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粒体CO+Ⅱ和Cytb基因序列的8种漠甲系统发育关系
湖南省爬行动物新纪录———华西腹链蛇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1909年,Boulenger [1]发现棕黑腹链蛇(Am-phiesma sauteri )。
1962年,Malnate [2]厘定了棕黑腹DOI:10.16605/ki.1007-7847.2023.07.0177湖南省爬行动物新纪录———华西腹链蛇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收稿日期:2023-07-21;修回日期:2023-10-01;网络首发日期:2024-01-22基金项目: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调查与小灵猫种群监测与研究(GWJ202301);湖南省古丈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GZ202201)作者简介:黄杰(2001—),男,湖南邵阳人,学生,E-mail:*****************;*通信作者:吴涛(1992—),男,苗族,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动物分类及行为生态研究,E-mail:****************;张佑祥(1966—),男,苗族,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学研究,E-mail:*****************。
黄杰1,张自亮2,李辉3,杨鑫宇1,胡小龙1,唐依萍1,刘昕1,刘慧1,张佑祥1*,吴涛1*(1.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湖南吉首416000;2.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中国湖南湘西自治州416308;3.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学实验室,中国湖南长沙410081)摘要:2023年5月24日于湖南省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41′36″N,110°09′30″E;212m)采集到东亚腹链蛇属(Hebius )一雌性物种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符合华西腹链蛇(Hebius maximus )形态描述;基于线粒体cytb 基因构建的东亚腹链蛇属部分物种的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显示,该标本与华西腹链蛇(H.maximus )聚为一支,其遗传距离为1.7%~2.2%。
胭脂鱼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测定及亚口鱼科系统进化分析
胭脂鱼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测定及亚口鱼科系统进化分析张丽丽;万全;程起群【摘要】为了解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遗传变异及哑口鱼(Catostomidae fish)的分子系统学,测定了3尾胭脂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上5条亚口鱼科鱼类的相应序列一并分析.结果如下:1)共获得3尾胭脂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1144 bp的一致序列,三条序列完全相同,无变异位点.2)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颈棱亚口鱼属( Xyrauchen texanus)和吸口鱼属(Moxostoma robustum)构成1支,胭脂鱼属(Myxocyprinus)、长背亚口鱼属( Cycleptus elongatus)和牛胭脂鱼属(Ictiobus)构成另1分支.3)自然选择检验显示,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主要受到负选择的作用.4)胭脂鱼属和牛胭脂鱼属的分歧时间最短(大约3.725百万年),颈棱亚口鱼属和长背哑口鱼属的分歧时间最长(大约5.375百万年).%In order to study genetic variation of Myxocyprinus asiaticus and phylogeny of family Catostomidae, the ra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 mt DNA cytb) gene of three individuals of M. Asiaticus were sequenced, and analysed with five mt DNA cytb gene sequences of Catostomidae which downloaded from CenBank.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 1144 base pairs of consensus sequence was obtained from three M. Asiaticus individuals, and these three sequences were identical without variation positions. 2) Phylogenetic tree showed that genus Xyrauchen and Moxostoma formed one monophyletic clade, and genus Myxocyprinus, Cycleptus and Ictiobus formed another clade. 3 ) mtDNA cytb gene of Catostomidae fishes was mainly acted by purifying selection.4) The divergence time between genus Myxocyprinus and genus Ictiobuswas the shortest about 3. 725 million years. And the divergence time between genus Xyrauchen and Cycleptus was the longest about 5. 375 million years.【期刊名称】《淡水渔业》【年(卷),期】2011(041)004【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细胞色素b;亚口鱼科(Catostomidae);系统发育;分歧时间【作者】张丽丽;万全;程起群【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江苏无锡214081;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合肥230036;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Q951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隶属于亚口鱼科(Catostomidae)胭脂鱼属(Myxocyprinus)。
凹线仙女蚬Cyt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初步构建
凹线仙女蚬Cyt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初步构建作者:徐其建黄镇林岗来源:《福建农业科技》2020年第10期摘要:初步探究凹線仙女蚬的系统发育地位,为凹线仙女蚬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前期数据。
采用PCR方法扩增得到凹线仙女蚬Cyrenobatissa subsulcata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序列,序列长为624 bp,并在NCBI上使用NT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分析,进而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凹线仙女蚬的分类地位。
结果显示NT数据库中未见凹线仙女蚬的Cytb基因信息。
研究扩增获得的序列与蚬属其他种的Cytb基因片段有88%的相似性,与其他帘蛤目贝类的相似度77.02%~78.53%,表明扩增出的片段是凹线仙女蚬所特有的Cytb基因片段。
基于Kimura′s 2-Parameter模型计算得出,3个样本个体的遗传距离仅为0~0.0016,远小于蚬属内种间遗传距离(0.002~0.114),与蚬属的遗传距离为0.127~0.144、与帘蛤目帘蛤科种类遗传距离为0.282~0.335。
进化树显示,凹线仙女蚬样品独立聚为一支,与蚬属聚为一大支,支持度为99,表明仙女蚬属与蚬属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帘蛤科的遗传距离较远。
关键词:凹线仙女蚬;Cytb基因片段;进化树;遗传距离中图分类号:S91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3-2301(2020)10-0001-09DOI: 10.13651/ki.fjnykj.2020.10.001Abstract: The phylogenetic status of Cyrenobatissa subsulcata was preliminarily explored in this study to provide preliminary data for the molecular genetics research of Cyrenobatissa subsulcata. The PCR method was used to amplify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Cytb) gene fragment sequence of Cyrenobatissa subsulcata. The sequence length was 624 bp. The Blast comparis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NCBI by using the NT database to construct a phylogenetic tree and discuss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Cyrenobatissa subsulc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Cytb gene information of Cyrenobatissa subsulcata in the database. The sequence amplified in this study had 88% similarity with the Cytb gene fragments of other species of the Corbicula, and had 77.02%-78.53% similarity with other clam shellfish, indicating that the fragments amplified by PCR were from the Cytb gene fragment of Cyrenobatissa subsulcata. Based on Kimura′s 2-parameter model,th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the three individuals of Cyrenobatissa subsulcata was only 0-0.0016,which was far less than that between the species in Corbicula (0.002-0.114) and with Corbicula was 0.127-0.144, and th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the three individuals of Corbicula and the species of Veneridae was 0.282-0.335. The phylogenetic tree showed that the samples of Cyrenobatissa subsulcata were clustered into one branch independently and clustered with Corbicula into a largebranch with a support degree of 99, which indicated that Cyrena was closely related to Corbicula,while had a long genetic distance from Veneridae.Key words: Cyrenobatissa subsulcata;Cytb gene fragment;Phylogenetic tree;Genetic distance凹线仙女蚬Cyrenobatissa subsulcat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蚬科Corbiculidae、仙女蚬属Cyrenobatissa。
太湖新银鱼mtDNACOⅡ和Cytb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表明 : 齿 日本 银鱼与有 明银鱼 的亲缘关 系 近于 太湖 新银 鱼 ; 科与鲑 科 的亲 缘关 系近 于银 鱼科 鱼类 ; 外 在 小 鲱 此
本 研究硬骨 鱼类的 4个科 中 , 自鲟科作 为原始 而古老 的类群 , 是在 系统 进化 的过程 中首先分 化 出来 的一支 。
关键 词 : 太湖新银鱼 ; 线粒体 C I基因; 基因;R A基因 OI c6 tN
t N g n 6 p a d te t N g n f 2 n.T os g e t o h t A eR e e( 9 b ) n h R A e e o t w e m ns f 7 tiu ni ic dn emi c o d i ah es l ig t t h n r l sn u h o a
.
gn 7 p n N gn s( 5b ) adterg ntN G -ybtN ic d gteC t gn 11 1b ) e e( 3b )a dt A e e 7 p , n ei R A lC t— A n l i yb ee( 4 p , R h o u R un h
2 o eeo Lf Si cs A h i oma U i ri , h 4 0, n u,C i ) .C l g f i c n e , n u r l nvs t Wu u2 0 A h i hn l e e N e y 1 0 a
Ab ta t T ecm lesq e cs f t h n r l OI n ybgnsadter on c dtN ee t N , sr c : h o pe e un e o odi Ia dC t ee n hi cn et R A g ns(R A t o mic aC e
中国兽类新纪录——耐氏大鼠Leopoldamys neilli
中国兽类新纪录——耐氏大鼠Leopoldamys neilli陈鹏;王应祥;林苏;蒋学龙【摘要】记述了来自中国云南的耐氏大鼠Leopoldamys neilli中国新纪录,分别测量了5号中国新纪录标本的外形量度和26项头骨指标;利用已有的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推算了耐氏大鼠、小泡巨鼠和沙巴长尾大鼠三者之间的遗传距离,并通过Cyt b基因和核基因IRBP合并基因数据集进行了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耐氏大鼠与泰国地区的耐氏大鼠为同一个种,为中国鼠科动物新纪录.【期刊名称】《四川动物》【年(卷),期】2014(033)006【总页数】7页(P858-864)【关键词】耐氏大鼠;中国新纪录;Cyt b基因;核基因IRBP;系统发育分析【作者】陈鹏;王应祥;林苏;蒋学龙【作者单位】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610086;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82011年在查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馆馆藏的啮齿动物标本时,发现5号疑似长尾大鼠属Leopoldamys物种皮张及头骨,皮张标本为填充标本,形态完整、逼真,与头骨均完好无损。
标本与Marshall和Lēkhakun(1976)、Corbet和Hill(1992)所描述的耐氏大鼠Leopoldamys neilli(泰国产)极为相似。
该批标本系昆明动物研究所2006年2月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老君山林场(22°56'31″N,104°35'52″E)进行动物考察时,于该林场的针阔混交林中采集所得(海拔1325 m),该批标本与昆明动物所2010年4月赴云南大理下关荷花村宝林寺(25°36'20″N,100°11'36″E)的阔叶林进行动物资源调查所捕获的一标本极为相似(现保存于大理学院)(海拔2240 m)(图1),以上标本都有肌肉和肝脏组织保存于95%酒精并冻存于-70℃的冰箱中。
基于COI和Cytb基因的黄腰响蜜
野生动物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 2021, 42 (1) : 143-150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野生动物学扌艮http : //ysdw. paperopen, com基于CO/和Cytb 基因的黄腰响蜜鸯系统发育分析和分歧时间估算元青苗V 段玉宝(1.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高校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2.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昆明,650224)稿件运行过程摘要:收稿日期:2020-03 -18修回日期:2020 - 05 -14发表日期:2021 -02-10关键词:黄腰响蜜鸳;COZ 基因;Cytb 基因; 系统发育; 分歧时间Key words : Yellow-rumped honeyguide ;COI gene ;Cytb gene ;Phylogeny ;Divergence time中图分类号:Q9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10 -1490 (2021) 01 -143 -08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物种分化的过程及原因成为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黄腰响蜜W (Indicator xanthonotus )是中国分布的唯一的响蜜鸳科鸟类,其系统发生关系和分化时间尚不清楚。
本文运用细胞色素c 氧化酶I 亚基(CO?)和细胞色素b(Cytl>)基因作为分子标记,结合NCBI 获取到的19个物种的C0I 和Cytb 基因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及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了黄腰响蜜鸯的系统发育及起源 的问题,通过分子定时的方法估算黄腰响蜜鸯的分化时间。
结果表明:黄腰响蜜鸯与响 蜜鸯科其余3个物种聚为一支,是此科中最先分化出来的物种,位于响蜜鸯科分支的基部;黄腰响蜜鸯与鳞喉响蜜鸯(/■ variegatus )类群的遗传距离最小,与小响蜜鸯(I. exilis)类群的遗传距离最大;黄腰响蜜鸯的分化时间可以追溯到中新世阶段(时间节点为20. 44 Ma)。
高原鳅属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其系统发育信息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ition)第34卷第1期2021年1月Vol. 34 No. 1oln .0201文章编号:1024-8820 (2221) 21-0094-27卩•氥5研究简报j0・<>・<> ・<>・<>•"dU :12.13451/j. 3)0 37T213/n. 202222高原鍬属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其系统发育信息李瑶瑶22,刘云国2,刘凌霄7,韩庆典2,马 超2,全先庆2,张海光2,张如华2(/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临沂276025;.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山东威海22-209;.临沂 市农业科学院,山东临沂276-12)摘要:为了深入开展高原鳅属(Triplophysa )鱼类的分类鉴定、系统进化等研究,利用生物 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 -6种高原鳅属鱼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及系统发育信息。
通过 Clustal X 对线粒体DNA(mtUNA )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对比,然后用MEGA6分析mtUNA 的序列差异,并用邻接法生成系统进化树。
结果发现:(2)高原鳅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全长在12 562 -12 682 bp 之间,其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其他硬骨鱼类的线粒体 基因组特征相同;(2)在所有编码基因中,ND2基因的序列变异程度最大(52.5%),且Kimura 双参数(K2P )遗传距离最大(0.234),而16S rRNA 的变异程度最小(19. 9%) ,2S rRNA 基因的K2P 遗传距离最小(0.034) ;(3)系统进化树显示高原鳅属中除叶尔羌高原 M( Triplophysa yarRandensia 外,绝大多数物种能够聚为一支,未描述种(T. sp.)、玫瑰高 原鳅(T. rosa)和湘西盲高原鳅(T. xiangxpnsiii 聚为一支并处于该属的基部位置。
8种经济鲍COⅠ基因全序列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
8种经济鲍COⅠ基因全序列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王礼闪;薛艳洁;房沙沙;刘晓【摘要】In order to study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eight species of abalone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and to provide molecular biological basi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pecies and the genetic breeding of abalone, this study used 8 kinds of abalone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The whole sequences of 8 CO I genes were obtained by PCR amplification technique, the other 10 were found from GenBank.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the total length of CO I gene was 1542 bp, which encoded 513 amino acids, and the content of A + T was more than G + C.There were 526 mutation sites, and the mutation rate was 34.11%, while the variation rate of amino acid was 7.8%.From the analysis of genetic distance, it was found that the genetic distance of the same species was less than 0.010.The average genetic distance among different species of abalone was between 0.159-0.196.The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to get the followingconclusions.Abalone genetic evolu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but there was no obviou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between different abalone;and Haliotis rufescens and Haliotis fulgens, which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Americas,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aliotis discus hannai distributing in Asia.%为了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的8种鲍的系统发育关系,以期为鲍属的种间鉴定与鲍的遗传育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以8种不同的鲍为实验材料.利用PCR扩增技术得到8条COⅠ基因全序列,10条其他鲍种的COⅠ基因全序列来源于GenBank.对18条的COⅠ基因全序列的比对分析表明,COⅠ基因的全序列共1542 bp,编码513个氨基酸;A+T的含量大于G+C的含量;在1542个碱基位点中存在526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34.11%,氨基酸的变异率为7.8%.从遗传距离的分析中发现,同种鲍的遗传距离小于0.010;不同的鲍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0.159~0.196之间;构建的遗传进化树分析得出:鲍的遗传进化受到地理分布的影响,但是不同地理种群的鲍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其中美洲分布的红鲍和绿鲍与亚洲分布的皱纹盘鲍亲缘关系较近.【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7(034)002【总页数】5页(P36-39,81)【关键词】鲍;COⅠ基因;系统发育树【作者】王礼闪;薛艳洁;房沙沙;刘晓【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宁波 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S917.4鲍是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原始腹足目(Archaeogastropoda)鲍科(Haliotidae)鲍属(Haliotis)的一种具有极高食用和药用价值的贝类。
眼蝶亚科分子系统发育暨中国区系研究(鳞翅目:蛱蝶科)
眼蝶亚科分子系统发育暨中国区系研究(鳞翅目:蛱蝶科)眼蝶亚科Satyrinae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蛱蝶科Nymphalidae,是蝶类中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
中国共有眼蝶57属364种。
本论文首先回顾了眼蝶亚科在系统发育及区系分类的研究历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眼蝶亚科系统学研究的问题,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从研究内容上论文包括三方面内容:中国眼蝶亚科族级单元分子系统发育,眼蝶族分子系统发育及中国眼蝶亚科区系研究。
首先基于核基因EF-1α,28s r DNA和线粒体基因COI,COII,Cytb,16s r DNA 等6种基因的联合序列,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法对分布在中国的5个族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其次,以核基因EF-1α,GAPDH,Rp S5,wingless,28s r DNA及线粒体基因COI,COII,Cytb,16s r DNA等9种基因为分子标记,基于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ML和BI法对眼蝶族代表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重建;最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眼蝶亚科区系进行了补充描记。
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获得上述9种基因,并向Gen Bank数据库提交了461条基因片段。
(2)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将环蝶族Amathusiini归入眼蝶亚科;眼蝶亚科中国分布的5个族的系统发育关系解析为眼蝶族Satyrini+(环蝶族+(帻眼蝶族Zetherini+(锯眼蝶族Elymniini+暮眼蝶族Melanitini)))。
(3)眼蝶族系统发育分析共取样11个亚族,分成三个分支,分支I位于树内群种类的基部,分支II和分支III呈姐妹群关系。
其中分支I包括珥眼蝶亚族Eritina和珍眼蝶亚族Coenonymphina;分支II 包括的亚族及它们的关系为帕眼蝶亚族Parargina+(眉眼蝶亚族Mycalesina+黛眼蝶亚族Lethina);分支III包括釉眼蝶亚族Euptychiina+((白眼蝶亚族Melanargiina+眼蝶亚族Satyrina)+(红眼蝶亚族Erebiina+(莽眼蝶亚族Maniolina+矍眼蝶亚族Ypthimina)))。
基于线粒体cyt b序列的拟小鲵属(有尾目:小鲵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基于线粒体cyt b序列的拟小鲵属(有尾目:小鲵科)物种的系
统发育关系
杨朝钊;王超;田应洲;李松;谷晓明
【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25)001
【摘要】采集了拟小鲵属5个已知物种和普雄原鲵共15个个体的mtDNA序列数据(cytb,755bp),使用贝叶斯(BI)和最大似然(MP)法重建了拟小鲵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拟小鲵属的5种形成一个单系群;贵州拟小鲵为独立有效物种,是宽阔水拟小鲵的姊妹种;普雄原鲵是拟小鲵属5种的姊妹分支,普雄原鲵应更名为普雄拟小鲵.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杨朝钊;王超;田应洲;李松;谷晓明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阳550001;六盘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1;六盘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1;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阳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5+2
【相关文献】
1.拟小鲵属(有尾目:小鲵科)一新种--水城拟小鲵 [J], 田应洲;李松;谷晓明
2.基于核基因RAG2部分序列探索菊头蝠总科、蝙蝠科和鞘尾蝠科物种的系统发
育关系 [J], 袁小爱;田东;谷晓明
3.中国拟小鲵属(有尾目,小鲵科)一新种记述 [J], 徐宁;曾哓茂;傅金钟
4.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和CO Ⅰ基因序列研究豹蛱蝶亚科(鳞翅目,蛱蝶科)10属间的系统发生关系 [J], 张大秀;郝家胜;邹方振;朱国萍;潘鸿春;张小平
5.贵州省拟小鲵属(有尾目:小鲵科)一新种——水城拟小鲵 [J], 田应洲;谷晓明;孙爱群;李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探讨我国日本囊对虾4个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及种群分化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探讨我国日本囊对虾4个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及种群分化曾凡荣;王军;周孔霖;游欣欣;毛勇【摘要】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了4个不同地理群体(北海群体、陵水群体、惠来群体和厦门群体)的野生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的群体遗传结构.以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了日本囊对虾530 bp的基因片段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120个日本囊对虾个体中,共检测到75个多态位点,获得62个单倍型,其中有44个简约信息位点,占整段序列的8.3%.各单倍型变异无碱基的插入或缺失,全部为转换或颠换,碱基频率含量(fA+fT)为59.4%,大于(fG+fC)(40.6%).核苷酸多态性以惠来群体最高,其它3个群体较低.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45%~2.60% ,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50%~5.30%之间.采用分子方差分析(AMOVA)方法,结果显示,群体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69.9%,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31.1%,群体间变异是总变异的主要来源.构建的4个群体分子系统树表明,北海群体、陵水群体和部分惠来群体由于亲缘关系较近而聚在一起,而厦门群体则和部分惠来群体聚成另一支,两支的平均遗传距离为5.17%,分化接近亚种水平,据此认为我国东南近海的日本囊对虾可以分为2个种群,2个种群的分布区域在广东惠来海域附近存在重叠.【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49)005【总页数】6页(P701-706)【关键词】日本囊对虾;细胞色素b基因;遗传多样性【作者】曾凡荣;王军;周孔霖;游欣欣;毛勇【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45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隶属于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对虾科(Penaeidae),囊对虾属(Marsupenaeus).日本囊对虾的分布极其广泛,在整个印度-西太平洋,从非洲东部和南部到红海穿过马六甲海峡到地中海都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口以南沿海,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养殖虾类[1].由于市场价格高、需求量大,加剧了对日本囊对虾的过度捕捞,导致其资源不断衰退.因此对其野生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野生群体的地理分布、遗传结构及种群分化水平,有利于对日本囊对虾野生资源的准确评估,为对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对我国近海日本囊对虾的群体遗传学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2-5],但他们的取样范围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将影响对日本囊对虾地理分布成因及种群分化的探讨.动物线粒体DNA(mtDNA)由于具有结构简单、严格的母系遗传、几乎不发生重组、进化速度快且不同区域进化速度存在差异等特点,已成为研究动物起源进化、群体遗传、系统发育等的重要标记[6-7].其中,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简称Cyt b)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在mtDNA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已被探明[8],且进化速度适中,因此在鱼虾类的种群分化与生物地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9-10].本文以4个不同地理群体的日本囊对虾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对我国日本囊对虾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种群分化特征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开展我国东南近海日本囊的谱系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为日本囊对虾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良种选育提供更多理论依据.用于本实验4个群体的日本囊对虾为2008年11月—2009年3月分别从福建厦门、广东惠来、海南陵水和广西北海等4个水域采集的野生群体(图1),每个群体取样30尾,雄虾体质量50~80 g,雌虾则是100~150g.所有样品均取对虾的第6腹节背部肌肉, -20℃无水乙醇保存.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每个样品取肌肉组织0.1 g,采用SDS/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抽提和乙醇沉淀法[11]提取总DNA, 1.0%(质量分数)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于-20℃冰箱中保存备用.1.2.2 PCR扩增及序列测定根据GeneBank中公布的日本囊对虾线粒体基因全序列(序列号:AP006346)中Cyt b基因设计PCR引物,引物的核苷酸序列为:CBF 5′-TCCAAATTGTTACTGGGCTCT-3′和CBR 5′-AAGGGCAGTTAGCATTACGAT-3′,由上海英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反应体积为50μL,其中10×PCR buffer(plus Mg2+)5μL,dNTPs(10mmol/L)1μL,Taq酶(2.5U/ μL)1μL(东盛公司),正反向引物(10pmol/μL)各1 μL,1μL模板(约100 ng),加超纯水至50μL.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3min;35个循环,每个包括94℃变性30s,56℃退火30s,72℃延伸45s;再72℃链延伸7min.PCR产物经质量分数为1.0%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OMEGA试剂盒(Cycle-Pure Kit)纯化,纯化产物送北京六合华大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测序.1.2.3 数据分析利用Clustal X软件[12]对测序结果进行对位排列,并辅以人工校正;DnaSP软件[13]确定单倍型,计算多态位点和多态简约信息位点数;以 MEGA软件[14]统计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和转换/颠换比率 R,基于Kimura-2parameter计算遗传距离;用Arlequin3.1软件[15]中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方法估算遗传变异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分布.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MEGA软件[14]构建分子系统树,遗传距离模型选择 Kimura双参数模型,将序列中的转换和颠换位点均视为信息位点并对所有位点一致性加权[14].应用NETWORK[16]软件构建单倍型网络关系图.测序结果经过比对校正后,4个群体Cyt b基因序列长度均为 530 bp(GenBank登入号:GU992213-GU992274).总的来说,序列中的转换明显比颠换多,R= 7.2,说明序列突变还未达到饱和,其中T-C转换多于AG,A-C和A-T颠换多于C-G和T-G.在长度为530 bp序列中共检测到75个多态位点,其中有44个简约信息位点,占整段序列的8.3%,无碱基的插入或缺失,全部为转换或颠换.所有被分析序列的相对碱基频率为 fT= 34.8%,fC=24.1%,fA=24.6%,fG=16.5%,fA+f T含量为59.4%,明显高于fG+fC含量(40.6%).单倍型在群体中的分布如表1,在4个群体的120个序列中,共检测到62个单倍型,其中,有9个是群体间共享单倍型,50个单倍型(占80.65%)只在1个个体中检测到. 核苷酸多态性以惠来群体最高,其他3个群体较低(表2).Tajima[17]检验及 Fu和Li[18]检验均支持厦门群体内部存在自然选择作用;Tajima检验不支持陵水、北海和惠来群体有选择作用,而 Fu和Li检验支持其有选择作用.如表3所示,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45%~2.60%,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50%~5.30%之间,北海群体与厦门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5.28%,北海群体与陵水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505%,群体内遗传距离惠来群体2.62%为最大,厦门群体则最小为0.45%.日本囊对虾62个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为0.38%~5.55%.AMOVA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群体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69.9%,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31.1%,可见群体间变异是总变异的主要来源.基于日本囊对虾Cyt b基因62个单倍型系列构建的NJ树如图2所示,NJ树采用Kimura双因子参数模型构建,树上各分支上的数字代表1 000次Bootstrap统计分析后对该支的支持百分比(即置信度).由图2可见,62个单倍型构建的邻接关系树显示日本囊对虾群体内存在2个明显的单倍型类群:类群A(上面1支)包括陵水群体、北海群体和部分惠来群体的单倍型,而类群B仅包括厦门群体和部分惠来群体的单倍型.类群A的核苷酸多态性为1.01%,而类群B的则为0.73%.这两类群间平均遗传距离为5.17%,AB类群内遗传距离分别为1.02%和1.07%(表5).日本囊对虾单倍型网络图如图3所示,网络图很明显由2支构成,上支为厦门群体和部分惠来群体,含1个优势单倍型(Hap-36,占14.17%),其他单倍型围绕它呈辐散状发出;下支由余下群体组成,其中拥有3个优势单倍型(Hap-1,Hap-15和Hap-22,分别占8.33%,7.5%和11.67%).图中黑点表示可能存在的但是未被检测到的单倍型. 宋林生等[2]和庄志猛等[3]利用 RAPD和同工酶技术,对日本囊对虾的福建、台湾海峡野生群体和相应的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日本囊对虾野生种群的多态位点比例较高,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Tzeng等[4]分析了采自日本海、中国东海和南海5个日本囊对虾群体共95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在长992bp的序列中共检测到292个变异位点,共定义了95个单倍型,显示出很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本文研究结果同样也表明,4个不同地理群体的日本囊对虾Cyt b基因不论是从单倍型多样性(0.954)还是从核苷酸多态性(2.74%)来衡量,日本囊对虾的遗传变异水平都是非常高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日本囊对虾野生种群的遗传变异水平较高,野生种质资源处于较好状态.在渔业管理过程中,及时有效加强对日本囊对虾野生资源的管理保护,就能够保证日本囊对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避免由于过度捕捞而出现的种质衰退、遗传性状单一的现象.AMOVA分析结果(表4)表明,日本囊对虾群体间的遗传变异百分率(69.9%)显著高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百分率(30.1%),说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之间.北海群体和陵水群体共享5个单倍型,北海群体、陵水群体和惠来群体共享2个单倍型,而厦门群体与惠来群体拥有4个共享单倍型.从NJ树和单倍型网络图上也可以看出,厦门群体只与惠来群体聚在一起,表明日本囊对虾的分化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如图1所示,北海群体和陵水群体被海南岛所隔离,珠江径流影响着它们与惠来群体和厦门群体的基因交流.日本囊对虾的生活史包括了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仔虾和幼虾、成虾,它们的迁移距离有限,并没有明显的产卵洄游,仅随个体生长由近岸向远岸迁移[19].因此,作者认为地理分布的差异是日本囊对虾4个群体造成群体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本身有限的迁移能力是造成群体遗传分化的内在因素.根据群体间及群体内遗传距离的计算结果(表3),群体内单倍型遗传距离为0.45%~2.62%,北海群体与陵水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小(0.50%),厦门群体与北海、陵水2个群体的遗传距离较大,分别为5.28%和5.25%.Billington等[20]报道鱼类种内单倍型差异一般在10%以内,对其他一些动物的Cyt b基因系列分析表明,种内个体间的系列差异一般在0~4.06%,差异超过6%的个体间已有明显的亚种或者种的分化[21-22],由此可见,厦门群体与北海和陵水群体的分化已接近亚种水平.Tsoi等[5]根据头胸甲花纹类型的不同将日本囊对虾分为2个类型(类型(I,II)),类型 I主要分布在日本海、中国东海和南海北部,而类型 II则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中海和澳大利亚.本文所研究的我国东南近海4个群体中的2个分化类群的地理分布与 Tsoi的2个类型相吻合.日本囊对虾成体的迁移距离有限,但在幼体阶段可以随海流运动而扩散,因此基因流动主要源于幼体阶段的扩散.我国东南沿海的主要流系有南海暖流、黑潮暖流、南海沿岸流和浙闽沿岸流等[23],这些交汇的海洋环流同样加强了该海域日本囊对虾卵和幼体的扩散能力.因此,在自身迁移和海流的共同影响下,南海的日本囊对虾可以往北扩散,同样福建及其以北海域的日本囊对虾也可以向南交汇,因而促进了沿岸各日本囊对虾群体间的交流.除上述海流外,珠江径流对南海北部和东海南部海域的水文状况和生物群落结构也有较大的影响[24],但是目前没有相应的研究表明珠江径流是日本囊对虾扩散的一个有效障碍,对其遗传结构有无显著影响还需进一步验证.最后,作者认为我国东南近海的日本囊对虾可以分为2个种群,是否提升为亚种有待进一步考证,而这2个种群的分布区域在广东惠来海域附近存在重叠.【相关文献】[1] 刘瑞玉,钟振如.南海对虾类[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0.[2] 宋林生,相建海,李晨曦,等.日本对虾野生种群和养殖种群遗传结构的RAPD标记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9,30 (3):261-266.[3] Zhuang ZM,MengXH,QuanJX,etal.Geneticdiversity in thewildpopulationandhatchery stockof Penaeus japonicas shrimp by isoenzymeanalysis[J].ZoologicalResearch,2000,21(4):323-326.[4] Tzeng TD,Yeh SY,HuiCF.Populationgenetic structureof the kuruma prawn(Penaeus japonicus)in East Asia 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J]. Journalof MarineScience,2004,61:913-920.[5] Tsoi KH,Wang ZY,Chu KH.Genetic divergence between twomorphologicallysimilarvarietiesof thekuruma shrimpPenaeusjaponicas[J].MarineBiology,2005,147: 367-379.[6] 方李宏,薛俊增,董双林.甲壳动物线粒体DNA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4,2:59-65.[7] AviseJC.Phylogeography:thehistoryand formationof species[M].Cambridge:Harvard Univ Press,2000.[8] IrwinDM,Kocher TD,WilsonAC.Evolutionof thecytochrome b geneofmammals[J].Mol Evol,1991,32:128-144.[9] 程起群,马春艳,庄平,等.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标记探讨凤鲚3群体遗传结构和进化特征[J].水产学报,2008,32(1):1-7.[10] 张东亚,汪登强,刘绍平,等.怒江濒危鱼类缺须盆唇鱼基于线粒体Cyt b序列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09,16(4):477-486.[11] Sambrook J,RussellDW.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3版.黄培堂,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2] Thompson JD,Gibson TJ,Plewnia F.The Clustal X windows interface:flexible strategies for multiple sequencesalignment aided by quality analysis tools[J]. NucAciRes,1997,25:4876-4882.[13] Rozas J,Sanchez-DelBarrio JC,Messeguer X,et al.D-naSP,DNA polymorphism analyses by the coalescent andothermethods[J].Bioinformatics,2003,19:2496-2497.[14] Kumar S,TamuraK,NeiM.MEGA(Molecularevolutionarygeneticsanalysis),Version3.0[M].Tempe:Arizona StateUniversity,2001.[15] ExcoffierL,LavalG,Schneider S.Arlequinver.3.01:an integrated softwarepackageforpopulationgeneticsdataanalysis[J].EvolutionaryBioinformaticsOnline,2005,1: 47-50.[16] BandeltHJ,Forster P,RohlA.Median-joiningnetworks forinferringintraspecificphylogenies[J].MolBiol Evol, 1999,16:37-38.[17] Tajima F.Statisticalmethod for testing theneutralmutationhypothesisby DNA polymorphism[J].Genetics, 1989,123:185-195.[18] Fu YX,LiWX.Statistical testsof neutralityofmutations[J].Genetics,1993,133:693-709.[19] DallW,HillBJ,Rothlisberg PC,etal.Thebiologyof the Penaeidae[M].London:Academic Press,1990.[20] BillingtonN,Hebert PDN.MitochondrialDNAdiversityin fishesand itsimplicationsforintroductions[J].Can JFish AquatSci,1991,48(Sup.):80-94.[21] 曹祥荣,束峰珏,张锡然,等.毛冠鹿与3种麋属动物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的系统进化分析[J].动物学报,2002, 48:44-49.[22] Yang XG,Wang YQ,Zhou KY.Theauthenticationof OviductusRanaeand theiroriginalanimalsbyusingmolecularmarker[J].Bio PharmBull,2002,25:1035-1039.[23] 李乃胜,赵松龄,(俄)鲍·瓦西里耶夫.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地质[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24] 崔伟中.珠江口水环境时空变异对河口生态系统的影响[J].水科学进展,2004,15(4):472-478.。
基于形态特征和线粒体12S、Cyt b和ND4基因片段的横斑锦蛇和玉斑锦蛇的关系研究
基于形态特征和线粒体12S、Cyt b和ND4基因片段的横斑锦蛇和玉斑锦蛇的关系研究安小燕;黄燕;丁利;干少雄;毛晓陶;李书彬【摘要】本文通过对横斑锦蛇(Elaphe perlacea)肌肉线粒体DNA的提取,对其中的3个基因—12SRNA、ND4和细胞色素b进行扩增、测序,与玉斑锦蛇(Elaphe mandarinus)及锦蛇属(Elaphe)17个物种的相同基因片段重建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结果表明横斑锦蛇与玉斑锦蛇系统发育关系最近,但是两者不是同一个物种.最后将横斑锦蛇和玉斑锦蛇的外部特点进行对比,发现横斑锦蛇与玉斑锦蛇在形态特征上存在稳定性差异.【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6页(P85-90)【关键词】横斑锦蛇(Elaphe perlacea);线粒体DNA;玉斑锦蛇(Elaphe mandarinus);系统发育关系;形态特征【作者】安小燕;黄燕;丁利;干少雄;毛晓陶;李书彬【作者单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珍稀动植物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9;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珍稀动植物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9;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天全县林业局,四川雅安625500;天全县林业局,四川雅安625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3横斑锦蛇(Elaphe perlacea)隶属游蛇科(Colubrldae)锦蛇属(Elaphe),是我国四川省西部的特产动物。
由美国学者stejneger.L于1929年依据采于雅安的一号雄蛇标本发表的新种。
模式标本保存在美国博物馆。
近50年未见再有报道,有人认为可能绝灭。
1980、1987、1988年先后在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及泸定县海螺沟森林冰川公园获得锦蛇属标本3号。
经鉴定为该种,分别保存在四川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生物系和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邓其祥,江耀明,1989)。
2023届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高考仿真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含答案)
2023届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高考仿真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MAMs)是一个新发现的重要亚显微结构,该结构是线粒体外膜和内质网膜某些区域高度重叠的部位,通过蛋白质相互“连接”,但未发生膜融合,MAMs能使线粒体和内质网在功能上相互影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可用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细胞中的MAMsB.MAMs使内质网膜和线粒体外膜中蛋白质种类相同C.线粒体与内质网可能通过MAMs进行信息交流D.核糖体合成的磷脂分子可参与线粒体膜的构建2.科学研究表明,小鼠体内胶原蛋白COL17A1基因表达水平较低的干细胞比表达水平高的干细胞更容易被淘汰,这一竞争有利于维持皮肤的年轻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蛋白COL17A1基因表达水平较低的干细胞增多。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COL17A1基因表达水平低的干细胞再生能力强B.COL17A1基因表达水平高的细胞分化程度较高C.COL17A1基因表达水平低的干细胞中有色素沉积D.COL17A1基因表达水平高的干细胞更不容易衰老3.微卫星DNA是由长度为2~6个碱基对的重复单位构成的DNA序列,头尾相接串联重复排列而成,位于基因内部和染色体的近端粒区,在人类基因组中以(CA/GT)的重复序列最多。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CA/GT重复次数的变化可能改变人类基因中嘌呤和嘧啶的比例B.基因内部CA/GT重复次数的变化可能导致基因突变C.DNA不同部位的特异性CA/GT重复可作为相关DNA的标记D.在近端粒区,CA/GT重复次数可能会影响到细胞衰老的速度4.某高速公路将一盆地分隔成南北两个区域,原为同一种群的羚羊被分隔成南北两个种群,两种群中仅有部分个体可通过有限的“通道”往返;陆地蜗牛因不能穿过“通道”,被分隔成两个独立的种群。
基于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探讨飞虱科Delphacidae13属系统发育关系
基于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探讨飞虱科Delphacidae13属系统发育关系张争光;赵芳;苏田娟;蒋凯【期刊名称】《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2(43)3【摘要】飞虱科昆虫隶属于半翅目蜡蝉总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
昆虫的线粒体基因是昆虫分子与进化研究中常用且有效的分子标记。
本研究基于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探讨了飞虱科13属18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别采用距离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在飞虱科13属中,Ugyops属较为原始,处于系统树的基部,其余12个属聚为2支,Bambusiphaga 属、Epeurysa属、Tropidocephala属和Saccharosydne属聚为一支,Peregrinus属、Perkinsiella属、Changeondelphax属、Chloriona属、Ishiharodelphax属、Sogatella属、Laodelphax属和Nilaparvata属聚为另一支。
18种的进化地位和分类归属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总页数】7页(P27-33)【作者】张争光;赵芳;苏田娟;蒋凯【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3.3【相关文献】1.基于线粒体cyt b序列的拟小鲵属(有尾目:小鲵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2.基于线粒体DNA三种基因序列探讨青蟹属的系统发育关系3.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文蛤属(软体动物门:帘蛤科)系统发育关系4.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探讨中国斑翅蝗科部分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5.基于线粒体12S和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探讨蚱科12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英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锹甲科分子系统发育研究(鞘翅目:金龟总科)
中国锹甲科分子系统发育研究(鞘翅目:金龟总科)锹甲科(Lucanidae)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是一个较古老的甲虫类群。
因其雄虫上颚发达多似雄鹿外形奇特的角,而被通称为Stag beetles。
绝大多数锹甲的形态比较复杂,有明显的性二型和雄性多型现象,使得传统形态分类鉴定存在一定困难,疑难属种较多。
鉴于此,本文尝试利用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对中国锹甲科的主要代表属种进行系统发育研究,尝试解决部分疑难属种的分类问题。
通过大量的实验筛选,最终确定了两个线粒体基因COI、 16S rDNA及两个核基因Wingless及28S rDNA作为联合标记基因,通过PAUP*、 MEGA、MrBayes和BEAST等软件,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和贝叶斯推断(Bayesian Inference, BI)等方法,构建了中国锹甲科26属103种及亚种的系统发育树。
此外,本研究首次尝试从组学角度探讨锹甲科的系统发育,选取了7个属的8个代表物种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测定和分析,基于蛋白质编码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以验证主要分支的聚类情况。
同时,基于四个化石标定点计算各属分化时间,综合分析了中国锹甲科的系统发育关系。
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的基因序列超过500条(含Cytb、ITS2、EF1-α等筛选标记),其中用于本研究分析的目的基因标记有:COI部分序列102条、16S rDNA部分序列116条、Wingless部分序列77条、28S rDNA 94条。
(2)获得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6个种的全序列和2个种的主要编码区。
已向Genbank数据库提交了4个种的数据。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均符合经典的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其中云南拟锹甲Sinodendron yunnanense发生了一个tRNA重排,孔夫子前锹甲Prosopocoilus confucius有两段主要的非编码区。
蜜蜂线粒体基因组多态性应用研究进展
蜜蜂线粒体基因组多态性应用研究进展
何金明;徐凯;杜亚丽;蒋海宾;牛庆生;王志;刘玉玲
【期刊名称】《环境昆虫学报》
【年(卷),期】2024(46)2
【摘要】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genome)能够自我复制且遵循严格的母系遗传,是哺乳动物、昆虫等物种进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分子标记之一。
利用线粒体DNA作为遗传标记有助于探究蜜蜂群体遗传多样性、母系起源及不同种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COI、COII、tRNA^(Leu)-COII、Cytb等单个线粒体基因序列片段,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应用较少。
蜜蜂属现有9个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序工作均已完成,为蜜蜂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本文综述了线粒体基因组在蜜蜂中的研究进展,阐述蜜蜂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
其在蜜蜂遗传多样性、起源进化、分类鉴定等研究的应用进展,同时分析蜜蜂线粒
体基因组的应用意义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蜜蜂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提供信息参考。
【总页数】13页(P341-353)
【作者】何金明;徐凯;杜亚丽;蒋海宾;牛庆生;王志;刘玉玲
【作者单位】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8.1;S433
【相关文献】
1.长白山中华蜜蜂基因组DNA多态性的研究
2.中国境内不同地理型东方蜜蜂线粒体DNA tRNAleu~CO Ⅱ基因多态性研究
3.在四个西方蜜蜂品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相同的CytB基因
4.不同品系西方蜜蜂基因组DNA多态性图谱构建及杂交分析
5.蚯蚓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基于全基因组及线粒体基因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2种仿对虾遗传差异
李晓玲,郑亦佳,陈丹妮,等.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2种仿对虾遗传差异[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6):82-86.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0.16.014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2种仿对虾遗传差异李晓玲1,郑亦佳1,陈丹妮1,蒋艳琳1,杨天燕1,孟 玮2,郭易佳1,褚梦洁1(1.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浙江舟山316022;2.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舟山316021) 摘要:哈氏仿对虾和细巧仿对虾是东海经济虾类资源中主要的仿对虾属种类,为调查研究浙江省舟山市近海这2种虾类种质资源现状及亲缘关系,通过PCR扩增获得2种仿对虾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长度为632bp的序列片段,共检测到101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99个,哈氏仿对虾有4种单倍型,细巧仿对虾有3种单倍型。
统计碱基组成发现,二者在目的片段上的A+T含量分别为62.0%、62.9%,均显著高于C+G含量。
细巧仿对虾的单倍型多样性与核苷酸多样性均高于哈氏仿对虾,采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并基于木村双参数遗传距离计算2种仿对虾的分化时间约在5.93百万年前。
初步摸清了哈氏仿对虾和细巧仿对虾遗传多样性现状并比较了两者间的遗传差异,研究结果以期为仿对虾属经济物种的遗传信息和系统发育提供分子生物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哈氏仿对虾;细巧仿对虾;线粒体COⅠ基因;遗传差异 中图分类号:S9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16-0082-05收稿日期:2019-10-17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9C02056);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编号:201910340011);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编号:2019R411013);浙江海洋大学水产省一流学科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
基于线粒体COI和Cytb基因序列的锯眼蝶亚科和眼蝶亚科的系统发育分析(鳞翅目:眼蝶科)
Xio ig ( a oaoy o lc lr E ouin a d Bo i ri ,C l g f Lf S in e ,A h iNoma a- n P L b rtr f Moe ua vlt n i v s y o d e t ol e o i ce c s e e n u r l
Ph l g n o b t r is o t e s bf miy El m n n e a d S t r n e yo e y f ute f e f h u a l l y ia n ay ia
( e io tr : ay ia ) b sd o tc o d il CO I a d C t e e L pd pe a S tr e d a e n mi h n r n yb g n o a
U i r t,Wu u A h i 40 0 C ia n ei v sy h , n u 2 10 , hn )
Ab ta t I r e o ca f h n e ov d p yo e t e ain hp fs meln a e fte fmi ay ia sr c : n o d rt lr y te u rs le h lg n i rlt s iso i c o o i e g so a l S t r e, h y d
sq e e e u nc s
YI a ・ i g N Xin B n ,HA i— h n O Ja S e g ,XU L ,Z u — i g i HU G o P n ,H NG D n Y a ,P n — h n,Z N UA u — u n AN Ho g C u HA G
frin s e is oeg p ce we o tie fo e r ban d r m t e h Ge B k. B s d n h s d t n a n a e o t e e aa, t e e u n e a ain n d h h s q e c v r t a t e i o
鲂鳊鱼类(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系统发育关系及其杂交渐渗研究
鲂鳊鱼类(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系统发育关系及其杂交渐渗研究鲂鳊鱼类,原指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鲌亚科(Cultrinae)中的鲂属(Megalobrama)和鳊属(Parabramis)的鱼类。
两者都是体型较高且侧扁的大型经济鱼类,而鲌亚科的另外一属——华鳊属(Sinibrama)是一类栖息于江河湖泊中的小型淡水鱼类,其外部形态也呈现侧扁且略高的特征而与鲂属及鳊属鱼类较为相似,Bǎnǎrescu(1970)曾将华鳊属的鱼类作为一个亚属归入鲂属。
目前,在有关鲌亚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中,无论是基于形态学还是分子生物学数据,尽管存在一些争议,鲂属、鳊属和华鳊属均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部分研究结果显示,三属鱼类构成一个单系类群。
因此,这里我们将鲌亚科中鲂属、鳊属和华鳊属的所有鱼类重新定义为鲂鳊鱼类。
目前尚无针对鲂鳊鱼类全面的系统发育研究,而已有的关于鲌亚科鱼类系统发育的研究中仅涉及到这三个属的少数物种。
在已有研究中,基于形态学分析以及基于不同分子标记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鲂鳊鱼类的单系性以及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尚无定论。
另外,有研究显示,华鳊属物种与鲂属物种间可能存在基因渐渗(Introgression)。
因此,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于线粒体基因(COI,Cytb)和核基因(IRBP,RAG1和RAG2)分子标记来探讨鲂鳊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鲂属和华鳊属的单系性问题;第二,基于微卫星标记,结合线粒体和核基因标记对鲂鳊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探讨鲂鳊鱼类物种间的基因渐渗问题;第三,利用多变量形态度量法分析华鳊属各物种的有效性,探究四川华鳊的分类地位。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PCR扩增及测序一共获得鲂鳊鱼类及其相关类群(包括外类群)COI基因208条序列(669 bp),Cytb基因208条序列(1140 bp),IRBP基因197条序列(849 bp),RAG1基因181条序列(1473 bp),RAG2基因207条序列(1224b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主要发生在A++T之间,咧’1'v的平均值为
万方数据
昆虫知识Chinese Bulletin of Entomology
1
2
3
4
5
67
M
bp
一2 000
—l 000
-750 —500 -250
一loo
图1部分种类PER结果检测结果
I,P,mongolica 2.M.8randls 3.A.potanini 4.A, gravidula 5.M.kraa场6.P.础tata 7.T.pseudopimelia
M.DNA milker
2.1 Cytb基因序列组成及变异 分析表明,8种昆虫Cytb基因序列(长579
bp)中共有239个核甘酸变异位点,162个简约 信息位点,变异率为41.3%。碱基T,C,A,G的 平均含量分别为34.4%.22。5%。32.4%和 10.7%,A+T平均含量(66.8%)明显高于G+ C含量(33.2%)。第三位点表现出非常强的 AT含量偏向性,A+T含量较之前2个位点 高,达到74.1%,而该位点碱基G的含量最低, 平均仅为3.2%。8种昆虫的579 bp序列共编 码193个氨基酸,其中34个发生取代,变异率 为17.6%。在氨基酸组成中,除鳖甲族的宽腹 东鳖甲A.gravidula、波氏东鳖甲A.potanini和 克氏小鳖甲M.kraatzi 3种昆虫外,其余5种均 不含半胱氨酸(Cys),由19种氨基酸组成,其中 亮氨酸(Leu)含量远高于其它氨基酸。从碱基 替换的结果看,序列间转换(transition,'IS)略多 于颠换(transversion,TV),"IS/Tv的平均值为 1.3。转换的发生主要以C—T为主,颠换的发 生主要以A—T为主,其它类型的替换很少发 生。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三位点,占 总替换数的74.6%,第二位点最保守,很少发 生替换,替换率仅为5.2%。 2.2 COⅡ基因序列组成及变异
本实验测得8种漠甲COⅡ基因序列长度 为585 bp的片段,其中变异位点210个,变异率 为35。9%。简约信息位点149个。碱基T,C, 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1%,加.0%,34.6% 和12.4%,A+T平均含量为67.7%,第三位点 高达80.1%,该位点碱基G的含量在种间差异 很大,在1.0%一8.2%之间,平均为4.1%。共 编码195个氨基酸,其中33个发生取代,变异 率为16.9%。密码子以A、T结尾频率高,第三 位是G的密码子使用较少。在氨基酸组成中, 所有种类均不含半胱氨酸(Cys),由19种氨基 酸组成,其中亮氨酸(ku)、异亮氨酸(1le)含量 最高,反映出CO 1I基因在氨基酸组成上具有 一定偏向性。从碱基替换的结果看,序列问转 换略多于颠换,转换主要发生在C++T之间,颠
rDNA部分序列进行了分析"J,而应用Cytb和 COll基因序列进行的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线粒体Cytb和C011基因作为分 子标记,对漠甲亚科8种昆虫进行特异性扩增
和测序,对它们的序列组成特点进行分析,并以 其序列数据为依据构建分子系统树,对各分类 单元之间的系统关系进行了探讨,为深入研究 该类昆虫的分子进化提供分子水平的证据和资 料。
万方数据
·556·
昆虫知识Chinese Bulletin of Entomology
2008 45(4)
72。C延伸l rain,最后1个循环后,72。C再延伸5 IIlin。扩增产物用1.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大小和亮度,检测结果见图l。对扩增效果良 好的样品委托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 纯化和双向测序,测序仪为ABI PRISM377型。
万方数据
的差异研究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为分类学和 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可以从分子水 平上阐明系统学和进化问题幢1。
当前,线粒体DNA(mitchondrial DNA, mtDNA)由于母性遗传方式、易于分离和纯化、 进化速率较核DNA快等特点,已成为研究昆虫 系统发育、种群遗传变异和分化、近缘种和种下 分类单元鉴定等最为广泛的遗传标记之一[,’4】。
-宁夏大学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0503)。 **E-mail:d叫∞5@163.corn 重登收稿日期:2007-09.1l,侈回日期:2007.11-05,2008-01-02再 修回
2008 45(4)
昆虫知识Chinese Bulletin of Entomology
。555‘
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进化速度适中,适合种间甚至科 间的系统发育分析b1。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I 基因(cytochrome oxidaseⅡgene,CO 11基因)在 mtDNA中的位置比较保守,有较多的进化信息 位点,常被用来分析亲缘关系较近的种、种下分 类单元以及地理种群之间的系统关系№J。目前 国外从分子水平上对拟步甲昆虫进行的研究还 较少,国内仅刘晓丽等对9种拟步甲的16S
·554·
昆虫知识Chinese Bulletin of Entomology
基于线粒体COⅡ和Cyt b基因序列的8种漠甲 系统发育关系*
代金霞” 张大治
(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银川750021)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eigm species of Pimeliinae based oa CO II and Cyt6薛眦sequences.DAI Jin-Xia"’,
2 结果
本研究测定了漠甲亚科8种昆虫Cytb基 因长度为579 bp和C011基因长度为585 bp的 部分序列,将所测序列经BLAST搜索GenBank 表明与现有昆虫的Cytb和CO II基因序列有很 高的同源性,序列中无碱基的插入和缺失。用 MEGA2.1软件分别统计2个基因的序列组成, 使用无脊椎动物线粒体密码表,对8种昆虫的 密码子使用频率进行统计,推断出各物种Cytb 和CO II基因编码区的密码子使用频率及氨基 酸组成。
关键词漠甲亚科,Cytb基因,COII基因,系统发育
漠甲亚科Pimeliinae隶属于鞘翅目 Coleopet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分布在古北 区、新北区、新热带区和埃塞俄比亚区的荒漠和 半荒漠地区,全球已知约37族4 000种。我国 已知有10族,西北地区7族。该亚科昆虫经济 意义重大,成虫取食各种沙生植物的残花、落 叶、茎皮和种子,幼虫危害植物嫩芽和根部…。 国内外对漠甲亚科昆虫的研究多集中于形态描 述,不同的分类系统中各类群分类地位差异很 大,这就给研究该类昆虫的系统进化关系带来 了一定的困难。而昆虫的进化关系很难从形态 上来判别,这就需要通过其它辅助方法。现代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生物大分子
1.3 DNA序列分析 用ContigExpress软件进行正反链的拼接。
将正反链匹配校正后的序列剪除引物部分即所 测得的序列。用ChstalXl,8软件对8条序列进 行多重比对,用MEGA2.1软件统计核苷酸组 成,分析各物种间的序列差异。以土甲族的 Eumylada potanini(Genbank检索号:EU250295、 EU250306)作为外群,基于Kimura.2参数,采用 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NJ法)、最简约 法(Maximum Parsimony,MP法)构建系统树。
ZHANG Da-Zhi(啦Science College,Ningxia Um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
Abstract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8 species of Pimeliinae based on a 579 bp Cytb and a 585 bp CO II gene sequence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tents of T,C,A and G in the 1 164 bp sequences were 33.7%,21.2%,33.5 and 11.6%,respectively.The content of A+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G.with 77.2%of A+T at the third cedon position but only 4.O%of G at the tⅫrlle position.Transition/ transversion mostly occur between C++T or A H T at the third position.With Eumylada potanini∞outgroup.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se DNA sequences.The trees showed that Platyopini and Pimeliini were placed in a clade.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 opinion that Platyopini w衄merged into Pimeliini. Meanwhile.Tentyriini formed another monophyletic clade in the缸优. Key words Pimeliinae,Cytb gene,CO II gene,phyloge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