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这一模块的设置,较之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大亮点。《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学生探究性的阅读文学作品。这对学生摆脱程式化的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专题,主要是以传递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按照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通过鲁迅散文《风筝》中主题“风筝”含义的探究触发学生的多重解读,由形象阅读转入抽象方法的介绍,再从理论步入实践——抽取《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等小说中的人物、场面,按照个人理解,展开想象,生发开去。此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形象甚至鉴赏方式的多样性进行初步的体验,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的赏析和评价,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才能。本专题的重点在于学生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究和思考时,把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尺度和原则,不可漫无边际,海阔天空,是在尊重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发挥个性见解。

【教学目标】

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了解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因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合情合理地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意识,提高其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共同研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

难点: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尺度和原则,避免偏激理解,严重歪曲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现象。

【教学方法】

自学尝试法;合作探究法;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这就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比喻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也存在差异性,我们回忆一下,在课上学习或课外阅读时有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呢?举例:李商隐的《锦瑟》可以是爱情诗,悼亡诗,自伤身世诗。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探究的内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二.创设情境,总结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因

1、有感情的朗读下面这段文字,请学生阅读后,说说这反映了文学阅读中的一个什么现象?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

大约18岁的肘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读出了爱情。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再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

现在,我48岁了。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

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明确: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会对同一部文学作品有不同的感悟。并得出因为年龄渐长,人生阅历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会有不同的感悟。

现象一:同一作品,阅读时间不同,解读不同

原因: 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

2、《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给你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小说中塑造的王熙凤、林黛玉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

现象二: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

原因: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各不相同

(过渡语:通过对刚才不同同学不同见解的分析,我们能不能总结出导致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因?)

PPT展示补充材料

通过多媒体,插入鲁迅先生的一段话:“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看又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原体验,思索其根本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作品解读因人而异。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使得文学鉴赏活动中往往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这就是文学作品之所以产生个性解读的主要原因:读者的差异性。

歌德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都是探测不到底的。”这也就是个性解读的根本原因:作品的多义性。(正如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过渡语:既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普遍现象,那么在个性化解读中究竟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接下来我们看看大家能不能通过对以下问题的讨论得出答案)

三.重新解读文学作品,合作探究个性化解读的原则

1、《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迪亚哥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们的同学对此如何看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重新回味作品意蕴的基础上,探讨人生成败如何衡量问题,既能深化小说主题的再次理解,又能唤醒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意识。)

(明确: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老人使我们明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老人是物质上的失败者,但他的精神没有被摧毁,他与大海不屈的意志将不断激励更多的生活强者.失败并不可怕,人生谁能没有失败?有人在失败中毁灭,也有人在失败中成长.因为害怕失败不敢追求成功,这就是弱者.在弱者面前,失败是倾覆生活之舟的波涛,波涛越大,他就越容易被吞噬.但我相信每个向往成功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是弱者.那么作为一位强者,就不应该面对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圣地亚哥老人的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