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异同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异同的比较研究摘要:中国山水画基本上代表了东方的绘画形式,西方风景画也基本上代表了西方的表现方法。
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形成了中西并进的绘画形势。
本文通过几个方面的梳理,来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异同的比较中进行研究。
关键词:造型方法;透视运用;空间处理;色彩表现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88-02
在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大环境下,文化多元化的新秩序初见端倪,中西方艺术相互碰撞交汇的机会日趋频繁,这一文化和艺术现象必将为美术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孕育更为丰富的艺术面貌。
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范围去认识和理解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
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发展我国绘画理论精髓,使中国绘画美学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都是选择了自然景物作为绘画的范本,但在视觉形态上山水画与风景画存在一些差别。
研究和比较东西方传统文化是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它有助于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有助于促进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并在共同的发展中保持自己民族的传统和特征。
不管哪一种艺术只有相互借鉴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在世界绘画的历史中,形成了中西并行的是两条发展主线。
只有重视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比较。
才能使我们对这两种艺术形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下面通过造型方法,透视运用,空间处理,色彩表现几个方面的分析,来讨论中西绘画之特征。
一、起源发展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时期,到了六朝山水画都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呈现,人大于山。
现在可见的作品,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展子虔《游春图》,它们反映了隋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抒发作者的情怀,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
只是这时候的技法还比较古老、稚拙,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
山水画的成熟时在宋代,有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山水大家,分南北画派,荆浩,关仝以北方山水为题材,表现风格雄壮刚劲,董源,巨然以南方山水为内容,表现风格秀润淡雅。
这时的山水都是以水墨的形式出现,注重勾,皴,点,染。
首先用线勾勒山水的轮廓图式,然后以皴擦体现出山石的纹理及质感,点出重要物体的转折及结构,渲染出物体空间及层次。
在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已充分注意到图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有丈山尺树,寸马豆人之说。
笔墨的运用也达到较高水平。
元、明、清基本上按宋画的图式来表现,达到以景写情,以情抒意的文人写意画。
如画家董其昌注重个人情感及思想理念,要求达到书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物我两忘的境界。
明清是以文人画为宗旨,讲究意境,体现作者的自我精神,表现胸中之逸气,同时抒发复古情怀,这些都是以抒情为特征的写意性表现方法,西方的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是大致相同的,西方风景画最早同样也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
科。
欧洲风景画的发展从人物的背景出来,成为纯风景画,从17
世纪荷兰等国家开始到18世纪、19世纪,西方风景画开始走向古典主义画派,主要描绘圣经故事、诗歌题材,以色彩优美,表现逼真的结构空间,表现完美的审美观念。
到19世纪以后法国巴比松出现印象风景画派,画家把光色作为核心研究对象,这时风景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有海水礁石风景,峡谷森林风景,农庄田园风景及城市建筑风景,风景画走进人民生活。
印象派的出现,将主题内容扩大了,着重对光色理论的探讨,完善了风景画表现技法,把风景画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峰。
二、造型方法
中国画的造型手段是“线”。
通过在创作中积累出的各种不同的“线”,抒写自己的胸怀,抒写心中独有的山川。
中国山水画造型手段,先勾后染,以线搭骨架,以皴擦来体现质感及纹路,以渲染来体现其远近,画面结构通过线条穿插,依次排列所体现出的远近层次结构,线条对结构的穿插变化来表现与结构与同距离层次;色彩渲染的深色和淡色的运用来表现空间近远关系。
皴法有36皴之说。
斧劈皴、披麻皴、折带皴等来塑造不同纹路的山石,再进行润染。
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化模式,线条讲究平,园,留,重,变的要求,书法用笔,勾出树和石,讲究点,线,面的聚散关系,很早注重形式美感表现,西方风景画并非如此,以线条确定物体比例,用块面渐变来表现体积,达到逼真的效果,借助明暗光影的变化,用‘三大面五调子’来进行块面塑造结构,要求层次丰富,虚实相生,
达到一种形态完整的直观效果。
西方画家在描绘眼中的事物时,是将它们当作“面”来理解的。
而“面”似乎要具象一些,表现出的东西更容易让人理解。
西方风景画家为了靠拢真实的世界,在艺术实践中选择了这种造型手法,因此西方风景画仿佛比中国山水画要厚重,也就比中国山水画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
三、透视运用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是透视运用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意识是以游动的视点为基础所形成的二维空间。
宗白华先生在研究山水画的空间意识时认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意识是基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的空间,因为书法是上下左右移动的不具备深度的二维空间。
”一、透视分三远,平远、高远、深远,平远是从近往远看;高远是从下往上看;深远是从上往下看,中国画同时把三种视觉的透视并列在一张画面上;二。
中国画还能把不同时间的情景概况在同一张画面上。
三、根据一个故事内容来进行确定,即人物在情节中重要性的主次,地位的尊卑,权利的大小来安排人物。
中国画的视野往往不确定,有可能边走边看,把典型的景观集中在一个画面,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面角度从郊区外到城区内,从闹市到河边。
闹事的人物杂耍,桥上的行人赶集都一一编织在同一画面,形成多视点、多时空的散点透视;而西方透视讲究透视学原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或倾斜透视,一个画面只能有一个视点,使用一种透视方法,并且按照严格的透视法则进行绘制;讲究视点与透视线,变线的运用,追求科学性的几何
原理透视,是以固定的视点为基础所形成的三维空间。
西方风景画中透视知识的运用让人有一种身临其镜的感觉,如同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空间。
四、空间处理
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表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体现为“留白”。
它在表现空间时不太考虑深度空间,用大量的空白来表现上下左右的关系和空间。
这不仅仅是空间结构问题,而且也体现了意境问题。
留白是国画一个重要且独特的特征,它通常把云水,空地,烟雾等内容空白,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与悬念,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省略关于远处江面水纹的描绘,避免重复,墨色变化要以大量白宣纸背景为前提,如著名的《春雨潇湘图》,用大量的留白表现一望无际的深远,其次,留白能更凸显画中主体的特征,用周围的“平”和“净”凸显出主体物的重要地位;最后,留白还能分割画面的结构,“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我国古代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其山水画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它著名的三段式构图利用空白分割上下关系。
空白的处理可使画面有无限的张力和无限想象的可空间。
山水画如果没有空白,就缺乏灵动的结构与空灵的境界。
空白不是遗漏,而是画家有意识的因心造景。
最难的是那似有似无的空白。
山水画的空白处理是独特的空间意境的表现。
笔不到而意到,画之妙在无笔处,无画出皆画,画之空白处,灵动所在,妙境所在。
西方古典风景画的“模糊”在一定意义上同样也体现了空间意识,通常在焦点透视的基础上使用模糊来表现透视,从而获得一定视觉上的真实感。
“模糊”主要用于远出的景物,就像达芬奇所说:“物体可以愈远愈模糊,这称为空气透视”。
在西方古典风景画中,近景物象的外形描绘的清晰,造型肯定,结构分明,色相明确,饱和度高,对比明朗,颜色冷暖变化丰富,色彩塑造结实。
中景次之,而远景更模糊。
然而模糊不仅仅在于表现空间,在一定意义更是制造出一种特殊的视觉感受。
五、色彩表现
古画论中的“随类赋彩”,并不是完全照抄自然,而是经过画家们多年的总结和经验得出的对自然物象概括的认识。
却又并非像印象派那样苦苦追求色彩在不同光影下的变化,中国山水画只讲究四季的区别,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讲求“点到为止”的态度,,中国画相比较而言色彩比较单纯,往往是墨色为主的一种色彩浓淡干湿应用,,随类赋彩,根据物体类型及呈现的某种现象的心境、以人的心理意识来赋予某些物体的色彩,就比如以竹为例,竹本为青色,但在一定的心境下表现为墨竹,墨不等同于黑色,墨可作为色彩。
墨分五彩:浓淡干湿变。
浓淡即是墨的层次变化;干湿即指墨的质感变化,另一种类型就是青绿山水,以石青石绿为基本色,加上赭石朱砂矿物质颜色为辅,具有一定的装饰色彩意味,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是意象性色彩。
而西方色彩以研究色彩学为理论体系,讲究物体在光源下呈现出的色彩变化即光源色、固有色与环境色与色调
间的协调,若同样以竹为对象,西方画竹要考虑到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色彩关系,倾向于画面的写生与真实感。
起初的油画是服务于宗教的,表现的是上帝和仙境。
后来,许多著名的画家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就是单一的以基督教为题材的创作已不能表达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所以,他们逐渐开始对当时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观察和描绘。
这样不但使宗教题材的作品明显带有的现实世俗的因素,也使后来的风景画家走上了完全描绘现实生活实景的道路。
这样就让生活中鲜活的色彩进入了西方风景画,也因此让西方风景画在色彩的表达上比中国山水画有更强的视觉冲击,通过莫奈、西斯莱等人的作品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西方风景画对色彩表现的细致和美丽,重视光色的呈现。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画山水和西方风景画在透视造型、色彩表现上都有不同的特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山水画是多视点多时空构图,称之为‘步步观’的散点透视法则,通过联想把不同故事情节连结到一个画面上,充实了画面的内容,这样容易表达作者的世界观,来抒发自我的情感,讲究可观,可玩,可游。
反映自然更趋向于作者修养内涵,中国山水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以意象的表现手法,要在似与不似之间,是重感性、重经验的一种写意山水。
而西方风景画利用光色变化再现自然,着重研究色彩学理论体系,分析物体在光源与环境下呈现出的色彩变化即光源色,固有色与环境色与色调间的协调关系,以块面表现结构,严格遵守一定的
时间地点及空间透视法则,讲究科学性,效果逼真再现自然,是重理性、重实验的一种写实风景。
中西艺术的确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审美思想和表现手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财富,它们又是并存而向前发展的,完全可以互为借鉴,共同创新,协调发展。
在中西绘画发展的今天,借鉴西方有益文化成果来发展中国山水画。
我们当代青年要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去对待当代艺术,并继承传统,在传统基础上不断的创新,使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的潮流中更加灿烂多姿!
参考文献:
[1]郭熙.林泉高致.熊志庭译注.宋人画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2]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4]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m].(明—清)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