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影响因素的社会学分析_徐艳国
网络时代大学生学风状况调查与分析
网络时代大学生学风状况调查与分析作者:徐艳闫利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1期徐艳1,闫利华2(1.赤峰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2;2.赤峰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在高校,大学生成为网络消费的主体,而在这种形式下,学生的学习风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笔者就新形式下高校学生的学风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力求在网络风行的时代提高学生的学习风气.关键词:网络时代;学风;调查;分析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4)01-0201-02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学风建设越来越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笔者从事学生工作多年,发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风状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高科技产品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在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新一代的大学生.本文就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学风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力求更好地利用高科技技术的存在,并能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风气.1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笔者多年从事学生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于2010年至2012年10月之间,针对我学院在校的各级学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风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在校的各级学生,每年的调查人数约为计350人左右.调查内容如下.1.1 学生电子设备拥有率统计针对在校各级学生,笔者首先对学生拥有的电子设备情况做了调查与统计.结果如表1.从调查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电子产品价格的降低,学生电子产品的拥有率不断提高,而学生当中也存在着攀比的风气,比如同样是智能手机,我们发现除了学生的拥有率在不断提高外,手机的更新速度也很快,而且手机的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笔者做上述调查的同时也同历年任课的老师做了相关的交流,发现不少学生上课时偶尔会利用手机上网,严重影响课堂纪律.此外我们也就学生中有笔记本电脑及ipad的同学做了重点调查,主要是调查这些同学对该设备的使用情况,从中发现除了即时毕业的学生利用电脑做毕业设计外,其他同学大多数都在利用手里的电子设备打游戏,上网,看小说,电子设备没有起到相关的用途.1.2 课余生活的调查与分析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我们也在鼓励学生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笔者于2012年10月对学生的课余生活情况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通过调查统计可以发现,学生使用网络并且仅仅利用网络来消磨时间的比例明显较大,而且这一比例也较住年有所提高,对此我们根据学生使用网络的特点,对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做了分析.首先,学生对网络的兴趣源于年轻人的好奇心,做为大学生,这一群体密切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及发展,而网络是了解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学生对网络内容缺乏一定的判断与鉴别能力,所以网络思潮的影响往往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严重影响学习风气.其次,网络内容的丰富多彩也吸引着学生沉迷其中,并对虚拟的世界产生依赖,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2 网络时代的学风建设做为高校的学生管理者,我们需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纠正学生的学习风气,能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网络是影响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而对于此我们的做法是有效地利用网络的优点,通过有效地疏导推进学风建设.为此笔者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2.1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根本,改善学风也要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入手,而以往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形势,所以笔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再以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建议大学通过网络了解当下的形式,并就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在学生当中开展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为良好学风的养成奠定基础.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网络不是老虎,更不应该谈其色变,在广大的一线教师中,很多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学风来断下降是网络带来的危害,所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一些较极端的方式管制,但实际上网络是双刃剑,有其存在的优势,如果强制管理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笔者认为,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及普及长大的,他们更能适应从网络上攻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我们仍旧以一直以来的传统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那么显然很难取得成效.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深入了解网络知识,正确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3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选择利用网络消磨时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课余时间过多,课余生活不够丰富,因此可以利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的目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在培养学生开拓精神,而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校学习中难以教授的实践经验,并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笔者在这方面也做过很多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利用校园网络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加以传播推广.2.4 有效利用校园网平台在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校园网的关注度比较高,所以加强校园网建设,有效利用校园网开展学生的学风建设.如充分利用BBS等现代网络传播方式,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其好处在于淡化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其非实名的功能,获取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近几年我校也在致力于校园网络建设,努力为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而学生也在不断地利用这一平台进行交流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学风建设.3 总结网络时代,“堵”不如“疏”,有效地疏导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有效地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风建设是不或式缺的重要方式.当然网络教育是新形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也需要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及生活方式.总之,网络环境下,要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建立健康的学习风气,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参考文献:〔1〕杨丽萍.高校网络德育创新及路径选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曹冬雷.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3〕陈晋淦.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05(2).〔4〕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06(2).〔5〕顾海良.着力创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05(11).。
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因果机制研究
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因果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舆论信息和情绪。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现代大学生,他们是网络舆情的主要受众之一。
网络舆情可以在多个方面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良的网络舆情信息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状态,甚至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
网络舆情中的负面信息也会对大学生的生活情绪和社交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受众之一,对网络舆情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
大学生通常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获取舆情信息,对于网络舆情中的热点事件和话题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因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深入探讨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辨识能力和应对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因果机制,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通过研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以及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因果关系,从而探讨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干预措施。
通过研究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成绩、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最终旨在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提高大学生的抵御能力,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网络舆情是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网络舆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大学生受网络舆情影响的因果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情,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从而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浅析大学生网络异常行为的解决方法
具体分析学生群体 的利益诉求现状 , 把握好利益诉求分散性 、 局部性 等特点 ,及 时做好学生利益诉求汇总分析 ,切实加强
参考文献 【 1 ]蒋芸. 高校 大 学生利 益诉 求机制 的 满意度调 查 与分 析—— 以北京市某高校 为例 叫. 商业文化, 2 0 1 1 ( 0 9 ) . [ 2 ]胡锦涛_ 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 次全 国代表 大会 上的报
学生骨 干在学生 中的影响力 ,强化 学生会组 织 的代 言功能 , 使 之成为建立 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的推动者和执行者 。
自身健康发展 的网络行为 ; 二是使人感到反感 、奇特 以及感 到厌恶或产生抵触 的网络行为 ; 三是违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络异常行为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 目前 ,很 多学者从 医学 和 心理学 的角度研究 防治大学 生 网络异 常行为 的方式 和途径 , 文章则主要从学校工作 的实 际出发 ,从思想政 治教 育的视角 真正成为一个学生 自我管理 、 自我服务 、 自我教育 的学生 自 治组织 ,不具备健全 的代言功能 。为此 ,要不断合法稳妥赋 予学生会组织更多 自由、合法 的政治权利 和学校资源 ,提升
主决 策 ,支持学生会组织 、社团组织等代表学生利益 的利益 组织 参与到学校的服务型管理模式 中,发挥学生 自治组织 自
我服务 的职能。 学校要顶层设计 , 建立 以党 委领 导、 校长负责 , 各级党委 和行政部 门、学院 、团委参与 的动态联动维权制度 ,
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出轨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出轨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出轨问题也越来越普遍。
网络平台上可以轻松认识陌生人,这种便利也让人类越来越熟练地使用网络,但又带来了一些问题。
很多人会在网络上与异性交流,这种行为也容易导致网络出轨。
刚开始可能只是单纯地交流,但是一旦沉迷进去,就会对现实中的婚姻关系产生影响。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网络出轨和婚姻危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本文将会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讨论。
网络出轨之所以会引起婚姻问题,是因为在网络上的对话更直接、更方便。
网络通讯的便捷性让人们越来越追求快速的婚姻满足感。
重要的是要理解,“网络出轨”是一种“婚姻出轨”的一种衍生。
社会是人类关系的总和,婚姻制度是社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社会学中,婚姻制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社会规范。
前提是,婚姻是一种社会规范,不被违背和扭曲,否则会导致家庭与个人关系的人为破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婚外恋和网络出轨是一种获得新感觉的方式,这种新感觉不仅仅是身体的感觉,还有思维和情感的刺激。
一些人被婚外恋带来的刺激所吸引,因为家庭生活往往单调、无聊。
不过,在网络出轨的情况下,问题还有一个要素,就是通过网络,他们能够轻松认识异性朋友,满足自己的需要。
网络虚拟空间中,人们觉得自己有了独立的身份,对他人的认同也更加强烈,这相当于给自己打开了一扇心灵之门。
在心灵驱动的社会学理论中,一个人的信仰、习惯、价值观等因素在婚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当这些因素发生逆转时,婚姻就会出现危机。
除了比起现实生活更直接,网络出轨还有一个微妙之处,在网络空间中,人们的交往对象并不受制于现实世界的限制。
社交网络中认识的异性可能身处不同的地区、或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这些不同是正常人际交往中不会遇到的。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会建立新的社交网络,并在新环境中寻求满足自己需求的方式。
因此,网络出轨并不会对夫妻的生活产生多大影响,只需要找到满足需要的另一种方式。
当婚姻出现问题时,婚姻危机往往是由变化产生的。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从大学生开始接触电脑与互联 网络开始 , “ 技术” 就 随着教 育课程的展开扎根于他们 的脑海 中 , 学校更 多地关注教授他 们 “ 如何使用 ” , 往往忽 视“ 规则” 、 “ 规范 ” 、 “ 网络 文 明” 等“ 如 何 妥 当使用 ” 的问题 。这种 正面教育 引导 的滞后 , 使 大学生们 对 于如何在 网络社会妥当地 开展行 为活动缺乏必要 的认 知储备 。 黄少华在调查 中发现 , 在有关网络知识产权 问题上 , 有高达 7 4 .
6 % 。大 学 生 已然 成 为 最 大 的 网 民 群 体 。 网络 在 给 大 学 生 学 习 知识 、 开 阔视 野 、 活跃思 维 、 锻 炼技能 提供 了广阔空 间的 同时 , 由于 网络 空 间 的 匿 名 性 、 陌生化 、 去 中心 、 无 边界等 特征 , 再 加
( 三) 网络 空间的虚拟性导致道德 责任 感的淡化 社会学强调 , 时空结构不只是人 们进行社会行为 的环境 和 场所 , 而且是社会行为的内在构 成因素 。时间和空 间形 塑 了行 动者可以实施的行为种类 。网络 技术将人们从 物质 “ 原子 ” 时 代带入“ 数字 ” 比特 时代 , 网络行 为存在于数字化形式存在 的比 特关系结构中。在这个纯粹 的人造世界 里 , 大学生 的社 会行为 摆脱现 实社会身份 的制约 , 引发个 人的角色分 化 , 使 大学生能 以前所未有的 自由度 , 在“ 本我 ” 欲望 的驱使下 , 随心所 欲从 事 各种各样的活动。你 可能是一个文静 的女学生 , 但 在网络游 戏 里, 你可 能是魔法高强 的法师 , 或是行侠 仗义的侠客 , 或是无 恶 不作 的强盗 。网络的虚拟性带来 多重身份认知上 的困惑 , 网络 道 德 监 管 的 松 散 导致 个 人 欲 望 不 受 控 制 。 而且 , 网上社会 “ 陌 生化” 的状态 , 导致 了传 统道德 规范发 生作用 赖以存在 的社会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方式之一。
尤其是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体之一,其言行举止往往代表着社会的一部分声音。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舆论中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的现象,如网络谩骂、造谣传谣、人身攻击等,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权益,也损害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对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保持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心理溯源1. 网络匿名性带来的虚拟虚伪感网络是一个相对匿名的空间,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不必面对面地直接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使得他们往往失去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道德约束和责任感。
他们可能会因为网络匿名性而变得更加放肆和无所顾忌,甚至故意进行一些损害他人的行为。
2. 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念现代社会对于个人自由、个性的强调,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了极端的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念,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情绪,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在网络舆论中,一旦遇到与自己利益相冲突的言论或行为,他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攻击、抹黑等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3. 缺乏道德教育现代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忽略,很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于道德的认知和培养。
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网络舆论的力量和影响,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言行举止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二、对策建议1. 加强网络舆论道德教育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道德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网络舆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积极的网络舆论习惯。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或举办讲座,向大学生普及网络舆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2. 提倡自律与自我监管大学生自身也应该提高自我意识,自觉遵守网络舆论的道德规范,培养自律的精神,不随意发布言论,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不盲目跟风煽情。
大学生应该培养自我监管的意识,即使在网络空间中,也要时刻提醒自己遵守道德规范,谨言慎行。
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归因及预防措施
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归因及预防措施摘要:近几年,大学生的各种越轨行为如旷课、破坏公物、打架斗殴、自杀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学校的正常秩序和安全管理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界定、类型划分及归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的措施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越轨行为归因控制一、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界定与类型划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现实社会思想多元化、行为多样化中常常导致一些道德标准失范,价值评判失衡,违法犯罪上升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样一个变革时期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样式的道德行为规范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影响着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常常使他们出现各种越轨行为。
因此,增强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认识和控制,帮助当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是高校乃至社会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
越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教育大辞典》将其界定为“违反一定社会的行业准则、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的行为。
”在社会学中,越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它存在于不同时空和制度的国家或社会,在一般情况下均受当时社会主导价值评判体系的否定性评价。
大学生越轨行为主要指作为其特殊身份,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活动过程中违反学校的纪律、规章制度和社会规范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完全属于消极的、被社会否定的行为,主要包括违反社会公德、违反校纪校规、违法犯罪,以及自杀等行为。
从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常见的大学生越轨行为有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是:违反社会公德的越轨行为、违反校纪校规的越轨行为、违法犯罪的越轨行为和伤害自我的越轨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引导
• 1、掌握大学生越轨后的心理状态。这是对越轨大 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是受教 育者,一旦越轨后,大部分学生内心都有接受教育 的要求,他们在自觉醒悟之后,内心深处感触良多 。在受到教育者的批评、教育之后,一般能够认真 接受。这说明越轨者已经开始自我反省,有改正错 误的要求。作为教育者,就必须了解越轨者的基本 心态,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治病救人。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引导
• 3、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是做好越轨 大学生引导工作的关键。动之以情, 就是要进行 感情感化; 晓之以理, 就是要以理服人, 言之有 理, 不能强制压服。经验证明, 在对越轨大学生 进行引导时, 只要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 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 就可以帮助他 们重塑自我,使之抬起头来, 走向光辉灿烂的未 来。来自案例三LOGO
某大学生物系的一位女生,在大一时,由于 长得标致,很快就成为群雄追逐的对象。随后她 投入男友的怀抱。不久她第一次怀孕,当她的男 友毕业赴深圳创业时,她为他已做了三次流产。 在大四的寒假期间,她发现他在深圳另有所爱。 她没有哭闹,凭借美丽,她很快便倒向一直关心 她的同班男生。如果说与第一个男友还曾经恋爱 的初级阶段,那么,一旦移情于第二个男友时, 她所需要的只能是性爱,感情的培养对她形同虚 设。正是基于这种低级需求的支配,在毕业前夕 她第四次怀孕流产。这时她感到了厌倦,对两性 的关系骤然冷漠。毕业时和第二个男友平静地分 了手,尽管那男孩百般哀求留在她身边……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引导
• 2、平等相待。平等相待是做好越轨大学生引导工 作的主要保证。经验证明,用严厉的方式对待越轨 者,只能扩大引导者和被引导者之间的感情距离, 形成人为的心理鸿沟。因此,教育者的目的是“惩 前毖后,治病救人”,工作原则是“能拉一把的, 决不推一把”。只有以深厚的情感给予越轨大学 生以尊重,引导方式上平等相待,才能消除彼此 心理上的隔阂,使之真正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也同样不可忽视。
然而,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舆论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现象尤其引起了关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一、心理溯源1. 群体心理影响大学生作为群体,经常会受到自己所处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网络上其他群体的影响。
在网络上,一些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恶意攻击等不良言论随处可见,这些言论很容易对大学生群体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他们也呈现出一些不良的网络言行。
2. 情绪失控网络上的信息量大、速度快,很容易让人情绪失控。
当有人对大学生进行人身攻击或者说出不好听的话时,可能会让大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应,有的人可能会因此失控,随手回复一些过激的言论。
3. 匿名性网络上的匿名性给了人们一种隐蔽性和安全感,一些人会因此拿网络当做倾倒情绪的渠道,不管自己说了什么影响,因为不需要面对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后果。
而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让人失去了对言语的责任感,造成了一些鲁莽的网络言行。
二、对策1. 增加自我意识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群体,并且自己的言行会对这个群体产生影响。
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是网络舆论中的一份子,言行应当尽可能地让大家看到自己的道德水平。
2. 勇于辨别真假信息网络上很多信息都是虚假的,大学生应该积极辨别其真假,不轻信谣言,不会盲从。
这样不仅能避免自己被骗,也能减少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在网络上保持一个理性、正义和正确的态度。
3. 尊重他人网络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大学生应该尊重他人、保持秩序。
不要因为网络上的匿名性而为所欲为,言辞恶毒的行为不仅伤害他人,也容易被他人发现,最后导致道德失范的名声。
本文针对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现象进行了心理溯源和对策探讨。
大学生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网络道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摘要】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者和传播者,在网络舆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表现出道德失范的现象。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原因、社会文化环境对其影响、缺乏网络道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建设的对策,包括建立教育机制和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
文章指出,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建设是当务之急,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更加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舆论,促进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心理原因、社会文化环境、网络道德教育、教育机制、网络道德规范、必要性、发展趋势、展望1. 引言1.1 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现状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现状可以说是一个普遍存在且日益严重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的主要参与者,也面临着道德失范的风险。
在网络上,一些大学生缺乏对他人言论的尊重和理解,频繁涉及人身攻击、谣言传播等不当行为,导致网络舆论失序和负面情绪蔓延。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也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和声誉。
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包括恶意造谣、恶意攻击、人身羞辱等,这些行为违背了道德伦理和公序良俗。
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和文明程度。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现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其心理原因和社会影响,才能有效制定对策,建立健康、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
.1.2 大学生网络舆论影响力的特点1. 群体影响力: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网络上的言论和行为往往能够快速传播,并对公众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他们可以聚集其他青年群体,形成一股庞大的网络舆论力量。
2. 观念更新速度快:大学生是一个年轻且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他们更容易接受新观念,更加开放和包容。
他们在网络舆论中更容易引领潮流,影响其他人的思想和态度。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本文阐述了越轨行为的定义,介绍了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分类,分析了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大学生越轨行为的预防对策。
要采取正式的社会控制措施和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方法,坚决纠正大学生的越轨行为。
标签:社会学视角;大学生;越轨行为;预防对策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的社会群体之一,但大学校园是由具有差异性的社会个体集合而成的社会群体,正是这种基于文化、习俗、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差异性,高校内大学生越轨行为也成为当今教育事业的一大难点,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对越轨行为的定义社会学家乔恩·威特认为越轨涉及违反一些群体规范,所以定义一个行为是否越轨取决于它的环境,他指出,越轨是指“违反群体或社会的行为标准或期望的行为”。
国内常常定义越轨行为是指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毕云天认为,大学生越轨行为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交往过程中产生的,违反或者偏离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的行为。
我们把大学生越轨行为定义为:大学生做出的违反校园规范、不符合群体标准和未达到社会期望并对学校和社会具有破坏性,需要采取社会控制的行为。
二、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分类近年来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许多如考试作弊违反考纪等违背诚信道德行为,校园内酗酒、打架斗殴致使他人受到伤害等恶意事件以及在校园寻衅挑事等越轨事件报道层出不穷。
1、违反社会习俗的越轨行为违反社会习俗即违反社会风俗习惯,由于大学是一个多民族聚合的社会群体,由此带来的不同民族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如穆斯林民族不食猪肉,彝族有自己的彝历新年,很多藏族同胞是虔诚的佛教信仰且不喜人亵渎。
生活在这样多民族的环境下,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需要我们互相尊重,而有些同学则因为不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如外带食物进清真餐厅而发生一些无意的越轨行为,或因为同学矛盾而故意产生的一些如妄议少数民族文化等越轨行为。
2、违反社会道德(公德)的越轨行为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尽管在大学这样一个聚集了较高素质的群体中也屡见不鲜。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摘要]自从网络出现之后,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开放、隐蔽等特点,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的网络失范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浏览不良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网络知识侵权:网络成瘾。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四个问题: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造成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使大学生产生对现实生活的疏离感。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互联网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课题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调查发现,当前大?W生群体中的网络失范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浏览不良信息网络是一个缩小的地球,现实生活中有的一切,网络社会中都有。
在网络中,除了有大量健康和有用的信息外,还有大量不良信息,包括:反动、迷信、庸俗、色情、凶杀、恐怖等。
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造成了极大威胁,甚至使一些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有研究表明,有高达60%左右的大学生,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他们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
2、恶意攻击他人网络社会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在网络中言论可以极端自由,因此一些存心不良的人就在网络中造谣中伤,肆意的侮辱、诽谤他人,给别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影响;一些自身素质不高的人在网上出口成脏,任意谩骂;还有个别人通过技术移花接木,制做散布对他人不利的图片、在BBS、贴吧和虚拟社区中散布流言蜚语、侮辱诽谤他人,对他人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甚至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利用网络这个相对自由的平台,大肆捏造虚假消息,大量散布反党反社会的过激言行,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
3、网络知识侵权在互联网这个存贮数据资料的宝库。
我们想获得的任何资料几乎都可以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检索找到。
互联网未经允许的随意上传、存储和任意下载对现行的著作权保护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在首先介绍研究背景,指出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其次阐明研究意义,强调了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深入分析有助于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
最后说明研究内容,即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展开探讨。
在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并探讨了影响因素。
进一步探讨了网络亲社会行为对大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强调了研究的实际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特点、影响因素、影响、社会、发展建议、总结、展望、研究方向、实际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展现出的社会行为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行为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网络亲社会行为既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人积极性、社交网络、网络文化等因素。
了解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既体现出亲社会的情感交流和支持,也存在一些负面现象,如网络暴力、人身攻击等。
深入探讨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积极向上的网络亲社会行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网络道德水平。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在当今社会中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传承者,他们的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深入探讨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成因与防治
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成因与防治作者:许旭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年第18期互联网迅速发展,很多大学生进行了网络越轨行为,严重影响了网络秩序,歪曲了网络价值观,侵害了网络行为主体的权益。
其存在的原因包括网络场所的特殊性,网络社会客观环境因素,还有大学生自身因素。
我们可以采取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有外在控制,利用法律手段进行管控,提高网络管控技术,加强学校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内源建设;社会干预,优势视角,个案辅导,建立互助小组,社区辅助。
一.研究背景当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很多学校实现了信息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了网控,部分人网络成瘾。
每天的生活伴随着网络开始,伴随着网络结束。
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
它能使大学生增长见识,增加知识,增多与社会各界的交往。
但同时也干扰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网络越轨行为。
有不少大学生流连于网络游戏,利用网络聊天交友,访问各种不健康的低俗的网站,从网络上剽窃、抄袭别人的文章、成果,充当网络水军,追捧、攻击、甚至诽谤各类明星,制造或者传播各种不实信息,变身黑客,恶意攻击别人的电脑或网络,尤其是各种涉黄“网络直播”和“网红”现象层出不穷。
二.大学生网络越轨的含义、特点、表现形式和危害(一)含义及特点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是指在网络上产生的或者在网络背景下发生的大学生违背群体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
它具有以下特征:隐蔽性。
网络上的活动是虚拟的,大学生在网上进行活动,下发指令,收发电子数据信息,这些行为都可以在虚拟模式下并匿名进行。
在网上人们的性别、年龄、职业都可以淡化,大家只在意交流的内容,不在乎交流对象的身份,使网络变得神秘而隐蔽。
这时候,有些用心不良的人就会在网上编造虚假信息,散布谣言,攻击他人。
广泛性。
网络的快速发展,在我们国家,尤其是在高校普及了网络,很多大学生每天浏览网络,甚至部分人沉迷于网络。
网络活动中,每个人可以自由的发布信息,也可以自由的接收信息,网民之间相互参与,相互交叉“传染”。
网络行为失范与社会控制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社会控制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isconduct And Social Cont rol摘要信息社会使得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媒体。
大学生们对网络的忠爱己是不争之事实。
一方面,网络带给大学生学习工作的便利和帮助,丰富了他们的娱乐生活;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也因为不恰当地使用网络出现网络行为失范现象,甚至网络成瘾,进而耽误了学业,身心安康和人格开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究其网络行为失范发生的原因,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网络内容的原因,另外社会监管的不严。
因此,全面考察大学生用网行为,对于引导他们理性用网,防备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促进他们的身心安康和人格开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Network information society become people to study, work and life of the media is indispensable. Students of the network is the faithful love has undisputable fact. On one hand, the network to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work with the help of the convenience of entertainment, enriched their life, On the other hand, some students also due to improper use of network, Internet addiction, and even delay academic,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level.college students their own reasons, the cause of web content, and the lax social supervision account for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isconduct .Therefore,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with nets to guide their rational behavior, with nets, prevent abnormal behavior, network to promote their healthy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关键字: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原因;对策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isconduct;reasons;countermeasure行为失范是区别于行为规范而言,是违反社会重要规范的行为。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对策分析作者:赵艳霞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年第03期[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对社会的发展进程存在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互联网技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使用,这一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交流、搜索、查询等丰富实用的功能,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目前阶段,很多大学生在运用网络的同时也出现了有违道德的失范行为,甚至存在违法乱纪行为,并且逐渐朝着新的社会问题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
对此,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表现;对策[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164-02当前阶段,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所具有的功能性为大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
但由于网络自身所特有的虛拟性及隐蔽性,且缺乏完善的道德规范及法律约束,很多大学生在享受网络生活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偏差,导致思想和行为的异化现象,出现网络失范行为,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的犯罪行为,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利影响,进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因此,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成为必然。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一)随意浏览不良信息的失范行为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在网络中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容。
在网络中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在广泛传播,而这些内容中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对道德观念不强却好奇心重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着明显的吸引力,对有害资源进行随意的浏览成为让学生形成不良行为的诱因之一,致使其缺乏定的道德观念。
同时,对青少年缺少必要的性教育,致使大学生对关于性的知识较为匮乏,对性的理解也较为肤浅,这就使隐蔽性强、覆盖范围广的网络信息成为学生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些信息中包含很多不良信息内容,对学生正确的认识存在着误导作用。
大学生网络越轨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网络越轨的影响因素
石发勇;杨玲丽
【期刊名称】《当代青年》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生学习和社会参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该群体的网络越轨行为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索影响其网络越轨行为的主要因素.对34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个体因素中的性别、年级和网络规范认同以及外部因素中的同学群体、互联网社区都对大学生的网络越轨行为有显著影响;而个体因素中的政治面貌、计算机网络水平和外部因素中的家庭、社会的影响则不显著.【总页数】6页(P111-115,122)
【作者】石发勇;杨玲丽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5
【相关文献】
1.社会工作视野下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预防与矫治 [J], 金碧华
2.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分析 [J], 张可可
3.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分析 [J], 张可可
4.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防范研究 [J], 巨英
5.大学生网络越轨的影响因素 [J], 石发勇;杨玲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张音宇
【期刊名称】《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01)002
【摘要】大学生越轨行为作为存在于校园内的一种常见现象已引起了教育管理者的广泛重视.本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总页数】3页(P24-26)
【作者】张音宇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6
【相关文献】
1.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J], 李桂鑫
2.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J], 李湘
3.大学生体育课堂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J], 吴进新
4.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J], 许敬霞
5.在越轨行为之外: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 [J], 郭一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数据、变量与模型
1. 数据 本研究中的数据来源于笔者参与的中共北京市 委 教 育 工 委 近 年 所 作 的《北 京 高 校 互 联 网 情 况 调 查》。 该调查 在北京 15 所 高 校 师 生 中 随 机 抽 取 了 3000 个 样本, 回收有效问卷 2828 份, 回收率 94% 。其中学生 有效样本为 2041 个。本次调查发放问卷的学校包含 了综合类及理、工、农、林、医等各类学校, 涉及各个年 级学生,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总体情况如下: 表 1 总体情况表
3) 学校因素的影响 ( 1) 学校是否制定网络管理规定对学生网络越轨 的影响不显著。这里得到了与假设不一致的结论。由 于这次调查是在早几年进行的, 当时学校对网络管理 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网络管理规定制定的较 少, 有些规定可能过于生硬、僵化, 容易引起学生的反 感, 产生逆反心理。笔者认为, 这可能是导致结论与假 设不一致的根本原因。 ( 2) 学校是否 对 学 生 上 网 进 行 指 导 和 教 育 , 对 大 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发生的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 这 也是因为当时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和教育相对较少, 效果不理想所致。 总之, 个体因素对大学生网络越轨的影响是显著 的, 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在这里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 影响。大学生的网络经验越丰富, 网上交往越活跃, 自 身网络控制取向越自由, 就相应地越容易发生网络越 轨行为。 2. 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程度差异的回归分析 笔者同样从 家庭因素、个 体 因 素 、学 校 因 素 三 个 方面入手考察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程度差异的重度、 中度和轻度三个等级。具体模型如下: 表 3 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程度差异情况表
性别
所在年级
男
女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硕士 博士
1246 295 161 609 564 367 204 53 61% 39% 7.9% 29.8% 27.6% 18% 10% 2.6%
2. 变量的界定 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发生及差异程度受到许 多因素的影响, 前面已经说明, 本文就家庭因素、个体 因 素 、学 校 因 素 三 个 大 的 方 面 进 行 分 析 。 下 面 就 变 量 的界定和操作化问题作一阐述。 1) 因变量 ( 1) 是否发生网络越轨行为。把偷阅他人电子信 件或 其他个人隐 私、入侵他 人计算机、浏 览色情网 站 或 色 情 内 容 、登 陆 被 封 闭 的 网 站 、在 网 上 说 假 话 、在 聊 天室里骚扰他人的行为列入网络越轨行为。 ( 2) 网络越轨行为的差异程度。本文将大学生网 络越轨分为重度、中度、轻度三个等级, 并将对影响其 轻 重 程 度 的 因 素 加 以 考 察 。 把 入 侵 他 人 计 算 机 、偷 阅 他人电子信件或其他个人隐私的行为列入重度越轨; 把 浏 览 色 情 网 站 或 色 情 内 容 、登 陆 被 封 闭 的 网 站 的 行 为列 入中度越轨 ; 把在聊天室 里骚扰他人 、在网上 说 假话的行为列入轻度越轨。 2) 自变量
2007 年 04 月 第 04 期 总第 142 期
前沿与热点
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将有助于减少 网络越轨行为的发生, 减轻网络越轨程度。上面已谈 到, 特拉维斯·赫尔斯奇认为越轨者往往是自控能力 低的人, 同时他将自控能力低的原因归结为在学校和 家 里 社 会 化 的 不 充 分 。 蔡 楷 有 在《大 学 生 越 轨 行 为 的 原 因 及 其 控 制》一 文 中 也 提 出 学 校 等 环 境 因 素 同 大 学 生越轨行为的联系最为密切, 影响也最大。
一、研究框架和原因分析
结合以往对越轨行为的研究及笔者使用的调查 数据和网络越轨行为本身的特点, 本文将着重从家庭 因素、个体因素、学校因素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具 体研究框架如下:
28
本文的研究假设包含在研究框架中, 具体为: 1.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从经济条件角度考察家庭因素, 具体 讲就是家庭经济条件好坏对大学生是否发生网络越 轨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都表明, 家庭是分析青少年越轨原因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 素。[1]默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 structural strain theory) 把 越轨当作要实现目标却没有合法手段的文化压力的 结果, 认为越轨是经济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产生的一 种副产品, 并指出机会受阻群体中的成员基本上是少 数民族和穷人。默顿的理论遭到几个方面的批评, 笔 者试图验证默顿结构性紧张理论对大学生网络越轨 的解释力。 2. 大学生个体因素对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影 响及影响程度差异 大学生网络 经验越丰富 、网 上 交 往 越 活 跃 、网 络 控制取向越自由就越容易发生网络越轨行为, 且容易 发生程度更为严重的网络越轨行为。一般认为, 男性 越轨者比女性越轨者多, 这在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现 象 。 情 绪 易 激 动 、自 制 力 较 差 的 人 易 表 现 出 暴 力 性 越 轨行为。[2]社会控制理论家特拉维斯·赫尔斯奇( Travis Hirschi) 认为, 越轨者往往是自控能力低的人。庄国波 在《大学生越轨行为研究》一文中也认为, 大学生自身 的素质缺陷是造成大学生产生越轨行为的主观因素。 这个假设也可以说是基于上述研究而提出的。 3.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发生及程 度差异的影响
( 1) 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成员由自然人变成社 会人的最初社会环境, 对人的一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 影响。本文侧重从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考察其家庭 因素对大学生网络越轨的影响。在这个自变量中, 笔 者具体操作化为两方面内容:
①生源所在地。生源所在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大 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及教育状况。本文中笔者将其分 为城镇和农村两类。城镇包括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 市和县。
三、分析
1. 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是否发生的回归分析 本文研究的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总体情况如下表:
没有网络越轨行为
659
32.3%
有网络越轨行为
1382
67.7%
29
前 期 总第 142 期
表 2 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发生情况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 有网络越轨行为的大学生占被 调查者的 67.7% , 这是一个 相 当 大 的 比 例 , 所 以 此 问 题足以令人关注。 1) 家庭因素的影响 所考察的家庭因素的两个方面, 即生源所在地和月 生活费对大学生是否发生网络越轨的影响并不显著, 优比分别为 1.239 和 1.153。这与前面 的假设是一 致 的。另外, 我国的大学生具有其自身特点: 一是大学生 基本都在校生活, 家庭对其上网及网上行为很难有直 接的影响。二是我国大学生都实行统一的管理, 除特 殊情况外, 生活费用的多少基本取决于大学生个人的 习惯。上述特点可能是致使生源所在地和月生活费这 两方面对大学生是否发生网络越轨的影响不显著的 原因。这一结论也从某种意义上验证了人们对于默顿 的结构性紧张理论的批判。 2) 个体因素的影响 ( 1) 个体客观因素的影响 调查显示, 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发生网络越轨行 为, 显著度为 p<0.001。这也符合以往关于越轨行为的 研究结论。 本科生发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可能性普遍比研究 生及以上学生发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大, 优比分 别为 1.812 和 1.899, 显著度均为 p<0.001。但本科生 高 、低 年 级 之 间 的 差 别 并 不 大 。 可 能 是 因 为 研 究 生 及 以上的学生自控能力要比本科生普遍强一些, 这也符 合有关控制理论的分析。 非学生干部和学生干部的身份对网络越轨行为 的发生影响不显著, 优比为 1.104。这可能是由于学生 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没有在网络运用上发挥出来, 作 为学生干部还没有在网络行为方面增强自觉意识。 ( 2) 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 调查显示, 网络经验越丰富的大学生越有可能发 生网络越轨行为。具体表现为日均上网时间越长发生 网络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使用过代理服务器的 发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大, 优比分别为 1.227 和 1.885, 显著度均为 p<0.001。网络经验越丰富的大学 生, 可能越容易受到网上其它越轨行为的影响, 同时 也就越具备发生网络越轨行为的技术条件和常识, 所 以越易发生网络越轨行为。 交往行为与大学生网络越轨的发生有关。与日常 生活中朋友交流程度低的比交流程度高的更容易发 生网络越轨行为。网友数量多的, 发生网络越轨行为
2007 年 04 月 第 04 期 总第 142 期
思想教育研究 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前沿与热点
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影响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徐艳国 ( 教育部 思想政治工作司, 北京 100816)
[ 摘 要] 从社会学的角度, 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发生与越轨程度研究结合起来, 普遍地比较两者作用的影响
②月生活费。月生活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大学生 的家庭经济状况, 结合北京市的基本生活水平, 分为 月生活费大于 450 元和月生活费小于 450 元两类。
( 2) 个体因素。包括个体客观因素和个体主观因 素: 性别、年级、身份 ; 网络经验 、交往行为、网 络控制 取向等。
( 3) 学校因素。就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而言, 笔者 考察学校因素主要从学校对上网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上进行。包括两个方面:
因素, 比较其异同, 哪些因素是均发生作用, 哪些因素是在某一阶段发生明显作用, 以发现对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差异
的影响更显著的因素。
[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越轨行为; 影响因素; 社会学分析
〔中 图 分 类 号〕G41
〔文 献 标 志 码〕A
〔文章编号〕1002- 5707( 2007) 04- 0028- 04
目前, 由于网络社会规范尚未完全形成, 从现实 情况出发, 我们通常把违反现实社会规范的网络行为 称为网络越轨行为。本文结合以往研究, 将大学生网 络 越 轨 行 为 分 为 重 度 网 络 越 轨 行 为 、中 度 网 络 越 轨 行 为 、轻 度 网 络 越 轨 行 为 。 重 度 网 络 越 轨 代 表 性 行 为 是 指入侵他人计算机、偷阅他人 E- MAIL 信件或其他 个人隐私的行为, 这类行为涉及到违反有关法律的问 题, 情节最为严重; 中度网络越轨代表性行为是指浏 览色情网站和色情内容、登陆被封闭的网站的行为, 这类行为情节较为严重; 轻度网络越轨行为是指在聊 天室里 骚扰他人、在 网上说假 话的行为 , 这 类行 为 主 要涉及道德品质问题, 情节相对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