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优质导学案2
《包身工》优质导学案【学习导航】1、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作者简介】1.作家作品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2.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资料链接】《包身工》,1936年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它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贫苦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上海工人运动的威胁,就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包身工导学案(学生用)
《包身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写法。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1.概括本文的线索──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
2.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速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
作改编的。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是散文的一种,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3、基础积累惺忪()水门汀()弄堂()褴褛()执拗()籼米()莴苣()揩地板()蹒跚()簿子()骷髅( ) 谄媚()瞌睡()贿赂()怔住()第一学时【研习新课】一、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选择哪些场景描写“包身工”的什么样的生活?线索:场景:2、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年龄:十五六岁性别:女绰号:芦柴棒、猪猡、娼妓等工作单位:上海东洋纱厂工作时间:长达 12 个小时以上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居住条件: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既以问题为中心,又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写法。
3、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体会作者对包身工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无比愤慨的情感,培养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认识包身工制度存在的社会根源,进而结合相关资料思索当代‚包身工‛现象存在的原因。
【学习难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自主预习案1.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夏衍原名沈端先,此笔名从发布《包身工》起用。
浙江省杭州市人。
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林家铺子》《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
写于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样真实的文章。
(2)常识记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3)写作背景:《包身工》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2.给下列黑体字字注音:蠕动()拎着()弄堂()游说()赚钱()抹布()嘈杂()执拗()帐簿()籼米()莴苣()揩地板()搽粉()蹒跚()皮辊()谄媚()骷髅()噩梦()怔住()锭子()3.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在这些时间段“包身工”在干什么?课中合作探究案1.阅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从文中可以看出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2)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3)在日本东洋纱厂内,有着无数的可怜的包身工,作者却只写了芦柴棒、小福子和无名女工。
高一必修1包身工导学案.doc
高一必修1《包身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了解“包身工”的含义及包身工制度。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名的罪恶。
【学习重点】抓住新闻时事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学习难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堂堂趣)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组合凭借一首《春天里》登上春晚的舞台,圆了他们的音乐梦;可是谁能想到上世纪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级,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子笼,吃的是豆腐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她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她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没有自由……一、明确学习目标(板书,解读)二、看书做记号(堂堂问)1、读课文题目2、读作者3、将自然段标上序号,能口述包身工的故事。
4、读注释5、生字词做记号,并且查字典记录下来字音弄.堂()游说..()皮辊.()轧.票处()锭.壳()6、读课后思考题、背景知识介绍7、读课后研讨与练习,疑问和相关知识的联想在课本上旁批三、课文问题化探究(堂堂评)(根据学情决定质疑、展示的时间和方式)(一)整体感知(基础知识部分)1、报告文学有哪些特点?2、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3、口述包身工的故事。
(可以分别以芦柴棒、小福子、不知名的包身工为对象复述)4、本文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5、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
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
(二)精读探究(拓展知识部分)1、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如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
2、“包身工”的产生,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课文中找依据。
3、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含义并为包身工下定义5、包身工现象与现代打工仔、打工妹有什么区别?四、小结堂堂悟(给出时空让学生领悟,对照学习目标总结,学生发言要求:站得直,声音大,普通话有条理)学生总结“包身工”的内涵。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理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
3、学习本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通过对文本的研读,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体会其作用。
2、难点(1)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和对包身工的同情。
(2)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知识链接1、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
报告文学往往把关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和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作者简介夏衍(1900 年 10 月 30 日-1995 年 2 月 6 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
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蠕动()拎着()弄堂()游说()赚()骷髅()簿子()谄媚()2、解释下列词语。
①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②褴褛:(衣服)破烂。
③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④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五、文本研读(一)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真实地描绘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
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8 段):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展现了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和非人般的生活。
第二部分(9-17 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突出了她们饮食的恶劣。
第三部分(18-25 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揭露了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26-33 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控诉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包身工导学案及答案
3、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包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揭示。
4、《西游记》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价值,包括修辞手法、叙事结构等。
四、学习步骤
1、预习:阅读《西游记》原著, 了解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
1、预习:阅读《西游记》原著,了解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
2、导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途径,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游记》 的人物、主题和艺术特点。
二、阅读《包身工》完成下列题目
1、本次演示作者用提行分段来标示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有下列作用:按时间顺序,将包身工的种种活动凝聚在一天的特定的 时间段内,以点带面,以群体揭示个体的惨状;全文用这种写法将包身工的
二、阅读《包身工》完成下列题目
不幸连缀起来,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这样的结构安排有利于作者从不同角 度作描写和说明。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西游记》的故事情节 和人物特点。
2、探究《西游记》的主题和思 想内涵。
3、领略《西游记》的艺术风格 和文学价值。
三、学习内容
1、《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和情 节梳理。
2、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 历程和人物关系。
3、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包 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揭示。
4、简述作者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来揭示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分钱一斤的猪油全家吃”,年底还“红烧烤鹅的盛宴”。鲜明的对比揭示了 包身工制度的实质是残酷的压榨。
4、简述作者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来揭示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又如拿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对比:同是受剥削压迫者——“外头工人”处 境稍好——“住的是洋式的门面和小房子和三层楼二层楼的厂房”;“穿的是工 厂里特有的白制服或蓝制服”;年底有“双诛三奖”等;而包身工则相反—— “住的是凶灾鬼、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本文是针对高一语文课程中的《包身工》这篇课文所编写的导学案。
《包身工》是当代作家李继宏创作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纯真善良的包身工孩子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丑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阅读策略、重点词语解析、文本理解和拓展阅读等方面展开讨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篇课文。
一、背景介绍《包身工》是李继宏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包身工家庭的生活。
作者通过对少年包身工的成长过程进行描绘,反映了包身工家庭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展示了包身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深受读者喜爱和肯定。
二、阅读策略在阅读《包身工》这篇课文时,同学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通读全文,把握全局:先通读整篇文章,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把握整体结构,抓住主线思路。
2. 注重细节,品味细节:注意细节描写,品味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人物性格塑造,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
3. 理清逻辑,深入思考: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三、重点词语解析1. 包身工:指以包修锅、包补瓦为生的农村工匠。
2. 老古董:指年纪大、思想保守而又固执的人。
3. 干劲:指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4. 偏见:对人或事物的主观看法和片面观点。
四、文本理解在阅读《包身工》这篇文章时,同学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1. 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展现了包身工的艰辛生活?2. 文中的包身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3. 文中揭示了哪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我们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4.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和启发?你愿意向身边的包身工伸出援手吗?五、拓展阅读1. 《小兵张嘎》:一部以农民军出身的少年张嘎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与敌人浴血搏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故事。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包身工》,使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作者夏衍的文学表达,培养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增强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剖析课文内容,形成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育文化意识: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包身工》这篇文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章中所揭示的包身工制度的不公平现象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同情心。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这让我意识到,需要用更多具体的例子和对比分析来帮助他们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我也发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们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包身工》的背景和主题。这篇文章揭示了旧社会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不公,反映了作者夏衍对这一制度的深刻批判。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文中的具体描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以及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强化主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统编版《包身工》导学案(含解析)
第二单元7.1 包身工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体表特点,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抓往文章线索,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3、学习课文点面结合和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报告文学文学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难点:学习课文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作品记述了旧中国时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渐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生活难以为继的农家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当包身工。
为了避免成年工人罢工的威胁和榨取更大的利润,日本资本家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
本文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县包身工的情远,是作者在1935年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之后写出来的,于1936年春发表于《光明》创刊号上。
作者简介: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毕业于浙江省立甲重工业学校(浙江理工大学前身)。
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
从浙江省立甲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
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
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
1927年夏衍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学习本文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感受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激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珍惜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梳理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
2、难点(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探究包身工制度产生的根源和社会影响。
三、知识链接1、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等特点。
新闻性要求真实、及时;文学性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政论性要求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
2、作者简介夏衍(1900 年 10 月 30 日-1995 年 2 月 6 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蠕动()拎着()弄堂()游说()赚()骷髅()簿子()谄媚()2、解释下列词语。
吆喝:执拗:揩油: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
2、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
六、文本探究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的?(1)居住条件恶劣:“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2)饮食条件差:“粥菜?是不可能有的。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3)劳动强度大:“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夏衍(1900—1995),浙江杭州人, 、、。
早年赴日本留学,1930年加入“”。
著有电影剧本《春蚕》,话剧《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集》等。
2.了解“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人物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
相同点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
区别在于:其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
其二,报告文学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画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法的运用。
3.相关背景文章反映的是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现实。
当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衰败,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困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孩子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规模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4.解题“包身工”是旧中国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
被卖的基本都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
5.了解“包身工制度”包身工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
首先实行于日商在华的纱厂,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残酷的奴役制度。
包身工一般多为农村来的女童工。
包工头给予她们的父母或保人极少的“包身费”,订立包身契约。
包身期间,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一切听命于包工头,不准回家,不准到其他厂家劳动,全部工资归包工头所有。
包工头仅提供极差的食宿条件,她们却要承受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劳动,有了疾病也得不到及时救治,不少人被折磨致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包身工制度。
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夏衍.( ) 水门汀.()弄.堂()褴褛..()譬.如( ) 契.据()铁锭.()籼.米( )搽.粉( ) 蹒跚..( ) 皮辊.()执拗.()2.解释词语。
横七竖八:土头土脑:里应外合:不假思索:一听天命:(二)初读课文。
【思考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三、文本研究【思考1】梳理行文思路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作分析。
【思考2】赏析语言和技巧1.赏析文章开头“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2.文章第二段“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3.读包身工吃饭的场面的文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4.“芦柴棒”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描写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5. “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两小时不做工作,赶不出一天该做的‘生活’,那么工资减少又会招致带工老板的殴打,也就是分内的事了。
”其中加点的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文章最后部分作者由包身工制度引发了哪些联想?这样写有何作用?7.第49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8.“黑夜,静寂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生活时成功用了怎样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思考3】理解句子,感悟情感1.“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这句话强调了哪些因素?2.“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4.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5.“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6.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
文章渗透着哪几方面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思考4】《包身工》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们的遭遇公之于世。
学完了这篇报告文学,你认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谁?【思考5】分析写作特色1.《包身工》是报告文学,本文是如何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2.本文语言生动,体现在运用了反语,试举例分析?【思考6】对比阅读端午节振鹏“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
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
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一个个都被棉花灰裹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
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想,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
出了车间,首先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就是厂主新贴的赫赫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
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会儿,不觉就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
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
探看亲友、打牌、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而不可触摸了。
这些被榨取了血汗的工人,现在心坎里都起了异样的感触。
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厉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二“隆隆……”“隆……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鸣——”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
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的“明天”——旧历端午节。
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
不停地转动。
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各自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用他们的午餐。
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饭碗便时常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
——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表现出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来。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一张字数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原载于1926年6月《中国青年》,有删改)问题:《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告文学,这两篇文章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四、技法点拨—点面结合【技法指引】本文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
文章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面的描写,又有对典型人物的点的生动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的的悲惨命运。
【写法指导】常见的点面结合“三方法”一是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在描写某一个人或事物时,把整体记述和局部的详细刻画相结合。
可先整体,后局部;也可先局部,后整体。
二是详略相结合。
以叙述的事件整体为面,在叙述过程中,详写的其中的几个情节或细节为点。
三是一般与个别相结合。
先描述一个群体的状态,再描述其中的某个个体的状态。
群体为面,个体为点。
【迁移运用】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场面,200字左右。
五、明晰主旨答案一、1.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二、(一)1.夏衍.(yǎn) 水门汀.(tīng)弄.堂(lòng)褴褛..(lán lǚ)譬.如(pì) 契.据(qì)铁锭.(dìng)籼.米(xiān)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执拗.(niù)2.横七竖八:指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土头土脑:指行为、举止、服饰等不合时尚。
里应外合:指的是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一听天命:全听凭命运的安排。
(二)初读课文。
【思考1】明确第一部分(1—11段):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12—22段):描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介绍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23—47段):介绍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48—50段):总结全文。
三、【思考1】1. 明确课文是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的。
首先写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表现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麻木的精神状态,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恶劣形成鲜明的对比。
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
最后是五点钟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
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靠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而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思考2】1.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包身工们的住所比喻为蜂房,将她们的活动喻为生物的蠕动,一方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住宿条件的拥挤、恶劣,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她们社会地位的低下,没有了人的尊严。
2.明确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芦柴棒”形象地再现了小女孩瘦弱的形象特征,表明了其受摧残、剥削之严重;而“猪猡”这一称呼更是对包身工们的侮辱,表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作人看待,写出包身工地位的低贱卑微。
3.明确细节描写。
“一窝蜂地抢”表现的是饥不择食的惶急,是人多粥少的恐惧;“歪着头用舌舔着”“捧着一只空碗”表现了包身工食不果腹的辛酸;“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则写出了她们乞丐般的生活;老板娘“刮”“锅焦、残粥”,“冲”“清水”,用手“搅拌”,“气哄哄地放”等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老板娘视包身工如同“生物”的极端可恶。