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元起始课的作用及教学策略1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单元起始课的作用及教学策略

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陈维维单元起始课是指每个单元中统领单元教学内容的单元第一课。在教科版全部八册教材的32个单元中,有32节单元起始课。单元起始课主要有“向学生介绍学习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和“暴露学生前概念,铺垫新知”的作用。《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而作为教育任务的科学知识内容在反映这一特征的基础上,还应当体现作为课程内容的整体性。

笔者认为单元起始课的教学在广度和深度上是最难把握的,因此教师必须熟读教材,了解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效地把握单元起始课的广度和深度,避免发生“面面俱到”和“泛泛而谈”的现象。下面就结合单元起始课的作用并在其中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作一个浅析。

一、向学生介绍学习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承担这门课程中所要求科学的启蒙任务,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存在于周围世界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撑握科学学习的方法。

三、四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科学,内心充满好奇和期待,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求知欲,特别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已经有一定的自律性,非常想要表现自己,却没有有效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而教材编者在编写的时候也充分考虑了这点,三、四年级课程的内容都是贴近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去观察。

这两个年级段的起始课主要就是向学生介绍学习科学的方法(以观察方法为主),在单元后面的几节课中也会继续强化,旨在观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三年级教材中的《我们看到了什么》、《寻访小动物》等单元起始课就是主要介绍观察这种学习方法。

《我们看到了什么》是非常典型的介绍观察方法的课,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旨在引导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运用观察的方法去学习科学。本课先是让学生观察照片,发现从照片上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

然后回忆看到过的事实,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两个方面:1、观察方法的指导;2、观察时应该注意什么。而其中观察方法的指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们知道可以通过眼睛观察植物,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想到可以用其他方法观察。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引导他们去思考其他的观察方法。学生回馈的可能是零碎的、不全面的观察方法,但是在回馈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意识到除了可以用眼睛看之外,还可以用鼻子闻、耳朵听、用手摸等方法观察。在经过上述的观察引导过程之后对观察方法的应用进行强化,即在观察时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意识到要尽量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要保护好植物,逐渐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从五年级开始主要是学习对比实验的设计。在此之前,孩子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对比实验,因此教材设计起始单元起始课《种子发芽实验(一)》来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从孩子们熟悉的绿豆发芽所需条件开始研究,先通过提问让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测,然后顺势导引出实验的设计。对比实验的设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怎样的实验才可以称为对比实验。在本节课中教师应该从“扶”到“放”让学生经历对比实验的设计,明确对比实验的设计特点,让学生在后续的实验中驾轻就熟,高效落实教学目标。故而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熟读教材,撑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暴露学生前概念,铺垫单元教学内容

我们都知道,孩子并不是像张白纸一样进入学校的,他们带着对世界的一些正确或错误的认识来到教室,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特别是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他们除了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获取各种信息之外,还能利用网络媒体获取大量信息。3-6年级中单元起始课中了解学生前概念的课程还是很多的,而且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这些课可以有效地引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如:《我们周围的材料》、《水》、《我们知道的磁铁》、《我们身边的物质》等,都是统领全单元知识点的课程,而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自主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学习中,他们的思维、知识、能力等科学素养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科学课堂。

教学片断:

师:你们觉得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和什么有关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1:和材料有关,材料好一些的话抗弯曲能力好一些。

生2:和横梁的长度有关

师:也就是柱子之间的横梁长度有关。你认为有怎样的关系?

生2:横梁的长度越长,抗弯曲能力越好

生3:跟横梁的宽度有关。宽度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好。

生4:跟横梁的厚度有关。厚度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好。

生5:跟横梁的形状有关,如果是W形的话更加坚固一些。

…….

教师根据学生进行板书

师:你们认同他们的想法吗?

……

师: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横梁的宽度、厚度、长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而横梁的形状和结构等因素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我们将会在本单元之后几节课中深入研究。

由《抵抗弯曲》案例可见,在起始课中,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结合学生认知基础把握教材本质。六年级学生在3-5年级的科学学习之后,已经形成的一定的思维能力,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前概念因势利导引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面面俱到”现象的发生,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单元内容体系,读懂教材编者意图,明确单元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助于单元起始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落实。

《形状与结构》这单元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究形状结构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其中第1-6课是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第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第二部分(第8课)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因此,本节起始课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