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音构拟

合集下载

高本汉_百度百科

高本汉_百度百科

生平概括
高本汉一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培养汉学家的工作。学术研究主要涉及汉语言学和考古学领域。他写了许多 介绍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著作,这些书成了瑞典和其他北欧国家大学汉语专业的教材。他的学生中许多人后来成为 杰出的汉学研究者,在挪威、荷兰、丹麦、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各大学任教。
研究领域及成果
编辑本段
1889.10.5 1978
汉学家 乌普萨拉大学
编辑本段
生平简历
高本汉
编辑本段
家族历史
1889年10月5日,高本汉出生于瑞典斯莫兰地区的荣彻平 (Jönköping),他的父亲是一位中学教 师,高本汉弟兄三人,他排行第二。大哥安东(Lars Anton Natanael)为斯德哥尔摩《新闻日报》的主编,以后在 哥本哈根任斯拉夫语言学教授。弟弟希亚尔马(Gustaff Hjalmar Teodor)为隆德大学罗马法教授,后任瑞典最高法 院法官。
深入研究
1912年1月,高本汉返回欧洲之后,在伦敦学习了几个月;他研究了斯坦因从敦煌弄到的文物资料,随后到 巴黎研读了两年(1912年9月—1914年4月) ,跟随著名的汉学家沙畹(EdouardChavannes,1865—1918),从事 比较语言学研究。其间,他结识了伯希和教授 (Paul Pelliot) 和马伯乐教授(Henri Maspero),并经常与他们探讨 、争论一些问题。争论促进了他对古汉语音韵系统的思考。高本汉还到莱比锡拜访过孔好古(AugustConrady,1 864—1926),到柏林拜访过缪勒(F·W·K·Mǜller,1863—1930)。
语谋生。
中国游学
在中国期间,高本汉先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迅速掌握汉语口语和常用汉字,达到

中古韵书4

中古韵书4
全清 唇音 舌音 重唇 轻唇 舌头 舌上 帮 非 端 知 次清 滂 敷 透 彻 全浊 並 奉 定 澄 次浊 明 泥 娘 清 浊
齿音
齿头 正齿
精 庄
章 见 影
清 初
昌 溪
从 崇
船 群 疑 于 以
心 生
书 晓

禅 匣
牙音 喉音
半舌
半齿


3.《切韵》声类与三十六字母的关系 1)照组 2)喻母 3)微母 4)唇音中的非、敷、奉三母问题
一年(731年)、一是天宝十年(751)。

《唐韵序》 各种《切韵》版本进行修订而成。
《广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敕令陈彭年、丘雍根据
《礼部韵略》是《广韵》的简本(1007,景德四年) 《集韵》: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元年开始纂修)
现存唐五代(包括敦煌与唐五代写本和刻本)
5、《广韵》的体例
1)分卷:先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只是平
声字太多又分成两卷,故得五卷。 2)分韵:标准是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 上平声28、下平29,上声55,去声60,入声 34。 3)平上去入相配 4)体例:
二、《切韵》声韵类研究
一)声类研究
1、陈澧系联法
基本条例:切语上字语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 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同用者如冬,都宗 切;当,都郎切;同用都字也。互用者如当,都郎切; 都,当孤切;都、当二字互用也。递用者如冬,都宗切; 都,当孤切;冬字用都字、都字用当字也。 分析条例:《广韵》同音之字不分两切语,此必陆氏之旧 例也。其切语下字同类者,则其上字必不同类。冬,都 宗切;彤,徒冬切。
4、后人研究《切韵》的主要成果与分歧
1)四十一母:黄侃《黄侃论学杂著》、钱玄同 《文字学音篇》。微母独立。 2)四十七母: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白涤 洲《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见溪群、影晓、来 各分为二类。 3)五十一母:曾运乾《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 (《音韵学讲义》)、陆志韦《证广韵五十一声 类》、周祖谟《陈澧切韵考辨误》(《问学 集》)。精清从心各分为二类。

古音的构拟

古音的构拟

古音的构拟
古音的构拟主要是基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文献中的语音线索,以及语言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的。

具体步骤包括:
1.收集语音资料:收集尽可能多的古代文献和语音资料,包括诗词、经史子集等。

这些资料中包含的古代汉语语音信息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线索。

2.确定音系:在收集了足够的语音资料后,我们需要确定古音的音系,即声母、韵母和声调。

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3.构拟声母:根据古代文献和语音资料中的信息,构拟出古音的声母系统。

这一步需要考虑到语音的演变规律和方言的影响,以及韵母和声调的关系。

4.构拟韵母:韵母是语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因此在构拟古音时也需要特别注意。

需要根据古代文献和语音资料中的信息,结合声母和声调的特点,构拟出古音的韵母系统。

5.构拟声调:声调是汉语语音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在构拟古音时也需要考虑。

需要根据古代文献和语音资料中的信息,结合声母和韵母的特点,构拟出古音的声调系统。

6.验证和修正:在构拟出古音的音系后,需要将其与现代汉语方言进行对比,验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果发现有不符合规律的地方,需要进行修正。

总之,古音的构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语言学、
文献学、历史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目前对古音的构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潘悟云-中古音

潘悟云-中古音

ə 一 三ɨ
ə
ɨ








二ɰ ɔ 江
o
三i

ɤ
o







u
三i

三i
o
u




东一
东三

表中的韵母以平赅上、去、入。如东韵-uŋ,还代表上、去的“董、送”二韵,以及带有 同部位塞韵尾的屋韵-uk。
臻、栉韵为-ɪn、-ɪt,为真、质韵的音位变体。为了节省表格位置,我们把它与真韵放在
一个格子内。 《切韵》严(业)韵平入二声的唇音字,增生出一个前滑音-u-,在它的影响下主元音
《切韵》音系内部的同质性,可以从《切韵》材料本身得到最有力的证明。 《切韵》用反切注音,声母信息反映而且只反映在反切上字,韵的信息反映而且只反映 在反切下字。 语言学家们根据反切上下字的这种性质,通过反切系联整理出来《切韵》的声类与韵类, 与陆法言在书中的声、韵划分互相吻合。《切韵》中的反切,如果不出自陆法言自己的读音, 而是根据各地方言杂凑出来的,这种吻合就匪夷所思了。 二、《切韵》系韵书。 《切韵》原书久已佚失,现在只能见到敦煌出土的一些残卷。唐以后,此书经过 多 次 增 订 ,现 存 最 完 整 的 增 订 本 有 两 个 ,一 为 唐 王仁昫《 刊 谬 补 缺 切 韵 》(宋 跋 本 ),简 称《 王 三 》,一 为 北 宋 陈 彭 年 等 编 的《 大宋重修广韵》,“ 广 韵 ” 就 是 “ 广 切 韵 ” 的 省 称 。 这些增订本都从《切韵》发展而来,音系的大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切韵》193 韵, 《王三》195 韵,增加了与严韵(iam)对应的上声与去声韵。《广韵》206 韵,这是 由于《王三》ɑ、ɑn、ɑt、in、it 的合口字,到宋代变成了 ɔ、ɔn、ɔt、iun、iut,与开 口的主元音相差太大,再也不能押韵了,所以增加了这几个韵,以及与之对应的上、 去声韵。《王三》与《广韵》的音系跟《切韵》大体相同,而且材料完整,语言学家 研究中古音都以它们作为基本材料。所以,本文所说的《切韵》音系,实际上就指通 过《王三》、《广韵》所反映出来的《切韵》音系。 还有许多与《切韵》同时代的韵书,如《经典释文》、《玉篇》、玄应《一切经 音义》。《切韵》以后,还出现了许多韵图,如《韵镜》、《七音略》,大体上都是 在《切韵》的基础上作的。这些也是中古音研究的重要材料。 三、《切韵》音系。 《切韵》之类韵书是为了文人押韵的需要编撰的。押韵的时候,只要求主元音与韵尾相 同,所以韵书按韵(rime),而不是按韵母(final)分类。当时还没有标音的符号,就从同 韵字中取一个代表字来代表它,如“东”字在当时读 tuŋ,就用“东”来代表-uŋ。此外,古人在 押韵的时候,通常还要兼顾到声调,所以《切韵》的韵与语言学意义上的韵还不尽相同。同 样一个-uŋ,平声叫东韵,上声叫董韵,去声叫送韵。到了唐宋的韵图,开始给声母取名, 如“见”在中古的声母为 k-,就用“见”来代表声母 k-。不过,《切韵》的编纂目的还不完全 是为了押韵,同时兼顾到正音。当时的标音工具是反切,用反切上字代表声母,反切下字代 表韵,介音的信息大部分反映在反切下字,所以反切下字通常也代表韵母。但是也有一些介 音反映在反切上字,这种情况下,反切下字代表的就是韵,而不是韵母。如“东”字注音为“德 红反”,“德”表示声母为 t-,“红”表示韵母为-uŋ。结合反切上下字的信息,可以区分声母与 韵母。一个韵可能包括几个韵母,如东韵就包括-uŋ、-iuŋ 两个韵母。一个韵中,相同声母 与韵母的字放在一起,称为小韵,所包含的字就是同音字。 根 据 反 切 所 得 的 《 切 韵 》 音系结构如下:

中古音系

中古音系

古代汉语通论(二十四)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一、中古音的研究比起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来,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有更丰富的材料,因此有更坚实的基础。

这首先是因为中古时期出现了系统记录汉语语音系统的韵书、韵图和反切注释,如《经典释文》、《切韵》和《韵镜》等文献资料。

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基本掌握汉语中古音声、韵、调的完整而详细的分类。

这比起仅仅以《诗经》押韵字来对上古韵做不详尽的分类、以谐声字系统对上古声母做试探性的归纳来说,我们对中古音的确是更有把握。

其次,中国辽阔的国土上分布着许多现代汉语方言,这些方言是古代汉语母语在各地分化发展的子语言,因此和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可以运用历史比较法,利用这些方言的读音来重建中古音。

再次,中古时期汉民族和其他民族有广泛的交流,汉语在境内兄弟民族和域外民族(例如日本、越南、朝鲜)的语言中留下了大量的借词,这些语言中的中古汉语借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古汉语的读音。

又次,中古时期佛教盛行,佛经翻译文献中的人名、地名等音译的专有名词和梵文等拼音文字的对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古汉语的音值。

上述四个方面材料是语言学家构拟汉语中古音音值的重要依据。

有了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音类,又有了考查中古汉语音值的材料依据,我们就可以构拟1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了。

汉语古音系统的构拟始于二十世纪初,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Karlgren)在他的《中国音韵学研究》(1926年)中,首次构拟了中古汉语语音系统2。

中古音构拟的基本方法是:根据中古时期韵书中汉语音类与现代汉语各方言同类音音值的对应关系,以语音历史演变的规律性、可解释性和系统性进行分析,从而构拟出汉语中古音系统和音值。

对于构拟的结果,还可根据当时其他语言的汉语借词和域外对音材料来证明和修正。

二、中古韵母系统中古韵书的代表是《切韵》。

《切韵》成书于公元601年,作者是隋代的陆法言。

《切韵》音系代表了六、七世纪时汉语的语音系统。

《切韵》失传已久,3《切韵》音系完整的保存在《广韵》里面。

《中古音系上》课件

《中古音系上》课件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阐述观点
阳声韵:有辅音声尾,浊音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阐述观点
入声韵:有辅音声尾,清音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阐述观点
声化韵:无辅音声尾,浊音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阐述观点
韵母演变规律及对应关系
中古音系韵母系统概述 中古音系韵母演变规律 中古音系韵母对应关系 中古音系韵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
声调比较:中古 音系中的声调与 现代汉语普通话 音系中的声调也 存在差异,如中 古音系中的入声 调在现代汉语பைடு நூலகம் 通话音系中已经 消失。
语音演变规律: 中古音系与现代 汉语普通话音系 的语音演变规律 也存在差异,如 中古音系中的一 些语音现象在现 代汉语普通话音 系中已经消失或 发生了变化。
中古音系与其他古代汉语音系的比较
中古音系与少数民族语言音系的比较:介绍中古音系与少数民族语 言音系的异同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比较。
中古音系与国际音标对照表
中古音系与国际音标对照表概述 中古音系与国际音标对照表实例分析 中古音系与国际音标对照表的意义与价值 中古音系与国际音标对照表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08
总结与展望
中古音系研究成果总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上声:调值上升后下降,具有曲 折感
入声:调值短促,发音时声带颤 动
声调演变规律及对应关系
中古音系声调系统的基本概念 中古音系声调的演变规律 中古音系声调与现代汉语声调的对应关系 中古音系声调系统在现代汉语中的影响
声调发音方法及发音部位
上声:声调先降后升
平声:声调平稳,声调不高 不低
去声:声调先升后降
入声:声调短促,声带振动 强烈

古代汉语(下)13中古音

古代汉语(下)13中古音
在陈澧研究成果的基础,根据归 纳韵母的原则,即凡介音, 纳韵母的原则,即凡介音,主要元音和韵 尾相同的韵类,依平, 尾相同的韵类,依平,上,去相承归为一 入声单为一类, 类,入声单为一类,这样可以把舒声归纳 为九十一个,加上入声五十个, 广韵》 为九十一个,加上入声五十个, 《广韵》 共有一百四十一个韵母. 共有一百四十一个韵母. 广韵》的韵母,如不区别入声, 《广韵》的韵母,如不区别入声,也有 九十一个, 九十一个,而现代汉语普通话只有三十八 个韵母. 个韵母.
从中古到现代,声母有了很大变化, 从中古到现代,声母有了很大变化,其演变 的主要规律如下: 的主要规律如下: 1.重唇音中分化出轻唇音,即从双唇音中分化 重唇音中分化出轻唇音, 重唇音中分化出轻唇音 出唇齿音. 出唇齿音. 2.精,见,影三组分化出舌面音j,q,x,即现 精 影三组分化出舌面音 , , , 代的j, , 是从古代的 是从古代的" 代的 ,q,x是从古代的"精,清,从,心,邪" 以及" 和"见,溪,群,晓,匣"以及"云"母中分 化出来的 . 3.《广韵》的知,庄,章三组音合流为现代的 《广韵》的知, 卷舌音zh, , . 卷舌音 ,ch,sh. 4.全浊声母消失,即《广韵》中的全浊声母, 全浊声母消失, 广韵》中的全浊声母, 全浊声母消失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全部变为清音.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全部变为清音.
"明"和"微"二母应合而为一.第一次揭 二母应合而为一. 示了《广韵》 示了《广韵》的声母系统和传统的三十六字 母不完全一样. 母不完全一样.
后世学者在陈澧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 主张《广韵》音系有四十一声类. 究,主张《广韵》音系有四十一声类.这四十一 个声母可分成如下四系十二组: 个声母可分成如下四系十二组: 1.帮系 . (1)帮组:帮[p] 滂[p'] 并[b] 明[m] )帮组: (2)非组:非[pf] 敷[pf'] 奉[bv'] 微[M] )非组: 2.端系 . (3)端组:端[t] 透[t'] 定[d'] )端组: (4)泥组:泥[n] 来[l] )泥组: (5)精组:精[ts] 清[ts'] 从[dz'] 心[s] 邪[z] )精组:

声符字串识字法字典

声符字串识字法字典

【古音构拟】【字形演变】甲骨文【音形义解】“共”字的甲骨文形象是“双手举着或捧着物品”,一直到篆文都是这个字形,这是对祭祀行为的描绘,其造字本义是“供奉”。

持物、举物需要两只手合作行动,所以“共”产生了“一齐、共同”的引申义。

“共”作为声符的含义有:供奉、双手持物、举起、共同等。

“共”的古音构拟,声母是舌根塞音,经过l或者i,最后以鼻音韵母oŋ结束。

声母的发音方法需要将舌根抬起与软腭形成阻塞,有向上顶的感觉。

全字发音部位从口腔的后下部移动到了鼻腔。

整个发音过程模拟了举物的动作。

平声对应于本义,引申义要表达一起用力、努力的意思,所以用去声。

【古音构拟】【字形演变】【音形义解】祭祀供奉的事情是由人进行的,“共”的造字本义消失后,在其基础上加“人”成为“供”字,专门表示“供奉”,并指代祭祀时的物品,即“供品”。

与此同时,一个人双手拿着物品的字形,更契合了“供给”的意义,并引申出“奉献”的意思。

“供”用来表示陈述案情,是较晚时代才产生的:吏辈责供,多不足凭。

——宋·陈襄《州县提纲·面审所供》【古音构拟】【字形演变】【音形义解】祭祀供奉时的心情,就称之为“恭”。

后来意义扩展,用于表达一种对人对事的态度,即“恭敬,谦逊有礼”。

恭,敬也。

——《尔雅》【古音构拟】【字形演变】【音形义解】将两手抬起来、举起来的动作,就是“拱”。

标准动作是:抱拳,敛手,两手在胸前相合。

做这个动作的目的是表示恭敬。

两手合围也称作“拱”。

念作上声,也是与向上的动作相契合。

由于这个动作需要双手向上用力,所以“拱”有顶动的含义。

其他意义还有:环绕、弯曲隆起、弧形,这些都是从拱手的动作形状引申而来的。

【古音构拟】【字形演变】【音形义解】两手拿着东西放到火上或靠近火,就是“烘”,本义是“烧”,后来仅指烤干、烤热。

《说文解字》:“烘,尞也。

从火共聲。

”《诗经·小雅·白华》:“樵彼桑薪,印烘于煁。

”引申义是渲染、衬托,如:“九月霜秋秋已尽,烘林败叶红相映。

古代汉语音系的构拟

古代汉语音系的构拟

古代汉语音系的构拟古代汉语是我国古代的主要语言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音系统。

本文将介绍古代汉语音系的构拟,包括音节结构、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

一、音节结构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主要由声母和韵母组成。

其中,声母是音节的开头部分,韵母是音节的核心部分。

在古代汉语中,一个音节可以由声母+韵母或者只有韵母组成。

二、声母古代汉语的声母主要包括清辅音、浊辅音和鼻音。

清辅音包括/p/、/t/、/k/等,浊辅音包括/b/、/d/、/g/等,鼻音包括/m/、/n/、/ŋ/等。

其中,清辅音和鼻音可以在声母位置上单独出现,而浊辅音只能跟随在清辅音后面出现。

三、韵母古代汉语的韵母主要由元音和韵尾组成。

元音包括/i/、/u/、/a/等,韵尾包括/n/、/ŋ/、/ɻ/等。

在古代汉语中,一个音节可以由单个元音或者元音+韵尾组成。

古代汉语的韵母还存在双元音现象,即两个元音连读形成一个音节,如/ia/、/ie/、/ou/等。

这种双元音的存在丰富了古代汉语的音节系统。

四、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是指语音的音高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较为复杂,一般被划分为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其中,平声音调音高稳定,上声音调音高上升,去声音调音高下降,入声音调音高上升一下又下降。

古代汉语的声调有时会受到韵尾的影响,导致声调的变化。

例如,平声韵尾为/n/时,音调会略微上扬;平声韵尾为/ŋ/时,音调会下降一点。

这种韵尾对声调的影响是古代汉语声调系统的一大特色。

五、共鸣音古代汉语的共鸣音指声母和韵母之间的过渡音。

共鸣音的存在使得古代汉语的音节更加丰富多样。

在古代汉语中,共鸣音的类型较多,如/s/、/j/、/w/等。

六、腭化音古代汉语中还存在腭化音现象,即声母后面的元音发音时会受到腭部的影响而变成不同的音。

腭化音的存在给古代汉语的音系增添了一些特殊的音。

七、摩擦音古代汉语的摩擦音指的是声母中的/f/和/x/。

这两个音在古代汉语中的发音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它们的存在使得古代汉语的音系更加完整。

潘悟云-中古音

潘悟云-中古音
韵》中的韵母构拟如下:
4
音位
a
等与 一 三 i 二
三i
介音
ɰ
元音 ɑ
a
æ
韵尾
-∅

麻二 麻三


阳 庚二 庚三
-m
谈 严(凡) 衔
-n


-i
泰废夬
-u


二ɰ
e 三 Ai
Bɻi
ɛ












i 四 三 Ai
Bɻi
e
i




先 真(臻)


音位
等与介

元音
韵尾 -∅ -ŋ -m -n -i -u
的构成部分。
根据反切上字的系联可以得到《切韵》的 36 个声母:
帮p
端t
知ȶ
章 tɕ
帮 滂 pʰ 组並 b
端 透 tʰ 组定 d
知 彻 ȶʰ 组澄 ȡ
章 昌 tɕʰ 组 禅 dʑ
明m
泥n
娘ɲ
书ɕ
见k
来l
庄 tʂ
船ʑ
见 溪 kʰ
精ʦ
庄 初 tʂʰ
日ȵ
组群 ɡ 疑ŋ
精 清 ʦʰ 组从 ʣ
组 崇 dʐ 生ʂ
一等 -∅ -
二 等, -ɰ-
三等 B - ɻi-
三等 -i-
四等 -∅ -
《切韵》时代一等与四等有相同的声韵配合关系,实为一类,都不带介音。因为四等韵 都带主元音-e-,但是到了中古的后期,前面增生出一个前滑音-i-,后来演变为-i-介音,与三 等韵相混,如“先”sen>sien>sien。

中古韵母拟音

中古韵母拟音
中古韵母拟音中古汉语拟音拟音师古汉语拟音上古拟音声母表和韵母表拟音师魏俊华中国第一拟音师韵母表单韵母复韵母
《切韵》韵母拟音比较表
下表主要根据周法高(1970),同时再加上李方桂(1971)、邵荣芬(1982a)、郑张 尚芳(1998)和笔者的拟音。表中标音依据各家原来的标音符号。高本汉的符号和国际音标 对照如下: =[], =[], =[], =[], 字下加点或字上加 、 字下加表示短音, 例如=[]。 李荣采用高氏的符号,而为了印刷方便起见,把高氏的 都改成 ,又 =[]。其余诸家的用 法大致和国际音标相符。表中平声赅上去二声,阳声韵包括对应的入声韵,如《唐韵》 包括铎韵。合口韵包含在开口韵中,音值多了一个合口介音而已,只是各家对合口介音的 构拟不一样,高本汉、王力、陆志韦拟作,董同龢、李荣、周法高、邵荣芬、郑张尚芳拟 作。但是独立的合口韵如文、灰等则单独列出。

()
诸家《切韵》韵母拟音比较表 1 韵 摄 等 别 韵 目 高 本 汉 果摄 一等 三等 假摄 二等 三等 遇摄 一等 三等 歌 戈 麻 麻 模 虞 鱼 蟹摄 一等 泰 咍 灰 二等 佳 皆 夬 三等 A B 祭 祭 废 四等 止摄 三等 A B 三等 A B 齐 支 支 脂 脂 之 微 效摄 一等 二等 三等 A 豪 肴 宵 董 同 龢 李 荣 王 力 邵 荣 芬

音韵学第五章中古音系

音韵学第五章中古音系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
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 藏。
从以上描述中可以大体知道平声的调 子是平直的,上声是上扬的,去声是 下滑的,入声是短促的。
高本汉和邵荣芬的假定
高本汉和邵荣芬都对中古的四声的调值做 出了假定,下面是两家的认识:
高本汉的假定
邵荣芬的假定
能和三等b类相拼的声母共有34个:帮滂並 明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俟章昌 船书禅见溪群疑影晓匣以来日;
能和三等c类韵相拼的声母与b类韵的声母 相同,只是少一个“俟”而已。
从韵母的角度看,三等b、c两类韵所 能拼的声母是最完备的,与一二四等 韵及三等a类韵相拼的声母除“端透定” 三母外都可以和它们相拼;能够与三 等b、c两类相拼而不能与一二四等及 三等ɑ类韵相拼的声母则有“邪俟章昌 船书禅日群以”十个之多(群母可以与 三等a相拼)。
中古音的声母
《广韵》的声母有三十七个,《韵镜》的声母有 三十八个,二者的差别在于:《广韵》的喉音中 有影、晓、匣、以(喻四)四母,《韵镜》的喉音中 则有影、晓、匣、云(喻三)、以五母,所以《韵镜》 比《广韵》多出一母。
“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但尚未同 “以”母合流,这种现象说明《韵镜》所确定的 声母要晚于《切韵》(《广韵》的声母即代表《切 韵》的声母),但不会晚于晚唐时期。
平声(横调,舒收) 平声是个平调,中
上声(升调,舒收) 上声是个升调,高
去声(想来是个降调, 去声是个降调,或
舒收)
降升调
入声(促收)
入声是个促调
中古韵母音值表2
中古韵母音值表3
中古声韵配合规律
声韵配合规律
能和一、四等韵相拼的声母共有19个: 帮滂並明端透定泥精清从心见溪疑影 晓匣来;

鲜卑契丹语

鲜卑契丹语

试论满语和鲜卑语、契丹语词汇的关系戴光宇摘要:北朝时期的鲜卑语和辽金时期的契丹语都存在相当一部分词汇和满语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仅和这些民族的发源地偏南,受到东北腹地古代民族的强烈影响有关,而且由于这些民族曾经长期同构成满族先世的人群有过相互的渗透与融合,到后来相当多的契丹人融入女真并带来了自己的语言文化,满族的语言同这些称雄草原的北方民族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鲜卑语;契丹语;满语;语音;词汇北朝时期由代北入塞的鲜卑等民族语言中,其最具代表性的基本成分多来自蒙古语,而常用成分除少数来自突厥语外,多和满语有着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些词在今天满语里有而蒙古语里却没有,而且同源词汇的语音形式和音节结构往往和满语更为接近,契丹语里的情况也大致如此,都体现出了现今蒙古族到来之前东北地区的某些方言特征,这对于我们探索中世纪以前满—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族的状态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魏书·官氏志》中的代北姓氏所改汉姓中有十七个不是直接取原姓氏中某个字,有的是取原民族语言该词的意思意译而成,如下:1表中蒙古文转写借鉴了满文的穆林多夫转写法,而蒙古语中连读为长元音的两个元音字母之间的那个辅音字母,传统转写法写做γ,但为了不懂蒙古语的学者也知其为长元音,本文转写做h,其余的转写为g,以示区别。

2《魏书·官氏志》载:“黄帝少子昌意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氏”。

3丁锋著《日汉琉汉对音与明清官话音研究》,第六章《清李鼎元<琉球译>所收寄语的汉语对音》,中华书局,2008年8月,p380。

4聂鸿音《鲜卑语言解读述论》,《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5古代北方草原、森林民族多住在类似“仙人柱”的用木架搭成的只有圆顶没有立式墙壁的帐幕里,“顶”即是“房”。

《元和姓纂》又载:“北人谓地为拔”,因而贺拔氏意为“总有其地,众皆称贺”。

对“贺拔”的解释虽有些牵强,但四夷馆《女真译语》“地面、地方”的汉字标音为“卜·阿”,满文写做“ba”。

音韵学第五章中古音系

音韵学第五章中古音系
客家方言中的声母系统也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音系的特征,如“并”、“端”等声母在客家话中仍然 有明显的对立。
韵母方面,客家方言中的一些韵母也保留了中古时期的读音,如“皆”、“鞋”等字的读音仍与中古音 系一致。
THANKS
感谢观看
带介音的撮口韵
中古音系的撮口韵还包括一些带介音的撮口韵,如“鱼”(yu)、“女”(nǚ)等。这些撮口韵在发音 时,介音会影响到舌位和唇形。
03
中古音系的声调系统
平声
总结词
中古汉语中的平声调是一个中平调, 其调值根据不同的方言和历史时期略 有差异。
详细描述
在平声中,声带保持松弛状态,声音 平稳且持续时间较长。在古汉语中, 平声字通常用于表达陈述、叙述等意 义。
上声
总结词
中古汉语中的上声调是一个上升调,其调值从半低音开始逐 渐上升。
详细描述
在发上声时,声带逐渐紧张,声音由低到高逐渐上升。上声 字在古汉语中常用于表达疑问、感叹等语气。
去声
总结词
中古汉语中的去声调是一个下降调,其调值从高音开始逐渐下降。
详细描述
在去声中,声带先紧张后放松,声音由高到低逐渐下降。去声字在古汉语中常用于表达 命令、请求等语气。
带介音的合口韵
中古音系的合口韵还包括一些带介音的合口韵,如“乌”(wu)、“弗”(vhu)、“夫”(fhu)等。这些合 口韵在发音时,介音会影响到舌位和唇形。
撮口韵
单纯撮口韵
中古音系的撮口韵包括一些单纯撮口韵,如“鱼”(ü)、“女”(nü)等。这些撮口韵在发音时,嘴唇 呈现圆形或椭圆形,舌位保持不变。
值仍保留着中古时期的上声调值。
闽南方言中的声母系统也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音系 的特征,如“并”、“端”等声母在闽南话中仍然有

八家汉语中古拟音比较研究

八家汉语中古拟音比较研究

八家汉语中古拟音比较研究汉语中古音是指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主要反映在《切韵》系韵书和早期韵图中。

拟音是源自西方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即根据各亲属语言或方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来重建原始母语。

本文以高本汉、董同龢、李荣、王力、李方桂、周法高、邵荣芬、郑张尚芳八位学者的中古拟音系统为研究对象,比较他们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不同,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声母方面,各家对多数声母的构拟基本相同,其差异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娘母、云母是否独立,俟母是否存在,[j]化声母是否存在,全浊声母是否送气,知组、庄组、晓组、影组、船母、禅母、日母的具体音值。

韵母方面,除了重纽、唇音字的开合等目前仍无定论的问题,八位学者对开口介音,合口介音,一、二、三、四等韵的主元音,一、二等重韵的主元音,遇、止、流、臻、深、曾各摄的主元音等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声调方面,各家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

高本汉主张四声八调说,李荣主张四声三调说,周法高认为平声、仄声有读音长短的区别,邵荣芬认为中古四声各具一调。

其中邵荣芬代表了多数学者的意见。

通过多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高本汉利用现代方言和域外译音为中古拟音奠定了基本框架,但由于文献材料使用不当,其中古音系统存在不少缺陷。

李方桂以高氏的系统为基础构拟上古音,同时又根据自己的上古音研究对高氏的系统进行补充修正,他的中古音系统最接近高本汉。

王力的系统是在高本汉的基础上吸收赵元任、陆志韦、罗常培等学者的意见形成的,他和高氏一样不承认重纽,具有一定保守性。

董同龢保留高氏全浊声母的送气符号,而在重纽和重韵的区分上有自己的创见,他的拟音既有保守性又有创新性。

李荣利用梵汉对音材料和声韵配合规律修正了高氏许多不合理的拟音,例如他对庄组声母的构拟等。

邵荣芬通过对比《切韵》与同时代其他注音材料的语音特点,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例如船、禅两母的音值应互换等。

周法高拟音系统的特点是尽可能用最少的音位来解释最多的语音现象,他还根据内、外转各摄的上古读音来解释重韵和重纽问题,具有独特性。

中古音构拟

中古音构拟
北京 广州 历史比较法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的比较,找 出相互间的语音对立关系;确定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和这种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 然后拟测或重建(reconstruction)它们的共同源头—原始形式。
高本汉主要运用的材料包括: 1)韵书和韵图,他把《广韵》的韵部和反 切看成为《切韵》系统的反映,韵图他实际上 用的是《康熙字典》卷首的《等韵切音指南》; 2)汉语方言 ,他运用自己在山西、陕西、 甘肃、河南等地的实地调查资料,以及利用广 州、客家、福州等地的方言字典等材料; 3)外语借词,主要运用的是日译吴音(5-6 世纪)、日译汉音(6-7世纪)、朝鲜借词 (约公元600年)、越南借词(9-10世纪)。
《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
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 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 注释和补订。该书影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 学史的开端。 全书的大致结构是:第一卷 "古代汉语(关于古 音知识的书本上材料 、古代汉语的音系 、古音字 类表)",第二卷"现代方言的描写语音学",第三卷" 历史上的研究", 第四卷" 方言字汇"。
高本汉在汉语音韵学方面的研究影响最大。他以
《切韵》为枢纽,上推先秦古音,下联现代汉语的 方言,对汉语的语音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汉 语的中古音系和上古音系进行了语音学的描写,为 每一个音类构拟了具体的音值。这为汉语音韵和语 音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中国学者一 般都接受了高本汉的总原则,只是在细节问题上进 行了订正。
如果说,《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对中古汉 语语音研究的结晶,那么《汉文典》就是他对汉语 上古音系研究的集中描写。它们在中国语言学史上 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汉语音韵史 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在已被中国语言学家 广泛接受。

王力先生的古音系统和古音构拟纲要-北大未名BBS

王力先生的古音系统和古音构拟纲要-北大未名BBS

王力先生的古音系统和古音构拟(纲要)一、汉字是一种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一般被称作表意文字。

人们很容易觉察到,每个汉字一般都是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一个汉字既标志汉语中的一个音节,也表示汉语中的一个意义(词义或语素义)。

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是纯粹的表意字,作为语言的载体,自然附上了所表意义的语音。

至于占百分之八十、九十以上的形声字虽然是一半表意(义符),一半表音(声符);然而表音的声符仍然是采用的表意符号,因而它只起标音作用而不能真正表音。

正因为如此,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并不能像拼音文字一样,从记录汉语的汉字中得到直接信息。

其结果是造成了语音变化不易被觉察,也带来了汉字古音研究的艰巨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实之争和声训,已经涉及到语音问题,汉代的直音、读如、读若以及《说文解字》的声符分析、《释名》的声训讨论,都是有关语音的探讨。

反切注音和韵书编撰更是我国语音分析的重大进步;刘熙在《释名》中说:“古者曰‘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

”已经注意到古今音的异同。

南北朝人读《诗经》,觉察到有些地方不押韵,提出了叶句的观念,发展为唐宋间的叶韵说和“古人韵缓”说。

宋人吴棫采叶韵说作《毛诗补音》,又承唐人“古人韵缓”说作《韵补》,把《广韵》今音归并成九类。

成为古韵归部的滥觞。

郑庠写《古音辨》,也把《广韵》今音归并成六部。

无论叶韵说,还是“古人韵缓”说,都是建立在对古音错误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缺乏历史发展观点的。

明·陈第作《毛诗古音考》,明确提出了:“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自序》)彻底批判了唐宋以来的叶韵说。

古音学真正的奠基人顾炎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音学五书》,把古韵分成十部。

顾炎武与宋人相比有两大特点:(一)不是简单归并《广韵》,而是能“离析唐韵”。

(二)改变自《切韵》以来将入声韵配阳声韵的作法,而将入声字配阴声,恢复了古韵的本来面貌。

汉语中古音资料

汉语中古音资料

汉语中古音2014年11月20日14:34 来源:《语言研究》(武汉)2013年2期作者:潘悟云张洪明字号作者简介:潘悟云(1943-),男,浙江瑞安人,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上海师大语言研究所所长;张洪明,上海人,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秘书长,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终身教授(上海200234)。

内容提要:文章指出《切韵》代表七世纪前后洛阳、南京的书音系统,介绍了《切韵》的音系结构,讨论了它与上古音、近古音的关系,以及它在语音史研究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古音/切韵/性质/音系/语音史作用人类的语言是有声语言,所以,语言研究必定离不开语音。

但是,汉字并不是拼音文字,光凭书面文字,很难得到古代汉语的实际读音。

汉语音韵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汉字的古代读音构拟出来,这就是汉语语言学中,音韵学备受重视的原因。

汉语音韵的历史研究应该从何入手?清儒选中了先秦音,高本汉则选中了中古音。

高本汉的选择显然是正确的。

首先,中古音有《切韵》、《经典释文》等文献资料,在这些材料中,中古声、韵、调的类别已经划分得很清楚。

但是上古音研究主要依据《诗》韵和谐声材料,在声韵类别的划分上不可能得出精确的结论。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在中国历史上,中原方言一直是强势方言,对周边方言与语言的重大影响,就发生在中古,造成各地方言的文读音与中古音的严密对应关系。

日本、越南、朝鲜的汉字读音也大体上在中古传入,其读音也与中古音严密对应。

以上这些材料使高氏得以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成功地构拟中古音。

此外,大量的佛经翻译也都发生在中古,从梵汉对音方面提供了研究中古音的重要材料。

汉语的中古音距离上古和现代各一千多年,中古音的研究成功,上可推上古音,下可推近代、现代音,这正是汉语史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切韵》的性质中古音研究的最重要依据当然是《切韵》,我们所说的中古音,指的就是《切韵》音系。

要研究《切韵》音系,当然首先要了解《切韵》的性质。

中古音分期综述

中古音分期综述

中古音分期综述中古音分期综述一缘起讲汉语史,不能不讲汉语史的分期。

“如果不解决分期问题,那就意味着我们对汉语的历史发展始终还停留在浮面,我们实际上没有看清汉语是怎样发展的。

”(注:见王力(1958:P32)。

)中古汉语上承上古汉语,下启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

随着对中古汉语研究的日益深入,中古汉语的分期提到了日程上来。

“在吕叔湘关于‘近代汉语’(上限从晚唐五代起)的说法受到学术界普遍重视之后,研究者也逐渐认识到,从‘古代汉语’(主要指先秦汉语)到‘近代汉语’不是突然的飞跃,因此提出了把东汉—六朝作为‘中古汉语’加以研究的设想。

”(注:蒋绍愚(2000)。

)中古汉语跟上古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而分,已成为共识,但怎样分期,其上限和下限如何,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注:首届中古汉语研讨会(北大,2000年10月)集中讨论了中古汉语分期问题,与会者各抒己见,提交的论文有:张万起的《中古汉语特点和汉语史分期》,徐时仪的《古白话及其分期管窥》,何亚南的《从选择问句的历史发展看中古汉语的时限》,王魁伟的《略谈中古汉语的上下限与语料问题》等。

此外,魏培泉最近发表的《东汉魏晋南北朝在语法史上的地位》(《汉学研究》第18卷特刊,台北,2000年)也探讨了中古汉语分期问题。

)中古音是中古汉语的组成部分。

相对于中古汉语语法和词汇而言,中古音研究的历史更为悠久,成果也更为丰硕。

因此,中古音展示的中古汉语的发展脉络,比语法和词汇的更清晰、更有条理。

中古汉语的分期,建立在中古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分期的基础之上。

解决中古音分期的问题,是解决中古汉语分期问题的一个前提。

时至今日,还没有人对中古音分期及其存在的问题,来一个彻底的梳理,讨论问题时难免各说各话。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清代以来的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中古音分期意见进行评述和总结,希望能把中古音分期的讨论引向深入。

介绍诸家的意见,以发表时间的先后为序。

同一家在不同时间发表的不同看法,按时间先后排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本汉的研究思路是:"我责成我自己追随着这些显赫的学 者们(指清儒)的开路工作,而把现代西方语言学的方法应 用到他们所搜集的材料上去,以便重建一个相当古的阶段的 汉语语音系统,作为有效地研究方言的必要基础。"在重建 中古汉语的时候,高本汉主要运用三个方面的材料: 1)韵书和韵图;2)汉语方言;3)外语借词。在上古音 的重建中,高本汉主要利用了《诗经》押韵和汉字的谐声原 则,并根据他自己所构拟的中古音系(切韵音系),应用内 部拟测法构拟音类的音值。
中古音的构拟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徐朝東
高本汉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 1889-1978) 瑞典人,
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 《中日汉字分析字典》(Analytic Dictionary of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 1923)《藏语和汉语》 (1931)、《诗经研究》(1932)、《汉语的词族》 (Word Families in Chinese, 1934)、《汉文典》 (Grammata Serica,Script and Phonetics in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 )(1940)、《汉语》 (1949)、《中古及上古汉语语音学简论》 (Compendium of Phonetics in Ancient and Archaic Chinese)(1954)。
平阳,兴县
桑家镇,西安,怀庆 吴语 汕头,厦门 日本汉音
mb
m m m,b b
mb,O
m,v m,v

高本汉从方法论的角度确立了系联法的重要 地位,使之成为语文学提取音类和分析音系的 一种经典方法。根据这种方法建立起中古音系 (切韵音系)的音类框架之后,高本汉就将其 作为构拟对象,把中国境内的30多个方言点的 读音和几种域外方言的音值作为比较的材料, 全面地构拟出了中古的声母、韵母系统,其中 采用的方法是典型的历史比较法。
梵语
agada amita karpura tala panasa paramita sita Tukhara
汉译
出处
阿伽陀 华严经 阿弥陀 西域记 竭布罗 同上 多罗 同上 婆那娑 隋书· 真腊传 波罗蜜多 同上 尸陀,尸多 同上 吐火罗,睹货逻
1.空格
2.不规则形态交替
《中国音韵学研究》
如果说,《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对中古汉 语语音研究的结晶,那么《汉文典》就是他对汉语 上古音系研究的集中描写。它们在中国语言学史上 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汉语音韵史 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在已被中国语言学家 广泛接受。
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就是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异以探索语言发展规律 的一种方法。 可 看 苦 阔 欠 轻 劝 去
"1.把中国古音构拟出来,要想作系统的现代方
言研究的起点,这一层是很必要的; 2.把中国方言的语音作一个完全描写的说明, 作过这层之后然后可以; 3.用音韵学的研究指明现代方言是怎样从古 音演变出来的。
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为完成这一宏伟的
蓝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经过赵元任、李方 桂、罗常培、王力、董同龢、张琨、李荣等的研 究补正,高氏研究中的一些疏漏得到了改进和改 正,使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日趋完善。
《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
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 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 注释和补订。该书影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 学史的开端。 全书的大致结构是:第一卷 "古代汉语(关于古 音知识的书本上材料 、古代汉语的音系 、古音字 类表)",第二卷"现代方言的描写语音学",第三卷" 历史上的研究", 第四卷" 方言字汇"。

"内部拟测法"这个概念出现于20世纪的三、四十年 代,是结构语言学兴起之后将共时语言结构的分析 方法应用于语言演变的研究而产生的一种方法,但 它的实际应用已见于高本汉的汉语上古音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分见于《中日汉字分析字典》《上古 中国音之中的几个问题》《诗经研究》和《汉语的 词族》等不同的著述中,到1940年,他将这些研究 成果加以总结、凝聚,以字典的形式写进《汉文 典》。

以这些材料为基础,高本汉从《切韵》的反切出发,通过系联法
来确定中古汉语的音类,也就是根据反切上字确定声类,根据反 切下字确定韵类。 明母(共164字)
一,二,四等 三等开口 广州,日本吴音,高丽 客家 m m m,O
三等合口
官话(除另见别栏者)扬州, 福州
安南 文水m
m
z,m mb
m,O
m,O mb,O
高本汉主要运用的材料包括: 1)韵书和韵图,他把《广韵》的韵部和反 切看成为《切韵》系统的反映,韵图他实际上 用的是《康熙字典》卷首的《等韵切音指南》; 2)汉语方言 ,他运用自己在山西、陕西、 甘肃、河南等地的实地调查资料,以及利用广 州、客家、福州等地的方言字典等材料; 3)外语借词,主要运用的是日译吴音(5-6 世纪)、日译汉音(6-7世纪)、朝鲜借词 (约公元600年)、越南借词(9-10世纪)。
高本汉在汉语音韵学方面的研究影响最大。他以
《切韵》为枢纽,上推先秦古音,下联现代汉语的 方言,对汉语的语音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汉 语的中古音系和上古音系进行了语音学的描写,为 每一个音类构拟了具体的音值。这为汉语音韵和语 音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中国学者一 般都接受了高本汉的总原则,只是在细节问题上进 行了订正。
北京 广州 历史比较法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的比较,找 出相互间的语音对立关系;确定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和这种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 然后拟测或重建(reconstruction)它们的共同源头—原始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