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黄英杰郭平】
时间: 2010-01-03 15:41:47 | [<<] [>>]
试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
黄英杰郭平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北碚 400700)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 637009
摘要: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以民族再造为根本宗旨,在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晏阳初构建了一个细致严密的平民教育理论体系,包括教育实验,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课程与教师,以及教育阶段和方式等五个方面。因其思想源头本身的丰富性,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具有多重意蕴,对当代文化创新、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育实验平民教育民族再造多重意蕴
晏阳初(1890-1990)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理论的创立者及其实践的力行者。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赴法国援助华工开始志于平民教育,经遍访中国内地19余省市确立定县试验,到最后建立国际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事业,晏阳初终生理论创造不止,实践奋斗不息,为平民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前后达60年之久,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先哲已逝,精神永存。今天我们再一次领略晏阳初先生的人格、事业、思想等无穷魅力,仍感佩不已。下面笔者试着梳理晏阳初先生的志业,在伴随先生足迹体验那激情澎湃时代的同时,希翼能够对中国当代的教育事业和新农村建设有所启迪。
一、时代(社会)危机与晏阳初的教育应对
1.时代危机。史家一般把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定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以及随之而来各种侵略战争,中国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各国列强狼子野心欲置我民族于亡国灭种之境地,国内封建统治阶级更是腐败无能对内欺压百姓对外奴颜婢膝。外忧内患,中国向何处去?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洋务运动的
强国梦随着北洋舰队沉入了海底,戊戌政变也同样是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却先后两次闹出复辟的丑剧,民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却被北洋军阀取代,更何况西方列强从未放弃亡我民族之险恶用心,所以从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处于救亡的心里紧张之中。经过中体西用,到学习西方的技术建造强大舰队,再到企图变革政体,先进的中国人逐渐意识到,没有民族的觉醒,缺乏民众的强力支持,任何变革都是毫无出路的。于是,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终于竖起了“科学”、“民主”的启蒙大旗,建学校开民智,编报纸兴民权,办学会寻出路。启蒙以救亡为底色大兴学校教育,提倡新学。当然,随着五四爱国运动,救亡终于还是压倒了启蒙,[1]加上后来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救亡所引起的革命运动一直是中国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主要任务。
应该说,倡新式教育开发民智是戊戌政变的一个成果,在启蒙的新文化运动中,这一成果更是爆发了无穷威力。所以,20世纪初叶,一批学贯中西的新式知识分子大都从事民众教育事业。黄炎培倡职业教育,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陶行知奔走生活教育,希翼建立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梁漱溟热心乡村教育,企图从文化上改变中国命运,等等。他们希望通过教育觉醒民众,生出民力,解救中国。晏阳初说,平民教育运动以及乡村建设之产生是由“民族自觉与文化自觉的心理所推动,故其发生与鸦片战争后先后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戊戌新政运动,辛亥革命,五四的新文化运动,民国十五年的国民革命,有同一的要求和同一的心里背景。”[2]从这个意义上说,晏阳初的平教运动和乡村建设是以救亡为底色启蒙的继承和发展,它的着眼点是基础民众的觉醒,民力的开发,这与当时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自觉继承救亡,着眼点在于革命的价值取向有着明显的不同。
2.晏阳初的思想与教育应对
晏阳初在晚年自述到,“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3]纵观晏阳初一生的志业和事功,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三个思想源头始终如一的影响着他。首先是儒家思想的民本传统。晏阳初6岁入塾馆,慈父授以《三字经》、《孟子》《论语》、《大学》、《中庸》、《诗》、《书》等对其启蒙教育,这一早期儒家思想的授受至少有三方面对其终生志业有着深远影响:
一是人性善论,这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所以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作用,始终对人生报积极乐观之精神,它奠定了晏阳初平民教育的人性论基础。二是民本思想,孔孟“仁者,爱人”[4]的仁爱精神以及“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5]的政治观念,在晏阳初那里成了其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嫁本”。三是“天下一家”的观念,中华文化“实用”、“包容”的特质,不仅使晏阳初可以接受基督思想而圆融无碍,而且使其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成为当时少有的具有世界观念且后来影响世界的思想家;其次是基督教救赎意识。晏阳初十一岁入基督教“中国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学习,十二岁接受基督教洗礼,随后直至赴耶鲁大学读书前一直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受姚明哲牧师(William.H.Aidis)影响发愿“以爱的教育为基督征服世界”[6],后经姚牧师介绍与传教士史文轩(James Stewar t)结识且情谊深厚。在史文轩帮助下,晏阳初先是在香港大学求学,毕业后赴美国耶路大学学政治接受西方民主科学教育。基督教对其影响有二,一是做“默祷、唱诗、读经的日课”,用基督的博爱精神洗涤心灵。二是终生喜欢“运动”,生命不熄,运动不止,“60年来的工作,都是运动——识字运动、平教运动、乡村建设运动、乡村改造运动。”[7];第三是科学民主观念。在耶大,晏阳初接受了西方科学民主的洗礼。他认识到,“20世纪是机器的时代、是技术时代、是科学时代、是智能的时代。……智能专长得之于教育。”[8]20世纪也是人格平等之民主时代,国家的富强赖于全体民众的觉醒与智识。然而回顾祖国,“中国今日已为共和国家。”[9]“国家的主人翁,明明就是人民。”[10]然而国内问题丛生,“当前中国的民主制在体制上和巩固上仍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中国有为数众多未尽过学校,没有文化的普通民众,他们无论直接地或间接地在地区级或国家级的政府里,都没有能力完全地享有现代共和国政府的公民权。……为民主制度去教育中国千百万无知民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11]终于,以现实关怀为取向,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加之基督意识,民主观念,三者合流于醒民救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之中,正搏击待发化为无穷之实践威力。
一般说来,思想观念要转化为革命的力量,必须有实践的诱发。晏阳初191 8年赴法国援助欧洲战场上服役的华工就是他的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建设运动
的“酵母”。华工教育的实践,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实践,使晏阳初明确了如下信念:“中国不必亡,亡不亡全在教育界。教育界可以支配中国,支配前途,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