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政策背景及其走向
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种族、文化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对美国中小学校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20世纪80 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研究的问题、现状、原因和影响,以及未来的研究 方向。
关键词介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研究涉及了许多关键词,包括多元 化、教育机会均等和种族歧视等。多元化指的是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包括种族、 文化、社会经济背景等方面。教育机会均等则是指每个学生都应获得平等的教育 资源和机会,不受其背景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种族歧视则是指因为学生的种族 或肤色等原因而受到不公平对待的现象。
结论与展望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研 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如教育机会 均等和种族歧视等。
未来研究方向之一是深入探讨教育机会均等问题。虽然一些学校已经采取措 施提高教育机会均等,但全美范围内仍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因此,未 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分析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因素,并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育 公平性。
谢谢观看
另一个未来研究方向是种族歧视的消除。虽然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种族歧视 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但全美范围内种族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未来研 究可以进一步了解种族歧视的表现形式、影响及根源,并探讨如何从制度和个人 层面消除种族歧视现象。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 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期待在未来能够看到更 多学校实现多元化、教育机会均等和种族歧视的消除,为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包 容的教育环境。
在学术自由方面,英国高等教育也经历了很大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之前, 英国高校的学术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管控。然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高校的学术自由逐渐得到了保障和提高。教师和学生 在学术研究、教学、发表言论等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及其启示
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及其启示作者:陈宝华来源:《高教探索》2009年第04期提要:本文从历史纵向角度追溯英国高等教育体制从二元制到一元制变迁的历程,分析其变迁的原因,并进一步阐述其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高职教育;启示英国高等教育体制从二元制到一元制的变迁历程近年来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
导致1992年英国废除二元制的因素是什么?这对探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起到什么启示?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与实践直接相关的问题。
一、英国高等教育体制由“二元制”到“一元制”的变迁1965年4月,英国教育与科学部大臣克罗斯兰(A.Crosland)在伍尔维奇多科技术学院发表演说,宣布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双元制”。
按照双元制,英国高等教育被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以大学为代表的自治部门;另一部分是以技术学院和教育学院为代表,属于公共部门。
克罗斯兰认为,统一的高等教育制度应按照阶梯原则实行分层,大学在上层,其他院校在下层。
两类院校最重要的区别是:大学是自治的,可以获得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资助,且有学位授予权;而公共部门的院校则属于地方管理,经费由地方资助,且自身无学位授予权。
[1]1966年,英国教育与科学部颁布了《关于多科技术学院与其他学院的计划》白皮书,将巴思等8所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并将原有90多所独立学院合并为30所与大学平起平坐的多科技术学院,使之成为二元制中“公共部门”的高等教育。
这一决策的出台受到大学校长委员会以及拥护1963年《罗宾斯报告》的民主进步人士的批评。
5年后,克罗斯兰本人也承认“犯了一个令人吃惊的错误”[2]。
1987年4月,议会和下议院发布了《高等教育:迎接挑战》白皮书,认为多科技术学院和地方学院应当脱离地方政府,并决定改组大学拨款委员会为大学基金委员会,建立多科技术学院和学院基金委员会,分别负责各自的资金筹措和分配。
1988年《教育改革法》公布后,两个基金委员会正式成立,从而使二元制中大学与非大学的结构与经费两部分联结起来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开题报
告
本文的研究旨在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治理。
高
等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等教育的管
理和治理则是保证其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研究将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方式,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
来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演变,着重研究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
面的角色与关系,探讨不同治理模式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比较英国高等
教育治理方式的优劣及改进方法等。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
1.研究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主要政策变化,探
讨制度和法规对教育治理的影响。
2.分析各类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方式和角色,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监管机构等。
3.比较不同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包括自主治理、市场化治理、国
家治理等,分析其优劣和适用性。
4.探讨英国高等教育治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未来
发展方向。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加深对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的理解,为其他国家的
高等教育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为英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指导性
建议。
2017年04月自考00472比较教育试题及答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比较教育试卷(课程代码0047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史上,在“借鉴时代”与“因素分析时代”之间起着承上痞下作用的人物是( C )A.汉斯B.康德尔C.萨德勒D.霍尔姆斯2.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的代表作是(A)A.《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B.《比较教育评论》C.《第七年报告》D.《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3.霍尔姆斯提出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是(D)A.调查法B.文献法C.分析法D.问题法4.国际教育的观念基础是(D)A.实证主义B.历史主义C.科学主义D.国际主义5.1958年,为了回击苏联人造卫星的挑战,美国国会通过了(B)A.《初等和中等教育法》B.《国防教育法》C.《国际教育法》D.《高等教育法》6.英国教育由教会控制走向国家干预始于( A )A.1833年议会通过教育拨款B.1902年议会通过巴尔福法案C.1944年设立教育部D.1902年建立地方教育当局7.1955年各州州长签订的规定了德国各州各类学校的统一名称,并促进了德国教育制度统一的文件是(D)A.《基础学校法》B.《高等学校总纲法》C.《汉堡协定》D.《杜塞尔多夫协定》8.法匿在1985年开始在辍学现象严重的地区发动社会与学校合作,以帮助家庭条件差和功课差的学生完成学业的措施是建立(B)A.教育行动区B.教育优先区C.教育实验区D.教育振兴区9.1890年日本天皇降诏《教育敕语》,确立了军国主义的国家主义伦理,强调教育宗旨要( D )A.以国家为中心B.以国民为中心C.以议会为中心D.以天皇为中心10.俄罗斯基础普通教育的学制为(B)A.4年B.5年C.6年D.7年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比较教育在“因素分析时代”的代表人物有(BCDE)A.朱利安B.萨德勒C.康德尔D.汉斯E.施奈德12.世界体系分析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CDE)A.卡诺伊B.贝雷迪C.梅厄D.阿尔特巴赫E.阿诺夫13.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我们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有(ABCD)A.联系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本体性原则D.实践性原则E.民主性原则14.美国综合中学的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一般分为(BDE )A.选修科B.学术科C.综合科D.职业科E.普通科15.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全国统一课程包括(CE )A.选修科匿B.必修科目C.核心科目D.综合科目E.基础科目16.教育国际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ABDE)A.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B.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一致性C.世界政治的多极化D.信息社会的到来E.全球性问题的挑战17.德国实施中等教育的机构有(ABCD )A.完全中学B.综合中学C.普通中学D.实科中学E.技术中学18.法国大学分段组织教学,主要阶段包括(ABD)A.基础阶段B.专门化阶段C.预科阶段D.深造或科学研究阶段E.毕业阶段19.日本小学的教育课程组成部分主要包括(BCE)A.家政B.各学科C.道德D.美育E.特别活动20.俄罗斯师范教育的实施机构包括(ABCDE )A.中等师范学校B.师范专科学校C.师范学院D.师范大学E.综合大学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1.生计教育计划:1971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提出“生计教育计划”,也称“马兰计划”(1分)该计划要求以职业生涯为中心,(1分)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1分)并把这种教育形式贯彻到小学、中学甚至高等学校的所有年级之中去。
英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产业财经 Industrial Finance8摘 要:英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英国经济由繁荣到衰退过程中,英国高等教育机构从UGC、UFC到HEFCE的演变,体现了英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变化,由全面支持到不得不削减再到鼓励、帮助大学自主融资,融资渠道多元化已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经费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流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费;教学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互惠式捐赠以前,英国高等教育经费近乎全额由政府负担的同时英国大学却并未收到外部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干扰,教学及科研仍具有自主权,这种自治的传统,成为了英国大学过去的最鲜明的特征一直持续到1988年。
20世纪8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经费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幅削减,高等教育经费的缺口加大,高涨的学费给英国的学生及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高等教育形势严峻,英国大学不得不积极拓宽经费渠道、开展经费自筹活动,资金创收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大学财政自主权也被激活。
一、英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沿革1.以UGC(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为“缓冲器”,政府全额负担大学经费的特权时期。
英国大学最初在公共资金分配上享有特权的地位。
在传统的英国大学自治制度中,英国政府一方面资助高等教育负担了高等教育的成本,另一方面却并不干涉高等教育的日常管理,高校进行自主管理,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辅助职能与监督职能上。
1963年以前,UGC主要负责把政府提供的高等教育经费分配给各个大学,同时就大学的需求向政府提出正式建议。
此时,政府拨款与大学自治达到了平衡,形成了短暂的和谐统一的理想模式。
UGC并非一个官方组织,它成立之初隶属于财政部门,作为大学与国家间“缓冲器”,具有自身独立性和自治职能。
UGC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拨款分配不会依据政府的意愿。
1952年,英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UGC的职能增加了搜集、整理、分析国外大学教育相关信息,推进、执行国家大学发展计划。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研究英国高等教育治理是英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的实质是全球现代化背景下英国政府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英国是率先进行治理改革的国家,也是率先开展高等教育治理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在公共部门中开展新公共管理运动,引入高等教育治理。
英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是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政府在高等教育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构建了高等教育市场化框架,导致了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革。
高等教育市场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政府规制的加强改变了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境遇,在传统的大学与国家关系之间增添了新的市场维度,使学术寡头的权力向中央政府及中介组织、向大学法人层次、向消费者转移,重塑了大学与国家的关系。
治理中蕴含的新管理主义理念推动了英国大学内部治理方式的改革和治理结构的完善。
以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为首的高等教育中介组织体系的形成,构建了高等教育监管机制,促进了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治理,在大学与国家间建立了缓冲机制。
英国较强的社会参与传统,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网络的形成,非政府力量影响了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
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英国高等教育治理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公认的成功。
通过权力关系的调整和资源流动机制的重建,英国建立了政府掌舵、市场运行、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治理框架:政府决定高等教育治理路径,设定高等教育发展框架;市场机制激发高等教育活力,改变大学运行规则;高等教育中介组织体系作为政府代理及其与大学的缓冲,非政府力量作为政策行动者参与政策网络协调,推动社会参与治理。
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的经验主要有,政府重视社会参与治理并加强掌舵;重视市场作用,重新组合政府—市场—社会三种力量;尊重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在大学与国家之间构建缓冲机制。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经验。
首先,建立中介组织体系,缓冲政府与大学关系;第二,积极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大学的企业家精神;第三,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第四,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手段和治理工具,兼顾垂直治理和水平治理;第五,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发展,建立完备的信息公开制度。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剖析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顾明远2012-11-22 14:10:08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5期作者简介: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顾明远(1927—),男,江苏省江阴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内容提要:世界高等教育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是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终身化、信息化、国际化。
高等学校改革的基本动向是:学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倡学生参与学习、拓宽知识面,改革培养模式、开展评价与反馈、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世界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开放、产学研合作、建立学术中心。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终身化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背景高等教育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的巨大变革。
这半个世纪的最大变化莫过于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并由此引起的社会变革,从而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
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
前中科院院士卢嘉锡曾在1995年对战后50年的科技发展作过一个概述。
他说,概括起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如下特色:(一)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过程上具有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特点;(二)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三)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他列举战后50年现代科学技术经历了五次伟大的革命,每十年一次[1] (P1—12)。
科学技术这样迅速的发展是历史上空前的,给人类的认识带来了重大影响。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仅是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要素,而且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各种变革。
而最大的变革是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知识经济使人们看到了人的价值,知识的价值。
知识经济使人们认识到,人不是简单的创造资本的工具,人是社会的主人,人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人的创造,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
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翻开任何一部世界高等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这样一个明显的特征。
英国也是如此。
世界精英教育(15%) 大众教育(50%) 普及教育(50%以上)英国博雅教育大众化普及化60年代为分界60年代以前:博雅教育长达千年(千年名校: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一、60——70年代中期开始高等教育大众化1、《罗宾斯报告》:高等教育的课程应该向所有在成绩和能力上合格的,希望介绍高等教育的人开放。
扩招(降低录取标准,更多的人进入大学)2、双重制:高等教育分为大学由大学构成的“自治”部分和由大学以外的各种学院构成的“公共”部分。
传统的大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特别是学术自由。
公共教育,工科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大学。
学校猛增,使更多的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工读交替制:学校学一年,到企业工作一年,回学校学习。
3、质量保证:一下子产生了这么多的高等学校,学校的办学质量就成了一个很急迫的问题,英国主要通过学位制度来确保高校的质量。
分为:(1)传统的大学有高度的自治权,当然就有学位授予权(因为这些大学有着浓厚的精英思想,或者说精英情结,重视学术研究,如(剑桥,牛津),怎么说呢,这些都是名校,对质量比较看重,国家和民众放心);(2)对于那些新生的高校,英国专门成立了“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负责全国的公共高等教育的学位授予,采取国家管理的形式。
4、学群教学,导师制的保留,多元评价机制(教师,学生,第三方)二、70——8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市场化:经济危机,政府缩减教育经费。
学校为生存,自寻出路,与企业,工厂展开合作,高校开始和社会紧密联系,走向市场,积极发挥高校的社会功能。
三、80——90年代中期已经完成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1995年,入学率达45%,北爱尔兰已达50%),(前面我们说过,英国怀有强烈的精英教育情结),这一时段,在已经完成大众化之后,向普及化迈进的过程中,英国更加关注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问题,先后成立了多个高校管理机构(如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委员会、英国质量与课程委员会等),较好的保证了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
英国大学制度的演变
英国大学制度的演变摘要:英国大学制度以其古老、传统和特有的形态等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的一种范式。
它代表了一种世界性大学发展所要求的制度价值取向,是我们建构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英国政府与大学大学制度北京大学的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的曾经发表过言论说:“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资金和人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
从中国长远来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
”【1】制度的问题随着改革和人们研究问题的深入,成了关注的焦点。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正逐步成为一种共识。
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言:“大学要完成其使命,还有许多制度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而且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开展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促进大学制度现代化,是我国大学完成其使命的需要。
”【2】制度,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关于大学制度,许多专家学者都已经发表过看法,总体来说,大学制度包括宏观和微观,即“大学自治”和“大学他治”两个层次。
也即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大学和政府、社会的关系;大学和教师、学生的关系;大学和大学的关系。
【3】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是制度的产物。
英国大学制度以其古老、传统和特有的形态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的一种范式。
它代表了一种世界性大学发展所要求的制度价值取向,是我们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依据。
探讨英国大学制度演变过程对于准确把握英国大学制度的特点以及建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显得尤其重要。
一、英国大学制度的形成时期12世纪中下叶,牛津大学逐渐建成,这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牛津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下半期,当时天主教会主宰的学术领域中经院哲学盛行,教士的讲学活动十分频繁。
13世纪初,剑桥大学也逐渐建成。
随后在两所大学中建立了若干所学院、学院制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两所大学得以不断完善,出现了神学、宗教学和罗马法、哲学、医学和人文学的教授,从而成为英格兰的学术中心。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讲稿一、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综合国力,世界各国都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试图通过改革,寻找教育发展的出路,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英国也不甘示弱,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改革的洪流之中,1988年教育改革法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法案之一.我们知道任何改革或法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也是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出台的。
其具体背景有:1、经济因素英国最早实现了工业化,最早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并率先敲开了现代化的大门。
因此,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一直是世界各国的领头羊。
然而,英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走向衰落,到1979年,撒切尔夫人步入政坛时,英国的经济正处于严重的“滞胀”状态,国际竞争力严重下降。
为了振兴经济,撒切尔政府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
经济改革的思路、手段自然而然地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体现,促使教育也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反过来教育领域的改革也会推动经济领域改革向纵深发展。
2、政治因素人们将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后的一系列作风成为“撒切尔主义”.这是指在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在保守党内部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是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的“混血儿’’。
它有两条重要的政治纲领,即自由经济和强硬政府,外加对家庭的道德关注。
撒切尔夫人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的价值观和执政风格直接影响了该法案的出台。
1988年教育改革法集中体现了撤切尔政府教育改革的理念.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强调教育中的市场经济成分,如学校自治、多样化与选择、教育的私有化等;另一方面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即强调教育中的标准、传统、秩序、权威和等级制度,如设立全国统一课程和推行全国统一考试等。
英国教育演变与教育体制zhshi
Rt HON Ed Balls MP Secretary of State for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
Jim Knight MP Minister of State for Schools and Learners RT HON Beverley Hughes MP Minister of State for Children, Young People and Families Lord Andrew Adonis Parliamentary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Schools and Learners Kevin Brennan MP Parliamentary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Children, Young People and Families
(三)1870-1899义务制教育的开始
1870年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案并获得议会通过 ,即《初等教育法》,亦称《福斯特法》(Forster Act)。该 法案的目的是,通过国家在民间教育团体力所不及的地方填 补空缺来为全国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使所有家长确信其子 女能够受到初等教育。 1876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桑登法》(Sandon's Act),规定 家长有义务使其子女接受足够的教育,否则将受到处罚。 1880年的《芒德拉法》(Mundella's Act)规定实施全面的强制 入学政策。 至1899年,义务教育的上限已提高到12岁。 随着义务教育年 限的逐渐延长,英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相当于中等 学校的高级学校。
二战后英国教育的发展
1.《1944年教育法》
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要领域。
这一时期的英国高等教育发生了许多变化,包括大规模的扩张、市场化、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等,这些变化引发了对高等教育治理的讨论和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对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决策过程、利益相关者参与以及政策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理解和改进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首先,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研究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主要以大学自治和政府监管为主。
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和市场化,英国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
学者们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政府、高校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高等教育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他们指出,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应当是多元化的,包括政府、高校、学生、行业和社会等多方参与,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进。
其次,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研究还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决策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高等教育的决策主要由大学内部的管理层和院系主管进行,政府的作用相对较小。
但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竞争的引入,高等教育的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学者们对高等教育的决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政府、高校、学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决策中的角色和影响,以及决策的合法性和效力。
他们认为,高等教育的决策应当是民主化和透明化的,包括广泛的参与和审议,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另外,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研究还涉及到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高等教育政策主要由政府制定和实施,而高校主要是政策的执行者。
但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推进和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学者们对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政府、高校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政策实施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影响。
他们认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应当是协同性的和综合性的,包括政府的指导和监督、高校的配合和落实,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支持,以实现政策的目标和效果。
论英国高等教育改革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陷入衰退,财政赤字高企。
为了应对经济困境,英国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高等教育改革。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降低财政负担,并增强英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二、改革措施1. 改革高等教育的财政制度(1)学费制度:198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学费制度,允许大学收取一定比例的学费。
这一措施旨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同时提高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2)贷款制度:为了鼓励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英国政府推行了学生贷款制度。
学生可以在入学后申请贷款,毕业后分期偿还。
2. 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1)建立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1988年,英国政府成立了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负责分配高等教育经费,并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监督。
(2)提高大学自治权:改革后,英国大学在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权。
3. 扩大高等教育规模(1)扩大招生规模: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英国政府鼓励大学扩大招生规模。
(2)增设新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英国增设了多所大学,如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南安普顿大学等。
4. 提高教育质量(1)教育质量评估:英国政府建立了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教育质量。
(2)鼓励创新:英国政府鼓励大学进行创新研究,提高科研水平。
三、改革成效1.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改革,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2. 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改革后,英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 降低财政负担:学费制度和贷款制度的实施,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4. 增强国际竞争力:英国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增强了英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四、改革启示1. 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2. 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满足社会需求。
3. 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育质量。
英国教育制度演变历史和特点
一、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推进,英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又创立了一批新的大学,如威尔士大学和伯明翰大学。
同时,在19世纪成立的一批城市学院也先后改为大学。
由此,英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大学的发展进入了持续增长期。
相继建立了诺丁汉大学、基尔大学、艾克斯特大学等。
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英国的大学已经超过了20所。
但英国的高等教育依然保持着“重质量、轻数量”的“精英教育”模式,这使得英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推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罗宾斯报告》。
该报告提出了著名的“罗宾斯原则”,即“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这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正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此后,英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
1987年后,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5%左右稳定地提高到了15%以上,这标志着英国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已经完成。
为进一步理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解决大学与多科学院之间无序竞争的问题,英国议会于1992年通过了《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决定废除高等教育双轨制,建立单一的高等教育框架,所有符合条件的多科技术学院全部升格为大学,从而建立了统一的高等教育体制。
此前已建立的大学被称为“皇家特许大学”或“老大学”,而新升格的大学则被称为“法规大学”或“新大学”。
类型:一、高等教育机构1992年英国《扩充与高等教育法》公布实施是英国高等教育的分水岭,该法案结束了自1966年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双轨制”,一批多元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
目前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高等教育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及设计学院四大类。
1、大学大学是完全独立的组织,不受政府控制和干预,自行决定开办的课程、教学和评审课程的方法,以及确定课程名称。
以前大学自己负责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现在所有大学都设有校外主考员制度,由校外人士以客观态度进行评审,确保所有大学的质量和水平。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
巴罗报告 1945年成立特别委员会,研究今后十年内用来指导科学 人力和资源的使用和开发的政策,发表了《枢密院议长为 人的“科学人力“委员会报告》,统称《巴罗报告》。发 展高等科技教育只是其中强调的一个方面。指出英国应该 扩大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数量应该增加,并且 提议最好在有大学的城市创办一些技术学院(institutes of technology)。得到了英政府和教育界的一致认可。
3、大学与工业革命 18世纪以蒸汽机的运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开辟了现代英国 现代化的新时代,掀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在引发和领导科学革命的人中不乏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 毕业生及教授。 培根 剑桥三一学院学习法律,后进入政界 。 牛顿 剑桥三一学院,27岁成为剑桥大学数学教授
4、大学与皇家学会 科学家形成的小团体,经常聚集一起交流思想和实验结果, 在17世纪中期最终形成了“皇家学会”。在传播科学技术、 促进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大学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 这些科学家主要来自牛津或剑桥如波义尔、雷恩、哈利、 牛顿等。
5、苏格兰大学与工业革命 苏格兰第一所大学 圣安德鲁斯大学 1412年 在随后的1百多年里,发展迅速,先后建立了三所大学。 较少传统束缚和宗教影响。18世纪,对科学的兴趣远超过 牛津和剑桥。18世纪50年代,自然科学在阿伯丁大学确 立了地位,格拉斯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成为主要的医学中 心 格拉斯哥大学的40%来自工人或商人家庭,许多学生在工 商界获得了成功。 亚当斯密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提出的自由放任 主义在工场手工业向工业资本主义过度时期对经济的发展 起了促进作用。 瓦特 蒸汽机的发明者。
三、二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美国家的教育改革运动
英美国家的教育改革运动
(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 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Ø 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1)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及经济的持续 衰退 (2)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教育的 挑战 (3)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与社会需求的 巨大反差
教育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 教育改革创新的特征
1981年1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倡议组建了国家教 育委员会,负责全面调查美国教育的质量。到 1983年4月,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国家处在 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该报告指 出必须把教育放在直接影响美国国际地位高低、 国际竞争成败的高度来考虑,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各界参与和支持教育事业,对教育体制进行根本 性改革,即“重建学习体系”和“全面提高教育 质量”。
• 《1988年教育改革法》
• 内容: • 1.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统一的“国家课程”; 核心课程、基础课程、附加课程 • 2.设全国性的成绩考试和评定制度; • 3.中小学实行“开放入学”和“自由选择”政策 • 4.废除“双重制”,加强中央管理
意义:
• 1.削弱了地方教育当局权限,强化了 中央政府控制; • 2.“国家课程”及评定制度确定了各 地义务教育的基本水准; • 3.借助准市场化手段提高教育质量。
• 改变旧的观念和树立新的思维方式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完成 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教育入手,从中小学抓起, 为此,白皮书宣布: 1、教育与就业部将在1998—1999年度,增加投入1500万英 镑支持和加强中小学与产业界的联系,包括使教师和学生 获得企业的经历,增加感性认识。 2、向企业抽调或聘请协助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开展此方 面的雇员,政府免除其薪金税收。 3、教育与就业部将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使学校进一步加 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基本创业技能教育,教育证书与课程 部署也正在进一步积极研究,使其取得最好的成效。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美国家的教育改革运动
• 《1988年教育改革法》
• 内容: • 1.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统一的“国家课程”; 核心课程、基础课程、附加课程 • 2.设全国性的成绩考试和评定制度; • 3.中小学实行“开放入学”和“自由选择”政策 • 4.废除“双重制”,加强中央管理
意义:
• 1.削弱了地方教育当局权限,强化了 中央政府控制; • 2.“国家课程”及评定制度确定了各 地义务教育的基本水准; • 3.借助准市场化手段提高教育质量。
1981年1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倡议组建了国家教 育委员会,负责全面调查美国教育的质量。到 1983年4月,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国家处在 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该报告指 出必须把教育放在直接影响美国国际地位高低、 国际竞争成败的高度来考虑,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各界参与和支持教育事业,对教育体制进行根本 性改革,即“重建学习体系”和“全面提高教育 质量”。
l 提高师资质量,改善教师待遇 l 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及学校董事会应联合起来, 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和财政资助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特征 (1)自然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课程被列为核心课 程,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科学教育的地位 (2)把美国经济衰退、霸主地位的衰落及科学革命 的冲击与学校科技教育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丰 富和拓展了教育的内涵,增强了教育改革和创新 的危机感 (3)把科技教育的改革纳入教育的整体改革之中, 注重了科技教育和其它各方面教育的相互作用, 更新了人们的教育观念 (4)通过全面改革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来达到提高 科技教育的质量。通过重点突出科技教育依靠加 强科技教育来带动教育质量
(二) 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 改革
• 90年代美国因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 牵动了美国的“新经济”使美国社会 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社会生活 发生了全面的转型,“新经济”的发 展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科技的领跑者。 "新经济"与社会转型要求教育培养具 有高度创新的知识型人才。教育改革 成为必然。
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教育制度大致经历了重建、大发展和改革等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阶段。
但在1988年以前,战前颁布的《1944年教育法》对英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间,在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又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使它们发生了显著变化。
《l988年教育法》是1944年以后英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最重要的教育法案,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
并预示了英国教育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第一节中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一、三类学校的发展与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官方和学术界几乎都赞成以三类学校的方式建立中等教育体系。
战争结束后,这种思想仍占上风。
1945年,教育部在题为《国家学校》的教育政策宣言中表示支持三类学校的设想。
1947年,教育部在《新的中等教育》一书中再次强调要建立三类学校的中等教育体制。
在这种背景下,从战争结束到50年代中期,各地方教育当局大多以三类学校的方式重建和发展中等教育,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们不断增长的受中等教育的要求。
尽管官方一再强调建立三类学校的中等教育体系,在实践中三类学校的发展却是不平衡的。
在人们的心目中,文法中学的地位最高.技术中学次之,现代中学的地位最低。
但是,战后初期.发展最快的是现代中学,发展最慢的是技术中学。
在1947年,英国有现代中学3000多所.文法中学l 200多所,技术中学317所。
到1956年,现代中学发展到3636所,文法中学有1357所,而技术中学只有303所。
从入学人数来看,战后初期,现代中学学生数占中学生总数的70%左右,文法中学的比例是20%,技术中学还不到4%。
不仅如此,现代中学办学任务也有所变化。
本来,现代中学的学生是被ll岁考试淘汰下来的,人们认为他们不适合学习学术性课程,毕业后直接就业,不参加“普通教育证书”考试。
但是,从1951年开始.现代中学的部分学生也参加这项考试,有的人获得了证书。
1965年设立“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后.参加这类考试的人更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723051(2004)03200692068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政策背景及其走向朱镜人(安徽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61) 收稿日期:2004-06-22 作者简介:朱镜人(1949—),男(汉),上海市崇明县人,安徽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主任,教授.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影响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背景因素主要有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教育人口统计学、平等主义思想、责任制和质量问题等;高等教育政策继续朝着注重效益、扩大规模、强化质量、加强科研资助的选择性和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政策;背景;走向中图分类号:G 649.1 文献标识码:APolicy B ackground and T rend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UK Since 1980sZHU Jing 2ren(A nhui Education College ,Hef ei ,A nhui 230061)Abstract :Major policy factors impacting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 K since the 1980s include new theories of public management ,educational demography ,egalitarianism ,responsibility sys 2tem and quality issues.The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 have continued to be emphasis on bene 2fits ,enlargement of scale ,enhancement of quality ,heightened selectivity in research funding ,and strengthening of integ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ndustries.K ey w ord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background ;trend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英国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政策。
导致这些政策出台的背景因素有那些,政策走向如何?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研究这一问题将有助我们了解国际高等教育政策发展的动向,也能为我国高等教育决策提供一点启示。
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影响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背景因素 影响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背景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的因素。
八十年代初流行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和评估性国家理论(Evaluative State)主张:国家管理应当采取分权和评估模式,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公共机构,减少直接干预和控制,国家对公共机构的管理主要通过评估来进行,以市场运作机制替代福利国家运作机制。
新公共管理理论有8个要点:削减成本(cost cutting)、压缩预算(capping budgets)和增加资源分配透明度(transparency)、将传统的科层组织化解成独立的机构、将管理权限分权给公共机构、购买和供应功能分离、引入市场和准市场机制、要求工作人员完成工作目标、从终身雇佣制和国家标准薪金制向任期合同制、绩效酬金制(Performance Related Pay)过渡。
同时,强调服务质量和环境以及“顾客的反映”。
1这种管理理论受到1979年上台的保守党政府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欢迎。
撒切尔夫人采取了收缩福利国家福利范围的政策,削减公共经费。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高等教育经费锐减。
据大学拨款委员会和大学校长委员会当时统计,1981/82年度至1983/84年度经常性经费将削减11%—15%。
2经费的减少是八十年代初英国高等教育“收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教育人口统计学(educational de2 mography)的因素。
潜在学生数量的发展是影响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英国学者认为,制定高等教育政策要考虑教育人口统计学的两个因素。
一个是适龄青年数量增长的因素,另一个是由学生、政府和雇主的需求构成的复合因素。
从分析来看,对八十年代中期后高等教育扩展产生影响的是第二个因素。
1978年教育和科学部棕皮书《发展至90年代的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into the1990s)发现,适龄青年人口数量与实际入学人数并不呈正相关。
学生规模的实际发展也表明了这一点。
八十年代初18岁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时,高校在校生增长并不显著。
1995/96年度,18岁人口下降时,在校生规模反而猛增。
3因此,适龄青年数量的增减不是这一时期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的主要因素。
而由学生、政府和雇主的需求构成的复合因素才是引发八十年代中期后高等教育大众化加速的原因。
其三,平等主义(egalitarianism)思想的因素。
高等教育中的平等主义思想是一个复杂且模糊的问题。
1962年,前教育和科学部大臣克罗斯兰(Anthony Crosland)在《保守主义的敌人》(The Conservative Enemy)一文中曾用软性均等机会一词描绘了平等主义概念的特征。
4然而,这一难以界定清楚的思想在二战后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表现在高等教育机会方面的平等思想。
1963年,罗宾斯高等教育原则的提出表明平等主义的信念第一次得到了承认并被广泛接受。
1984年,大学拨款委员会和全国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Body)再次强调“高等教育的课程应当面向所有希望参与学习并从中获益的人开放,”5从而使平等主义观念的进一步深化。
平等主义观念为八十年代中期后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速提供了思想基础。
正如英国一位资深决策者所说,“开放机会是发展高等教育动机的真正基础。
”6二是表现在高等院校地位方面的平等思想。
这一思想是导致高等教育双重制在1992年被废除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四,责任制(accountability)和质量问题的因素。
过去英国高等学校责任制度分大学和学院两种:大学自负其责,政府很少过问,有关大学的审计制度也直到1966年才迟迟引入。
而多科技术学院等经费由地方教育当局提供,学术监督由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CNAA)负责。
因此,政府对高等院校的效率不大过问。
然而新公共管理(NPM)模式理论的流行改变了这一传统的管理模式。
撒切尔政府在公共机构管理方面接受了经理人(managerial2 ism)理念,在首相办公室下设立了一个权限很大的部门———效率处(Efficiency Unit),负责检查政府部门的工作。
受此影响,高等院校的效率问题、与效率相关的责任制以及与责任制相关的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
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政策和措施便成了八十年代中期后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走向 八十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公布的文件、报告和法规数量之多前所未有。
这些政策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效率、规模、质量、经费资助重点以及高等教育与工商界的关系等,反映了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的以下走向。
1.注重效益1985年贾勒特报告(Jarratt Report)的发表是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
报告全称为“大学效率研究指导委员会报告(Report of the Steering Commiittee for Efficiency Studies in Universities)”。
该报告向政府、大学拨款委员会、大学校长委员会和大学提出了若干建议。
其中一条建议是政府超脱事务性管理,只要负责提供政策指南和检查就可以了,使大学拨款委员会和大学能够自己制定长期发展计划和战略。
人们认为,这份报告的字里行间向教育和科学部以及政府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这就是,在大学拨款委员会和大学校长委员会的帮助下,大学应当而且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不需要一个集权的管理组织。
7贾勒特报告的建议还涉及到大学的政策和管理结构问题,包括大学委员会(council)的作用、院校发展计划、大学副校长作为学校首席执行官的地位以及财务管理等问题。
贾勒特报告对高等院校的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有学者评价说,报告提出的建议及其反映的思想“是未来大学行政管理的基础。
”81987年公布的白皮书《高等教育:迎接挑战》(Higher Education:A New Framework)再次强调了政府对高等教育效率的关注:“政府既关心每所高等院校的效率,又关心国家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效率。
”白皮书还对高等教育效率的指标作了明确的说明。
按照白皮书的意见,高等院校的效率由师生比、单位成本支出、科研补助和收入、受赞助的学生获得高级学位的比率以及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等等方面构成。
92.扩大规模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英国高等教育处于调整和收缩时期。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缓慢了下来。
八十年代中期后,随着《高等教育:迎接挑战》和1991年的白皮书《高等教育:一个新的框架》(Higher Education:A New Framework)的发表,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重新提速。
《高等教育:迎接挑战》在分析了1979年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未来高等教育的需求趋势后,重申了英国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原则,即“坚持修改后的罗宾斯原则,凡有足够的智力、动机与已经成长到能受益于高等教育的人,并自愿升学者,应都能升学。
”并且主张开设3条高等教育入学途径:即取得第六学级毕业资格、获得职业教育证书或文凭、攻读完“升学课程”。
此外,一些学生还可以攻读高等教育的某些特定课程。
白皮书认为,由于“愈来愈多的学生将沿着第二条途径升入高等院校,”政府“必须采取积极步骤增加曾获得如商业与技术员等职业教育文凭的新生人数。
”10白皮书《高等教育:一个新的框架》的发表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时任首相的梅杰(John Major)特地撰写的前言表明了九十年代英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决心:“在1979年,英国青年升入高等院校的比例为8∶1,今天,已提高到5∶1。
我们正在走向2000年,我们的目标是达到每3个人中,便有一人受到高等教育。
”11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白皮书建议废除高等教育双重制,建立单一的高等教育框架。
白皮书提出的许多建议很快在第二年公布的《1992继续和高等教育法》中得到落实。
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高等教育依然保持着扩大规模的政策走向。
在2003年元月22日公布的白皮书《高等教育的未来》(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前言中,教育和技能国务大臣克拉克(Charles Clarke)认为,英国高等教育还未扩展到使所有具有天赋的优秀青年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