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章 一
中药文化简介
中药文化概况
中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 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 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 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 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 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 是十分不利的。.
5
章 中药文化简介
一
药中哲理
药性有阴阳
"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 性,无不尽在其中。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 正邪、益损、增减、气 血、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金代医家李杲在 《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 一章中说道:"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辛甘淡 酸苦咸,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地之 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 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 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 辛甘淡平凉寒是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 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 性。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 行为。《神农本草经》起步于先秦、 成书于东汉、融汇几代医药学家的辛 劳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 们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 神农"之名,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 之外,也是对神农氏-中华民族药物 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
药中哲理
中药自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我们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 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 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6
章 中药文化简介
一
用药如用兵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用兵用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而用药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药性, 更要切中病机,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若说用药如用兵,就必须要了解它们的比拟中的联系: 药有性属类别,兵有种类装备;药有轻用重用,兵有辅攻主攻;药有缓急攻补,兵有虚实强弱;药有配伍精 良,兵有出奇制胜……清代名医徐大椿,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深谙兵法,"舞刀夺槊、勾卒嬴越(布阵指 挥作战)之法,靡不宣(广泛)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曾专著 《用药如用兵论》,以讲述其中的道理。 他十分形象而透辟地论述道:对于循着六经传变的病邪,要预先占据它尚未侵袭的部位,就好比切断敌军 的必经之路一样; 对来势凶猛的病邪,要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的疆土一样; 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疾病,要首先消除积食,就好比敌方的辎车粮食已经烧毁 一样;对新旧病的并发症, 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切断敌方的内应一样……此外,还说到用药要辨明经络,好比派出侦 察部队;依据病的寒热有反治之 法,好比实施分化离间的策略……病势正在发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 治,应坚守正气,好比使敌军疲惫;病势衰退,就一定要穷追病邪退去之处,再增加精锐药 物,这好比 摧毁敌人的巢穴。还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不一一例举。总之它充分启迪我们,在用药、用兵之间,去 深入探讨其中的道理,决不是故意耸人听闻。徐大 椿最后总结道:《孙子兵法》一书,治病的方法完全 包括在里面了。
补益有哲理
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
1、他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一文中,从扶正祛邪的角 度,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祛邪就是扶正,独出心裁,提出了与《素问》 不同的"五补":"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的观点。以"辛"为 例,辛味原本入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 补肝"(以下均仿此)。张以正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谓"补",实际 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后世称他为 "攻下派"。 2、他在《补论》中,更是高论迭出:"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余者损之,不足的补之,是则补之义也。阳有 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 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那么,具体如何补呢?他是这样阐述的:是热证,就用芒硝大黄一类的寒药,为了"损阳而补 阴 ";是寒证,就用干姜附子一类的热药,为了"损阴而补阳"。他的结论语出惊人:"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仅此二例 便可以看出,这 正是张从正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处。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方解药文化之三昧。
4
章 一
中药文化简介
中药理念
前些年,"天然药物"热的时候,中国业内的人也主张用"天然药物"来取代"中药", 并说这是与世界接轨,是让西方人接受中药的一个重要举措。此举曾在药界掀起了 不小的浪潮,一直延续至今。汤剂 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天然药物"的提出和兴起,是西方医药界针对西方人惧怕化 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转向自然界寻找新的药物途径,通过研究,从某些含 有特殊药用成分的动植物身上,运用科技提取一种或(几种)药用成分,制成药物, 用于临床,这无疑是当代制药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一种新的发展。令人不可思议的 是:为什么有些人竟以接受新事物为幌子,一下子就联系上中药了,认为中药汤剂西 方人说它是"一锅浓 浓的草根树皮黑汤,既不卫生,又难喝,还说不清它的成分, 实在可怕";中药丸剂西方人说它是"一团黑乎乎的药丸,难以接受"。于是就下了这 样的结论:中药落后,成分讲不清,应该赶紧改成"天然药物",否则就会在国际上没 有市场、没有前途。难道"中药"真的面临绝境,惨到要改名换姓才能生存的地步吗? 由上可见,说到中药理念,许多普通人乃至专业人士中,至今仍对此存在模糊的认 识。
中 医 药 文传
承 中 国
化优 秀 文 化
1
目录
壹
贰
叁
肆
中
中
中
生
源自文库
药
药
药
活
文
大
行
小
化
全
业
常
简
展
发
识
介
示
展
2
01 中药文化简介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 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 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 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章 一
中药文化简介
中药文化概况
中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 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 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 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 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 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 是十分不利的。.
5
章 中药文化简介
一
药中哲理
药性有阴阳
"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 性,无不尽在其中。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 正邪、益损、增减、气 血、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金代医家李杲在 《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 一章中说道:"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辛甘淡 酸苦咸,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地之 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 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 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 辛甘淡平凉寒是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 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 性。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 行为。《神农本草经》起步于先秦、 成书于东汉、融汇几代医药学家的辛 劳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 们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 神农"之名,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 之外,也是对神农氏-中华民族药物 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
药中哲理
中药自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我们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 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 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6
章 中药文化简介
一
用药如用兵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用兵用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而用药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药性, 更要切中病机,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若说用药如用兵,就必须要了解它们的比拟中的联系: 药有性属类别,兵有种类装备;药有轻用重用,兵有辅攻主攻;药有缓急攻补,兵有虚实强弱;药有配伍精 良,兵有出奇制胜……清代名医徐大椿,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深谙兵法,"舞刀夺槊、勾卒嬴越(布阵指 挥作战)之法,靡不宣(广泛)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曾专著 《用药如用兵论》,以讲述其中的道理。 他十分形象而透辟地论述道:对于循着六经传变的病邪,要预先占据它尚未侵袭的部位,就好比切断敌军 的必经之路一样; 对来势凶猛的病邪,要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的疆土一样; 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疾病,要首先消除积食,就好比敌方的辎车粮食已经烧毁 一样;对新旧病的并发症, 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切断敌方的内应一样……此外,还说到用药要辨明经络,好比派出侦 察部队;依据病的寒热有反治之 法,好比实施分化离间的策略……病势正在发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 治,应坚守正气,好比使敌军疲惫;病势衰退,就一定要穷追病邪退去之处,再增加精锐药 物,这好比 摧毁敌人的巢穴。还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不一一例举。总之它充分启迪我们,在用药、用兵之间,去 深入探讨其中的道理,决不是故意耸人听闻。徐大 椿最后总结道:《孙子兵法》一书,治病的方法完全 包括在里面了。
补益有哲理
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
1、他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一文中,从扶正祛邪的角 度,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祛邪就是扶正,独出心裁,提出了与《素问》 不同的"五补":"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的观点。以"辛"为 例,辛味原本入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 补肝"(以下均仿此)。张以正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谓"补",实际 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后世称他为 "攻下派"。 2、他在《补论》中,更是高论迭出:"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余者损之,不足的补之,是则补之义也。阳有 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 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那么,具体如何补呢?他是这样阐述的:是热证,就用芒硝大黄一类的寒药,为了"损阳而补 阴 ";是寒证,就用干姜附子一类的热药,为了"损阴而补阳"。他的结论语出惊人:"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仅此二例 便可以看出,这 正是张从正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处。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方解药文化之三昧。
4
章 一
中药文化简介
中药理念
前些年,"天然药物"热的时候,中国业内的人也主张用"天然药物"来取代"中药", 并说这是与世界接轨,是让西方人接受中药的一个重要举措。此举曾在药界掀起了 不小的浪潮,一直延续至今。汤剂 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天然药物"的提出和兴起,是西方医药界针对西方人惧怕化 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转向自然界寻找新的药物途径,通过研究,从某些含 有特殊药用成分的动植物身上,运用科技提取一种或(几种)药用成分,制成药物, 用于临床,这无疑是当代制药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一种新的发展。令人不可思议的 是:为什么有些人竟以接受新事物为幌子,一下子就联系上中药了,认为中药汤剂西 方人说它是"一锅浓 浓的草根树皮黑汤,既不卫生,又难喝,还说不清它的成分, 实在可怕";中药丸剂西方人说它是"一团黑乎乎的药丸,难以接受"。于是就下了这 样的结论:中药落后,成分讲不清,应该赶紧改成"天然药物",否则就会在国际上没 有市场、没有前途。难道"中药"真的面临绝境,惨到要改名换姓才能生存的地步吗? 由上可见,说到中药理念,许多普通人乃至专业人士中,至今仍对此存在模糊的认 识。
中 医 药 文传
承 中 国
化优 秀 文 化
1
目录
壹
贰
叁
肆
中
中
中
生
源自文库
药
药
药
活
文
大
行
小
化
全
业
常
简
展
发
识
介
示
展
2
01 中药文化简介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 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 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 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