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全国卷
202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甲卷)Word版含解析
![202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甲卷)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12cff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3.png)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历史1.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
孔子此举目的是()A. 实录历史事实B. 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 强调文化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
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
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C项。
2.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 经济发展水平C. 人口自然增长D. 移民流入数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至东汉(中国)。
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与公元2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口的增长,所以能够解释材料差异的主要因素应为东汉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土地兼并造成南方人口数量增加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发展到公元140年,湘江流域的户数、口数相较于公元2年出现大幅增长,这是人口的非自然增长现象,排除C项;材料图片中人口数量的变化并非推行移民政策的结果,排除D项。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5abb1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c.png)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国对周王室负有义务B. 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 汉朝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官员D. 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不再以门第为标准答案:D2. 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 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C. 明清时期,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答案:D3.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B.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C. 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无谓的战争D. 韩非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教化的重要性答案:D4. 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B. 汉代,张衡发明了地动仪,用于测定地震方位C. 唐代,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为后世天文学研究奠定基础D. 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答案:A5.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C. 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救运动D.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答案:D6. 关于中国现代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礼教B.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 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D.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答案:D7. 下列关于世界古代文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古埃及文明以尼罗河为中心,创造了金字塔等伟大建筑B. 古巴比伦王国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C. 古希腊城邦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D. 古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灭亡,标志着欧洲奴隶社会的结束答案:D8. 关于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B. 宗教改革运动反对天主教会的腐败,主张信仰得救C.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因信称义”D. 宗教改革运动导致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答案:D9. 关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权威B.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C.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主张人人生而平等D. 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答案:D10. 关于工业革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B.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面貌C. 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D. 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答案:D11. 关于两次世界大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B.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C. 《凡尔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D.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答案:C12. 关于冷战和多极化趋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B.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进行了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局势紧张C.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D.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从未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27分,共52分。
2022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真题(含答案)
![2022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真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aebbe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c.png)
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真题历史卷第Ⅰ卷选择题(48分)注意:下列选择题有且仅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4分,请将正确答案选涂在答题卡上。
24.汉否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
有老者“击壤”而戏,围戏者称须帝尧。
老者敢云:“再日出而作,日落人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故!”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B)A.孔子B.老子C.韩车D.墨子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
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室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
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C)A.削弱了落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部了宗法制度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人的商品以香料,降角,象牙,페期,珍珠等为大宗。
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颜丰,这表明,在宋朝(D)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调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湾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
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案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繁,编成《康熙字典》。
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A.承续华复传统B.仍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28.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
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D)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求》《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期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B0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沸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卒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2023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答案(新课标卷)
![2023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答案(新课标卷)](https://img.taocdn.com/s3/m/bd6b8b6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d.png)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历史学科一、选择题1.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 公共墓地出现B. 农业的产生C. 贫富分化加剧D. 文字的使用【答案】C【详解】A、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A错误;B、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B错误;C、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D、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D错误。
故选C。
2.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A【详解】A、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
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
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
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
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选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A正确;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B错误;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C错误;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D错误。
高考全国三卷文综历史试题和答案解析
![高考全国三卷文综历史试题和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6f9e61bceb19e8b9f6baa4.png)
2021高考全国三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选择题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图7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开展程度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开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气氛浓厚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进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说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拟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大纲卷)解析版含答案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大纲卷)解析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8ec33a59eef8c75ebfb311.png)
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西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中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到“假两千石”以及“倡乐”“奢侈”等信息说明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收到现实的挑战,故本题选择D项。
A说法错误,封建社会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改变;BC与材料信息不符。
13.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古代文学(唐诗)【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魏晋时期,由于国家分裂、局势动荡不安,很多诗人不满于现状,追求自然式生活方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典范,唐朝诗人王维以山水诗歌为典型,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送别诗;B属于边塞诗;D属于浪漫主义诗歌代表。
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明朝内阁制【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内阁不是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所以不能独立处理政事,不能任免官员以及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只能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这一点与唐朝宰相相同,故本题选择B项。
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试题答案】A【试题考点】古代商业发展(区域分工发展)【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cfbad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7b.png)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一、试题总体评价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整体上延续了以往的风格,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试题题型稳定,内容涵盖广泛,重点突出,难度适中。
二、具体题目解析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该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涉及了农业、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
试题以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为材料,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和深入的理解能力。
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该题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为主题,选取了多个历史事件为背景材料,涉及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还要理解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3、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该题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涉及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4、世界古代文明该题以世界古代文明为主题,选取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文明为背景材料,涉及了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
试题要求学生具备对古代文明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能力。
5、世界近代史该题以世界近代史为主题,涉及了工业革命、殖民地运动、世界大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备考建议1、夯实基础知识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认真学习历史教材,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
同时,要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提高解题能力高考历史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注重解题能力的提高,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关注时事热点高考历史试题往往会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命题。
【2023年高考试题】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3年高考试题】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8c3fc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0.png)
【2023年高考试题】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附参考答案)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
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
这种风尚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
这有助于A.士族阶层的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答案】D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
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答案】B28.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
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答案】D29.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
”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
这反映出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答案】C30.图3图4图3、图4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历史真题(含答案)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历史真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5168c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3.png)
(2)[参考答案]影响: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铁路建设扫清了一些障碍;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奴制改革,为俄国铁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4.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
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9.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综-历史真题+答案 逐题解析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综-历史真题+答案 逐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3983d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1.png)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历史24.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
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
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
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29.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
这一转变反映出()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
2023年高考真题——文综(新课标卷)历史部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3年高考真题——文综(新课标卷)历史部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7dc10d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d4.png)
2023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局部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4×12=48 分〕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四周集中居住。
这说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消灭严峻分别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稳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玩耍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深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从前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格外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进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进展导致了社会构造的变动C.财宝安排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进展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见重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照旧葫芦样,要把葫芦认真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专制官员惟命是从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进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
![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dbde529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b.png)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答案】D
• 【解析】材料中“皖直交斗”的关键信息说明 了当时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正在混战,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所 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 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 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 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 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 一时局出现在( )
•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 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 有所发展。(10分)
• 不同之处: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 的学说,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 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成为正统思想。孔孟儒 学则强调“仁、礼”、“德治”、“仁政”等,不受 统治者重视。
发展: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 思辩化;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 思想。
• 解析:不同之处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儒学的含义 和主张等方面进行比较;“发展”可从宋代儒学的形 成、主张和影响等角度解答。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 分)
•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 投入到同盟国在非洲和欧洲的战场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 族委员会成立,1943月改组为法兰西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 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44年6月,法兰西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 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 国的战斗,并在盟军的帮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 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兰西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 国和英、美、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将军回忆录》等
202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部分(全国卷)解析版
![202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部分(全国卷)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cbcea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7.png)
2023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局部试题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解析】考察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 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行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表达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卑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 项不正确,选B 项。
【答案】B 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解析】考察中国古代文学的进展规律。
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进展到顶峰。
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头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成认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 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宝而转变【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2024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新课标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2024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新课标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cb587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09.png)
2024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新课标卷)一、选择题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
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
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D.新石器时代晚期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
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3.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
“禅让”反复出现()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4.表1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A.《宋史》B.《三朝北盟会编》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D.《宋史纪事本末》5.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
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6.表2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
这可用于说明新军()A.抵制了列强入侵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C.引发了军阀混战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7.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
据此可知,当时波斯()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8.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
2024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a04d5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37.png)
2024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A. 铁犁牛耕的普及B. 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C. 水利工程的修建D.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2.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B. 推行法家思想C. 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D. 限制知识分子的发展3.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行省制?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4. 以下哪项不是明朝中叶以后手工业发展的特点?A. 手工业技术的提高B. 手工业领域的扩大C. 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D. 手工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5.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项?A. 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B.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C. 技术和设备的引进D. 工业布局的合理化6. 辛亥革命的主要历史意义不包括以下哪项?A.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 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C.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D. 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7.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A. 五四运动B. 中国共产党成立C. 国民大革命D. 抗日战争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实行了哪一种土地制度?A. 土地国有制B. 土地私有制C. 集体所有制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以下哪项不是其中的原因?A. 政治体制的改革B. 经济体制的改革C.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D.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10.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A. 中美签订《上海公报》B. 中英签订《中英联合声明》C. 中日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非选择题(共60分)11.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强调“礼”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全国卷Ⅱ(历史) 24.O1、O2[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4.C[解析]本题以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现实政治不相适应,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适应了政治需要,故A项错误;B项与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学者的主张矛盾,儒家学者不反对变革,他们反对的是现实政治与其政治理想不同;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儒家学者是借古人之口,倡导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
故答案为C项。
25.A2[2015·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5.A[解析]本题以汉宣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故答案为A项。
材料无法体现分权问题,故B项错误;C、D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
26.H1[2015·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6.C[解析]本题以经济重心南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农业,海外贸易只不过是封建经济的补充,与农业经济关系最密切的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故C 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主要侧重于商业方面;B项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必然联系。
27.H2[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7.B[解析]本题以明朝迁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突出的角度是迁都北京有利于对全国各地的掌控,解题角度是“客观上”。
明朝时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故A项错误;巩固国家统一有助于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明朝时经济重心在南方的格局没有改变,排除D项。
28.J1[2015·全国卷Ⅱ]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28.A[解析]本题以时人对洋务派代表的看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题干中从事洋务的人物都被当时的人所讥讽,说明了这是不同观念之间的冲突,故答案为A项。
材料无法体现崇洋媚外,排除B项;C项是后人对洋务派的态度,与材料无关;D项与题干无关。
29.R1[2015·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29.C[解析]本题以《新学伪经考》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典型着作,维新变法与君主专制制度格格不入,故该书遭到政府禁毁,答案为C项。
A项本身有误;引介西方理论不是目的,排除B 项;康有为的着作没有颠覆孔孟学说,只是借助孔子威望宣传维新思想而已,D项错误。
30.C4[2015·全国卷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30.B[解析]本题以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发行纸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发行的纸币没有相应的金属货币储备,“军用票”则是直接掠夺,这是以战养战的表现,故答案为B项。
A、C两项与材料中的沦陷区不符;D项不是目的,而是表现。
31.Q4[2015·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31.D[解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二是学习俄文成为新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外交政策没有发生转变,排除A项;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一五”计划时期,排除B项;C项不是材料重点强调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以苏联为师,苏联援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出于学习苏联的工业化成就的需要而学习俄文,故答案选D项。
32.I1[2015·全国卷Ⅱ]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32.D[解析]本题以茶叶在英国的使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茶叶从最初由英国贵族独享到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说明英国的茶叶数量大增,时间是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末,这是新航路开辟导致商业革命的表现。
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C项与史实不符。
故答案选D项。
33.I2[2015·全国卷Ⅱ]下表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33.B[解析]本题以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解读能力。
材料表明世界上四个经济最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小,这说明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取得一定的发展,故答案选B项。
A项与史实不符;英、美、法、德四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显着,拉大了与其他国家工业发展的差距,故排除C项;材料与世界经济结构变化无关,世界经济结构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故排除D项。
34.M2[2015·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34.D[解析]本题以苏联的粮食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虽然苏联的粮食产量下降,但粮食出口却大幅度增加,这表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扩大了积累,农民的利益被牺牲,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答案选D项。
35.G[2015·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着,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35.C[解析]本题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能力。
材料的角度是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的过程,突出美苏两国国家力量发展变化的历程,故答案为C项。
美苏两国的根本利益存在矛盾,排除A项;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是“冷战”,不是军事冲突,排除B项;美苏(俄)两国的敌对意识在苏联解体后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
40.O1、P1[2015·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40.(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解析]本题以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史料有效信息、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问,两人的法制观念要根据材料一中的孟子和材料二中的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概括。
第(2)问的第一小问,背景从两人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模式、思想观念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从杰出思想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角度来回答。
41.L1[2015·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