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螟虫及稻纵卷叶螟ppt课件

合集下载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前胸背板 黑点不明 显
前胸背板
前后缘各 出现2黑 点
前胸背板后 前胸背板前缘2
缘2黑点变
黑点侧出现小
为2三角形, 点组成的括号,
可见中后胸 中后胸斑成黑
斑纹 褐色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中后胸背面 有8个毛片, 前排6个,后 排2个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 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4. 发生规律
9-11代区: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元江、西双版纳,周 年繁殖,无越冬
6-8代区:南岭以南的两广南部、福建南部,以少数幼虫、 蛹越冬
5-6代区:南岭以北到北纬31地区,少数蛹越冬 4-5代区:长江以北到陕西秦岭一线以南地区,不能越冬 1-3代区:秦沂山区到秦岭以北地区,包括华北、华东,
不能越冬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5. 生活习性
成虫习性 ➢ 远距离迁飞习性 ➢ 喜群集在嫩绿、阴湿的稻田 ➢ 有一定趋光性,对金属卤素
灯趋性较强 ➢ 需补充营养 ➢ 喜在嫩绿、宽叶、矮杆水稻
品种上产卵,卵产在中、上 部叶片上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5. 生活习性
幼虫习性 ➢ 取食特点:表面食叶肉→叶尖卷→整叶纵卷 ➢ 第3-5龄幼虫有转苞为害习性 ➢ 4龄后食量大增(食叶量占幼虫总食叶量的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谢谢!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6. 螟虫的测报
发生期中期预测—以发育进度(分龄分级)预测法为代表 一般在当地常年化蛹始盛期随机取样调查2-3次,每次查30-50 头活虫,记录幼虫龄期和蛹分级,并分别计算出其所占比例%和累 计比例%(如下图表) 可准确预测二种螟虫的比例及下一代卵孵盛期、高峰期,确定 穗期主要螟虫对象及防治适期。

《水稻稻纵卷叶螟》课件

《水稻稻纵卷叶螟》课件

防治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
防治不及时,错过最佳 防治时期。
对策一
加强虫情监测,及时发 现并采取防治措施。
问题二
防治方法单一,效果不 佳。
对策二
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如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 化学防治相结合,提高
防治效果。
提高防治效果的建议
1 2
建议一
加强科研力度,研发新型高效的防治技术和药剂 。
建议二
值。
预警发布
03
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农户发布预警
信息,指导农户采取防治措施。
05
稻纵卷叶螟与其他水稻害虫的 关系
与稻飞虱的关系
稻飞虱是稻纵卷叶螟的竞争者,两者 在水稻田中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
稻飞虱对稻纵卷叶螟的种群数量有一 定的抑制作用,因为稻飞虱会吸取水 稻的汁液,导致水稻生长不良,间接 影响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等,需要综合运用各种 手段来有效控制其危害。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成功防治案例
案例一
某地区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通过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有效控制了稻纵卷叶螟 的种群数量,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
案例二
某地区采用灯光诱杀技术,利用稻纵卷叶螟的趋光性,在稻田周边设置黑光灯或 频振式杀虫灯,有效诱杀了大量成虫,降低了虫口密度,减轻了危害程度。
数学模型预测
建立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预测未 来的发生情况。
专家系统
集合农业专家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和经验,构建稻纵卷叶螟预测的专 家系统。
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架构
01
建立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预警发布等环节的预警系统

常见水稻病虫害识别ppt课件

常见水稻病虫害识别ppt课件

43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 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44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45
一、螟虫危害的特点
1. 螟虫的为害寄主
• 三化螟:为单食性,只为害水稻。 • 二化螟:寡食性,除水稻外还为害茭白、甘蔗、玉米等,但在稻
区一般以水稻为主。 • 大螟: 寡食性, 除水稻外还为害麦类、甘蔗、玉米、油菜等。 • 台湾稻螟:寡食性,除水稻外还为害甘蔗、玉米等。只分布在台
姑、蚕豆、油菜 豆、油菜、芦
和游草等。
苇、早熟禾等。
53
3、 三种螟虫发生的影响因素
种 三化螟

二化螟
春季低 春季温暖,湿度正常,
温多雨,越冬幼虫死亡率低,发
影 响 因 素
发生量 生早,量大;春季低温 减少, 多湿,幼虫发生不利; 春季温 夏季高温干旱对幼虫发 暖干燥,生不利,水温持续35℃
发生量 以上,幼虫死亡率可达
水稻常见病虫害介绍
1
• 水稻纹枯病,俗称烂 脚病、花秆病等,是 水稻生产上普遍发生 的一种世界性真菌病 害,由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Kühn)引起, 也是水稻的三大病害 之一。
2
• 发生时期: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 前后最盛。
• 危害部位: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 并蔓延至穗部
线仅剩一点点褐色
3级 复眼中央弧圈在3/4以上,圈内红色或棕红色
4级 复眼全部黑色,有光泽,翅外缘与翅壳不分离
5级 复眼黑色有隔膜覆盖,翅外缘与翅壳开始分离,
或分离明显,但无黑点 6级 翅外缘黑点隐约可见,或明显,近羽化时体呈56
大螟蛹分级

实验三 水稻害虫PPT课件

实验三  水稻害虫PPT课件
31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32


三化螟











7
1
2
3
图2 三种水稻螟虫幼虫腹足趾钩 1. 三化螟 2. 二化螟 3. 大 螟
8
4.蛹的识别要点:体形、两翅端合并情况、 腹部各节的刻点有无和臀棘有无。
三化螟:黄绿色, 两翅不接触,足伸 出翅端
二化螟:黄褐色,
两翅不接触,足不
伸出翅端
大螟:黄褐色,两翅
有一段接触而后分9 开, 足不பைடு நூலகம்出翅端
实验三 水稻害虫
验证性实验
1
一.目的
通过实物标本的观察,识别水稻螟虫、飞虱、 叶蝉、粘虫等水稻害虫的形态特征及其为害 状。
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内容。
2
二.材料及用具
水稻螟虫、稻飞虱、叶蝉等害虫的生活史标 本、液浸标本和挂图。
3
三.内容及方法
(一) 三种水稻螟虫的识别 1.成虫的识别:体型大小、体色、前翅的形状、
着生在两复眼之间, 刚毛状。
后足胫节
两侧没有成排的刺,末 端具一可活动的大距。
两侧有成排的刺,末 端无距。
20
飞虱与叶蝉的成虫
21
22
(四) 其它水稻害虫的识别
23
表 三种粘虫形态特征比较
虫态
普通粘虫
劳氏粘虫
白脉粘虫
成虫
前翅近中央靠近前缘处 有一明显白斑,其两侧 各有一个小黑点,上方 有两个淡黄色圆斑。

水稻稻纵卷叶螟ppt课件

水稻稻纵卷叶螟ppt课件
第二次回迁: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第三次回迁:10月中下旬;
自9月下旬起,长江以南迁出,随副热带高压南 退,藉助高空的东到东北风,南移至大陆以外, 也有过境降落在南方的现象。
稻纵卷叶螟经海面迁飞的调查:
1973年日本人板仓博利用气象船在海面上捕获稻纵卷叶螟(距日本 本土潮岬以南450公里,距我国舟山群岛1200公里)7头。
各世代 ki值 (1977~1982)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0.2277 0.0177 0.0240 0.5409 0.0177 0.4011 0.0114 0.4800 0.0248 1.7093
0.3602 0.0921 0.0473 0.9096 0.0030 0.8995
0. 0.7989
种群增长指数(Ⅰ)应用Morris和Watt模型计算:
Ⅰ= SE×SL1×SL2×…×SP×SA×P♀×F ×PF (1)
式中SE …SA分别代表卵至成虫各龄级的生存率; P♀为雌 成虫占成虫总数的比例; F为雌成虫最高产卵量, PF为
达到最高产卵量的比率。
种群增长指数也应用 Ⅰ = N(t+1) / Nt
Ⅰ终年危害 区;Ⅱ 岭南 6~8代区;Ⅲ 江岭5~6代区, 岭北亚区,江 南亚区;Ⅳ 江淮4~5代区; Ⅴ北方2~3代 区。M1~M2各 次北迁(月/旬)
每年8月底至11月有三次明显的回迁过程:
第一次回迁: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由北方区和江 淮区北部中稻地区向江岭区和岭南区迁入,有些 地区仅过境停留。
N31º05‘ ~39º、E122º30’左右捕获稻纵卷叶螟365头,1980年5~11
月又捕获439头。
表 稻纵卷叶螟各世代发生期(广东)
第1 代 2 3 4 5 6 7

水稻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水稻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以上)有利于稻纵发生。
• 成虫在高温(30℃以上)和相对湿度90%以下寿命短 ,产卵量少。
• 初孵幼虫在高温(35℃以上)或湿度在90%以下死亡 率大。相对湿度在60%以下,蛹的羽化率显著降 低;
水稻病虫害29防治
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B、稻纵繁殖趋性: 趋嫩性、趋肥性、品种趋性
• 偏施氮肥、种植过密、返青早的田块也有利于稻纵 发生。
稻纵刚 取食痕迹
水稻病虫害22防治
五龄稻纵会转苞
水稻病虫害23防治
预蛹期稻纵
水稻病虫害24防治
叶片内刚刚做茧化蛹的老熟幼虫
水稻病虫害25防治
化蛹现象:分蘖期在叶片上化蛹较多; 孕穗抽穗期在基部叶鞘内或老叶化蛹较多;
水稻病虫害26防治
2、造成的危害
功能叶早衰——影响有效穗数 倒2叶
39%

不同叶位的叶片对产量
出代)
水稻病虫害32防治
田间调查掌握好防治时间
• 1、通过田间赶蛾推算打药时间 ;
蛾高峰后推6-8天防治最佳。 备注:主迁代时期蛾峰一般出现连续性大雨雨停之 后1-2天。
• 2、看新卷虫苞:
平均100蔸禾里有30个新卷虫苞立即打药。
• 3、田间调查幼虫虫龄:
一块田捉30条虫,大部分是1-2龄时便开始打药

飞虱
水稻病虫害防治
1、迁飞原理
迁飞的本质是借助于气流进行远距离滑翔。 迁飞要素: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降雨
水稻病虫害防治
虫随风雨来
水稻病虫害5防治
稻纵卷叶螟迁飞路线及时间
水稻病虫害6防治
• 春、夏季北迁主要是由逐渐上升的高温所引起,临界温度为 28.2℃;
• 秋季光照逐渐缩短并伴随温度逐渐降低是诱导回迁的主要因 素,临界光周期和温度分别是13.5小时和24℃。

水稻螟虫知识课件 (培训)

水稻螟虫知识课件 (培训)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作者: 郭小艳
稻/纵/卷叶/螟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稻纵卷叶螟的四个虫态
7天
4天
适宜条件下各虫态寿命(26度左右)
作者: 郭小艳
15天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7天
预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孵化高峰期预测 飞蛾发生高峰日+产卵前期(3天)+卵期(4天)
2龄发生高峰预测 飞蛾发生高峰日+产卵前期(3天)+卵期(4天) +1龄历期(约3天)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不同时期的药剂选择
1、卵孵化高峰期及低龄期(3龄前) 可选药剂:有机磷、菊酯、康宽、垄歌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不同时期的药剂选择
2、虫龄大,危害严重(3龄后) 可选药剂:阿维、甲维盐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施药技术
由于目前防治稻纵卷叶 螟的药剂多为触杀和胃 毒作用,所以施药时一 定要注意均匀周到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稻纵卷叶螟防治药剂
1、有机磷类:三唑磷、辛硫磷、毒死蜱、丙溴磷、乙酰甲 胺磷、喹硫磷、氧化乐果等等
2、菊酯类:功夫、高氯 3、杂环类:氟虫腈、茚虫威 4、生物源类:阿维菌素、甲维盐 5、最新: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氟虫双酰胺(垄歌)、氰
氟虫腙(艾法迪)
作者: 郭小艳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一、钻心虫的种类
1、二化螟 2、三化螟 3、大螟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钻心虫的分布及特征比较
பைடு நூலகம்
虫名 分布

水稻病虫害防治【共43张PPT】精选全文

水稻病虫害防治【共43张PPT】精选全文
越冬线:北纬30度以南。其他区域为迁入危 害。
发生代数1-11代不等。
迁入地的发生量与迁入数量、品种栽培管理有 关。
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是要掌握好用药 时间,在开始卷苞时用药 。早晚或阴 天、小雨天用药效果好。如果延误了时 机,扫苞后用药。
选择药剂:30%触到、15%金阿维·毒、 功夫菊酯、氟虫腈、丙溴磷、杀虫单、杀 虫双等
寄主杂,可危害多种作物和杂草。
适宜湿度:90%以上。
发生程度与气候因素密切。 要抢晴天施药,以破口期为重点防治时期。
主要以保护有效分蘖不受为害为主防治目的。
稻瘿蚊
大部分稻区早中晚稻都有危害。 选用402 石灰水等
发生特点:
1、生理性烂秧
2、传染性烂秧:
传染性烂秧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 要病原菌为:腐霉菌、绵霉菌、镰刀菌、 立枯丝核菌等发病原因主要是低温阴雨, 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等
水 稻 纹 枯 病
纹枯病发生特点:
高温高湿发生快.适宜温度:22-2 8℃
适宜湿度:大于90% 氮肥使用过多. 以早稻后期和中晚稻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上年病残体。
2、适时晒田。平衡施肥.
3、药剂防治:选用井岗霉素。以生长嫩绿、阴避 的田块是重点。
稻 瘟 病
稻瘟病发生特点: 水稻全生育期都可能发生.
发生代数随地区的不同而异,主要与温度和耕 作制度有关。(2-7代不等)
防治方法:
在分蘖期,始见枯鞘时用药防治,7-10天后 再用一次;在破口期水稻抽穗5%-10%时用 药防治,5-7天后再用一次。用药同时保持寸 水5-7天。
选用药剂:30%触到、15%阿维·毒、稻虫恨、 三唑磷等。
白 背 飞 虱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PPT课件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PPT课件

.
21
第二节 水稻病害
三、水稻白叶枯病
发生规律:
.
22
第二节 水稻病害
四、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
23
第二节 水稻病害
四、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症状及为害:是国内检疫对象,从气孔 侵入,病斑在叶片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病原: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发病规律:与白叶枯病相似。
综合防治:加强检疫,处理病稻草。药 物与白叶枯病一样。
发病规律: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种谷 上越冬。以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感 病。雾多、露重、寡照易发病。
.
14
第二节 水稻病害
一、稻瘟病:
综合防治:
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
2、加强肥水管理;
3、减少越冬菌源:处理病稻草,种子 消毒;
4、化学防治:三环唑、稻瘟净、春雷
霉素。
.
15
第二节 水稻病害
二、稻纵卷叶螟 形态特征:参见课本84页 生活习性:迁飞危害,每年1—11代。幼虫具
转包危害特性,每头为害6—13片叶。 预测预报:两查两定 1、查发蛾高峰期,定防治适期; 2、查虫口密度,定防治对象田。
.
9
第一节 水稻害虫
二、稻纵卷叶螟 综合防治:1、保护利用天敌:赤眼蜂; 2、生物防治:喷洒BT乳剂; 3、化学防治:锐劲特(优秀的胃毒剂),毒
3、灰飞虱:主要为害秧田期
和分蘖期水稻,是发生. 最早的飞虱。
11
第一节 水稻害虫
三、稻飞虱:
综合防治: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天敌压基 数,压前控后争主动,合理用药保丰收。
1、农业防治:抗虫品种利用、科学管理。
2、生物防治:天敌黑肩绿盲蝽和各种蜘蛛。
3、化学防治:防治指标—前代300—500头

《水稻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

《水稻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

四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生 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水稻发病 后,造成叶枯,一般减产15%~ 25%,严重时可达40%~60%。
四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症状
主要侵染水稻叶片,在秧苗期可出现典型的 条斑型症状。初期病斑为深绿色水渍状半透明 小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黄褐色纤细条斑,长 约1 cm。感病品种上的病斑纵向扩展快,长达 4~6 cm,其上有露珠状蜜黄色菌脓,干燥后 呈鱼籽状,不易脱落。严重时多个病斑可相互 连成枯斑。发病严重的地块,水稻矮缩,叶片 卷曲。
病斑转化为慢性型病斑。
二 稻瘟病
★ 症状
叶 慢性型 典型的稻瘟病病斑,病斑
呈梭形或纺锤型,病斑两端有向外

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 色称为崩溃部,边缘褐色称为坏死
部,病斑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称为中
毒部,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
绿色霉层。
二 稻瘟病
★ 症状
叶 褐点型 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
老叶上发生,病斑为褐色小点,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内部培训)
概述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 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年产量将近占全 国粮食总产的1/2。水稻病害的种类很多, 全世界有近百种,我国正式记载的达70余 种,有经济重要性的有20余种,其中稻瘟 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大、流行 性强、危害严重,是水稻上的“三大重要 病害”。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稻纹枯 病、稻白叶枯病、稻粒黑粉病、烂秧等。
二 稻瘟病
★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减少菌源:不播种带病
种子,在播种前处理完病稻草,不用病稻草盖房、
盖窝棚、垫水口、捆秧等。种子消毒:选用室温
下用银多粉1200倍液浸种24-36 小时 。用清水清洗后催芽。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ppt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ppt
应该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求和土壤状况,合理配比氮、磷、 钾等元素,避免偏施氮肥。
合理灌溉
合理的灌溉技术可以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抗病性能。
应该根据水稻的生长需要和天气情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过度灌溉 。
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水 稻病虫害的措施。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 药进行拌种,可以有效地预防
抗病抗虫品种选育
加强抗病抗虫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从源头上提高水稻的抗性和耐病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农药研发与创新
鼓励和支持农药创新研发,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提高防治效果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智能化农业装备研发
加强智能化农业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和生产效率。
稻纵卷叶螟
采用氟虫腈、阿维菌素等 药剂进行防治。
稻螟虫
使用氯虫苯甲酰胺、三唑 磷等药剂进行防治。
水稻病虫害的综合治疗措施
定期耕田
通过定期耕田,可以减少水稻病虫 害的发生。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可以减少水稻病虫 害的发生。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 水稻的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菌类等生物防治手段, 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生物防治。
2023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目 录
• 水稻病虫害基本知识 • 水稻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 水稻病虫害的治疗措施 • 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实践案例 •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展望
01
水稻病虫害基本知识
水稻病虫害的定义
水稻病虫害
指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由生物 和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虫害现
象。
生物因素
由生物体(如细菌、真菌、害虫 等)引起的水稻病虫害。

第八章 水稻害虫∮4叶虫-稻纵卷叶螟-13 农业昆虫学教学课件

第八章 水稻害虫∮4叶虫-稻纵卷叶螟-13 农业昆虫学教学课件
▪ B、产卵部位
▪ 多单粒散产,少数有几粒连在一起。产卵部位 多在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尤以倒2-3叶为 最多。(叶反面>正面)
▪ C、产卵量
▪ 26-28℃,平均100多粒,最多200-300粒。 ▪ 常发生蛾多卵少,或蛾少卵多的现象。
2020/7/4
第三节 稻纵卷叶螟
8
▪ Ⅱ、幼虫
▪ 具负趋光性。
▪ 功能叶均害,损失5-6成。
2020/7/4
第三节 稻纵卷叶螟
4
▪ (二)、生活史和习性
▪ 1、生活史
▪ (1)、越冬与虫源
▪ Ⅰ、越冬
▪ ①周年繁殖区:1月份平均气温16℃等温线——
21ºN以南。
▪ ②越冬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等温线——21-
30ºN。
▪ 南岭以南为常年越冬区——蛹和少量幼虫;
▪ 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重。
▪ 4、气候条件
▪ 适温高湿,适温22-28℃,RH>80%。
▪ 为什么会出现蛾少卵多或蛾多卵少的现象?
2020/7/4
第三节 稻纵卷叶螟
11
▪ 5、天敌
▪ 80余种,各虫期都有天敌寄生或捕食。 ▪ 捕食性天敌: ▪ 青蛙、蜻蜓、豆娘、蜘蛛、隐翅虫、步甲等。 ▪ 寄生性天敌: ▪ 卵期——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 ▪ 幼虫期——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螟蛉绒茧蜂、扁股小
蜂等; ▪ 蛹期——寄生蝇、姬蜂、广大腿蜂。 ▪ 优势种——拟澳洲赤眼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和草间
小黑蛛。 ▪ 江苏轻重:2代看蛾量,3代看雨量,4代看温度。
2020/7/4
第三节 稻纵卷叶螟
12
▪ (四)、防治方法
▪ 1、农业防治
▪ 合理施肥,防治前期猛发旺长,后期贪青迟熟,促使 水稻生长发育健壮、整齐和适期成熟,提高耐虫力或 缩短为害期;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PPT课件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PPT课件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1)选择抗病品种。(2)进行 种子处理,以杀灭病菌。(3)作好秧田病虫防治。病害 集中扑灭秧田里,严防带入大田,扩散危害。(4)改善 通风透光条件。2.化学防治:一般情况下,防治稻瘟病可 选用三环唑;每公顷每次可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530g、2%春雷霉素水剂23g、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 100g、50%四氯苯酞可湿性粉剂150g或40%异稻瘟净乳 油125-150g,对水60kg喷雾。在破口期和齐穗期的防治 最为重要。
防治
(1)农业防治技术 1.处理残株、稻桩,清除田边杂 草;2.在成虫羽化之前处理完稻草,或于螟蛾羽 化始盛期往稻草堆上喷药;3.早稻收割后,将稻草 及时挑离稻田,曝晒数天,杀死稻草内大部幼虫, 同时将稻桩及时翻入泥下,灌满田水,杀死稻桩 内螟虫。 (2)化学药剂防治 2~3代区,应采取“狠治1代, 挑治2代”的策略。第一代在水稻初见枯鞘时施药 防治,或在螟卵孵化高峰后3天施药。
防治方法:1、彻底清除稻田周围杂草,以消灭野生寄主。2、病稻 草发杂草要经过高温堆沤腐熟后,才能作肥料施用。3、化学防治: 亩用20%井岗霉素粉剂25--50克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ml, 加水50千克喷雾。
2. 稻瘟病
(1)症状:为害水稻各部分,在整个生长期都有 发生. 1.秧苗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2.叶 片斑点主要有两种: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 多近圆形或椭圆形;二是慢性型病斑,多为梭形, 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 褐色坏死线向两头延伸。3.茎节病斑 呈黑褐色 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最后整个 节变黑色坏死。4.穗茎病斑 常在穗茎上发生淡 褐色或墨绿色的病变,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5.谷粒病斑 边缘暗褐色,中部灰白色。
3.大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蝉类 象甲类 蓟马类
黑尾叶蝉 稻水象甲 稻蓟马
Nephotettix cincticeps, Green rice leafhopper (GRL)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Rice water weevil (RWW) Stenchaetothrips biformis, Rice thrips
大螟
近年随着杂交稻的推广,其为害有加重的趋 势。寄主除为害水稻外,还有高梁、棉花、 蚕豆、麦类、玉米、茭白、向日葵以及多种 禾本科杂草。
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为害,造成枯心、枯孕穗 和虫伤株,受害茎中虫粪很多。
寄主范围及对水稻的为害
三化螟: 专食性,仅取食水稻。 二化螟: 食性较杂,主要寄主有水稻、茭白、春花作物
Adult
Larva Pupae
3、大螟(成虫)
大螟 Sesamia inferens
大螟幼虫
大螟蛹
大螟
在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 缅甸、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国内在陕西、 河南、安徽、江苏以南发生较多。大螟虽然 在长江流域稻区和华南稻区普遍发生,但其 为害性一般小于三化螟和二化螟。
幼虫蛀茎危害造成水稻枯心和白穗
三化螟
在自然状态下一般只为害栽培水稻,国内记
载在普通野生稻(Orissa sativa
spontanea)上能完成世代发育。 该虫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水稻害虫,造成的
产量损失常在30%以上。 70年代末期,该虫在长江流域曾一度受到控
制,产量损失降低到1%以下。80年代中期 以来为害又趋严重。
水稻害虫
水稻是全世界半数以上人 口的主粮,栽培面积在15000万 公顷以上,约占谷物总面积的 四分之一。水稻亦是我国最主 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谷 物播种面积的35%,总产量占 47%,居世界各国之冠。
我国较严重和严重的稻作害虫
类别 螟蛾类
主要害虫
*二化螟 *三化螟 *稻纵卷叶螟
学名, 英文名
* 为严重为害的种.
水稻螟虫Rice stem borer
1. 我国水稻螟虫的主要种类 2. 寄主范围及对水稻的为害 3. 生活史和习性 4. 发生和环境的关系 5. 防治技术
水稻螟虫rice stem borer
是我国水稻重要害虫,习惯上指幼虫钻蛀水 稻茎秆,主要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造成枯心、 在生殖生长阶段造成白穗,从而导致减产的 螟蛾科和夜蛾科害虫。
其中发生与为害最普遍的三种水稻螟虫是螟 蛾科的三化螟、二化螟和夜蛾科的大螟
三化螟卵包(块)
三化螟危害状
三化螟老熟幼虫
三化螟
为偏南方性害虫,国外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邻 近地区,如日本等国;国内最北的分布为山东 莱阳、烟台, 西经泰安、汶上,安徽宿县、 砀山,河南辉县、汤阴以至陕西武功一线; 西界为四川西昌和云南西部国境,东至台湾, 南达海南岛最南端。
二化螟
(鳞翅目,螟蛾科 )
Striped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我国水稻螟虫的主要种类
Egg mass
Larva 背面有纵线
Adult
Pupae
二化螟(成虫)
二化螟卵块
三化螟卵块
二化螟卵块
二化螟蛹和幼虫
二化螟
除分布亚洲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外,西 班牙和澳大利亚南部也有分布。国内北起黑 龙江,南抵海南,东自台湾,西至新疆、四 川和云南等省,其中以长江流域及云贵的高 原发生较多,是丘陵和滨湖地区的稻螟优势 种。
(2)世代生活史
生活史和习性(以二化螟为例)
每代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共四个发育时期。
生活史和习性(以二化螟为例)
(3)越冬及冬后的取食、化蛹与羽化
以 4~6 龄幼虫在稻桩、 稻草、茭白残株等中滞 育越冬。
Chilo suppressalis, Striped stem borer (SSB) Tryporyza incertulas,Yellow stem borer (YSB)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Rice leaffolder (RLF), Rice leaf roller (RLR)
二化螟
在全国每年1-5代,在浙江省过去每年2-3代,
1956年改制后,每年3-4代,以老熟幼虫在 稻桩中越冬在稻草、稻桩、春花植株、茭白遗株中 越冬。第一代幼虫5月危害早稻最重。第一代螟蛾
发生期间,在纯双季稻区,早中熟的早稻已经灌浆 乳熟,螟蛾多趋向迟熟的早稻上产卵,在单双季稻 混栽地区,以中稻和单晚受害重,第二代螟蛾则趋 向单晚、早插连晚和杂交晚稻上产卵。
(油菜、麦类、豌豆等)及多种禾本科杂草。 大 螟: 寄主范围与二化螟相近。
为害方式: 以幼虫蛀入稻株茎秆、叶鞘中取食为害。
水稻被害症状:
苗期,分蘖期
孕穗期 抽穗期,扬花期 灌浆,乳熟期 各个时期
症状
枯心(心叶发黄而枯死) 枯孕穗 白穗 半枯穗,虫伤株, 枯鞘(叶鞘被蛀食后发黄)
寄主范围及对水稻的为害
飞虱类
*褐飞虱 *白背飞虱
灰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Brown planthopper (BPH) Sogatella furcifera,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WBPH) Laodelphax striatellus,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SBPH)枯心白穗羽化孔
寄主范围及对水稻的为害
虫粪
叶鞘发黄
可见蛀入孔 或羽化孔
茎秆折断
被蛀茎秆内部
对水稻的影响:
寄主范围及对水稻的为害
植株长势减弱 瘪谷增多 27/4
(1)年发生代数
生活史和习性(以二化螟为例)
国内1~5代。 黑龙江1代;闽南、赣南、湘南、广东、广西等地 4代。 浙江(27~31°N)年发生3代。
二化螟
寄主植物除水稻外,还有茭白、玉米、高梁、 甘蔗、及多种禾本科杂草,冬后未成熟的幼 虫转移到蚕豆、油菜、小麦等春花作物茎中 为害。
近年其为害性在许多地方高于三化螟。其为 害症状除枯心和白穗外,还可随水稻生育期 的不同,造成枯孕穗和虫伤株。
大螟
(鳞翅目,夜蛾科Noctuidae)
Pink stem borer Sesamia inferens (Walk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