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1《女性学》(女性的主体意识)

合集下载

对女子高校大四年级学生分层德育教育的思考

对女子高校大四年级学生分层德育教育的思考

对女子高校大四年级学生分层德育教育的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大四年级工作组【摘要】女子高校各个年级的女大学生具有不同的主导性需求,经过一年级的彷徨与适应,二年级的挫折与磨炼,三年级的摸索与追求后,进入四年级的女大学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困惑,有其思想行为特点.在女子高校大学生分层德育教育模式下,有针对性地对大四学生进行思想督导、学业指导、就业引导和心理疏导,将推动女大学生德育实践的创新,有助于女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期刊名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5)003【总页数】4页(P45-48)【关键词】女子高校;大四女大学生;分层德育教育【作者】中华女子学院大四年级工作组【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76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是统领和带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持续创新和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女子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女大学生德育的本质和规律,提出了构建分层德育教育模式,即在女子高校特有的校园环境下,根据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的需求差异,从不同年级学生的主导性需求出发,构建女子高校大学生分层德育模式。

女子高校独特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使身在其中的女大学生具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

女大学生在经过了一年级的彷徨与适应,二年级的挫折与磨炼,三年级的摸索与追求之后,步入大学四年级。

这一时期,她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的压力,产生了新的困惑。

根据该阶段的特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业教育、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引导,将推动女大学生德育实践的创新,有助于女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是“90后”,社会和学界都对这个特殊群体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女子高校的女大学生和其他高校的大学生一样,具有“90后”学生的基本特点。

在全面构建女子高校女大学生分层德育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等方式,对大四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从性别视角创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从性别视角创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条件 下 , 大学生 的思想政治状 女 况引起多方关注 。由于在生理 、 心理等方面有着与男生不 同
的特点 , 女大学 生的思 想政 治教 育既有 共性 , 也存 在个 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 中, 当正视性别 差异 , 应 重视对性别差 异规
所需高素质女性人才的现实需要 。笔者认为 , 在女大学生的
作者简介 : 天枢 (9 8一) 女 , 周 16 , 河南信 阳人 , 女性学教研室主任 , 法学硕士 , 从事政治 教育 、 性别理论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 — 8
3 .以“ 自” 神和女性 主体意识 教育为着力点 四 精
性走向 自由和全面发展 的基 础。现代女性不是男性 的附属 ,
应当有 自己的人生理 想 和追求 。( ) 2 引导 女大学 生抛开个
德意识弱化, 缺乏集体 观念和奉献精 神 ; 些女生在怎样 实 有 现人生价值、 怎样走好人生道路 的问题上陷入 迷惘等 。
上述 问题的存在是社 会 、 庭、 校和女大 学生个体等 家 学
多方 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 在教育过 程 中, 乏针对女性 但 缺 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和性 别意识教 育无疑是 一个重要原
思 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 目的 , 就是要 引导 和帮助学生确
果。
律的研究 , 创新教育理念 和教学 内容 , 将思想 政治教育 和性
别 教育有机结合 , 实增强 女大学 生思 想政 治教育 的实 效 切
性。


创新教育理念 , 将思想政治教育 与性别 教育有
机 结 合
1 .当前 女大学生思想 现状 目前 , 女大学生思想 的主流 是积极 、 健康 的。但 由于历 史 的、 社会的原 因以及女性特 殊的生理 因素 , 大学生在成 女

女性学的学科地位及其发展

女性学的学科地位及其发展


6 ・ 9
世纪以来 中国语境 中的女性学 与妇女问题 研究 , 具 有理论探索与实际应用两个方面的意义 。
二、 女性 学 的学科 渊源 女性 学 同女性 主义 之 间 的联 系 由来 已久 , 日 与
科特色 , 诸如历史学、 文学、 哲学 、 社会学、 政治学 、 人
口学 、 教育学、 心理学、 医学等。研究者个人的教育
Th s i l a y S au n v lp e to o n S de eDicp i r t t sa d De eo m n fW me  ̄ t is n u
Y N ogzog ,HO ig A G Y n . n Z U Qn2 h
( . u nnU iesyo iac n cn mi , u m n 5 2 1 hn ; 1 Y n a nvri f nn ea dE oo c K n ig6 0 2 ,C ia t F s
wo n’ t d e n C i a i r e r v e t e r t a t i me t f o n wo k r ,k e b e s o u r n me S s is i h n o d rt i o et o e il at n n me r e s e p a r a t fc re t u n o mp h h c a o w
来, 研究影响女性社会文化角色 的诸多社会文化因
素 , 中包括 阶层、 其 人种、 地域 、 语言 、 权势等。随着
这种跨学科研究势头的发展 , 女性学研究呈现 出更
加 多元 化 的趋势 。一方 面 , 学 者 对 于现 行 的二 元 有 研 究模 式 和学术 话 语结 构 的合 理 性提 出 了质 疑 , 呼 吁多层 面 、 多视 角 、 范式 、 多 多学 科 、 渠道 的互 动 , 多

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学科内涵及研究领域

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学科内涵及研究领域

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学科内涵及研究领域杨永忠;周庆【摘要】梳理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流派,分析女性主义叙事学学科定位,阐述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核心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使命,从学理和实践两方面界定并讨论女性主义叙事学学科地位的独立性、结缘性、渗透性和开放性,对于厘清国内学者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学科属性等方面存在的误区和偏见,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6页(P17-22)【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学;学科特性;学科建设;叙事模式;叙事特征【作者】杨永忠;周庆【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650221;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8一、引言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内学者就开始关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研究,积极从学科发展高度探讨叙事学与女性主义的关系,对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建构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并由此产生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申丹(2004)[1]、唐伟胜(2007)[2]、郑大群(2007)[3]、杨永忠、周庆(2012)[4]等。

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中国女性学研究者对女性主义叙事学这个学科的了解较为模糊,致使目前国内对于这个新生事物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关注。

国内学者对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学科属性等问题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偏见,甚至有研究者提出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之说,或者将女性主义叙事学等同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因此,要从根本上厘清认识上的误区,就必须梳理女性主义叙事学从学科创立、成长到成熟发展的历史轨迹,分析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学科定位、学科内涵和研究领域,探讨女性主义叙事学进一步发展所需的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历史渊源女性主义叙事学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其时经典叙事学界和女性主义学界都遇到了一系列涉及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性别主体意识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性别主体意识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都市女性写作 中国当代 身体主体意识 能动性 民国时期 情爱主体 性别主体意识 婚姻主体 女性主体性 女学生 女国民 五四运动 主体意识 《益世报》 《妇女周刊》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隐喻 贝弗利·法默 话语生产 私人身体 私人叙事 社会体育 父权制 湖北省 文学 性病 妇女解放 女权主义 国家话语 农民体育活动 公共身体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科研热词 高等院校 高学历女教师 角色压力 女性学 途径和方法 贫困地区 自我塑造 男性危机 新历史主义 新农村建设 性别诗学 库雷西 婚姻观念 女性文学史写作 女性文学史 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主义指数 4 4 4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2014年 科研热词 高等院校 高学历女教师 角色压力 女性学 法律法规 平等就业 就业歧视 女大学生 主体意识 推荐指数 2 2 2 2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科研热词 行动 社会性别观念 研究 父权制 旅游发展 性别平等 少数民族妇女 妇女ngo 云南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女性学试题

女性学试题

一、判断题1、女性学具有抽象性、多样性、跨学科性、批判性、本土性等学科特点。

(×)P152、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带来妇女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高。

(×)3、经济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妇女的发展和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4、女性地位的演变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而改变的。

(√)P325、经济独立是女性人格独立的基础。

()6、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是女性参政的两种途径。

(×)P1477、女性进入国家政府机构与立法机构是获得政治权力的最高表现。

(×)8、在具体方式上,女性参政包括民主参与和权力参与两个方面。

(√)P1479、权力参与是女性政治参与的最高层次。

(×)P14810、家务劳动社会化,是缓解女性双重角色冲突的一个重要途径。

(√)11、家务劳动社会化,是缓解女性双重角色冲突的唯一途径。

(×)12、男女两性共同承担家务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13、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和行为都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是无法改变的。

(×)14、社会性别主流化认为社会性别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

(√)P6115、社会性别主流化认为社会性别问题的实质是单纯的妇女问题。

(×)16、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条件下,男女平等的具体内容和要求都是相同的。

(×)17、推动女性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是女性主义思潮。

()18、女性主义思潮是女性学产生的思想基础,西方三次妇女运动浪潮是女性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P5-6 19、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就是政府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工作机构,是提高我国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

()20、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是政府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工作机构,是提高我国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

()21、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性别的差异是可以改变的。

()22、女性学是在19世纪初兴起于英国的一门新兴学科。

(×)P123、女性学产生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女性成长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女性成长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革命认同 1 陈学昭 1 道德 1 行政生态困境 1 自我 1 环境再造 1 激进主义 1 海峡两岸 1 恋童癖 1 性别写作 1 延安文艺 1 少数民族女干部成长 1 家庭重建 1 家庭地位 1 学科化 1 女性社会学 1 女性成长 1 女性情人 1 女性小说 1 女性学 1 声音 1 士大夫 1 在室女 1 唐代墓志 1 关系 1 关怀伦理 1 保拉·沃格尔 1 依附心理 1 传递方式 1 互构 1 《我如何学会驾驶》创伤 1 《工作着是美丽的》 1 《女铎》小说 1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科研热词 职业生涯 挑战 高等教育 高校 高层次女性人才 高层人才 艾丽丝·门罗 职业发展 美国女性 精神福利 社会阶层 社会资本 男性 海峡两岸 母职认同 母职实践 母职 文学传统 教师文化 成长 性别文化 弗吉尼亚·伍尔夫 底层墨西哥裔 对话 婚姻暴力 女性高层人才成长 女性领导 女性意识 女性小说 女性人才 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 女大学生 女儿形象 大龄未婚 哥特式风格 同龄群体 发展环境 加拿大小说 农村通婚圈 冀西北山区 公务员 儿童文学 人力资本 《远航》 《秘密花园》 《在耶稣脚下》

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研究目标、原则与方法

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研究目标、原则与方法

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研究目标、原则与方法杨永忠;周庆【摘要】Feministnarratologyisanewparadigmwithinnarratology,whichsubsumesanu mberofdistincttheoriesandmethods.Sincefeministnarratologystickstotheideathatnarratologyisgrou ndedinthenarratologicalexperi-enceofwomen,thereforeitdepartsfromthemainstreamclassicnarratologyinm anyaspects.Theobjectives,basic principlesandmethodologyofthisnarratologicalparadigmhavebeenexplored onthebasisoftheintegrationofvari-oustheoriesandmethodsinfeministnarratology.Andhenceaclearmacro-theoreticalframeworkhasbeenestab-lished.%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叙事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括许多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由于女性主义叙事学把女性叙事经验视为叙事文本分析的基础,因此,在许多方面它与经典叙事学存在很大的差别。

在整合女性主义叙事学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这一叙事范式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6页(P5-10)【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学;性别;叙事主体;文本生成;文本阐释【作者】杨永忠;周庆【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 650221;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8一、引言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叙事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

《女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女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女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0120023课程名称:女性学概论英文名称:Women's Studie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 48学分: 3适用对象: 社会工作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女性学概论是是一门研究女性相关主题的课程,该课程对有关女性学研究的领域和研究的问题予以全方位的梳理,对女性学的概念与体系、女性学的理论与流派、女性与历史、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女性与教育、女性的劳动与就业、女性与政治参与、女性与婚姻家庭、女性与健康、女性与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地阐述与探讨,以便学生掌握系统的女性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Women’s Studies is a course on women-related topics, which combs through the concepts. This course study on the theory an d school of feminism, women’s history, gender differences and gender inequality, women and education, women's labor and employment, wome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omen and marriage, women and health, women and development, and so on.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feminism.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培养、造就社会平等性别意识,系统地传播科学的女性观,开拓学生视野,弥补学生的性别忙点,促使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的决心,提高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女性学的概念和体系(一)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本课程的核心问题有大致的把握,初步建立起本课程学习所必须的女性学的概念体系。

论女性主体意识

论女性主体意识

w om a n ”

w ihe b d s h usio leivl n e n e dr s at f n m o i et f h ujc hc m o i ep ru f au o igsxadgn e.A r o ade b dm n esbet et t v n v p ot
OnF maeS b etC n c u n s e l u jc o si s es o
YANG n — h n , H OU i g Yo g z o g Z qn
( . u nnU i r t o iac n cm nc , u n n 5 2 , hn ; 1 Y n a nv s y f nn ea dE o o isK na g6 0 2 C ia e i F i 1 2 Y n a nvri f ai li , u mig 5 0 , hn ) . u nn U iesyo t nie K n n 0 3 C ia t N o ts 6 1
论 女 性 主 体 意 识
杨 永 忠 周 庆 ,
(. 1 云南财经大学 , 云南 昆明 6 0 2 ;. 52 12 云南 民族大学 , 云南 昆明 60 3 ) 5 0 1
[ 摘要 ] 从认识主体和社会 实践主体 两个维度来看 , 女性主体 意识是女 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 中的地位、 作用 和价值的 自觉意识。它是女性对其生存 困境的探 求与思考、 对其人格尊严之平等与 自由解放之个性的追求 , 是激发
Ke o d : ma u jc; u jc cnc un s;e d r yw r s f l sbet sbet o si ses gn e e e o
确立 女性 主体意识 和社 会 主体地 位是 马克 思主 义妇女 理论 的母 题 。 目前 , 性 学 主要 研 究 女 性 的 女

论知识女性的性别哲学

论知识女性的性别哲学

收 稿 日期 :0 9 0 一 l 2o— 4 3
作者简介 : 刘静 (97 17_ )女 , , 湖南郴州人 ,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 治历史系讲师 , 哲学硕士, 主要
从事 哲 学研 究。
20 0 9年

黔 西南 民族 师 范高等专 科学 校学报
第 3期

性别 角色的 困惑
女性的性别角色不是 由生理特点而决定的, 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 塑造的 , 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关 系, 它浸透在各个领域 , 包括宗教 、 政治 、 文化等。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 自己在客观世界 中的
20 年 9月 09
第 3期
黔西南 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Sp 09 et 0 .2
N_ o3
Jnn o Suh et G i o Tahr’ C lg fr N tnlis ora l f otw s uz u h eces ol e o aoat e i ie
于社会二元性别定位之外的一个独立群体——第三类 。所以我们必须提出一个不能称之为问题却又存
在 的问题 : 知识女性 应该 如何进行 性别 角色定 位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 社会性别既包含历史连续性 , 又体现着历史的断裂 , 官方意识形态尽管有所褪 色 , 依然 在 中国的 当代社 会 中发挥着 一定 的影 响力 。 为独立 的个体 女性 有着对 自己生 命与 生存价值 却 作 的认识 , 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 , 女性又享有了很多 以往男性的权利 , 也就是说今天的知识女性 已经开始 涉 足男性 的领域 。 这意 味着 , 就意识 在各项 意识 当 中变 得越来 越重要 , 她们进 行角 色确定 的时候 , 成 在 必 然会有成就意识与主体意识的相撞 , 这就面临了一个意识的取舍 , 是做一名传统的女性 , 还是做一名新 型 的女性 ? 这是一 个看 似矛盾 的 问题 , 它也 一直 困扰着今 天 的知 识女性 。 为一名 社会人 , 作 他最 基本 的需 要, 从低层 到高 层依 次是生理 的需要 , 安全 的需要 , 爱和 归宿 的需要 , 尊重 的需要 , 发展 和成就 的需要 。 正

女性学试题

女性学试题

一、判断题1、女性学具有抽象性、多样性、跨学科性、批判性、本土性等学科特点。

(x) P152、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带来妇女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高。

(X)3、经济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妇女的发展和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4、女性地位的演变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而改变的。

(V)P325、经济独立是女性人格独立的基础。

()6、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是女性参政的两种途径。

(x)P1477、女性进入国家政府机构与立法机构是获得政治权力的最高表现。

(X)8、在具体方式上,女性参政包括民主参与和权力参与两个方面。

(V) P1479、权力参与是女性政治参与的最高层次。

(X) P14810、家务劳动社会化,是缓解女性双重角色冲突的一个重要途径。

(V)11 、家务劳动社会化,是缓解女性双重角色冲突的唯一途径。

(X)12、男女两性共同承担家务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V)13、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和行为都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是无法改变的。

(X)14、社会性别主流化认为社会性别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

(V) P6115、社会性别主流化认为社会性别问题的实质是单纯的妇女问题。

(X)16、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条件下,男女平等的具体内容和要求都是相同的。

(X)17、推动女性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是女性主义思潮。

()18、女性主义思潮是女性学产生的思想基础,西方三次妇女运动浪潮是女性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V) P5-619、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就是政府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工作机构,是提高我国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

()20、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是政府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工作机构,是提高我国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

() 21、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性别的差异是可以改变的。

()22、女性学是在 19 世纪初兴起于英国的一门新兴学科。

(X) P123、女性学产生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美国,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V) P124、女性学是以性别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对社会性别制度、社会性别关系和社会性别建构的研究。

女性学概论ppt课件

女性学概论ppt课件


(1908年,伦敦——白金汉宫)
女性权利的斗争
被警察逮捕的女权主义者 (1913年,伦敦)
31
第一位女权殉难者 戴维森 (1913年,英国)
32
砸毁橱窗(1914年,英国)
被女权主义者焚烧的教堂(1913年,英国)
5月22日,由50多名妇女参政权论 者组成的队伍猛攻白金汉宫,试图 向国王乔治五世递交一份请愿书。 但她们未能如愿,反倒纷纷被警察 逮捕并关入了监狱。
2.
“为了妇女”(for women)——女性研究不仅 仅是有关妇女的研究,它还是为了妇女的研究, 它增强妇女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动力量,它赋权为 全体妇女,引导她们改变自己,也改变社会。
6


研究对象: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现象及其规律。
研究目的:促进妇女性别意识的自醒以及社 会地位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研究内容:

(1)女性学的理论与方法
(2)现有的各学科领域的女性研究
(3)社会实践层面女性面临的问题
如何用女性的视角看世界(跨学科、交 叉性)是女性学所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7
二、女性学课程的意义及发展状况
妇女问题一直是联合国在社会和发 展领域关注的重点。联合国成立后的第 二年,设立了妇女地位委员会,专门就 有关妇女权利的紧迫问题进行研究,制 定促进措施。1952年12月,联合国通过 了《妇女政治权利公约》。1975年被联 合国定为“国际妇女年”,在这一年6月 ,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墨西哥城召开 。1980年7月,联合国在哥本哈根召开第 二次世界妇女大会。1985年7月第三次世 界妇女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

伊丽莎白· 卡迪· 斯坦顿和卢克丽霞· 莫特倡导召 开了美国第一次妇女权利大会,并起草了《观 点宣言》,标志着美国第一次妇女运动的诞生。

《女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女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女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女性学概论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学时 3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

本课程的体系主要定位在四个方面:“女性学是什么”,“女性什么样”,“女性怎样存在”,“女性如何发展”。

本课程共有八章,第一章界定了女性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三章从人类的性别和性别差异入手,分析了女性的属性、功能与价值。

第四章探讨了女性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第五章阐述了女性观的历时态特色。

第六章揭示了妇女运动与女性、女性问题的内在联系,探寻其发展动因与轨迹。

第七章着重阐述了中国社会与中国女性。

第八章是对女性与未来的探讨,对女性及全社会的未来进行展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性别等分析方法,并能够联系自己所学专业,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性别分析。

增强学生与家庭及社会的协调能力。

同时,帮助女性发现自身的优势,摆脱自卑,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并让男性真正学会尊重女性。

二、课程教学要求为了教好、学好这门课程,要求: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和课外教学等诸多形式,努力使得这门新开设的课程富于知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得它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讲授主要的概念、理论和重点、难点问题。

一些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热点问题可以采取学生讨论的方式,讨论课由教师组织,课前布置问题让学生准备,在课堂中先由学生在预先组成若干小组里发言、讨论,然后由每组推选一人在全班发言,其余同学可做点评,最后由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发言做概括和总结。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将大量的信息以声画相结合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以此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课外教学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和考察,在现场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书本里的理论,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三、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四、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课堂讨论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女性学的概念和体系 (6学时) 1、教学内容:第一节女性学的界定(1)概念和定义(2)女性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依据(3)几种界定的辨析第二节女性学研究对象(1)对象的内核(2)对象的外延(3)对象的历时态性第三节女性学的研究方法(1)一般方法论原则(2)观念与手段2. 重点、难点提示:(1)几种界定的辨析(2)女性的本质第二章女性的特质与特征(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性与性别(1)人的性与性别(2)性别的自我概念(3)性别的刻板印象第二节性别的自然差异(1)基因、性激素与两性分化(2)脑与生理机能的差异(3)“三期”的生理心理特点第三节性别的心理机能差异2. 重点、难点提示:(1)性与性别的关系(2)“三期”的生理心理特点第三章社会性别与女性社会角色(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性别差异(1)被建构的社会性别(2)差异的现实表现第二节社会性别差异的生产和再生产(1)性别社会化(2)实现过程第三节社会性别差异理论(1)劳动分工和父权制(2)从亲属关系到性别制度(3)心理学观点(4)社会学理论(5)多学科综合观念第四节女性的主体意识(1)主体意识的界定(2)体意识发展过程与矛盾分析(3)主体意识的内容第五节女性的价值选择(1)价值问题的提出(2)价值选择(3)价值实现2. 重点、难点提示:(2)主体意识和女性的主体意识第四章女性的生存与发展(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女性的经济地位与生存状态(1)经济地位与生存状态演变(2)女性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贡献(3)无薪的社会劳动(4)生存状态变迁规律第二节女性的政治参与(1)参与途径(2)女性参政状况第三节女性与社会文化(1)女性的文化历程(2)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3)中国文化与女性的关系第四节女性与道德伦理(1)一般理论(2)现代实践(3)影响分析第五节女性与婚姻家庭(1)婚姻制度演进中的女性地位(2)家庭结构变迁中的作用(3)现代变革中的角色2. 重点、难点提示:(1)生存状态变迁规律(2)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第五章女性观的产生与演变(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女性观的发展(2)“男尊女卑”女性观(3)近代女性观(4)唯物史观女性观(5)当代女性主义第二节女性观演变动因(1)与生产力的关系(2)社会政治的反映(3)哲学、宗教的影响第三节女性观的特点(1)民族地域特色(2)阶层阶级属性(3)多元共生态势第四节女性观与女性发展(1)主流女性观与女性总体地位(2)女性观与女性社会地位的矛盾与差异(3)女性观的先进性与落后性2. 重点、难点提示:(1)唯物史观女性观(2)主流女性观与女性总体地位第六章女性问题与妇女运动(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女性问题(1)界定(2)由来与类别(3)社会影响第二节妇女运动(1)概念(2)产生的基本条件(3)历程和特点(4)规律与启示第三节妇女运动在中国(1)历史依据及其面貌(2)贡献与局限(3)理论与方针2. 重点、难点提示:(1)女性问题的界定(2)妇女运动在中国理论与方针第七章中国社会和中国女性(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制度演进与女性地位变迁(1)女性主体地位的丧失(2)宗法制度与儒学礼教(3)家国同构的社会条件(4)社会转型与女性作用第二节制度制约与女性的独特贡献(1)相夫教子(2)物质生产(3)商品经济与市井文化第三节文化传承与立世精神(1)从属身份与进取的人生态度(2)卑下地位与独立的人格追求(3)外在柔弱与内在刚强2. 重点、难点提示:(1)社会转型与女性作用(2)卑下地位与独立的人格追求第八章女性与未来(6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可持续发展中的女性(1)面临新问题1.考核方式:闭卷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选用教材[1]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11-1《女性学》(女性的主体意识)

10-11-1《女性学》(女性的主体意识)

四、主体意识的内容
• 1、自主意识。 • 首先,体现为一种强烈的社会使命感。 • 女性的社会使命感是女性对自身作为主体 应完成的使命和所应负的责任的自觉认识。 • 其次,自主意识要求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 • 即意识到自己是独立自在、自立自强的社 会主体。独立的女性,自己掌握自己的命 运,不依赖客观世界,不依附与他人。
2、女性主体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 女性主体意识,即自主意识、竞争意识、 进取意识、创新意识主体意识淡薄,并非 女性自身过错。它不是女性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封建社会的 历史沉淀,是生产力发展偏低的产物。女 性主体意识淡薄的原因林林总总
• • • •
但从客观上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因素 §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支持。 女性发展的轨道和地位的变迁,进一步证明了 女性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休戚相关。
• 4、主体意识发展异化需要引导的知识女 性——自我否定 • § 这一群体知识女性主要持“女性天赋 价值论”的观点,认为“女性的价值就在 女性本身”。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一些知 识女性“吃青春饭”的现象,如服务业中 的三陪、婚姻家庭中的“包二奶”、政治 领域中的“权色交易”等。
• 三是要坚定自信心。 • 女性受封建传统文化的长期压迫和毒害, 形成了特有的盲目自卑、怯懦、依附心理, 使她们以弱者自居,视贤妻良母为自己的 唯一天职,从而成为一大心理障碍。
• 战胜自我,坚定自信心是女性做出正确选 择的首要条件。
• 四是要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 现代女性既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又希望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双重角色 往往让女性感到太大的压力,但个人的精 力有限,两者要处理得当,顾此失彼更容 易导致问题的产生。
• (3)教育因素 • § 在接受正规教育方面,女性受到传统心理 不平衡的阻碍,受教育的程度明显低于男性。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 § 在接受经济和社会管理、科技知识等等方 面,社会给予女性的机会也大大低于男性。从 而造成了女性对文化知识有相对匮缺,对社会 知识的相对贫乏,对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的相 对麻木。导致女性文化科学素质低下,缺乏竞 争能力。

中韩女性传统音乐教育比较研究——以20世纪为中心

中韩女性传统音乐教育比较研究——以20世纪为中心
2 学 校教 育 的差异 . 2明的自我意识就不能熟 练地表 现 自 , 自己缺乏 自 , 我 对 信 不会表现 自己。如果以 “ 为主体、 我” 中心的“ 自我 ” 思考方式出发, 而不是 被支配着的“ , 我”就是把“ 自我” 当作 自由人格 的 所有者, 勇气将会扶持其直至得到 自 , 信 使之行为 主体随之将引发能动的行为。 在很多时候女性首先考虑的足作品 的实际 演奏效果。如果从小没有在鼓励和扶持下发挥自 我个眭, 将会出现缺乏 自信 , 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过于敏感的心理萎缩现象。但是这种通过 自我才 能表现出来的果断的表现精神才是最终发挥隐藏 在我们深处的创造陛天性 的根本。 对于一个 艺术 家来说通过系统的教育被发 掘、 开发出来 的潜能( 创造性) 终究会变成一种 目 的、 意义性的 自发行为, 成为—个人为实现 自我价 值的挑战行为 。 自 我实现是一种过程。自 我实现意味着每个 人通过 自 身所独有 的特征完成 自 我的过程。自我 特征只不过是从小由父母或教育者刻意开发的一 种潜能。于是潜能的开发过程中根据父母或教育 者所处的角色 , 即他们的期待( 希望) 和偏见 , 对性 别差异 的行为和言行都会在无行当中影响女性作 曲家在成长过程 中所需要 的勇气 、个性和性格的 形成 , 造成无法忽视 的影响。 回首 2 世纪 , O 对于女性真正需要的是 “ 女性 的补充教育 , 即在发展技术的同时, 提供她以 自 尊 和自 信的教育。 H ” 激发深层本有的热情, 唤醒灵 魂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应是不仅局限于传授学习 和习得技术, 赋予对文化的批判的视角, 自觉 启发 性的教育, 即从“ 压抑的无意识” 中逃脱出来 , 注重 树立女性 自 身的主体意识的教育。
关键词: 中韩女性专业音 乐教育 ; 个牲教 育; 差异 扩充知识面, 自强意识和挑战意识也 2l 家庭教育的差异 长久 以来儒教文化在家族和社会各领域 根 积累知识量,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 由父母和年长者 随之 增强 。 这种意识是独立的个体成长 为社会成 对其子女和年幼者实旌的教育活动。 儿童的社会 l 女 E 而受刭歧视。 从小就 不能毂 与男孩同样 员的必要条件。 由此可见 , 教育是教育与主体意识、 主体意 知识、 德规范和址会行 道 为以及性别的 剿{ : 首 的 I待遇, 科夺了人身自由, 于所 的女 备 被 忠实 g 性义务。 因未受到墩育而被视为下等人, 没有礼遇 先从家庭中获得,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化目 标, 也是通过父母f授的。 阜 家庭的教育 环境即家长 与地位。 的教育观念 文化程度和教 方式 , 家长对子女 的 随着近代 以后学校教育的普及 以及西欧文 包括创作在 内 好 明的影响 , 女性也同男性—样有了接受普通教育 育与i 以及长时间的实践。 J I 陈 尤其是音乐刨作才 期超 茵船 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良 的 家庭环境是子女们l 分发挥 } 充 瞬眭、 主动性、 仓隧 的机会, 并且借助于二 性 的基础 。 巧。作曲技术的 是极其复杂的。 系统的作曲技巧训练是 和中国一样 , 过去韩国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符 作出的努力和贡献特别突出, 韩国也被视为在全 不可及的 , 世界女作曲家最多的国家之一。 音乐创作的基本, 要从事音乐创作必须受到长时 合男女性别角色的行为规范 但 自 现代以后受到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政 治秘 I含 序比较 问的系统的专业教育。 土澉 如莫扎特、 贝多芬等世界 七 西方文明的影响 。 男女平等意识和 自 我独立意识 逐渐扩散 , 男女性别差异和性角色教育的重要性 稳定 , 经济、 文化、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呈现 出急 的。除了像克拉拉—样的在音乐家族受到系统的 也随之菠漠。取而代之家长不分l鼬 重 生 注重于 西 开发孩子们的潜能。 但是走 出 音乐教育的女作曲家,闻名于世的女作曲家 ( 们有—共 同之处 , 陡 贵族 , —偶然 的现 即者 这 从韩 国家庭艺术教育的普遍化不难看 出父 社会后真正成为作曲家的女性并不多。耳 不如说 方) 母对子女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开发潜能的教育热 是屈指可数。 有着十三亿 人口的中国, 在音乐雠 象中存在着其必然性。 近代之前中韩两 国女性在音乐创作等创作 潮。 据调查 , 韩国的家长更注重子女的个性培养和 等要求开放性思 域, 女性作曲专业人才培 养并不理想, 这不自 说 领域未能取得显著成果, 环 是因为都在同样的儒教 情感教育,而我国的家 是我们的教育体科所表现出来的弊端。 文化圈受到陈旧的性别意识观念白 =缚。近代以 成绩和升学率。 g 隶 据基于性别的家庭教育的调查, 韩 国家制定并实施男奸 等 国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倾 向于培养女孩子的 自 立 着 眼于“ 中韩音乐教育与女性” 比较研究 教 后学校教育得到普及, 教育, 使女性的意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女性人权 能力。 即更注重确立主体意识。① 与韩国相比 ,中国父母注重子女 的智力开 成 为例 ,找出中韩两 进一步得到保障 , 女性专业人才在各领域崭露头 展望中韩音乐教育的 角。 女性专业音乐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随之对 发 , 对其生活也照顾得很周到, 而对其性格 、 行为 发展, 为女性在创作领域崭露头角提供条件。 从2 0世 纪 培养方面的教育则严重不足。在大街上我们很少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将以艺术形象手段把生 舳 年代起国内各大音乐院校录取的女大学生数 看到韩国的家长替孩子背书包的景象 ,都是各背 活中所感受到的内心感受表象化, 人 让 们欣赏和 大有增加 各的。 但是在中国, 放学后从学校门口父母给孩子 背起书包的情况比比皆 在培养子女 是。 感受的—种创作活动。艺术家就是拄 啊崃 自我为 在 国内外名声显赫的朴英姬 国) , 陈恩 淑 收拾杂物, 国) , 李一丁( 中国) , 龚晓婷( 中国) 等女作曲家都 的独立性 、 毅力等方面中国比起韩 国差距I 大。 彳 良 正当化, 把作品创作行为融 入到对 自 我超越的无 限欲望中的人。 是 曾在各音乐大学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 育的人 从 家庭教育就反映出两国教育内容和教育 : 的差异。 音乐创作如同其他艺术创作 , 是作曲家内在 才。尤其韩 国 大部分成功的女作曲家们不仅在国 方式 l 俳 动机的触动下 自 发形成的创造性活动,自 始 内接受过专业 教育而且 留洋学习过现代作 曲技 比如儿童课外钢琴教育。 我国大部分家长对 至终源于包 者的 自我认识,在作曲家本人的主 法。但是纵观在韩国雠 领域名声显赫的女作曲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认识并不明确。韩国的父 胙 体意识的控制下形成 的自 觉的行为, , 主 家 们的 成功 事例 ,不 难 看出女 性问 题 的根源 不仅 母坚持重兴趣 、 因此 雠 重过程的教育观。 而中国父母的强 正 起 到关键作 仅在于所接受的音乐专门教育的多寡。 她们—如 迫意识较强 , 因为缺乏对过程的重要性的认识, 用。 既往的热情和毅力和全身 地投人于创作的精神 所以最终往往会导致中途受挫。韩国家庭的音乐 欲望是人们对向往的物质的渴望 、 所有欲和 令 ^ 感叹不已, 也不禁勾起我们对毅力和勇气之 教育比起技巧训练更注重启发性教育方式。用非 ( 精神上的) 不满 , 无论何种欲望都是人们所共有 源泉的思索。 不断运转毅力和耐力, 创作欲望和冲 常普遍而又随手可取的简单有趣、可切身体验的 的特权 。但是在传统社会 , 女性仅仅是 因为“ 动的本质核J 女” 么? 不在乎外人的嘲笑、 非难和 名作小品、 童谣、 歌曲伴奏等诱发兴趣 。把音乐教 性, 而给人以非主体即他者的烙印, 过着被动的生 非议进行创作的个性源泉是什么?艺术创作所必 育 的目的放在增强毅力 和音乐想象力 的拓宽方 面。训练时我们的孩子多数是在父母的严格监督 活。 所以主体意识—直以来 未能被女性所拥有。 对 需的这样的个性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于从未受到教育的女性而言, 艺术天赋埋没于世, 2同—汉文化圈中中韩女性教育的差异 下练习 , 而韩国的父母则弓I 导孩子 自觉练习。 不能梦想基于艺术想象和联想的艺术创作,主体 近代以前 ,中国与韩国共处于儒教文化圈 , 韩国典型的家庭结构是丈夫负责生计 , 妻子 意识更无从谈起。 两 国女性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大体相似。但 自 近代 负责教育子女。虽然最近双职工家庭的增长给传 主体意识是个体在独立的思考方式和 见解 以后两国的社会体制不同, 意识形态不同, 人们的 统家庭结构带来了—些变化,但是母亲对子女的 下行使的, 作为 ^所享有的权利和能力, 是有目的 了变化。‘ 闭” 封 和 全身心 的关怀和支持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形成 性的一种意识活动。 —般 以“ 教育” 形式 , 通过完善 “ 开放” 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产生 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 经常 与子女沟通 , 常对孩子 人性 的过程中被确立 、 发展与加强。 通过教育不断 人们意识和观念差异的根本原因。 说‘ ‘ 你能行”“ 、 做得很好” 等表扬鼓励的话可增强

女性领导力研究综述

女性领导力研究综述

女性领导力研究综述蒋莱【摘要】在女性领导者迅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对女性领导力的研究尚未呈现出相应的勃发之姿.通过全面考察我国与国外女性领导力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外研究成果各有所长,其研究核心都指向对女性领导力发展障碍的关注.透析女性领导力的发展障碍,探索女性领导力的成长路径,在理论层面上是对女性研究的拓展和领导力研究领域的丰富,在实践层面上有助于发掘女性人力资源潜质,实现女性领导力效用最大化,营造和谐平等的性别文明.【期刊名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3)002【总页数】7页(P66-72)【关键词】女性领导力;研究【作者】蒋莱【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学,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8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领导者涌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舞台,由这些女性精英所承载的女性领导力也正在迅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尤其是领导力水平革新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教育与职业上的性别隔离日趋淡化的今天,不仅越来越多的精英女性开拓着自身的领导力发展之路,全社会的男性与其他女性也深受女性领导力的影响,这必然会对两性平等进程、和谐社会构建产生十分显著的效应。

本研究立足于女性学与领导学概念,系统收集并梳理了国内外女性领导力主题的主要文献,试图对女性领导力研究现状作出综合全面的述评,以推动女性学和领导学的交叉融合,促进女性领导力研究的进展和深化。

“女性领导力”这个概念本身还是国内领导学研究界的新兴领域,与之相关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女干部和女企业家领导能力的研究,这反映出国内对女性领导的研究有着非常明显的对象属性。

真正与国外的“女性领导力”概念相对应的研究是在受到西方管理学派新兴力量的冲击后,对女性领导者领导风格和领导方法进行的一种提炼,定义为女性化或柔性化的领导模式。

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十分地薄弱,尚未形成规模。

1.对女干部领导力的研究由于我国长期政治生态的习惯使然,领导就是通常语境下的“干部”,女性领导也就成为了女干部的同义词。

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主体意识”资料合集目录一、论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沈从文的《丈夫》与金裕贞的《雷阵雨》乡土反思二、《飘》中郝思嘉的女性主体意识浅析三、不彻底的女性主体意识建构毛姆在《彩色面纱》中的女性观四、试析张爱玲《小团圆》的女性主体意识五、社会性别视角下民国时期女性主体意识的服饰表达六、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主体意识论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沈从文的《丈夫》与金裕贞的《雷阵雨》乡土反思论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沈从文的《丈夫》与金裕贞的《雷阵雨》乡土反思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农村生活与农民形象经常成为创作者关注的焦点。

其中,农村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其主体意识尤为值得关注。

本文试图通过沈从文的《丈夫》和金裕贞的《雷阵雨》两部作品,来探讨农村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社会背景中主体意识的缺失问题。

沈从文的《丈夫》以湘西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农村夫妇的生活描写,展现了农村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困境。

在这部作品中,女性被描绘为家庭和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主体意识被束缚在传统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规范中。

她们的自由和幸福往往取决于男性的意愿和家庭的期望,而她们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则往往被忽视。

相比之下,金裕贞的《雷阵雨》则以韩国农村为背景,同样揭示了农村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社会背景中所面临的困境。

在这部作品中,女性同样被描绘为家庭和男性的从属角色,她们的主体意识同样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她们的自由和独立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多重束缚,使得她们很难真正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两部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社会背景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她们的主体意识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规范的限制,使得她们很难真正地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农村女性的生存状态和主体意识问题,通过教育和社会的改革来推动她们的自由和独立,让她们真正地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飘》中郝思嘉的女性主体意识浅析《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郝思嘉的生活经历,描绘了一个勇敢、坚强、充满女性主体意识的女性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教育因素 • § 在接受正规教育方面,女性受到传统心理 不平衡的阻碍,受教育的程度明显低于男性。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 § 在接受经济和社会管理、科技知识等等方 面,社会给予女性的机会也大大低于男性。从 而造成了女性对文化知识有相对匮缺,对社会 知识的相对贫乏,对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的相 对麻木。导致女性文化科学素质低下,缺乏竞 争能力。
四、主体意识的内容
• 1、自主意识。 • 首先,体现为一种强烈的社会使命感。 • 女性的社会使命感是女性对自身作为主体 应完成的使命和所应负的责任的自觉认识。 • 其次,自主意识要求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 • 即意识到自己是独立自在、自立自强的社 会主体。独立的女性,自己掌握自己的命 运,不依赖客观世界,不依附与他人。
• 3、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能动性、主体性的 基础,也是女性创造性的来源。 • 4、明确的主体意识是女性对自身价值的认 可追求的理性起点和支撑点。
二、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过程
• 大致经由三个阶段: • 1、自在自然阶段。 • 这一阶段女性还不能认识到自己是主体, 主体意识处于潜在状态。 • 在几千年的男性中心主义历史隧道里, “沉默”中的女性是一个在场的缺席者, 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和玩偶,完全丧失了主 体性。
• 2、自知自觉阶段。 • 女性主体意识开始觉悟和发现: • 17、18世纪提出“天赋人权,男女平等”; • 19世纪傅立叶第一次提出“妇女解放的程 度是衡量社会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 3、自强自为阶段。
• “分一半家务给男性,分一半权利给女 性”。 • 当女性以强有力的姿态改造社会与自身的 时,女性的主体意识就达到了自为的阶段。 • 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是在妇女解放运动的 斗争中取得的。
2、女性主体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 女性主体意识,即自主意识、竞争意识、 进取意识、创新意识主体意识淡薄,并非 女性自身过错。它不是女性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封建社会的 历史沉淀,是生产力发展偏低的产物。女 性主体意识淡薄的原因林林总总
• • • •
但从客观上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因素 §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支持。 女性发展的轨道和地位的变迁,进一步证明了 女性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休戚相关。
• 政治地位的低下,至今仍然是女性运动领域 难解的方程。社会主义政治虽然在制度上认可 了女性的参与权,但实际生活中的权利仍未能 充分实现,加上社会上舆论媒体对女性的种种 偏见和贬损,也无形地扼杀了成长的女性,压 抑了女性的参政热情和能力。 • § 政治对女性的排斥,在历史上是女性受压 迫的象征,如今则是制约女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女性主体意识发展中的矛盾分 析
• 占人口一半女性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 的重要尺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 §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现阶段女性 的发展和进步面临着种种问题和矛盾,在 错综复杂、纵横交错的矛盾中,女性主体 意识不强,总体素质相对偏低,是制约女 性自我发展的关键因素。
1、社会发展中的女性主体意识的现 实分析
• 还有部分高校女教职工,虽然很有天赋,但在 相当程度上仍保留着“男性应比女性强的传统 观念”牺牲自己的前途,跟着丈夫转战南北,当 临时工或“全职太太”照顾家庭。 • § 处于自我迷失状态的知识女性大多自卑自 弱、甘当配角,按照男人设计的女人模型来塑 造自己,因而对社会变革反应迟钝,把自己淹 没在传统观念中不能自拔,辩不清努力的方向。
如何强化女性的主体意识,促进自 我发展呢?
• 一是认识自我,挖掘潜力。 • 从心理学,生理学角度来注重女性自身的 优势、特长,从而挖掘自身潜力,朝着既 定目标发展。智力上,男女两性既有相同 的一面,同时又存在差异,总体上智力、 能力是持平的,但个体上有差异、生理, 心理上存在差异。
• 二是更新观念。 • 女性需要自省,需要反思自己,需要主动 地、自觉地与自己身上的历史阴影与隋性 进行彻底决裂,不断完善独立意识和独立 人格,增强进取精神,提高创新意识。
女性的主体意识
一、女性主体意识界定
• 主体意识:人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 中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 女性主体意识: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 观世界中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 1、女性能够自觉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 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 • 2、清醒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 参与对自然与社会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 己的需要和价值的意识;
• 3、主体意识有待唤醒的知识女性——自我 迷失 • § 这一群体的知识女性虽然也期望自己 能像杰出女性那样生存,但根植于内心深 处的性别自卑感,使她们自愿接受了传统 女性的命运,不愿与男性共同主宰世界。
据一项对某大学女学生的调查:
• 78.9%表示同意或很同意“相夫教子”应是 女人最重要的工作; • § 89.1%认为“女性不适合当领导”; • § 75.8%不清楚“性别意识” 概念的具体 内涵。
• • 当前,女大中专学生择业难,下岗女再就业难 等等现象的产生,“妇女回家”、“二保一” 等等观点的出笼,都说明了这一点。
• (2)政治因素 • § 政治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份,是社会 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历史上,女性受压 迫首先源于政治。女性在社会上的无权地 位,实质上始于政治制度对女性的剥夺。 • § 失去了参政权。无异于失去整体利益 的发言权。
• 女性从历史深处走来,几千年封建制度的 束缚和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使 女性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认识不够,总 体素质不高,阻碍了女性自身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
• (1)理论和实践上的不同步性 • 从理论上看,许多女性在理性认识上有主体意 识,但在实践上仍然延续了传统的模式。 • 长期封建社会形成的“男尊女卑”观念,使女 性的心理受到极度的压抑和伤害,心理结构出 现不平衡,依赖、软弱、狭隘、自尊、虚荣、 妒忌等心理弱点,时不时会占据、侵袭、束缚 女性的心灵和手脚,使女性个体的奋斗、拼搏、 追求、争光的欲望减弱,而女性整体的“内耗” 障碍增强。
• • •
1、主体意识处于相对成熟期的知识女性 ——自我认可、自我平衡. 这一群体知识女性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作 为女性的特质特征与社会位置,并追求自己作为 “人”的独立发展。 • 在政界、学术、商场上努力拼搏的同时,还成功 地担负起母亲、妻子的角色。 • 趋于成熟的主体意识使自己建立起一种平衡的心 理素质,从而能够客观、冷静、理性对待双重角色 的冲突与困惑,放下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带给她们 心灵的负载,充满着女性的平静安详、责任爱心与 潇洒自信。
• 年青一代的女性群体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 的,她们没有过去的经历、过去的观点, 认为今天得到的东西是应该的,她们喜欢 表现自我,追求完美,在行为上容易走极 端,在重大事情上轻率、不慎重。
• (3)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交织并存 • § 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观念在现代 女性头脑中根深蒂固,而接受了现代文化 知识的熏陶后又存在着现代观念。 • § 比如“贤妻良母”问题
• 2、竞争意识。 • 对于女性来说,竞争意识意味着反对束缚、 反对依赖、反对谨小慎微、随波逐流。 • 要有“谁说女子不如儿男”的竞争精神, 抹掉“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的标记, 与男性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携手并进。 •
• 3、进取意识。 • 女性的进取意识是女性对自身作为主体, 必须不断进步和创造的观念和行为的自觉 认识。没有进取意识的女性自我萎缩、妄 自菲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女性进取 精神的发扬是女性自尊、自强的重要表现。

2、主体意识处于觉醒期和成长期的知识女 性 ——自我矛盾 • § 这一群体追求自我人格独立的行为与主体 意识体验产生矛盾,从而对追求独立人格的生 命意识产生质疑,对内强烈自尊,对外与压力 抗争,在传统与现代意识交织中,追问自我的 生命意义,当得不到社会认可时,心灵便处于 矛盾状态。 • § 大多数当代女大学生处于这种状态。
• 4、创新意识。 •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女性必须具备创新 意识和开拓精神,转换思维方式,改变行 为方式,打破保守状态,抓住机遇,迎接 挑战,获得新的发展。
当前知识女性群体主体意识觉醒和 发展程度分析
• 据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数据以及各 种局部调查数据,当代中国知识女性的主 体意识整体上尚处于唤醒期和成长期。
• 女性群体中的年老一代和年青一代又存在 着很大的差异。 • § 老年一代的女性自我意识淡薄,工作 岗位上做着传统的角色。家庭中依赖于丈 夫和孩子,工作中依赖于单位,在经济中 大潮中首先冲击的是这一群体,下岗、失 业使她们失去了经济上的支柱,而缺乏主 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使她们在精神上感到空 虚和无助。
• 理论上认为自立自强,但实践上又延续了 传统的模式。 • § 同时,希望事业上全力以赴、蒸蒸日 上,在家庭中又希望婚姻美满、家庭和睦,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兼顾,所以常常让 女性感到力不从心,迷惘困惑,难以在事 业上取得成功。
• (2)表层认识和深层认识的差别 •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思 潮冲击着人们的头脑。女性容易在性别上、 年龄上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冲击。性别歧视、 年龄歧视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往往使 女性潜移默化地成为一种阻碍的力量,限 制了自身的发展。
• 现代社会有很多女大学生、女研究生放弃 所学专业而甘愿做一些平凡的工作,而把 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相夫教子”, 更多的女性在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之间选 择家庭幸福。 • § 一个原因是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另 一原因是今天女性比男人面临着更多的两 难境地,社会、家庭的压力让女性放弃了 对事业追求。
• 4、主体意识发展异化需要引导的知识女 性——自我否定 • § 这一群体知识女性主要持“女性天赋 价值论”的观点,认为“女性的价值就在 女性本身”。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一些知 识女性“吃青春饭”的现象,如服务业中 的三陪、婚姻家庭中的“包二奶”、政治 领域中的“权色交易”等。
• 在婚配模式上,倾向于男强女弱,男高女 低的传统模式。 • 女性普遍心态是结婚前都希望发展自己, 结婚后希望丈夫胜过自己,甘愿当作“贤 内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