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板块五第3讲《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解析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考点角度题号

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清代统治者对理学正统地位的维护1明末学者追求人性自然的经济根源2顾炎武提倡工商皆本3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4王夫之具有近代色彩的农业思想5小说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6综合7

一、选择题

1.(2017·福建泉州适应性考试)《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

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

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解析:A材料表明李贽“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冲击了理学的地位,故统治者为维护理学正统地位,要毁掉李贽的著作,故答案为A项。

2.(2017·山西临汾三模)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解析:A材料反映了明末儒家学者否定了宋明理学贵族化、反世俗化的主张,认为追求财富符合人的自然本性,这实际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的结果,即经济发展导致思想的变化,故选A项。明清时期宋明理学仍居于统治地位,是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变化”的题干要求,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3.(2018·湖北武昌调研)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这反映出顾炎武()

A.萌发民本思想

B.主张经世致用

C.提倡轻徭薄赋

D.倡导工商皆本

解析:D材料不涉及民本思想,故A项排除;经世致用主张做学问应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但在材料中无反映,故B项排除;材料表明顾炎武调查发现收取的税收中,商税占大部分,没有涉及轻徭薄赋,故C 项排除;材料表明顾炎武强调商税在国家财政和国防中的重要性,提出应重新审视商业的重要地位,故答案为D项。

4.(2018·黑龙江哈尔滨调研)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A.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

B.批评太监干政

C.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

D.批评皇权过重

解析:D材料以省略号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批评内阁大臣只能批答奏章,决策权仍由皇帝掌握;第二层意思批评宦官干政。这两种现象的原因都是明代君主专制加强。由此可知作者批评的是皇权过重。

5.(2017·湖南衡阳模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据此分析“王夫之定律”()

A.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

B.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D.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

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对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这一事件是持抨击态度的,他认为脱离农业劳动的统治者不比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更熟悉农业生产,所以他们的“劝农”,实际是对农民正常自主生产活动的一种干扰,实际上扰民,这说明他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故D项正确。王夫之时代依然是小农经济时期,他摆脱不了小农意识的束缚,故A项错误;王夫之虽然对统治者“劝农”持否定态度,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王夫之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没有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

6.(2018·山西三地五校联考)顾炎武说:“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

映了当时()

A.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

B.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

C.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

D.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

解析:B材料关键信息是“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顾炎武认为小说导致了不良的社会价值观,说明当时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且此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顾炎武思想不能代表官方文化,故不能说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7·湖北枣阳三模)自觉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必须具备的一种博大胸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与奴性。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

——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材料三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接纳力与融合力。汉唐时代众多的外来文明落脚中华大地,融入中华文明……从明中叶至清末,中西文明有两次大规模的接触与交流,特别是后一次的接触,引发和加速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