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课件

合集下载

涂家生《中国药典》年版溶出度修订及其意义ppt课件

涂家生《中国药典》年版溶出度修订及其意义ppt课件

格列苯脲片在不同介质中的溶出 (representing duodenum, jejunum, ileum and colon, pH 6.0 to 7.5)
PK:模拟和实验结果
•Based on computer simulations, dissolution data from LQ-FaSSIF media with pH gradient, was best to predict in vivo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test and reference tablets.
人工空腹状态胃液
人工进食状态胃液
人工结肠液
FaSSIF配方
• 胆酸钠 3 mM • 卵磷脂 0.2 mM • 马来酸 19.12 mM • 氢氧化钠 34.8 mM • 氯化钠 68.62 mM • pH 6.5,渗透压摩尔浓度 180±10
mOsm/kg,缓冲容量10 mmol/L/pH,表面张 力 54.3mN/m
溶出度和崩解度
崩解:系指口服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 全部崩解溶散或成碎粒,除不溶性包 衣材料或破碎的胶囊壳外,应全部通 过筛网。
• 药品的崩解度到溶出度概念是历史的 进步。是从化学等效性到生物等效性 的重要节点。
溶出度(释放度)与体内相关性
胃排空
转运
溶出
吸收
代谢
二、中国药典2010年版溶出度概况
• 研究性溶出度试验:应研究食物影响,作 为处方筛选、工艺优化的依据,并对于 BCSI、II类仿制药物的临床豁免提供依据。
• 溶出度检查法:应充分反映药物制剂质量, 降低分析方法的影响。
溶出度(释放度)试验的要求
•应反映和区分因制剂质量差异(如崩解度、 API粒径、片剂的硬度等)而导致的体内吸收 的差异,应尽量反映IVIVC。 •方法的选择应能反映制剂溶出行为中能反映 各种影响因素,应减少分析方法的影响(使分 析方法的误差变最小)。

美国药典溶出度试验方法的建立与验证指导原则的解读-yh20170630.pptx

美国药典溶出度试验方法的建立与验证指导原则的解读-yh20170630.pptx

美国药典溶出度试验⽅法的建⽴与验证指导原则的解读-yh20170630.pptx美国药典溶出度试验⽅法的建⽴与验证指导原则的解读2017.6.30涵盖内容总体评价溶出介质溶出仪器实验设计测定⽅法与验证总体评价总体评价-限度限度范围应考虑的问题1、多批次的考量2、具有代表性3、具有针对性(针对重点药品)4、考虑样品的稳定性总体评价-区分⼒区分可能影响体内活性的改变处⽅组成、API的晶型关键辅料的品规⽣产⼯艺关键⼯艺参数等等总体评价-稳定性稳定性(重点是影响因素)总体评价-变异范围变异区间的考量总体评价-变异范围药物本⾝的原因举例总体评价-变异范围试验设计的原因举例溶出介质溶出介质选择的基本原则应考察API及制剂的理化性质和介质对API的影响:溶解性稳定性尽可能模拟药物在体内释药过程的环境溶出介质漏槽条件(SINKCONDITION)在静态循环溶出装置中随着溶出的进⾏杂质中药物浓度↑浓度梯度(Cs-C)↓扩散动⼒↓溶出速度↓☆漏槽条件:溶出介质量应超过药物全溶时所需量,⾄少3倍以上。

☆如果溶出介质的区分⼒⾜够,且经过验证,不满⾜漏槽条件也是允许的。

溶出介质释药介质的基本种类1、⽔(适合⾮pH依赖释药)2、pH1.2-6.8的溶液(速释制剂)3、pH1.2-7.5的溶液(缓释制剂)4、⼈⼯胃液2h+⼈⼯肠液5、⽔+表⾯活性剂(SDS或SLS、胆酸盐等)6、缓冲盐⽔+表⾯活性剂(SDS或SLS、胆酸盐等)7、有机溶媒(不推荐)8、其他如:结肠、⼝腔、眼内释药等特殊介质溶出介质关于表⾯活性剂和有机溶剂有机溶剂:在进⾏⼯艺摸索溶出⽐对时可以使⽤,在拟定质量标准时不建议使⽤。

表⾯活性剂:1)必要时可添加。

2)所使⽤浓度应在多⽔平进⾏考核。

3)应通过考核耐⽤性,确定是否规定表⾯活性剂的纯度。

所⽤缓冲盐与酸的浓度如影响溶出效果时,也应予以考察。

溶出介质其他因素溶出介质体积溶出介质脱⽓处理溶出介质酶允许添加酶的原因:因明胶表⾯会产⽣交联,影响溶出度测定结果,但在体内由于酶的作⽤,不会影响药物的体内释放。

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

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

2.溶 出 杯 一 般 由 硬 质 玻 璃 或 其 他 惰 性 材 料 制 成 的 底部为半球形的1000ml杯 状容 器 ,内 径 为 102mm 土 4mm(圆柱部分内径 最大值和内径最小值之差不得大于0.5mm) , 高为 185mm±25mm; 溶出杯配有适宜的盖子, 盖上有适当的孔,中心孔为篮轴的位置,其 他孔供取样或测量温度用。溶出杯置恒温水 浴或其他适当的加热装置中
4.仪器一般配有6 套以上测定装置。
3.篮轴与电动机相连,由速度调节装置控制电 动机的转速,使篮轴的转速在各品种项下规 定转速的士4% 范围之内。运转时整套装置应 保持平稳,均不能产生明显的晃动或振动(包 括装置所处的环境)。转篮旋转时,篮轴与 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离均不得大于测定法
通则 0931第一法
1.转 篮 分 篮 体 与 篮 轴 两 部 分 ,均为不锈钢 或其他惰性材料制成,其 形 状 尺 寸 如 图 1 所 示 。篮 体 A 由方孔筛网(丝径为 0. 28mm士 0. 03mm,网孔为 0. 40mm士 0. 04mm)制成,呈 圆 柱 形 ,转 篮 内 径 为 20.2m m ±1.0m m , 上下 两端都有封边。篮 轴 B 的 直 径 9.75mm士 0.35mm, 轴的末端连一圆盘,作 为 转 篮 的 盖 ; 盖 上 有 一 通 气 孔 (孔径 为2. Omm土0 .5 m m );盖 边 系 两 层 ,上 层 直 径 与 转 篮 外 径 相 同,下层直径与转篮内径相同;盖 上 的 3 个弹 簧片与中心呈 120。角

医药制造业的溶出度与释放度检测

医药制造业的溶出度与释放度检测

医药制造业的溶出度与释放度检测溶出度与释放度是医药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

它们用于评价药物制剂在特定条件下的溶出速率和释放特性,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溶出度是指药物从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它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用于评价药物的生物可用性。

溶出度检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如篮法、桨法、旋转 disk 法等。

篮法是最常用的溶出度检测方法之一。

在该方法中,药物制剂被放入一个篮子中,然后将篮子放入溶出介质中。

通过测量药物从制剂中溶出的速率,可以评价药物的溶出性能。

桨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溶出度检测方法,它通过搅拌溶出介质来模拟胃肠道环境。

旋转 disk 法是一种较新的溶出度检测方法,它通过旋转 disk 来加速药物的溶出。

溶出度检测的结果可以通过不同的参数来表征,如溶出速率、溶出百分比、溶出曲线等。

这些参数可以用于评价药物的溶解性能和制剂的质量。

释放度是指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到溶液中的速度和程度。

它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用于评价药物的持续释放性能。

释放度检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如桨法、流池法、动态渗透法等。

桨法是最常用的释放度检测方法之一。

在该方法中,药物制剂被放置在一个桨子上,然后将桨子放入溶出介质中。

通过测量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到溶液中的速率,可以评价药物的释放性能。

流池法是另一种常用的释放度检测方法,它通过在制剂和溶出介质之间建立流动来模拟胃肠道环境。

动态渗透法是一种较新的释放度检测方法,它通过模拟体内的渗透过程来评价药物的释放性能。

释放度检测的结果可以通过不同的参数来表征,如释放速率、释放百分比、释放曲线等。

这些参数可以用于评价药物的持续释放性能和制剂的质量。

溶出度与释放度是医药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

它们用于评价药物制剂的溶出速率和释放特性,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进行溶出度与释放度检测,可以评价药物的溶解性能和制剂的质量,从而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这是医药制造业的溶出度与释放度检测的内容。

溶出度指导原则001讲解

溶出度指导原则001讲解
3.根据参比样品拟合模型的参数变异性,设定相似区间。
4.计算受试和参比样品拟合模型参数的MSD(多变量统计矩)。
5.确定受试与参比样品间溶出差异的90%置信区间。
6.比较置信区间与相似性限度。如果置信区间落在相似性限度内,可认为受试与 参比样品具有相似的溶出曲线。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上市后变更的溶出度研究 处方变更,建议在多种介质中进行溶出比较试验。 生产场所的变更、放大设备变更和较小的工艺变更,溶出度试验应足以确认产品 质量和性能是否有改变。推荐采用非模型依赖相似因子(f2)方法进行溶出度的 对比研究,以确认变更前后产品质量是否一致。
溶出曲线的比较
采用非模型依赖法或模型依赖方法进行溶出曲线的比较。 (一)非模型依赖法 1. 非模型依赖的相似因子法 采用差异因子(f1)或相似因子(f2)来比较溶出曲线是一种简单的非模型依赖 方法。差异因子(f1)法是计算两条溶出曲线在每一时间点的差异(%),是衡 量两条曲线相对偏差的参数,计算公式如下:
3.测定这些受试样品的生物利用度及体内外关系。
采用绘图方法确定的药品溶出度标准可更好地确保稳定的药品质量和性能。根据 研究的样品数,绘图研究可提供体内外相关性信息和/或体内数据与体外数据间 的关系。
溶出度标准的建立
体内-体外相关性 1)通过体外溶出度测定就可区分合格和不合格的产品。溶出度合格的产品应是 体内生物等效的产品,而不合格的产品则不具有生物等效性。
溶出度标准的建立
绘图或效应面优化法 绘图法是确定关键生产变量(CMV)与体外溶出曲线及体内生物利用度数据效 应面之间相关性关系的过程。该方法的目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溶出度标准,保 证符合标准的药品具有生物等效性。 1.采用不同的关键生产参数制备两个或更多的样品制剂,并研究其体外溶出特征。

药剂学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PPT

药剂学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PPT
药物释放度
药物的释放度是评价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药物的释放速度和程度 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
药物溶解、溶出及释放与药效的关系
药物溶解度与药效
药物的溶解度直接影响其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进而影响药效的发挥。
药物溶出度与药效
药物的溶出度影响其在体内的释放速度和程度, 进而影响药效的发挥。
药物释放度与药效
药物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够溶解的药物的最大 量。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药物的性质
药物的分子量、极性、晶型、 粒径等都会影响其溶解度。
溶剂的性质
溶剂的极性、离子强度、pH值 等都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度。
温度
温度会影响分子的热运动,从 而影响药物的溶解度。
压力
在高压条件下,气体溶解度增 大,可能会影响某些气态药物
药物释放的速率和过程
药物释放速率
药物从制剂中释放的速率,通常用释放度来表示。
药物释放过程
药物从制剂中释放的过程,包括初期快速释放和后续缓慢释放两个阶段。
药物释放的测定方法
溶出度试验
通过测量药物在特定介质中的溶出速率来评 估药物释放性能。
体内试验
通过测量动物或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率来评 估药物释放性能。
体外试验
通过测量药物在模拟生理条件的介质中的释 放速率来评估药物释放性能。
04
药剂学中药物溶解、溶出及 释放的应用
药物溶解、溶出及释放与制剂质量的关系
药物溶解度
药物的溶解度是影响制剂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药物的溶 出度和释放度,进而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药物溶出度
药物的溶出度是评价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溶出度不符合要求可能 导致药物在体内释放不完全,影响疗效。

照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

照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

照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好吧,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蛮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照溶出度与释放度的测定法。

乍一听,感觉像是在说什么高大上的化学实验,其实这玩意儿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挺有关系的呢。

想想看,咱们吃的药、喝的饮料、甚至是吃的糖果,里面的成分是怎么释放到身体里的?这就需要靠照溶出度和释放度来搞定。

先来讲讲溶出度。

这就好比咱们泡茶,茶叶在水里慢慢释放出味道。

你泡得时间长,茶就越浓,越香。

溶出度就是用来测量某种物质在溶液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

就像喝可乐的时候,气泡咕噜咕噜上升,喝一口下去,哎呀,那种爽快的感觉,就是溶出的效果。

你想象一下,如果药片在胃里像茶叶一样慢慢释放,那就太好了,这样才能让药效更持久。

接下来是释放度。

这个词听起来也许有点拗口,但其实就像是咱们打开一包零食,撕开包装的一瞬间,里面的香味扑鼻而来。

释放度就是指药物或物质在特定条件下释放到体内的速度。

这就好比你拿出一块巧克力,放在嘴里慢慢化开,甜蜜的味道充满了口腔。

你说,如果这个释放速度太慢,那可就麻烦了,没等它发挥作用,咱们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再说说这两者的测定方法。

别担心,这听起来虽然专业,但实际上也没那么复杂。

实验室里一般会用一些仪器,像是那种高大上的分光光度计,来帮助科学家们搞清楚这些物质在溶液中究竟溶出得有多快、释放得有多彻底。

就像用显微镜观察细胞,那种神奇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结果出来之后,研究人员就能分析出药物的效果、稳定性,甚至是如何改进配方。

要说这两者的关系,其实就像是兄弟俩,一个负责前期的溶出,另一个负责后期的释放。

缺一不可。

就像你去超市买东西,选了一堆零食,最后发现你根本吃不下,那可就真是白忙一场了。

所以,这个测定法在药物研发中,尤其是对于新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真是重中之重。

它能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设计出让人满意的药物配方,让病人吃上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

不过,大家也别以为只有药物需要关注溶出度和释放度。

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精品医学课件

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精品医学课件

05
药物溶解、溶出及释放的实验研 究方法
溶解度实验ຫໍສະໝຸດ 010203定义
溶解度实验是指研究药物 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
目的
了解药物在不同溶剂中的 溶解度,为制剂的研发和 生产提供指导。
方法
将药物置于不同溶剂中, 观察其溶解程度,一般采 用称重法、紫外可见光谱 法、色谱法等进行测定。
溶出度实验
定义

渗透是指药物通过生物膜进入 体内,扩散是指药物在体内扩
散至组织器官。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药物的溶解度与药物的化学结 构、分子量、极性、晶格结构 等有关。
溶剂的种类和性质对药物的溶 解度也有重要影响,如极性相 似、介电常数相近的溶剂有利 于药物的溶解。
环境因素如温度、压力、pH值 等也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度。
溶出与释放的关联性
药物的溶出和释放是密切相关的,通常药物的溶出速率越快,其释 放速率也就越快。
溶解、溶出与释放的相互作用
01 02
溶解和溶出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药物的溶解和溶出过程都会对药物的释放产生影响。药物的溶解度越大 ,其在溶液中的浓度就越高,而药物的溶出速率越快,其释放速率也就 越快。
药物剂型对溶解、溶出与释放的影响

扩散阶段
药物分子从颗粒中扩散出来,通 过脂质膜或细胞膜进入血液。扩 散速度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分
子大小和扩散通道等因素。
溶解阶段
药物在胃肠液中溶解成分子或离 子状态,有利于通过细胞膜进入 血液。溶解速度取决于药物的溶 解度、胃肠液的pH值和缓冲容
量等因素。
影响药物溶出的因素
01
02
03
04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溶出
研究者通过改进药物制剂 的配方和工艺,提高了药 物的溶出速率和程度。

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方法

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方法

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方法溶出度是指固体药物在一定温度和一定条件下溶解到介质中的程度,一般使用溶出度仪来进行测定。

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包括:1.离体释放法:将药物样品装入溶出度杯中,并将溶出度杯放入溶出度仪中,通过搅拌或振荡,使介质中的药物溶解,并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测定溶出度。

离体释放法适用于针对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

2.血浆蛋白结合法:药物在体内往往与血浆蛋白结合,只有游离态的药物才能被有效地吸收和发挥药效。

该方法通过测定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来评估药物的体外释放动力学特性。

3. 细胞透过性法:该方法主要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过程中的渗透和吸收性能,常用的方法包括Caco-2细胞模型和MDCK细胞模型等,通过测定药物透过透过率或透过系数来评估溶出度。

释放度是指药物在给定时间范围内从给定剂量的制剂中释放到介质中的比例。

一般采用释放度仪来进行测定,常用的释放度测定方法包括:1.离体释放法:该方法通过将给定剂量的固体药物制剂装入释放度杯中,将释放度杯放入释放度仪中,通过搅拌或振荡,使药物从制剂中释放,然后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测定释放度。

该方法适用于评估固体制剂的释放度。

2.体内释放法:该方法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释放的动力学特性。

通常将药物制剂直接给予动物内,通过采集从体内取出的样品,使用分析方法来测定药物的释放度。

3.微弹簧法:利用微弹簧将药物制剂固定在其表面,然后将微弹簧放入释放度仪中,通过弹簧的压缩来实现药物的释放。

该方法适用于固体制剂和微球制剂的释放度测定。

总结起来,溶出度和释放度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离体释放法、血浆蛋白结合法、细胞透过性法、体内释放法和微弹簧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能够获得药物在溶解和释放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为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

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

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
1、选择合适的模拟液:模拟液的pH值必须与受试药物的最终用药体
内溶液的pH值相近,如非用pH不可掌握,可以选用普通pH值为7.4的
生理盐水为模拟液;受试药物在模拟液中的溶解度与其在体内溶液中的溶
解度有一定的关系,模拟液中溶解度越高,在体内溶液中的溶解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2、选择合适的受试药物:受试药物的浓度应尽量接近受试药物的最
终用药体内释放浓度,使实验结果更容易被模拟。

3、确定相容性:在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实验中,容器的材料对实验
结果有很大影响,要评估容器材料对受试药物的溶出度及释放度的影响,
可以采用相容性试验法;若实验结果表明容器材料与受试药物相容,则可
以安全地使用该容器材料进行实验。

4、确定所需实验时间:由于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实验的耗时较长,
考虑到受试药物在实验过程中的稳定性,因此,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实验的
时长是很重要的。

5、确定所需实验温度: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实验中,由于温度会影
响受试药物的溶解度,因此,实验温度应尽量靠近体内释放温度。

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

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
(点动成线,平面上的曲线可以看作是由具有某种规律 的点组成的集合。是动点按某种规律运动而成的轨迹。) 溶出曲线可以看成是由具有其本身溶出特征的不同 时间溶出量组成的集合。
溶出曲线表示制剂的整个溶出过程,相同处方同一 生产工艺的产品,其溶出曲线应该是相近的。
一、溶出度的基本概念
溶出度与溶出曲线?
溶出度----系指活性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制剂在规 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规定条件中的时间如果是一点,测得的溶出量就是 单点溶出度;时间如果是连续的多个点,测得的溶出量 按次序连起来就是溶出曲线。
转轴的晃动
篮法:晃动在2.0~5.0mm时,水杨酸和泼尼松标准片溶出比晃动在2.0mm时增加 5% 桨法:晃动在1.0~2.0mm时,水杨酸和泼尼松标准片溶出比晃动在0.5mm时增加 8%和5%
处理方法:
设计时考虑:
转轴杆越短越好 转轴杆实行双点固定,两个固定点距离越大越好,下固定点至杆底的距离越 小越好 检测转轴杆的垂直度 转轴杆应垂直挂放,不得横放,防止变形
四、影响溶出度测定的因素
2、介质的影响
脱气程度
气泡对药物溶出的影响复杂,因药物品种而异,使结果重现性不好
气泡的影响
影响流体力学效应 影响制剂与介质的接触面积 影响筛网的通透性 聚集崩解的颗粒 吸附在杯壁的气泡提供了崩解颗粒的聚集场所
泼尼松标准片在脱气的水中,溶出比未脱气的高约30%
四、影响溶出度测定的因素 3、流体力学的影响 溶出杯一致性(尺寸配套)
二、溶出度测定法在中国药典中的发展
1、方法发展 1985年版 篮法、桨法
1995年版
2、品种发展 1985年版 1990年版 1995年版 2000年版 2005年版 2010年版

溶出度和释放度指导方法

溶出度和释放度指导方法

溶出度和释放度指导方法溶出度和释放度是药学领域中对药物溶解和释放性能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

溶出度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固体药物溶解成溶液中的可溶性药物的能力;释放度则是药物从固体制剂中迅速或逐渐释放的程度,并在生理环境中可用于吸收的方式。

在新药研发、药物质量控制和制剂设计中,准确评价药物的溶出度和释放度对于保证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溶出度和释放度的基本原理、评价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指导。

首先,溶出度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离线法和在线法两种。

离线法是指将固体药物溶于溶剂中,然后通过分析溶液中的药物浓度来计算溶出度。

常见的离线法有体外流散器法、漏斗法和取样分析法等。

在线法是指通过测量固体药物溶解的速度或离子浓度来评价溶出度,常见的在线法有离子选择电极法和超过饱和法等。

在选择评价方法时,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制剂特点进行选择,并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其次,释放度的评价方法则包括离线法和在线法以及体外-体内相关性评价。

离线法是指将固体制剂放入溶液中,然后通过分析溶液中的药物浓度来计算释放度。

离线法常用的方法有振荡器法、滚筒法和静态曲线法等。

在线法是指通过测量药物的溶解速度或药物在释放过程中相关参数的变化来评价释放度,常见的在线法有闪光法、荧光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等。

体外-体内相关性评价是指通过体外释放度和体内药物吸收性能的相关性来评价释放度。

该评价方法包括体外结构亲和法、体外模型预测法和体外-体内连用法等。

在选择评价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要求进行选择,并综合考虑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最后,为能够准确评价溶出度和释放度,需要注意以下指导原则:1.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溶出或释放介质,根据药物的溶解性质和释放机制进行选择。

例如,根据药物的疏水性或亲水性选择适当的溶剂和pH值。

2.控制测试条件的一致性,例如温度、搅拌速度和介质的体积等。

确保在不同批次或不同实验中的条件一致,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3.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技术。

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 PPT

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 PPT
篮法、桨法、流池法
三、溶出度测定法
2.篮法(第一法)
适用范围: 适用于:胶囊、丸剂、片剂、 漂浮的制剂
不适用于:崩解型片崩解后颗粒 下沉的片剂,或粘性 易堵塞筛网的制剂
装置: 篮与转轴:不锈钢或其他惰 性材料 溶出杯:硬质玻璃或其他惰 性材料
操作时,应先降篮,再开电机
三、溶出度测定法
2.篮法
优点: 应用广泛 装置简单、成熟
溶出度-----
溶出度系指活性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普通制 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在缓释制剂、控释 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制剂中也称释放度。
溶出度试验-----
是一种控制药物制剂质量的体外检测方法,是以实验为基础,以 溶解为理论,并用数学分析手段处理溶出度试验数据,是研究制剂 所含主药的晶型、粒度、处方组成、辅料品种和性质、生产工艺等 对制剂质量统一性的方法。
二、溶出度测定法在中国药典中的发展
1、方法发展 1985年版 篮法、桨法 1995年版 篮法、桨法、小杯法
2、品种发展 1985年版 7个 1990年版 44个 1995年版 128个 2000年版 205个 2005年版 275个 2010年版 418个
3、仪器发展:第一代:常规溶出度试验仪;第二代:自动取样溶出 度试验仪;第三代:光纤原位实时在线溶出度试验仪
(3)漏槽条件尽可能的模拟胃肠中药物的吸收。
二、溶出度测定法在中国药典中的发展
漏槽条件
漏槽条件是指药物所处释放介质的浓度远小于其饱 和浓度,生理学解释为药物在体内被迅速吸收,制剂的 体外包括释放度等测定需要模仿体内生理条件的,满足 药物溶解-吸收的过程,漏槽条件起到了修正作用,一般 释放介质的体积为药物饱和溶液所需介质体积的3~7倍。 漏槽条件即做溶出的最佳条件,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溶 出介质的体积为500ml、1000ml和900ml 。

中美英三国药典溶出度、释放度检查方法比较 共32页PPT资料

中美英三国药典溶出度、释放度检查方法比较 共32页PPT资料

于规定限度(Q);除另有规定外,Q应为标示量的70%
2
6
6片(粒)中仅有1~2片(粒)低于Q,但不低于Q-10%,且
其平均释放量不低于Q
3
12
6片(粒)中如有1~2片(粒)低于Q,其中仅有1片(粒)
低于Q-10%,但不低于Q-20%,且其平均释放量不低于Q时,应另
取6片(粒)复试;初复试的12片(粒)中有1~3片(粒)低于
1990年版(第22版)增加了测定透皮贴剂的三种装 置桨碟法:(paddle over disk)、筒 法(cylinder)、往复碟法 (reciprocating disk)
2019年版(第23版)仪器增至7种 2000年版(第24版)进一步增加和完善设备
. . . . .
2019年版(第30版) 7种仪器设备 篮法 basket 桨法 paddle 往复筒法 reciprocating cylinder 流通池(流室)法 flow-through cell 桨碟法 paddle over disk 筒法 cylinder 往复架法 peciprocating holder
2.装置四(流通池法)主要用于缓释、难溶剂型的 测试。
3.装置五(桨碟法)和装置六(筒法)专门用于透 皮吸收贴剂的测试。
• 英国药典
1973年版规定了地高辛片的溶出度和释放度检查 1988年版引入溶出度检查法,篮法、桨法 1993年版增加流通池法装置,未规定药物释放度
检查法 2019年版增加透皮每个点测得的释放量,如有1~2片(粒)超出 规定范围,其中仅有1片(粒)超出规定范围的10%,但未超过规 定范围的20%,且其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应另取6片(粒) 复试;初复试的12片(粒)中,在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如 有1~3片(粒)超出规定范围,其中仅有1片(粒)超出规定范 围的10%,但未超出规定范围的20%,且其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 范围

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精品医学课件

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精品医学课件

确定教学目标和学习需求
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
完成制作和测试
医学课件的应用范围及优势
应用范围
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患者教育等。
优势
生动形象、方便快捷、系统全面、交互性强、可重复
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的重要 性和意义
不同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的 机制
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的影响 因素
剂型因素
不同剂型的释放速度不同 ,如片剂、胶囊剂、颗粒 剂、凝胶剂等。
药物释放度测定方法
体内法
通过测定血药浓度或生物利用度来评价药物的释放程度。
体外法
通过测定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到模拟体液中的速率和程度,包括溶出度试验、渗透性试验、离体肠试验等。
04
医学课件的设计与应用
医学课件的定义与分类
医学课件
03
药物释放
药物释放定义
1 2
药物溶解
指药物从制剂中溶解到溶剂中,形成均匀分散 的溶液。
溶出
指固体药物溶解后的扩散过程,是药物释放的 初级阶段。
3
释放
指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到生理体液中,由表面向 内部渗透,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
药物释放机制
扩散
01
药物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是溶出和释放的主
药物溶解机制
药物分子的扩散
药物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的过程。
化学平衡
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溶剂化物,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影响药物溶解的因素
药物的溶解度
不同药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 同。
溶剂的极性
溶剂的极性对溶解度有影响,极性 越高的溶剂溶解能力越强。
温度
温度升高可以增加分子的运动,从 而增加溶解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在水中微溶至不溶的难溶性药物制剂应进行 溶出度检查。
2. 因处方与生产工艺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的制 剂、治疗量与中毒量相接近或不宜释放过快的 口服固体制剂(包括易溶性药物),应控制多 点溶出量(第一点不应溶出过多,以控制其突 释)。
3. 溶出方法的选择;主要有第一法 (转篮法)、第二法(桨法)和第三法 (小杯法)。
应临用新制并经脱气处理。对于极难溶出
的品种,可加适量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 硫 酸 钠 ( 0.5% 以 下 ) 和 聚 山 梨 酯 80 ( 1% 以 下),或加适量有机溶剂,如异丙醇、乙醇 等(通常浓度在5%以下),但应有依据,并 尽量选用低浓度。
6. 溶出介质的体积一般应符合漏槽条件。
7. 应注意胶囊壳对测定产生干扰的可能性,应 取同批不少于6粒的空胶囊(或尽可能完全除尽 内容物的空胶囊),置同一溶出杯内,用溶出条 件下同样体积的溶出介质溶解空胶囊壳,并按溶 出试验同样的分析方法测定,折合成每个空胶囊 的空白值,作必要的校正。校正值不得大于标示 量的25%。如校正值不大于 1.标示量的2%,可 忽略不计。
(3) 制剂中含有难以溶解,扩散的成分,选 桨法比转篮法好。
(4) 对于漂浮于液面的制剂,如果辅料不堵塞 网孔,应选用转篮法。否则,选用桨法并将供 试品放入沉降篮中,并在正文中加以规定。但 采用小杯法时不能使用沉降篮。
总之,对于不同药物不同处方的口服 固体制剂,在制订溶出度检查的方法时,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目的是建立 一种科学的溶出度评价方法,既保证溶 出结果的准确、可靠,又对质量不同的 制剂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
拟用加酶法测定溶出度时,首先应有符合溶出 度测定要求的试剂酶,对试剂酶应有活力和纯度 要求,其空白校正值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8. 溶出液的测定采用自身对照法仅限于 没有化学对照品的多组分药品,在制定方 法时,应对对照溶液的制备方法进行验证, 以保证其完全溶出,限度一般规定为75% 以上。
9. 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每个溶出杯中 只允许投入1片(粒、袋)供试品不得多投。
1. 缓释与控释制剂,按中国药典释放度第一法 检查。
2. 肠溶制剂,按中国药典释放度第二法检查。
3. 透皮贴剂,按中国药典释放度第三 法检查。
4. 释放度检查用释放介质,原则上与 溶出度相同,但可根据药物的溶解特性、 处方要求、吸收部位等作相应调整,
释放介质的体积应符合漏槽条件。
5. 释放度取样时间点 体外释放速率 试验应能反映出受试制剂释药速率的变 化特征,且能满足统计学处理的需要, 释药全过程的时间应不低于给药的时间 间隔,且累积释放百分率要求达到90% 以上。
除主药本身的溶解性能外,制剂处方和生产工 艺也影响主药的体外溶出及其生物利用度。因此, 在药物制剂研制阶段,就应进行生物利用度和溶 出曲线或释放曲线的相关性研究,
仿制药应与原研药在相同的多种溶出条件下进行 溶出曲线或释放曲线对比试验,两者应基本一致。
制剂溶出曲线的累积溶出量一般应大于标示 量的90%。
小杯法主要用于在转篮法和桨法条件 下,溶出液的浓度过稀,即使采用较灵 敏的方法(如UV法使用长光路吸收池等) 仍难以进行定量测定的品种。
转篮法和桨法的选择,一般可参照下。
(2) 对于崩解型药物,在进行转篮法的整个过 程中,确保转篮网孔的通透性尤为重要,对于 处方中辅料或主药影响转篮通透性的固体制剂, 一般采用桨法。同理,制剂中若含有一定的胶 性物质,一般不宜用转篮法。
通常在制订方法时,若使用转篮法和 桨法所得结果差异不大,应首先考虑使 用转篮法。
4. 转速的选择:
转速通常为50、75或100转/分。转篮法,以 不超过100转/分为宜;桨法,以不超过75转/ 分为宜;小杯法,以不超过50转/分为宜。
5. 溶出介质应以水为主,亦可根据制剂的 特 性 选 用 0.01~0.1mol/L 盐 酸 溶 液 或 适 宜 的 缓 冲液(pH值一般不超过7.6),
10. 溶出度取样时间及限度应首先考虑临床 用药要求,结合制剂特点,并考察溶出曲线 再订出,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取样时间为45分钟, 限度(Q)为标示量的70%。
释放度:
释放度是评价药物质量的一个指标,是模 拟体内消化道的条件,用规定的仪器,在规 定的温度、介质、搅拌速率等条件下进行药 物释放速率试验,用以检测产品的生产工艺, 以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关于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 指导原则
用于检查药物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口服 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它是评价药物固体制剂质量的一个指标,是 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 出的体外简易试验方法。
对于难溶性药物而言,其制剂崩解时限合格并 不一定能保证药物完全地溶解出来,也就不能保 证具有可靠的疗效,因此崩解时限检查并不能完 全正确地反映主药的溶出速率和溶出程度以及肌 体的吸收情况。
用于检查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迟释 制剂(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释 放条件下释放的速率和程度。
释放度取样时间及限度应首先考虑临床用药 要求,结合制剂特点,并考察释放曲线再订 出。
除另有规定外 ,缓释、控释、迟释制剂的体 外药物释放度试验可采用溶出度测定仪进行。
缓释、控释、迟释制剂试验时的模拟体温应控 制在37℃±0.5℃,但透皮贴剂的模拟表皮温度应 控制在32℃±0.5℃。
除另有规定外,通常将释药全过程的 数据作累积释放百分率—时间的释药曲 线图,制订合理的释放度检查方法和限 度。
缓释制剂释药曲线的累积释放量一般应大 于标示量的90%,
从释药曲线图中至少选出5个取样时间点, 同时应根据给药时间间隔不同,适当增加取 样点。
一般第一个取样点为0.5~1小时,用于考察 药物是否有突释,中间取样时间点,用于确 定释药特性,最后的取样时间点,用于考察 释药是否基本完全。控释制剂,较全面地考 察体外药物恒速或几乎恒速释放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