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23 童年的发现(部编版)
23《童年的发现》(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童年的发现》活动设计一、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
文章用倒叙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孩子们要大胆求知、勇于探究。
文中对九岁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有趣言行的描述,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
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风趣,把“我”的“童年的发现”写得意趣盎然。
比如,课文开头就很有意思,特别强调了“我”九岁时独立思考后有所发现的不同凡响,表现出“我”抑制不住的骄傲。
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就能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即使人们哈哈大笑,“我”也不以为意,仿佛在俏皮地跟读者打趣。
又如,“我”的梦是如此奇妙,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孩子的天真跃然纸上。
而在求教老师的部分,孩子的语言充满童趣,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想要把问题探究清楚的心情。
老师也很幽默,既回答了孩子的问题,又巧妙地对孩子进行了教育。
再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我”庆幸老师没容“我”解释的背后,是难以掩藏的强烈的自豪感。
“还不笑塌房顶”等夸张的表述、强烈的语气,表现出儿童独有的天真可爱。
课文结尾以自嘲的方式调侃“我”被老师误会轰出教室的事实,“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既暗指了历史上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也表达了“我”对被轰出教室一事的看法。
言下之意,“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并列,作为自我安慰的理由,再次体现了儿童独有的可爱与幽默。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第3自然段描写的“我”的梦境:一个可爱的孩子在空中轻盈地飞翔,下面有街道、白桦树、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等。
插图表现了孩子童年爱做梦、好想象的特点,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教学目标1.认识“胚、祸”等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1. 教材背景•本节课所选取的文本为《童年的发现》,着眼于展现童年时光中的趣事和感动情节,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感受成长的快乐和深刻。
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童年回忆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启发学生对于成长和变化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表达对童年的感悟;•探讨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感情表达。
2. 难点•学生对于文章的情感表达能力;•学生对于生活经历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课本《童年的发现》;•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环境•教室准备良好,课堂氛围轻松活泼。
四、教学过程安排1. 热身启动(5分钟)•播放童年回忆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放松情绪,回忆自己的童年。
2. 导入主题(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你对童年的印象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忆能力。
3. 课文学习(30分钟)•朗读课文《童年的发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段解析课文,分析作者的叙述技巧和感情表达。
4. 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童年回忆,分享心情;•小组交流,学生相互分享童年趣事和感悟。
5. 思考启发(15分钟)•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成长中的发现和感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中,通过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和感悟更加深入,同时也提升了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于成长和变化的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以上为本文档的内容,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第1课时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第1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快乐和幸福。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的童年进行回忆和分享。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纯真快乐。
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童年的看法和感受。
教具准备
1.课文《童年的发现》
2.图片或道具展示童年生活场景
3.黑板、彩色粉笔
4.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童年生活场景的图片或道具,引导学生开启关于童年的回忆。
2. 学习课文
•让学生跟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词和句子。
•讨论课文中反映的童年快乐和幸福。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童年的一件快乐事,然后选择一位同学向全班展示。
4. 课堂互动
•引导学生谈论童年时的感受和反映在课文中的场景是否与自己的童年有相似之处。
5. 课堂小结
•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总结,让学生复述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总结与展望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课文《童年的发现》回忆自己的童年,体验童年的快乐
和幸福,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童年时光。
以上为《童年的发现》第1课时教案内容,希望本节课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茁壮成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3课。
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有趣发现,体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反映了家长和教师对待儿童探索精神的态度。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童趣,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记叙文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对于童年时光充满了怀念,对于课文中的科学探索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产生困惑,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家长和教师对待儿童探索精神的态度可能不完全理解,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美好,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家长和教师对待儿童探索精神的态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PPT:展示课文重点内容,便于学生学习和复习。
3.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童年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大家的童年都有哪些美好的回忆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童年发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定稿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定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2.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学会理解和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童年的一次有趣的发现。
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与发现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学会描述童年的一次有趣的发现。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2.运用语言描述有趣发现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
2.教具:黑板、彩色白板笔、图片资料。
3.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一幅描绘童年回忆的场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
二、学习新课(30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3.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展示讨论成果。
三、能力训练(15分钟)1.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写一篇关于童年有趣发现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并相互评价。
四、操练与拓展(15分钟)1.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训练,模仿课文语调和语气。
2.学生角色扮演,表演课文内容。
五、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
2.整理童年有趣发现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童年回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术能够对老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23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八单元,主要围绕着童年的回忆展开,通过一系列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童年,感受成长的乐趣。
2. 知识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认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分析短文中的主题与情节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把握情感表达•理解故事情节,总结主题•能够独立品味文学作品,体会情感共鸣2. 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内在感触•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析故事情节,总结主题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故事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作品,提炼主题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1.师生互动,导入话题,引出童年回忆。
2.学生朗读诗歌《小时候》,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分组讨论,总结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入故事《23号小巷》,学生听故事后自由讨论情节,归纳主题。
3.小组展示,分享对故事的感悟。
第三课时1.整体复习,加深学生对诗歌和故事的理解。
2.分角色朗读故事,体会文学作品中情感的传递。
3.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童年经历。
五、课堂作业1.阅读课外文学作品,撰写读后感。
2.写一篇关于童年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回忆。
六、教学心得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提炼主题,同时也增强了对童年回忆的认识和感悟。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继续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案的完整内容。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识字,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够流畅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童年回忆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回忆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学习策略:培养学生通过课文理解和朗读提升语文能力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识字,理解课文内容,朗读。
•难点:通过课文内容表达童年回忆并能够流畅朗读。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
老师可以用一些童年回忆的图片或者听觉资料来创造一个温馨的氛围,让学生想起自己的童年回忆,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学习课文
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重点关注生字识读和生词解释。
2.赏析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3.分角色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感和情节。
3. 学习任务
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教师纠正发音或演读不流畅的部分。
2.布置阅读任务或课外作业,鼓励学生通过课文表达自己的童年回忆或
感受。
4. 情感体会
1.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展示。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对童年的珍惜和感恩。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文朗读练习。
2.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回忆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和反思,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本节课以《童年的发现》为主题,通过文学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童年回忆的温馨和美好。
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激发对童年回忆的情感和感恩之心,同时提升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表达的主题和情感;2.能够正确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使用;3.能够把文章中的描写和情节信息进行整合,做好信息归纳和概括。
二、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2.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及其使用;3.能够进行信息整合和概括。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情感和描写;2.对文章进行信息整合和概括。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习题和辅助教学工具;2.教师准备板书内容和教学辅助资料;3.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及其他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生动的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读一读课文标题,猜测课文内容;师生共同探讨孩子们在童年时代的发现经历,引起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和探究。
3. 导学(10分钟)教师分段讲解课文,重点讲解生字词及句子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和情感。
4. 合作探究(15分钟)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进行信息整合和概括,并向全班汇报。
5. 拓展练习(15分钟)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在课文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6. 归纳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文章主题和重点内容。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术能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定稿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定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发现”的含义,并培养其对周围事物的发现和观察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观察、体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
2.运用想象力,描述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
3.学会团队合作,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和交流。
三、教学准备1.课文《童年的发现》2.课堂小组分组情况表3.问题讨论卡片4.课堂展示板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发现?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第二步: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中内容,重点掌握生字词。
3.学生分组互相讨论:童年时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是如何发现的?第三步:小组合作1.学生根据教师分发的问题讨论卡片,组成小组展开讨论。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第四步:展示与总结1.各小组代表就讨论结果展开分享。
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本课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小组合作写一篇关于“童年的发现”的文章,展示在展示板上。
2.搜集周围的自然材料,写出一段描述。
六、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预期?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如何?团队协作和讨论能力有何提高?3.其他可以改进的地方或需要注意的事项。
以上是本课《童年的发现》的定稿教案,希會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3 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3 童年的发现》(教案)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有趣发现,展示了孩子们天真烂漫、好奇心强的特点。
文章语言生动,情节有趣,富有童真童趣,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本篇文章安排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童年的美好,体会成长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童年生活有深刻的感悟。
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但部分学生可能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美好,珍惜现在的成长时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童真童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提高朗读水平。
2.教学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学生理解。
3.作业本:用于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童年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童年美好。
跟读、模仿,提高朗读水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导改进。
4.巩固(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
(定稿)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童年的发现》的内容,把握主题。
2.能熟练朗读课文,流畅地表达课文内容。
3.能够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其意思并能正确使用。
4.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熟练朗读,流畅表达。
3.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细节内容。
三、教学难点
1.细节理解与表达。
2.启发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四、教学准备
1.课文《童年的发现》。
2.课文相关图片或实物。
3.教学反思表格。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的一次有趣的经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教师指导并梳理思路。
3. 理解
•老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总结课文内容和主旨。
•学生个人撰写感想或对课文的理解。
4. 拓展
•分组分享写作成果,学生间互相评价。
•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新的问题探讨。
六、课堂作业
完成对课文的感想写作,并准备下节课的跟读。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细节和表达方面的局限,下节课需要更加注重细节理解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反馈做出调整和改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定稿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定稿教案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有趣经历的记叙文。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意外发现,展示了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天真烂漫的性格。
文章语言朴实、生动,充满了童趣,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写作。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的认知程度可能有所不同,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模仿、创编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写作水平。
2.教学难点: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的表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模仿创编法:通过模仿课文的句式和结构,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实物3.写作练习纸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谈论童年的话题,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精选12篇)1. 课程背景《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散文课文。
通过对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探险活动的描写,让学生体验到童年的快乐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为了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以下是12篇优秀教案供参考。
2. 教案1课程目标•理解并背诵课文《童年的发现》•学会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简短的游戏激发学生对探险的兴趣。
2.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让学生跟读、默读、理解课文。
3.课文分析:将课文分成几个片段,让学生分别进行描写分析。
4.合作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
5.听写和背诵:学生听写并背诵课文《童年的发现》。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用手绘作品或照片,展示他们童年时的一次有趣的探险活动。
3. 教案2课程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童年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蕴含的童年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唤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引出主题。
2.朗读课文《童年的发现》: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和指导学生的朗读。
3.分段理解课文:让学生分段阅读、理解课文,提取关键词。
4.扩展话题:让学生围绕课文中的探险活动,展开自由讨论。
5.情感导入:通过描述自己童年时的探险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发现》中蕴含的童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在家里找到一个安全的场所进行实地探险,然后写一篇有关探险的心情日记。
…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完成12篇教案。
13. 总结通过精心准备这12篇优秀教案,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童年的发现》,并有机会运用描写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并引导他们通过互动和实践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将会在愉快中成长,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
注意:为了便于阅读和打印,以上内容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不包含网址和图片。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教案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时对科学的痴迷和探索的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次科学实验,展示了作者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儿童天真、好奇、勇于探索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同时,学生对童年时光有一定的记忆和感悟,能够产生共鸣。
但部分学生可能在科学知识方面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图片资料。
3.教学课件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资料,引导学生进入童年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认真倾听,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个故事?b.故事中,作者对科学的态度是怎样的?c.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具有哪些品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3.《童年的发现》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文章背景,提高阅读兴趣。
2.通过学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3.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教学内容1.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分析文章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难点:分析课文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谈论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3.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写一篇关于“我的发现”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1.课文《童年的发现》2.主要内容:作者童年时的探索和发现3.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七、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词,加强词语记忆。
2.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写一篇关于“我的发现”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童年的发现》,使学生了解了作者和文章背景,提高了阅读兴趣。
在分析课文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通过讨论与思考,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文主题思想的挖掘还有待加强,今后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文章深层次内容的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导入环节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论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3 《童年的发现》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3 《童年的发现》教案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有趣经历的记叙文。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次科学实验,展示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文章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童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记叙文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方面仍需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科学实验的了解可能有限,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难点:分析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图片:展示文章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生活,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回答课后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作者情感。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如果你小时候有一次有趣的经历,你会怎么表达?分享彼此的故事。
【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优质课教案及导学案教材简析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第一局部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办。
第二局部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
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分,但“我”从中获得感悟。
本文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小朋友内心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同学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同学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
同学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鞋底。
教学目标: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 》教案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的发现》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有趣经历,展示了童年时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文章语言生动,情节有趣,富有童真,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本篇文章安排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述性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童年时期,对于童年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童年经历出发,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细节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珍惜自己的童年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从细节中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童年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共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生字词卡片:用于巩固生字词学习。
3.教学课件:用于展示课文内容,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课件,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发现童年生活的美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语言风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掌握文章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使用,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能够运用教材中提供的习题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童年的发现》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涉及的一些难点词汇的意思及用法。
2.能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判断,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课文《童年的发现》(1)课文内容梗概《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家里发现各种不同物品时的有趣经历。
通过对每个物品的发现和玩耍,表达了童年时的无忧无虑和好奇心。
(2)课文重点内容整理•小男孩在家里的发现•物品的种类和用途•童年时的喜悦和好奇心2. 课文理解与解析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热身朗读,感受语言节奏•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和记忆•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分析文章中细节内容,掌握重点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导入课堂:通过图片、引言等方式引入课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听读领读: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读,熟悉课文内容和语言风格。
3.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梳理重点。
4.师生互动: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通过互动讨论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5.课文分析:老师对课文内容进行逐段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6.课堂练习:布置课后练习,巩固课文内容和重点词汇。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教师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者简短故事引入课文主题《童年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听读领读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听读跟读,熟悉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梳理思路,并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23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2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有趣经历,展示了童年时代的纯真和好奇心。
文章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童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本篇文章属于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通过学习本单元,让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他们对童年生活有深刻的记忆和独特的感受,因此对本文的主题会有很强的共鸣。
但在阅读理解上,部分学生可能会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美好,珍惜现在的时光,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
3.朗读课文并体会文章的童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朗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童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光,激发他们对本文的兴趣。
然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阅读结束后,邀请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弄清“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
3.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想象与发现。
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作者在童年时有怎样的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胚”“祸”“患”“赋”“痴”“窘”等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会认的字的字音。
胚.胎(pēi)祸患
..(huò huàn)
天赋.(fù) 痴.迷(chī)
绞.尽脑汁(jiǎo)嘿.(hēi)
伊.(yī)娜.(nà)困窘.(jiǒng)
(2)重点词语释义。
祸患:祸事;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比喻费尽了心机,想尽了办法。
困窘:为难。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我”在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惩罚。
第二部分(3~13):写“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飞翔,问过老师后,“我”探索的欲望更强了,并且自己深入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部分(14~19):写三四年后,老师在生物课上讲人的起源,“我”想到自己的发现,笑出了声,被老师轰出了教室。
2.作者围绕自己的发现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明确:课文先概述了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写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开头。
明确:开头直接交代了“我”九岁时的发现,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足以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这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
2.读一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我”的童年发现是什么。
明确: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明确:“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是在飞翔,并发现其他同学也有这“飞行”的天赋,便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我们一起去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于是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对“怀胎九月”进行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4.“我”的发现是如何得到证实的?“我”当时的反应是怎样的?
明确:“我”的发现在老师上生物课的时候得到了证实。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忍不住笑出了声。
“我”原本就为自己的发现而格外高兴,现在又知道这发现果然是了不起的事情,简直是心花怒放,笑出声来是情理之中的事,丝毫没有恶意。
5.老师为什么会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呢?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明确:从课文中看,授课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他,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
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
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会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6.读一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这句话一语双关。
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如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将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
当然,这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在写法上,照应了开头的“惩罚”,前后呼应。
7.回顾全文,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中,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明确: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说明“我”是一个天真无邪、善于观察、充满幻想的孩子。
②“我”去询问了老师关于在梦中会飞翔的一连串问题,而后又产生了“怀胎九月”的疑问,这几个问题之间是层层深入的,而“我”恨不得从鱼身上得到“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的答案,可见“我”是一个求知若渴、执着探索、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③“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说明“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先概括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被老师讲课时证实,说明了“我”是一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着精神的孩子。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童年的发现⎩⎪⎨⎪⎧⎭⎪⎬⎪⎫发现规律:胚胎发育的规律(概括)发现过程 ⎩⎪⎨⎪⎧
梦中飞行—产生疑问—请教老师 老师解释—继续追问—引出问题 痴迷思索—大胆猜想—伟大“发现”得出结论:重大的发现,面临被驱逐、迫害的危险敢于想象大胆提问乐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