形象(一)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三说《愚公移山》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三说《愚公移山》

3.学情分析
已知:八年级学生经过前面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部分实虚词等文言知识,初步了 解、运用留、补、换、改、删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已初步具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言文 大意的习惯和能力。
学习障碍:但本阶段的学生缺乏细致阅读的能力,生活感悟有限,同时与文言文相距时 代较远,学生对文章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积累不多,有一定的阅读障碍。
1.小组合作有成效,能与其他人分享讨论成果并倾听他人见解。 2.展示时小组成员参与度高。 3. 对展示的语句诵读读音准确、停顿恰当、有感情、语调语气符 合人物身份,对人物性格品析能有自己的解读。
1.小组合作有成效,能与其他人分享讨论成果并倾听他人见解。 2.展示时小组成员参与度高。 3. 对展示的语句诵读读音准确、停顿恰当、感情不充沛、语调语 气基本符合人物身份,对人物性格品析能有自己的浅显解读。
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同桌帮 助、小组成员帮扶、老师 引导点拨等方法帮助学生
改进。
评分标准 优秀 良好 合格 待改进
评价量规
得分所需技能
1.小组合作有成效,能与其他人分享讨论成果并倾听他人见解。 2.展示时小组成员参与度高。 3. 对展示的语句诵读读音准确、停顿恰当、感情充沛、语调语气 符合人物身份,对人物性格品析能有自己的个性解读。
仞rèn 河曲hé qū
பைடு நூலகம்
惩chéng 朔shuò
魁父kuí fǔ 垦kěn
任务一:疏通故事,了解事迹
活动2: 小组合作,结合文章注释,疏通故事。 活动3: 小组派代表用简洁的语言向观众讲述愚公的事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诵读和小组合作,结合注释,梳理文章内 容,锻炼概括故事的能力。)
展示预设:《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 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 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 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 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愚公移山》教学纪实与评析

《愚公移山》教学纪实与评析

生2:我选择的是第一种,我认为课文重点是赞美愚公的精神,所以应该突出愚公,把愚公写大一点。

生2和回答再次获得了整齐的掌声。

师:两次掌声让我很难判断你们到底统一谁的意见。

生3:我赞成选择第一种,因为在愚公的精神面前,这座山显得非常渺小。

愚公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这座山移走。

生4:我也赞成第一种意见,我是从体积这个方面来说的,在日常生活中,山的体积是很大的,但是愚公的精神的体积更大!师:哦!你的意见让我想到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

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愚公的心灵。

我理解得对不对?生:对。

师:那就给我掌声呀!在学生的掌声后,李老师两种选择都有合理的理解,然后语气平和地说:“重要的是通过刚才的选择把文章的内容和愚公的精神都进行了梳理,说明大家预习得非常充分。

”然后让学生以一句话概括寓意。

生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看准目标永不言弃。

生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师:我把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提炼一下,改成——“坚持就是胜利”。

怎么样?在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后,李老师请写字最好的同学把“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并随口说了句“但是千万不要写得超过我”,引出全班大笑。

学生板书,李老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写字。

(记者感悟:)二、品味文字,情境朗读结合刚才学生的回答,李老师请学生再一次回到课文,仔仔细细琢磨文中哪些哪些语言最直接地给了自己做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寻找课文中的语句,很快纷纷举手。

师:我先问一个问题,刚才在寻找时是不是有一些语言突然就扑到了你的面前,让你觉得这些语言真是太美了。

仔细思考以后,你们发现而这些语言恰恰就是你刚才要找的语言。

好好想想,然后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分享。

李老师巡视倾听。

约一分钟,李老师请大家停下来。

师:据我不完全统计,大家找到的地方惊人的相似,不信我们来读一读,看看是不是这样,我说开始大家就读,一定会没有杂音。

《愚公移山》评课稿2

《愚公移山》评课稿2

《愚公移山》评课稿今天我要评课的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以“愚公移山”为比喻,形象地阐述了一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愚公为了解决自家门前两座高山的阻碍,不顾旁人的嘲笑,决定搬山。

他和家人一代代不懈努力,感动了天帝,最终得以实现心愿。

这个故事传达了一种不屈不挠、不怕困难的精神,以及“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合作精神。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文中的人物形象。

愚公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不仅具有坚定的信念,还有着善良、勇敢、勤劳的品质。

他的妻子和儿孙们也给予了他无尽的支持,共同完成了这项伟大工程。

此外,还有那些曾经嘲笑愚公的人们,最终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共同搬山。

这些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鲜明,让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共鸣。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这篇文章的行文简洁明了,语言生动优美,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一年年过去,他们的后代一直在搬山,连邻居也加入进来,一起完成了这个任务。

”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了“一年年过去”这个时间短语,形象地表达了搬山工作的长期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所蕴含的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可以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有恒心和毅力,同时也要懂得团结合作。

它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让学生懂得勤奋努力最终会得到回报。

此外,这篇文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人们的勇气、智慧和毅力。

综上所述,《愚公移山》是一篇优秀的初中语文课文。

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深刻地阐述了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得到思想上的启发和收获,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ZZ2〗寓言!
教学过程如下:
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发展。)“平险”的反对者有哪些理由?(故事的高潮。)结局是什么?(故事的结局。)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特点.我们说此教例很准确地掌握了分析的“入射角”。
此教例也引起我们一个有趣的回味:为什么在《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黔之驴》、《愚公移山》等诸多寓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忽视《愚公移山》的寓言特点呢?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71《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71.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语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

《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

《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愚公移山》一课三上”教研活动评点实录各位老师,我总感觉“一鱼二吃”是诱人的,今天是“一鱼三吃”,每个老师都煮出了不同的味道。

下面我就谈谈听这三堂课的一些感受。

首先谈谈这三堂课共同的优点。

第一个关键词:落实。

我觉得文言教学无论是文意的理解,还是学生的积累、备考,课堂上都需要有落实的意识,需要对重点字词、句子进行巩固。

就这点来讲三位老师都做足了工夫。

第二个关键词:层次。

三堂课都体现出了很鲜明的层次感,从课堂活动布局的大处来说,基本上都分为这样两个层次:文句疏通、文意理解;从文意理解的小处来说,都是从理解人物言行再到领会人物精神实质;从细处来说,在探究人物的精神实质时,均能够从第三节的细读入手。

在细读处理时,有的是通过分角色朗读,从比较朗读的语气入手;有的是从智叟和愚公的人名辨析入手;有的是从愚公的妻子与智叟不同态度的对比分析入手。

这样,从整体到小处再到细处,三位老师都有强烈的层次意识,这样的层次安排使我们的课堂结构严谨,而且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第三个关键词:小结。

三位老师都有一种意识:一个版块的学生活动以后,教都要对这个版块的活动进行小结。

比如:赵老师的版块小结有愚公精神的归纳、有愚公精神体现出来的哲学意义的解说;殷老师有对比手法的提炼、寓言体裁的拓展;陈老师有对比手法的分析、愚公精神的继承发扬。

这样,在一段时间的课堂活动以后,老师有目的地进行版块小结,它不但能够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及时归纳,更是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和提升。

下面说说三位老师最突出的一个优点。

我觉得赵老师突出的优点是文本研读的深度。

主要体现在:一、能对愚公的精神实质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师生对愚公精神的理解,是面对困难敢挑战、尽全力、重实干、有自信、能坚持。

这个总结对愚公精神的挖掘很深入,愚公精神的内涵也很丰富。

二、资料穿插的艺术。

学生在研读文本时,对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都能理解,但这其中蕴涵的“顺道而行”的哲学思想,学生理解是有难度的。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评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评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评作者:郭焰来源:《卷宗》2018年第16期1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1)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读文章时遇见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

教师在完成文章实词、虚词学习这一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学生利用工具书学习,及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学习思路。

2)从简单的人物列表入手,引导学生利用课文分析人物基本情况,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分析人物的同时穿插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3)由人而及事,引出“移山”这一事件,在突出“移山”任务艰巨的前提下,通过对愚公妻和智叟所说的两句话进行字字落实,透彻分析出对愚公看法、称谓、态度、说话语气、心理无处不同,认识不同人对同一件事不同的观念、精神态度。

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出对移山有坚决拥护的,有疑问的,有反对的。

让学生认识到事在人为,知“事”正是为了识“人”的道理。

分析中穿插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4)讨论“愚公愚不愚”这一问题,鼓励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通过“分派”的方式,分析出愚公“移山”动机为:痛感迂、塞之苦;移山目的为:确知移山之利;移山的可能为:深明可移之理。

至此,“愚公不愚”的结论已隐含其中。

再介绍学雷锋标兵,为了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愚公不愚”的道理。

运用这样的讨论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手不离书,言必有据” 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树立“对立面”,激发思辨的兴趣,训练了学生思辨思维。

5)通过讨论愚公不能得移山之利,愚公移山之举是为了造福子孙,学习了愚公的“大聪明”“大智若愚”,分析出愚公有远见,深谋远虑。

“愚公笨不笨”的讨论,最后结穴于“大智若愚”的认识。

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正是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一系列文言词句逐一落实的过程。

教师的追求是:使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寓于语文训练。

务必引导学生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6)教师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设计文言练习题,把课文中的部分实词、虚词编写进去,使学生能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辨认它们,以收知识迁移之效。

愚公移山评课稿

愚公移山评课稿

篇一:《愚公移山》评课马鹿中学《愚公移山》执教:马鹿中学贾安建评课:青溪初中杨登会 2013、3、22 贾老师这堂课给人总的感觉是平淡而有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得很少,讲得很精,引导到位,点拨得法,学生自己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理念。

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内容主要是两大块:对早自习预习情况进行质疑和解读文本。

在学生质疑这一部分,教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却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最后结果,而是问“有谁能帮他解答?”就这样,学生的很多疑问是同学解答的。

同时教师也注意引导,比如当学生问到“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中“焉”的意思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还有这个字的句子,并联系语言环境具体感受它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从而对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样的例子还有对“之”的分析。

在解读文本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先找出有哪些人?这些人要干什么?有困难吗?他们对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怎样?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始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具体体现在,当学生一一回答后,教师还要追问?“你从哪里知道?”同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又引导学生回归到对文言的解读,如“箕畚”的特殊用法,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的讲解。

此外,这堂课结构紧凑,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如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年龄,就为后面领会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做了铺垫。

学生平时也训练有素,齐读课文,声音洪亮,抑扬顿挫。

对课文的预习也很扎实。

在讲到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的时候,如果加强对他们语言的朗读,进一步品味他们不同的态度,我认为会更好。

还有老师上课的声音应再大点,后面的学生几乎不容易听到。

总之,通过这堂课,可以看出贾老师很有造诣的教学艺术,如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教材精巧的处理,对学生的指导等等。

这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

、篇二:愚公移山评课浅评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出自战国前期文学家列寇所着《列子.汤问》,它是一篇极具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也是一篇富有启示性的寓言故事,是初中教材。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与反思《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与反思基本信息课题《愚公移山》作者及工作单位徐庆安徽省固镇县实验中学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情分析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学习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和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二、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根据同学们课前的预习情况,指名一位同学示范朗读课文。

2.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5、翻译课文:三、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愚公移山评课稿

愚公移山评课稿

愚公移山评课稿我们常常用愚公移山来比方用坚韧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的毅力,立刻就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了。

这篇愚公移山评课稿,是以授课老师的教学目标为动身点和归宿,并分析了老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一起来看一下。

愚公移山评课稿由我整理,仅供参考:语文学科要留意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今日我所听到的高静老师的《愚公移山》一课,恰恰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高老师课堂上时刻遵循学习浅易文言文的一般规律和做法。

即初读课文、明大意再读课文、感形象三读课文、探精神四读课文、续结尾。

学读文言文要过两个坎儿,一是过朗读关,二是过要过语言关,只要这两步顺当完成,语文老师的学问引领就轻松过关。

其次,在这节课上,我感受到了一位年轻语文老师奋进的步伐,她的课从《天上的街市》、《我的叔叔于勒》到《愚公移山》,虽均出自她的匠心和钻研,但却是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同学,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究中,高老师让我体会到她对诗歌体裁的情景交融手法的把握,对小说体裁的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对浅易文言文的阅读与感悟的重视,因而,我感觉,这节课上,不仅是同学在收获,老师也在耕耘和探究。

在预设和生成之间,高老师能得心应手,且一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第三,经典情节体现了老师思维的活跃和对学情的熟知和把握,这节课上亮点频出,但最最闪亮的还是末尾的续写结尾部分,《愚公移山》的传奇人们已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在深知其意的基础上,同学是否对愚公形象、愚公精神和移山的后果存有质疑,是否真正对此传奇的寓意充分理解而深信不疑,这是目前的老师必需思索的问题,而高老师恰恰是抓住了这个牛鼻子,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将阅读、思维、写作融合在一起,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虽然说课堂永久是圆满的艺术,但我信任如此仔细勤奋的老师肯定会让课堂上异彩纷呈,精彩频现!高静,加油!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常常开展的活动。

今日我推举的这篇愚公移山评课稿,盼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关心,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愚公移山》评课稿

《愚公移山》评课稿

《愚公移山》评课稿《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愚公决心搬山的故事,表达了“持之以恒、勇敢面对困难”的主题。

在本课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讲述了愚公的决心以及对搬山的坚定信念。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使学生理解了愚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不懈努力的精神。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愚公这一主要角色,探讨他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如讲述、朗读、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不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还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本课的学习价值在于,学生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这一寓言故事,深入理解了“持之以恒、勇敢面对困难”的主题,并从中汲取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还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更多的互动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愚公移山》一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从中汲取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本课对于学生的启示和教育意义深远,将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愚公移山说课稿12篇

愚公移山说课稿12篇

愚公移山说课稿12篇愚公移山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

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

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十六愚公移山》评课稿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十六愚公移山》评课稿
要求学生自主查找生活中的“移山”故事,可以是历史上的事件,也可以是身边人的真实故事。学生可以进行调研、采访、写作,激发学生对勇气、坚持和团结的思考。
2. 制作小剧场剧本或画册
将故事改编成小剧场剧本或画册,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或绘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3. 思考故事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现实意义,探讨如何运用故事中的精神品质解决自己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学会解读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含义;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写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想;
八、教学反思
通过对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十六愚公移山》的评课,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结构和主题的理解,还通过写作和讨论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通过延伸活动的安排,学生对勇气、坚持和团结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对生活具有了积极的影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
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十六愚公移山》,并进行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所传达的主题和含义。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合作撰写(25分钟)
2. 文章主题
文章主题是“勇气、坚持和团结”。通过愚公一家人对移山的坚持和努力,以及他们凭借勇气和团结得到神仙的帮助,最终取得成功。文章以此告诉读者只要心怀坚持的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团结一致,即使面对巨大的困境也能战胜一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鹿中学《愚公移山》执教:马鹿中学贾安建评课:青溪初中杨登会 2013、3、22 贾老师这堂课给人总的感觉是平淡而有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得很少,讲得很精,引导到位,点拨得法,学生自己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理念。

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内容主要是两大块:对早自习预习情况进行质疑和解读文本。

在学生质疑这一部分,教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却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最后结果,而是问“有谁能帮他解答?”就这样,学生的很多疑问是同学解答的。

同时教师也注意引导,比如当学生问到“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中“焉”的意思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还有这个字的句子,并联系语言环境具体感受它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从而对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样的例子还有对“之”的分析。

在解读文本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先找出有哪些人?这些人要干什么?有困难吗?他们对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怎样?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始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具体体现在,当学生一一回答后,教师还要追问?“你从哪里知道?”同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又引导学生回归到对文言的解读,如“箕畚”的特殊用法,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的讲解。

此外,这堂课结构紧凑,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如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年龄,就为后面领会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做了铺垫。

学生平时也训练有素,齐读课文,声音洪亮,抑扬顿挫。

对课文的预习也很扎实。

在讲到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的时候,如果加强对他们语言的朗读,进一步品味他们不同的态度,我认为会更好。

还有老师上课的声音应再大点,后面的学生几乎不容易听到。

总之,通过这堂课,可以看出贾老师很有造诣的教学艺术,如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教材精巧的处理,对学生的指导等等。

这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

篇二:愚公移山评课浅评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出自战国前期文学家列寇所著《列子.汤问》,它是一篇极具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也是一篇富有启示性的寓言故事,是初中教材。

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都是优秀的语文教师,三人讲《愚公移山》都各有特色,简单来说,钱老师讲课特色在于其独特的点拨与引导,郭老师特色在其批判性与创新性,徐老师的特色则在于课堂的立体式、大容量和快节奏。

通过仔细阅读与探究三者《愚公移山》的教学实录,现将其三人之课作一比较,评析如下:一、教学目标的比较与评析(一)钱梦龙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领会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培养起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问答法与讨论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愚公形象,学习愚公身上所寄寓的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二)郭初阳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探究愚公的形象以及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自由发言与对比分析等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思维的批判性和创新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儒家传统的朗健、积极的精神。

(三)徐立峰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字词句的分析,理解掌握文章主旨,体会课文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愚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

评析: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三位老师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其中,钱梦龙与徐立峰老师在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主张从字词到句段再到全文,从而理解文章主旨,学习寄寓在愚公身上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只是二者在过程与方法上有一定的差异,钱梦龙老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以导为主,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完成整个教学,师生互动贯穿整个课堂,而徐立峰老师则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老师指导思路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去讲课、展示、表演,老师只是在一旁进行适当地点拨和推动,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整个教学。

钱梦龙与徐立峰老师制定的三个教学目标都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如果没有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无法实现情感价值目标,而情感价值目标又在整个教学目标中起着统率作用。

而郭初阳老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广阔的视野和背景下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郭老师致力于从与传统相反的角度来指导学生剖析愚公的形象,以此让学生来懂得真理的相对性,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环节的比较与评析(一)钱梦龙老师的教学环节简要如下:第一课时:1、解题,了解寓言的主要特点。

2、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学生自读时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1、分析文中人物,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2、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同时对重点字词进行解析。

第三课时:1、讨论问题“愚公笨不笨”,得出“愚公不愚,智者不智”的结论。

2、通过三个课堂作业继续学习和落实文言词句,并且分析寓言的深刻意义,教育学生学习愚公精神。

(二)郭初阳老师的教学环节简要如下:1、提炼寓言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例子,饱含着励志故事普遍的特征。

2、以同类文本《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作比,突出其异同,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提出两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让学生重新评价愚公形象。

4、最后借用dv录像中两位西方人的视角,以此引导学生评价愚公精神以及对愚公移山的看法。

(三)徐立峰老师的教学环节简要如下:早自习准备阶段第一课时:预习课第二课时(展示课):1、速读:注重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点,了解文章出处,解决生字读音。

2、细读:掌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解决个别疑难。

3、研读:通过让学生复述故事、了解文章结构、结合语句分析愚公、智叟形象以及文章的写作特色来分析文本,把握总体。

4、创读:让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多角度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以及讨论“当今社会我们还需不需要向愚公学习”的问题来展示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独特感悟。

评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三位老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注重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例如钱梦龙老师设计讨论问题“愚公笨不笨”,郭初阳老师从两个假设出发让学生讨论如何从新评价愚公,徐立峰老师让学生讨论“当今社会我们还需不需要向愚公学习”。

此外,三位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安排处理得十分恰当,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实现了教者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的比较评析钱梦龙老师用三个课时来完成对《愚公移山》的教学,徐立峰老师用两个课时,另外加早自习的预习准备阶段,其实也相当于三个课时,两位老师都用三个课时的时间来充分详细讲解分析课文,并在每一个课时都安排了相应的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的难度逐步增加,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

而且,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准备地相当充足,并且也给足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有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本质而非只漂浮在问题的表面。

而郭初阳老师只用一个课时来进行教学,从而在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则显得比较仓促,在郭老师的课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他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没有留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深入思考,如郭老师在提出讨论问题“智叟要如何来反驳愚公”之后,只给了学生两分钟的时间来讨论,我觉得这个时间太过短促;另外,郭老师以“愚公这个话题还可以继续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讨论,大家课后,再花点时间去想一想”为结束语,总觉得有点仓促,给人一种不了了之的感觉,不得不说,这与郭老师课时的安排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时间的限制,所以在教学环节中不得不争分夺秒,从而给人一种仓促之感,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比较与评析钱梦龙老师首先从字词句出发,再到段到全文,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讲解,让学生自主思考字词句段的含义,从而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再对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又通过讨论“愚公笨不笨”的问题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愚公形象,最后通过三个课堂作业来继续学习与巩固文言词句,并启发学生应学习愚公身上所寄寓着的民族精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钱梦龙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巧妙地采用曲问、追问、举一反三以及讨论的方式来诱导学生思考探究。

钱梦龙老师在讲述教学内容时所运用到的点拨引导之术那也是相当地高超,这一点,在讨论环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钱老师让学生讨论“愚公笨不笨”之后,学生观点有了分歧,形成了对立面,分成了“笨”与“不笨”两派,后来,钱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愚公移山的动机、目的以及移山成功的可能性之后,巧妙地把结论引向于“大智若愚”,从而解决了学生的疑惑与分歧,完美地做到了引导学生以文解道,以道悟文。

此外,钱老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突破了文言文“串讲”的传统,既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实践性,也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郭初阳老师则以山、人、过程、结局四个问题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知课文,接着让学生对《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之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之后又让学生仿拟智叟来反驳愚公,用两个假如让学生进行讨论“该如何来重新评价愚公”,接着放映dv录像结合两个外国人对愚公移山的看法来评析愚公精神,最后,抛出问题“为什么愚公故事会被千年传诵”,让学生去探讨分析,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于郭初阳老师教学内容的设计,首先,我觉得他的教学设计是十分新颖的,整个课堂跌宕起伏,新意层出不穷,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他十分注重师生互动,特别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然而,郭老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却一反赞颂愚公精神的传统,从反面出发来批判愚公精神,得出愚公傻而疯狂的结论,我觉得,这样的设计不利于学生正确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而且这种大反转式的引导,极有可能导致教学脱离文本自身脉络的危险,尽管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可是在情感价值观以及学生对文本的真正理解这些方面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而且,我觉得,郭老师在提问的技巧这方面做得不如钱梦龙老师,钱老师主要采用曲问、追问以及举一反三的方式来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一步步去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思考的兴趣,而且当问题一个个被解决的同时学生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钱老师在对文中人物进行分析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孀妻”和“遗男”的含义时,采用曲问的方式“小孩跟着愚公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将问题拐了个弯,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当学生回答道孩子没有爸爸时,钱老师马上追问学生如何知道,然后引出“孀妻”和“遗男”,对其进行解析,整个过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