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福利思想所查资料
社会福利思想史
社会福利思想史第一篇:社会福利思想史社会福利思想史资料(资料仅供参考)一单项选择1、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是老人和儿童。
2、在《论语·子路》中孔子集中表现了“庶”、“富”、“教”、社会教化论思想。
3、孟子把“民”置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序化关系之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重要命题。
4、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了谷物平籴思想,成为中国救荒史上平籴理论的鼻祖。
5、《管子》之书认为国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之首是老老。
6、韩非提出了“势、发、术”相统一的系统社会控制制论思想,为君主专制主义奠定基础。
7、韩非从“性恶论”和“自由论”出发,社会福利的主张主要是“贫富分化合理论“、反济贫论”和“反足民论”等。
8、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兼爱说”他认为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应该无条件的彼此相爱,这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互爱的善良愿望。
9、墨子福利思想的一大特色是把“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指标。
10、贾谊和晁错提出了“即粟备荒论”,他们强调以粮食储备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储备的重要性。
11、耿寿昌创立常平仓制度主要是着眼于边地设防的实际提出的,具有国防战略意义。
12.、在《礼记》49篇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其中《礼运》阐释了“大同之世”的保障思想,《大学》阐明“亲民”思想,《王道》表达的是“恤民振穷”、“安老坏少”的思想。
具有“原典”的意义。
13、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主要原因是“与民争利”。
14、王符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以民为心”的思想构成了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基本理论依据。
15、鲍敬言社会核心的论点是“无君论”。
16、李嗊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生民论,就是以“礼论”为理论前提和依据建立起来的。
17、朱熹认为,人的贫穷是天命气数所决定的,所以人生有贵贱、贫富的区别。
18、朱熹主张设“社仓”来解决饥民的粮食问题。
19、董猥的《救荒活民书》是中国救荒思想史上的集大成式的著作。
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知识
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知识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知识社会福利思想是指关于如何保障和改善社会公民生活状况的一系列理论和观点。
在现代社会,社会福利被视为国家和社会必须承担的责任,旨在通过政府的干预和社会一体化的方式来减少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社会福利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当时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开始面临更多的社会问题和贫困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系列对社会福利的关注和讨论,旨在通过社会改革和政策干预来缓解社会问题。
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人的尊严和价值观念,即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
社会福利的目标是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物质和非物质需求,包括食品、住房、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社交参与等,以满足人类的发展和幸福感。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社会福利思想提倡政府的积极干预和资源分配。
政府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来提供福利服务和福利项目,比如社会救济、低保、养老金、失业救济等。
同时,也需要完善法律体系和社会公平机制,以确保资源的公正分配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在社会福利思想中,有几个基本的观点和理论值得关注。
首先,社会福利思想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
它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不论其背景和条件如何。
社会福利制度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不平等现象,为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支持和帮助,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福利和人权。
其次,社会福利思想倡导社会一体化和共享责任。
它认为社会问题是全社会的责任,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或个人来解决。
社会福利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来推动社会福利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社会福利思想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利益。
它认为社会福利不仅仅是满足当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提供未来的机会和保障。
社会福利制度应该考虑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确保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性和长期利益。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一、社会福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与结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民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
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1、在国外,社会福利是一个比社会保障含义更为宽泛的概念,作为主要保证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大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福利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与公共福利制度等多种内容。
2、在中国,社会福利仅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狭义的社会福利范畴。
我国的社会福利主要包括对全体社会成员实施的公共福利,由单位和行业为其员工及家属所提供的职业福利,以及转为社会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妇女、军人及其家属等的特殊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特殊人群。
三、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15世纪-17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开始出现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西方福利思想开始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福利思想快速发展20世纪前期:国家干预主义社会福利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成为资本主义改革的理论武器四、不同时期的西方社会福利实践模式1、第一阶段:19世纪末以前-自助理念模式:家庭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社会慈善机构的服务是重要补充;家庭及慈善无法满足时,政府通过济贫法制度提供官方救助。
2、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国家福利理念国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公共福利与服务制度,追求建立“福利国家”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福利理念追求国家、社会和个人责任的协调和平衡;改革(提高一些享受社会福利的资格要求;降低一些社会福利津贴的标准;提倡社会福利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推进一些社会福利项目私营化)第二章西方早期社会福利思想概述一、西方早期福利思想具有以下两大特点:1、不系统性2、基督教深深影响着早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社会福利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二人所处的地域和文化背景大致相同,而且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整理权威精简版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整理权威精简版(1至3章考点汇总、考题透视)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背诵内容和落后的记忆力之间的矛盾。
(简答)简述社会福利的内涵与外延(广义、狭义的社会福利是什么?)福利是指能够使人们生活幸福的各种条件。
福利是社会政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
广义的社会福利涉及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
(多选、重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
主要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
(名词解释)社会福利制度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
或者社会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这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多选、简答)六种主要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组织形式——主要功能——社会福利功能)亲属——家庭——繁衍后代、社会化、保护、情感支持——抚养、家庭间的经济支持。
宗教——教会——精神感悟、培养信仰——宗教性质的医疗、教育和社会服务、慈善救济。
工作单位——行政的、商业的办公室、工厂、农场等——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管理等——职业福利。
市场——生产者(企业)和消费者(家庭)——金钱和实物的交换——商业化的社会福利产品和服务。
互助机构——邻里、支持群体志愿机构——互助、慈善——自助及自愿服务、非营利性社会服务。
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统筹资源的筹集和分配——消除贫困、经济保障、医疗、教育、社会服务。
现代社会福利的特征:第一、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第二、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
第三、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第四、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名词解释)社会福利思想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田毅鹏著6近代
(2)男女平均分配土地,自愿婚姻 (1)“理想天国”的原则是“四有二无” (2)一切土地按平均主义原则分配给各户 农民耕种 (3)取消对产品的私有,平均分配
第三节 洪仁玕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洪仁玕简介及学术背景
洪仁玕(1822年-1864年),广东花 县人,是太平天囯天王洪秀全的族弟,曾在 香港居住多年,1859年到天京(即南京), 获封为军师、干王,一度总理朝政,1864 年在江西被清朝捕杀。洪仁玕是太平天囯领 导层中对西方见识较广的一位,提出的《资 政新篇》是具有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政治纲 领,在当时的中国算是相当先进的思想。
二、康有为的社会福利思想
(1)移民垦荒
1 .恤穷论
(扶贫济弱 以固结民心) (2)劝工警惰 (3)恤鳏寡孤独 (1)从“仁道论”到“批判论” (2)抨击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模式的
康 福有 利为 思的 想社 会
2 .“大同之 世”的福 利观
狭隘性(国人重宗族轻国家;狭隘性)
(3)“大同世界”的社会福利构想:只 有去国(种、家、产)以个人作为社会单
1 .论西洋 慈善事业
郑 福观 利应 思的 想社 会
2 .赈荒救 灾论
(2)要求查赈官员严格自律、收恤灾区 妇女
第五节 康有为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康有为简介及学术背景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 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 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 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 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 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 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 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 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 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 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 考》。
近代社会福利思想
一是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同思想和民本思想
的某些“暗合”式的联系。
二是西方文明的示范作用。
首先,它将社会福利问题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认为中西社会强 弱盛衰的原由虽然有很多,但民之富强的程度应是最为重要的衡
量标准。其次,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它第一次对传统的宗族福利
保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反思
②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1.移民垦荒; 2.劝工警惰,即令
各州县设立警惰院,收留无业游民和有劳动能力的乞
丐,进行职业教育,使这些人能够自食其力。穷者得食, 社会自然会走向安定。3.恤鳏寡孤独。各州、盲聋残疾等的生
活困难和生理有缺陷者,实施救助。
③“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组织中,所有的社会福利事业都由 社会公共机构来承担,主要包括“公养”、“公教”、“公恤” 1.公养机构。康有为认为,大同世界的成年男女,自由婚姻,定期 同居,届时需易人。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 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
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
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按着上述原则进行操作,经过“核定地 价”、“照价收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等步骤,实现
了土地国有化,消灭了贫富分化。
三、总结
19世纪中叶以来,国人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接受之所以如此迅 速,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有两个:
近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 想
从1840到建国前主要代表人物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
二
三
简 述
主要代 表人物 思想介 绍
总 结
一、简述
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的历史背景下,先进的思想家们 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这其中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
(完整版)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绪论第一节: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一:社会福利的概念:1.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假设不虞匮乏,充分就业,安全,健康,快乐,受教育社会平等及有序的生活等有关人类幸福的事项的实现是社会的正常状态。
而贫困,疾病,失业,无知,懒惰和犯罪则是反福利的社会病态。
2.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民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3.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属于社会救助)4.狭义的社会福利存在于包括古代社会在内的一切文明社会,更确切的说是在所有形成国家公共权利的社会.广义的社会福利是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
(详见P3)二:社会福利制度:1.含义: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着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2.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形式:(1)残补型的或剩余型的制度:属于济贫服务的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2)制度型的福利: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
3.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从消极的救治社会病态向积极促进直接的社会福利发展.不仅将福利作为一种道德目标,也当作一种政治目标来追求。
4.经济因素对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三:社会福利的特征与体系:1.社会福利的特征:(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2)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3)权利和义务的不对成性;(4)非功利性和服务性;2.社会福利体系:(1)广义的社社会福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救助体系(社会安全体系) (2)社会保险体系社会福利体系(1)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全体公民的福利,如教育、医疗。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一、导论部分1.社会福利的内涵社会福利是一个概括性的名词,它涉及社会根据什么来帮助人们生活得幸福,需要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来保证他们生活得幸福,社会的财富、机会和各种物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等问题。
社会福利的三个领域包括:理念或意识形态层面、社会政策领域、实践服务层面。
2.社会福利的三个层次: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政策以及社会行政和社会工作的统一体。
3.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1)自我照顾与自我保障;(2)剩余型的福利制度: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它是一种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福利意识形态,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扮演有限的角色(社会救助与基本的社会服务),社会服务和福利领域基本上依靠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
它与慈善事业、济贫服务相等,是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多数福利项目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
(3)制度型的福利制度: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把提高它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它使福利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等方面,从而起到维护人民生活安定和幸福的作用。
指在19世纪末出现的,由政府面向全体国民,通过再分配的渠道为社会中所有人士提供相应的福利服务与资源,以促进全民福祉和社会发展为目标。
它具有很强的全民保障的特点,没有阶级和标签意识,有助于促进社会和家庭的整合。
4.社会福利思想:就是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也是人们对什么是好的生活和如何实现好的生活的哲学思考。
5.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福利思想中,基本的对立是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对立。
6.社会福利思想中的基本价值观(1)个人主义福利观:福利是有关个人动机与需要的东西,因而反对为了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目的而采取的福利措施。
追求平等和公正,必然会使一部分人的所得被另外一些人所占有,这种以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的需要的做法,其结果就一定是他们在实际地位上的不平等。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内容
社会福利思想思考题第一章1、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历史性○2多元性○3明显的流派性○4强烈的意识形态性2、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其特征是以强调个人责任为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其特征是体现国家干预为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的激进自由主义与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3)二战时期,其特征是以强调政府宏观政策为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的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4)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其特征是以强调充分国家责任、全面的国家福利为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的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5)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特征是以强调市场的机制和作用、减少政府干预为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6)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特征是以强调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协调,提倡国家、个人与社会共同责任为核心内容与突出特点的“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第二章1、简述柏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
(1)城邦的起源与目的A、城邦是人们为了各种需要而建立的聚居区。
B、城邦各种立法的目的必须促进城邦成员整体的幸福与城邦的和谐。
C、按照人性与分工的原则将城邦的成员划分为三个等级:社会理智化身为统治者,社会意志化身为保卫者,社会情感化身为劳动者。
(2)理想状态的国家A、在《理想国》中提出按照不同等级施行不同的财产所有制度。
B、在财产所有制思想的基础上,主张实行共妻制度与子女公养制度。
C、教育是建立一个理想国的国家所必不可少的。
(3)晚期所有制思想A、认为在不同的等级中实行一定程度的财产私有制更有利于更有利于消除冲突与争斗。
B、按照各自的等级拥有相应数量的私有制财产的主张,重新将社会成员划分为四个等级。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福利思想。
(1)城邦的起源及理想政体○1.起源:人类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城邦○2.理想政体:A、照顾公共利益的原则B、多数人原则C、人人都能幸福生活的原则D、轮流执政的原则(2)中产阶级与社会冲突A、中产阶级对理想政体的建立及其稳定具有重要影响B、平等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而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的不平等(3)理想状态的社会A、理想的城邦最重要的是公民与土地的面积B、理想的城邦应该实行财产私有制C、理想的城邦应实行一夫一妻制D、要注意教育第三章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知识点
第一章: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一节: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一)工业革命(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1)失业问题(2)贫困问题(3)童工和女工问题(4)工厂工作条件问题(5)住房问题二:18、10世纪的阶级与阶级斗争:(一)经济斗争:初期为消极怠工、破坏机器等,后来组织工会,集体谈判等(二)政治斗争:(1)改良主义:争取普选而开展大规模的斗争。
如:宪章运动(2)革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三:社会福利实践的变化:(一)英国:(1)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治安法官有权以教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
救济办法因人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的,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作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这一法律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的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
(2)1934年新《济贫法》(3)1870——1914年的保险立法和措施:1905年《失业工人法》、1908年《养老金法》、1911年《国民健康保险法》(二)德国:1.德国是第一个推出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2.法令:1883年《疾病保险法》(第一部)、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与残疾保险法》3.社会安全与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的高级社会安全网:(1)社会保险(2)社会救济(3)社会照顾第二节: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一: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乌托邦思想。
(一)莫尔的乌托邦社会福利思想:托马斯·莫尔,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代表作:《乌托邦》莫尔的《乌托邦》中从六个方面对社会的福利状态进行描述:(1)财产公有和按需分配,消除城乡差别;(2)人人都要学习专门技艺,参加劳动生产,以增加国家财富提高社会福利;(3)要以农为本,保证所有居民的粮食和禽蛋副食供应充足;(4)进行城市规划,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居住规模,避免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种种问题;(5)提高卫生健康水平;(6)要发展学术研究、推行国民教育,消除愚昧无知和犯罪现象;二:康帕内拉的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特马索·康帕内拉,意大利人,代表作:《太阳城》1.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家庭是实现公有制社会的前提。
社会工作社会福利思想章节知识点整理
④提倡一种共同劳动的社会。
(2)强调科学研究、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
a.普及国民教育并且从儿童抓起
b.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工作时间:不超过4h/d
*三大原则:公有制、普遍参加劳动(除老弱病残)、平等分配生活必需品
二、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代表著作:《论西班牙君主国》、《胜利的无神论者》、《太阳城》等
2.康帕内拉的社会福利思想内容:
世间的一切都遵循着“实物的自然法则”,周而复始地运行着,不断回复到它的“原初状态”
(1)公有制,实行按需分配和和谐的社会分工
①主张消灭私有制和家庭——公有制+公妻制
②提倡按需分配—由太阳城中的“公职人员”进行分配——人们可以从“公社”获取所需
孔子的大同社会
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汉堡制+慈善组织会社(志愿服务部门的兴起)
2.福利国家阶段
福利国家:是指一种理想的福利提供模式,国家承担了为其市民提供综合和普遍福利的责任,也就是福利国家接管以前由家庭、宗教机构、志愿组织或私营部门所承担的为全体人口提供保护之责任的国家。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
(一)梅叶的空想社会福利思想
①代表著作《遗书》从本质上剖析谴责当时的阶级社会及其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通过革命取得自由平等。
②对宗教神学开展批判。——宗教神学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③提出革命的主张。
④提出公有制社会。——公社是社会基层组织:财产、劳动、人与人的关系、公社与公社的关系、公社的管理者角色
②私有制是财产和地位不平等的起因,也是一切罪恶的基本原因(个别社会成员+公务人员)——人性是怎样的?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重点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重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正式的福利制度的形成始于20世纪。
福利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逐渐演进和发展。
本文将主要讨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重点问题。
一、古代中国的福利观念在古代中国,福利被视为君主的责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封建社会中,君主通过赈济贫苦、建立养老院和孤儿院等方式帮助弱势群体。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孝道观念也对福利有所贡献。
二、近代中国的福利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和福利运动。
梁启超提出的“赡养运动”主张强调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赡养贫困者的责任。
鲁迅发起的“职业救济运动”呼吁为工人提供养老、医疗、退休等福利待遇。
这些运动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福利制度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政府开始积极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社会主义时期,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应运而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一系列的福利机构,比如社区养老院、托幼机构等。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福利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政府提出了“依法办福利”,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福利事业的管理和保障。
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也推动了福利事业的发展,民间慈善组织的崛起为社会福利事业提供了新的力量。
五、当前中国社会福利的挑战和展望尽管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社会转型中的困难群体等都给福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未来,中国社会福利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作用。
六、结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重点问题包括古代中国的福利观念、近代福利运动、社会主义时期的福利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福利改革与发展以及当前的挑战和展望。
通过不断完善福利制度、加强各方合作,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将进一步发展,为人民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一、社会福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与结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民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
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1、在国外,社会福利是一个比社会保障含义更为宽泛的概念,作为主要保证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大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福利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与公共福利制度等多种内容。
2、在中国,社会福利仅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狭义的社会福利范畴。
我国的社会福利主要包括对全体社会成员实施的公共福利,由单位和行业为其员工及家属所提供的职业福利,以及转为社会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妇女、军人及其家属等的特殊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特殊人群。
三、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15世纪-17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开始出现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西方福利思想开始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福利思想快速发展20世纪前期:国家干预主义社会福利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成为资本主义改革的理论武器四、不同时期的西方社会福利实践模式1、第一阶段:19世纪末以前-自助理念模式:家庭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社会慈善机构的服务是重要补充;家庭及慈善无法满足时,政府通过济贫法制度提供官方救助。
2、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国家福利理念国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公共福利与服务制度,追求建立“福利国家”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福利理念追求国家、社会和个人责任的协调和平衡;改革(提高一些享受社会福利的资格要求;降低一些社会福利津贴的标准;提倡社会福利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推进一些社会福利项目私营化)第二章西方早期社会福利思想概述一、西方早期福利思想具有以下两大特点:1、不系统性2、基督教深深影响着早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社会福利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二人所处的地域和文化背景大致相同,而且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第三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介绍
本章目录
第一节 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产生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思想 三、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德国历史学派及其对德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影响 一、德国历史学派的产生 二、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主张 三、德国社会保险政策与立法 第三节 英国的社会改良主义 一、费边社与费边社会主义 二、费边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 三、费边社对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
“我们的社会改革,是在上层阶级道义的反省之下,以
国家权力为主体,让劳动阶级被动地成为国家社会主义
的受益者。”
“政府对于国民经济经济生活的干涉及地方自治团体统
治权的扩大,会渐渐接近社会主义的门口。所谓实行部
分社会主义,就是对所有的分配不均现象加以调整。” 。
——瓦格纳
三、德国社会保险政策与立法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浦鲁东无政府主义、 德国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等。另外,传统的资产阶级自 由主义的自由、民主思想对社会民主主义也有极大的影响。
在许多国家,社会民主主义又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 分支。实际上,社会民主主义与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有着 更直接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广泛
1871 年俾斯麦在给他的阁僚的一封信中就写到:“( 1 ) 生产、交易,及价格等诸关系中,对于具有正当理由的劳 动阶级的要求,只要在能与国家利害相调和的范围内,政 府应通过立法及行政手段予以满足;但( 2 )对于有危害 国家之虞的煽动,在不萎缩健全的公共生活的范围内,应 用禁止或刑罚法规以制止。” 1881年德皇威廉一世也说:“社会恶害的矫正,只靠镇压 社会民主党的煽动骚扰是不够的;还要渐次寻求方法,积 极增进劳动者的福祉。┄对于祖国,应谋求国内和平秩序 的永续保证;对于贫者,应谋求他们生活上的更安定与更 丰富。”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知识点
1,社会福利及类型是什么?社会福利——指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帮助社会成员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的物质及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相应的服务,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公共福利设施,少儿福利,老年人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离退休福利,教育福利,慈善事业,社会救济等。
2,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救灾救荒思想(2)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5)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思想(7)社会教化思想3,简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1)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2)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
(3)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
(4)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中。
4,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发展分期。
(1)春秋战国时期(2)秦汉时期(3)魏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宋元时期(5)明清时期(6)近代时期5,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重礼”是其表层结构,“贵仁”是其思想核心。
6,简述孔子“惠民利民”思想的主要内容。
(简答)(1)济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7,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是老人和儿童。
8,“薄赋敛”思想的深化:(1)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2)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
所谓使民以时,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
(判断)9,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社会教化程序思想。
(判断)10,孟子以人性善为出发点。
11,论述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
(1)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是性善说和重民论。
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总框架,主要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说”和颇具民本主义色彩的“仁政”学说的基础上。
(2)在性善说中,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并把对这个问题论证的结果作为构想社会治理方案的依据。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第一篇: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1、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15世纪到17世纪: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缓慢转变时期,西方福利思想开始出现(背景: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出现,为社会福利思想奠定基础;宗教改革加速西方社会世俗化进程,有利于福利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思想是西方近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强调个人责任为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开始形成,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快速兴起(古典政治经济学、功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也走向顶峰,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出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快速发展时期(德国新历史学派、英国激进自由主义和费边社会主义、德法瑞典等国的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20世纪前期:西方资本主义面临新选择,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思想也发生明显变化(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的国家干预主义社会福利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改革,社会福利思想得以表现。
(第三条道路)2、不同阶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主流派别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强调个人责任为核心的内容与基本特征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体现国家干预为核心的激进自由主义和新历史学派为主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强调政府宏观政策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为主流)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初(以强调充分国家责任和福利为核心的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强调市场机制和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3、中世纪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首先是不系统性。
没有发展成相对独立的思想内容体系,更多的隐含在主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社会思想和哲学思想中其次,深受基督教影响。
不以人为中心,反映人的意识和主张,带有宗教性而非社会性(被称为宗教社会福利社想)4、中国古代早期的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a.系统性和全面性(全面论述灾害救助,养老,鳏寡孤独的社会救助思想)b.世俗性和政治性(为维护统治者政治利益)c.预防与救助并重(关注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各种灾害发生)d.明显的理论性(在家庭内部、国家内部强调一定的伦理思想)5、文艺复兴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结束欧洲长期封建宗教神学统治,文艺复兴确立了人文主义的地位,确立资产阶级社会价值观念,使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解放,为社会福利制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社会福利思想考点收集
社会福利思想宋林飞主编序言: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与社会工作方法系统必须认真研究三个问题:1、全球化问题;2、本土化问题;3、专业化问题。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念1、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分为狭义的社会福利和广义的社会福利;狭义的社会福利仅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照顾而兴办的、以抵费或者免费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制度;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和出资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的社会措施。
2、我国一般讲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有四部分组成: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面向贫困无助着的社会救助;面向工薪劳动者及家属的社会保险是对受保对象基本生活的保障;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面向全体居民的社会福利;专为军人及其家属所设立的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是对特殊群体的具有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
3、社会福利的特征:1、保障对象的全民性;2、保障内容的福利性;3、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4、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高层次性。
4、广义的社会福利比狭义的社会福利多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
5、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剩余型到制度型再到发展型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中剩余型社会福利是“专为社会弱者服务”。
6、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也称“旧济贫法”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通过征收济贫税、在郊区范围内实施救济的剩余型社会福利的制度规定。
1834年新《济贫法》出台。
7、欧洲从14-18世纪逐渐形成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8、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先后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年、残疾、遗属保险法,开创了社会保险立法化的先河。
9、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家的创始人庇古提出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增进全民社会福利、增加国民收入的社会目标。
福利经济学成为福利国家的重要理论来源。
10、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出台“社会保障法案”成为美国现代福利体系的基础,法案以养老和事业为重点。
最新《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绪论★社会福利的概念:(名词解释)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
(属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的概念:(名词解释)(1)含义: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着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形式:a.残补型的或剩余型的制度:属于济贫服务的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b.制度型的福利: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
★现代社会福利的特征:(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社会福利的根本目标是社会正义,他强调要使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使穷人或弱者同样可以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2)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
社会福利的服务对象范围广,具有全民性,而且扩大到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
(3)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社会福利不设先决条件,它只要求受照顾者是属于本国的公民,具有基本的社会成员资格。
就此而言,社会福利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4)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社会福利是作为“社会工资”提供给国民的,它不计功利,也不要求实物和金钱方面的回报,而是作为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给予公民的服务和帮助。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特点:(1)意识形态性。
从根本上讲,社会福利思想是思想家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福利的制度、政策和问题的根本观点,因此,社会福利思想总是围绕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社会理想谁更有价值或者说应该以哪一个为出发点来阐述自己的福利观。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制、普遍参加劳动和平均分配生活必需品的原则之上,把消灭私有制、消除贫富对立、实现社会平等当做改造社会的目标,阐述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和幸福生活的理想。
梅叶唯一的著作《遗书》,全书贯穿着反对宗教神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压迫和剥削的革命热情,以及号召无产者和劳苦大众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社会的理想。
摩莱里的《自然法典》在空想社会主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企图依靠理性和法的力量来改造社会。
圣西门是把人类发展氛围五个时期:开化初期、古希腊罗马的奴隶社会、中世纪神学和封建制度、封建制度解体的过渡时期或新封建制度、未来的实业制度——理想和永久争议的王国蓝图。
提出“劳动权”和“按劳分配”的社会福利观,在“实业制度”下提出“协作制”傅立叶1803年《全世界和谐》;《经济的和协作的新世界》阐述了社会的组织问题:未来社会制度的设想是“和谐制度”。
欧文: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彻底消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其理想社会是“劳动公社”的联合体,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反对国家干预市场,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由竞争的作用,用更多的投资来发展生产性劳动,以增加资本积累,增进国家财富。
积极的经济政策和福利政策应该是增加收入,而不是靠节约,减少支出来增加财富。
而国家的职能应该是在保护私有财产、革新政治和发展教育方面。
马尔萨斯是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的代表人物,认为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人口法则的作用下穷人的生育过快,导致劳动力的供大于求,从而引起失业和贫困。
因此他认为消除贫困的方法只能是通过抑制穷人的人口增殖,而采用济贫和社会改革的方法是无济于事的。
另一方面他认为贫困也起到抑制人口增长的作用。
西斯蒙第对政治学的主要贡献是反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将财富当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而主张要通过研究收入的分配来解释经济运行的规律。
他也解释了资本主义生产矛盾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迅速增加与劳动者阶级通过工作收入得到的生活资料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中国近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近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作者:黄曦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8期摘要:自鸦片战争以来,国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并伴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这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的新的社会福利思想。
本文首先阐述了近代社会福利思想兴起原因,同时对当时几个主要的福利思想进行概括,试得出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所产生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这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近代社会;福利思想;思想内容一、近代社会福利思想兴起的原因(一)社会灾难孕育中国近代的福利思想自近代以来,中国政局动荡不安,内忧外患。
中央政权对基层的统治力量比较弱小,无法全面协调和集中社会力量处理国家社会的公共事务。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与手工业在家庭内部牢固结合。
在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之下,中国农村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
同时自然灾害严重,导致农业无法增收,大量农民无法生存,成为游民,纷纷涌入城市,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解决农村的隐性失业问题和游民问题,社会救济的重要性于是显示出来了,但由于国库空虚,政府也无法全力解决这些问题,这就为近代社会福利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二)西方福利思想促进中国近代的福利思想西方社会福利思想逐渐传入近代中国,传教士通过在教堂以及其他社会福利机构介绍和推广西方社会的福利思想,主要有教会救济事业、教会医疗事业、教会慈幼事业等。
传教士借助救灾的机会同清政府的各级官员接触,特别是洋务派大臣,传教士的意图十分明显,想通过清政府的官员来满足自己的利益,即便如此,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福利思想的产生发展。
(三)有志之士发展中国近代的福利思想在传教士通过传教向中国传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同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对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方面有所关注,特别是那些洋务大臣。
在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留学生也发挥这重要的作用。
近代的留学生大部分出国之前在国内受到新式学堂教育,在海外又接受的是外国先进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从而成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传播福利思想的主要力量,对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传播起到了升华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社会福利思想所查资料——道家近代社会福利思想1.西方慈善思想在近代的传入1840年的鸦片战争,全面开启了西学东渐、西俗东移的帷幕。
此后的百余年间,中西两种异质文明发生了更为激烈的碰撞与融汇,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西方社会的各种理论学说、思想观念纷至沓来,并日趋走强,其慈善思想也随这股潮流涌入我国,渐渐传播开来。
受此影响,中国传统的慈善思想在近代激荡迭宕的社会变迁进程中,自然而然发生了嬗变,由旧趋新,兼纳中西,最终形成了顺应时代要求具有崭新内涵的慈善思想。
中国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是接受了西方社会慈善福利思想的若干影响。
具体言之,主要有教会慈善事业、西学报刊、国人海外见闻三个方面。
(一)教会慈善事业的影响教会在华兴办的慈善机构,是中国人了解西方社会慈善事业最直接的一个途径。
随着鸦片战后洋教的深入,一些传教士或教会在通商口岸及内地兴办了育婴堂、孤儿院、诊所、医院等育婴与医慈善机构。
1846年,基督教会即在上海租界设立仁济医院,“以外国法治病,伤科尤妙”。
设馆以来,用西医西药兼为贫民减免费看病,“活人无算”⋯(卷一,在慈善医疗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开办于同治年间的上海虹口养育堂,在当地也有广泛的影响。
该院也是一个慈善性西医院,主要靠西方教会捐款维持运转,收治中西病人。
据该院对其1871年的统计,该年总共收捐款洋1 580元(其中上海道宪捐助洋100元),开支1427元,共收治病人17 644人,其中西方人321人,余皆中国人。
由此,当时社会舆论对于该医院的西医治病之法亦大为赞叹:“西医治病之法最齐者,凡遇受重伤之人,已不可治,则割去所伤之肢体,用药敷之,使能保全性命,否则其人必不能生。
其人愈后往往废弃无用,西人又能赠钱以终其身。
夫设立医馆,固为一大善举,况又于其中行此美法焉,其为功德不大矣哉∥20从上海虹口养育堂我们已可看出,当时西方人在中国所设立的西式医院由于西医的便捷灵验,以及它对中国广大民众免费治疗的现实效应,即具有慈善性质,对国人极具吸引力,也最易获得中国人的认同,因而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虽然也有施医局、惠民药局等专门性施医机构,但时至近代已大多颓废,即便仍有存在,其效用也大大减弱了。
更何况,中国传统施医机构从无常年开办者,而是多选在夏秋疫疠高发期,其余则归于停顿。
这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
所以,同治以后,在教会慈善机构的影响下,在占风气之先的沿海通商各埠一些开明的绅商开始纷纷联络西方人士,着手开办医院诊所。
例如上海,“均系中西客商捐赀建造”的西式医院在当地亦很常见,并且对危苦之人“不费分文”即可享受医治旧J。
显而易见,这类医疗机构对穷苦之人往往多有免费施救的慈善之举。
于是,具有中西联合性质的医院诊所,也就成了近代中国受教会慈善事业影响最早而设立的慈善组织。
另外,教会还着力经营了育婴慈善事业,比较著名的慈幼机构有徐家汇圣母院育婴堂、上海土山湾孤儿院、浦东唐桥墓女孤院、汉口孤儿所等H1(P17引㈦。
有的地方还创办了安老院、孤老院等慈善机构。
教会慈善事业的成功举办,很自然地受到一些思想开明、热心社会福祉的人士的关注。
张謇在清末民初之交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会在华东地区创办慈善机构的一些情况,还亲自参观了上海教会慈善机构,并深有感触。
清末南通旧育婴堂建于城西隅,地庳屋隘,既有碍卫生又不利于婴儿成长。
1903年,张謇从沪上了解到徐家汇圣母院的育婴事业后,遂决定将之迁建于一新址,新育婴堂渥宇轩豁,空气疏通。
而后,他“复与同人力去普通婴堂腐败之陋习,参用徐汇教会育婴之良法,开办一载,活婴千余”[5](丹㈣。
不难看出,“西方教会育婴事业的传人,对中国旧有的育婴堂等传统慈善机构产生了强烈刺激,使之除弊兴利,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西方育婴事业的成功之处”№J。
辛亥年间,张謇又得知“比年耶教会设安老院于上海”,觉得颇有孔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意,于是“莅而观之,养男女老者,凡百七八十人。
行其庭穆然,洞其室涓然,辨其事秩然,相其人温然。
尸其事者弗受给,而更迭募资以赡院之用;受其养老弗役人,而各任所能以尽人之宜。
退而思之,惘惘然,恤恤然,我中国未尝有也”。
归来之后,即在1912年自己60寿辰,“乃先期告朋好,以觞客之资,营养老院于南通”[5](丹4¨。
他在南通创办的狼山盲哑学校,也缘于此。
“法兰西人于18世纪始,创凸字以教育人,其后传衍于巴黎盲学校乃寝广。
西班牙人又创记号法,至德意志人创发语法,始详于教哑,乃有聋哑学校。
我国北京、上海、烟台等处,虽亦有盲哑学校,然皆基督教会所设立”[5](P1㈣。
而尚无一所属国人自办,于是创办了狼山聋哑学校,为近代的慈善教育之楷模。
此外,教会赈灾慈善活动也对中国的慈善事业产生了影响。
“丁戊奇荒”发生之初,传教士李提摩太即首先联络外侨于1877年3月在上海成立山东赈灾委员会。
随着灾情的日趋严重,传教士开展的灾荒救济规模也不断扩大。
1878年1月,在原来山东赈灾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赈灾基金委员会,在北方诸省开展洋赈,其赈灾分为募捐、解赈、放赈等几个相对独立机构,各有专人负责,分工协作,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救灾机制,并取得相当大的成效。
这些西方传教士主持的洋赈,对正在兴起的有近代民族意识的中国绅商无疑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刺激。
这正如郑观应在《筹赈感怀》一诗中揭露清代一些墨使贪官借赈敛财、侵吞善款之后,所喟叹的:“且为异族诮,抚膺诚可差。
何如行善举,慷慨法欧洲。
筹赈设公所,登报乞同俦。
乞赐点金术,博施遍神州”[7](P1鼎’聃’。
正缘于此,郑观应遂联合经元善、李金镛、严佑之等绅商在上海创设筹赈公所,仿传教士在华设赈委会的办赈模式,开展了大规模的义赈,救济北方各省的亿万灾黎。
由此可见,在开风气之先的上海等通商口岸,西人的慈善赈济活动已然对国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慈善观念的产生。
(二)西学书报的流播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外国人在宁波、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开始设立印书馆,刊印和散发宗教宣传品和西学书刊。
后来,又建起一些翻译机构,编译报刊,传播西学。
影响较大的翻译机构有外国传教士在上海设立的墨海书馆。
洋务运动兴起后,洋务派也先后在上海、北京创设了江南制造局译书处、同文馆,以中外人士合译的方式翻译西书。
一些西方人士如艾约瑟、傅兰雅、林乐知等人都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初共译出自然科学著作、教材与普及读物323种,应用科学294种。
尽管大多数译书为科技图书,但也有一些书籍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史地、政情民俗和社会状况,自然也涉及一些西方国家慈善事业方面的载录。
而这时期外国人创办的报刊对西方传教士举办慈善医药、育婴、赈灾活动也有报道。
甲午以后,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国内外人士对西方慈善事业的介绍达到了高潮,使更多的中国人对西方慈善事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时期中国人自办的报刊也参与其中,广泛介绍西方各国的社会制度,当然,也介绍了一些慈善福利制度。
如《知新报》,更是频频报道了欧美国家关于盲、聋、哑等弱势人群的慈善救济之法:“英国山域地方,有盲人学校,收留贫乏无依盲人,兼教学习手艺工夫”。
盲人通过在校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艺,“所造各物,甚为齐整,一年造物者26人,共获工银830镑”;“凡盲者在此学成一艺,可外出以谋活计,不须倚靠别人”。
欧美诸国也积极探索对聋哑人的教育之法。
“聋哑之人,近代更出新法,教之能言。
欧洲各国,生而聋哑之孩子,俱学用其口音,虽其自己不闻声,而旁人闻之,不似哑者,清晰如常人”。
此外对西方新发明的为聋昏者提高听力的助听器作了介绍,并附有插图说明助听器的工作原理,使国人对西方各国慈善福利事业有了清晰的了解。
甲午战争中,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红十字组织在战争救助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期间,日本赤十字社数万人赴辽东战场进行抢救。
他们严守中立,不分畛域,不仅救护日本人,也救护中国人。
赤十字社这种行为感动了中国人。
战后,中国人开始重视红十字会,国内各大报纷纷刊登介绍和论述红十字会组织的文章。
1898,1899年,《申报》就先后刊登了《创兴红十字会说》、《红十字会历史节译》、《中国亟宜创红十字会说》等三篇文章。
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红十字会的历史、功能,并呼吁中国尽早建立这样的组织。
其文称:红十字会是“泰西各国施医疗疾之善举”,“其滥觞于瑞士,各国闻此义举,无不仿而行之”旧J。
并详细介绍了其职能,澄清了一部分人对于它的误解:“人但知两国交争,例由红十字会中人奔赴沙场,医疗被创军士,开设临时医院,施以药饵,供其衣履糗粮,殊不知平时遇有疹疗天花,或则洪涛漭漭之中,轮船失事,会中人亦皆得施其神术,以拯生灵”【8 J。
“凡军士之受伤者,苟抛弃所持军器,则敌国红十字会亦一律疗治,盖以人之爱生恶死具有同情也”旧o。
通过上述各篇文章,使中国普通民众对红十字会这个人道主义组织的情况有了初步认识,为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新的发展铺垫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三)国人海外见闻的影响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始得以有机会走出国门,远涉重洋来到异邦。
然而,当时“华夷之辩”依旧甚浓,出洋的人只有寥寥数人而已,如容闳、黄宽、黄胜等。
他们当中,惟有容闳影响最大,对西方社会了解亦最深。
他早年归国后就曾言:“美国有富翁积财数千万,尽行拨作各种善举者”[10]㈣川。
然而近代早期人们对西方慈善事业的了解并不多,其载录也多语焉不详。
随着中国对西方列强的全面开放,中西双方的交往在逐年加深。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派出了一批官员赴英、法、美、俄等国,交涉外交事务。
随后,又有更多的中国士大夫、留学生出洋,他们将所见所闻载录下来,写成了日记或游记。
这些载录用中国人自己的眼光好奇地看待西方社会的一切事物,也包括各国近代慈善事业的相关情况。
这些著述大多在当时都已付梓刊印,流传于社会之后,对中国正在兴起的近代慈善事业也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加快了中国传统慈善思想近代化的趋向。
据我们检阅文献所知,同光年间,李圭、郭嵩焘、张德彝等人出使欧美各国,在其著述中均对这些国家的慈善事业有或详或略的记载。
1866年,志刚初使泰西,即已注意到美国的育婴慈善事业。
他在敖拜尔育婴堂内,见“男女童约二百余。
男女皆读书,女兼针黹”[11]‘唧’。
10年后,李圭游历美国,就更详细介绍了纽约育婴堂的情况:“育婴堂屋共100余间,间各宽敞。
现在男女自初生至七八岁者约600名,有时多至3 000人。
每楼设16榻。
每2榻相并,一卧两婴儿,一卧乳媪。
帏帐、被褥、衣裤俱洁净。
厨房、浴室亦然”[12]为周全照顾好幼儿,皆选恪守清规、专事认真的教会修女任总管、司事。
除养育之外,育婴堂对“教”亦甚尽心尽力。
“男女四五岁,即使认字读书,并教作小玩物,如纸叠方胜、同心结、泥土人物,以开其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