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办法
洞庭湖治理措施
![洞庭湖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8339b7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e.png)
洞庭湖治理措施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之一。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污染物排放和湖泊生态系统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洞庭湖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许多治理措施已经采取。
本文将介绍洞庭湖治理的相关措施。
1. 污染物控制洞庭湖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拟定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包括:•排污许可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控和管理;•加强工业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管,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处理水平;•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污水治理水平;•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科学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措施,减少农业污染。
2. 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是洞庭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为了保护和恢复湖泊湿地,采取了以下措施:•划定湿地保护红线,明确湿地保护的范围和限制;•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加强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湿地保护的法治水平;•实施湿地恢复工程,重建湿地植被和水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的功能和生态效益;•加强湿地监测和评估,掌握湿地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湿地退化和破坏。
3. 生态修复与植被恢复洞庭湖湖泊生态系统已经遭受严重破坏,为了修复和恢复湖泊的生态系统,采取了以下措施:•实施湖岸带植被建设工程,恢复湖岸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种植湖区水生植物,提高水质净化能力;•加强湖区水生植物保护,保护和恢复湖区特有的水生植物群落;•加强湖区植被监测和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和处理湖区植被问题。
4. 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洞庭湖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之一,为了合理利用洞庭湖的水资源,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洞庭湖水资源调度和管理,确保向北方输送水源水量;•提高洞庭湖水资源利用效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完善洞庭湖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d2fcecc2cc58bd63186bd55.png)
引言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它的北面有长江的太平、藕池、松滋三口流入,它的西南面有沅、澧、湘、资四水入湖。
它平均有3126亿m3的过湖水量,有26.28万km2的流域总面积,是长江流域极为重要的调蓄滞洪区[1]。
洞庭湖的湿地内的动物、植物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拥有白鳍豚、江豚、中华秋沙鸭、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10多种。
洞庭湖对于当地和附近省、市的调蓄洪水、沉沙净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洞庭湖区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洞庭湖之生态问题如水域面积不断缩减、自然生境破坏、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等愈来愈严重。
一、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污染负荷加重,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①在工业污染方面:洞庭湖湖区内现有的工业企业有: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巴陵分公司、安康造纸有限公司、津市造纸厂、西洞庭湖纸厂、芙蓉纸业有限公司、沅江造纸厂、汉寿县氮肥厂、岳阳康神药业集团和氮肥厂等39家企业[2],它们分别分布在西洞庭湖16家、东洞庭湖18家、南洞庭湖5家。
造纸行业是洞庭湖湖区污染的重点行业,其排放的BOD5和COD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13%和81.71%。
这些工业企业的大量排放,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枯竭。
如氮肥厂和岳阳康神药业集团,排人东洞庭端的废水每天多达2万t,造成鱼类和鱼卵的大量死亡,接近1.8亿粒。
②在生活源污染方面:洞庭湖两岸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虽然大都县级城镇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这些处理厂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大量注入洞庭湖内,没有经过处理或简单处理,这些加重了洞庭湖污染负荷,特别是居民生活过程中洗涤剂的大量使用,造成部分湖区的富营养化。
在洞庭湖内从事捕鱼、挖沙般、游客船接近6000多艘,他们在作业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船舶的压舱废水、动力冷却水都没有经过处理或安装收集装置,特别是动力冷却水、压舱废水的石油含量严重超标,更加重了洞庭湖区的污染。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96a64c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f.png)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简介洞庭湖湿地是中国五大湿地之一,是全球著名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位于湖南省东部,涉及四个市县,总面积约为63,800公顷。
洞庭湖湿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湿地,是多个河流入湖的交汇处,湖区不仅有四季分明的湿地自然景观,而且有着众多特色生态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现状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严峻,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污染、采矿等问题。
大量的农民开垦湿地用来耕作,导致湿地土地的生态功能遭到了严重破坏。
湖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水质污染、沿岸沙滩严重退化,湖区底泥也受到了污染,导致湖区水质严重超标,不能生产鱼类等水产品。
除此之外,截流系统的设置等因素也影响着湖区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湿地保护和修复一直是当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向。
整治管理措施针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政府和社会各界实施了多项整治措施。
常规治理措施包括:1.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中设置雨水花园、人工湿地、地面涂料等多种设施,以减少洪水的冲击,增加城市水资源的回收和利用。
2.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湿地蕨类植物、湿地鸟类、湿地动物等重要生物多样性资源,促进湿地自然的恢复和稳定。
3.湖泊生态治理:对湖泊如洞庭湖进行定期排污、定期扫底清泥、定期杀藻等措施,以稳定湖泊营养的循环。
4.科学研究和监测: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支持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
此外,还有以下具体措施:1.建立湿地保护区:对洞庭湖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建立湿地公园,通过文化旅游带动居民生活和经济增长。
2.限制开发权利,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专业湿地保护机构,有意见和举报的居民或组织可向机构提交申诉。
3.茶园综合治理:对洞庭湖湿地边缘茶园进行治理,通过工程技术控制地下水位、引入人工降雨等来改善土地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结论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其保护修复工作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国九大重点湖泊的污染问题
![我国九大重点湖泊的污染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42fada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11.png)
我国九大重点湖泊的污染问题我国拥有丰富的湖泊资源,其中九大重点湖泊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些湖泊也面临着污染问题的严重威胁。
本文将探讨我国九大重点湖泊的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来看洞庭湖。
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湖南省。
长期以来,洞庭湖受到了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污水排放以及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
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了湖水中的营养物质过量,进而引发了水华问题。
此外,洞庭湖周围的城市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湖中,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针对洞庭湖的污染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农田管理,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其次,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
此外,应对企业的工业废水排放进行监管,并严厉惩罚违规排放行为。
接下来,我们将关注鄱阳湖,它位于江西省。
鄱阳湖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基地。
然而,鄱阳湖受到了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污水排放以及湖泊用地不合理开发等问题的困扰。
这些问题导致了湖泊水质下降,渔业资源减少等严重后果。
为了解决鄱阳湖的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严格控制农田面源污染,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治理,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其次,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提高排水处理率。
另外,在湖泊用地开发方面,应加强规划和审批,限制不合理开发行为,保护湖泊生态环境。
我们继续讨论太湖的污染问题。
太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苏省。
长期以来,太湖受到了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排放以及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
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水质恶化,并引发了蓝藻水华。
为了改善太湖的污染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其次,加强工业污水排放的控制,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并加强监管力度。
此外,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韩国湖。
韩国湖位于吉林省长白山脉与朝鲜半岛之间,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a4890e6551810a6f5248656.png)
课程:环境经济学班级:xx题目: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利用生态学思维组员: xx(14%)目录1、洞庭湖简介(图1-1和1-2) (4)2、洞庭湖的作用(图2-1和2-2) (5)2、1生态服务功能 (5)2、2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和气候调节功能 (5)2、3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 (6)2、4分解、转移、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6)3、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 (6)3、1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具体过程 (6)3、1、1水域面积的演变(图3-1) (6)3、1、2水文环境的演变(表1) (7)3、1、3质质量演变 (7)4、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8)4、1围湖造田(图4-1) (8)4、1、1围湖造田的具体影响 (9)4、2三峡工程 (13)4.2.1三峡工程的具体影响 (13)4.3外来生物 (13)4、3、1外来生物的具体影响 (14)4、4工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14)5、洞庭湖生态系统的分析 (15)6、治理措施 (16)6.1 加强湖区蓄洪能力建设 (16)6.2 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16)6.3 加强长江及四水上游生态建设,开展绿化生态工程 (17)6.4 调整湖区工业企业结构,控制工业污染 (17)6、5加强法制工作,强化执法力 (17)7、总结与建议 (18)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利用生态学思维摘要: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自然资源丰富。
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洞庭湖调蓄容积减少、洪水水位不断抬升,江湖关系改变。
在加重湖区防洪负担、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同时,也降低了湖泊水体对各种污染物稀释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导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由于气候干旱化,加之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导致洞庭湖入湖水量季节性减少,湖区水位下降,干旱期延长,同时三峡工程的螺钉也对洞庭湖的水质造成影响;四十三种植物入侵,造成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生态环境退化;与此同时,工业污染和水灾等一系列其它因素也在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些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将强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
洞庭湖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洞庭湖环境保护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eb33c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0.png)
洞庭湖环境保护工作方案一、背景概述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湖北、江苏和安徽四省区交界处,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对周边地区人类和自然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洞庭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破坏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环境保护形势也日益严峻。
为了保护洞庭湖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有效地制定和实施保护方案。
二、保护目标1.保护洞庭湖生态系统稳定运行,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保持生态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
2.实现洞庭湖水质达到国家AA级或以上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保护洞庭湖景观和文化特色,提高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
三、保护措施1.综合治理水污染通过加强水污染物排放监管,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措施,实现洞庭湖水质达到国家AA级或以上水平。
2.生态修复与保护采取措施保障湿地、林地、湖泊等自然湿地资源的完好性,防止非法开采、非法觅食、捕猎等对湖泊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湖区草原、林区、山区的土地保护及森林防火等措施提高湖区生态环境质量。
3.生态旅游开发发挥洞庭湖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开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农业旅游等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
4.促进科技创新加强洞庭湖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完善现有管理和监测体系,通过传统水文数据采集、微生物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形成高效精确的环境监测评估方法和技术。
5.加强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洞庭湖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强湖泊环境监管和督查,强化违法行为处罚力度,提高湖泊环境保护管理水平,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实施方案1.加强方案宣传加强方案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环保事业,形成全社会环保氛围。
2.制定保护计划根据保护措施,制定具体的保护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部门,切实保障方案实施。
3.加强督导和评估对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定期总结和分析方案实施中的成效和问题,及时调整保护措施,确保方案实施效果。
洞庭清波方案
![洞庭清波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d4eac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e.png)
洞庭清波方案1. 介绍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湖南省中部。
由于湖泊周边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洞庭湖的水质和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为了保护洞庭湖的水质和环境,提出了洞庭清波方案。
2. 清理水体污染2.1 监测水质为了了解洞庭湖的水质状况,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
该系统需要包括水质采样点的设置、监测仪器的选型和数据采集方法等。
同时,还应制定相关监测指标标准,以便将监测结果与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2.2 制定污染治理计划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污染治理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以下方面:•环保工程建设:修建污水处理厂,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避免再次进入洞庭湖;•农业污染治理:推广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工业污染治理:加强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措施,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生活污染治理:加大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力度。
2.3 实施污染治理措施根据污染治理计划,逐步实施相关措施。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环保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3.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3.1 湿地保护洞庭湖周边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是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划定湿地保护区:将湿地划定为保护区域,并加强对保护区的巡护和管理;•加强湿地修复:对已破坏的湿地进行修复工作,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禁止湿地开发:严格限制湿地的开发和利用,避免进一步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3.2 促进湿地旅游湿地旅游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支撑点,同时也可以增强社会对湿地保护的意识。
为了促进湿地旅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善旅游设施:修建更加完善的旅游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舒适度;•开展湿地宣传活动:通过举办湿地相关的宣传活动,增加社会对湿地旅游的认知和兴趣;•发展生态旅游: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注重生态保护和景区管理的结合。
4. 增加水资源利用效率洞庭湖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湖南省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实施方案
![湖南省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b9e8a969eae009591beca1.png)
湖南省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实施方案湖南省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实施方案(20__—2025年)1、基本概况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段南岸,地跨湘、鄂两省,天然湖泊总面积2625平方公里,水资总量2086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6.3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近年来,洞庭湖区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湖区环境有所改善,总磷等主要污染物年排放量逐步减少,年均浓度不断降低。
但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大幅超过水环境容量,洞庭湖总体水质为Ⅳ类,营养状态指数为48.2,属于中营养状态。
尤其是一些内湖,由于相对封闭,水质总体较差。
农业面污染已成为洞庭湖流域污染的主要来之一,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方案实施范围为洞庭湖流域湖南部分,覆盖湖南省97以上的国土面积,其中洞庭湖区4.64万平方公里,包括岳阳、益阳、常德3市及望城区(以下简称“三市一区”)。
推进重点区域治理,有效保障洞庭湖区供水安全,加强生活、工业、农业水污染治理,系统保护和修复洞庭湖流域水生态环境。
工程项目总投资591.8亿元(表5-1),治理期限为20__年-2025年。
2、主要问题(1)季节性、水质性缺水局部存在,受气候及水文节律变化、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长江三口入湖水量减少,洞庭湖枯水期提前且延长,部分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湖水自净能力下降,局部水域夏季水华频发。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标准低,存在安全隐患。
应急备用水缺乏,已建水工程调节能力差。
城镇供水管网老化,漏损率超过16。
(2)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大幅超过水环境容量,洞庭湖总体水质为Ⅳ类,营养状态指数为48.2,属于中营养状态。
尤其是一些内湖,由于相对封闭,水质总体较差。
洞庭湖流域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和总氮排放量分别为110.8万吨/年、14.24万吨/年、5.87万吨/年和73.15万吨/年,农业面污染已成为洞庭湖流域污染的主要来之一,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洞庭湖治理总结汇报
![洞庭湖治理总结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fdd266fe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07.png)
洞庭湖治理总结汇报洞庭湖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淡水湖,自然生态资源丰富。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洞庭湖面临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为了治理洞庭湖,保护其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
通过设立洞庭湖生态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政府还成立了洞庭湖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并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了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政府加强了水污染治理。
洞庭湖流域是湖南省重要的农田和工业区,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给湖水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政府采取了严格的水污染排放标准,并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
并且,政府还引入了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技术,加强了水污染监测和管理,确保了洞庭湖水质的持续改善。
再次,政府推动了农田和养殖业的绿色发展。
农田和养殖业是洞庭湖流域重要的经济活动,然而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养殖业的乱养乱放,给湖水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改善农田和养殖业的环境影响,政府积极推动农田和养殖业的绿色发展,倡导有机农业和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并加强了对农业和养殖业的监管,减少了对湖水的污染。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力度。
洞庭湖湿地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政府实施了湿地保护政策,加强了湿地的监测和管理,修复了受损的湿地,增强了湿地的保水能力和自净能力,提高了湿地的生态功能。
综上所述,洞庭湖治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政府加大了对洞庭湖的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力度,保护了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政府推动了农田和养殖业的绿色发展,减少了对湖水的污染。
政府加强了湿地保护和修复,提高了湿地的生态功能。
然而,洞庭湖治理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治理措施,确保洞庭湖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洞庭清波常态化工作方案
![2024年洞庭清波常态化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fa518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0.png)
2024年洞庭清波常态化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
1. 湖水清又清。
咱的大目标就是让洞庭湖的水像镜子一样清澈,鱼儿在里面欢快游,水草在湖底美美长。
到2024年底,洞庭湖水质整体要达到[具体水质目标],那些影响水质的污染物含量得大幅下降,特别是氮、磷这些调皮捣蛋的家伙。
2. 生态乐悠悠。
让洞庭湖的生态系统重新变得活力满满。
那些珍稀的鸟儿呀、鱼儿呀,数量都能增加一些。
湿地也要恢复生机,就像给洞庭湖戴上一条漂亮的绿腰带。
二、工作内容。
# (一)污染治理大作战。
1. 污水管控。
沿着洞庭湖周边的城镇和乡村,要好好检查污水排放情况。
那些偷偷往湖里排污水的企业和小作坊,就像抓小偷一样把它们找出来,让它们乖乖整改。
城镇里的污水处理厂要升级,提高处理污水的能力,保证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不能再把脏水往洞庭湖里倒。
农村的污水也不能忽视。
推广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鼓励村民们改变生活习惯,污水不能随便乱倒。
可以搞一些奖励措施,比如谁家污水处理得好,就送点小农具或者生活用品啥的。
2. 垃圾清理。
在洞庭湖周围设置更多的垃圾回收点,而且要分得细一点,像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都要分开。
定期组织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去湖边清理垃圾,特别是那些被风吹到湖里的塑料瓶、包装袋之类的。
对湖区的船只也得管管。
船上的垃圾不能往湖里扔,要设置专门的垃圾收集容器,靠岸的时候统一处理。
要是发现有船乱扔垃圾,就罚他们打扫一段湖岸线,让他们长点记性。
# (二)生态修复魔法。
1. 湿地修复。
找到那些被破坏的湿地,就像给湿地治病一样,根据不同的病情(受损程度)开药方。
种上适合的水生植物,比如芦苇、菖蒲等,让湿地重新成为鸟儿和小动物的乐园。
修建一些小水坝或者沟渠,调节湿地的水位,模拟自然的水文条件,这样湿地里的生物就能更好地生长繁殖。
2. 渔业资源管理。
严格控制洞庭湖的捕鱼活动。
禁渔期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能让那些贪心的渔民偷偷捕鱼。
禁渔期过后,也要合理控制捕捞量,不能一网打尽。
洞庭湖保护治理创新实施方案
![洞庭湖保护治理创新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42095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a.png)
洞庭湖保护治理创新实施方案
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为了进一步推进洞庭湖的保护治理工作,提出以下创新实施方案:
1. 建立跨界合作机制:洞庭湖流域涉及多个省份和地市,应加强跨界合作,建立流域协同治理机制。
各相关地区政府应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制定洞庭湖流域综合保护规划,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治。
2. 推动农田生态恢复:积极推动农田生态恢复,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技术,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抗逆性和生态功能,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对洞庭湖的影响。
3. 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大湿地保护与修复力度,恢复湿地的水文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加强湿地的监测与评估工作,制定科学的湿地保护管理计划,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 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对洞庭湖的环境压力。
支持发展与洞庭湖生态相适应的产业,如湖区旅游、水产养殖等。
同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项目,推动洞庭湖周边地区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5. 完善监测与执法系统:加强洞庭湖环境的监测与执法,确保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机制,加大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减少违法排放和污染行为的发生。
6. 加强宣传与教育:开展洞庭湖保护的宣传与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洞庭湖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组织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展览等形式,普及环境保护的知识,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创新实施方案的推行,将能够促进洞庭湖保护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实现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洞庭清波问题整改措施
![洞庭清波问题整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ce666c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f.png)
洞庭清波问题整改措施洞庭清波问题整改措施洞庭清波问题是指洞庭湖水质的恶化和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问题。
为了保护和恢复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
首先,要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
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建立和完善农田面源污染防控制体系,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农田面源污染治理进度。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建立和完善企业环境监测、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推动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的淘汰和整治。
加强城市污水治理,建设和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
第二,需要加强湖泊水质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建立并完善洞庭湖流域水质监测云平台,实现水质数据实时监测和共享,提高水环境监管的效果。
建立湖泊水质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水质异常事件,预警和预防可能导致湖泊水质恶化的因素。
第三,要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
湿地是洞庭湖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水质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
加强湿地保护,严禁破坏湿地,加强湿地监测和管理。
对已经破坏的湿地进行修复,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提高湿地的持续水质净化能力。
第四,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生态受益者受益、资源受益者贡献”的原则,通过市场化方式,对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促进湖泊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修复。
第五,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和意识提升。
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湖泊生态环境的破坏。
鼓励公众参与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开展湖泊保护活动,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责任感。
综上所述,要解决洞庭清波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污染防治、完善水质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升公众参与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恢复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实现洞庭清波的目标。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830eb1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1.png)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一.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
1. 公共服务功能
洞庭湖湿地的公共服务功能包括重要的水质改善和水量控制服务,地源航空复合热带雨林作为本地气候保护屏障,关键性渔港湿地及湿地控制、维护潮汐差及回收等工程。
2. 共享生态资源
洞庭湖湿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资源,其中以水生为主,包括湖泊、河流、湿地和海湾;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也很高,已有多种重要的珍贵陆生动物和水面动物;土地资源主要有林地、草场、田地和承载洞庭湖生态系统中直接和间接的社会经济活动;空气资源包括重要的空气净化及湿地环境调节功能;遗产资源有众多的文化景观和历史体验民族特色。
二.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整治管理措施
1. 科学决策
根据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科学合理制定整治管理方案,结合管理的实际情况,对持续可持续的基础设施系统进行调整。
2. 完善监测管理
加强水土样本抽查,增加水土重要污染指标管理,建立现场水土监测分中心、水质监测网络,实现洞庭湖湿地的有效监测管理。
3. 开展系统治理
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治理结构及护理技术,建立综合管理坐标系、发展农牧养殖技术,开展综合调控、渔政经济调控、湿地及排涝治理及扼流湖湿地保护等工程。
4. 加强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参与财政投入、政策设想、水域保护、湿地恢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
参与,建立规范的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系统。
5. 加强研究
建立完善的湿地生态修复研究技术体系,运用有机技术、天然法、生物技术、蔬菜技术等现代技术,进行杰出的基础科学研究,不断完善和优化湿地整治管理技术,为了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关于系统推进洞庭湖保护与治理的建议
![关于系统推进洞庭湖保护与治理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9d155f33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3.png)
关于系统推进洞庭湖保护与治理的建议
近年来,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和治理洞庭湖,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保护与治理机制。
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制定洞庭湖生态保护和治理规划,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作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二、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需要对洞庭湖流域的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实行水资源节约和水污染治理,大力推广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保护洞庭湖的水资源,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加强污染源的治理和减排。
需要对洞庭湖周边的污染源进行严格管控,实施减排和治理措施,防止废水和废气的直接排放,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强度,保护洞庭湖的水质。
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经济补偿,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和个人参与洞庭湖保护和治理事业。
五、推广环保技术和理念。
需要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引导广大民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理念,积极参与洞庭湖保护和治理的行动。
总之,洞庭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洞庭湖区的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洞庭湖区的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a0285b6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8.png)
4 350 km2,1995年己减少至2 625时,1949年以来减小了40%。洞庭湖区容积由1949
年的293亿m3减少至1995年的167亿in3,约减少了43%。 从1974年以来,湖底平均每年淤高3.7cm,其中西洞庭湖底平均抬高7cm,湖底高
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_问题及保护措施
![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_问题及保护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0f4243b87c24028915fc376.png)
湖区生态环境及水质量的恶化。据统计, 每年约有 8 亿 t 未经
49.2%。其中在 1930s—1950s, 1950s—1978s, 1978s—1989s 和 处 理 的 废 水 直 接 排 入 湖 中 , 随 着 入 湖 污 染 负 荷 增 加 , 湖 泊 富
1989s—1998s 期间分别减小了 19.1%, 20.7%, 8.0%和 1.4%。平 营养化问题呈发展趋势。根据近 10 年来洞庭湖 水 体 富 营 养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0275( 2007) 06- 0677- 05
Evolution, Pr oblems and Pr otection Measur es of Ecological Envir onments in Dongting Lake Ar ea XIE Yong- hong1, WANG Ke- lin1, REN Bo1, 2, YANG Gang1, 2, LI Feng1
洞 庭 湖 位 于 湖 南 省 东 北 部 、长 江 中 游 荆 江 段 南 岸 , 东 经 111°40′~113°10′、北 纬 28°30′~29°31′, 总 面 积 18780km2, 其 中 湖 南 省 境 内 15200km2, 占 80.9%, 是 目 前 长 江 出 三 峡 进 入 中下游平原后, 唯一与长江干流并连的吞吐型大湖, 不但维 系着湖区及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的防洪安全, 也是广大湖区 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包括国 际 湿 地 公 约 局 、世 界 自 然 基 金 会 ( WWF) 、联 合 国 开 发 计 划 署 ( UNDP) 、全球 环 境 基 金 ( GEF) 等 , 以 及 挪 威 、德 国 、澳 大 利 亚 等国使馆及相关援助机构, 都积极参与洞庭湖洪水治理和湿 地保护工作。WWF 和 GEF 还相继把东洞庭湖湿地作为项目 点。然而,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人类重大工程干扰等, 使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如水域面积不断缩 减 、洪 涝 灾 害 加 重 、渔 业 等 生 产 资 源 下 降 、水 体 污 染 、自 然 生 境破坏和生物灾害频频暴发及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等。因 此, 研究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和趋势, 深度剖析当前 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洞庭湖湿地保护及其经济、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揭秘中国最大的自然湖泊洞庭湖
![揭秘中国最大的自然湖泊洞庭湖](https://img.taocdn.com/s3/m/4006628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8.png)
揭秘中国最大的自然湖泊洞庭湖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境内,是中国最大的自然湖泊之一。
本文将揭秘洞庭湖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一、地理特征洞庭湖地处湖南省中部,北纬29°10’至30°40’,东经111°30’至113°40’之间。
湖面总面积为2600平方公里,湖岸线长573公里。
洞庭湖水深平均为2.5米,最深处可达9米。
二、生态环境1. 水质洞庭湖的湖水清澈,水质优良。
湖水富含矿物质和有机物,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促进了植被的生长。
2. 湿地洞庭湖周边是大片的湿地生态系统。
这些湿地是珍稀的鸟类、鱼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拥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3. 物种资源洞庭湖是中国重要的淡水鱼类资源库之一,拥有大量珍稀鱼类品种,如淡水虾、鲶鱼等。
此外,湖区还生长着许多荷花、芦苇等湿地植被,景色秀丽。
三、经济意义1. 渔业资源洞庭湖是湖南省重要的渔业基地,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
青鱼、鲢鱼、鳙鱼等品种广受市场欢迎,对当地渔民的生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农田灌溉洞庭湖水可用于灌溉周边农田,使农作物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3. 旅游业洞庭湖的秀丽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游客们可以乘船游览湖面,欣赏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体验湖区独特的水乡魅力。
四、文化价值洞庭湖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自然景观,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洞庭湖周边的居民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他们以船居渔舟为家,依湖而居,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在洞庭湖周边的古村落中,可以欣赏到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作品。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洞庭湖千百年来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
五、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湖南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这包括加强对水质的监测与治理,限制过度捕捞行为,推动湿地保护等。
洞庭湖环境现状以及反思
![洞庭湖环境现状以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590ea10bb68a98271fefa82.png)
洞庭湖环境现状以及反思我家乡的洞庭湖是我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7块重要湿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自古以来环境优美,风景如画。
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湖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
上世纪50-70年代的大量围湖造田,以及当前的芦苇、杨树面积增加,这样导致湖泊面积萎缩,湿地减少,生态失调。
同时,鸟类、鱼类的栖息地被侵占、破坏,加之乱杀滥捕,导致许多名贵鱼种和珍稀鸟类大量减少,甚至灭绝。
其中,中华鲟、白鳍豚、中华秋沙鸭、白鹤、白鹳已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专家称,由于多年来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已被分割为东、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个部分。
专家认为,这些实际是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
一、现状1、排污对环境的破坏湖区现有工业排污口82个,其中位于湖边污水直接排入湖体的排口27个,日排污水总量达129万立方米局部污染严重的地区和污染源是:东洞庭湖区的纺织化工业,日排污水量占东洞庭湖直接污水量的77.7%;西、南洞庭湖区的造纸业,日排污水量分别占西、南洞庭湖直接排污水量的45%和95%。
2、采砂对环境的破坏湖南东洞庭湖最多时采砂船竟然有百十条!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岳阳县境内的东洞庭湖是该县人民的母亲湖。
近年来,由于对东洞庭湖的无序开采,目前,东洞庭湖已经“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据保守估计,砂石采挖,日吞吐量不下十五万吨,砂石资源开采的无序、无控,造成资源废弃,江湖淤阻,航船安全隐患增加。
同时,采砂船的密集采砂,使得东洞庭湖一带鱼类的栖息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东洞庭湖一带的渔业资源大量减少。
3、洞庭湖鼠患洞庭湖区出现鼠灾,有关人鼠大战的新闻开始充斥各大媒体,人们从新闻画面中看到了令人毛骨悚然成群结队的老鼠景象。
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湖南岳阳县、沅江市、益阳市大通湖区等22个县市区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办法
生命科学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
学号:14490113 姓名:杨影
摘要:作为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关注。
本文主要论述了洞庭湖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洞庭湖发展造成的影响,总结了实现洞庭湖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洞庭湖;环境现状;治理方法
正文
作为第二大淡水湖的洞庭湖,各个地方来水,如松滋、藕池、调弦分泄长江, 汨罗江登小河流也汇入洞庭湖,经湖泊从城陵矶流进长江,水域环境复杂。
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一步步变差是由人口增多,资源被开发,环境被改变等问题导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洞庭湖面积缩小,调节周围生态环境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不断出现。
专家们对洞庭湖考察探究,讨论和分析。
贺建林[ 1] 等专家指出洪涝灾害的加剧,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是影响洞庭湖的关键所在。
张人权[2] 等分析后指出:长江中游盆地已经被认为严重改变,成为半人工半自然的环境,近些年依然没有缓解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洞庭湖将可能变成纯过流行湖泊,很多重要分段将会高过地面,这将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显然,人类必须与环境共存,改造自然是人类发展的不二途径。
人类只有将发展与环境保护恰当结合,自然资源的开发才能合理进行,水土资源的发展才能得以持续进行。
1 洞庭湖生态环境现状
1 .1 洞庭湖演变
洞庭湖地区的地貌为碟形, 中间向下凹,旁边是丘陵.据考证,洞庭湖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湘水与澧水同时汇入长江,而资、沅2水则在汇合处形成一个面积较小的洞庭湖地方后合流入江, 随即,由于
长江洪水位升高, 洞庭湖后来发展壮大.公元222~285 年, 荆江两处地方溃决, 洞庭湖在长江水的灌入下与青草湖相连,面积因此扩大。
云梦大泽逐渐消亡后, 洞庭湖进一步扩大其面积。
明清时候,荆江水位还在抬高,洞庭湖的发展到了历史巅峰,雍正年间洞庭湖达到历史最大面积。
清末,湖水形成四口分流,泥沙进入洞庭湖后淤积在此,面积因此缩小,人工围垦更是让面积骤减,至今洞庭湖面积已不足三千平方千米。
1 .2洪灾加剧
洞庭湖目前出现的问题是频繁的洪水灾害,严峻的防洪形势来源于湖水的容量逐年变小,调节能力日益下降,同时,某些地方汛期时水位偏高,洞庭湖泄流能力不足,因此无论哪个地方来大水,都会在湖区形成高洪水位,并且持续不断。
如1996年1998年、1999年和2002 年洪水.洞庭湖连年受到水灾的冲击,局面无法控制,湖中泥沙堆积,不能及时排除,这又导致水位上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据统计,1949年以来的五十多年年中,有四十多年发生洪水灾害.1954年长江大水,3万余人因溺水,疾病不幸遇难;1996年,因水资源灾溃垸144个, 数百亿元在此次灾难中化为乌有,60多万人被困在防洪大堤,生活极其不便,长达数月之久。
此外高水位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由20世纪60年代的平均20 d,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的31d,进入20 世纪90 年代达到60 d .1998 年洞庭湖水位达到29d,超过1954年历史最高洪水位,且水资源多次出现“小水大象及水洪峰遭遇后果更是难以设想.洞庭湖调节能力继续在下降,汛期调蓄量不得不增加,而湖水外排难度极高,洪水只进不出,损失逐年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
1.3涝、渍灾害加剧
涝、渍灾害的加剧来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泥沙淤积在洞庭湖内无法排除,由此导致河床抬高,湖区田面高度相对下降,由此导致垸老天低局面的形成,地下水也因此抬高了水位。
一到汛期垸外水位高,垸内排水困难,于是导致灾害。
地下水位上升同时诱发了另一个问题,稻田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面积不断扩大.因此涝、渍发灾害同样威胁洞庭湖区.据统计[3] ,湖区有60 %潜育化稻田,即相范额当于3.02×99km2左右.每逢夏季,洞庭湖地区大多数时间地下水位不超过25cm,
因此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相互作用, 肥力下降,土壤质量的下降影响了整个农业生态。
2 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
洞庭湖的生态和长江流域的整体生态状况密不可分,长江流域地貌奇特,环境特殊,加上不合理的活动使得该生态系统稳定性极不稳定,极易发生不良改变。
长江地区的树木生长茂盛,植被覆盖率较高,长江中游河流含沙量因此很小[5] .但随着人类的破坏,森林覆盖率骤减,至今仍没有改善[6]洞庭湖水资源进入衰退阶段显然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造成的。
由于长江上游流域水资源的水土流失, 宜昌站地方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达4.98×99t .据1956 ~ 1998 年实测资料统计[ 7] , 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沙量1 .535×91317t ,其中荆江4口入湖沙量1.65×99t ,占66.2%,4水入湖泥沙量0.301×108t ,占16.3%,而城陵矶多年平均出湖沙量为0.512 ×104t,仅占入湖泥沙总量的22.3%,淤积在湖内的泥沙每年为1.306 ×108 t ,占总入湖量的79.1% .全湖1952~1995年平均淤1.1m淤高速率为2.458cm/a .其中1952 ~ 1975 年平均淤高0.44m ,淤高速率为
2.87cm/a ;1975~1995年平均淤高0.5 m,淤高速率为2.38,cm/a.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生态状况,水沙结构、湖区泥沙输移规律, 同样也引起了下游水沙条件变化, 1967 年、1969 年,中洲子和上车湾两处地方人工裁湾,沙滩子在三年后又发生自然裁湾.湖泊面积这一点成了解决湖泊环境问题的关键,处理好泥沙问题,才能减缓洞庭湖的衰老速度。
3 治理办法
3.1为调节汛期洪峰,应在长江及上游修建水库,下游的水沙条件同样需要改善,以此减轻下游的水沙灾害。
长江三峡水库的修建改善了洞庭湖的水沙问题,洞庭湖应借助三峡水库,调节好江水湖三者的关系。
3.2洞庭湖区错综复杂导致行洪能力减弱,防洪堤线长,解决此问题应当整治疏浚河道,平垸行洪,.湘、资、沅、澧四条河道必须加大力度整治,扩大其行洪能力。
3.3防洪、航运、生态等多方面的问题也与湖区的治理息息相关,应当综合考虑,抓基础,依照发展趋势整体改善环境。
4 结论
在过去的历史中,人类的不合理行为已经给洞庭湖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水土流失,水沙灾害,洪涝灾害,水质问题等等。
人类的发展依附于自然,倘使继续如此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从即刻起合理开发和利用洞庭
湖的资源,并且通过修建堤坝,整治河道,规划垸区等途径来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贺建林.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问题与治理对策[J].四川环境, 2001(2):55-58.
[2]张人权,梁杏,陈国金,龚树义.长江中游盆地地质环境系统演变与防洪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1):104-111 .
[3]卞鸿翔,龚循礼.洞庭湖区围垦问题的初步研究[J] .
地理学报,1985,40(2):131-139 .
[4]张光贵洞庭湖演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探[J].重庆
环境科学,1995,11(1):49-52 .
[5]陈世俭,吴显欣.长江流域中游地区的治水策略与可
持续发展[J].自然灾害学报,1999(3):7-12 .
[6]李义天,李荣,邓金运.长江中游泥沙输移规律及对防
洪影响研究[ R] .武汉:武汉水利水电大学, 2000 .
[7]郑亚慧.荆江与洞庭湖关系研究及防洪对策探讨
[D]武汉:武汉大学,2001 .
[8]方子云邹家祥.长江地区环境对策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