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实验报告完成

合集下载

实验二 实验报告

实验二 实验报告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班姓名学号
同组人
实验二直流斩波电路的性能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电路
1.降压斩波电路
2.升压斩波电路
三、实验内容
1.PWM性能测试
观察PWM脉宽调制电压(u GE)波形,观察其最大占空比和最小占空比波形,并记录在下表中。

2.降压斩波电路的波形观察及电压测试
改变PWM脉冲占空比,观察并记录PWM信号占空比最大以及最小时,输出电压u o波形、输出电流i o波形,以及u o的平均值U o,并记录在下表中。

3.升压斩波电路的波形观察及电压测试
改变PWM脉冲占空比,观察并记录PWM信号占空比最大以及最小时,输出电压u o波形、输出电流i o波形,以及u o的平均值U o,并记录在下表中。

四、思考题
(1)根据记录的波形,分析并绘制降压斩波电路的U o/U i- (占空比)关系曲线,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并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

(2)如果斩波电路的负载电阻发生变化,对其输出电压、电流波形有何影响,为什么?。

实验报告2——精选推荐

实验报告2——精选推荐

R实验报告2一、频数统计1.造成交通事故的驾驶因素有判断失误、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偏离规定的行驶路线和酒后或疲劳驾驶等。

某地区交通管理部门对近来50起交通事故进行驾驶因素分析,得到的原始数据如下: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驾驶错误酒后或疲劳驾驶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酒后或疲劳驾驶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偏离规定的行驶路线判断失误察觉得晚驾驶错误酒后或疲劳驾驶察觉得晚察觉得晚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判断失误驾驶错误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判断失误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判断失误驾驶错误察觉得晚(1) 给出这些数据的频数分布和频率(%)分布;(2) 对这些数据画条形图和饼图;(3) 怎样描述这些数据的中心位置和离散程度?求出相应的代表性的数值。

解答:(1)dt1=read.table("d:/pstj1.txt")hist(x, freq = FALSE)y= table(dt1)/sum(x);yhist(y, freq = FALSE)(2)pie(x,labels=paste(names(x),'\n',100*x/sum(x),'%'))barplot(x, names.arg =, legend.text = NULL, beside = FALSE, horiz = FALSE, col = NULL, xlab = NULL, ylab = NULL)(3)dt1=read.table("d:/pstj1.txt")x=table(dt1);xmedian(x)var(x) sd(x)2. 某学院的学生被要求在完成其课程时填写课程评估调查表。

调查表由有5类回答尺度的各种问题组成。

下列为问题之一:与你已学习的其他课程相比,你现在完成的课程的综合质量怎样?□很差□差□一般□好□很好某班60个同学在完成了商务统计课程后给出了下列回答。

数字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2

数字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2

实验二 译码器及其应用一、 实验目的1、掌握译码器的测试方法。

2、了解中规模集成译码器的管脚分布,掌握其逻辑功能。

3、掌握用译码器构成组合电路的方法。

4、学习译码器的扩展。

二、 实验设备及器件1、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板1块 2、74HC(LS)20(二四输入与非门) 1片 3、74HC(LS)138(3-8译码器)2片三、 实验原理74HC(LS)138是集成3线-8线译码器,在数字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

下图是其引脚排列,其中A 2、A 1、A 0为地址输入端,Y ̅0~Y ̅7为译码输出端,S 1、S ̅2、S ̅3为使能端。

下表为74HC(LS)138功能表。

74HC(LS)138工作原理为:当S 1=1,S ̅2+S ̅3=0时,电路完成译码功能,输出低电平有效。

其中:Y ̅0=A ̅2A ̅1A ̅0̅̅̅̅̅̅̅̅̅̅ Y ̅4=A 2A ̅1A ̅0̅̅̅̅̅̅̅̅̅̅ Y ̅1=A ̅2A ̅1A 0̅̅̅̅̅̅̅̅̅̅ Y ̅5=A 2A ̅1A 0̅̅̅̅̅̅̅̅̅̅ Y ̅2=A ̅2A 1A ̅0̅̅̅̅̅̅̅̅̅̅ Y ̅6=A 2A 1A ̅0̅̅̅̅̅̅̅̅̅̅ Y ̅3=A ̅2A 1A 0̅̅̅̅̅̅̅̅̅̅Y ̅7=A 2A 1A 0̅̅̅̅̅̅̅̅̅̅因为74HC(LS)138的输出包括了三变量数字信号的全部八种组合,每一个输出端表示一个最小项(的非),因此可以利用八条输出线组合构成三变量的任意组合电路。

实验用器件管脚介绍:1、74HC(LS)20(二四输入与非门)管脚如下图所示。

2、74HC(LS)138(3-8译码器)管脚如下图所示。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四学时)1、逻辑功能测试(基本命题)m。

验证74HC(LS)138的逻辑功能,说明其输出确为最小项i注:将Y̅0~Y̅7输出端接到LED指示灯上,因低电平有效,所以当输入为000时,Y̅0所接的LED指示灯亮,其他同理。

大学计算机实验二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二实验报告

3) 添加应用程序桌面图标。点击开始,在菜单中点击“所有应用”,找到需要添加的应用, 直接按住该应用并拖到桌面空白处即可
4) 删除桌面图标。在需要删除的桌面图标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删除即可
二. 文件管理 1.隐藏文件或文件夹及显示隐藏的文件或文件夹。 1)对着需要隐藏的文件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窗口中单击“属性”。 2)在“常规”选项下找到“属性”单击“隐藏”点击“确定”,选择“将更改应用于此文件夹 、子文件夹和文件”后,点击“确定”即可。
1) 打开“开始”菜单,输入“控制面板”命令打开控制面板,在控制面板内选择“日期和时
间”弹出的对话框内选择“日期和时间选项卡”,更改日期、时间、时区后点击确定即可达 到更改日期、时间、时区的目的。
2) 也可在控制面板内选择“Internet 时间选项卡”,在弹出的对话框内勾选与“Internet 时间服 务器”同步,并且在服务器的下拉列表框中选择第一个选项,点击确定即可
实验过程及内容: 一. 基础操作 1. 设置桌面背景 1) 在桌面的没有桌面图标的区域单击鼠标右键,并在出现的快捷菜单中单点击“个性化”。
2) 单击“背景”。打开“背景”后,可以看见个性化设置背景。
3) 在下方的“最近使用的图像”中任意单击一张图片即可将桌面背景设置为此图片。
注:也可在第三步中点击“浏览照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做为桌面背景。 2. 调整计算机系统的日期和时间
3. 设置桌面图标 1) 添加文件或文件夹图标。鼠标右键点击需要添加快捷方式的文件,选择“显示更多选项”, 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发送到”,在弹出的新菜单中点击“桌面快捷方式”即可。 2) 添加系统图标。在设置中找到“个性化”选修卡,点击“主题”选项,点击“桌面图标设 置”在弹出的对话框内勾选需要的桌面图标点击确定即可完成设置。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 (2)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 (2)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并锻炼实验操作技巧。

具体实验目的如下:1.了解不同化学试剂的性质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2.掌握常用的实验仪器使用方法;3.培养实验操作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2.1 实验仪器:•酒精灯•烧杯•试管•滴管•集气瓶•温度计•恒温水浴器2.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NaOH)•硫酸(H2SO4)•氯化铜(CuCl2)三、实验步骤3.1 实验前准备1.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2.穿戴好实验服、手套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

3.2 实验操作步骤1.将酒精灯点燃,进行试管火焰实验,观察火焰的颜色和形状,并记录实验结果。

2.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少量的硫酸,观察并记录溶液的变化。

3.将一根锌条放入烧杯中的溶液中,观察并记录溶液的变化。

4.用氯化铜溶液和亚硫酸钠溶液进行反应,观察并记录反应的结果。

5.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利用滴定法测定未知浓度酸碱溶液的浓度。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4.1 火焰实验结果观察火焰的颜色和形状,可以得到不同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的特点。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测某些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

4.2 溶液变化观察结果当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混合后,会产生酸碱中和反应。

观察溶液的颜色和气味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反应的过程。

4.3 锌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结果由于锌与氢氧化钠会发生单质反应,观察到气泡的产生和溶液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锌的化学性质。

4.4 氯化铜和亚硫酸钠溶液反应结果通过氯化铜和亚硫酸钠溶液的反应,我们可以观察到颜色变化和气体的产生,从而判断出化学反应的类型和产物。

4.5 酸碱滴定实验数据分析通过滴定法测定未知浓度酸碱溶液的浓度,需要记录滴定实验中滴定剂的用量,并通过计算得到酸碱溶液的浓度数据。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化学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些常用的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通过亲身参与实验操作,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还提高了实验操作技巧和安全意识。

实验2 戴维宁定理实验报告

实验2 戴维宁定理实验报告

实验2 戴维宁定理的验证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实验目的
(1)验证戴维宁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戴维宁定理的理解。

(2)学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电压源、电流源。

二、实验设备
直流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实验电路板HE-11、HE-12、HE-19 三、实验原理图
1K Ω
L 1K Ω
四、实验记录
(1)按要求,在HE-12中接入电流源和电压源,不接负载。

K 拨至右边和左边,分别测量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 oc = V ,短路电流I sc = mA ,并计算等效电阻R 0=U oc / I sc = Ω。

★注意:测量U oc 时,不接电流表。

(2)K 拨至右侧,从HE-19模块中挑选合适电阻作为负载R L ,测量端电压U AB 和负载电流I L ,完成下表。

表1 负载试验数据
(3)拆除之前所有电路,自己搭建原理图中右侧电路。

从HE-11模块中调出与R 0大小相同的电阻,并稳压源(其电压大小与U oc 相同)串联。

从HE-19模块中挑选合适电阻作为负载R L ,测量端电压U AB 和负载电流I L ,完成下表。

表2 戴维宁等效试验数据
五、实验验证
2 / 2。

(实验2)多元回归分析实验报告.doc

(实验2)多元回归分析实验报告.doc

⑩陕&科技丈嗲实验报告成绩一、实验预习:1.多元回归模型。

2.多元回归模型参数的检验。

3.多元回归模型整体的检验。

二、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检验的标准;并掌握分析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原理和实验数据记录等)软件:Eviews3.1数据:给定美国机动车汽油消费量研究数据。

1.实验步骤1)在Eviews7.0中,新建文件,并将给定的数据输入新建的文件中;2)分析变量间的相关关系;3)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根据序列趋势图,对原序列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再对时间序列数据的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2.实验原理对于只有一个解释变量的模型,其参数估计方法是最简单的,一般形式如下:y t= A)+ +其中&称为被解释变量,人称为解释变量,%称为随机误差项。

模型可分为两部分:1)回归方程部分,2)随机误差部分,义㈣归分析就是根据样本观察值寻求从和成的估计值。

图一0 Series: S Torkfile: ADF::Adf\| VeA- J Proc: Object Properties ^nnt Name {Freeze J Default-n x| Options | Sample [Gerr j图二2)建立回归模型如卜:四、实验总结:(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讨论等)1.实验数据处理1)数据的预处理:通过绘制动态曲线、绘制散点图、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 关系为正式建模做准备。

可以画出美国汽车各项研究数据的趋势图如下:QMG = c(l) + c(2) * MOB + c(3) * PMG + c(4) * POP + c(5) * GNP 回归结果如下:Dependent Variable: QMG Method: LeastSquares Date: 06/10/14 Time: 16:19 Sample:1950 1987 Included observations: 38QMG=C(1)+C(2)*MOB+C(3)*PMG+C(4)*POP+C(5)*GNP由表中数据带入公式可写出线性回归表达式为:QMG = 24553723 + 1.418520 * MOB- 27995762 * PMG- 59.8748 * POP- 30540.88 * GNP3)进行模型检验从表Prob列的数据中发现c(0)与c(4)的值T检验未通过,可以考虑删除相应的自变量。

最新仪器分析实验2——实验报告

最新仪器分析实验2——实验报告

最新仪器分析实验2——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熟悉最新仪器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2. 掌握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和仪器分析过程。

3. 分析并解释实验数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本次实验使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样品中的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然后通过检测器对各组分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本实验将采用反相色谱法,以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分离效率。

实验材料:1.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2. 待测样品溶液。

3. 流动相溶剂。

4. 色谱柱。

5. 检测器。

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按照实验要求,将待测样品进行适当稀释和前处理。

2. 仪器校准:根据仪器操作手册,对HPLC进行校准,确保检测器灵敏度和色谱柱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3. 流动相准备:根据实验方案,配制合适的流动相比例。

4. 色谱分析:将样品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谱。

5. 数据处理:使用色谱软件对色谱图谱进行积分、定量分析,并进行必要的校正。

实验结果:1. 色谱图谱:展示实验得到的色谱图,包括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

2. 定量分析:列出各组分的浓度或含量。

3. 分析误差:讨论可能的误差来源,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

实验讨论:1. 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如色谱峰的拖尾、分离度不够等。

2. 探讨改进实验方案的可能性,如改变流动相组成、温度控制等。

3. 讨论实验结果对实际应用的意义,例如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使用最新仪器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可靠的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是有效的,可以用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为未来的实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实验2实验报告

实验2实验报告

实验2实验报告在我们探索知识的道路上,实验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冒险,每一次都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实验 2 的奇妙之旅。

这次实验的主题是关于具体实验主题。

为了能顺利完成这个实验,我们可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老师提前给我们讲解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让我们心里有了个底。

实验开始啦!我紧张又兴奋地摆弄着实验器材,就像一个即将出征的战士在检查自己的武器装备。

我小心翼翼地拿起实验器材名称,眼睛紧紧盯着它,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出了差错。

旁边的小伙伴也都全神贯注,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我们紧张的呼吸声。

按照预定的步骤,我先进行了第一步操作。

这一步看起来简单,可真做起来还真不容易。

我得控制好操作的关键因素,稍微有一点偏差,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实验结果。

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要稳住。

经过几次尝试,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步,心里不禁小小地欢呼了一下。

接下来的步骤越来越复杂,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在飞速运转。

在进行关键步骤名称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怎么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急得满头大汗。

这时,我想起老师说过的话:“遇到问题不要慌,要冷静思考。

”于是,我停下手中的动作,重新审视了一遍实验步骤,仔细观察了其他同学的操作,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原来是我在错误的具体方面上出了岔子。

找到问题所在后,我迅速调整,终于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难关。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和小伙伴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当有人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会停下自己的工作,一起出谋划策。

这种团队合作的氛围让我感到特别温暖,也让我明白了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经过一番努力,实验终于接近尾声。

当看到最终的实验结果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实验成功啦!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细心,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

这就是我的实验 2 之旅,充满了挑战和收获。

实验2、重结晶及熔点的测定

实验2、重结晶及熔点的测定

陕西中医药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重结晶及熔点的测定所在班级:专业班学号:姓名: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成绩:实验二重结晶及熔点的测定【实验目的】1、掌握抽滤、热过滤操作和滤纸的折叠、放置方法。

2、掌握熔点的测定方法和温度计的校正方法。

3、了解重结晶法原理,初步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

4、了解熔点测定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实验原理】1、重结晶法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可以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

而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仍留在溶液中(若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极小,则配成饱和溶液后被过滤除去),从而达到提纯目的。

通常重结晶只适用于纯化杂质含量在5%以下的固体有机混合物。

2、熔点的测定:晶体化合物的固液两态在一个大气压力下达到平衡时的温度称为该化合物的熔点(m.p.)。

纯粹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即在一定的压力下,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熔点范围称为熔程),温度不超过0.5—1o C。

如果该物质含有杂质,则其熔点往往较纯粹者为低,且熔程较长。

故测定熔点对于鉴定纯粹有机物和定性判断固体化合物的纯度具有很大的价值。

纯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一致的。

从图2—1可以看到,当加热纯固体化合物时,在一段时间内温度上升,固体不熔。

当固体开始熔化时,温度不会上升,直至所有固体都变为液体,温度才上升。

反过来,当冷却一种纯液体化合物时,在一段时间内温度下降,液体未固化。

当开始有固体出现时,温度不会下降,直至液体全部固化时,温度才会再下降。

(a)(b)图2—1 相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变化图2—2 熔点的测定装置要精确测定熔点,则在接近熔点时,加热速度一定要慢。

一般每分钟温度升高不能超过1~2℃。

只有这样,才能使熔化过程近似接近于平衡状态。

【实验试剂和仪器】仪器:循环水真空泵、抽滤瓶、布氏漏斗、烧杯、表面皿、温度计、齐列管、玻璃管、酒精灯、量筒、铁架台、铁夹等。

实验二决策树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二决策树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二决策树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决策树算法的理解,并掌握
决策树的基本原理、构建过程以及应用场景。

二、实验原理
决策树是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主要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将问题划分为不同的决策节点和叶节点,通过一系列
的特征测试来进行决策。

决策树的构建过程包括特征选择、划分准
则和剪枝等步骤。

三、实验步骤
1. 数据收集:从开放数据集或自有数据中选择一个适当的数据集,用于构建决策树模型。

2. 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
以及特征选择等预处理操作,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特征选择:采用合适的特征选择算法,从所有特征中选择对
分类或回归任务最重要的特征。

4. 构建决策树模型:根据选定的特征选择算法,以及划分准则(如信息增益或基尼系数)进行决策树模型的构建。

5. 模型评估:使用交叉验证等方法对构建的决策树模型进行评估,包括准确率、召回率、F1-score等指标。

6. 模型调优:根据评估结果,对决策树模型进行调优,如调整模型参数、采用剪枝技术等方法。

7. 模型应用:将得到的最优决策树模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进行预测和决策。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某电商网站的用户购买记录作为数据集,利用决策树算法构建用户购买意愿的预测模型。

经过数据预处理和特征选择,选取了用户地理位置、年龄、性别和购买历史等特征作为输入。

利用信息增益作为划分准则,构建了一棵决策树模型。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二)2024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二)2024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二)引言:本文是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的第二部分,旨在探讨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实验结果的总结。

概述:本报告将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回顾实验的目标和背景。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设计和实施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将分析实验结果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研究和学习的意义。

正文:1. 实验的目标和背景- 介绍实验的背景,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前人研究成果。

- 解释实验的目标,即我们尝试解决的问题或验证的假设。

2. 设计和实施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详细描述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

- 解释实验中使用的软件和硬件工具。

- 介绍实验的实施过程,包括数据收集和实验参数设置等。

3.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列举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分析这些问题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

- 提供针对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4. 实验结果的分析及意义- 呈现实验所得到的主要结果。

- 解释这些结果与实验目标之间的关系。

- 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5. 总结- 对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包括实验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 讨论实验中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的改进空间。

-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总结:通过实验过程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 (在这里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果)。

此外,对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我们认为...... (在这里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改进空间)。

通过本报告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了解了实验的目标和背景,并详细描述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我们还提出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实验2 运算器 实验报告

实验2 运算器 实验报告

实验2 运算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运算器的工作原理和功能,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运算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使用了以下设备:1、计算机一台,配置为_____处理器、_____内存、_____硬盘。

2、实验软件:_____。

三、实验原理运算器是计算机中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的部件。

它主要由算术逻辑单元(ALU)、寄存器、数据通路和控制电路等组成。

算术逻辑单元(ALU)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以及与、或、非、异或等逻辑运算。

寄存器用于暂存操作数和运算结果,数据通路负责在各个部件之间传输数据,控制电路则根据指令控制运算器的操作。

在运算过程中,数据从寄存器或内存中读取,经过 ALU 处理后,结果再存回寄存器或内存中。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一)加法运算实验1、打开实验软件,进入运算器实验界面。

2、在操作数输入框中分别输入两个整数,例如 5 和 10。

3、点击“加法”按钮,观察运算结果显示框中的数值。

4、重复上述步骤,输入不同的操作数,验证加法运算的正确性。

(二)减法运算实验1、在实验界面中,输入被减数和减数,例如 15 和 8。

2、点击“减法”按钮,查看结果是否正确。

3、尝试输入负数作为操作数,观察减法运算的处理方式。

(三)乘法运算实验1、输入两个整数作为乘数和被乘数,例如 3 和 7。

2、启动乘法运算功能,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对较大的数值进行乘法运算,观察运算时间和结果。

(四)除法运算实验1、给定被除数和除数,如 20 和 4。

2、执行除法运算,查看商和余数的显示。

3、尝试除数为 0 的情况,观察系统的处理方式。

(五)逻辑运算实验1、分别进行与、或、非、异或等逻辑运算,输入相应的操作数。

2、观察逻辑运算的结果,理解不同逻辑运算的特点和用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加法运算结果通过多次输入不同的操作数进行加法运算,结果均准确无误。

数据结构实验2——栈和队列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2——栈和队列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2——栈和队列1 实验目的通过选择下面五个题目之一进行实现,掌握如下内容:进一步掌握指针、模板类、异常处理的使用掌握栈的操作的实现方法掌握队列的操作的实现方法学习使用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使用队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实验内容利用栈结构实现八皇后问题。

八皇后问题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高斯于1850年提出的。

他的问题是:在8*8的棋盘上放置8个皇后,使其不能互相攻击,即任意两个皇后都不能处于同一行、同一列、同一斜线上。

请设计算法打印所有可能的摆放方法。

提示:1、可以使用递归或非递归两种方法实现2、实现一个关键算法:判断任意两个皇后是否在同一行、同一列和同一斜线上2. 程序分析主程序:#include<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StackSize=8; //皇后的个数int num=0;template <class T>class SeqStack //定义顺序栈模板类{public:SeqStack(){top=-1;} //构造函数,初始化空栈void Push(T x); //入栈操作void Pop();//出栈操作void PlaceQueen(int row); //放置皇后bool Judgement();//判断是否符合条件void Print();//输出符合条件的皇后排列bool Empty(){if(top==-1) return true;else return false;}; //判断栈是否为空private:T data[StackSize]; //定义数组int top; //栈顶指针};template <class T>void SeqStack<T>::Push(T x) //入栈操作{if(top>=StackSize-1) throw"上溢";top++;//栈顶指针上移data[top]=x;}template <class T>void SeqStack<T>::Pop()//出栈操作{if(Empty()) throw"下溢";top--;//栈顶指针下移}template <class T>bool SeqStack<T>::Judgement()//判断该位置是否合适{for(int i=0;i<top;i++)if(data[top]==data[i]||(abs(data[top]-data[i]))==(top-i))//判断是否满足任意两个皇后不在同列同一斜线return false;return true;}template <class T>void SeqStack<T>::PlaceQueen(int row) //放置皇后{for (int i=0;i<StackSize;i++){Push(i); //入栈if (Judgement())//判断位置是否合适{if (row<StackSize-1)PlaceQueen(row+1); //如果合适满足条件则放置一个皇后,递归调用else{num++;//不满足条件则到下一行Print();//输出符合条件的皇后}}Pop();//出栈}}template <class T>void SeqStack<T>::Print()//输出皇后函数{cout<<"NO."<<num<<":"<<endl; for(int i=0;i<StackSize;i++){for(int j=0;j<data[i];j++){cout<<"□";}cout<<"■";for(int j=StackSize-1;j>data[i];j--){cout<<"□";}cout<<endl;}cout<<endl;}void main(){SeqStack<int> Queen;Queen.PlaceQueen(0);cout<<"总共有"<<num<<"种摆放方法。

ASP实验报告实验2

ASP实验报告实验2

ASP实验报告实验2第一点:ASP实验2的背景与目的ASP(Active Server Pages)实验是计算机科学和网络编程领域的一项基本技能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ASP技术,进一步了解动态网页的制作和数据库的交互。

实验2则是基于第一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ASP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ASP应用程序,其主要功能是实现用户注册和登录功能。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需要掌握如何使用ASP技术进行用户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储,以及如何使用SQL语句进行数据库的交互。

实验的背景是假设学生需要为一个简单的社区网站设计用户注册和登录功能。

用户注册时,需要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如用户名、密码、邮箱等,并将这些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

用户登录时,需要验证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是否与数据库中存储的信息匹配,如果匹配,则允许用户登录。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ASP技术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ASP与数据库的交互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学生也可以加深对于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的理解,提高他们在未来工作和学习中处理类似问题的能力。

第二点:ASP实验2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本实验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设计用户注册和登录界面:学生需要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用户注册和登录界面,包括用户名、密码、确认密码、邮箱等输入框,以及注册和登录按钮。

2.收集用户信息并存储到数据库:学生需要使用ASP技术收集用户在注册界面输入的信息,并将其存储到数据库中。

这里需要使用SQL语句进行数据库的插入操作。

3.验证用户登录信息:学生需要使用ASP技术验证用户在登录界面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是否与数据库中存储的信息匹配。

如果匹配,则允许用户登录,否则提示用户登录失败。

4.实现用户注销功能:学生需要实现一个简单的用户注销功能,当用户点击注销按钮时,能够清除用户的登录状态,使用户重新回到登录界面。

实验2 常用网络命令实验报告

实验2  常用网络命令实验报告

实验2 常用网络命令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熟悉并掌握一些常用的网络命令,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命令的输出结果,深入理解网络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提高我们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 Windows 10 操作系统环境下进行,使用命令提示符(CMD)来执行网络命令。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ping 命令1、打开命令提示符,输入“ping ”,按下回车键。

2、观察返回的结果,包括响应时间、丢包率等信息。

3、对不同的网站进行 ping 操作,如“ping ”、“ping ”等,比较它们的响应情况。

(二)ipconfig 命令1、在命令提示符中输入“ipconfig”,查看本地网络连接的配置信息,如 IP 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

2、输入“ipconfig /all”,获取更详细的网络配置信息,包括物理地址(MAC 地址)、DNS 服务器等。

(三)tracert 命令1、输入“tracert ”,跟踪数据包从本地到目标网站所经过的路由路径。

2、观察每一跳的 IP 地址和响应时间,分析网络延迟的可能原因。

(四)netstat 命令1、输入“netstat a”,查看本地计算机的所有网络连接和监听端口。

2、输入“netstat n”,以数字形式显示网络地址和端口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ping 命令结果分析1、当对“”进行 ping 操作时,返回的结果显示平均响应时间约为 30 毫秒,丢包率为 0%,这表明本地网络与百度服务器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网络延迟较低。

2、不同网站的 ping 结果可能会有所差异。

例如,对“”的 ping 结果显示平均响应时间为 50 毫秒,丢包率为 2%,这可能是由于淘宝网站的访问量较大,或者网络链路中的某些节点存在拥塞导致的。

(二)ipconfig 命令结果分析1、通过“ipconfig”命令获取的本地 IP 地址为 1921681100,子网掩码为 2552552550,默认网关为 19216811。

操作系统lab2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lab2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lab2实验报告操作系统 Lab2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着重学习操作系统内存管理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包括页表的建立和管理,以及虚拟内存系统的实现和优化。

通过完成本实验,我们能够加深对操作系统内存管理机制的理解,并掌握相关的实现方法。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实验环境为 Linux 操作系统(具体版本号)、GCC 编译器(具体版本号)以及所提供的模拟器。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任务:1. 理解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的概念,掌握页表的结构和管理方法。

2. 编写代码实现一个简单的页表建立和管理的模拟器,包括页表的初始化、地址映射和页表的更新。

3. 实现一个简单的虚拟内存系统,包括页的加载、替换等操作。

4. 对实现的虚拟内存系统进行性能优化,包括缓存算法的改进、预加载等策略的应用。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1. 理解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的概念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使用虚拟内存系统来管理进程的地址空间。

虚拟内存是操作系统提供给进程的一种抽象概念,它为每个进程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连续的地址空间。

物理内存是实际存在的计算机内存,由物理地址组成。

2. 编写页表管理模拟器代码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需要编写代码模拟页表的建立和管理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实现页表的初始化函数,用于初始化页表的数据结构。

接着,我们需要实现地址映射函数,用于将虚拟地址映射到物理地址。

最后,我们需要实现页表的更新函数,用于更新页表中的相关信息。

3. 实现虚拟内存系统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需要实现一个简单的虚拟内存系统。

虚拟内存系统可以将虚拟地址映射到物理地址,并且可以实现页的加载和替换操作。

我们需要实现页面加载函数,用于将页面加载到内存中。

同时,我们还需要实现页面替换函数,当内存空间不足时,根据特定的算法选择待替换的页,并将其移出内存。

4. 性能优化为了提高虚拟内存系统的性能,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优化策略。

例如,我们可以改进缓存算法,通过提前缓存一些可能会被访问的页面,减少缺页次数。

实验2_求解线性方程组直接法(完成版)

实验2_求解线性方程组直接法(完成版)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二求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方法(2学时)一 实验目的1.掌握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高斯消元法及列主元素法; 2. 掌握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克劳特法; 3. 掌握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平方根法。

二 实验内容1.用高斯消元法求解方程组(精度要求为610-=ε):1231231233272212240x x x x x x x x x -+=⎧⎪-+-=-⎨⎪-+=⎩ 2.用克劳特法求解上述方程组(精度要求为610-=ε)。

3. 用平方根法求解上述方程组(精度要求为610-=ε)。

4. 用列主元素法求解方程组(精度要求为610-=ε):1231231233432222325x x x x x x x x x -+=⎧⎪-+-=⎨⎪--=-⎩ 三 实验步骤(算法)与结果1. 高斯消元法求解根据算法思想用C 语言编程(源程序见附录2.1) 编译结果如下图:2. 克劳特法求解根据算法思想用C 语言编程(源程序见附录2.2)编译结果如下图:3平方根法求解根据算法思想用C语言编程(源程序见附录2.3)编译结果如下图:4列主元素法求解根据算法思想用C语言编程(源程序见附录2.4)编译结果如下图:四实验收获与教师评语1.实验收获:对于这次实验,我可以锻炼到上机实验的能力,并且第一次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是第一次运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

另外,正是因为这次上机实验,让我重温了有些遗忘的编程知识。

2.教师评语:附录:2.1至2.4源程序代码2.1 #include <stdio.h>#define N 8void main(){floatsum,a[N][N]={0},u[N][N]={0},l[N][ N]={0},z[N]={0},x[N]={0};int n,i,j,k;printf("input the number of roots:");/*方程的个数小于8*/scanf("%d",&n);printf("input xishu matrix:\n"); for(i=1;i<=n;i++)for(j=1;j<=n+1;j++)scanf("%f",&a[i][j]);for(i=1;i<=n;i++)l[i][i]=1;for(i=1;i<=n;i++)for(j=1;j<=n;j++){if(i>j){for(k=0,sum=0;k<=j-1;k++)sum+=l[i][k]*u[k][j];l[i][j]=(a[i][j]-sum)/u[j][j];}else{for(k=0,sum=0;k<=i-1;k++)sum+=l[i][k]*u[k][j];u[i][j]=a[i][j]-sum; }}for(i=1,j=n+1;i<=n;i++){for(k=0,sum=0;k<=i;k++)sum+=l[i][k]*z[k];z[i]=a[i][j]-sum;}for(i=n;i>=1;i--){sum=0;for(k=i+1;k<=n;k++)sum+=u[i][k]*x[k]; x[i]=(z[i]-sum)/u[i][i];}printf("changing fangcheng xi shu is:\n");for(i=1;i<=n;i++){for(j=1;j<=n;j++)printf("%-10g",u[i][j]); printf("%-10g\n",z[i]);}for(i=1;i<=n;i++)printf("x(%d)=%-g\n",i,x[i]); getch();}2.2#include <conio.h>#include <stdio.h>#define N 8void main(){floatsum,a[N][N]={0},u[N][N]={0},l[N][ N]={0},z[N]={0},x[N]={0};int n,i,j,k;printf("input the number of roots:");/*方程的个数小于8*/scanf("%d",&n);printf("input xishu matrix:\n"); for(i=1;i<=n;i++)for(j=1;j<=n+1;j++)scanf("%f",&a[i][j]);for(i=1;i<=n;i++)u[i][i]=1;for(i=1;i<=n;i++)for(j=1;j<=n;j++){if(i>=j){for(k=0,sum=0;k<=j-1;k++)sum+=l[i][k]*u[k][j];l[i][j]=a[i][j]-sum; }else{for(k=0,sum=0;k<=i-1;k++)sum+=l[i][k]*u[k][j];u[i][j]=(a[i][j]-sum)/l[i][i];}}for(i=1,j=n+1;i<=n;i++){for(k=0,sum=0;k<=i;k++)sum+=l[i][k]*z[k];z[i]=(a[i][j]-sum)/l[i][i];}for(i=n;i>=1;i--){sum=0;for(k=i+1;k<=n;k++)sum+=u[i][k]*x[k];x[i]=z[i]-sum;}printf("changing fangcheng xi shu is:\n");for(i=1;i<=n;i++){for(j=1;j<=n;j++)printf("%-10g",u[i][j]); printf("%-10g\n",z[i]);}for(i=1;i<=n;i++)printf("x(%d)=%-g\n",i,x[i]); getch();}2.3#include <conio.h>#include <stdio.h>#include <math.h>#define N 8void main(){floatsum,a[N][N]={0},u[N][N]={0},l[N][ N]={0},z[N]={0},x[N]={0};int n,i,j,k;printf("input the number of roots:");/*方程的个数小于8*/ scanf("%d",&n);printf("input xishu matrix:\n"); for(i=1;i<=n;i++)for(j=1;j<=n+1;j++)scanf("%f",&a[i][j]);for(i=1;i<=n;i++)for(j=1;j<=n;j++){if(i>j){for(k=0,sum=0;k<=j-1;k++)sum+=l[i][k]*l[j][k];l[i][j]=(a[i][j]-sum)/l[j][j];u[j][i]=l[i][j];}if(i==j){for(k=0,sum=0;k<=i-1;k++)sum+=l[i][k]*l[i][k];l[i][i]=sqrt(a[i][i]-sum);u[i][i]=l[i][i];}}for(i=1,j=n+1;i<=n;i++){for(k=0,sum=0;k<=i;k++)sum+=l[i][k]*z[k];z[i]=(a[i][j]-sum)/l[i][i];}for(i=n;i>=1;i--){sum=0;for(k=i+1;k<=n;k++)sum+=u[i][k]*x[k];x[i]=(z[i]-sum)/l[i][i];}printf("changing fangcheng xi shu is:\n");for(i=1;i<=n;i++){for(j=1;j<=n;j++)printf("%-10g",u[i][j]); printf("%-10g\n",z[i]);}for(i=1;i<=n;i++)printf("x(%d)=%-g\n",i,x[i]); getch();}2.4#include <stdio.h>#include <math.h>#define N 8void main(){ int i,j,k,n;floata[N][N],l[N][N],u[N][N],z[N],x1[N ],max,x;for(i=0;i<N;i++)for(j=0;j<N;j++)a[i][j]=u[i][j]=l[i][j]=0;z[0]=0; printf("input the number of roots:");scanf("%d",&n);printf("input xishu matrix:\n");for(i=1;i<=n;i++)for(j=1;j<=n+1;j++)scanf("%f",&a[i][j]);for(i=1;i<n;i++){ max=fabs(a[i][i]);k=i;for(j=i+1;j<=n;j++)if(fabs(a[j][i])>max){ max=fabs(a[j][i]);k=j;} for(j=i;j<=n+1;j++){ x=a[i][j];a[i][j]=a[k][j];a[k][j]=x;}for(j=i+1;j<=n;j++){ l[j][i]=a[j][i]/a[i][i];a[j][i]=0;for(k=i+1;k<=n+1;k++) a[j][k]=a[j][k]-l[j][i]*a[i][k]; }z[i]=a[i][n+1];}z[n]=a[n][n+1];for(i=1;i<=n;i++)for(j=1;j<=n;j++)u[i][j]=a[i][j];for(i=n;i>0;i--){ k=i+1;x=0;while(k<=n){ x+=u[i][k]*x1[k];k++;}x1[i]=(z[i]-x)/u[i][i];}for(i=1;i<=n;i++)for(j=1;j<=n;j++){ printf("%-10g",u[i][j]);if(j==n)printf("%-10g\n",z[i]);}for(i=1;i<=n;i++)printf("x%d=%-10g\n",i,x1[i]);getch();}。

ASP实验报告实验2

ASP实验报告实验2

ASP实验报告实验2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深入了解和掌握 ASP(Active Server Page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对动态网页开发的能力,熟练运用ASP 技术实现特定的功能和效果。

二、实验环境1、操作系统:Windows 102、开发工具: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ode3、服务器: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三、实验内容(一)创建 ASP 页面1、打开 Visual Studio Code,新建一个文本文件,并将其扩展名修改为`asp` 。

2、在文件中输入以下基本的 ASP 代码结构:```html<%@ Language=VBScript %><html><head><title>我的第一个 ASP 页面</title></head><body><%ResponseWrite("Hello, ASP!")%></body></html>```3、保存文件,并将其放置在 IIS 服务器的默认网站目录下。

(二)使用变量和表达式1、在 ASP 页面中定义变量,例如:```vbscript<%Dim num1, num2, sumnum1 = 5num2 = 10sum = num1 + num2ResponseWrite("两数之和为:"& sum)%>```2、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和字符串连接操作,观察输出结果。

(三)使用条件语句1、实现ifelse 条件判断,根据不同的条件输出不同的内容,例如:```vbscript<%Dim ageage = 20If age < 18 ThenResponseWrite("您是未成年人")ElseResponseWrite("您是成年人")End If%>```2、尝试使用多重条件判断,如 ifelseifelse 结构。

实验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报告

实验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报告

实验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能说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初步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
酒精灯、火柴、木条、集气瓶;
氧气、二氧化碳。

1.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名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1)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白色固体,属于;(2)加热碳酸氢铵能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属于;(3)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属于;(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

2.通过上述实验,请你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 组建Windows 2003域模式网络
一、任务与目的
1.实验任务
(1) 完成Windows 2003 Server域控制器的安装。

(2) 完成Windows 2003 Server域控制器端设置。

(3) 完成域客户端的设置。

(4) 实现域模式网络的资源共享与互访。

2. 实验目的
(1) 熟悉和掌握Windows 2003 域的概念、组成和管理方式。

(2) 熟悉和掌握Windows 2003域模式网络的配置方法。

二、原理(条件)
1.相关知识:
(1) 域的概念。

(2) 域方式网络的结构和设置方式。

(3)域方式网络的资源共享方法。

2.实验条件:已经实现了网络物理连接的计算机若干台;安装了Windows 2003
Server的服务器一台以上。

三、内容与步骤
1.安装Windows 2003 Server域控制器
(1) 设置计算机的IP地址
Internet协议(TCP/IP) 属性窗口
(2) 启动活动目录安装向导
(3) 在下图所示的窗口中,选择【新域的域控制器】,表明要将此计算机安装为一个新域
的第一台域控制器,单击【下一步】。

(4) 在下图所示的【NETBIOS域名】窗口中,输入新域的NETBIOS域名。

(5) 在下图所示的【数据库和日志文件位置】窗口中,输入活动目录数据库和日志文件的保存位置。

默认为Windows 2003 Server系统文件夹的NTDS子文件夹。

如果需要更改保存位置,可以单击【浏览】以选择其他的文件夹。

选择和设置好数据库和日志文件的保存位置后,单击【下一步】
(6) 随后,安装向导显示用户对以上选择的摘要信息,如图所示。

(7) 安装向导开始根据用户的选择进行活动目录的安装,如图所示。

(8)在完成活动目录的安装后,安装向导显示图所示的窗口,单击【完成】按钮。

随后,系统提示需重新启动计算机以便使活动目录的安装生效,选择立即重新启动计算机。

完成Active Directory安装向导窗口
2、Windows 2003 Server域控制器端的设置
(1) 建立和管理用户帐户
a.在桌面上,单击【开始】→【程序】→【管理工具】→【Active Directory 用户和计算机】,激活【Active Directory 用户和计算机】窗口,如图所示。

b.在【Active Directory 用户和计算机】窗口中,右击需要在其中创建计算机帐户的容器,如:【Users】,从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用户】,激活新建用户的名称输入窗口。

c.在图所示的窗口中,输入该用户的密码(允许为空) 和确认密码,然后设置用户的密码策略。

注:在属性框的帐户选项内已对密码策略进行改正,所以不影响其后的操作
d.在图所示的窗口中,显示了新建用户的摘要信息。

确认无误后,单击【完成】按钮。

新建的用户帐户显示在【Active Directory 用户和计算机】窗口中的【Users】容器中。

注:在属性框的帐户选项内已对密码策略进行改正,所以不影响其后的操作
新用户摘要显示窗口
(2) 建立和管理计算机帐户
①在【Active Directory用户和计算机】窗口中,右击需要在其中创建
组的容器,在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组】,激活新建计算机帐户窗口。

②所示的【新建对象-组】窗口中,输入新组名帐户的名称。

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

③新建的组户显示在【Active Directory用户和计算机】窗口中的【Users】容器中
2.域客户端的设置
(1) 以本机管理员或者具有管理员权限的用户身份登录Windows 2003计算机。

(2) 设置本机IP 地址和DNS服务器地址
本机IP地址应设置成与域控制器位于同一子网,以便能够实现相互通信。

DNS服务器地址应设置成要加入的域控制器的IP地址。

(3) 设置网络标识:
①右击【我的电脑】,从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在打开的【系统特性】窗口中单击【网络标识】标签,,然后单击其中的【属性】按钮。

②在下图所示的【标识更改】窗口中, 单击【隶属于】选项区域中的【域】单选按钮,然后在其下的文本框中输入要加入的域名,既可以输入域的NETBIOS域名,也可以输入域的DNS域名,然后单击【确定】按钮。

③随后,在下图所示的窗口中,输入有权将该计算机加入域的用户帐户的名称和密码(如:域管理员帐户及其密码) 。

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

图2-29 域用户名和密码窗口
④当所输入的用户帐户通过域控制器的验证后,将出现下图所示的欢迎窗口,单
击【确定】按钮。

随后,系统提示重新启动计算机以便使新设置生效,选择立即重新启动计算机。

4. 客户端登录并访问域
访问域的共享资源
①双击【网上邻居】,在【网上邻居】窗口中,双击【整个网络】。

【整个网络】窗口中,双击【Microsoft Windows网络】。

②在下图所示的【Microsoft Windows网络】窗口中,双击其中的域,即可
打开该域的显示窗口,在该域的显示窗口中可以对域中的计算机进行访问。

四、现象分析
1.在新建对象——用户时,注意帐户选项的选择,应选取用户不能更改密码及密码永不
过期选项。

若选择下次登录时需更改密码,可在该新建用户属性窗口中,选择帐户选项进行更改。

2.在以域用户的身份登录域时,应使用用户名和密码登陆,不能使用Users中新用户所显示的名称。

五、结论
1.在域结构的网络中,计算机身份是一种不平等关系。

域中计算机身份分为域控制器和域中的工作站。

域控制器通常是运行Windows Server 20008、NTFS格式的、安装了活动目录的计算机它是域中活动目录数据库的所在地。

由于登录域的计算机使用了域控制器的服务,因此称为域的工作站。

2.安装了微软操作系统的计算机(非域控制器),都应先加入域;之后。

才能使用域中有效的用户账号登陆到域。

只有在通过活动目录数据库验证后的用户,才能使用域中的资源与服务。

六、参考资料
《计算机网络与Windows教程》
七、评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