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

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
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a14590686.html,

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

作者:康雪燕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第18期

一、依据教材,搜集资料,寻找历史与现实的链接点

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要更多的着眼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让学生在自身的思考和感悟中,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提高人文素质。因此,对教材的再创造成为新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新课程历史教材的内容涉及面较广而不深入,正是这

种“框架式”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首先是内容的选择,对于教材所给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加以取舍,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更便于学生在某些知识点上进行自主探究并有所突破。其次教学内容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适度拓宽。学生在历史课上的感悟和收获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广泛深入的了解之上的,而初中学生对历史普遍只有一个模糊的、似

是而非的印象,需要足够的补充。鼓励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问题,走近历史、接触历史、了解历史,认识到历史对我们今天、未来的启迪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开放教学,手脑结合,用现在的心理去品味历史

历史已经过去,不能重演,但我们可以从社会现实中受到启示,找到学习历史的钥匙。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熟悉的现实情境走近历史,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例如学习王羲之的书

法艺术时,让学习临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展示了学生的临摹作品,谈谈临摹的体会等活动,通过自己动手去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引起审美意义上的共鸣,感悟只有刻苦勤奋、不懈追求,才能成功的道理。从自己的身边事去体会历史,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

另外,在教学中要使课堂变成一个超链接,让课堂成为同学们吸收和释放信息的场所、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样在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时,引导同学们关注现代人对书法艺术的看法,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传统书法艺术是否要弘扬?现代社会青少年学习书法有何意义?”的辩论,同学们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张扬个性,展示观点,学会表达。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伴合作,增加了学

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在辩论中了解了同学们的所思所想,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变学生与教师的单向信息交流为多向交流,引导学生多疑、多思、多问,对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同学,不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学会宽容尊重和欣赏,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挑战权威的勇气。

浅谈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桐梓县羊磴中学:梁秀英 在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中,进一步突出了素质教育中语文学科的基础性问题,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落实这基础性问题,当务之急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优化语文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其它学科相整合,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其它学科”这片绿叶的衬托下才会开得更加艳丽。 一、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的这一地位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素质教育和课改趋势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也是我在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实践启示。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必须走整合教育的路子。语文学科进行整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学科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曹洪顺曾说:“语文学科不仅仅限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

能力,以便他们学习其他学科和知识做好准备,它还有向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的德育价值;具有向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发展学生智力的智育价值;具有向学生进行文化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美育价值等等”。要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德育、智育和美育等三个方面的价值,也只有在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实践中才得以完成。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安排趋向于综合化。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摆到了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同等重要的位置,其目的是“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可见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整合显然是有理有据,有规律可循的。语文教学是可以也是有必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否则怎能完成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目标呢? 二、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着力点 (一) 整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比较教学点滴》一文中说:“语文课本中内容不仅与历史、政治、地理等社会科学内容相通,也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相融,只不过教学目的和教材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比如我们教学《统筹方法》,自然联想到数学知识。教学《毛

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又过去和现在有着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是过去与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是人们了解社会变化与延续的唯一途径。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合理的答案,现实是明天的历史,通过借鉴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既然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接,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把历史与现实相联接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 1、转变“学史无用”的传统观念,让学生时刻感到历史源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我们可利用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例如我在讲《罗马人的法律》这一节时,这样导入:我们班有哪些同学以后梦想做一名律师?当时很多学生举手;接着我又说,即使不是律师,那我们生活中是不是离不开法律?同学们一致赞成。进而我直接切入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可堪称为“法律的始祖”——罗马人的法律。这样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认识到原来常提的法律源于几千年前的古罗马,想知道那时的法律和今天有什么联系与不同的求知欲被激发,历史现实之间的距离瞬间被缩短。 2、在教学中将历史与时事热点相联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

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美国曾多次向台湾出售武器,以此揭露美国企图阻止中国统一的阴谋,大胆设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方面去思考,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任何分裂祖国的阴谋都是不会得逞的。和平统一是最有效的途径。 3、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可以采用短剧表演的方式,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的效果。展示型活动往往最能吸引学生,它的效果不只在于课上给学生以表现的舞台,还在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于准备过程中,学生收获了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短剧表演,角色扮演,学生既能重现历史场景,又能让学生获得对历史事物的直接体验。 4、此外,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乡土史实,把历史知识与本地实际相联系,如在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探寻家乡历史遗迹”的活动课,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生活,进而爱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当然,在历史联系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联系要自然,不可牵强附会;不可过分占用课堂时间来探讨现实问题而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将历史课变成“时政讨论课”;要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符合学生阶段特点的现实问题;要鼓励学生积

历史与现实如何有机结合

模块七 浅谈历史与现实在历史教学中的结合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总的来说,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历史经验变为现实财富。 但是历史不是过去,而是鲜活的现在;历史也不是分数,而是让学生体味人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把历史与现实交汇,创造出富有生气的中学历史新课堂,提高历史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真正有收获。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呢? 1、历史教材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电影电视、图片动画、民情风俗,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话题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应抓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把这些活生生的材料应用到课堂上。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历史是“活生生”的,是“有血有肉”的。 2、历史教学方式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在历史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致来参与课堂活动,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图片、录像、电影、多媒体等),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才能获得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能真正得到陶冶,才能真正去体验历史。初中学生一般都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 3、历史教学活动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当前,中日关系紧张异常,钓鱼岛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比如,我国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知道钓鱼岛历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为什么它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有证据吗?难道中国倚强凌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授古代史知识时,就应该讲清楚这个内容。根据国际通行准则,判断和证明一个国家对一片领土是否拥有主权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即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历史是现实的过去,而现实则历史的延续。历史讲述着人类的过去,具有的不可逆性,它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然而,历史又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不是瞬间形成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科学地预见未来。在历史教学中,把握时代的脉博,抓住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活跃历史课堂,激发学生探究历史,优化历史教学的一种正确选择。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分析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分析 摘要:历史是基础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科目,在这一科目中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涵盖着人类政治以及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学习历史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就当前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问题进行探究,希望通过此次努力对实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 引言 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对中学的历史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一次的改革过程中,最为强调的就是教育要回归生活这一理念,对教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重视,这也是在这一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基本理念之一。 1.中学历史生活化基本概述 1.1历史生活化基本概念。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已经被诸多学校得到了重视,关于中学历史生活化的基本涵义一些学者从个人的理解角度进行了阐述,有的学者认为,历史生活化就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素材或

者是一些生活化的材料,对历史的解读起到促进作用,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现实和历史之间进行提供探究和体验的平台,对学生的历史意识进行提高[1]。还有学者认为历史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当中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最大程度的将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生活得到有机结合,将历史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历史的眼光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1.2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重要性分析。对中学历史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得到提高,历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能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自身的发展,在历史教学方法上的生活化能够实现讨论以及辩论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手段生生活化能够实现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从而多样化的应用教学手段,这些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另外,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效率,生活化历史教学提倡多样化的贴近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感知以及理解,将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的正确情感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培养,从而提高人文素养[2]。生活化历史教学的最大

初中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

虞陈漪:文史本一家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的思考(拟获区二等奖)【内容摘要】 在文科综合已是大势所趋的今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文史结合。本文主要从文史结合的必要性、方法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等方面,阐明语文教学中文史结合的几点看法。本意是呼吁教育界同行,不要漠视历史,而应当注意文史知识的整合渗透,毕竟“谈史使人明智”。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史结合 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历史知识极其丰富广泛,古今中外都有,虽然这些历史知识在语文教材都不是系统而是零碎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在传授好本学科知识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适当地介绍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知识无疑是十分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文”与“史”怎样有机地结合,怎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则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文史结合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但在教学实践中,中学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基本上没有往来,“文史分家”,无论在涉及到对对方学科相关内容有疑虑时,还是在教学、教法上,都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甚至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一概剔除,否认历史教学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许多社会学科教师亦是如此,从而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事实上,如果中学语文与历史教学不能很好地整合,肯定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感性理解。 1、从语文和历史的关系来看,文史本一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不分家。文中有史,史中有文,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毛泽东也曾说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自古文史相通,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史结合是由两者本身的关系决定的。

责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作文850字

责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作文850字 本文是关于责任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回顾六十年前,到处都是疮痍满和被蹂躏的国民,令人目不忍视;到处都是枪林弹雨和屠杀的哀嚎,令人目不忍闻。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中国的屈辱史。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全民族的解放,中华民族真正的当了家。如今,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展现着他的雄姿飒爽:“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超级杂交水稻的研制投产;“神州号”飞船的冲顶云霄,都足以证明“东方明珠”的耀眼夺目。可是,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对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却却很不成功,同学们,你们想想,你们从小受到什么教育?尤其是农村子弟,你们爹妈是怎么教你的?他们这样告诉你:“你要好好念书!你不好好念书将来就不能出人头地,你必须努力奋斗好好,一切是为了你!” 当“教改员”把《狼牙山五壮士》等爱国主义文章从小学课本里删除时,他们是否想过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的下一代将逐渐淡忘历史,淡忘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淡忘那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国民的惨状。淡忘了历史这又将意味着什么?忘记历史就是意味着背叛。 如今中国取得的伟绩,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如果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荠,就又会重蹈覆辙。“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忘记历史血的教训,就又会变成人宰割的羔羊。

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不要忘记世界的格局在悄然声息的变化着,不要忘记日本在中国的暴行,也不要忘记当今日本右翼分子在篡改着历史,我们要时时刻刻警惕着。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很不成功。而道德教育也没跟上。讲一个,第十二届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广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再看看我们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镜头,当人们散去,满地废纸。大家不要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有137枚金牌――这都没有用,咱们的道德水平还没上来,还差的很远!大家都捡起一张废纸,这就是爱国的开始。” 爱国是很具体的。我们学校门口有一个标语:离开校门一步,肩负忠信荣辱。推而广之,离开校门一步,肩负祖国荣辱。中国的兴亡,关系到13亿生灵的,中国的兴亡就是我们的责任。 一场硝烟的战争已结束,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早已打响,只有赢得这场无硝烟战争的胜利,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只有这样,中国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大国,才能在国际上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才能展现出中国地大物博的风采。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因该时时铭记在每个人心中,记住中华民族崛起的哪一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浅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问题

浅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问题 浅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问题 关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问题,这里我主要就两个问题发表一下我的看法。第一,为什么历史要与现实结合;第二,历史教学中怎样与现实结合。 历史应当与现实结合。 1,历史和现实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整体。只是时间和阶段不同。既然是一个整体,我们当然不能将其分隔开。不能孤立片面地去理解其中的一段。所以历史应与现实结合。 2,历史作为一门课程,作为一门文化知识,理应为现实服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要联系实际。历史中蕴含着很多是非成败,功过得失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现在的人思考和学习。古人就重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我们现在的人当然也要懂得历史的价值。比如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的国情和与之相适应的国家各项政策。 3,既然历史和现实一脉相承,既然历史要联系实际,那么历史教学也要与现实相结合。比如热点问题、时事新闻等。这样才好理解。不至于死板枯燥、空洞乏味。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首先教师要有将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意识。不要为讲历史而讲历史课,那样学生会觉得没啥意义和兴趣。教师要用现实意义的眼光去发现历史的价值。比如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教师就可从今天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和战略意图导入。正因为美国是超级大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大。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美国历史。这样学生一下子就知道学这一课的现实意义,即必要性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从历史中发掘具有现实意义的地方的眼光。具有从历史中找到当今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的能力。 2.教师可采用比较法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比如讲改革开放城乡人民生活的变化那一课,教师就要将改革开放前后,改革开放的今天的生活水平作一个纵向的比较。学生就明显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 3,教师可采用举例来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比如讲英国革命课文里君主立宪制时,教师就可举出日本也是君主立宪制。 总之,历史与现实结合能使历史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丰富,课堂效率也大为提高。 1 / 1

初中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几大整合漫谈

初中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几大整合漫谈 发表时间:2016-06-28T09:25:48.6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6期作者:王秀学 [导读] 由于本人多年从事初中《历史》和《语文》两科的教学,进而发现这两门学科有很多地方都可整合形成统一的整体,使教学更具生动性,在教学中都可互相渗透,因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义务教育时期的素质教育目标,现就教学相关经验谈一下不成熟的几点认识。 王秀学山东省平度市白沙河街道麻兰中学266743 由于本人多年从事初中《历史》和《语文》两科的教学,进而发现这两门学科有很多地方都可整合形成统一的整体,使教学更具生动性,在教学中都可互相渗透,因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义务教育时期的素质教育目标,现就教学相关经验谈一下不成熟的几点认识。 其一、爱美是我们人类的天性 历史的审美情趣和语文中的美完美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都说“读史使人明智”。的确历史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多方面的一系列的内容。一部历史书就是人类过去所经历所创造的全部记录。后人通过了解历史可以看到那些为国家民族舍身捐躯忠肝义胆的,比如屈原,谭嗣同,董存瑞;有卑鄙无耻,卖国求荣的,比如大汉奸汪精卫永远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在这里,一切忠奸丑恶的……都彰显世上,无所遁形。受赞颂的,流芳百世;受唾弃的,遗臭万年。这让学生们明辨是非,树立自己的人生坐标。 中学语文教学美学无处不在,比如颇具民族特色,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壮美的建筑“河北赵州桥”,设计精巧,轻盈匀称;栏板上的龙形花纹,龙的姿态活泼……这些美的特点,在语文课《赵州桥》一课就介绍得十分清楚。 又如颇具艺术感染力优美的文学艺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诗歌及文学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学习了《关雎》与《蒹葭》,就更为深刻地对《诗经》有进一步的了解。唐诗的“田园有宅男,边塞多愤青,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和宋词的“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知青咏古自助游,皇上宫中愁,剩女宅家里,萝莉嫁王侯,名媛丈夫死得早,美眉在青楼”。美的人,美的精神境界,美的品德,美的文化,美的艺术…… 在《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中,都可以找到共鸣,从而打消历史“古董”、“死板”。让学生徜徉在美学的天堂。 其二、实现历史人物与语文教材中重点课文的整合 人类历史无论是哪个时期,都会涌现出很多对历史发展起着巨大贡献的重要人物,正是由于这些人物,推动着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不断地向前发展,因为有了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才孕育出了影响深远的“老庄”“孔孟”“兼爱”“非攻”思想。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关百家争鸣的内容时,重点就要介绍孔子这一人物,而他最具代表的作品就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之《论语》中,因此教学中可以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轻松掌握孔子思想,又能精确理解《论语》中的内容。 其三、历史发展与文学知识的整合 历史的发展,纵观历史教材和语文教材,历史按历史发展的脉络安排课文,编年体模式,语文教材都会安排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无非就是让学生了解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艺术成就、思想理念等。我们在教学历史课文时,可以渗透文学知识。 比如教学历史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部分历史,就可将文学知识“诗歌”与历史的发展整合起来,让同学们在学历史的同时掌握诗歌发展的脉络,进而了解诗歌的一些文学知识,由春秋时期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可重温“风”、“雅”、“颂”的形成,以及“韵”和“对仗”的产生;从隋唐的兴衰史,可以了解科举制的影响、李白的浪漫与杜甫的现实。 第四、文学的艺术成就与历史背景的整合 无论历史发展中各个时代的艺术成就,都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现状分不开的,唐诗的高度繁荣,明清的四大名著,究其原因,都是科举制度与统治集团造成的结果。我们在分析唐诗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时候,可能有同学会问:什么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李白为什么会被称为诗仙,杜甫为什么会写出“三吏三别”等等的问题,如果将两人生活的历史时期相对比,将李白的诗与杜甫的诗相对比,就不难理解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在教学明清的艺术成就时,也可从明清科举考试中的“八股取士”和“皇权高度集中,人民对封建统治的反抗”等方面来理解,将历史发展与文学艺术中的代表人物结合起来,同学们就可轻意地掌握课文内容了。 总之,历史教学是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相辅相承的,要学生学好历史,必须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语文功底,使语文和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古板、单调的填表鸭式教学,避免肤浅的诵读式教学,应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可采用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等;随着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师也应施以不同的教法。有时学生也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可用谈话 “乘势追问”“引发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自查自找”等方法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够寓教于乐,实现我们教育教学的最大目标。

高中语文 责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作文素材

责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回顾六十年前,到处都是疮痍满和被蹂躏的国民,令人目不忍视;到处都是枪林弹雨和屠杀的哀嚎,令人目不忍闻。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中国的屈辱史。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全民族的解放,中华民族真正的当了家。如今,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展现着他的雄姿飒爽:“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超级杂交水稻的研制投产;“神州号”飞船的冲顶云霄,都足以证明“东方明珠”的耀眼夺目。 可是,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对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却却很不成功,同学们,你们想想,你们从小受到什么教育?尤其是农村子弟,你们爹妈是怎么教你的?他们这样告诉你:“你要好好念书!你不好好念书将来就不能出人头地,你必须努力奋斗好好读书,读书一切是为了你!” 当“教改员”把《狼牙山五壮士》等爱国主义文章从小学课本里删除时,他们是否想过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的下一代将逐渐淡忘历史,淡忘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淡忘那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国民的惨状。淡忘了历史这又将意味着什么?忘记历史就是意味着背叛。 如今中国取得的伟绩,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如果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荠,就又会重蹈覆辙。“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忘记历史血的教训,就又会变成人宰割的羔羊。 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不要忘记世界的格局在悄然声息的变化着,不要忘记日本在中国的暴行,也不要忘记当今日本右翼分子在篡改着历史,我们要时时刻刻警惕着。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很不成功。而道德教育也没跟上。讲一个故事,第十二届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广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再看看我们十月一日******广场升国旗的镜头,当人们散去,满地废纸。大家不要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有137枚金牌――这都没有用,咱们的道德水平还没上来,还差的很远!大家都捡起一张废纸,这就是爱国的开始。” 爱国是很具体的。我们学校门口有一个标语:离开校门一步,肩负忠信荣辱。推而广之,离开校门一步,肩负祖国荣辱。中国的兴亡,关系到13亿生灵的命运,中国的兴亡就是我们的责任。 一场硝烟的战争已结束,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早已打响,只有赢得这场无硝烟战争的胜利,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只有这样,中国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大国,才能在国际上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才能展现出中国地大物博的风采。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因该时时铭记在每个人心中,记住中华民族崛起的哪一刻。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a14590686.html,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作者:陈雪莲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6期 摘要:新课标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要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核心在于改革 创新,它体现出人们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整合时代精神成为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时代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并提出有关策略,为初中历史教学中时代精神的整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时代精神;历史教学;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不单单是要我们了解人类的发展史,更是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现实相结合,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来不断推动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从某种意义来看,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创新史,无论是时代的变更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都离不开“创新”二字。而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将时代精神整合于初中历史教学中意义重大。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整合“时代精神”的意义 (一)时代精神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壮大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纵观人类历史,从旧石器时代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再进入到铁器时代,从蒸汽时代来到电气时代再来到信息时代,这都离不开改革与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时代精神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时代精神教育是初中历史课程的要求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个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由此可见,初中历史课程肩负着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使命[2]。对初中生而言,加强时代精神的教育、培养改革创新的意识,不仅需要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要对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做到理解与尊重,从而汲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有利于形成开放意识,展现现代中国公民的精神与风貌。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时代精神”的整合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整合“时代精神”,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教学立意、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中实现“时代精神”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 摘要〕21 世纪的历史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史实教授,而是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在对于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史实的学习中,体验到情感的共鸣,做到一般规律的总结和历史能力的内化呢?我想,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则是这一切的源泉。只有贴近生活的历史才是真正能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历史,才是真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才是真正能得以传承的历史。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生活化 “历史之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和启迪”。近年来,随着新课 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课堂教学一改过去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代之以注重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历史总是过去的,生动 的历史场景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与学生有着难以逾越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对历 史失去兴趣,很难产生共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了。要 克服这一点,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真正走进历史,这就要求历史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即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现象引入课堂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书本 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 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帮助学生 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开拓思维,从而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这就是历史课 堂教学的生活化。 1 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事情的能力 这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掌握,注重知识体系的 完整,脱离现实生活和实际,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主体 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体潜能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阻碍了学 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种脱离生活的历史知识已经完全失去了它固有的精神智 慧与丰富的生命内涵,只能局限于僵化、枯燥、干瘪的教材内容,无法生动地揭 示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也就无法给学生以“鉴古知今”的启迪。所以,在当代 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将教材上的历史知识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起来,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中国近代现 代史》上册第五章第一课《新文化运动》时,我出示了一组关于2005 年9 月 28 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组织的全球范围的祭孔盛典的图片和一组关于1914 年袁世凯祭孔大典的图片,在两组图片的出示之后,我提出问题:“同样是祭孔,为什么一个受到国人甚至全球的肯定和推崇,而另一个却遭到国人的强烈反对,并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掀起巨大波澜———新文化运动?”不仅由此导入了新课,而且为后面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以及对孔子精神的讨论埋下伏笔。对于在不 久前刚刚发生的全球祭孔,同学们明显地表现出很浓的兴趣,并且知道了孔子 不仅是中国的先哲,而且备受世界的推崇与尊敬,都不由地生出一种作为中国人 骄傲。这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孔子的精神在21 世纪有何现实意义?”因为有了前面导入的铺垫,同学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能把孔子精神 放在21 世纪和全球的背景之下,得出要发扬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全球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在中国坚持“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等等。这样的一堂历史课,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对于过去90 年的事情的再现上,而且加上了现实生活中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的新鲜元素,不仅落实了教材上的

浅析语文教学与历史的融合

浅析语文教学与历史的融合 作者:王玮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2期 一、古典诗词赏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提出一种方法,特别是在学古典诗词时,会说要“知人论世”。意思是说,要深入地理解一首诗词,必须以了解作者生平以及诗词柜关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为基础,而了解这些就是了解历史,也就是对历史的考察,文学也就与历史密切的联系起来了。 如在学习人教版第三册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必须先了解: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丈夫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独身漂泊江南,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声声慢》。只有了解了这段历史背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李清照在词中所流露的哀婉凄苦和凄惨悲切。 文学和历史学之间的联系实在密切,其实文学同时也承载着历史的必要信息,文史是分不开的,也没有必要分开的。“文以载史,史以文传”,文史交融,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在教学中方能相得益彰。 二、作文写作训练 写作文时,同学们常常苦于材料缺乏、无事可写,殊不知历史课本中的很多人和事,就是一个丰富的写作素材库!无论翻开高考还是中考满分作文,你会发现,很多文章都在打历史的主意,沾历史的光。动辄春秋战国如何如何,要么古代近代怎样怎样,简直是俯拾即是,不一而足。虽说这样作文还有些欠缺,但毕竟是一种为文之法呀!虽然我不主张甚至反对那种花里胡哨引用历史典故的作文,但是我认为只要深入理解历史人物并进入其内心,领会其精神,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就仍然是好文章。 运用历史知识作文时,应当注意合理地将其聚合、迁移。在高考作文中,要展示作文的文化内涵,不妨将与之相关的片断、材料、诗词聚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写入自己的作文。并且在作文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迁移。比如可以将历史故事的结局进行改编,从而使作品内容充实丰满;还可以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来作文,把原作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放到现实中来,使之具有现代文化气息,从而实现作文的创新;还可以在作文中对化用或仿写古典诗词,从而增添作文的文采。 一篇作文没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就如同一座山没有水。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深刻的思想,而学习历史不仅可以熟悉历史文化名人,并将他们的事迹和佳篇名句灵活运用,从而提升我们的

目标与现实之间

目标与现实之间 ——从艺术课程实验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育 山东儿童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艺术》副主编李力加 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改革、重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工程的全面启动。改革后的新课程体系,渗透着全面、综合、创新、和谐发展塑造一代新人的理念,经过一年在全国38个实验区的教学实践,已经充分显示出新课程强大的生命力。 艺术课程是在我国长期以来原有的音乐、美术学科课程的基础上新架构的课程,《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以及艺术课程实验教材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最能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创新、和谐理念的。这一新型课程出现伊始,就显示出巨大的活力,是新课程改革中最醒目的亮点。新的艺术课程经过一年在实验区的实施,验证了一句话,新的课程改革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北师大新世纪版《艺术》教材(杨立梅主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套艺术教材,这套教材以亲和儿童(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生活的旧有经验,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感,迁移和发展学生艺术学科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在一年的实验区实践中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成果,为在新的实验区推广这套教材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一.艺术课程师资培训的思考 欣慰之际,反思北师大新世纪版实验教材《艺术》在验证《艺术课程标准》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思考的第一个焦点,定位在目标与现实之间的纽带和使者--艺术教师身上。他们是新课程的实践者,是在《艺术教育课程标准》验证过程中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的艺术课程在全国各新的实验区进行实施和验证艺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师的培训,教师自身素质问题是新的艺术课程实施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教育理念先行至关重要。在基础课程改革中对教师进行培训需要引进和探讨新的培训模式,使一线教师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理解新的课程理念,进入到新的课程状态中。展开/关闭全部资源共享 课件下载 教案汇编 论文交流 高考专题 高考资讯 应试指导 成果展示 网上画廊 教师画廊 学生画廊 原创Flash 教师风采 网络课堂 教学论坛 返回主页

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012-11-12 历史论文 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江苏泰兴●田玉华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被束之高阁,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一些学校,课程安排中所开设的历史课往往是走过场,平时一遇到主课课程紧张,历史课被随意地停课、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更让历史老师无奈的是:在不少学生的心目中,历史课是可有可无的。为使历史教学走出困境,应密切历史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并非死记硬背一些无用的知识,而是通过历史更好地认知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多视角、多层面、多形式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领略历史学习的魅力所在。那么,怎样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呢?一、结合时政,从现实角度审视历史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是现实的影子。结合时政,针对现实生活的热点,审视历史,由今溯古,以古鉴今,我们不难发现,学习历史有助于学生认识当今社会的主流问题、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时代感。 1. 洞悉古今,感悟古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主流之一,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仁”和“礼”的理念,就是要求人们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爱互助,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体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庄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进山伐树,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等观点,体现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

历史及现实表现

历史及现实表现 目录 第一篇:历史与现实表现 第二篇:本人政治历史与现实表现 第三篇:现实表现 第四篇:现实表现 第五篇:现实表现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历史与现实表现 历史与现实表现: 该同志在校学习期间态度端正,目的明确,认真刻苦,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专业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成绩。 自进入工作岗位以来,各方面表现突出。在思想上,能够与时俱进,密切关注时事,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从实际中严标准要求自己。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期总结自己,保持着不断改革的理念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在思想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管理上,主张人人平等参与,多劳多得,处处以身作则,尊重知识和技术,关心员工,提倡勇于创新不断发展创造经济效益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生活中,能够坚持严于律己,倡导科学文明健康、

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并且做到待人以诚、待人以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努力工作与生活的同时并热心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综上所述,该同志做到了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政治觉悟,行动上积极向组织靠拢,但还需要继续学习,不骄不躁的不断前进。 第二篇:本人政治历史与现实表现 本人政治历史与现实表现 【本人历史及政治表现】 xx同志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政治历史清白,且本人曾经参加过中国少年先锋队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政治立场坚定,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问题面前和重要历史关头均能保持清醒头脑,能够旗帜鲜明地捍卫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敢于同一切错误思潮和倾向作英勇斗争。此外,作为一名大学生,该同志坚持学习党的理论和政策,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生活中积极热心地帮助他人,在工作上积极配合上级,各方面表现突出,可以列为建党对象。 【现实表现】 xx同志自进入xxxx大学以来,各方面表现突出。在思想上,该同志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该同志能密切关注时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保持着学习的热

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摘要】在我国当今教育现状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下,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学生要记忆和背诵的知识点太多,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将生活理念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教材上的知识点。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历史;教学 现在国内的教育一直停留在应视教育的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考试,很多学生根本不能真正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仅仅只是机械式的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记忆。所以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到高中历史的教学中。 一、生活化历史教学概述 1.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在进行生活化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生活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同,生活化教学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同生活实际和对未来展望出发,加强历史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学模式。老师应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内在需求加强联系,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 2.教学观念生活化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能够将多元化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教师要注意的是,进行生活化教育,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拓思维,让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历史知识学习中能够有更好的基础,教师应注意不要本末倒置,将生活化教学观念变为传统教学思想。 3.课堂评价生活化课堂评价是学生知道自身不足和应该改进哪些方面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注重课堂评价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评价中找到真正的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学校常规的评价手段,一般为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但时间跨度太长,学生不能灵活掌握自己知识的薄弱点,所以就需要教师进行随堂评价,将知识点碎化使学生能够在每节课都知道自己的薄弱点,方便查遗补漏。课堂评价的评价手段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为标准,教师要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及思考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使学生的历史成绩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目的生活化在以生活化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时,要明确教学目的是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开拓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历史学习能力为目的的。[1]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因为历史事件过多,人物过于复杂,学生容易出现记忆不清或记忆模糊的问题,在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课本中的知识,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条完整的时间线,

历史教学与国学经典的有机结合.

谈谈历史教师怎么能实现历史教学与国学经典的有机结合? 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国学经典与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策略和应遵循的原则及途径,不当之处忘专家指正! 一、历史教学中实施国学教育的策略 1. 转变观念是关键 作为历史老师,一是要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认识国学教育的意义。黑格尔曾经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世界历史自身本质上是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的辩证法。”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引领世界历史就在于其优秀的国家精神文化传统。正因为如此,必须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滋养。因此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自豪感,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承国学弘扬国学精神。二是要认清历史学科与国学的关系:历史学科与国学教育性质一致,目标相同,相互促进,因此历史教师要借着历史学科在国学传承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历史教学中自觉进行国学教育。 2. 提高历史教师的国学素养是前提 历史教师是国学教育的主体。在历史教学中搞好国学教育需要具备儒、释、道、兵、医、艺等方面的修养。不但要懂得儒家思想和佛家、道家文化,还有了解兵学、中医和传统艺术。在国学教育强势复兴的背景下,广大历史教师要闻鸡起舞,加强学习和进修,自觉提高自身国学素养。 3. 历史教学中的国学教育资源建设是保障 历史教材本身虽然存在着国学的部分内容,但要在历史课中有机地进行国学教育,必须在发掘历史教材中国学要素的基础上,梳理出历史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国学知识,整理出历史教材中涉及国学教育的教材脚本。“脚本”可以以专题为板块,形成特定体系。还可以进一步在“脚本”的基础上,编写附着于历史课的国学教育校本教材。 4. 课堂渗透是主渠道 历史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的渠道是多样的,诸如课堂渗透、课后实地考察、竞赛促进等。但是历史教学中的国学教育主渠道还是历史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交流的渠道、师生互动的平台。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历史课堂的国学教育不应该把重点放在经典诵读国学知识的关注上,而应该放在民族精神的涵养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掘基层上,要以国学教育来提升历史教学的品味,更好地实现历史教育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 注重体验的原则 历史课堂渗透国学教育,要注重发掘历史知识中国学的内涵,顺势而为,切不可生硬地为国学而国学,要以事实、史实为依托,引导学生从“史”出“论”,要注重以先贤、古圣的人格精神来熏陶学生,润物无声。 3. 启蒙性原则 受学科教学任务重和学生学习时间紧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历史教学中不可能进行系统的国学教育。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因此历史中的国学教育应立足于启迪兴趣,播撒种子,教给方法,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国学,不断提高国学素养。 三、历史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手段和途径 举办社团活动或借助所编修的国学校本课程利用第二课堂,实现国学渗透。同时在历史课堂上深入挖掘教材的国学素材,适当补充史料,也可加强语文和历史学科的互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