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与分享阅读的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与分享阅读的研究概述
2.4.1课外阅读研究概述
课外阅读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读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的阅读材料,即教科书配套的阅读材料;另一种是课后学生随便选择阅读材料来读,目的是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或扩充知识。本研究涉及的主要属于第二种,因为学生阅读材料广泛,包括新闻、报纸、阅读试题、《书虫》系列读物等,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习惯及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的精神。第一种课外阅读主要目的是巩固课文知识,而第二种意义更广泛、材料选择更广。两种课外阅读法都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学生为主体去读、去扩充知识,两种方式都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
国内关于课外阅读的研究越来越多,也有很多成果。车妍(2009)叙述了当今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阅读材料缺乏;(2)训练方法简单;(3)重课内,轻课外;(4)学生的潜能没充分发挥;(5)课外阅读流成了形式。卢卫国(2010)提到抽签、组合、共享等方法,编手抄报、写日记等方式记录阅读内容。郑金洲(2005)提到,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扩大阅读量,同时需要老师指导。同时提到课外阅读实际是一种语言的输入,应该是足够的课外阅读及可理解的阅读,有了充分的可理解输入才能产出相应的知识,即可逐渐提高阅读能力。
因此,英语学习者应该重视课外阅读。胡剑(2009)对某所高中的几个班级做了关于英语课外阅读的调查,调查显示英语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尤其对词汇的积累起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不能保证充足的阅读量和广泛的材料选择。同时发现,学生是支持老师进行课外阅读的,但缺乏指导,渴望老师在课外阅读上跟踪指导。史春萍(2007)提出优化英语课外阅读的策略,首先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制定课外阅读教学计划;其次注意激发兴趣,引导自觉阅读、培养长期阅读习惯;再次加强策略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从上述可以看出,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将自主学习与阅读结合起来,通过课外英语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但在其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课外材料的选择和注重方法的指导,这样才能有效阅读。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等能力。
国内语言研究者对于加强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的研究未停止过。不管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研究者们一直在探讨。但可以看到,上述研究大部分是从实
践中谈经验,缺少深度,又缺少广度,并缺少理论依据。出现盲人摸象的情况,大家各自摸到一部分,得到的认识不算错,但都不全面,但或多或少对研究是有贡献的。这些认识虽然不太全面,但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肯定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有促进作用;并提出需要教师指导、注重课外材料的选择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的国外研究情况,从20世纪六十年代起,国外的语言研究者们从不同方面对英语阅读教学过程进行探讨。还有许多学者将课外阅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得出大量的阅读对提高第二语言能力有好处,哪怕是娱乐或消遣性的阅读都会促进学生的阅读水平。Flallive & Baill(1991)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研究,发现阅读数量和阅读能力呈正比关系,即阅读量大,阅读能力强;阅读少,能力弱(转引自沈亚歆,2015)。因此,学生想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加大阅读量。
Janopoulos(1986)通过对数名大学生的研究,分析结果得到经常进行消遣性阅读的学生在写作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说明消遣性阅读一样的对学习有帮助;研究发现参加课外阅读者写作总体水平较高(转引自沈亚歆,2015)。由研究得出,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学生从中积累词汇、句法等,从而促进语言习得。由此看出,阅读量的多少与语言学习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国外专家的研究表明,课外阅读是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输入量,才会有语言的产出,它对阅读水平、写作水平等都有促进作用。无论是国内研究还是国外研究,对于课外阅读的认识都不太全面,但他们都认可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对于课外阅读如何起作用、如何选材、如何有效开展,如何发挥它的最大效益都没有具体的陈述。因此,本研究将从选材、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来研究,力求尽可能的发挥课外阅读的优势。
2.4.2分享阅读研究概述
分享阅读(Holdaway,1979)是国外很早以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家长和孩子的阅读,为了促进孩子的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转引自沈亚歆,2015)。笔者以高中英语教材为基础,将分享阅读应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并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改变,把分享应用到课堂里,叫课内分享。通过阅读分享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阅读成绩的进步。
分享阅读(shared — book reading)最初起源于美国中产家庭。在家里,进行这种亲子游戏活动的阅读。一般是家长拿着带有彩色图画的书阅读给孩子听,家长并适当的做一些相关动作。这种阅读有它的特点,阅读环境轻松、愉悦,给孩子一种安全感;给孩子看到色彩及一些动作,孩子会对阅读这件事产生兴趣,
促进了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转引自邹佳华,2015)。在欧美中产家庭中,入学前的儿童家长都会读故事给孩子听,随着每天的阅读,孩子的长大,逐渐地,孩子由被动听到自己拿着看、拿着读,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爱上了阅读。最初的分享阅读受年龄、家庭和阅读风格的影响,这三因素会影响分享阅读的效果。其形式主要是指读和对话阅读,为了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
新西兰教育家Holdaway (1979)经过研究验证后,把这种家庭里的分享阅读应用到班级里(转引自沈亚歆,2015)。为了创造与家里类似的亲密和谐气氛,保证师生之间的亲密感和分享感,Holdaway将阅读的书放大,让全班孩子能看到图画书和听到故事,这种分享阅读被称为“大书阅读”(Big—book reading)。师生一起阅读,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教师反复读故事,让更多的儿童参与阅读活动,孩子们可以自己阅读、与同伴一起读,或者孩子们可以复述阅读内容。最终让所有孩子都动起来,感受阅读的快乐。
从分享阅读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可以得出,它主要培养孩子的主动阅读,让孩子意识到阅读是件轻松有趣的事,最终让孩子能够独立阅读。这种阅读有两个主要目的,让孩子意识到阅读是件很容易、很有趣的事;让孩子由分享阅读到主动、独立的阅读。现在把它迁移到高中阅读教学中,学生能主动阅读、独立阅读,然后分享给其他同学,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把它叫做阅读分享,即先阅读后分享。
近几年来,对分享阅读的研究逐渐在增加,但还不算多。薛宇鹏(2017)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提到: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分组分享学习,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组分享”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亲自参与、创造和表现真正属于自己的运动天地。薛老师使用分组分享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分享给其他同学,最终达到思想、经验的共鸣。洪学华(2018)提到:分享型阅读的本质是师生将自己对阅读文本的感受进行分享,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彼此接纳、彼此融合,真正实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在分享阅读课堂上,教师应确定分享的内容、分享方式等,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洪专家的观点可以看出:分享阅读的实质是在同一篇英语阅读文章里,让师生、生生得到更好的交流、沟通、理解,最终对文章达成共鸣以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苏亚男(2012)针对幼儿的分享阅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儿童不是天生具备自主阅读能力的。作者在开展幼儿分享阅读时,发现分享阅读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在分享活动中增加语言使用,扩展语言经验,帮助促进孩子与家长、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使阅读活动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