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_缪少霞
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刘鹏岩
【期刊名称】《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5(0)S1
【摘要】目前食品添加剂正向着纯天然、安全无毒及保健功能的趋势发展,其中研究和利用天然食用色素已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重视.天然食用色素具有安全无毒、充分利用一些农副产品及野生资源、多功能等优点.本文参阅了有关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文献,对其研究与应用情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1、种类:约有十二大类,主要有类胡萝卜素类、
【总页数】1页(P139-139)
【关键词】天然食用色素;研究进展;食品添加剂;类胡萝卜素类;安全无毒;保健功能;野生资源;研究与应用;金属离子;研究进展及应用
【作者】刘鹏岩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理化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2.3
【相关文献】
1.天然食用色素的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J], 袁超;鲁晶鸽
2.超临界CO2流体在天然食用色素提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曹敏惠;陈章广;占升卫;陈长水
3.天然食用色素——花青素应用研究进展 [J], 高爱红;袁海波;童华荣
4.天然食用色素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进展 [J], 吴帅;吴秋;徐琳;徐丽娟
5.天然食用色素藻蓝蛋白研究进展 [J], 任顺成;曹悦;李林政;潘天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然多功能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
超临 界萃取 法 目前所 用萃 取剂 主要 为二 氧化 碳 ,由于其 极性 限制 , 目前该 技术 主要用 于提取
胡萝 卜 素类色素如辣椒红、叶黄素等。对极性较大的花色苷类色素 ,尚有待于开发新的超临界萃
取剂 和修 饰剂 。
上述各法中,组织培养法 ,酶反应法 ,微生物发酵法和超临界萃取法是今后 的发展方向。 13 天然食用色素的纯化方法 . 用一般萃取工艺经浓缩而得到的天然色素产品,通常色价低 ,杂质多和有异味。这些都将直 接影响天然色素的稳定性 、染着性及其应用 ,因此对色素产品的精制十分重要。 目 前天然色素的
能耗 大等 缺点 。
收稿 1期 :20 —1 —1 5 1 05 2 9
・
1 ・ 2
维普资讯
20 0 6正
广 东微量元素科学 G A G O G WE uA G Y A S E U U N D N I N U N uK x E
6 种 E 2。 o 1 I —
目 国外的食品着色剂大多以天然色素为主 ,合成色素为辅。我国的天然食用色素研究起步 前 较晚 ,目前尚处于天然色素与合成色素并存的状况 ,但我国已把开发天然食用色素作为发展食 品
添加剂 的一个 重要 方 向 。仅 国家 “ ・ ”重 点科 技攻 关项 目就 开发 了 四种天 然食用 色 素新 产 品 , 七 五
红 、酒糟 红 的生 产 。
用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天然色素的方法历史悠久。我国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用发酵法来生产红
曲 ,用发酵 法来 生 产 . 萝 b 胡 素也 已成功 。
人工合成法是用化学方法合成与天然色素结构一致 的物质。如用该法来生产 一 胡萝 卜 、 素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缪少霞;王鹏;徐渊金;孙健;李昌宝;李丽
【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12(033)007
【摘要】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色调自然,安全性高,有些兼具营养和药理作用,目前
已逐渐替代人工合成色素.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从植物源天然色素的发展历史、分类、性质特点及适用范围、提取与纯化方法、分析鉴定及筛选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以期为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深入研究及其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总页数】6页(P211-216)
【作者】缪少霞;王鹏;徐渊金;孙健;李昌宝;李丽
【作者单位】建德市质量计量监测中心,浙江建德311600;建德市质量计量监测中心,浙江建德311600;建德市质量计量监测中心,浙江建德311600;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农
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植物源化妆品的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J], 张卫明;马世宏
2.长白山主要野生天然食用色素植物资源的调查及其开发利用 [J], 周繇
3.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开发利用研究 [J], 霍锋;郑瑞杰;温海霞;张娅
4.尤溪县野生天然食用色素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J], 杨光天
5.山稔红天然食用色素开发利用的研究 [J], 钟海雁;邓毓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用天然色素的应用及进展趋势
食用天然色素的应用及进展趋势目前食用色素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工化学食用合成色素,这种色素大部份属偶氮类型化合物,对人体有必然的毒副作用;另一类是来源于天然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动物、微生物等的可食用色素,成为利用天然色素。
从添加量来看,食用色素在食物中占得比例很小,一样为产品的千分之几、万分之几乃至是十几万分之几。
可是在其他产品中的作用和在食物中的应用范围是其他任何产品添加剂所不可比拟的。
1979年美国的教授在进行色泽、香气和结构对产品阻碍的测评后指出:食用色素尽管用量甚微,但在食物总的质量评判指标中,色泽评分约占45%,这从理论上支持了人们延续几百年来对食物的最直接、最传统的评判标准。
那个标准确实是:衡量一个产品好坏,第一看它的色、香、味,而色泽又是第一名的。
从实践看,正是有了赤、橙、黄、绿、紫各类色泽的食用色素才组成了目前市场上五彩缤纷的食物,同时也丰硕了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
能够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期望和追求,植物类型食用天然色素的品种和应用领域将会不断扩大,天然食用色素的质量和对人体的功能性作用将会不断增强,在21世纪,食用天然色素产品将长青不衰,前景广漠。
1 天然色素的历史沿革能够说,对色泽的利用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之一,当人类离开原始社会,对美感有了需求期望时,便有了利用色素的实践。
例如在明代,宫庭中和民间的一些时兴妇女利用紫草属植物的根皮染指甲进行装饰已是很普遍的现象;还有效红高粱的壳染制手织的大白布,做新娘的嫁衣、被褥等等也是普及面很广的一种方式;还有将红米或一些有色植物的叶或汁添加到菜肴和饭食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利用天然色素的方式在食物业和化妆品行业中慢慢普及,利用技术慢慢提高,天然色素慢慢成为美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期社会上显现人工合成色素为止。
在1856年,英国的教授发明了世界第一个合成有机色素“苯胺紫”以后,随着飞速进展的工业化生产,许多有机色素被接踵合成。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_缪少霞
专题论述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缪少霞1,王鹏1,徐渊金1,孙健2,3,*,李昌宝2,李丽2(1.建德市质量计量监测中心,浙江建德311600;2.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3.广西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摘要: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色调自然,安全性高,有些兼具营养和药理作用,目前已逐渐替代人工合成色素。
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从植物源天然色素的发展历史、分类、性质特点及适用范围、提取与纯化方法、分析鉴定及筛选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
以期为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深入研究及其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植物源;食用色素;开发;利用;理论基础Review 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Edible Pigments from Plant SourcesMIAO Shao-xia 1,WANG Peng 1,XU Yuan-jin 1,SUN Jian 2,3,*,LI Chang-bao 2,LI Li 2(1.Jiande Supervision Testing Center of Quality and Metrology,Jiande 311600,Zhejiang,China;2.Institute of Agro-foodScience &Technology,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 530007,Guangxi,China;3.Guangxi CropGenetic Improvement Laboratory,Nanning 530007,Guangxi,Chin a )Abstract :Natural edible pigments from plants exhibit inartificial color in appearance.They are safe for our health,and some of them possess nutritional and medicinal benefits.Therefore,at present,the natural plant pigments have gradually substituted for artificial one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history,category,property and utilization,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as well as 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natural edible pigments from plants.This review would b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i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Key words :plant sources;edible pigments;development;utilization;theoretical foundation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桂科攻10100009-2)作者简介:缪少霞(1981—),女(汉),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食品检测。
植物食用色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植物食用色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摘要:介绍了植物食用色素的分类,提取方法,纯化技术,色素的改性,分析了植物食用天然色素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食品色素是为食品着色用的一种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日化,医药等行业.作为食品的三要素(色,香,味)之一的颜色可使食品颜色更接近新鲜食品的颜色和自然色,对提高食品的嗜好性及刺激食欲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人们使用原始型天然色素(植物,动物为原料)对食品着色.自从1856年英国人w.H.Perkins发明了第一个合成有机色素苯胺紫以后,食品着色开始进入使用合成色素的时代.由于合成色素色泽鲜艳,性质稳定,成本低廉,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取代了天然色素,在其全盛时期,食用合成色素的品种超过90种.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大多数合成色素被证明有不同程度的毒性而对人体有害,甚至有致癌,致畸作用,因此食用合成色素的使用不断降温,其使用范围和用量受到限制,目前仍在使用的合成色素13本有10种,英国有16种,我国只有8种,有的国家如丹麦,挪威则已完全禁止使用.天然食用色素,安全可靠,且种类繁多,不少品种兼有营养和药理作用,因此,天然色素更受人们欢迎而重新获得发展.英文摘要Introduc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plant pigments, extraction metho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pigment, analyzed the modification of natural pigments edible plan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food pigment is for food. Use a shading food additive, is widely used in food, cosmetic, pharmaceutical, etc. As food of three elements (color, fragrance, taste), one of the color can make food color more close to the fresh food color and natural color, to improve food habits and stimulate appetite is importa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not developed, people use the natural pigment (plants, animals, as raw materials) in food colouring.关键字:植物食用食用色素当前,天然色素的开发与应用发展很快.日本在这方面处于世界前列.早在1975年,其天然色素的使用量已超过合成色素.现在,有45家公司生产食用天然色素,品种达30个之多,其中大量使用的有20多个品种,生产原料大都从我国进口.美国在1976年使用的食用天然色素量已达4544 t,为合成色素用量的5倍.目前,国际上允许使用的食用天然色素已达50多个品种.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已由过去的30多个品种限制到8个品种,即:苋菜红,胭脂红,新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亮蓝,赤鲜红.其中,前5种都属于偶氮型化合物,据有关研究认为,这类化合物在人体内代谢生成的β萘胺和α- 氨基–1 - 萘酚,都是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所以,我国对这些食用合成色素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范围和用量的限制,从而使天然色素得到了迅速发展.对国内食用天然色素专利,论文进行系统检索表明,近10年来国内食用天然色素的研究开发十分活跃.据统计,其报道有100余篇,其中专利,论文各占一半,品种已达20多个.天然色素按原料来源不同可分为植物色素,动物色素,微生物色素和矿物色素.我国在天然色素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中最多的是植物天然色素,因此,本文重点对植物色素的种类,提取技术,分离方法,色素的改性,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作一简介.1 植物色素的分类1.1 按色素的化学结构式分类各种天然色素主要成分虽有不同,但可据化学结构式归为几类:类胡萝卜素类:如栀子黄色素,辣椒色素,胡萝卜色类等;花色甙类:如玉米色素,葡萄色素,玫瑰茄色素等;查尔酮类:如红花黄(红)色素,菊花黄色素等;黄酮类:如高粱色素,甘草色素,可可色素等;醌类:如胭脂虫色素,虫胶色素,茜草色素,紫草根色素;叶琳类:如叶绿素等;甜菜花青类:如甜菜红色素;1.2 按色素颜色分类1.2.1 食用天然红色素高粱红:是由高梁壳中提取的食用天然色素.紫草红:是由紫草的根部提取的萘醌类色素.越桔红:越桔红是由红豆越桔和笃斯越桔的果实中提取的,越桔红色素主要含在越桔果皮中,所以可用越桔榨汁余下的果皮渣中提取,综合利用越桔果实.其他红色素:根据我国情况,针对市场需求,对红辣椒,红桔皮,黑米,苋菜等红色素也可以适当开发.1.2.2 食用天然黄色素玉米黄:玉米黄色素是由生产玉米淀粉废弃的玉米黄浆中提取的,原料充足,成本较低,提取工艺成熟,色素稳定性好,用途广泛.沙棘黄:沙棘黄色素主要成分是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沙棘果皮中.栀子黄色素:是从黄栀子中提取出来的,是国际国内都允许使用的天然色素.多穗柯色素:是用多穗柯树叶提取而制得的一种黄棕色酚类色素.1.2.3 食用天然绿色素根据资源情况和色素的特性,在我国食用天然绿色素是以由蚕砂(蚕粪)中提取的叶绿素铜钠盐为主,为蓝黑色带金属光泽粉末状或绿色的膏状.1.2.4 食用天然黑色素植物源黑色素的主要成分多属邻苯二酚型色素,如香蕉皮黑色素,葵花籽皮黑色素及黑芝麻黑色素等.1.3 按色素的溶解性分类1.3.1 水溶性色素水溶性天然色素一般是用水,酸碱水溶液或乙醇溶剂等萃取后经过滤,浓缩后制取的.水溶性天然色素一般用于水基类的食品中,如冰淇淋,奶制品饮料,果汁饮料,奶酪,谷物食品以及色拉装饰等.1.3.2 油溶性色素油溶性天然色素常用植物油直接浸出或溶剂萃取的方法制备.此类色素可用于黄油,冰淇淋,起酥油,色拉油,糖果涂层,糖霜,各种饼,派类食品以及微波加工食品等.1.3.3 乳浊型色素乳浊型天然色素是通过添加乳浊剂用特殊的加工方法生产的.常用的乳浊剂有丙烯二醇,多山梨醇酯以及单酸甘油酯等.可直接将其加人水基或油基食品中,如黄油,冰淇淋,酸乳酪,果汁饮料,烘焙食品,快餐食品以及糖果食品等.1.3.4 固体粉末型色素粉末天然色素是萃取后的色素经浓缩,干燥后制备的.主要用于固体含量高,不依赖于水的食品系统或需要高浓度色素的食品中,如干混食品,某些干燥食品,谷物食品,速溶食品以及烘焙食品等.3 植物食用色素的改性某些植物食用色素的性质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如胡萝卜素类色素多数是脂溶性的,这使它在很多食品中难以应用.又如目前天然色素中,绿色素与蓝色素的品种少,需求量大,为此人们对一些天然色素进行了改性研究,主要是溶解度改性和色调改性.溶解度改性是对脂溶性色素的改性,主要是通过薄膜和微囊技术改变色素的溶解和分散特性,并可提高天然色素的稳定性,目前较成功的是开发水溶性胡萝卜素.对水溶性色素的溶解度改性也有研究,如日本对一些黄酮类色素进行了改性研究.色调改性是通过化学方法与生物方法改进天然色素的色调,如用辅色素增强花色甙类色素的色调,用酶法将栀子黄色素改性生产出栀子蓝,栀子绿色素等.对天然色素的改性研究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发展.4 植物色素发展的现状与展望5.1 我国植物色素发展的现状目前国外的食品着色剂大多以天然色素为主,合成色素为辅.我国的天然食用色素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天然色素与合成色素并存的现状,但我国已把开发天然食用色素作为发展食品添加剂的一个重要方向.仅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就开发了4种天然食用色素新产品,而列入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天然食用色素已达30种以上.我国在天然色素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植物天然色素,目前已对约59个植物品种资源的色素进行了基础理论和开发研究.据尤新统计口,仅1993年全国天然色素总产量达3000 t,而合成色素仅为1000 t,说明天然色素在生产和消费中都占了绝对优势.我国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有些是人们长期食用的营养丰富,无毒害作用的植物,发展天然食用植物色素有着广阔的前景.在过去10年中,我国已发表的有关天然色素的论文达100余篇,但涉及天然色素结构的论文却很少,在天然色素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修饰改造的就更少,其原因主要是分离技术和设备的落后,阻止了天然色素的应用和发展速度,有待于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研究.5.2 对植物食用色素发展的展望天然色素的发展经历了肯定,否定,再肯定的曲折过程.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的发展,人们要求食品添加剂天然化的愿望会愈来愈强烈,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天然色素必将逐步取代合成色素,在食品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天然色素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光明的.5.2.1 多功能天然食用色素是发展方向天然食用色素有不少品种兼有营养和药理作用.随着食品添加剂向多功能化发展,多功能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日趋活跃.在多功能食用色素中,营养型天然食用色素倍受关注,最为成功的是胡箩卜素类色素.Siong Tee(1992)发现β一胡萝卜素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Peterka(1993)报道,过多维生素A的摄入会导致胚胎畸形,而β一胡萝卜素的摄入则可避免胚胎毒的产生.Basu(2000)发现,β胡萝卜素能降低脂类的过氧化作用,提高谷胱甘肽在可移植的鼠类淋巴组织瘤中的水平,从而延长患癌症大鼠的寿命.因此,美国已把β一胡箩卜素类应用到幼儿食品中.番茄红素被誉为番茄中的黄金,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猝灭单线态氧作用,抗氧化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减轻组织氧化损伤作用;防癌,抗癌和抗诱变作用;激活免疫细胞作用,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止心脑血管疾病.人体内番茄红素的含量与人的寿命有关.而最新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可以治疗男性不孕症.又如叶绿素铜钠有止血消炎的作用,我国已把它应用到牙膏中,深受消费者欢迎.随着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市场的扩大,天然色素将以保健品出现,而不再局限于着色剂.这个令人激动的设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可以预言,多功能天然食用色素是今后食用色素的发展方向.表2列出了一些天然色素的功能作用.5.2.2 加强稳定化技术的研究与合成色素相比,天然色素最大的缺点是稳定性差,稳定化技术的研究是实现其工业化及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问题.由于我国天然色素的生产厂家大多数技术落后,设备简陋,产品的稳定性差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的天然色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对天然色素稳定性的研究水平尚不高,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已刻不容缓.5.2.3 生物技术在天然食用色素生产中的作用天然色素的原料供应易受季节,气候等影响,而用生物技术生产天然色素则克服了这一缺点.现在许多用传统溶剂萃取法生产的天然色素都改用生物技术生产,如辣椒红,β胡箩卜素等,将来生物技术必定在天然食用色素的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天然产物 天然色素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
天然色素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各类事物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物尤为突出。
天然色素不但具有呈色作用,同时兼有营养、保健等多种功能,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所以天然色素的利用现状与发展前景深受大家的关注。
本文将主要讨论天然色素的一些主要种类、特性以及它的应用与开发前景。
希望能让大家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天然色素;特性;利用现状;开发前景在讨论天然色素的利用现状和前景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天然色素的分类(是从一些文献资料中摘得的),按其来源可分为:①来自生物界的天然色素,如叶绿素、辣椒红、栀子黄等;来自生物界的天然色素又可分为植物色素、动物色素、微生物色素。
②人工合成的天然色素如卢一胡萝卜素、核黄素等。
按化学结构不同,天然色素一般分为六类:①四吡咯衍生物(或卟啉类衍生物),如叶绿素;②异戊二烯衍生物,如类胡萝卜素;③多酚类衍生物,如花青素、花黄素等;④酮类衍生物,如红曲色素、姜黄素等;⑤醌类衍生物,如虫胶色素、胭脂虫红等;⑥其它类,如栀子红、焦糖等。
一、天然色素的开发利用现状一般来说,天然色素大多是会和食品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国家实验中发现,许多合成色素对人体都是有害的,除了色素本身的化学性会伤害到人体健康外,在合成过程中还会被砷、铅等有害化学物质所污染,如果长期食用,将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而天然色素大多来源于长期食用无毒的天然植物,相对来说,它的安全性是有一定保障的,所以现在广泛地被用于食品加工行业。
食用天然色素色泽自然,种类也很广泛,而且据研究发现,许多食用天然色素对人体的很多疾病都具有非常突出的预防、保健以及治疗功能。
所以现在食品色素都是以天然色素为主,合成色素为辅,这样才能将天然色素的价值体现出来。
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建立相应的色素使用管理机构,并且制定了严格控制质量的相关法规条例,当然,我国对食用天然色素使用的安全性也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它规定食物中应当尽可能不使用燃料着色,如果必须要用到的话也要使用无毒性的天然食用色素。
天然食品着色剂的开发与应用
天然食品着色剂的开发与应用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
作为食品加工中重要的配料之一,着色剂往往能够给食物增添美感,提升食欲。
然而,对于许多化学合成的着色剂存在一定的担忧,因此天然食品着色剂的开发与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天然食品着色剂是指由自然物质提取而成的颜料,其来源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
相较于化学合成的着色剂,天然食品着色剂更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它们更天然、更安全。
传统上,食品是用天然材料自身的色彩来进行着色的,如红薯可以提取出红色素,胡萝卜可以提取出橙色素。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可以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来提取和开发天然食品着色剂。
其中,植物来源的天然食品着色剂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
例如,从红颜色的苹果和浆果中提取的花青素,可以用于为食物增添红色、紫色甚至蓝色的色彩,这种着色剂是享受水果美味的同时,也能为食物带来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此外,从土豆和番茄等植物中提取的胡萝卜素可以作为橙色着色剂,不仅颜色鲜明,而且富含维生素A,对人体健康有益。
除了植物,动物来源的天然食品着色剂也有其特殊的应用。
鲜红的胭脂虫是一种常见的动物着色剂来源,其可以用来为食品染成红色。
这种着色剂在制作糕点、酒类等食品时,常被用于增添艳丽的红色,并且它的使用量非常小,对人体无害。
微生物来源的天然食品着色剂也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领域。
发酵是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代谢活动的过程,通过微生物发酵可以产生具有特殊颜色的色素。
例如,紫红色的菜豆红色素就是由大豆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它可以为食物增添独特的颜色。
微生物来源的天然食品着色剂具有原料来源广泛、独特色彩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食品制造商的关注和应用。
当然,天然食品着色剂的开发与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研发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天然食品着色剂的成倍生产能力和稳定性。
其次,天然食品着色剂相对于化学合成的着色剂来说,成本较高,这可能限制了其在食品行业的普及和应用。
天然食用色素的开发利用及研究进展
XXXXX大学食品添加剂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天然食用色素的开发利用及研究进展姓名: XXX学院: XXXXXXX专业: XXXXXXXX班级: XXXXXXXX学号: XXXXXXXX成绩:指导教师: XXX职称:XXX2015年5月4日天然食用色素的开发利用及研究进展摘要:食品色素在食品工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食品安全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人们逐渐将目光转移到天然食用色素上来,用天然食用色素代替人工合成色素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天然食用色素;色素分类;获得方法色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如酒类、饮料、糖果、糕点、肉类、乳类,食品的色泽是食品感官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色素可以保证其良好的感官要求。
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使人工化学合成的色素很大范围内主宰了色素市场。
但由于合成色素一般带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的甚至是致癌物质,因此天然色素在食用和药用上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天然色素有望逐渐代替合成色素[1]。
天然食用色素主要从自然界各种植物中提取,其中很多品种,均具有生理活性,相对合成着色剂而言,更加安全无毒。
1 天然食用色素概况1.1 色素的定义及分类色素也称为着色剂,它是一种能使食品着色的添加剂。
天然食用色素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微生物。
从植物中提取的色素如胡萝卜素、姜黄素、花青素等;从动物中提取的色素有虫胶色素、紫胶红、胆红素、血红素等;核黄素、红曲素等是从微生物中提取得到的色素,在古代,人们酿红酒就是利用红曲色素。
合成色素是通过化学方式从煤焦油中提取加工合成[2]。
1.2 天然食用色素研究概况人类很早即已使用天然色素为食品着色,我国古代就有关于栀子黄、茜草红、蓼蓝等用于着色的记载。
植物源天然色素具有营养价值丰富、色调柔和、安全性高等优点,有些还具一定的药理作用(如降压、利胆、补肝和益肾等),但其色素不稳定,着色能力较差。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概述:食品中的天然色素是指从天然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提取的具有色彩的物质。
这些色素不仅可以用于增加食品的色彩,提升食欲,还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天然、无添加的需求。
因此,对食品中天然色素的提取与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天然色素的提取方式:1. 植物来源的天然色素可以通过浸提、溶剂萃取和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方法进行提取。
其中,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可以在氮气和二氧化碳的高压下进行,提取效果较好。
2. 动物来源的天然色素可以通过蛋白酶酶解、酸性水解等方法分离提取。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取天然色素,还可以实现其部分结构的改变,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和溶解性。
3. 微生物来源的天然色素可以通过发酵、提取和纯化等技术进行提取。
这些色素常用于酸奶、冰淇淋等乳制品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溶解性。
天然色素的应用研究:1. 色素的稳定性:天然色素在光照、氧气、酸碱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发生分解。
因此,研究人员常通过微胶囊化、复合胶囊化等方法,以提高色素的稳定性。
2. 色素的溶解性:天然色素在食品制造过程中的溶解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寻找提高色素溶解性的方法,确保色素充分溶解在食品中,提升色素的使用效果。
3. 色素的剂量安全性:对于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其使用剂量的安全性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者常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评估色素的毒性和剂量安全范围。
4. 色素的抗氧化性:一些天然色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可以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害。
这些色素的应用研究有助于为食品添加剂的开发提供优质的抗氧化候选物。
天然色素的应用前景: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对天然色素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天然色素具有无毒、无害、无副作用的特点,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个人健康的追求。
因此,未来天然色素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前景广阔。
结论:食品中天然色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对于提高食品的品质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天然食用色素的生产及研究现状及食用着色剂的发色机理
天然色素的生产及研究现状天然色素应用技术推广实验室aingw@食品色素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大类。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发出了许多种新型的食品天然色素。
与合成色素相比,天然色素最大的优点是相对地安全性较高,天然色素的缺点是对光、热及pH的敏感性较高,对氧化的敏感性较大,溶解度较小,色素浓度较低,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天然色素的成本远高于合成色素的成本。
1.发展历史人类为食品着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概括为:天然色素———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天然色素与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并用———更加安全、稳定的天然使用色素。
自1856年英国人W.H.Perkins合成第一个人工染料苯胺紫后,人工合成染料借其特有的色艳、稳定性强、易于复配、价廉等优点很快替代了天然色素。
随着化学合成色素及其生产技术在我国的传入,食品行业中也开始用合成色素取代天然色素进行相应的产品生产。
20世纪初,毒理学和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原先曾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食用色素中,大多数种类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后果,这一点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大部分具有一定毒性的合成色素被淘汰使用。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在食用天然色素资源的开发、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使得天然食用色素的品种、产量、质量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生产现状近年来,天然食用色素在国际市场上销售额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由于市场前景看好,需求量逐年上升,各国竞相开发生产。
而食用色素的生产是需要得到有关方面许可后方可进行,如在世界范围内食品添加剂是由FAO/WHO吸收发展中国家参加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ECFA)来制定一个国际性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但JECFA只对极少数天然食用色素制定了ADI值,其余均未作评价,允许按需要量添加,这是由于大多数天然食用色素安全性很高的缘故。
目前各国对天然食用色素允许生产和使用的种类还存在差异。
如FAO/WHO允许使用的天然食用色素有:紫草红、安拉妥、花色苷类、辣椒红、焦糖色素、红花色素、叶绿素铜钠(钾)、β-胡萝卜素、β-阿朴-8′-胡萝卜醛、番茄红、姜黄色素、藏红花、郁金香、叶黄素等。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开发利用研究
作 为一 种 为食 品着色 的添 加剂 , 食用 色 素 已广泛 应用 于食 品 、 日化 、 医药 等行业l l 分 类 .
虽 然各 种植 物源 天然 色素 的 主要 成分 不 同 , 可 但
根据 化 学结 构 将其 大致 划 分 为 5类 ( 见表 1 : 胡 萝 )类
提 高 , 物 源 天 然 食 片 色 素 的 开 发 和 应 用 越 来 越 受 到 植 j
卜 素类 、 黄酮 类 、 花青 素类 、 醌类 及 其他类 植 物色 素 。
表 1 植 物 源 天 然 色素 的类 别
Ta e Th c e bl 1 e atgor of pl nt y a -de i d rve na ur pim e s t al g nt
关 键 词 : 然 色 素 ; 发 利 用 ; 取 ; 化 ; 物 源 天 开 提 纯 植
中 图分 类 号  ̄S 0 .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6 4 16 ( 0 )5 0 4 — 3 T 2 23 A 17 — 1 0 8 — 0 4 0 1 2 0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而增进 食 欲 , 已广 泛应用 于饮 料 、 现 酒类 、 调味 品 、 糖
果、 医药等行业生产 中。
红 事件 的爆 发 ,大多数化 学合成色素具 有 的致 泻性 、
慢 性毒性和潜 在的致癌性 等危害陆续 被报道 , 些危 这
害主要是 由于砷 、 、 、 酚 、 和硫 酸盐等有毒物 铅 铜 苯 苯胺
蓝、 靛蓝和它们各 自的铝色淀[ s l 。
通信 作者 : 健 (9 8 )男 , 孙 17 一 , 副研 究员 , 士 , 博 主要 从事农 产品加
工研究 。
截 至 2 0 年 ,世界上允许使用 5 05 0多种食用天然
21 2
m
缪少霞, 植物源天然 等: 食用色 素及其开发利用 进展 研究
天然食 用色素直 接从天然 资源 ( 如动植 物组织 、 微生物 ) 中获取 , 使用较 多的是植 物性 色素 。天然植物 性色素 能使食 品形成一定 颜色 ,刺激 人们 的视觉 , 从
补 肝和益 肾等 ) , 色素不稳 定 , 色能力较差 。相 回 但其 着
反, 人工合 成色素稳定性好 、 色力强 、 着 色彩鲜艳 , 并且 生产成本较 低 , 在食 品中被迅速推 广使用 。随着苏丹
合物代替镁 , 络合 的铜原子 比 Mg 固的多 , 到的绿 2 璋 得
色制 品相对 比较稳定 , 因此一般将 叶绿素制 成铜钠盐
以提高其稳定性 。
2 多烯 色素 . 2
多烯 色素 , 叫类胡 萝 卜 , 是 由异戊 二烯 残 又 素 它 基组成 、 以共 轭双键相连 而成的一类色 素 。其在 预 防 疾病 、 清除 自由基 、 高免疫 力 和延缓 衰老 等人 类健 提 康方面起重要作用【。 l 具统计 , 3 】 全球 每年生 产的天 然类
食品科学中的天然色素应用与研究
食品科学中的天然色素应用与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天然食品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其中,天然色素的应用也逐步得到了重视与研究。
天然色素是指从植物、动物等天然来源中提取的色素,对人体健康没有负面影响,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本文将从天然色素的种类、应用和研究等方面探讨食品科学中的天然色素应用与研究。
第一部分:天然色素的来源和种类天然色素的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种自然界中的生物。
植物中的天然色素主要包括类胡萝卜素、叶绿素、花青素等。
其中,类胡萝卜素是最主要的一类天然色素,它们可以被合成成为β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β-玉米黄素等。
动物中的天然色素主要来源于动物的各种组织和分泌物,包括血红素、鲜红素、麦迪齐尔黄素和鲑红素等。
微生物中的天然色素主要包括黄素、胡萝卜素和青霉素等。
天然色素的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胡萝卜素、叶绿素、花青素、类黄酮、类胡萝卜苷等。
这些颜色种类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染色、着色、标识和美化食品。
第二部分:天然色素的应用天然色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调色、保护、修饰和美化食品。
同时,天然色素也是食品中添加剂安全性较高的一类。
1.用于化妆品天然色素可以应用于化妆品行业,进行染色、调色和美容等方面的应用。
其中,油脂类和胀红土等成为天然色素的主要来源。
2.应用于食品天然色素是随着天然食品食品的流行而受到广泛应用的。
在食品中,天然色素可以用于染色、着色、调味和美化等方面的应用。
不仅能够增加食品的美感,同时还有助于保护食品的品质和美味。
例如,人们惯用的食品中色素钠、孔雀绿酸菜等都是天然色素。
3.应用于药品天然色素的应用不仅体现在食品中,还能用于药品的调色、美观等方面。
像结核病、高血压、消化不良等药品中都添加了天然色素,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第三部分:天然色素应用研究1.天然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天然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技术是利用分离与分析技术将天然色素从原料中分离出来。
我国植物食用色素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我国植物食用色素资源开发利用评价肖正春;张广伦【摘要】古代人们使用的着色剂都是天然产品,除少数矿物颜料外,主要是植物源色素.我国古代就有以红曲米作为着色剂利用的习惯;在高等植物方面,生产蓝色、黄色、绿色的颜料的高等植物种类不少,大多沿用至今.自19世纪中叶以后,人工合成色素以着色牢固、鲜艳、成本低廉等特点,迅速占领了印染、食品等许多行业,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表明,一般合成色素都有程度不等的毒性,特别是化学结构含偶氮型的色素有可能在人体内成为致癌物.同时,在色素合成的过程中,还有可能污染有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因此,合成色素越来越使人们感到不安全.从20世纪50年代的100多种人工合成色素用于食品着色,到20世纪末,已有60~70余种被禁用了,而植物食用色素在食品行业中成为主要着色剂.近年来又涌现出多种有价值的高等植物源色素,我们选择其主要一些植物种类做些介绍,供有关方面参考.【期刊名称】《中国野生植物资源》【年(卷),期】2014(033)001【总页数】10页(P45-54)【关键词】色素;古代;食用植物色素;人工合成色素;农副产品【作者】肖正春;张广伦【作者单位】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2;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99我国幅员辽阔,植物资源丰富,天然植物色素生产的原料不少,特别是一些农业产品,如玉米、高粱、辣椒、萝卜、番茄、紫甘蓝、紫甘薯等,产量较大,利用方便。
这就为天然食用植物色素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也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开辟了新的途径。
1 人类利用植物色素资源的历史举例人类最初使用的色素,除一些矿物外,主要来源于植物。
天然植物色素使用于人们衣着、食物和其他装饰,能给人以视觉刺激,给人以美的感觉。
自然界的植物大多含有绿色素,在古代人们无法用来着色,因为它在高温中被破坏而成为黄色。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的植物染料多为蓝色和黄色。
尤溪县野生天然食用色素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尤溪县野生天然食用色素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杨光天
【期刊名称】《福建林业科技》
【年(卷),期】2011(38)1
【摘要】通过对尤溪县野生天然食用色素植物资源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共有野生天然食用色素植物21科24属37种.其中木本植物25种,草本植物12种.优势科有蔷薇科、杜鹃花科、葡萄科,优势属有悬钩子属、越桔属、葡萄属.可利用的部位有根、根茎、茎、叶、树皮、花、花瓣、果实、果皮、果汁及全草,以果实可利用的种类最多.染液的颜色有红色、紫红、橙红、黄色、橙黄、绿色、黑色、褐色、茶褐色、紫色、蓝色等多种,以红色素最多,其次为黄色素.黄栀子、龙葵、荩草、虎杖、姜黄、金樱子、商陆以及悬钩子属、葡萄属、越桔属、荚蓬属的种类在该区分布广、贮量大、利用价值高,值得进一步研发利用.
【总页数】5页(P27-31)
【作者】杨光天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林业局,福建,尤溪,36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2.3;Q949.91
【相关文献】
1.长白山主要野生天然食用色素植物资源的调查及其开发利用 [J], 周繇
2.尤溪县野生茜草科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J], 陈秀兰
3.尤溪县野生芸香科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 [J], 陈子龙
4.福建省尤溪县野生葡萄科植物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 [J], 郭日增
5.湖北省广泛开展野生植物资源普查,尝试野生资源开发利用 [J], 范修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论述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缪少霞1,王鹏1,徐渊金1,孙健2,3,*,李昌宝2,李丽2(1.建德市质量计量监测中心,浙江建德311600;2.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3.广西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摘要: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色调自然,安全性高,有些兼具营养和药理作用,目前已逐渐替代人工合成色素。
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从植物源天然色素的发展历史、分类、性质特点及适用范围、提取与纯化方法、分析鉴定及筛选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
以期为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深入研究及其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植物源;食用色素;开发;利用;理论基础Review 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Edible Pigments from Plant SourcesMIAO Shao-xia 1,WANG Peng 1,XU Yuan-jin 1,SUN Jian 2,3,*,LI Chang-bao 2,LI Li 2(1.Jiande Supervision Testing Center of Quality and Metrology,Jiande 311600,Zhejiang,China;2.Institute of Agro-foodScience &Technology,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 530007,Guangxi,China;3.Guangxi CropGenetic Improvement Laboratory,Nanning 530007,Guangxi,Chin a )Abstract :Natural edible pigments from plants exhibit inartificial color in appearance.They are safe for our health,and some of them possess nutritional and medicinal benefits.Therefore,at present,the natural plant pigments have gradually substituted for artificial one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history,category,property and utilization,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as well as 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natural edible pigments from plants.This review would b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i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Key words :plant sources;edible pigments;development;utilization;theoretical foundation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桂科攻10100009-2)作者简介:缪少霞(1981—),女(汉),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食品检测。
*通信作者:孙健(1978—),男,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研究。
天然食用色素直接从天然资源(如动植物组织、微生物)中获取,使用较多的是植物性色素。
天然植物性色素能使食品形成一定颜色,刺激人们的视觉,从而增进食欲,现已广泛应用于饮料、酒类、调味品、糖果、医药等行业生产中。
1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概况人类很早即已使用天然色素为食品着色,我国古代就有关于栀子黄、茜草红、蓼蓝等用于着色的记载[1]。
植物源天然色素具有营养价值丰富、色调柔和、安全性高等优点,有些还具一定的药理作用(如降压、利胆、补肝和益肾等)[2],但其色素不稳定,着色能力较差。
相反,人工合成色素稳定性好、着色力强、色彩鲜艳,并且生产成本较低,在食品中被迅速推广使用。
随着苏丹红事件的爆发,大多数化学合成色素具有的致泻性、慢性毒性和潜在的致癌性等危害陆续被报道,这些危害主要是由于砷、铅、铜、苯酚、苯胺和硫酸盐等有毒物质残留所致[3]。
20世纪中期,全世界大概有100多种化学合成色素,现只剩60多种;日本曾批准使用27种化学合成色素,现已减少到9种;美国当时允许使用35种,现仅有7种;此外,挪威等一些国家已完全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色素。
其他国家,如印度、挪威、瑞典、芬兰、法国、丹麦等已禁止使用偶氮类合成色素[4]。
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包括胭脂红、苋菜红、新红、赤鲜红(樱桃红)、诱惑红、日落黄、柠檬黄、亮蓝、靛蓝和它们各自的铝色淀[5]。
截至2005年,世界上允许使用50多种食用天然食品研究与开发F 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2年7月第33卷第7期211色素[6]。
FAO/WHO允许使用的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有叶绿素铜钠(钾)盐等多种;美国允许生产和使用的主要有胭脂树橙等[7];日本在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允许使用的天然色素达40多种,包括焦糖色素、紫草红色素、胭脂树橙、葡萄皮色素、甜菜红、可可色素、叶绿素、万寿菊色素、红花黄素、番茄色素、栀子黄素等[8]。
在国标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天然色素共40多种,包括柑橘黄、叶绿素铜钠盐、焦糖色、番茄红、红花黄、姜黄、玫瑰茄红、辣椒红、辣椒橙、茶黄素、茶绿素、胭脂树橙、胭脂虫红等。
我国食用着色剂产量约28000t,其中大多数是天然色素,其年产量约为25000t。
我国的焦糖色、红曲红、辣椒红、叶黄素、栀子黄等色素均已规模化生产,打入了国际市场[3]。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云南西双版纳、武陵山区、秦巴山及东北长白山是天然色素植物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其中玉米、红花、辣椒、栀子等品种为我国发展天然色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9]。
2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分类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种类多样,可根据以下进行分类。
根据原料来源不同分类见表1。
根据形态分为:(1)以原始形态使用的,如果酱类和浓缩果汁类等;(2)对原材料直接采用干燥、粉碎处理得到的,如茶叶末等;(3)提取原料中的色素成分,浓缩或直接干燥成粉末状,如玫瑰茄红色素、番茄红色素、柑橘黄色素等,现在大部分研究的天然色素都属此类;(4)经酶处理后得到的天然色素,如栀子黄色素;(5)人工合成的原本是天然存在的色素,如核黄素,β-胡萝卜素[10]。
根据色调不同大致分为:蓝绿序列、红紫序列和黄橙序列等。
此外,由于溶解性不同还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两大类。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化学结构复杂,品种较多,大致包括:吡咯色素、多烯色素、酚类色素、醌类色素和其他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
2.1吡咯色素这是一类具有卟啉类结构的化合物,主要指叶绿素,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
叶绿素中研究得较多的是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是由叶绿酸、叶绿醇和甲醇缩合而成的二醇酯[11]。
在植物体内以与蛋白质结合的形式存在,它能使瓜果蔬菜呈现绿色,具有补血、活化细胞、抗菌消炎和抑制癌细胞生成等功效。
它的性质很不稳定,在热、光、氧化等条件作用下均可受损。
在稀碱条件下稳定性好,在稀酸条件下由于Mg2+被H+取代作用后失色[12],但如果用含铜化合物代替镁,络合的铜原子比Mg2+牢固的多,得到的绿色制品相对比较稳定,因此一般将叶绿素制成铜钠盐以提高其稳定性。
2.2多烯色素多烯色素,又叫类胡萝卜素,它是由异戊二烯残基组成、以共轭双键相连而成的一类色素。
其在预防疾病、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力和延缓衰老等人类健康方面起重要作用[13]。
具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天然类胡萝卜素约1亿吨,是目前国际上开发和应用最广泛的天然色素之一,大多数以叶黄素、新叶黄素、岩藻黄素和紫黄素4种形式存在。
现在有600多种天然类胡萝卜素的化学结构已经确定,其中有50余种能转变成V A,并且自然界中所有的V A都来源于类胡萝卜素[14]。
根据结构和溶解性差异,类胡萝卜素分为:①胡萝卜素类,包括番茄红素及α、β、γ-胡萝卜素等。
其中,β-胡萝卜素在自然界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颜色黄橙色,它是VA的前体,具较高的营养价值,常作食品营养强化剂。
②叶黄素类,自然界中该色素主要有胭脂树橙色素、玉米黄素、藏红花素等。
类胡萝卜素相对比较稳定,较耐热,当溶液pH变化时不变色,并且遇锡、锌、铜、铝、铁等离子也不改变,着色力强。
由于其共轭不饱和双键特性,使其具有较强与氧反应的能力,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抗氧化防御作用。
因此,绝大部分类胡萝卜素都是单线态氧及自由基的清除剂,可与氧以及由于亚油酸氧化而产生的自由基快速反应,中断过氧化链式反应。
如遇强氧化剂,双键断裂,发色基团遭破坏而失去色泽[15]。
天然色素产品中,类胡萝卜素常呈很细微的分散形式存在。
2.3酚类色素酚类色素是包含多元酚结构的衍生物,结构骨架为C6-C3-C6,可分为花青素类、花黄素和鞣质等3类色素。
2.3.1花青素类花青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溶于水。
现已发现23类表1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原料的来源Table1The source of materials for the natural edible pigmentsfrom plants原料来源色素名称果实仙人掌、桑椹、葡萄果皮、可可、栀子、辣椒、柑橘皮、紫玉米、角豆、黑豆皮、杨梅、西红柿、胭脂树红(红木种子)根茎姜黄、茜草根、红甜菜、甘草、胡萝卜、紫草根花红花、玫瑰花、金盏花、番红花叶各种绿色植物的叶,如:菠菜、茶叶藻类螺旋藻类等专题论述缪少霞,等: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212花青素,它们以不同方式和各种单糖结合形成500多种花色苷。
常见成苷的糖有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等5种[16]。
食品中主要的花色苷有6种,分别是飞燕草色素、天竺葵色素、芍药色素、矢车菊色素、牵牛花色素和锦葵色素[17]。
这类色素基本结构为2-苯基苯并吡喃,常见的是其氯化物。
目前研究较多的花色苷类色素有高粱红色素、萝卜红色素、葡萄皮红色素、黑米红色素、玫瑰茄色素、山楂红色素、越橘红色素、紫玉米色素、蓝靛果色素等[18]。
花青素对光、热、氧化剂、抗坏血酸敏感,放置时间久可导致褪色或变成褐色。
由于花色苷分子构型不同,在不同pH条件下,颜色各异:pH<7显红色,pH8.5左右显紫色,pH11显蓝色(或蓝紫色)[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